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125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3.142.98.108
姓名 李泰翰(Tai-Han L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 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
★ 殖民主義與體育 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 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年)
★ 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 (1912-1945年)★ 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
★ 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 (1950-1996)★ 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
★ 戰後台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 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
★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 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
★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事業之研究★ 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
★ 臺灣海關艦艇移撥海岸巡防署之研究★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解嚴之後,學生軍訓所曾引起的正反兩方辯證,堪稱是戰後臺灣教育中的大事之一,兩造學者對於學生軍訓的存廢,以及是否應該繼續存在於校園抑或退出,則有不同的見解。然而,令人好奇的是,學生軍訓為何會進入校園之中,並成為台灣戰後教育的一部份。換言之,學生軍訓是在何種需求及規劃之下,進入台灣的校園。同時在救國團的主導之下的學生軍訓,何以在一九五0年代掀起波瀾,則為本文論述之主軸。
本文擬從三個主要的脈絡之下觀察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課題,其分別為黨團、軍事與教育。從這三個脈絡探索下可知,在教育方面,隨著政府遷台有感教育必須徹底改造,以符合時代需求,同時認為必須建構穩定的校園思維之下,則覺得有實施學生軍訓之必要性。但是學生軍訓在台灣的規劃,卻是基於軍事脈絡之下的考量。在軍方力圖在台灣建立後備動員兵制之下,將學生軍訓作為預備軍士官之規劃,則為台灣學生軍訓的初期規劃型態。但這套制度亦在國民黨決議成立救國團的考量之下,認為學生軍訓應擔負起組訓青年之工作,而造成學生軍訓與救國團的結合,並造成其性質上的更動。
在救國團所主導的學生軍訓,主要以精神、生活、體能、戰鬥、技能五大訓練作為學生軍訓的實施主軸。但是可知,在武器、器材與師資的嚴重缺乏之下,主要則以生活與精神訓練作為軍訓主要推行之重點。而在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後,以《自由中國》對其之批評最厲,但由其對於救國團所主導之學生軍訓的批評中,則可看出其主要反對的是校園中黨化的現象,然而對於校園中軍事化的現象,則可以接受。
關鍵字(中) ★ 教育
★ 軍事
★ 黨團
★ 軍訓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一章台灣學生軍訓的「恢復」‥‥‥‥‥13
第一節「非常時代」下的「非常教育」‥‥‥13
第二節台灣學生軍訓的「試辦」‥‥‥‥‥‥23
第三節軍事動員下之學生軍訓型態‥‥‥‥‥39
第二章救國團與學生軍訓的結合‥‥‥‥‥ 63
第一節救國團的「前身」-以青聯會為中心的探討‥‥63
第二節國民黨改造下的產物-青年反攻先鋒隊的籌劃與正名‥‥‥73
第三節救國團的成立與學生軍訓的轉型‥‥‥‥‥‥89
第三章救國團主導下的學生軍訓進入校園‥‥‥‥‥ 111
第一節救國團主導下學生軍訓的規劃‥‥‥‥ 111
第二節救國團主導下學生軍訓的實施成效‥‥‥‥ 133
第三節救國團主導下學生軍訓進入校園的反彈‥‥‥‥153
結論‥‥‥‥‥‥‥‥‥‥‥‥‥‥173
參考書目‥‥‥‥‥‥‥‥‥‥‥‥‥177
附錄‥‥‥‥‥‥‥‥‥‥‥‥‥‥‥‥‥191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 檔案
1. 國軍檔案
《普通學校軍訓實施案》,0600 8060.2,總長辦公室,1951.12-1955.08。
〈台灣省師範學校軍訓管理辦法〉,1951。
〈第五廳報告〉,1951.12.12。
〈本校創立六週年校慶紀念日舉行軍訓校閱及救護表演〉,1951.12.20。
〈台灣省中等以上學校普遍實施軍訓計畫草案〉,1952.01。
〈台灣省高中以上學校軍訓經費概算表〉,1952.01。
〈總統親臨校閱台灣省師範學校軍訓計畫〉,1952.01.11。
〈總統府四十一年第四次軍事會議記錄〉,1952.01.26。
〈隨電檢發高中及師職學校軍訓教官集訓計劃大綱一份希遵照由〉,1952.07。
〈蔣主任簽軍訓教官不在陸軍官校集訓,此案應緩辦〉,1952.07.17。
〈查學生軍訓教官已經簽准不在陸軍官校集訓,於考試完畢後,一律返回原單位待命〉,1952.07.23。
《青年反共救國團組織執掌及活動》,總長辦公室,1930.5022,1952.05~1954.09。
〈抄中改會原代電〉,1952.05.12。
〈為檢呈青年救國團籌備處擬訂之各項章則草案請鑒核示遵由〉,1952.08.01。
〈為聘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團務指導委員及派任團主任、副主任,請核備由〉,1952.09.27。
〈呈為聘任青年救國團團務指導委員及派任主任、副主任案復希知照〉,1952.09.27。
〈對於實施學生軍訓及救國團學校團務有關問題說明〉,1953.11.20。
《普通學校軍訓實施辦法》,總長辦公室,0612/ 8060 1,1952.06-1954.10。
〈為函請會派學校軍訓籌備委員會代表一員,並準備開會資料由〉,1952.06.20。
〈隨電檢發高中及師職學校軍訓教官集訓計劃大綱一份希遵照由〉,1952.07。
〈為送有關學校軍訓籌委會文卷函請查照由〉,1952.07.01。
〈為呈高中學生普遍軍訓計畫案,擬改為非畢業班與青年反共救國團合併辦理,畢業班明年起由補充兵訓練處集訓,請核示由〉,1952.07.18。
〈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呈參謀總長文〉,1952.07.14。
〈蔣主任簽軍訓教官不在陸軍官校集訓,此案應緩辦〉,1952.07.17。
〈查學生軍訓教官已經簽准不在陸軍官校集訓,於考試完畢後,一律返回原單位待命〉,1952.07.23。
〈檢呈軍訓設計督導委員會議記錄及軍訓實施辦法請鑒核由〉,1952.09.26。
〈高級中等學校學生軍訓座談會第一次會議記錄〉,1952.09.29。
〈簽請暫緩實施學校軍訓由〉,1952.10.08。
〈總統府代電〉,1952.10.31。
〈為學校軍訓本年暫緩實施請核備由〉,1952.11.11。
〈電發學生軍訓實施辦法草案希遵照擬訂有關章則由〉,1952.12.09。
〈電請查照學生軍訓準備工作辦理情形由〉,1952.12.27。
〈總政治部函〉,1953.02.03。
〈商討高級中等學校及大專學校實施在校軍訓事宜〉,1953.02.22。
〈實施高中以上在校軍訓之研究〉,1953.04.03。
〈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男生軍訓課程時間進度基準表〉,1953.07。
〈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女生軍訓課程時間進度基準表〉,1953.07。
〈專科以上學校男生軍訓課程基準表〉,1954.09。
〈專科以上學校女生軍訓課程基準表〉,1954.09。
《台灣省兵員儲備計畫案》,總長辦公室,1600.3 4010,1950.11-1955.07。
〈十一月二十日軍事會議摘錄〉,時間不詳。
〈擬呈補充兵儲訓計畫及台灣省高中以上學校軍訓計畫〉,1951.12.07。
〈部本部辦理預備兵之經過〉,1951.12.12。
〈建立後備兵員案(前段)辦理經過說明〉,1952.02.22。
〈十一月二十四日軍事會談總統指示事項初步擬辦情形報告書〉,1951.11.30。
《建立後備兵員案》,總長辦公室,1622/1540,1952.02-07。
〈抄送第六案全文〉,1952.02.07。
〈建立後備兵員第一次會議記錄〉,1952.02.24。
〈建立後備兵員第三次會議記錄〉,1952.03.18。
〈對秘書處研究意見審查表〉,1952.04.14。
〈建立後備兵員案已決及待決問題建議表〉,1952.05.05。
〈行政院呈總統文副本〉,1952.05.16。
〈台灣省高中以上學校普遍實施軍訓計畫〉,1952.06.03。
〈建立後備兵員案簡要說明書〉,1952.07.13。
〈說明建立後備兵員案會議記錄〉,1952.07.16。
《反共救國團軍訓人員編組案》,總長辦公室,1930.1/7124,1959.9。
〈為電送請修改軍訓教官編制建議表敬請惠予簽准修改由〉,1959.09.21。
〈為非軍方單位編組,本部擬不再辦理,簽請核示由〉,1959.10.02。
〈為救國團函請修正軍訓人員編組簽請核示由〉,1959.10.19。
〈為同意貴團增加軍訓人員編組復請查照由〉,1959.11.02。
《雜役士兵暨普通學校學生服制案》,總長辦公室,040800/0091,1953.04-1955.09。
〈奉鈞座就救國團四十三年高中以上學校軍訓概況報告核示四點謹將辦理情形呈覆〉,1954。
〈轉送大專學生軍訓制服圖式〉,1954.10.19。
〈商討專上學校在校學生軍訓制服事項〉,1954.09.01。
〈專科以上學校實施在校軍訓,學生制服應為何辦理案〉,1954.09.01。
〈檢送會商學生受訓、制服紀錄〉,1954.09.11。
〈教育部函(國防部)〉,1954.10.11。
〈轉送大專學生軍訓制服圖式〉,1954.10.19。
〈行政院令(國防部)〉,1954.11.22。
〈專科以上學校學生軍訓制服由各生自備令仰遵照由〉,1954.11.27。
〈為專科以上學校學生軍訓制服費由省統籌一案附請查照〉,1954.11.27。
〈據台省教育廳轉呈農業學校請示軍訓制服樣式〉,1955.02.04。
〈救國團呈文(總政治部)〉,1955.02.21。
〈國防部函(教育部)〉,1955.02.28。
《軍訓教官編制案》,總長辦公室,1930.2 /3750,1956.01~04。
〈為檢送普通高級以上學校軍訓教官員額統計表等請增列編制員額及分配調訓名額由〉,1956.03.02。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編裝案》,總長辦公室,1930.1/500.2,1957.11。
〈檢送軍訓教官編制修正草案煩簽請頒佈〉,1957.11.04。
〈普通學校軍訓教官編額及編階案乞核示由〉,1957.11。
〈中等學校設有三位軍訓教官者設一軍訓主任教官敬請查照惠辦見覆〉,1958.06.20。
2. 總統府檔案
《補充兵儲訓計劃》,2130307/7,1950.12-1953.05。
〈台灣中等以上學校人數統計表〉,1951。
〈為擬呈兵員儲備計畫案及特種兵幹部選訓辦法請核示由〉,1951.06.16。
〈為奉指示利用台灣人力案請簽請鑒核案〉,1951.12.28。
〈台灣高中以上學校普遍實施軍訓計畫〉,1952.02.11 。
〈國防部建立後備兵員計劃綱要〉, 1952.02.13。
〈呈覆切實研究白總教官鴻亮與易教官作仁,關於動員演習後之談話要點,並擬定實施辦法由〉,1952.03.10。
〈國防部郭部長簽呈〉,1952.03.13。
《高中學生軍訓辦法》,2130808/8,1952-1955。
〈台灣中等以上學校人數統計表〉,1952。
〈請暫緩實施學校軍訓〉,1952.10.22。
〈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學生軍訓實施概況報告書〉,1953.09.13。
〈呈覆查報學校軍訓實施成績由〉,1953.09.29。
〈奉撥大專學生軍訓槍械希即派員在限期具領並報部核備由〉, 1954.11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四十三年學校軍訓實施概況報告書〉,1955.05.17。
〈彭代總長本簽呈轉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四十三年學校軍訓概況報告書〉,1955.05.30。
〈奉鈞座就救國團四十三年高中以上學校軍訓概況報告核示四點謹將辦理情形呈覆〉,1955.05.30。
《中國反共青年救國團工作報告》,3132906/6,1953.02。
〈謹呈送本團工作報告書壹份敬祈鈞核由〉,1953.02.21。
3. 蔣經國檔案
《忠勤檔案—總政治部任內重要文件》,3010.82/5044.01-052。
〈青年反共先鋒隊組織計畫綱要草案〉,日期不詳。
〈青年反共先鋒隊工作綱領〉,日期不詳。
〈青年問題(第一次)座談會〉,1951.09.11。
〈青年問題(第二次)座談會記錄〉,1951.10.04。
〈自籌備青年反共先鋒隊問題提出後一般反對者所持理由〉,1951.11.04。
〈潘振球報告教育廳及各校校長對目前青年運動之看法等〉,1952.05.06。
〈王昇報告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有關籌備事宜接洽情形〉,1952.07.16。
4. 行政院檔案,《軍事訓練》,194.31。
〈教育部特設員林實驗中學四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軍訓教育概況期報表〉,1954.03。
〈高中以上學校學生軍訓教材「步兵操典」等二十九種,希照修正稿案印發使用,其餘教材稿案俟複審後再議由〉,1954.10.10。
(二) 會議記錄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記錄》
第1次會議紀錄,油印原件,1950.08.05。
第29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0.09.29。
第63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0.12.18。
第78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1.01.29。
第82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1.02.08。
第85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1.02.14。
第95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1.03.08。
第132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1.05.15。
第164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1.07.02。
第235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1.11.05。
第288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2.01.31。
第295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2.02.14。
第297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2.02.19。
第332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2.04.24。
第338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2.05.08。
第395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1952.09.05。
(三) 報紙、雜誌
Ⅰ《自由中國》
徐復觀,〈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健全發展的商榷〉,《自由中國》,7卷8期,1952.10.16,頁10-11。
余燕人(等),〈搶救教育危機〉,《自由中國》,11卷12期,1954.12.16,頁32。
張瑚玉,〈有感於「搶救教育危機」〉,《自由中國》,12卷2期,1955.01.16,頁30-31。
該社,〈給讀者的報告〉,《自由中國》,15卷9期,1956.10.31,頁35。
羅大年,〈建立自由教育必須剔除的兩大弊害〉,《自由中國》,15卷9期,1956.10.31,頁34。
宏毅,〈大學生談大學生的領導問題〉,《自由中國》,15卷11期,1956.12.01,頁29。
游紹虞,〈不要『領導』〉,《自由中國》,15卷12期,1956.12.16,頁12。
袁始,〈大學教育的悲哀〉,《自由中國》,16卷5期,1957.02.01,頁10-12。
揚正民,〈一個大學生的信念與看法-讀「大學教育的悲哀」有感〉,《自由中國》,17卷7期,1957.06.16,頁10-12。
社論,〈「今日的問題」之(十二):青年反共救國團問題〉,《自由中國》,18卷1期,1958.01.01,頁5-7。
社論,〈「今日的問題」之十三:我們的教育〉,《自由中國》,18卷2期,1958.01.16,頁3-4。
石柱,〈年終檢討會上〉,《自由中國》,18卷2期,1958.01.16,頁30。
路狄(君),〈青年團破壞法治與浪費國帑〉,《自由中國》,18卷2期,1958.01.16,頁31。
陳孜,〈預訓班與大專學生的軍訓問題〉,《自由中國》,18卷5期,1958.03.01,頁10-11。
社論,〈學術教育應獨立于教育〉,《自由中國》,18卷10期,1958.05.16,頁3-4。
社論,〈再論青年反共救國團撤銷問題〉,《自由中國》,18卷11期,1958.06.01,頁3-6。
路狄,〈青年救國團害國害青年〉,《自由中國》,18卷12期,1958.06.16,頁30。
雷震,〈學生時代救國活動的回憶〉,《自由中國》,19卷10期,1958.06.16,頁23-34。
短評,〈軍訓已到「武裝睡覺」階段〉,《自由中國》,19卷10期,1958.11.16,頁35。
蔣勻田,〈教育與文化‧科學與黨化〉,《自由中國》,20卷12期,1959.06.16,頁7-10。
Ⅱ《軍中服務在南投》
未列撰者,〈南投一日通訊〉,《軍中服務在南投》,臺中:臺中一中軍中服務隊,1952.9.16,手抄本無頁碼。
華民,〈開宗明義第一日〉,《軍中服務在南投》,臺中:臺中一中軍中服務隊,1952.9.16,手抄本無頁碼。
未列撰者,〈我們的軍中日記〉,《軍中服務在南投》,臺中:臺中一中軍中服務隊,1952.9.16,手抄本無頁碼。
未列撰者,〈軍中拾零〉,《軍中服務在南投》,臺中:臺中一中軍中服務隊,1952.9.16,手抄本無頁碼。
Ⅲ《教育通訊》
教育消息,〈台教廳規定駐軍學校上課辦法〉,《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9期,1950.10.05,頁16。
教育消息,〈台教廳與有關機關會商整飭學風〉,《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9期,1950.10.05,頁16。
鄭通和,〈我國教育政策之商榷〉,《教育通訊》,復刊臺版2卷10期,1951.04.20,頁2。
程天放,〈教育工作報告與幾個問題之說明〉,《教育通訊》,復刊臺版2卷1期,1950.12,頁1。
龔寶善,〈訓育問題的兩大癥結〉,《教育通訊》,復刊臺版2卷1期,1950.12,頁13。
教育消息,〈台教廳決定師範學校先實施軍事訓練〉,《教育通訊》,復刊臺版2卷5期,1951.02.05,頁28。
金延生,〈台灣省立中等學校訓導問題之商榷〉,《教育通訊》,復刊臺版2卷5期,1951.02.05,頁12。
周之南,〈台灣中學教育當前的幾個問題〉,《教育通訊》,復刊臺版2卷7期,1951.03.05,頁9。
Ⅳ《自由青年》
小 蘋,〈台北女師縮影〉,《自由青年》,革新卷2期,1950.10.30,頁18。
徐羽,〈革命青年的新頁-記青聯會首屆全代會〉,《自由青年》,革新卷第3期,1950.11.10頁11。
王新命,〈談男女同校〉,《自由青年》,革新卷4期,1950.11.20,頁9。
江風,〈我所知道的北一女中〉,《自由青年》,革新卷第5期,1950.11.30,頁18。
儲天寶,〈中學可以男女同校嗎?-敬向王新命先生及教育界前輩請教〉,《自由青年》,革新卷5期,1950.11.30,頁10。
乃 我,〈進步中的北師〉,《自由青年》,革新卷6期,1950.12.10,頁18。
陳駝水,〈強恕精神-一邊是奮鬥,一邊是墮落〉,《自由青年》,革新卷第7期,1950.12.20,頁17。
解秋萱,〈學府風光〉,《自由青年》,革新卷8期,1950.12.30,頁21。
吳華樹,〈男女分校影響身心健康〉,《自由青年》,革新卷9期,1951.01.10,頁12。
黃振元,〈男女同校可避免偏向〉,《自由青年》,革新卷9期,1951.01.10,頁12。
江偉民,〈理想的中學應男女分校〉,《自由青年》,革新卷9期,1951.01.10,頁12-13。
戴海哨,〈中等學校男女應否分校?〉,《自由青年》,革新卷9期,1951.01.10,頁12-13。
姚思村,〈男女分校可減少戀愛〉,《自由青年》,革新卷9期,1951.01.10,頁13。
焦毓國,〈把男女的神秘踢出心坎〉,《自由青年》,革新卷9期,1951.01.10,頁13。
楊龍飛,〈學府風光〉,《自由青年》,革新卷10期,1951.01.20,頁10。
劉 穎,〈學府風光〉,《自由青年》,革新卷11期,1951.01.30,頁19。
龔 愚,〈大專校應軍訓嗎?〉,《自由青年》,2卷3期,1951.03.10,頁23。
社 論,〈為男女分校進言〉,《自由青年》,3卷2期,1951.07.上旬號,頁2。
未林畫,〈太保傳之一馬路英雄?虎頭蛇尾〉《自由青年》,3卷2期,1951.07.上旬號,頁23。
王新命,〈我對男女同校問題的看法〉,《自由青年》,3卷2期,1951.07.上旬號,頁5。
社 論,〈為男女分校進言〉,《自由青年》,3卷2期,1951.07.上旬號,頁2。
郭扶搖,〈糾正輕視軍人的心理〉,《自由青年》,3卷 2期,1951.07.上旬號,頁23。
龔 愚,〈從學生軍訓談反攻配合〉,《自由青年》,3卷4期,1951.04.下旬號,頁5。
莫景華,〈校園風光〉,《自由青年》,3卷7期,1951.08.下旬號,頁21。
賈文輝,〈軍訓在北師〉,《自由青年》,3卷11期,1951.10.上旬號,頁15。
黃 俊,〈不要刺傷了戰士的心〉,《自由青年》,3卷12期,1951.10中旬號,頁23。
朱梅嶼,〈當前大學訓導與軍事管理〉,《自由青年》,4卷4期,1951.11.下旬號,頁17。
趙國嘉,〈給我們適度的軍訓〉,《自由青年》,4卷6期,1951.12.中旬號,頁23。
本刊記者,〈半年來的學校軍訓〉,《自由青年》,4卷10期,1952.01.下旬號,頁8。
周拯東,〈請普遍施行軍訓〉,《自由青年》,4卷12期,1952.02.中旬號,頁22。
Ⅴ《中央日報》
〈青聯會號召全國青年參加青年反共救國團〉,1952.04.29,第四版。
〈(青聯會)上電總統致敬〉, 1952.04.30,第一版。
〈青年們振奮起來參加反共救國團-青年軍聯誼會告青年〉,1952.04.30,第四版。
〈臺大、師院青年參加反共救國團,發表電文願以事實報效國家〉,1952.05.01,第四版。
〈海內外青年一致奮起熱烈參加反共救國團〉,1952.05.02,第四版。
〈新竹全體青年學生響應青年大團結,上電總統表示決心,一致參加反共救國團〉,1952.05.03,第四版。
〈勇敢接受時代考驗,參加革命戰鬥序列,愛國青年紛紛馳電響應,熱烈參加「反共救國團」〉,1952.05.03,第四版。
〈北花彰各中學同學響應總統號召,通電參加反共救國團〉,1952.05.05,第四版。
〈擴大組織健全領導省農會響應青年大團結,臺東青年響應成立反共救國團〉,1952.05.06,第四版。
〈青年暑期軍中服務,今年決擴大舉行〉,1952.05.06,第四版。
〈各地青年齊奮起參加反共救國團,紛電響應總統號召〉,1952.05.07,第四版。
〈各地青年團體響應青年團結,相繼上電總統致敬〉,1952.05.08,第四版。
〈各地青聯會繼起響應,熱烈參加反共救國團〉,1952.05.09,第四版。
〈暑期軍中服務辦法大致決定〉,1952.05.10,第四版。
〈響應青年大團結,山地同胞不後人,上書總統參加反共救國團〉,1952.05.10,第四版。
〈好好利用暑假,為戰士們服務〉, 1952.5.11。
〈基隆、屏東、北師青年響應總統偉大號召,團結一致參加反共救國團〉,1952.05.12,第四版。
〈軍人之友社勉青年社員,參加暑期軍中服務〉, 1952.5.13。
〈臺中一中響應總統號召參加反共救國團〉,1952.05.13,第四版。
〈海內外青年群響應總統號召,誓願參加反共救國團〉,1952.05.14,第四版。
〈山地青年致敬總統〉,1952.05.17,第四版。
〈青年志切報國,請速組救國團,各地青聯紛紛呼籲〉,1952.05.18,第四版。
〈發揮高度愛國熱情,擴大暑期軍中服務〉, 1952.5.19。
〈花蓮、臺東、南投青年竭誠響應總統號召,擁護成立青年反共救國團〉,1952.05.19,第四版。
〈南部回教同胞決參加救國團〉,1952.05.19,第五版。
〈三軍戰士辛勤為國,青年學生竭誠效勞〉, 1952.5.21。
〈總政治部蔣主任,政院准連任一次〉, 1952.05.22,第一版。
〈宜蘭青年們響應救國團肅電總統致敬〉,1952.05.22,第四版。
〈社論:軍中服務的新意義〉,1952.05.23,第二版。
〈警校警官訓練班響應青年救國團〉,1952.05.23,第三版。
〈嘉各界青年響應救國團〉,1952.05.30,第四版。
〈各地青年軍聯誼會昨慶復員六週年,響應參加青年反共救國團〉,1952.06.04,第五版。
〈青年暑期軍中服務項目訂定〉,1952.06.09,第五版。
〈花山地青年參加救國團刺臂宣誓效忠總統〉,1952.06.28,第四版。
〈中市學生團員月中宣誓〉,1953.01.07,第五版。
〈南縣救國團分別舉行宣誓〉,1953.01.10,第五版。
〈彰化學生團員今宣誓入團〉,1953.01.11,第五版。
〈竹救國團員今舉行宣誓〉,1953.01.12,第五版。
〈澎湖六百餘青年,參加反共救國團〉,1953.01.13,第四版。
〈籌組救國團支隊,花蓮今開研討會,台東研討會十五舉行〉,1953.01.13。
〈各地學生救國團員先後宣誓入團,宜縣中學生十九日起宣誓〉,1953.01.16,第五版。
〈胡軌昨在臺東籌成立救國團臺東支隊〉,1953.01.16,第五版等報導。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答客問〉,1953.02,第三版。
〈青年到海洋去!救國團戰鬥訓練總隊續發表兩項重要計劃〉, 1953.06.13,第四版。
〈青年救國團昨研討加強輔導軍中服務〉,1953.06.29,第三版。
Ⅵ 其他
台灣大學等九所學校單位聯名,〈正義的憤怒 愛國的吼聲〉,《幼獅月刊》,2卷4期,1954.04,頁3-6。
胡 軌,〈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中國教育學術與文化》,1954,頁134-138。
徐 亮,〈談學校實施軍事訓練〉,《台灣教育輔導月刊》,2卷3期,1952.03,頁6-7。
陳雪屏,〈本省教育五年來的回顧〉,《台灣教育輔導月刊》,1卷1期,1950.11,頁6。
戴高翔,〈軍事訓練〉,《中國教育學術與文化》,1954,頁122-128。
謝漢儒,〈現階段台灣青年運動的基本問題〉,《民主中國》,1950.11.16,頁10-12。
(四)、學生軍訓教材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高級中等學校軍訓教材第一冊》,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5.0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高級中等學校軍訓教材第二冊》,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5.0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高級中等學校軍訓教材第三冊》,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5.0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高級中等學校軍訓教材術科之部》,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5.0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體能訓練教材》,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5.0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高級中學用護理教材》,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5.0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國民革命軍建軍史》,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4.09。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專科以上學校軍訓教材一般課程》,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6.0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專科以上學校軍訓教材術科之部》,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6.0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專科以上學軍訓教材戰地文教》,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6.0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專科以上學校軍訓教材戰地民政》,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6.0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專科以上學校軍訓教材軍事講座(之一)-國家總動員概要》,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6.08。
(五)專書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日期不詳。
教育部秘書室,《四年來教育施政概況》,台北:教育部,1954.4。
教育部,《教育方針與政策資料》,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1.12。
劉毅夫等,《中國青年的軍訓生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55。
鄭清漢編撰,《反共建國小叢書甲類之六-自由中國青年在戰鬥中》,台北:改造出版社,1953.11。
二、專著
Barry Smart,蔡采秀譯,《傅柯》,台北:巨流出版社,1998.06。
Brindley, Thomas A. The China Youth Corps in Taiwan(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999.)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与懲罰 : 監獄的誕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05。
H.Wrong Dennis(丹尼爾‧朗),高湘澤、高全余譯,《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台北:桂冠圖書,1994.07。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05。
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台灣高等教育白皮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03。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印,《戰鬥的時代》,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63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十年教訓》,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6.04。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省教育簡介》,台中:台灣省政府,1976.01。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訓育篇(上、下)》,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1997.06。
田弘茂著;李晴暉,丁連財譯,《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9.11。
吳文程,《臺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出版社,1996.01。
吳國楨手稿,黃卓群口述,劉永昌整理,《吳國楨傳(上、下)》,台北:自由時報,1995。
吳寄萍,《蔣總統教育思想》,台北:正中書局,1969.08。
李建興,《綠旗處處飄—青年自強活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2.10。
李園會,《光復後之台中師範學校》,台中:臺灣師範學校校友會,1996.12。
李煥,《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8.01。
林玉體,《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10。
林佳龍,《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09。
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8。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07。
若林正丈,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11。
原春輝,《中國近代教育方略》,台北:興台出版社,1963.02。
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1993.01。
國史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0。
國史館,《中國民國史實紀要》,台北:國史館,1995.05。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台北:國史館,1990.06。
張正藩,《近三十年中國教育述評》,台北:正中書局,1964.09。
張芙美,《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軍訓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9.09。
張德恆,《學校軍訓教學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0。
教育部軍訓處,《軍訓十年》,台北:編者,1962。
教育部軍訓處,《軍訓教官的角色和功能》,台北:教育部軍訓處,1988.05。
教育部軍訓處,《從國家戰略看學生軍訓》,台北:教育部軍訓處,1988.05。
教育部軍訓處,《學生軍訓五十年》,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05。
教育部軍訓處,《學生軍訓是強種強國的教育》,台北:教育部軍訓處,1987.06。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蔣總統對青年的訓示》,台北:教育部,1975.09。
教育部學生軍訓處(謝元熙著),《文武合一教育之功能》,台北:臺灣書店,1990.06。
曹志源,《國內國外二十年(1949-196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03。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台北:正中書局,1986.10。
郭緒印主編,《國民黨派系鬥爭史》,台北:桂冠圖書,1993.03。
陳三井等人訪問,吳美慧紀錄,《女青年大隊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09。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10。
陳能治,《戰前十年中國的大學教育(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06。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台北:桂冠圖書,1989-1990。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1995。
楊碧川,《白團物語-蔣介石的影子兵團》,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07。
雷震(傅正主編),《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台北:桂冠圖書,1989。
蔣經國(張良任等人編)《蔣經國先生全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1992。
蔡璧煌,《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社會學分析》,台北:師大書苑,1994.03。
賴澤涵、黃俊傑主編,《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10。
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11。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07。
薛化元,《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1945-1965)》,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11。
謝元熙,《高級中學以上學校為什麼要實施軍訓》,台北:教育部學生軍訓處,1987.03。
蘇進強,《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04。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08。
三、學位論文
方東台,〈我國中等學校軍訓教育之定位與發展〉,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04。
方國平,〈由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看青年救國團育樂活動〉,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06。
古道中,〈中國青年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自強活動個案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06。
何舉鵬,〈從憲法上之教育論學校軍事教育〉,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07。
周維朋,〈戰後中國國民黨派系關係之研究—以黨政革新運動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06。
武奎煜,〈對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推行中上學校假期青年育樂活動之調查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07。
金石允,〈從依從關係探討救國團組織特性〉,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05。
陳畢慧,〈戰後臺灣師範學校教育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06。
陳曉慧,〈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06。
陳錦雲,〈大學法修法期間報紙對軍訓教官之報導〉,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05。
陳耀宏,〈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全國性動態青年活動之歷史變遷〉,國立師範大學體育所碩士論文,1993.06。
彭琳淞,〈政府遷臺後台灣學生運動變遷之探討-以四個重要因素之互動關係來說明〉,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06。
曾靜悅,〈台灣地區學校反共教育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06。
劉惠璇,〈抗戰時期大後方大學訓育問題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06。
歐世華,〈吳國楨與台灣政局(1949-1954)〉,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06。
蔣傳寅,〈大學軍訓教官工作實務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的個案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06。
四、期刊論文
K. C. WU “Your money has built a police state in Formosa ”, Look, Vol.18, No.13, June, 1954, pp. 39-45.
Thomas A. Brindley , “The China Youth Corps: Democratization in Process.”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Vol. 2, No. 2, October , 1994, pp. 195-217.
王宏仁,〈一九五0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期,1999.12,頁1-36。
王振寰,〈台灣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卷1期,1989春季號,頁71 -116。
王錦雀,〈學校政治社會化的教育原則〉,《訓育研究》,36卷1期,1997.03,頁32-34。
朱重聖,〈國史館現藏《蔣經國總統檔案》介紹〉,《近代中國》,123期,1998.02,頁89-107。
朱浤源,〈一九四九年台灣的國家化運作〉,發表於《國史館主辦中國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1999.12.16-18,頁1-35。
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的反省》,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10,頁133-170。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一九四七-一九五0)〉,《近代中國》,136期,2000.04,頁53-80。
呂國雄,〈我國新聞媒體塑造軍訓教官形象之研究〉,《訓育研究》,35卷2期,1996.06,頁93-98。
呂婉如,〈評介薛化元著《《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1期,1999.06,頁267-278。
李泰翰,〈戰後台灣的「再戰鬥化」—以1953年「暑期青年戰鬥訓練」為例〉,《史匯》,5期,2001,頁71-87。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遷台前後的改造與創新(一九四九-一九五二)〉,《近代中國》,87期,1992.02,頁19-36。
林水波,〈學校在政治社會化中的角色〉,《思與言》,11卷3期,1973.09,頁135-144。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卷1期,1989春季號,頁117-143。
林南陽,〈民意調查顯示:軍訓教官深受肯定—訪教育部軍訓處長謝元熙〉,《當代青年》,2卷4期,1992.05,頁40-43。
施俊文,〈蔣經國先生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20輯,1999.08,頁452-453。
洪錦珠,〈談教官與輔導〉,《訓育研究》,39卷1期,2000.03,頁82-87。
高泉錫,〈軍訓教育如何改進〉,《中央月刊》,20卷3期,1987.03,頁78-80。
張力,〈蔣經國先生與冷戰前期的中美關係〉,《近代中國》,123期,1998.02,頁72-85。
張忠棟,〈學生軍訓問題的再檢討〉,《教育資料文摘》,20卷5期,1987,頁45-47。
教師人權促進會,〈大學法專輯(續)—軍訓教官篇〉,《教師人權》,50期,1994.02,頁9-25。
許明滄,〈軍訓工作之研究〉,《師鐸心聲》,5期,1995.12,頁17-20。
許毓良,〈從解嚴前的台灣軍訓課本來看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想的影響〉,《史耘》,7期, 2001.07,頁125-149。
陳三井,〈蔣經國先生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近代中國》,92期,1992.12,頁35-49。
陳光中,〈社會運動發展中政府的角色:中國青年救國團的一個詮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6期,1993.05,頁58-72。
陳清添、陳清波,〈略述我國軍訓教育之發展〉,《台灣文獻》,38卷3期,1987,頁3-101。
陳曉慧,〈中國國民黨改造運動中對社會基礎的強化〉,《藝術學報》,63期,1998.12,頁209-229。
彭思舟,〈在台國民黨威權體制衰退之研究-從組織衰退理論探討〉,《中國研究》,2卷4期,1996.07,頁15-19。
賀德芬,〈軍訓教育總體檢〉,《台灣高等教育白皮書》,台北:時報文化,1993.03。
楊澤泉、林勝益,〈大學與獨立學院的教官與軍訓制度意見調查報告〉,《教育資料文摘月刊》,30卷4期,1992.10,頁24-37。
蓋浙生,〈政府遷台後教育政策的分析與檢討〉,《理論與政策》,34期,1995.03,頁11-27。
齊光裕,〈威權體制的轉型與解嚴〉,《近代中國》,117期,1997.02,頁30-55。
劉仲冬、鄭新愛、李秋娓,〈我國大專軍訓護理教育初探〉,《源遠學報》,4期,1991.11,頁49 -81。
蕭西青,〈軍訓工作經驗談〉,《團務工作實錄》,台北:救國團,1982.10,頁37-39。
賴澤涵,〈檔案與重大歷史事件之解決〉,《檔案與微縮》,36期,1995春季版,頁16-18。
薛化元,〈戰後台灣教育制度中國家權力問題的歷史探討〉,《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頁393-407。
薛化元,〈戰後國家教育權發展的考察──「教育基本法」爭議的歷史思考〉,《現代學術研究》,7期,1995.12,頁19-40。
謝元熙,〈從國家戰略看學生軍訓的存廢〉,《教育資料文摘》,20卷5期,1987,頁41-43。
謝又華,〈從事軍訓教育的基本認識與要求〉,《師友》,138期,1978.12,頁3-6。
龔宜君,〈黨國體制下的台灣校園:國民黨改造後知青黨部對校園的滲透〉,《現代學術研究》,7期,1995.12,頁105-128。
指導教授 戴寶村(Pao-Tsun Tai) 審核日期 2002-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