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14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5 、訪客IP:18.221.187.121
姓名 向鴻全(Hong-Chuan Hs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
相關論文
★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蘇東坡人格與風格的美學研究
★ 老子對名言的反省與對道的體會★ 宣穎《南華經解》儒、道性格蠡測─以道為核心展開
★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五峰思想研究
★ 鼎革之際的船山義理學★ 郭象《莊子注》的思想體系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真德秀(西山,1178~1235)為南宋後期理學家,私淑朱子(1130~1200)之
學,並與其時另一大儒魏了翁(鶴山,1178~1237)並稱齊名,被視為朱子後學
之重鎮。真德秀所著《大學衍義》為其上宋理宗之讀書講義,目的是要透過《大
學》的綱目,貫串歷代經史政事,以詳明格物致知之道德之學有其實用價值。真
德秀曾位居參知政事,朱子門人黃榦稱許真德秀的政治成就實為朱學的重要資
源,而理宗也罷弛對朱學傷害甚重的慶元黨禁,以示對儒學的接納與重視。本文
討論有宋以來對「誠」概念的流傳與演變,並以朱子晚年經受慶元黨禁的政治上
挫折後,對「誠」概念的把握是否有所轉變,這種轉變是否影響真德秀在《大學
衍義》中以「誠心」代替「誠意」的思考模式;同時《大學衍義》也成為真德秀
經世的綜合思想的重要著作。
真德秀被視為南宋時期扭轉或挺立儒家道德文化傳統(斯文)的重要人物,
而儒家重視道統的原因,與冀望透過道統的建立,以達到與政統溝通或對話的目
的,因此本文也試圖建立真德秀的道統觀,並說明真德秀的道統觀是否有所調整
或轉變。
另外真德秀的《心經》雖然是摭拾先聖論心格言為一書,但其獨標「心」的
優位性,卻被視為是「朱陸合流」的先聲,本文也討論此種論斷是否適當。
最後本文從儒生「經筵侍講」為人君說經的模式,說明其為「衍義」此種解
經方法的特色與象徵,而《大學衍義》一書也成為後世「衍義」體詮釋方法的典
範。
關鍵字(中) ★ 大學衍義
★ 偽學之禁
★ 政經
★ 心經
★ 真德秀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2
第三節 以教為政,以政為教:真德秀的終極關懷/6
第二章 從「廣大學」到《大學衍義》/8
第一節 廣大學:《大學衍義》的方法論/8
第二節 《大學衍義》的思想內容/19
(一) 帝王為治之序/20
(二) 帝王為學之本/21
(三) 格物致知之要:明道術/23
(四) 皇極:人君為治之心法/30
(五) 異端之辨/32
(六) 王霸之辨/34
(七) 君子小人卅忠臣佞臣之辨/35
(八) 審治體/39
(九) 誠意正心之要:崇敬畏/41
(十) 修身之要:謹言行/43
(十一) 齊家之要:重妃匹、嚴內治、定國本、教戚屬/44
第三節 本章結語/45
第三章 慶元黨禁之哲學性考察/47
第一節 「偽學」的定義/49
第二節 誠偽之辨/52
(一) 周敦頤以「无妄」釋誠/55
(二) 張載以「實」釋誠/58
(三) 二程以「无妄」、「實理」釋誠/61
(四) 朱子以「真實无妄」、「誠實無欺」釋誠/63
第三節 真德秀對「誠」的看法/78
(一) 以「知」為首/78
(二) 以敬輔誠意工夫/80
第四節 師道:「誠」的另一種實踐/87
第五節 本章結語/92
第四章 真德秀的道統觀/93
第一節 道統的意義/93
第二節 真德秀對朱子道統觀的繼承與修正/102
(一) 真德秀在道統觀上的猶豫/102
(二) 攝「學」入「道」:彈性的道統觀與柔性的判教/116
第三節 文章正宗:斯文與道的對話/118
第四節 本章結語/139
第五章 《衍義》之解經方法析論/141
第一節 《衍義》的意義/141
第二節 《衍義》典範的確立與影響/145
(一) 推衍敷陳,旁通發揮/145
(二) 具有紹承聖學傳統之義/146
(三) 空言繫以實理,義理貫通時勢/151
(四) 「故事」與「近規」:《衍義》故事的體例/155
(五) 「講明」與「施行」/167
第三節 以教為政,以政為教-兼論《心經》與《政經》/171
(一)《心經》的哲學意義/171
(二)《心經》在真氏思想上的地位/177
(三)《政經》的價值/190
第四節 《衍義》對《大學》義理的應用/192
(一) 擴充《大學》的詮釋範圍/192
(二) 《衍義》的詮釋架構/193
1. 理一分殊/195
2. 持敬/197
3. 中和說/198
第五節 即事明理:《衍義》的言說型態/201
第六節 本章結語/203
第六章 結論:品格的力量/204
參考及引用書目舉要/208
參考文獻 (一) 真德秀著作
《大學衍義》,[宋]真德秀著。四部叢刊廣編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心經》,[宋]真德秀編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心經附注》,﹝明﹞程敏政撰。
《政經》,[宋]真德秀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文章正宗》,[宋]真德秀編著。四部叢刊廣編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續文章正宗》,﹝宋﹞真德秀編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真西山文集》,[宋]真德秀著。影明刊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西山讀書記》,[宋]真德秀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四書集編》,﹝宋﹞真德秀編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二) 朱子著作及其它古籍原典
《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撰。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2月。
《四書或問》,[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近思錄》,朱熹、呂祖謙合編。據陳榮捷編著《近思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8月。
《朱子語類》,[宋]黎德靖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第5刷。
《朱文公文集》,﹝宋﹞朱熹撰。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子全書》,﹝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家翔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五朝名臣言行錄》,﹝宋﹞朱熹編。影宋本,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史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子年譜》,﹝清﹞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朱子晚年全論》,﹝清﹞李紱著,段景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周子通書》,﹝宋﹞周敦頤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張載集》,﹝宋﹞張載著。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二程遺書》,﹝宋﹞程顥、程頤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宋﹞魏了翁。影宋刊本,收入【四部叢刊正編】集部。臺灣商務印書館。
《絜齋家塾書鈔》,﹝宋﹞袁燮撰。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書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氏日抄》,﹝宋﹞黃震撰。據日本立命館大學圖書館影印宋刊本。台北:大化書局。
《北溪字義詳講》,﹝宋﹞陳淳撰。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5月再版。
《宋代諸臣奏議》,﹝宋﹞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文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道命錄》,[宋]李心傳編。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
《後村先生大全集》,﹝宋﹞劉克莊。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台北:商
務印書館。
《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李燾編。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初版。
《四朝聞見錄》,[宋]葉紹翁。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二刷。
《癸辛雜識》,[宋]周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二刷。
《宋史》,﹝元﹞脫脫撰。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道一編》,﹝明﹞程敏政撰。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冊936。
《學蔀通辨》,﹝明﹞陳建撰。收入於岡田武彥、荒木見悟主編《近世漢籍叢刊.思想三編》,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3月。
《大學衍義補》,﹝明﹞丘濬撰。影印日本寬正四年和刻本。台北:中文出版社。
《宋元學案》,[明]黃宗羲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57年3月臺影印初版。
《明儒學案》,[明]黃宗羲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臺影印初版。
《宋論》,[明]王夫之撰。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4月。
《張子正蒙》,﹝明﹞王夫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史紀事本末》,﹝明﹞陳邦瞻撰。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12月。
《聖學宗傳》,﹝明﹞周汝登編測。收入【孔子文化大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7月第一版。
《道南源委》,﹝明﹞朱衡撰。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
《宋元學案補遺》,﹝清﹞王梓材、馮雲濠撰。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再版。
《續資治通鑑》,﹝清﹞畢沅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道統錄》,﹝清﹞張伯行著。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著。臺北:華正書局。年月。1993年9月。
《南宋雜事詩》,[清]沈喜轍等撰。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7月。
《理學宗傳》,﹝清﹞孫奇逢編輯。收入【孔子文化大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7月第一版。
《栗谷集》,﹝韓﹞李栗谷撰。收入裴宗鎬編《韓國儒學資料集成》。延世大學出版部,1996年8月二版。
《宋人軼事彙編》,丁傳靖。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臺二版。
(三) 今人著作
《中國哲學的特質》,牟宗三著。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10月。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著。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12月。
《道德的理想主義》,牟宗三著。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
《歷史哲學》,牟宗三著。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
《政道與治道》,牟宗三著。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現象與物自身》,牟宗三著。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心體與性體》,牟宗三著。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5月。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牟宗三著。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2月再版二刷。
《中國文化的省察》,牟宗三著。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6月第6印。
《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牟宗三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人文講習錄》,牟宗三著。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2月。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唐君毅著。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9月。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唐君毅著。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9月。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唐君毅著。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唐君毅著。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哲學論集》,唐君毅著。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2月。
《中國思想史論集》,徐復觀著。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2月。
《國史大綱》,錢穆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二版第一刷。
《宋明理學概述》,錢穆著。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
《朱子新學案》,錢穆著。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朱子學提綱》,錢穆著。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
《歷史與文化論叢》,錢穆著。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3月。
《高明文輯》,高明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3月初版。
《朱子門人》,陳榮捷。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3月。
《朱學論集》,陳榮捷著。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4月。
《朱子新探索》,陳榮捷著。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4月。
《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陳榮捷著。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劉述先著。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8月。
《儒家哲學》,吳汝鈞著。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張灝著。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5月。
《在說與不說之間》,曾昭旭師著。臺北:漢光出版社,1992年2月。
《大學義理疏解》,岑溢成著。台北:鵝湖出版社。1991年10月,四版。
《孟子義理疏解》,王邦雄等著。台北:鵝湖出版社。2002年10月,七版。
《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王邦雄著。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6月。
《中庸義理疏解》,楊祖漢著。台北:鵝湖出版社。1990年3月,四版。
《當代儒學思辨錄》,楊祖漢著。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11月。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楊祖漢著。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8月。
《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袁保新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2月。
《儒學革命論》,林安梧著。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11月。
《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林安梧著。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8月。
《儒學與現代意識》,李明輝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
《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李明輝著。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年5月。
《儒家的淑世哲學》,曾春海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
《中國文人階層史論》,龔鵬程著。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5月。
《全體大用之學:朱子學論文集》,朱榮貴著。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6月。
《真德秀大學衍義思想體系》,康世統著。臺灣師範大學,1987年。
《兩宋史研究彙編》,劉子健著。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饒宗頤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8月。
《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黃進興著。臺北:允晨出版社,1994年8月。
《兩宋以來大學改本研究》,李紀祥著。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8月。
《道學與儒林》,李紀祥著。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10月。
《史學與傳統》,余英時著。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歷史與思想》,余英時著。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4月第17印。
《朱熹的歷史世界》,余英時著。臺北:允晨出版社,2003年6月。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余英時著。臺北:允晨出版社,2004年7月。
《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朱鴻林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黃俊傑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2月。
《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黃俊傑主編。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
《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上)(下),黃俊傑編。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8月。
《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黃俊傑編。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6月。
《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鄭吉雄編。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7月。
《辯證的行旅》,林鎮國著。臺北:立緒出版社。2002年,初版。
《思文之際論集》,張亨著。臺北:允晨出版社。1997年11月。
《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孫廣德著。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9年6月。
《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陳弱水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9月。
《立國的宏規》,鄭欽仁主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6月。
《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中央研究院、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委員會編譯。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5月臺初版第三印。
《戰爭與中國社會之變動》,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11月。
《朱子學的開展》,鍾彩鈞主編。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編。2003年。
《宋明理學》,侯外廬等編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宋明理學史》,侯外廬等編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二版。
《南宋史稿》,何忠禮、徐吉軍。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朱子大傳》,束景南著。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朱熹年譜長編》,束景南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朱子哲學研究》,陳來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朱熹思想研究》,張立文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朱子學研究》,鄒永賢編。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5月。
《周易全解》,金景芳、呂紹綱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周易經傳十五講》,廖名春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三刷。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劉澤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李澤厚著。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8月。
《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美﹞田浩著,姜長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宋明理學史》,侯外廬等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二版。
《北宋黨爭研究》,羅家祥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月。
《宋代宰輔制度研究》,諸葛憶兵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7月。
《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蕭慶偉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湘學原道錄》,朱漢民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福建朱子學》,高令印、陳其芳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朱子學研究》,鄒永賢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5月。
《理學與中國文化》,姜廣輝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浙江精神之哲學本源》,董平選注、祁茗田評析。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
《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鄧志峰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
《文學批評論集》,張健著。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10月。
《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李春青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宋元之際的哲學與文學》,羅立剛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燕園耕耘錄-朱伯崑學術論集》,朱伯崑著。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3月。
《中國思想史》,葛兆光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政治儒學》,蔣慶著。臺北:養正堂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1月。
《理學的演變》,蒙培元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月。
《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蒙培元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關長龍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宋代太學與太學生》,王建秋著。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4月。
《南宋儒學建構》,何俊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陳來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儒學南傳史》,何成軒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朱熹與宋代蜀學》,粟品孝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江右思想家研究》,鄭曉江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
《宋代文學思想史》,張毅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心學與文學論稿》,宋克夫、韓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湖湘學派史論》,朱漢民著。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浙學研究集萃》,萬斌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立言垂教:李珥哲學精神》,張敏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三教融合與中西會通:中國哲學及其方法論探微》,陳俊民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中國帝王觀念》,張分田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朱杰人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洪漢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朱子全書與朱子學──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朱杰人、嚴文儒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劉子健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朱熹的思維世界》,﹝美﹞田浩著。臺北:允晨出版社,1996年5月。
《宋代思想史論》,﹝美﹞田浩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美﹞包弼德(Peter K. Bol)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國近世儒學史》,﹝日﹞宇野哲人著。馬福辰譯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10月。
《中国近世における礼の言説》,﹝日﹞小島毅著。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年6月。
《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劉俊文主編、許洋主等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9月。
《發跡變泰-宋人小說論稿》,康來新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中國選本批評》,鄒雲湖著。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7月。
《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張智華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洪漢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經典與詮釋的張力》,劉小楓、陳少明主編。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10月。
《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鮑家麟編著。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5月再版。
《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鮑家麟編著。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年10月。
《真理與方法》,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3年10月。
《知識分子論》,薩依德著(Edward W.Said)。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說故事的人》,班雅明著(Walter Benjamin)。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12月。
《品格的力量》,Samuel Smiles 著。臺北:立緒文化,2001年2月。
《信任》,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台北:立緒文化,2004年4月。
期刊論文部分:
朱鴻林,〈理論型的經世之學-真德秀大學衍義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食貨月刊(復刊)第15卷第3-4期。1985年 
朱鴻〈真德秀及其對時政的認識〉。《食貨月刊》。
李焯然〈大學與儒家的君主教育:論大學衍義及大學衍義補對大學的闡釋與發揮〉。《漢學研究》,第7卷1期。1989年6月
尹貞粉〈大學衍義補的理論體系及其特點〉。《漢學研究》,第10卷第1期。1992年6月
陳榮捷〈朱子道統觀之哲學性〉。《東西文化》第十五期。
韋政通〈「慶元黨禁」中的朱熹〉。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1993年5月
伍善儀譯〈朱子與詮釋美學探微〉。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三期。
林振芬〈論真德秀思想結構及其理學地位〉。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二輯。
曾昭旭師〈論自我認同與文化發展〉。《鵝湖》月刊第三十卷第五期
楊祖漢〈胡五峰之體用論與朱子「中和舊說」的關係〉。《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12月。
楊祖漢〈朱子「中和說」中的工夫論新詮〉。《朱子學刊》創刊號,馬來西亞朱熹學術研究會編。2004年11月。
高柏園〈格物致知新論-兼論台北市的文化地位及其發展方向〉。【台灣儒學與現代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12月。
林安梧〈後新儒學的新思考-從「外王」到「內聖」-以「社會公義」論為核心的儒學可能〉。《鵝湖》月刊第三十卷第二期總號第350,2004年8月。
李紀祥〈入道之序:由「陳(淳)、黃(榦)之歧」到李滉《聖學十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4期。2001年12月。
李明輝〈由「內聖」向「外王」的轉折-現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
劉述先〈評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九州學林》一卷二期,2003年冬季號。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年12月
楊儒賓〈如果再迴轉一次「哥白尼的迴轉」〉。《當代》第一九五期,2003年11月。
葛兆光〈拆了門檻便無內無外:在政治、思想與社會史之間〉。《當代》第198期,2004年2月。
余英時〈試說儒家的整體規劃-劉述先先生〈回應〉讀後〉。《當代》第201期,2004年5月。
劉振志〈從襄樊之戰看南宋國家戰略〉。第四屆中國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蔣復璁〈「宋史道學傳」的意義〉。《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1988年6月。
蔣義斌〈佛祖統紀中的本道觀〉。《宋史研究論集》第三十輯,1990年4月。
王明蓀〈宋初的反戰思想〉。第四屆中國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羅義俊〈中國道統:孔子的傳統-儒家道統觀發微〉。《鵝湖》月刊第三十卷第七期總號355,2005年1月。
陳麗〈南宋理學官學化原因探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3期。1999年7月。
指導教授 曾昭旭 審核日期 2006-1-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