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126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 、訪客IP:18.219.189.247
姓名 游添富(tian-fu Y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大陸來臺音樂家-康謳研究
相關論文
★ 亨德密特音樂的調性研究★ 白遼士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茱麗葉》研究
★ 幻想曲之風格流變與形式特質研究-以鍵盤幻想曲為例★ 標題協奏曲研究-從九首取樣作品檢視協奏曲與標題音樂的結合
★ 韓德爾歌劇綜合研究★ 楊納傑克 (Janáček) 歌劇《顏如花》(Jenůfa) 之研究
★ 古典時期協奏曲第一樂章曲式研究★ 從古典到浪漫:德奧鋼琴四重奏探討
★ 威爾第抒情喜劇《法斯塔夫》之研究★ 華格納歌劇《帕西法爾》之研究
★ 史特拉汶斯基歌劇《浪子歷程》之研究★ 皮亞佐拉 (A. Piazzolla)《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麗亞》(María de Buenos Aires)小歌劇(operita)研究
★ 小約翰●史特勞斯輕歌劇《蝙蝠》研究★ 伯恩斯坦的音樂生涯與創作特色- 以西城故事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戰後影響臺灣音樂發展的音樂家可分為兩方面:一是留日回臺音樂家給臺灣的影響;另一為大陸來臺音樂家給予臺灣的影響。康謳屬後者,他是二十世紀中葉以後臺灣音樂界重要的人物,更是當時學院派音樂家中,值得加以注意的一員,曾在北師、藝專、文化、師大、市師等北部幾所大專院校任教,桃李滿天下;也是理論作曲家與「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的首任理事長;所撰寫的論文、專書、以及《大陸音樂辭典》等,更是早期學子必備的參考書籍。
研究康謳的一生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大陸時期(1914~1949)、臺灣時期(1949~1980)、加拿大時期(1980~ )。而其主要貢獻與影響在臺灣,本研究的重點便放在其主要成就—臺灣階段,因其在音樂活動上涉獵範圍廣,必須將其在音樂教育、著作與出版、創作與演出、參與音樂事務等各個面向分別來觀察。
至於他在大陸時期的工作表現,較為單純,可依事件發生的時間歷程來進行描述。因此,本論文分成八章:家世背景梗概、求學時期(1920~1936)、來臺以前(1936~1949)、臺灣音樂教育的耕耘者、著作與出版、參加音樂組織、創作與演出、退而不休—加拿大時期、結論。前七章是對康謳所經歷的各種事件的具體情形詳實敘述,第八章針對其在音樂教育、著作與出版、創作與演出三個面向進行評析,嘗試找尋康謳在臺灣音樂上的歷史定位。
第一章至第三章撰寫的方式,原則上是依據時間發生的先後順序為主。第四章、第五章與第六章是對其音樂各面向表現作具體陳述,是本研究重點所在,各節安排除考慮依照其重要性與性質來進行分節外,事件則以時間先後順序為主要考量,這種方式較易於將該章重點即刻呈現出來,也具連貫性,查閱起來更方便。第七章是康謳的退休生活概況,明顯較為單純,但涉及此時期的創作與著作仍繼續在臺出版,亦不失其重要性。第八章則是探討其在臺灣音樂史上的貢獻,以及特別肯定其在音樂教育上多年的努力經營與付出。
本文資料來源,包括對康謳本人、親朋好友、同事、學生的訪談;並以文件、相片、報、刊、雜誌、樂譜、參考書籍…等資料佐證,檢視康謳在臺時的作為時,則儘量以最客觀的態度面對,並就事實進行陳述。
關鍵字(中) ★ 北師
★ 中國風格和聲
★ 亞洲作曲家聯盟
★ 中國作曲家
★ 音樂教育家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序 言 ……………………………………………………………………………i
目 錄 ……………………………………………………………………………iii
圖 次 ……………………………………………………………………………vi
表 次 ……………………………………………………………………………xi
第一章 家世背景梗概 .…………………………………….……....1
第一節 父母與兄長………………………………………………………2
第二節 康謳與葛琳的家庭成員…………………………………………3
第三節 康謳家系表………………………………………………………12
第二章 求學時期(1920~1936)…………………………………13
第一節 私塾—中國傳統教育……………………………………………14
第二節 小學、中學與高中—音樂啟蒙階段……………………………14
第三節 私立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音樂專業訓練階段…………………15
第四節 進修………………………………………………………………24
第三章 來臺以前(1936~1949)…………………………………25
第一節 時代背景…………………………………………………………25
第二節 上海教育局—第一份工作(1936)……………………………26
第三節 中日戰爭時期(1937~1945) …………………………………27
第四節 國共決裂(1945~1949) ………………………………………34
第四章 臺灣音樂教育的耕耘者………………….…………………34
第一節 「北師」音樂科在臺灣音樂教育的地位………………………36
第二節 省北師專音樂科階段(1961~1980) …………………………52
第三節 進修—茱莉亞音樂院……………………………………………65
第四節 參與音樂實驗—南門國中音樂班………………………………69
第五節 康謳的學生—音樂界的生力軍…………………………………70
第六節 修訂學校課程標準(1945~1980) ……………………………72
第七節 退休………………………………………………………………78
第八節 康謳紀事年表……………………………………………………80
第五章 著作與出版.......……………………………………………….89
第一節 音樂理論書籍..………………………………………………………89
第二節 音樂教學用書………………………………………………………101
第三節 音樂工具書—主編《大陸音樂辭典》……………………………107
第四節 編輯學校音樂課本…………………………………………………111
第五節 音樂童書……………………………………………………………118
第六節 音樂教育月刊………………………………………………………119
第七節 發表的論文與散篇文章……………………………………………123
第八節 康謳文字著作一覽表………………………………………………138
第六章 參加音樂組織、創作與演出.………………………………..141
第一節 康謳與「中華民國音樂學會」……………………………………141
第二節 康謳與「中國現代音樂協會」及「亞洲作曲家聯盟」…………146
第三節 主要的樂曲創作與演出……………………………………………160
第四節 康謳與教育部「文化局」…………………………………………180
第五節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文藝季」……………………………………188
第六節 春秋樂集-’96秋‧室內樂之夜……………………………………190
第七節 八十五歲壽辰紀念音樂會…………………………………………192
第八節 前輩足跡(四)康謳樂展…………………………………………194
第九節 其他重要演出………………………………………………………196
第十節 康謳音樂創作一覽表………………………………………………202
第七章 退而不休-加拿大時期(1980~ )………………………….209
第一節 加拿大的休閒生活概況……………………………………………210
第二節 退而不休的精神—持續的音樂作品與演出………………………214
第三節 CD-康謳80樂展……………………………………………………215
第四節 獲獎與榮耀…………………………………………………………218
第八章 結論…………………………………………….…………….223
第一節 身為音樂教育家與其秉持教育理念………………………………223
第二節 作為音樂文字工作者與其出版品…………………………………226
第三節 成為理論作曲家與其音樂作品風格………………………………228
後 記 ……………………………………………………………………………234
參考書目………………………………………………………………235
附 錄 …………………………………………………………………248
附錄一 臺北師院建校百年有感………………………………………………248
附錄二 回憶初到北師時………………………………………………………253
附錄三 康謳親寫傳記資料……………………………………………………256
附錄四 康謳音樂作品手稿……………………………………………………266
附錄五 筆者眼中的康謳教授…………………………………………………267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辭典工具書
《中國現代音樂家略傳續集》,顏廷階編撰。臺北:綠與美出版社。2001。
《黎明音樂辭典》,洪萬隆主編。臺北:黎明,1994。
《中國現代音樂家略傳》,顏廷階編撰。臺北:綠與美出版社。1992。
《中國音樂辭典(續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辭典》編輯部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中國音樂辭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辭典》編輯部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主編。臺北:大陸書店,1980。
《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熊鈍生主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
《中華樂典-近代人名篇》,梁在平與顏文雄合編。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
《音樂辭典》,王沛綸主編。臺北:樂友書房,1963。
《中國音樂辭典》,丹青藝叢編委會編。臺北:丹青。出版時間不詳。
喬珮:《中國現代音樂家》。臺北:天同。1981。
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edited by Randel, Don Michael.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Musicians,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London etc. (Macmillian), 1992.
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s Corporation(NISC DISC). 1998. 6.
參考書目
課程標準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教育部編印,1993。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正中書局,1975。
《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正中書局,1968。
《國民學校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正中書局,1962。
《國民學校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商務印書館,1952。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正中書局,1983。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正中書局,1972。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草案》,教育部。臺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8。
《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正中書局,1952。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正中書局,1983。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正中書局,1972。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正中書局,1962。
《現行五年制師範專科學校普通、音樂、美勞、體育等四科課程標準實施成效研究》,教育部委託省立新竹師范專科學校研究。臺北:教育部,1983。
《五年制師範專科學校普通、音樂、美術、體育設備》,教育部技職司。臺北(正中),1978。
《師範學校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3。
《師範學校課程標準》,教育部。臺北:正中書局,1952。
《五年制國校師資科課程綱要草案》,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編印,1965。
《課程綱要》,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編印,1962。
音樂教科書
《國民小學音樂》(全八冊),國立編譯館主編。臺北:國立編譯館,1968-1975(1-11版)。
《國民中學(選修科)音樂科教科書》(全一冊),國立編譯館主編。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1985(1-11版)。
《高級中學音樂》(共四冊),臺北:正光書局,1990。
《高級中學音樂》(共四冊),臺北:正光書局,1985。
《高級中學音樂》(共四冊),臺北:正光書局,1972。
《師範專科學校音樂》(共六冊),臺北:正中書局,1980-1989。
《普通樂理》(上、下兩冊),臺北:大陸書店,1984。
一般性書目
《文化局的第四年》。教育部文化局編印,1971。
《文化局的第三年》。教育部文化局編印,1970。
《文化局的第二年》。教育部文化局編印,1969。
《文化局的第一年》。教育部文化局編印,1968。
《北師四十年專輯》,北師四十年編輯委員會主編。臺北: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1985。
《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概況》,省立臺北師專編印,1971。
《省立臺北師專概況》,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編印。1968. 3。
《省立臺北師專概況》,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編印。1967. 1。
《省立臺北師專概況》,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編印。1963. 1。
《中華兒童教育社年刊-新頒國小課程標準研究專輯》,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編印,1976. 2。
《師範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會。臺北:正中,1964。
《教育哲學》,邱兆偉主編。臺北:師大書苑,199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印。1980. 1。
《蔡元培美學文選》,聞笛與水如合編。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
《中華民國地圖集》第四冊-中國南部,張其昀主編。國防研究院,1962。
陳星:《豐子愷傳》。臺南:文國書局,1999。
沈文:《巨匠與中國名畫-劉海粟》(中文國際版)。臺北:臺灣麥克。1996。
石楠:《滄海人生-劉海粟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
金梅:《譯壇巨匠-傅雷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
柯文輝:《藝術大師劉海粟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
蔡元培:《蔡元培自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再版)。
鄭世興:〈我國師範學制的沿革〉收錄在《明日的師範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臺北:幼獅,1980。
司馬長風:《中國現代史綱》。香港:波文書局,1978。
陳立夫:《戰時教育行政回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音樂類書目
康謳:《應用鍵盤和聲學》中冊。臺北:全音樂譜,1985。
康謳:《和聲學-多種和聲法的詮釋與分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7。
康謳:《音樂教材教法與實習》臺北(天同),1976。
康謳:《應用鍵盤和聲學》上冊。臺北:全音樂譜,1974. 8。
康謳:《音樂教學法論叢》。臺北:臺灣書店,1970。
康謳:《音樂教材教法與實習》。臺北:天同,1967。
康謳:《鍵盤和聲學》。臺北:正光,1965。
康謳:《音樂教學研究》。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1963。
康謳:《音樂教學研究》(上、下冊)。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1963。
康謳:《基礎和聲學》。臺北:正中,1960。
康謳:《樂學通論》,上、下兩冊。臺北:正中,1953。
康謳:〈臺北師院建校百年有感〉刊於《滋蘭集—北師壹百週年紀念文錄》,國北師院編印,1996。頁15-19。
康謳:〈中國調式和聲研究〉,刊於《音樂影劇論叢》。臺北:中華學術院,1981。頁44-82。
康謳:〈第八章 藝術創作〉刊於《中華民國文化發展史》。臺北:現代中國出版社,1981。頁1382-1422。
康謳:〈懷念史惟亮教授〉刊於《一個音樂家的畫像-史惟亮先生紀念集》。臺北:幼獅,1978。
康謳:〈歐美樂壇漫步〉刊於《音樂影劇論叢》。臺北:中華學術院中華音樂影劇協會,1975。頁1-37。
鄔里希(Homer Ulrich):《音樂欣賞》(原名A Design for Listening),汪育理、康綠島合譯,第三版。臺北全音樂譜。1988。
華特皮斯頓(Walter Piston):《管絃樂法》(原名Orchestration),樊慰慈與張邦彥合譯。臺北:全音樂譜,1983。
戈登傑柯(Gordon Jacob):《管絃樂配器法》(原名Orchestral Technique),康謳譯。臺北:全音樂譜,1982。
卡爾•西蕭(Carl E. Seashore):《音樂美學》(原名In Search of Beauty in Music),郭長揚譯。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77。
浦勞特(Ebenzers Prout):《應用曲式學》(原名Applied Form),李孝賢譯。臺北全音樂譜。1976。
霍默鄔理希(Homer Ulrich):《音樂欣賞》(原名A Design for Listening),康綠島與汪育理合譯。臺北:全音樂譜,1976。
黎翁大林(Leon Dallin):《二十世紀作曲法》(原名Techniques of 20th Century Composition),康謳譯。臺北:全音樂譜,1975。
雷翁斯坦(Leon Stein):《音樂的結構與風格》(原名Musical Structure and Style),潘皇龍。臺北:全音樂譜,1975。
華特皮斯頓(Walter Piston):《對位法》(原名Counterpoint),康美鳳譯。臺北:全音樂譜,1975。
華特皮斯頓(Walter Piston):《和聲學》(原名Harmony),康謳譯。臺北:全音樂譜,1974。
喬治麥凱(George F. Mckay):《現代和聲學》(原名The Technique of Modern Harmony),康謳譯。臺北:天同,1971. 5。
許常惠:《民族音樂論述稿(四)》。臺北:樂韻,1999。
許常惠:《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樂譜,1996。
許常惠:《音樂史論述稿(一)》。臺北:全音樂譜,1994。
許常惠:《追尋民族音樂的根》。臺北:樂韻,1987。再版。
許常惠:《中國新音樂史話》。臺北:樂韻,1986。
許常惠:《近代中國音樂史話》臺北:晨鐘,1970。
許常惠:《尋找中國音樂的泉源》。臺北:仙人掌,1968。
許常惠:《中國音樂往哪裡去》。臺北:文星,1964。
陳漢金:《音樂獨行俠馬水龍》。臺北:時報出版,2001。
陳郁秀、孫芝君:《張福興—近代臺灣第一位音樂家》。臺北:時報出版,2000。
苗建華、王鴻昀:《中國音樂初步》。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陳黎:《盧炎—冷驗的音樂火焰》。臺北:時報出版,1999。
黃炳寅:《中國音樂與文學史話集》,頁187-202。臺北:國家,1999。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上)。臺北:燿文,1998。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下)。臺北:燿文,1998。
邱坤良:《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
張統星:《臺灣光復後-北師音樂教育發展史》。臺北:(樂韻),1997。
曾瀚霈:《安魂曲研究—縱觀一個西方樂種的面貌與發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曾瀚霈:《音樂認知與欣賞》。臺北:幼獅出版社,1996。
汪毓和:《音樂史論新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6。
陳碧娟:《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臺北(樂韻),1995。
劉志明:《聖樂綜論》。臺北:全音樂普出版社,1995。
鄧昌國:《伴我半世紀的那把琴》。臺北:三民,1992。
林明輝:《中國音樂創作的新方向》。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
居其宏:《20世紀中國音樂》。青島:青島出版社,1992。
歐遠帆:《師院音樂課程研究》。臺北(文景書局),1990。
李抱忱:《合唱指揮》。臺北(天同),1987。
王光祈:《西洋音樂史綱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臺四版。
林公欽:《鋼琴踏瓣使用研究》。宏學,1986
楊麗仙:《臺灣西洋音樂史綱》。臺北:橄欖基金會,1986。
趙廣暉:《現代中國音樂史綱》。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6。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1984。
林葱:《中國音樂之演進》。臺北:學藝出版社,1982。
林蔥:《中國音樂史講義》,臺北:七燈出版社,1981。
韓國鐄:《自西徂東—中國音樂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81。
葉志明:《中國音樂理論作曲新解》。臺北:天同,1980。
李振邦:《宗教音樂》。天主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79。
張大勝:《合唱指揮研究》。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78。
黄友隸:《中國風格和聲與作曲》。臺北(正中),1978,二版。
吳火煌:《二胡操奏法》。出版地不詳,1975。
黃友隸:《音樂創作散記》。臺北:三民書局印行,1974。
李抱忱:《退而不休集》。臺北:見聞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77。
李抱忱:《爐邊閒話》。臺北:東大圖書,1975。
趙琴:《音樂與我》。臺北:東大,1975。
王沛綸:《指揮學》。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71。
黃國隆:《中外古今音樂潮流》。臺北:五洲出版社,1970。
李抱忱:《山木齋話當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張人模:《音樂手冊》。中華音樂出版社,1959。
袁鳳蓀:《音樂概論》。臺北:正中,1957。
《國立台北師院音樂教育學系通訊錄》(八十八學年度)。國北師院音教系,1999。
《百年臺灣音樂圖像巡禮》,陳郁秀編。臺北:時報出版,1998。
《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陳郁秀編。臺北:時報。1997。
《北師壹世紀—慶祝創校壹百週年校慶特刊》,北師壹世紀編輯小組主編。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1996。
《滋蘭集—北師壹百週年紀念文錄》,劉漢初主編。國立臺北師範學院,1996。
《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孫濟南、周柱銓主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中國新音樂論集一九四六至七六年》,劉靖之編。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0。
《中國音樂書房—音樂圖書目錄》。臺北:中國音樂書房,1987. 9. 28。
《中國新音樂論集》,劉靖之編。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6。
《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四屆大會大會記錄》。臺北:樂韻,1978。
《普通樂理》,上、下兩冊,國立編譯館主編。1978。
《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四屆大會紀錄》。臺北:樂韻,1978. 6. 24。
《中華民國音樂年》,音樂年策進委員會編印。臺北:教育部文化局出版,1969。
《中華民國音樂家年鑑》-亞洲樂訊編輯。19?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er of profiles ,Edition IV/V.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 Cambridge, 1979. P. 809.
1997/98 RCM Affiliate Teacher Handbook. Toronto: The Royal Conservator of Music.(1997)
碩士論文
張斐雯:《西洋嚴肅音樂在台灣流傳概況研究(1949年至199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文玲:《五十年間(1949~1999)臺灣的國樂發展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論文,2000。
顏綠芬:《臺灣前輩作曲家郭芝苑生命史研究》。財團法人臺北市七星田園文教基金會,1999。
孫芝君:《日治時期臺灣師範學校音樂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論文,1997。
莊文達:《郭之苑生平與作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胡巧芬:《常用和聲學教科書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游素凰:《台灣近三十年「現代音樂」發展之探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期刊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蔣芸主編,第一卷第一期,1968. 3。
《音樂之友》,音樂之友編輯委員會編輯,第一期至第五期。臺北:國立音樂研究所社會活動部,1958. 3~1958. 7。
《臺北師專學報》,第一期至第九期。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1972-1980。
《國民教育月刊》,第一卷至第二十二卷。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1950-1979。
《音樂教育月刊》,康謳主編,第一期至第二十期,1967. 10~1969. 9。
《六九級音樂科班刊-樂藝》,省北師專六九級音樂科全體編輯。1980
《亞洲樂訊》第一期。1980. 6. 1。
《曲盟通訊》第一期。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出版。1974. 12. 25。
康謳:〈小學音樂教科書的檢討與建議〉刊於《臺灣教育月刊》第四八○期,1990. 12,頁32-41。
康謳:〈開拓理想的作曲環境〉刊於《亞洲樂訊》第二期第一版。1980.7.1。
康謳:〈廿世紀的作曲技巧〉刊於《樂苑》,第十一期。師大音樂系,1980. 6.。頁101-104
康謳:〈音樂科新舊課程比較研究〉刊於《臺灣教育》第三五○期。臺灣省教育會編印,1980. 2. 15。
康謳:〈開拓理想的作曲環境〉。刊於《亞洲樂訊》第二期第一版。1980. 7. 1。
康謳:〈開拓理想的作曲環境〉。刊於《樂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會。1978. 6。
康謳:〈主辦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四屆大會有感〉刊於全音音樂文摘。1978。?
康謳:〈音樂科新課程標準的分析與研究〉刊於《中華兒童教育社年刊》(新頒國小課程標準研究專輯)。省北師專。1976. 2. 1。
康謳:〈主辦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四屆大會有感〉刊於《全音音樂文摘》16-19頁。1976?
康謳:〈音樂科課程修訂重點及新舊內容比較〉,刊於《中華兒童教育社年刊》。省北師專,1975。頁103-113。
康謳:〈音樂創作的主張與展望〉刊於全音音樂文摘。1974。?
康謳:〈音樂課程與民族精神教育〉。國立教育資料館。1961. 5. 20。
康謳:〈音樂教材與教學實施研究〉刊於《臺灣教育》第二九二期(四月號)。臺灣省教育會編印,1975. 4. 15。
康謳:〈音樂科課程修訂重點及新舊內容比較〉,刊於《臺灣教育》第三○○期。臺灣省教育會編印,1975. 12. 15。
康謳:〈音樂創作的商榷〉刊於《全音音樂文摘》。1974. 1。
康謳:〈談音樂發展的途徑〉,刊於《中國一週》,1968. 7. 1。頁18。
康謳:〈復興中國音樂文化芻議〉刊於《國立臺灣藝專學報》第五期,1960。
康謳:〈音樂測驗方法的研究〉收錄在中華民國音樂學會論文專輯〈3〉。1959。
康謳:〈中國調式和聲研究 上〉。發展中國音樂的一條途徑,頁124-132。?
康謳:〈中國調式和聲研究 下〉 發展中國音樂的一條途徑,頁127-141。?
康謳:〈談音樂學習心理〉。1970。頁11-13。?
康謳:〈怎樣輔導中學生的音樂作業活動〉。頁14-22。
康謳:〈怎樣實施音樂欣賞教學〉刊於《臺中師專輔導月刊》,頁8-10。?
康謳:〈發展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的途徑〉。頁3-5。?
曾瀚霈:〈彌撒意義與彌撒程序—以彌撒音樂為理解前提的探討〉,刊於《社會文化學報》第十三期,頁121-154。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1. 12. 13。
柯文輝:〈劉海粟〉,取自《中國巨匠美術週刊-中國系列094》。臺北:錦繡,1996。
韓國鐄:〈上海工部局樂隊研究〉,刊於《藝術學》第十四期,頁143-205。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9月。
張勤予:〈國內音樂家專訪-台灣作曲界元老沈炳光〉,刊於《全音音樂文摘》。臺北:全音音樂文摘雜誌社,1988. 1。頁16-24。
李哲洋:〈平行調與關係調一樣?!〉,刊於《全音音樂文摘》,頁87-89。臺北:(全音音樂文摘雜誌社),1988. 5。
王煥琛:〈我國小學師資教育的演進〉刊於《中華兒童教育社年刊》,省北師專編印,1985. 12。
許月瑛:〈國內音樂家素描-退而不休的康謳〉,刊於《全音音樂文摘》,1984. 12。頁14-20。?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刊載於《師大歷史研究所專刊》,1983. 1。頁127。
張瑞香:〈樂藝的舵手—康謳老師〉刊於《六九級音樂科班刊-樂藝》,省北師專六九級音樂科全體編輯,1980。頁85。
劉靖之:〈評《大陸音樂辭典》—兼論音樂辭典的編纂〉,刊於《開卷》第三卷第五期,頁17-21。1980. 10。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簡介〉,刊於《全音音樂文摘》,頁103-106。臺北:全音音樂文摘雜誌社,1972. 7。
〈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簡介〉,刊於《全音音樂文摘》,頁107-108。臺北:全音音樂文摘雜誌社,1972. 7。
樂譜
康謳:《中華民族風格器樂曲—懷念樂詩》。臺北:全音樂譜。2000。
康謳:《唐宋詩詞歌曲創作集》。臺灣省立交響樂團。1998。
康謳:《中國民間旋律—鋼琴變奏曲》。臺北: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1995。
康謳:《康謳獨唱曲集》。臺北:樂韻。1986。
康謳:《康謳合唱曲集》。臺北:樂韻。1986。
康謳:《中國旋律—鄉野風》。臺北:樂韻。1981。
康謳:《故鄉夢連環組曲》。臺北:樂韻。1980。
康謳:《中國主題幻想曲》。臺北:樂韻。1979。
康謳:《中國風格彌撒曲全集》。未出版。1977。
康謳:《鄉村組曲—四季》。臺北: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1977。
康謳:《懷念樂詩五重奏》。臺北: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1976。
康謳:《華夏頌》。臺北:正光。1968。
康謳:《康謳歌曲創作集》。臺北:和平東路二段二十一巷三號。1966。
《中國藝術名歌選》,楊兆禎編著。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97(再版)。
《中國藝術歌曲-百曲集》,梁榮嶺編。臺北:天同,1988。
馬思聰(Ma Szu-Tsung):《山林之歌》(Song of The Highland)。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6。
《中國藝術民歌選》(第一集),楊兆禎編。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0。
《中國鋼琴曲集》,劉美蓮編,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1980。
《國民生活歌曲集》(第一集),教育部文化局編印,1972。
《中華愛國歌曲全集》,李明訓主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1。
《愛國歌曲選集》(第一集),教育部文化局編印,1971。
《合唱歌曲選集》(第二集),教育部文化局編印,1971。
《合唱歌曲選集》(第一集),教育部文化局編印,1969。
《金門之聲》,李中和編。金門文獻委員會印行,1969。
《中華民族歌曲選集》,李中和。臺北:改造出版社,1967。
《中華民族歌曲選集》,李中和編。臺北:改造出版社,1967。
《愛國歌曲集》,海外出版社編。臺北:海外出版社,1953。
〈莒光樓〉收錄在《金門之聲》,李中和編輯。金門:金門文獻委員會印行,1969,頁44-46。
〈猜〉收錄在《新歌天地第一集》,陳功雄主編。臺北:名作曲家出版社,頁44-46。
李振邦、劉志明、康謳:《彌撒曲集》。臺灣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75。
有聲資料:
《小橋、流水、人家-康謳80樂展》。由康謳女兒、女婿與學生共同製作(非賣品),1993。
網站資料: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http://twsymorc.gov.tw/publish/portrait/ (2002. 2. 28)
明日報網址:http://news.pchome.com.tw/ttimes/education/20010116/ (2001. 1. 16)。
新浪新聞: http://news.sina.com.tw/sinaNews/rtn/ent/2001/0509/3296307.html(2001. 6. 27)
淺談中國合唱音樂之發展: http://teacher.bhes.tpc.edu.tw/~class616/s_paper5.htm (2001. 6. 27)
音樂著作權: http://www.mcat.org.tw/htm/docs/docn03/cocs04.htm1 (2001. 6. 27)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網址:http://www.tmtc.edu.tw/~music/office/。(2001. 7. 5)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http://www.ntptc.edu.tw/ntptcstory.htm 。(2001. 7. 5)
清華大學藝術中心網址: http://arts.nthu.edu.tw/NewWww/Exhibition/1997-11-11/text/pre2.html(2001. 8. 17)。
中央日報新聞: http://www.cdn.com.tw/daily/2001/06/07/text/900607h1.htm (2001.8.30)
中央日報新聞: http://www.cdn.com.tw/daily/2001/05/30/text/900530h2.htm (2001.8.30)
溫哥華中華國語學校:http://www.vancouver.ocac.net/School/bb09.htm(2001.8.30)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http://www.ntca.edu.tw/~campus/(2001.11.15)
雲林縣永年中學網址:http://www.ynhs.ylc.edu.tw/hp/j1/2.htm (2002. 2. 6)
IUCAT Indiana University Libraries(印第安那大學圖書館):http://www.iucat.iu.edu/uhtbin/cgisirsi/ (2002. 2. 12)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伊利諾大學圖書館):http://pac.ilcso.uiuc.edu/web2/tramp2.exe/log_in/guest?SETTING_KEY=88 (2002. 2. 15)
Columbia University Libraries(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http://wwwcrl.uchicago.edu/dbdissertations/search.asp (2002. 2. 16)
節目單
《節目單》-「知音共鳴」。West Point Grey United Church(4595 West 8th Avenue, Vancouver , B. C.)(2001. 7. 1)。
《節目單》-「西道小安」。Ryerson United Church(2195 West 45th Avenue, Vancouver B. C.)(2001. 5. 12)
《節目單》-「比翼三飛—戀曲之夜」。Ryerson United Church(2195 West 45th Avenue, Vancouver B. C.)(2001. 1. 13)
《節目單》-「俄羅斯狂歡節」。Shadbolt Centre for the Arts(6450 Deer Lake Avenue, Burnaby, B. C.)(2001. 1. 7)。
《節目單》-「知音之夜」。 The Norman Rothstein Theatre(950 WEST 41st AVE. VAN. B.C.)。(2000. 6. 16 7:30PM)。
《節目單》-現代音樂作品抒情之夜,Norman Rothstein Theatre(1999. 6. 25)
《節目單》-輕歌妙韻金曲夜(慶祝師大52週年校慶),溫哥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998. 6. 6)
《節目單》-「遠道十五週年紀念音樂會」。 Michael J. Fox Theatre(5455 Rumble, BBY. B.C.)。(1997. 12. 14 7:30PM)。
《節目單》-師大金曲之夜(慶祝師大50週年校慶),西門菲莎大學海港分校林思齊國際交流中心。(1996. 6. 1)
《節目單》-春秋樂集-向前輩作曲家致敬-96秋室內樂之夜,國家音樂廳演奏廳。(1996. 11. 20)。
《節目單》-臺北市師大禮堂音樂實驗班第一屆畢業演奏會。(1980. 6. 7-8)。
《節目單》-文藝季-「中國作曲家作品演奏會」,教育部主辦,臺北市國父紀念館(1980. 4. 28 7:30PM)
《節目單》-當代中國風格音樂作品發表會。臺北市國父紀念館。(1979. 12. 24)。
《節目單》-當代中國風格音樂作品發表會,臺北市國父紀念館。(1979. 12. 24)
《節目單》-臺北市中山堂音樂實驗班音樂會。(1978.12. 10)。
《節目單》-當代中國民族音樂作品發表會,亞洲作曲家聯盟聯合主辦,國父紀念館(1978. 12.)
《節目單》-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四屆大會/音樂節,中山堂與實踐堂,1978. 11. 25-1978. 12. 5。
《節目單》-姜成濤中國民歌演唱會,演出的話。臺北國父紀念館台中興堂(1978. 7. 4-5)。
《節目單》-民族音樂作品發表會,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主辦,在臺北市國家紀念館演出。(1977. 12. 3)。
《節目單》-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四屆大會/音樂節。(1976. 11. 25- 12. 2)。
《節目單》-中日兒童創作曲發表會。臺北市中山堂。(1976. 4. 30)。
《節目單》-春季發表會,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主辦,實踐堂(1976. 5. 7)
《節目單》-臺北市實踐堂中韓當代音樂作品交換發表會。(1975. 5. 23)。
《節目單》-現音’74作品發表會,臺北市實踐堂(1974. 3. 2-3)。
《節目單》-青年合唱團三週年紀念音樂會。紐約中國音樂學院主辦,敦請康謳教授客串指揮。(1973. 5)
《節目單》-中國鋼琴曲之夜—徐欽華學生鋼琴演奏會,(1972. 9. 9- 10)
《節目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第十次定期演奏會,中山堂。(1968. 4. 1)
報紙
《報紙》-世界日報。知音之夜16日與您心靈相通,2000. 6. 14。
《報紙》-世界日報。康謳樂展21日臺北國家音樂廳登場,2000. 5. 18。
《報紙》-世界日報。千禧新突破—康幼琳俄文開唱。2000. 1. 12。
《報紙》-世界日報。一場別具風格的壽宴。記者王廣滇,1999. 6. 26。
《報紙》-世界日報。現代音樂作品抒情之夜,記者王廣滇,1999. 6. 22。
《報紙》-世界日報。埋首創作中國風格樂曲康謳新血作品出版問世,記者項安那,第23版。1999. ?
《報紙》-世界日報。溫哥華新聞:康謳教授在靜逸的溫哥華仍孜孜不倦從事音樂著作,記者王廣滇,第23版。198?
《報紙》-世界日報。康謳完成唐宋詩詞歌曲創作集。1999. 3. 6。
《報紙》-世界日報。中國古代文學—康謳教授樂吟詠。1998. 3. 10。
《報紙》-中國時報。聯盟前任理事長康謳教授赴美探親。1980?
《報紙》-中國時報。康謳林二懇談釋前嫌,第七版。1979. 7. 1。
《報紙》-民聲日報。國內音樂界暗潮洶湧,挽救國內音樂之根,康謳嚥不下這口氣,第三版。1979. 6. 25。
《報紙》-聯合報。林二為踩昨二首歌曲聲明啟示,第十二版。1979. 5. 10。
《報紙》-聯合報。踩在夕陽裡又有絃外之音,第七版。1979. 4. 25。
《報紙》-臺灣時報。林二一語震撼音樂界,第三版。1979. 4. 25。
《報紙》-中華日報。踩在夕陽裡又一波,第三版。1979. 4. 25。
《報紙》-中國時報。何故夕陽裡踩了又踩,康謳指證踩在夕陽裡並無抄襲,第七版。1979. 4. 25。
《報紙》-聯合報。踩在夕陽裡餘音繚繞,第三版。1979. 4. 24。
《報紙》-自立晚報。抄襲與神似,踩在夕陽裡風波擴大,第二版。1979. 4. 24。
《報紙》-民生報。會前弩拔弓張會後一片和祥等等,第九版。1979. 4. 24。
《報紙》-中華日報。充實音樂園地知識康謳教授等夜以繼日埋頭譯述,第六版。1976. 1. 12。
《報紙》-臺灣時報。譯述立說辛勤墾荒康謳教授忙於播種,記者姚巧梅 1976. 1. 13。
《報紙》-中央日報。兩館本週欣賞節目,第六版 。1975. 11. 25。
《報紙》-中央日報。現代音樂研究會定期大規模發表作品,第六版。1974. 2. 17。
《報紙》-臺灣新生報。現代音樂作品發表會定下月初舉行,第五版。1974. 2. 16。
《報紙》-中華日報。現代音樂作品下月發表會,第七版。1974. 2. 16。
《報紙》-中央日報。發表新曲憑藝術良知,第六版。1974. 2. 3。
《報紙》-中國時報。女高音康美鳳獨唱預演精采。1973. 4. 30。
《報紙》-中央日報。音樂創作的虛靜境界,第十版。1973. 11. 21。
《報紙》-聯合日報。中國音樂學院三週年紀念演出照片,增刊第五版。1973. 2. 26。
《報紙》-聯合日報。合唱團三週年開盛大演唱會,第三版。1973. 2. 3。
《報紙》-The China Post。紐約中國音樂學院二月舉行盛大演唱,第七版。1973. 1. 30。
《報紙》-華美日報。中國音樂院演奏,第三頁。1973. 1. 30。
《報紙》-美洲日報。中國音樂學院將開演奏大會,第七頁。1973. 1. 29。
《報紙》-The China Post。本報慶祝酒會嘉賓迎門致賀,第七版。1972. 11. 28。
《報紙》-中央日報。紀念黃自創作獎昨舉行頒獎典禮,第六版。1971. 7. 8。
《報紙》-中國時報。中壢兒童合唱團定廿日赴韓演唱,第八版。1971. 7. 7。
《報紙》-中國時報。國語歌曲創作獎入選作品以評定,第三版。1971. 7. 3。
《報紙》-中央日報副刊。柳絮:〈從音樂年的蜜月說到中國和聲〉。1968. 9. 10。
《報紙》-中央日報副刊。康謳:〈真實的畫像-山木齋話當年讀後感〉,第九版。1968. 2. 20。
《特刊》-音樂季特刊。康謳:〈迎接美化生活的音樂季-臺北市音樂季〉。1979. 8.
《報紙》-亞洲樂訊。COMMENTATE -To Develop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Composers(1980?)
《雜誌》-新力文教雜誌。發展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的途徑,第四版。1978. 11. 15。
其它
《邀請函》The 2nd Asian composers leaque(Chairman: Yoshiro Irino). 亞洲作曲家聯盟邀請函。1974. 6。
《請柬》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康謳宴請與會代表,下午六時席設臺北市中泰賓館泰國廳。1976. 11. 25。
《演講稿》-中華民國首席代表報告全文,共四頁。亞洲作曲家聯盟第二屆大會在日本京都舉行。1974. 9. 4。
《演講稿》亞洲作曲家聯盟會議展望(中英文對照),1974. 9. 6。
《獎狀》Men of Achievement.1979。
《護照》康謳與葛琳教授護照影本。
《預告》國家音樂廳五月份節目預告。2000. 5。
《照片》「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家畫像專輯」-康謳教授。國立台灣交響樂團。1998. 12。
《公文》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函。1998. 12. 29。
《名錄》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會員錄
《傳記》The international register of profiles ,Edition IV/V.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 Cambridge, England. 1979. 5
《獎狀》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Intellectuals. Cambridge, England, 1978. 5.
《獎狀》Men of Achievement. Cambridge, England. 1979. 8.
指導教授 曾瀚霈(Hann-pey Tseng) 審核日期 2002-7-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