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14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9 、訪客IP:18.117.189.154
姓名 許秦蓁(Chen-Chin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戰後臺灣的上海記憶與上海建構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試著從三個面向著手,其一,追溯日據時期(主要是以三○年代為主)臺灣人的上海「租界經驗」,在文獻上參照中研院頗具學術份量的口述歷史資料,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如劉吶鷗日記);其二,分析文學場域的上海書寫,六○年代白先勇的《臺北人》即屬經典;其三,強調強烈的時代氛圍,配合解嚴後「上海熱」的持續發燒,將九○年代「流行資訊中的上海」也列入一個重要環節。
關鍵字(中) ★ 上海
★ 記憶
★ 謝雪紅
★ 劉吶鷗
★ 林文月
★ 白先勇
★ 懷舊
★ 臺北
關鍵字(英) ★ shanghai
★ Taipei
★ memory
★ 
論文目次 論文提要 01

緒論:上海—一個研究特區的形成 03

一、全球化與e世代——研究動機 03

(一)接續劉吶鷗——臺灣文學與上海書寫 03

(二)測溫上海熱——官方政策與上海攀升 08

(三)解嚴e世代——在解套中的建構 15

二、動卅靜兼備的交互考察——研究資料及策略 19

(一)史料的蒐集、運用 19

(二)外圍考察(文學社會學、網路社會學) 21

(三)田野調查(實地走訪、影像紀錄) 22

(四)口述歷史(訪談錄音) 25

(五)理論參照(集體記憶、消費文化) 26

第一章 來去上海——兩岸分合的百年回顧 27

第一節 百年臺灣、上海——東渡與西進 27

(一)三○年代——「臺灣青年」的冒險渡海 31

(二)六○年代——「來臺人士」的隔岸懷舊 36

(三)九○年代——「e世代」的解嚴與鬆綁 41

第二節 城際網絡——出賣上海灘 45

(一)網路社會的虛擬國度 46

(二)蕃薯藤兩岸通之「上海篇」 49

第三節 全球化——e城市與地球村 53

(一)打造「全球e城市」 53

(二)交流——城市先於國家 55

第二章 閘北虹口——解嚴復活的租界經驗 58

第一節 少女林文月(1933—)——童年的地理版圖 63

(一)上海故宅——〈江灣路憶往〉 63

(二)到處是過客,何處是家鄉 72

(三)法國梧桐——少女的成長 78

第二節 台共謝雪紅(1901—1970)——開展左翼運動 85

(一)從「雨夜花」到「紅雪」 85

(二)左翼臺灣青年的「虹口經驗」 88

第三節 作家劉吶鷗(1905—1940)——上海文壇的「臺灣第一」 92

(一)藝文事業——書店、雜誌與電影 92

(二)「1927」——現代洗禮與文學啟蒙 96

(三)虹口游泳池——文藝青年午后時光 99

第三章 明星咖啡屋——「臺北人」的戀戀上海 103

第一節 風華記憶——花樣的年華 107

(一)文學社會——在真實與虛擬之間 107

(二)今非昔比——「上海人」在臺北 115

(三)十里洋場——「夜上海」,「野上海」 121

第二節 消費文化——城市戀物誌 132

(一)消費文化理論 132

(二)飲食—上海的滋味 135

(三)時代感覺—「蝴蝶牌熱水瓶」 141

第三節 隔代想像——從沈睡到甦醒 146

(一)家族記憶—保留、重組與建構 146

(二)隔代想像——父母的上海 149

(三)城市甦醒——「老地現新靈」 156

(四)另類個案——張系國的上海淵源 159

第四章 新天地——臺灣人的「上海製造」 164

第一節 文化出走——「琨艷上海」 168

(一)「心」在台北,「情」在上海 169

(二)從「舊情綿綿」到「張愛玲紀念館」 173

第二節 城市書寫——「臺北人」的上海觀察 178

(一)活力城市——百變新上海 179

(二)眾聲喧嘩——城市在對話 186

第三節 懷舊消費——「哈海族」的上海想像 198

(一)都市風景線——老上海的臺北再現 200

(二)暗藏商機——一場出版盛宴 208

第五章 移民與渡海——從「臺北」到「上海」 215

第一節 海派文化v.s海洋性格 219

(一)「一九七九.臺北」V.S「一九九五.上海」 219

(二)「臺北人」v.s「上海人」 225

第二節 西進淘金——「把家搬到上海去」 229

(一)新移民——「臺灣人」在「上海」 229

(二)新臺北樂園——「古北區」與「仙霞路」 241

結論——解禁又解套的「蕃薯卅藤」 248

圖片目錄 251

參考資料 255

論文附錄 268

(一)張系國訪談錄 268

(二)上海相關出版品一覽 279

(三)蕃薯藤兩岸通徵文獲獎文章 283

(四)大陸臺商開店總覽 298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文學卅文本:
劉吶鷗《都市風景線》,上海:水沫書店,1930.04
水晶《流行歌曲滄桑記》,臺北:大地,1985.06
李昂《殺夫——鹿城故事》,臺北:聯合報社,1986.01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臺北:洪範,1986.02
林文月《午後書房》,臺北:洪範,1986.02
林文月《遙遠》,臺北:洪範,1986.05
林文月《交談》,臺北:九歌,1988.02
李香蘭著,金若靜譯《在中國的日子——我的半生》,臺北:林白,1989.01
登琨艷《流浪的眼睛》,臺北:九歌,1991.10
逯耀東《已非舊時味》,臺北:圓神,1992.11
水晶《水晶之歌》,臺北:爾雅,1993.03
施蟄存《沙上的腳跡》,遼寧:教育,1995.03
蕭颯《霞飛之家》,臺北:聯經,1995.03
廖祥雄《日本人的這些地方很有趣》,臺北:稻田,1996.04
馬逢祥編《上海:記憶與想像》,上海:文匯,1996.05
登琨艷《臺北心上海情》,臺北:九歌,1996.10
白先勇《臺北人》,臺北:爾雅,1997.08
倪墨炎《現代文壇災禍錄》,上海:上海書店,1997.10
沈善增《上海人》,臺北:稻田,1997.11
余之、程新國《舊上海風情錄—上下》,上海:文匯,1998.09
林文月《擬古》,臺北:洪範,1999.03
林文月《飲膳札記》,臺北:洪範,1999.10
水晶《黃絨虎與西門町》,臺北:大地,2000.03
隱地《漲潮日》,臺北:爾雅,2000.11
楊斌華《上海味道》,長春:時代文藝,2001.01
魯迅等著《上海人北京人》,香港:三聯書店,2001.02
康來新、許秦蓁合編《劉吶鷗全集》,臺南縣文化局,2001.03
袁燕華《上海情人》,臺北:時報,2001.06
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臺北:東大,2001.08
白先勇《樹猶如此》,臺北:聯合文學,2002.02
張曉風編《九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2002.04
鍾文音《奢華的時光——我的上海華麗與蒼涼紀行》,臺北:星月書房,2002.05
臺北文化局《回到中山堂——延平南路98號和周遭生活圈的故事》,臺北文化局,2002.06
陳義芝編《林文月精選集》,臺北:九歌,2002.07
藍懷恩《我愛上海牌男人》,臺北:正中,2002.10
2.歷史卅傳記卅民俗卅文化:
陳定山《春申舊聞》,臺北:晨光月刊社,1954
王韜《瀛壖雜記》,臺北:廣文書局,1969.09
劉雅農《上海民俗閒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
費正清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5
楊渡《強控制解體》,臺北:遠流,1988.03
蘇曉康、王魯湘《河殤》,臺北:金楓、風雲時代合出,1988.10
George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前衛,1991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的雨夜花》,臺北:前衛,1991.07
于醒民、唐繼無《上海:近代化的早產兒》,臺北:久大文化,1992.03
唐振常編《近代上海繁華錄》,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09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93.09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08
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我的半生記》,臺北:楊翠華出版,1997.1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幼獅文化,1998.06
薛理勇編著《上海舊影:老學堂》,上海:人民美術,1999.01
朱華等著《上海一百年》,上海:人民,1999.03
鄭祖安《百年上海城》,上海:學林,1999.04
黃仁編《何非光》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0.04
楊琦《中國雙城記——北京人和上海人趣談》,北京:金城,2000.09
楊彥騏《臺灣百年糖紀》,臺北:貓頭鷹,2001.07
3.理論卅研究: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1989.08
欒梅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臺北:業強,1992.04
楊義《京派與海派比較研究》,西安:太白文藝,1994.09
Neil Postman、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臺北:遠流,1994.11
文建會等編《臺灣文學出版Ž》,臺北:行政院文建會、文訊雜誌,1995
陳青生《抗戰時期的上海文學》,上海:人民,1995.02
許信良《新興民族》,臺北:遠流,1995.03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臺北:揚智,1996.03
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臺北:麥田,1996.06
楊東平著《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變遷與對峙》,臺北:捷幼,1996.06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04
劉國煒《老歌情未了——國語流行歌曲六十年》,臺北:華風文化,1997.05
汪暉等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1998
李天綱《文化上海》,上海:教育,1998.03
馬國明著《班雅明》,臺北:東大,1998.09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10
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時代》,臺北:時報文化,1999.11
葉龍彥《紅樓尋星夢—西門町的故事》,臺北:博揚文化,1999.12
Earnest Hauser著、越裔譯《出賣上海灘--外人眼中的近代中國(Shanghai:City for sale)》,上海:上海書店,2000.01
曾慧佳《從流行音樂看臺灣社會的變遷(1945-1995)》,臺北:桂冠,2000.11
Zygmunt Bauman著、張君玫譯《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臺北:群學,2001.06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等譯《全球化與文化(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臺北:韋伯文化,2001.06
葉文心等著《上海百年風華》,臺北:躍昇文化,2001.06
李英明《網路社會學》,臺北:揚智,2001.12
薩依德《鄉關何處:薩依德回憶錄》,臺北:立緒,2002.01
胡平生《抗戰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臺北:學生書局,2002.02
魏啟仁《世紀影歌星三角鼎——周璇、李香蘭、白光》,臺北:南天書局,2002.04
4.商業卅經貿卅手冊:
鄭竹園《臺灣經驗與中國重建》,臺北:聯經,1989.05
宋光宇編《臺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臺北:東大,1993
林滿紅《四百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臺北:自立晚報,1994.03
黃毓麟《雙城對決——臺北VS.上海》,臺北:書泉,1996.12
黃富三等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1999.05
陳彬《移民上海——我的臺灣經驗,遇上海派作風》,臺北:商訊文化,2000.10
郾然《把家搬到上海去》,臺北:生活情報,2001.03
萬瑞君《搶攻上海金飯碗》,臺北:商智文化,2001.03
李道成等《經商中國》,臺北:商訊文化,2001.03
萬瑞君《前進中國找錢途》,臺北:商智文化,2001.03
劉心陽《上海股票一點通》,臺北:時報,2001.04
洪濬成《Billy遊上海》,臺北:新新聞,2001.07
李俊明《驚豔上海》,臺北:遠見,2001.07
金碧《客居上海——上海生活面面觀》,臺北:商訊文化,2001.07
陳婉瑜《工作在上海》,臺北:經典傳訊,2001.08
陳文彬《上海話-路通》,臺北:育智,2001.09
陳彬《大陸教育商機》,臺北:時報,2001.11
黃仁達《海城之風,食色之華——上海首選建築、店鋪與人情》,臺北:商智文化,2001.12
柯耀明《上海個體富》,臺北:匡邦文化,2001.12
郾然等《TO’GO上海吃喝玩樂——東方魅力哈上海》,臺北:生活情報,2002.02
5.工具書:
若林正丈等著《臺灣百科》,臺北:一橋,1996.09
熊月之等編《老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觀》,上海:人民,1997.12
(二)期刊論文:
溫梓川〈漫談暨南的秋野社〉,《學府紀聞》,1986.06
王明珂〈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1993.11
許雪姬訪問〈藍敏女士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五期,1994.06
許雪姬訪問〈林坤鐘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五期,1994.06
許雪姬訪問〈吳金川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五期,1994.06
許雪姬訪問〈藍金塗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六期》,1995.07
楊長苓〈虛擬空間與情慾論述的流動〉,《第二屆性別研討會手冊》,1997.05
王甫昌〈光復後臺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歷史月刊》,1998.12
王甫昌〈光復後臺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歷史月刊》,1998.12
編輯部〈臺灣百年掠影回顧〉,《天下雜誌》,1999.06
林麗真採訪〈盡一個「人」的本份〉,《福運雜誌》,2000.01
林文月〈京都,我心靈的故鄉〉,《文訊雜誌》,2000.09
韓良露〈尋找新舊上海的味道〉,《媽媽咪呀》,2001.06
蔣勳〈母親與蝴蝶牌熱水瓶——我的一點上海記憶〉,《聯合文學》,2001.10
王佳煌〈從全球城市概念論上海的再起與轉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2001.12
楮士瑩〈楮士瑩看上海〉,《TO’GO》,2002.02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文化人與上海〉,《臺灣文學評論》,2002.04
林麗如採訪〈文筆、譯筆與彩筆:專訪林文月教授〉,《文訊》,2002.07
林文月〈回家〉,《聯合文學》,2002.08
(三)報紙副刊卅雜誌:
魯迅〈「京派」與「海派」〉,申報,1934.02.03
王塵無〈清算劉吶鷗的電影理論〉,晨報‧每日電影,1934.8.21—24
黃鋼〈劉吶鷗之路報告(1-9)回憶一個『高貴』的人,他的低賤的殉身〉,大公報,1941.1.27—1941.2.7
徐宗懋〈我思我見〉,中國時報,1996.08.26
〈前進上海,房仲業發燒;房仲業,忙接待準客戶〉,經濟日報,2000.12.14
經濟日報〈臺灣服務產業,上海進占街頭〉,2000.12.16
夏鑄九〈上海摩登〉,中國時報,,2001.05.02
龍應台〈我所在意的〉,中國時報,2001.07.20
廖咸浩〈城市交流與全球化〉,中國時報,2001.07.21
林谷芳〈城市-一個文化交流基點的反思〉,中國時報,2001.07.22
黃惠娟等〈三十萬臺灣人移居上海大調查〉,商業電子週報,2001.09.28
〈來去上海,臺客今年破50萬人〉,勁報,2001.12.04
符立中〈從金大班到尹雪艷——探詢上海人的風塵身世〉,中央日報,2001.12.07
陳其澎〈衡陽路上〉,中國時報,2002.01.24
施鈺文〈蘇州河文化區,規劃八主題〉,中國時報,2002.02.11
馬家輝〈香港曾經擁有的眼神〉,中國時報,2002.03.09
周啟東〈外省第二代︰我的戰場在中國〉,商業周刊電子報,2002.03.6
白先勇〈臺北、上海:魂牽夢繞的「雙城」〉,人民網卅海峽兩岸,2002.03.21
楊孟瑜〈臺灣的「上海風」〉,BBC中文網,2002.05.08
陳文芬〈紀念張愛玲,上海首見專屬圖書館〉,中國時報,2002.06.16
李奭學〈評王文華著《蛋白質女孩》〉,中國時報,2002.08.19
卜大中〈上海馬子寧寧〉,中國時報,2002.08.30
卜大中〈阿霞與衛東〉,中國時報,2002.09.06
韓良露〈上海吃小吃鮮、吃刁〉,中國時報,2002. 09 10
林美璱〈澀女郎收視坐5望6,獲華視頒發百萬獎金〉,中國時報,2002.09.28
曾寶璐〈上海壽險教父徐正廣,打包回臺〉,商業週刊電子報,2002.10.01
符芝瑛〈上海—一張狗證的奮鬥史〉,中國時報,2002.10.2
侯孝賢〈臺北之家——愛麗絲的鏡子〉,中國時報,2002.11.10
符芝瑛〈麥太太的妄想症〉,中國時報,2002.11.18-20
林則宏〈世博效應,上海房地產至少熱十年〉,中國時報,2002.12.10
(四)學位論文:
蔡芳玲《一九四九年前後遷臺作家之研究》,中央中文所碩論,1996
許秦蓁《重讀臺灣人劉吶鷗(1905-1040):歷史與文化的互動考察》,中央中文所碩論,1999
鄭雅文《戰後臺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中文所碩論,2000
遲恒昌《從殖民城市到「哈日之城」:臺北西門町的消費地景》,臺大城鄉所碩論,2002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中文所博論,2001
(五)網際網路:
「蕃薯藤」網址:http://www.yam.com.tw/
「兩岸通」網址:http://china.yam.com/
「關於兩岸通」網址:http://china.yam.com/about/index.htm
「精彩上海—海上風情錄」網址:http://shanghai.online.sh.cn/index.htm
「上海與臺灣」網址:http://www.shanghai-taiwan.org/gb/big5_index.asp
「紅樓劇場」網址:http://www.redplayhouse.com.tw/
「大樣設計」網址:http://www.twdeco.com.tw/dsg/1130-1/web/index01.htm
「澀女郎」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ts.com.tw/prog/drama/cityladys/index.htm
(六)活動資訊:
1、2001年4—6月,「林文月手稿資料展」,臺灣大學主辦。
2、2001年6月23日—25日,「上海-臺北城市文化比較學術研討會」,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系、上海文匯報社主辦,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比較研究中心承辦。
3、2001年7月24—8月26日,「大上海百年風華」影像展,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
4、2001年9月29,「移民、淘金、上海夢!?」,文化研究學會。
5、2001年10月6日,「文學出版放大鏡——三城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辦。
6、2002年3月6日—3月20日,「穠華風情—老月份牌特展」,臺北縣政府文化局藝文館、林本源園邸定靜堂合辦。
7、2002年9月21日,「雙城記—臺北、上海十年文化變遷系列講座」,臺北文化局、臺北國際藝術村合辦。
8、91年11月23日,「反思男性文化」系列講座,講題「尋找家庭桃花源─訂作我家的『上海牌男人』」,臺北正中書局舉辦。
(七)錄音卅訪談:
許秦蓁訪談錄音整理,「臺北和平東路訪作家張系國」,2002.07.09
許秦蓁錄音整理,「雙城記—臺北、上海十年文化變遷系列講座」,2002.09.21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ong) 審核日期 2003-1-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