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124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3.145.105.91
姓名 張勻翔(Chun-Hsiang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幸福觀-由「幸福」與諸概念的關係談起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旨在探討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之「幸福」(Eudaimonia)概念的涵義。由於當代德行倫理學的發展,使得亞里斯多德倫理學備受重視,於其中被視為人之終極目的的幸福生活,更是因而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概念。亞里斯多德之《尼各馬科倫理學》由某一面向來看,可被視為一套談論幸福論的倫理學理論,整部著作環繞在幾項問題:「何為人類行為之最終目的?」、「何謂幸福?」以及「如何獲得幸福?」本論文在寫作方法上便基於這幾項問題來逐一發展;首先探討亞里斯多德如何論述幸福為人類的終極目的,再進而解釋說明亞里斯多德對於幸福的定義:「幸福為靈魂遵循完美德行的實現活動」,藉此以揭示出亞里斯多德之內在幸福論的理論。
快樂為人人本性上所自然傾向追求的東西,其乃是作為所謂幸福生活的一項要素;人們將其自身官能遵循德行來實現的活動,除了使人類靈魂各部分得以和諧外,從而能夠獲得一自然伴隨自官能遵循德行之實現活動的真正快樂。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幸福觀,不單僅強調靈魂各部分的和諧及卓越,同時亦將外在善視為幸福生活的構成要素;人類對於其所需的外在善,能夠藉著遵循德行、實踐德行來獲得。不過這項隱含於《尼各馬科倫理學》中的命題,並非能夠完全地落實,諸如無法解決先天相貌之美醜與否的條件限制。
靜觀生活雖然是涉及最高之理智德行-哲學智慧-的活動,但這裡並非就意味著亞里斯多德為人類而言的幸福生活僅是以靜觀生活為唯一的構成要素;《尼各馬科倫理學》所言的幸福生活除了靜觀生活一項要素,亦包含著其它的要素,換言之,真正的幸福生活為一種含括內在善以及外在善的理想生活。
關鍵字(中) ★ 幸福
★ 德行
★ 快樂
★ 友誼
★ 正義
★ 靜觀
關鍵字(英) ★ Happiness
★ Virtue
★ Pleasure
★ Friendship
★ Justice
★ Contemplation
論文目次 第一章導論  1
第一節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10
文本的詮釋 10
思想背景的認識 12
後哲註解的引用 12
相關語詞的解析 13
第三節 本論文之章節架構安排 13
第二章幸福與快樂  16
第一節前言 16
第二節快樂之涵義 18
第三節快樂與官能之實現活動 21
第四節快樂、德行與幸福 26
第五節結論 29
第三章幸福與德行  32
第一節前言 32
第二節三種對於人之終極目的-「善」-的分析 33
終極目的論分析 34
存有學功能論分析 38
辯證的分析-對命運以及其他善的融攝 42
第三節德行總論 48
倫理德行是一種依據中庸之道來作抉擇、表現情緒
和行為的穩定品格狀態 49
自然德行、倫理德行與實踐智慧 54
第四節對於亞氏德目表的理解 59
第五節結論 64
第四章城邦、社會關係與幸福  68
第一節前言 68
第二節作為實現幸福之場所-城邦 70
人本性上為一種政治的動物 70
實現幸福之場所 76
第三節幸福與正義 78
第四節幸福與友誼 82
第五節結論 86
第五章 幸福與靜觀生活-亞氏幸福論的矛盾與解決  89
第一節前言 89
第二節「靜觀」之義涵 92
第三節二種幸福之衝突與衝突之消解 98
第四節結論 104
第六章 結論  106
附錄一 亞里斯多德生平略表  110
附錄二 亞里斯多德著作簡述 112
附錄三 參考文獻 115
參考文獻 (一)英文譯本:
1. Aristotle, Th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by W. D. Ross, revised by J. O. Urmson, in The Complete Work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ed, by Jonathan Barnes, Vol.2,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2.Aristotle The Ethics of Aristotle-Th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by J. A. K. Thoms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1965.
3.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by Terence Irwin, Indianaplo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4.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oger Crisp,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0.
(二)中文譯本:
1.高思謙譯,《亞理士多德之宜高邁倫理學》,(台北:台灣商務,民國68年)。
2. 顏一、泰典華譯,《亞里士多德政治學-雅典政制》,(台北:知書房,民國90年1 月)。
3.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4. 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5. 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82年8月)。
6.苗力田、徐開來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尼各馬科倫理學‧大倫理學‧優臺謨倫理學》,(台北:知書房,民國90年1 月)。
7.沈清松編,《亞里斯多德》,選編自高思謙譯本,(台北:誠品,民國88年3月)。
8.苗力田、李秋零譯,《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台北:知書房,民國90年1 月)。
9.苗力田主編,〈動物誌〉,《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10.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共含〈論靈魂〉、〈論感覺及其對象〉、〈論記憶〉、〈論睡眠〉、〈論夢〉、〈論睡眠中的徵兆〉、〈論生命的長短〉、〈論青年和老年 論生死〉、〈論呼吸〉、〈論氣息〉等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一)英文部分:
1.Adkin, A. W. 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istotle’s “Ethics” and “Politics”, Polit-Theory. 1984; 12, pp.29-50.
2.Arnheim, Roudolf, From Pleasure to Contemplation,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93; 51(2), pp.195-197.
3.Asselin,-Don, Human Nature and “EUDAIMONIA” IN ARISTOTLE, Lang: NY, 1989.
4.Broadie, Sarah, Broadie, Ethics with Aristotl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5.Carr, David, Educating the Virtues, An Essay on the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1.
6.Charlton, William, Weakness of Will,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8.
7.Clark, Stephen R.L., The Better Part, Philosophy. 1993; 35(Supp), pp.29-49.
8.Cooper, John M., Reason and Human Good in Aristotl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9.Cooper, John M., Contemplation and Happiness: A Reconsideration, Synthese. 1987; 72, pp.187-216.
10.Crisp, Roger, Ancient Wisdoms, Philosophical-Books. 1994; 35(4), pp.233-240.
11. Crisp, Roger, and Slote, Michael, edite, Virtue Eth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Digby, Tom F., “Theiria” and the Spontaneity of Right Action in Aristotle’s Ethics, The New Scholasticism. 1980; 54, pp.194-199.
13.Fobes, Francis H., Philosophical Greek,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Frankena, William, Ethic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63.
14.Hardie, W. F. R., Aristotle on the Best Life for a Man, Philosophy. 1979; 54(207), pp.35-50.
15.Hardie, W. F. R., “Magnanimity” in Aristotle’s Ethics, A Journal for Ancient Philosophy. 1978; 23, pp.63-79.
16.Homiak, Marcia L., The Pleasure of Virtue in Aristotle’s Moral Theroy, Pac-Phil-Quart. 1985; pp.66,93-110.
17.Hutchinson, D.S., The Virtue of Aristotl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6.
18.Irwin,T. H., The Structure of Aristotlian Happiness, Ethics. 1991; 101(2), pp.382-391.
19.Jacobs,-Jonathan-A, Virtue and self-Knowledge, Cliffs-Prentice-Hall: Englewood, 1988.
20.Kenny, Anthony, The Aristotelian Ethics,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wteen the Eudemian and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8.
21.Kenny, Anthony, Aristotle on the Perfect Lif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22.Kraut, Richard, Aristotle on the Human Good,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23.MacIntyre, Alasdair, After Virtue, Notre Dam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4.
24.Maienschein, Jane, and Ruse, Micshael, edited, Biology and Fundation of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5.Mansini, Guy, Aristotle on needing Friend, 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998; 73(3), pp.405-417.
26.Maritain, Jacques,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64.
27.Ray, A. Chadwick, A Fact Aout the Virtues, Thoomist. 1990; 54(3), pp.429-451.
28.Rorty, Amelie O., ed., Essays on Aristotle’s Eth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1980.
29.Schroeder, Donald N., Aristotle on the Good of Virtue-Friendship,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1992; 13(2), pp.203-218.
30.Ursom, J.O., Aristotle’s Ethic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8.
31.White, Nichilas, Conflicting Parts of Happiness in Aristotle’s Ehics, Ehics. 1995; 105(2), pp.258-283.
32.Wiles, Ann M., Method in the “Nicomachan Ethics”, The New Scholasticism. 1982; 56, pp.239-243.
(二)中文部分:
1.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國立編譯館,先知出版社,民國65年)。
2.沈清松著,《物理學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民國76年)。
3.黃藿譯,《當代社會哲學》,譯自Gordon Graham, Contemporary Social Philosophy,(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84年)。
4.蔡信安著,《道德抉擇理論》,(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82年)。
5.陳宗澤譯,《亞里斯多德》,譯自Mortimer J. Adler, Aristotle,(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
6.黃慶明譯,《倫理學》,譯自William K. Frankena, Ethics,(台北:有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61年8月)。
7.B‧羅素著,《幸福之路》,(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57年5月)。
8.黃慶明著,《倫理學講義》,(台北:洪葉出版社,民國87年9月)。
9.郭實渝譯,《亞里斯多德思想的成長與結構》,譯自G. E. R. Lloyd, Aristotle: The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His Thought,(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
10.李雄揮譯,《倫理學》,譯自Willam K. Frankena, Ethics,(台北:五南圖書,民國76年6月)。
11.陳宗澤譯,《亞里斯多德》,譯自M. J. 阿德勒,(台北:久大文化,民國80年6月)。
12.李政達著,《亞里斯多德「論靈魂」“De Anima”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5月)。
13.程諾蘭著,《亞里斯多德倫理思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5月)。
14.黃藿著,《理性、德行與幸福-亞理斯多德倫理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5年12月)。
15.傅佩榮譯,《西洋哲學史-卷一:希臘與羅馬》,譯自柯普斯登(Frederick Copleston)原著,(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5年1月)。
16.朱建民、李瑞全譯,《西洋哲學史-卷五:霍布士至休姆》,譯自柯普斯登(Frederick Copleston)原著,(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5年1月)。
17.王兆荃譯,《政治哲學引論》,譯自A. R. M. M.,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台北:幼獅書店,民國58年12月)。
18.曾仰如著,《柏拉圖的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7年4月)。
19.林火旺著,《倫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9年2月)。
20.威爾‧都蘭著,《西方哲學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印行,民國86年7 月)。
21.牟宗三著,《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4年7月)。
22.陸曉禾譯,《一九○○年以來的倫理學》,譯自Marry Warnock, Ethics Since 1900,(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23.戴揚毅譯,《德性之后》,譯自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24.田士章、余紀元撰稿,《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台北:書泉出版社,民國83年8月)。
25.李日章譯,《亞里斯多德》,譯自Jonathan Barnes, Aristotle,(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9月)。
26.牟宗三著,《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3年8月)。
27.龍冠海、張承漢著,《西洋社會思想史》,(台北:民國76年10月)。
28.曾仰如著,《亞里斯多德》,(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8年3月)。
29.包利民著,《生命與邏各斯-希臘倫理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7月)。
30.汪子嵩著,《希臘的民主和科學精神》,(香港:中國書刊印行社,1989年5月)。
31.ㄠ大中、羅炎編著,《亞里士多德-西方文化的奠基者》,(台北:婦女與生活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9年6月)。
32.苗力田主編,《古希臘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
33.黃俊傑著,《古代希臘城邦與民主政治》,(台北:學生書局,民國67年5月)。
34.范昱峰譯,《德性起源-人性私利與美善的演化》,譯自Matt Ridley, The Origins of Virtue,(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9年)。
35.黃藿譯,《價值是什麼-價值學導論》,譯自Risieri Frondizi, What is Value? An Introduction to Axiology,(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
36.沈清松、李杜、蔡仁厚著,《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8年)。
37.牟宗三著,《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0年)。
38.王淑芹譯,《道德原理探究》,譯自David Hume, Enquiries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
39.陳瑞崇著,《從「生養教育」論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5年1月)。
40.孫振青著,《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台北:臺灣書店,民國85年12月)。
41.翁紹軍譯,《古希臘哲學史綱》,譯自E‧策勒爾,(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42.游惠瑜著,《從友愛到幸福-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一個詮釋》,(台中:東海大學博士論文,民國89年12月)。
43.黃頌杰、倪培民等譯,《新哲學詞典》,譯自Antony Flew, 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1月)。
44.吳潛濤譯,《倫理學概論》,譯自小倉志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5月)。
45.苑舉正著,〈亞里斯多德看政治-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折衝〉,刊載於《當代》第129期,(台北:當代,民國84年5月1日)。
46.莊國銘著,〈析論亞里斯多德之最佳政體〉,刊載於《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卷第2期,(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87年6月)。
47.楊植勝著,〈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對國家的目的論界定與經驗性分析〉,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一卷第4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民國83年4月16日)。
48.潘小慧著,〈論友誼(愛)-以亞里斯多德及多瑪斯的思想為據〉,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三卷第1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民國85年1月16日)。
49.李增譯,〈亞里斯多德倫理學說〉,譯自J. Maritain,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十五卷第10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民國77年10月)。
50.孫智燊著,〈希臘民族之心靈特質與思想特色〉,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二卷第10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民國64年10月1日)。
51.沈清松著,〈德行倫理學與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二卷11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民國84年11月)。
52.苑舉正著,〈哲學與歷史中的城邦〉,刊載於《揭諦》,第2期,(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民國88年7月)。
53.黃信二著,〈論亞里斯多德「幸福」觀念在古希臘倫理學脈絡中之意義〉,刊載於《文明探索》,第21卷,(台北:書鄉文化事業,民國89年4月)。
54.鄭基良著,〈亞里斯多德與子思之中庸道德哲學的比較研究〉,刊載於《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報》,(台北: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民國81年4月20日)。
55.陳康著,〈亞里士多德的兩個術語Energeia和Entelecheia之異同〉,刊載於《文史哲學報》,第1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民國39年6月)。
56.張坷圳著,《亞里士多德尼可馬赫倫理學之基本線索》,刊載於《文史哲學報》,第23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民國63年10月)。
57.何淑靜著,〈孟、告、荀與亞里斯多德對「人性與道德」一關係之看法比較〉,刊載於《鵝湖學誌》,第23期,(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民88年12月)。
58.項退結著,〈孟子與亞里斯多德對人的定義-從海德格對西方邏輯思考的批判說起〉,刊載於《哲學雜誌》,第12期,(台北:聯合發行中心,民國84年4月)。
59.傅華譯,〈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哲學中的善觀念〉,譯自Hans-Georg Gadamer, The Idea of the Good in Platonic-Aristotelian Philosophy, trans. by Smith,刊載於《哲學雜誌》,創刊號,(台北:聯合發行中心,民國81年5月)。
60.張鼎國著,〈「實踐智」與新亞里斯多德主義〉,刊載於《哲學雜誌》,第19期,(台北:聯合發行中心,民國86年2月)。
61.何淑靜著,〈亞里斯多德與孟子:幸福與成聖〉,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238期,(台北: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民國89年1月)。
62.江宜樺著,〈政治社群與生命共同體-亞里斯多德城邦理論的若干啟示〉,刊載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84年11月)。
63.王賀白著,〈亞里斯多德德性優越意識之批判〉,刊載於《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八卷第1期,(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85年3月)。
指導教授 黃藿(Houh Hwang) 審核日期 2002-1-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