博碩士論文 87427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18.207.255.67
姓名 周詩琳(She-Lin Zh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經濟發展與員工福利
相關論文
★ 企業全球化布局的可行模式:以趨勢科技為個案研究★ 轉換型領導與企業創新-以T公司為例
★ 高階經理人薪酬決定因子之研究:以C公司為例★ 高等教育師資移動因素之探討
★ 高階經理人誘因機制隊公司財務槓桿之影響★ 企業購併後對員工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影響 -以台新銀行為例
★ 影響消費性電子產品業知識工作者留任意願因素之探討-以L公司為例★ 高離職率職位招募甄選工具之應用與研究-以台灣人壽公司為例
★ 綠色職場生活與綠色家庭生活平衡之研究★ 個人績效評估與時序變動之動態資料包絡分析: 人力資本效率模型的模式發展與實證分析
★ 企業社會責任與招募成效關聯性之研究★ 高科技產業工程專業人員職能需求分析~以某半導體公司為例
★ SOHO族經營技術來源之初探★ 銀行業主管人員管理能力取得管道及其決定因素之分析
★ 高科技產業知識創造與產品創新之研究★ 台灣高科技公司離職意圖和組織承諾要素之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勞工的薪資尚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政府便訂立政策或法令,以員工福利的方式來保障人民基本的生活水準。隨著經濟的發展、就業結構改變和所得增加,人民的生活水準在近幾年來有顯著的提升,但就相關員工福利的政策或法令,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有所修正的卻十分稀少。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以前所訂下的法令或規定是否可以符合現在員工的需要?不同的員工對福利又有何偏好?本研究希望藉由探討現今不同員工對不同福利的重視程度以及哪些個人特徵會影響員工對福利偏好,以茲提供政府或企業在辦理員工福利時之參考。
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以政府統計資料及相關的研究做參考,採用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灣地區「勞工意向與需求調查報告」的樣本為原始資料,共7414份,捨棄無法清楚判別的資料後,保留可用資料4,808份。樣本主要是針對工業及服務業部門參加勞工保險之勞工。
主要的研究發現:
1.隨著經濟發展和所得的提升,員工對福利的需求有相當大的差異。
2.個別員工對不同福利產生不同的需求。員工會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工作職位與工作收入等因素影響對不同福利的重視程度。
3.不同員工對福利項目重要優先順序不同,所以彈性福利推行有其必要性。
依據上述的結論,本研究結果的政策意涵:
1.現今福利相關法令與政策多已不符合員工需求,期以此研究結果作為日後法令修改或政策推行之參考依據。
2.企業方面可以使日益高昇的福利成本得以控制與並透由彈性福利制度達到效用最大化。
關鍵字(中) ★ 經濟發展
★ 福利
★ 員工福利
★ 彈性福利
★ 福利需求
★ 員工需求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目的4
第四節 研究流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福利的定義與範圍7
第二節 經濟發展與彈性福利16
第三節 理論基礎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26
第二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27
第四章 實證分析與研究結果30
第一節 樣本分析30
第二節 各項福利對個別員工的重要性32
第三節 影響員工福利重要順序之個人特徵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35
第一節 結論35
第二節 政策意涵35
第三節 研究限制35
參考文獻3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于宗先(1999),台灣的經濟故事,台北:行政院經濟部。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1993),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王麗容(1992),企業福利與人力資源管理,1992年提升工作生活品質與企業發展國際研討會。
王麗容(1993),「企業福利的雙元性格和其組織性功能」,社會科學論叢41,頁63。
行政院勞委會(199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工意向與需求調查報告:中華民國84年調查。
吳藹書(1994),企業人事管理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吳藹書發行。
周昌湘(1992),"企業經營與員工福利",勞資關係月刊,第十一卷,第一期,頁41-56。
林宏仲(1988),台灣北部地區製造業員工福利實施狀況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蒼彬(1992),"企業內員工福利制度之研究",勞資關係月刊,第十一卷,第一期,頁34-41。
施教裕(1992),"現代勞工福利制度之探討",勞資關係月刊,11卷第1期,頁9。
徐育珠、李誠(1974),台灣地區職工福利問題研究,台北: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編印。
張清倉(1992),薪酬管理實務,台北:前程出版社。
莊善任(1997),企業對企業內勞資關係的影響---以半導體業為對象,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為出版之碩士論文。
許道然(1995),「員工福利之新猷---彈性福利制」,空大行政學報,第四期,頁221-240。
陳義勝(1982),組織行為,台北:華泰書局。
陳麗蘭(1990),台灣地區製造業已婚女性作業員福利需求之實證研究,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圍田洋一(1989),福利厚生經營的要點,日本勞動協會。
黃同圳(1992),"年輕的心事-企業新近員工工作價值觀初探",管理雜誌,第212期,頁65-72。
黃英忠(1997),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黃慧環(1995),福利滿足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製造業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趙其文(1986),"工作報酬與福利",中國人事行政學會會刊,頁41-45。
蔡宏昭(1992),勞工福利政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盧智芳(1999),"企業、員工新關係",天下雜誌,第221期,頁114-165。
羅業勤(1992),薪資管理,台北:自行出版。
二、英文部分
Barber , A. E. , Dunhan, R. B., & Formisano, R. R.(1992). "The Impact of Flexible Benefits on Employee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pp. 45-74.
Barer, A.C.(1988)."Flex Your Benefits", Personal Journal ,pp.54-61.
Barer, A.C.(1988)."Flex Your Benefits", Personal Journal ,pp.54-61.
Beam , B.T. & McFadden ,J.J.(1996).Employee benefits , Chicago: Dearborn Financial Publishing.
Bell, L.L.(1999)."Employee Welfare Benefit(EWB)Plan: An Estate Planning Tool ",Trust & Estate,pp.41-47.
Bergmann, T. J., & Grahn, J L.," How Important are Employee Benefits to Public Sector Employees ",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23,pp.397-406.
Borleis , M.W.(1996),The handbook of employee benefits,Chicago:Irwin.
Cole, A.,Jr.(1983). "Flexible Benefits Are a Key to Better Employee Relation", Personal Journal ,pp.49-53.
Dessler ,G.(1991) Personnel Management, 5th e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 .(1995).EBRI Databook on Employee Benefits, Washington, DC :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
Evers ,Y.(1998). "Is Your Benefits Package Competitive?", Executive Journal ,vol.38, pp4-10.
Grapman , J. BRAD & Robert Otteman (1997).Employee Preferences for Various Compensation and Fringe Benefit Options, New York: Macmillian Publishing Co.
Harris, M.M. & Laurance S.Fink(1994)."Employee Benefit Programs and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A Preliminary Model",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 Review, vol. 4, No.2,p.126-134.
Haslinger ,J. A.& Donna Sheerin (1994)."The Key to Successful Benefits Programs",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 Review,May-June,p.68-70.
Hewitt Associate.(1995).Flexible compensation programs and practices, Lincolnshire , Illinois :Hewitt Associate.
Joinson, C.(1999)."The Cost of Doing Business?", HR Managzine,vol.44, pp87-92.
Kleiner, Brain H. & Sparks Ann (1994). "How Flexible should Benefit Programs be?", Risk Management , February, p.12.
Lawler, E.E. (1971).Pay and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A Psychological View ,New York :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Lawler, E.E. (1973).Motivation in Work Organization ,Wo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Lengnick-Hall, Mark L. & Bereman, Nancy A.(1994)."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Employee Benefit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4, pp.107-108.
McCaffery, R. M. & Ilgen,D.R.(1985).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McCaffery, R. M. (1988).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Washington, D.C.: Beueau of National Affair books.
Meisenheimer, J.R. & William J. Wiatrowski(1989)"Flexible Benefit Plans:employees who have a choice", Monthly Labor Review,vol.112,pp.17-22.
Milkovich, G.T. & Boudreau, J.W.(1991).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hicago, Illinois,Irwin.Inc..
Nealey, S.M.(1963),"Pay and Benefit Preference", Industrial Relations, 3 ,pp.17-28.
Patton, M.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Sage Publications, Inc.
Robbins, S. P. (1979).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bbins, S.P.(1993),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a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Rosenbloom,J. & Hallman,G.V.(1991),Employee Benefits Planning , Washington D.C. : U.S.Chamber of Commerce.
Rosenbloom, Jerry (1988). The Hand Book of Employee Benefit, pp.20-21.
Rosenbloom ,J.S.(1996).The environment of employee benefit plans. In J.S. Rosenbloom(Ed.), The handbook of employee benefits, Chicago:Irwin.
Shpior, K.P. & Jesse A. Sherman(1987)."Employee Attitudes Benefita Plan Design", Personnel Journal, July,pp.49-53.
Singer, R.M.(199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st ed., PWS-KENT Company, U.S.A..
Grass Thomas J.(1997)."Retiree Flexible Benefits", Compensation & Benefits Management, vol.13, pp.9-14.
Wedell, K.K.(1999)."Covering New Groud in Benefits Looking Ahead to 2000 and Beyond", Employee Benefits Journal,pp.3-9.
Wiener, Y.(1988)," Forms of Value Systems :A Focus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Cultural Change and Maintenance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13, No.4,pp.36-48.
指導教授 李誠(Joseph S. Lee) 審核日期 2000-7-1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