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32204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18.117.111.1
姓名 施彥光(Gon-Ying Sh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土木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加勁阻尼構架位移控制設計程序的研究
相關論文
★ PSO-DE混合式搜尋法應用於結構最佳化設計的研究★ 考量垂直向效應之多項式摩擦單擺支承之分析與設計
★ 以整合力法為分析工具之結構離散輕量化設計效率的探討★ 最佳化設計於結構被動控制之應用
★ 多項式摩擦單擺支承之二維動力分析與最佳參數研究★ 構件考慮剛域之向量式有限元素分析研究
★ 矩形鋼管混凝土考慮局部挫屈與二次彎矩效應之軸壓-彎矩互制曲線研究★ 橋梁多支承輸入近斷層強地動極限破壞分析
★ 穩健設計於結構被動控制之應用★ 二維結構與固體動力分析程式之視窗介面的開發
★ 以離心機實驗與隱式動力有限元素法模擬逆斷層滑動★ 以離心模型實驗探討逆斷層錯動下群樁基礎與土壤的互制反應
★ 九二一地震大里奇蹟社區倒塌原因之探討★ 群樁基礎之最低價設計
★ 應用遺傳演算法於群樁基礎低價化設計★ 應用Discrete Lagrangian Method於群樁基礎低價化設計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本文依規範設計韌性抗彎矩構架,加裝加勁阻尼構架於梁柱構材內,以提高整體系統的勁度及強度做為抵抗地震力的第一道耐震的防線。其設計加勁阻尼構件的原則,為原韌性抗彎矩構架於設計地震力下的各樓層相對位移能控制於所訂的層間變位值。另外控制各樓層加勁阻尼裝置的降伏位移,以確保加勁阻尼裝置於設計地震力下能提供足夠勁度,保護梁柱構材。
依設計程序設計實際設計出低、中、高三種加勁阻尼構架,並且依照不同的樓層相對位移折减率 及 ,設計加勁阻尼構架作為比較。本文亦探討各設計實例於地震下行為的表現。
摘要(英) ABSTRACT
A design procedure for steel frames installed with TADAS devices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he aim of the design is to control the story drifts of steel frames to some specific limits. Following the proposed design procedures, six TADAS steel frames with different story numbers and different reduction factors on story drift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eismic design code of Taiwan. For comparison purposes, three bare frames with different story numbers were also designed.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nine designed structures using inelastic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es have shown that the seismic behaviors of the moment resisting frames can be amend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 TADAS devices are used. It is also observed that, even the TADAS steel frames were shocked by the near fault earthquakes records, none of beam and column elements yields. The results also confirmed that the proposed design procedures for the TADAS steel frames is validated for mitigating structural damages from strong earthquake shocks.
關鍵字(中) ★ 加勁阻尼構架
★ 相對位移折減
關鍵字(英) ★ TADAS devices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IX
第一章 序論 1
1-1 前言 1
1-2 文獻回顧 2
1-3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1-4研究內容 5
第二章 理論推導 6
2-1 前言 6
2-2 加勁阻尼裝置之力學行為 7
2-3 三角形鋼板的荷重與位移關係 9
2-4加勁阻尼裝置之雙線性行為 10
2-5 單層加勁阻尼構架的力學行為 10
第三章 加勁阻尼構架的設計程序 13
3-1 前言 13
3-2 加勁阻尼構架之設計程序 14
3-2-1設計及分析韌性抗彎矩構架 15
3-2-2加勁阻尼構件的設計 19
3-3 支承加勁阻尼裝置之梁斷面檢核 25
3-4 加勁阻尼裝置之模擬 25
第四章 設計實例與非線性分析 28
4-1 前言 28
4-2設計實例 28
4-2-1結構配置 29
4-2-2設計地震力計算 30
4-2-3梁柱斷面之設計 31
4-2-4加勁阻尼裝置之設計 32
4-2-5設計之檢核 33
4-3非線性分析 34
4-3-1非線性分析模式之建立 34
4-3-2非線性歷時分析 35
4-3-2-1 系統所座落震區的設計震區地表加速度分析 36
4-3-2-2系統於原地表加速度紀錄分析 37
4-3-3非線性靜力推倒分析 42
4-3-4 非線性動力推倒分析 42
4-3-5強度折减係數Rw之估算 44
4-3-6 功能設計法的位移需求檢核 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9
5-1 結論與建議 49
表目錄
表4- 1五層樓系統的設計參數 54
表4- 2十層樓系統的設計參數 55
表4- 3二十層樓系統的設計參數 56
表4- 4 A05構架之樓層地震力與樓層剪力 57
表4- 5 A10構架之樓層地震力與樓層剪力 57
表4- 6 A20構架之樓層地震力與樓層剪力 58
表4- 7 A05*構架之樓層地震力與樓層剪力 59
表4- 8 A10*構架之樓層地震力與樓層剪力 59
表4- 9 A20*構架之樓層地震力與樓層剪力 60
表4- 10 A05構架之柱斷面 61
表4- 11 A10構架之柱斷面 61
表4- 12 A20構架之柱斷面 62
表4- 13 A05構架之梁斷面 63
表4- 14 A10構架之梁斷面 63
表4- 15 A20構架之梁斷面 64
表4- 16 A05*構架之柱斷面 65
表4- 17 A10*構架之柱斷面 65
表4- 18 A20*構架之柱斷面 66
表4- 19 A05*構架之梁斷面 67
表4- 20 A10*構架之梁斷面 67
表4- 21 A20*構架之梁斷面 68
表4- 22 A05X向之加勁阻尼構件設計 69
表4- 23 A05Y向之加勁阻尼構件設計 69
表4- 24 A10X向之加勁阻尼構件設計 70
表4- 25 A10Y向之加勁阻尼構件設計 71
表4- 26 A20X向之加勁阻尼構件設計 72
表4- 27 A20Y向之加勁阻尼構件設計 73
表4- 28 A05*X向之加勁阻尼構件設計 74
表4- 29 A05*Y向之加勁阻尼構件設計 74
表4- 30 A10* X向之加勁阻尼構件設計 75
表4- 31 A10* Y向之加勁阻尼構件設計 76
表4- 32 A20* X向之加勁阻尼構件設計 77
表4- 33 A20* Y向之加勁阻尼構件設計 78
表4- 34 A05之ETABS程式分析ADAS力量分擔比結果 79
表4- 35 A10之ETABS程式分析ADAS力量分擔比結果 79
表4- 36 A20之ETABS程式分析ADAS力量分擔比結果 80
表4- 37 A05*之ETABS程式分析ADAS力量分擔比結果 81
表4- 38 A10*之ETABS程式分析ADAS力量分擔比結果 81
表4- 39 A20*之ETABS程式分析ADAS力量分擔比結果 82
表4- 40 A05加勁阻尼裝置之設計降伏位移與ETABS分析之位移 83
表4- 41 A10加勁阻尼裝置之設計降伏位移與ETABS分析之位移 83
表4- 42 A20加勁阻尼裝置之設計降伏位移與ETABS分析之位移 84
表4- 43 A05*加勁阻尼裝置之設計降伏位移與ETABS分析之位移 85
表4- 44 A10*加勁阻尼裝置之設計降伏位移與ETABS分析之位移 85
表4- 45 A20*加勁阻尼裝置之設計降伏位移與ETABS分析之位移 86
表4- 46 M05系統與A05系統的各樓層相對位移 87
表4- 47 M10系統與A10系統的各樓層相對位移 87
表4- 48 M20系統與A20系統的各樓層相對位移 88
表4- 49 M05系統與A05*系統的各樓層相對位移 89
表4- 50 M10系統與A10*系統的各樓層相對位移 89
表4- 51 M20系統與A20*系統的各樓層相對位移 90
表4- 52 A05*X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PGA=0.23g) 91
表4- 53 A05*Y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PGA=0.23g) 91
表4- 54 A10*X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PGA=0.33g) 92
表4- 55 A10*Y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PGA=0.33g) 92
表4- 56 A20*X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PGA=0.33g) 93
表4- 57 A20*Y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PGA=0.33g) 94
表4- 58 A05X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PGA=0.23g) 95
表4- 59 A05Y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PGA=0.23g) 95
表4- 60 A10X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PGA=0.33g) 96
表4- 61 A10Y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PGA=0.33g) 96
表4- 62 A20X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PGA=0.33g) 97
表4- 63 A20Y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PGA=0.33g) 98
表4- 64加勁阻尼構架與M05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67,東西向, ) 99
表4- 65加勁阻尼構架與M05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68,東西向, ) 99
表4- 66加勁阻尼構架與M05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76,南北向, ) 99
表4- 67加勁阻尼構架與M05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67,東西向, ) 100
表4- 68加勁阻尼構架與M05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68,東西向, ) 100
表4- 69加勁阻尼構架與M05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76,南北向, ) 100
表4- 70加勁阻尼構架與M10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67,東西向, ) 101
表4- 71加勁阻尼構架與M10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68,東西向, ) 101
表4- 72加勁阻尼構架與M10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76,南北向, ) 102
表4- 73加勁阻尼構架與M10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67,東西向, ) 102
表4- 74加勁阻尼構架與M10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68,東西向, ) 103
表4- 75加勁阻尼構架與M10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76,南北向, ) 103
表4- 76加勁阻尼構架與M20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67,東西向, ) 104
表4- 77加勁阻尼構架與M20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68,東西向, ) 105
表4- 78加勁阻尼構架與M20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76,南北向, ) 106
表4- 79加勁阻尼構架與M20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67,東西向, ) 107
表4- 80加勁阻尼構架與M20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68,東西向, ) 108
表4- 81加勁阻尼構架與M20於地震下的樓層最大層間變位比的比值(TCU076,南北向, ) 109
表4- 82M05X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67,東西向, ) 110
表4- 83M05X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68,東西向, ) 110
表4- 84M05X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76,南北向, ) 110
表4- 85M05Y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67,東西向, ) 111
表4- 86M05Y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68,東西向, ) 111
表4- 87M05Y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76,南北向, ) 111
表4- 89M10X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68,東西向, ) 112
表4- 90M10X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76,南北向, ) 113
表4- 91M10Y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67,東西向, ) 113
表4- 92M10Y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68,東西向, ) 114
表4- 93M10Y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76,南北向, ) 114
表4- 94M20X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67,東西向, ) 115
表4- 95M20X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68,東西向, ) 116
表4- 96M20X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76,南北向, ) 117
表4- 97M20Y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67,東西向, ) 118
表4- 98M20Y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68,東西向, ) 119
表4- 99M20Y於地震下梁之延展比(TCU076,南北向, ) 120
表4- 100 A05*X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 121
表4- 101 A05*Y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 121
表4- 102 A10*X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 122
表4- 103 A10*Y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 122
表4- 104 A20*X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 123
表4- 105 A20*Y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 124
表4- 106 A05X 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 125
表4- 107 A05Y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 125
表4- 108 A10X 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 126
表4- 109 A10Y 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 126
表4- 110 A20X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 127
表4- 111 A20Y 向於各地震下ADAS裝置延展比 128
表4- 112 建築物損壞評量表 129
表4- 113 A05*於不同地震作用下,加勁阻尼裝置降伏之PGA(g) 129
表4- 114 A10*於不同地震作用下,加勁阻尼裝置降伏之PGA(g) 129
表4- 115 A20*於不同地震作用下,加勁阻尼裝置降伏之PGA(g) 129
表4- 116 A05不同地震作用下,加勁阻尼裝置降伏之PGA(g) 130
表4- 117 A05不同地震作用下,加勁阻尼裝置降伏之PGA(g) 130
表4- 118 A20不同地震作用下,加勁阻尼裝置降伏之PGA(g) 130
表4- 119 M05於不同地震作用下,梁降伏之PGA(g) 131
表4- 120 M10於不同地震作用下,梁降伏之PGA(g) 131
表4- 121 M20於不同地震作用下,梁降伏之PGA(g) 131
表4- 122 A05*於不同地震作用下,梁降伏之PGA(g) 132
表4- 123 A10*於不同地震作用下,梁降伏之PGA(g) 132
表4- 124 A20*於不同地震作用下,梁降伏之PGA(g) 132
表4- 125 A05於不同地震作用下,梁降伏之PGA(g) 133
表4- 126 A10於不同地震作用下,梁降伏之PGA(g) 133
表4- 127 A20於不同地震作用下,梁降伏之PGA(g) 133
表4- 128幾種構架於靜力分析下,強度折减係數Rw的評估 134
表4- 129系統於功能設計法位移需求檢核的層間位移比(1/1000) 135
表4- 130系統於功能設計法位移需求檢核的層間位移比(1/1000) 135
表4- 131系統於功能設計法位移需求檢核的層間位移比(1/1000) 136
圖目錄
圖2- 1矩形、X形及三角形加勁阻尼鋼鈑之特性 137
圖2- 2三角形加勁阻尼裝置 138
圖2- 3三角形加勁阻尼裝置與斜撐,結合而成之加勁阻尼構件 138
圖2- 4單片加勁阻尼鋼板之尺寸與受力變形式意圖 139
圖2- 5加勁阻尼版無因次之荷重-位移關係圖 139
圖2- 6加勁阻尼裝置安裝於梁柱構架系統之 140
圖2- 7單自由度加勁阻尼構架系統勁度組合圖 140
圖3- 1加勁阻尼構架的設計程序圖 141
圖3- 2支承加勁阻尼裝置之梁,處於極限狀態的自由體圖 142
圖3- 3模擬加勁阻尼於ETABS與DRAIN-2DX程式的情形 142
圖4- 1 抗彎構架與含加勁阻尼構架的平面示意圖 143
圖4- 2抗彎構架與含加勁阻尼構架之立面示意圖 143
圖4- 3非線性分析時的二維平面構架模擬 144
圖4- 4 DRAIN-2DX程式中模擬柱構材時,所採用的軸力與彎矩之交互影響圖 144
圖4- 5一般結構物之荷重-位移關係圖 145
圖4- 6九二一地震於台中縣的健民國小(東西向)之地震歷時紀錄(TCU067) 146
圖4- 7九二一地震於台中縣的石岡國小(東西向)之地震歷時紀錄(TCU068) 146
圖4- 8九二一地震於南投縣的南投國小(南北向)之地震歷時紀錄(TCU076) 147
圖4- 9九二一地震於台北市中正區之地震歷時紀錄(TAP100) 147
圖4- 10非線性分析時的二維平面構架模擬(X direction) 148
圖4- 11非線性分析時的二維平面構架模擬(Y direction) 148
圖4- 12M05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49
圖4- 13 M05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49
圖4- 14 M05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49
圖4- 15 M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50
圖4- 16 M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50
圖4- 17 M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50
圖4- 18 M05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AP100,南北向, ) 151
圖4- 19 M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AP100,南北向, ) 151
圖4- 20 M1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52
圖4- 21 M1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52
圖4- 22 M1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53
圖4- 23 M1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54
圖4- 24 M1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54
圖4- 25 M1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55
圖4- 26 M2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56
圖4- 27 M2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57
圖4- 28 M2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58
圖4- 29 M2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59
圖4- 30 M2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60
圖4- 31 M2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61
圖4- 32 A05*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62
圖4- 33 A05*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62
圖4- 34 A05*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62
圖4- 35 A05*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63
圖4- 36 A05*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63
圖4- 37 A05*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63
圖4- 38 A05*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AP100,南北向, ) 164
圖4- 39 A05*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AP100,南北向, ) 164
圖4- 40 A10*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65
圖4- 41 A10*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65
圖4- 42 A10*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66
圖4- 43 A10*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67
圖4- 44 A10*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67
圖4- 45 A10*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68
圖4- 46 A20*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69
圖4- 47 A20*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70
圖4- 48 A20*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71
圖4- 49 A20*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72
圖4- 50 A20*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73
圖4- 51 A20*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74
圖4- 52 A05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75
圖4- 53 A05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75
圖4- 54 A05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75
圖4- 55 A05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76
圖4- 56 A05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76
圖4- 57 A05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76
圖4- 58 A05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AP100,南北向, ) 177
圖4- 59 A05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AP100,南北向, ) 177
圖4- 60 A10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78
圖4- 61 A10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78
圖4- 62 A10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79
圖4- 63A10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80
圖4- 64A10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80
圖4- 65 A10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81
圖4- 66 A20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82
圖4- 67 A20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83
圖4- 68 A20構架X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84
圖4- 69A20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85
圖4- 70 A20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86
圖4- 71 A20構架Y向於地震作用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87
圖4- 72五層樓系統於健民國小(TCU067東西向)地震歷時分析的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 188
圖4- 73五層樓系統於石岡國小(TCU068東西向)地震歷時分析的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 188
圖4- 74五層樓系統於南投國小(TCU076南北向)地震歷時分析的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 188
圖4- 75十層樓系統於健民國小(TCU067東西向)地震歷時分析的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 189
圖4- 76十層樓系統於石岡國小(TCU068東西向)地震歷時分析的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 189
圖4- 77十層樓系統於南投國小(TCU076南北向)地震歷時分析的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 189
圖4- 78二十層樓系統於健民國小(TCU067東西向)地震歷時分析的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 190
圖4- 79二十層樓系統於石岡國小(TCU068東西向)地震歷時分析的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 190
圖4- 80二十層樓系統於南投國小(TCU076南北向)地震歷時分析的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 190
圖4- 81抗彎矩構架之梁構材編碼示意圖 191
圖4- 82 M05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92
圖4- 83 M05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92
圖4- 84 M05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92
圖4- 85 M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93
圖4- 86 M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93
圖4- 87 M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93
圖4- 88 M1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95
圖4- 89 M1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95
圖4- 90 M1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96
圖4- 91 M1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97
圖4- 92 M1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197
圖4- 93 M1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198
圖4- 94 M2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199
圖4- 95 M2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00
圖4- 96 M2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01
圖4- 97 M2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02
圖4- 98 M2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03
圖4- 99 M2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04
圖4- 100 A05*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05
圖4- 101 A05*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05
圖4- 102 A05*構架之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05
圖4- 103 A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06
圖4- 104 A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06
圖4- 105 A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06
圖4- 106 A1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07
圖4- 107 A1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07
圖4- 108 A1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08
圖4- 109 A1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09
圖4- 110 A1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09
圖4- 111 A1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10
圖4- 112 A2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11
圖4- 113 A2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12
圖4- 114 A2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13
圖4- 115 A2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14
圖4- 116 A2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15
圖4- 117 A2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16
圖4- 118 A05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17
圖4- 119 A05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17
圖4- 120 A05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17
圖4- 121 A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18
圖4- 122 A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18
圖4- 123 A05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18
圖4- 124 A1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19
圖4- 125 A1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19
圖4- 126 A1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20
圖4- 127 A1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21
圖4- 128 A1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21
圖4- 129 A1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22
圖4- 130 A2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23
圖4- 131 A2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24
圖4- 132 A20構架X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25
圖4- 133 A2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7,東西向, ) 226
圖4- 134 A2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68,東西向, ) 227
圖4- 135 A20構架Y向於地震下,產生塑性鉸之構件位置。(TCU076,南北向, ) 228
圖4- 136A05(X向)於TCU067之3F位移反應 230
圖4- 137A05*(X向)於TCU067之3F位移反應 230
圖4- 138M05(X向)於TCU067之3F位移反應 230
圖4- 139A05(X向)於TCU068之3F位移反應 231
圖4- 140A05*(X向)於TCU068之3F位移反應 231
圖4- 141M05(X向)於TCU068之3F位移反應 231
圖4- 142A05(X向)於TCU076之3F位移反應 232
圖4- 143A05*(X向)於TCU076之3F位移反應 232
圖4- 144M05(X向)於TCU076之3F位移反應 232
圖4- 145A05(Y向)於TCU067之3F位移反應 233
圖4- 146A05*(Y向)於TCU067之3F位移反應 233
圖4- 147M05(Y向)於TCU067之3F位移反應 233
圖4- 148A05(Y向)於TCU068之3F位移反應 234
圖4- 149A05*(Y向)於TCU068之3F位移反應 234
圖4- 150M05(Y向)於TCU068之3F位移反應 234
圖4- 151A05(Y向)於TCU076之3F位移反應 235
圖4- 152A05*(Y向)於TCU076之3F位移反應 235
圖4- 153M05(Y向)於TCU076之3F位移反應 235
圖4- 154A05(X向)於TCU067之5F位移反應 236
圖4- 155A05*(X向)於TCU067之5F位移反應 236
圖4- 156M05(X向)於TCU067之5F位移反應 236
圖4- 157A05(X向)於TCU068之5F位移反應 237
圖4- 158A05*(X向)於TCU068之5F位移反應 237
圖4- 159M05(X向)於TCU068之5F位移反應 237
圖4- 160A05(X向)於TCU076之5F位移反應 238
圖4- 161A05*(X向)於TCU076之5F位移反應 238
圖4- 162M05(X向)於TCU076之5F位移反應 238
圖4- 163A05(Y向)於TCU067之5F位移反應 239
圖4- 164A05*(Y向)於TCU067之5F位移反應 239
圖4- 165M05(Y向)於TCU067之5F位移反應 239
圖4- 166A05(Y向)於TCU068之5F位移反應 240
圖4- 167A05*(Y向)於TCU068之5F位移反應 240
圖4- 168M05(Y向)於TCU068之5F位移反應 240
圖4- 169A05(Y向)於TCU076之5F位移反應 241
圖4- 170A05*(Y向)於TCU076之5F位移反應 241
圖4- 171M05(Y向)於TCU076之5F位移反應 241
圖4- 172A10(X向)於TCU067之5F位移反應 242
圖4- 173A10*(X向)於TCU067之5F位移反應 242
圖4- 174M10(X向)於TCU067之5F位移反應 242
圖4- 175A10(X向)於TCU068之5F位移反應 243
圖4- 176A10*(X向)於TCU068之5F位移反應 243
圖4- 177M10(X向)於TCU068之5F位移反應 243
圖4- 178A10(X向)於TCU076之5F位移反應 244
圖4- 179A10*(X向)於TCU076之5F位移反應 244
圖4- 180M10(X向)於TCU076之5F位移反應 244
圖4- 181A10(Y向)於TCU067之5F位移反應 245
圖4- 182A10*(Y向)於TCU067之5F位移反應 245
圖4- 183M10(Y向)於TCU067之5F位移反應 245
圖4- 184A10(Y向)於TCU068之5F位移反應 246
圖4- 185A10*(Y向)於TCU068之5F位移反應 246
圖4- 186M10(Y向)於TCU068之5F位移反應 246
圖4- 187A10(Y向)於TCU076之5F位移反應 247
圖4- 188A10*(Y向)於TCU076之5F位移反應 247
圖4- 189M10(Y向)於TCU076之5F位移反應 247
圖4- 190A10(X向)於TCU067之10F位移反應 248
圖4- 191A10*(X向)於TCU067之10F位移反應 248
圖4- 192M10(X向)於TCU067之10F位移反應 248
圖4- 193A10(X向)於TCU068之10F位移反應 249
圖4- 194A10*(X向)於TCU068之10F位移反應 249
圖4- 195M10(X向)於TCU068之10F位移反應 249
圖4- 196A10(X向)於TCU076之10F位移反應 250
圖4- 197A10*(X向)於TCU076之10F位移反應 250
圖4- 198M10(X向)於TCU076之10F位移反應 250
圖4- 199A10(Y向)於TCU067之10F位移反應 251
圖4- 200A10*(Y向)於TCU067之10F位移反應 251
圖4- 201M10(Y向)於TCU067之10F位移反應 251
圖4- 202A10(Y向)於TCU068之10F位移反應 252
圖4- 203A10*(Y向)於TCU068之10F位移反應 252
圖4- 204M10(Y向)於TCU068之10F位移反應 252
圖4- 205A10(Y向)於TCU076之10F位移反應 253
圖4- 206A10*(Y向)於TCU076之10F位移反應 253
圖4- 207M10(Y向)於TCU076之10F位移反應 253
圖4- 208A20(X向)於TCU067之10F位移反應 254
圖4- 209A20*(X向)於TCU067之10F位移反應 254
圖4- 210M20(X向)於TCU067之10F位移反應 254
圖4- 211A20(X向)於TCU068之10F位移反應 255
圖4- 212A20*(X向)於TCU068之10F位移反應 255
圖4- 213M20(X向)於TCU068之10F位移反應 255
圖4- 214A20(X向)於TCU076之10F位移反應 256
圖4- 215A20*(X向)於TCU076之10F位移反應 256
圖4- 216M20(X向)於TCU076之10F位移反應 256
圖4- 217A20(Y向)於TCU067之10F位移反應 257
圖4- 218A20*(Y向)於TCU067之10F位移反應 257
圖4- 219M20(Y向)於TCU067之10F位移反應 257
圖4- 220A20(Y向)於TCU068之10F位移反應 258
圖4- 221A20*(Y向)於TCU068之10F位移反應 258
圖4- 222M20(Y向)於TCU068之10F位移反應 258
圖4- 223A20(Y向)於TCU076之10F位移反應 259
圖4- 224A20*(Y向)於TCU076之10F位移反應 259
圖4- 225M20(Y向)於TCU076之10F位移反應 259
圖4- 226A20(X向)於TCU067之15F位移反應 260
圖4- 227A20*(X向)於TCU067之15F位移反應 260
圖4- 228M20(X向)於TCU067之15F位移反應 260
圖4- 229A20(X向)於TCU068之15F位移反應 261
圖4- 230A20*(X向)於TCU068之15F位移反應 261
圖4- 231M20(X向)於TCU068之15F位移反應 261
圖4- 232A20(X向)於TCU076之15F位移反應 262
圖4- 233A20*(X向)於TCU076之15F位移反應 262
圖4- 234M20(X向)於TCU076之15F位移反應 262
圖4- 235A20(Y向)於TCU067之15F位移反應 263
圖4- 236A20*(Y向)於TCU067之15F位移反應 263
圖4- 237M20(Y向)於TCU067之15F位移反應 263
圖4- 238A20(Y向)於TCU068之15F位移反應 264
圖4- 239A20*(Y向)於TCU068之15F位移反應 264
圖4- 240M20(Y向)於TCU068之15F位移反應 264
圖4- 241A20(Y向)於TCU076之15F位移反應 265
圖4- 242A20*(Y向)於TCU076之15F位移反應 265
圖4- 243M20(Y向)於TCU076之15F位移反應 265
圖4- 244A05,A05*與M05(X向)構架之基底剪力-頂樓位移關係 266
圖4- 245A05,A05*與M05(Y向)構架之基底剪力-頂樓位移關係 266
圖4- 246A10,A10*與M10(X向)構架之基底剪力-頂樓位移關係 267
圖4- 247A10,A10*與M10(Y向)構架之基底剪力-頂樓位移關係 267
圖4- 248A20,A02*與M20(X向)構架之基底剪力-頂樓位移關係 268
圖4- 249A20,A20*與M20(Y向)構架之基底剪力-頂樓位移關係 268
圖4- 250 A05,A05*與M05(X向)構架之基底剪力-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關係 269
圖4- 251 A05,A05*與M05(Y向)構架之基底剪力-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關係 269
圖4- 252 A10,A10*與M10(X向)構架之基底剪力-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關係 270
圖4- 253 A10,A10*與M10(Y向)構架之基底剪力-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關係 270
圖4- 254 A20,A20*與M20(X向)構架之基底剪力-最大樓層相對位移比關係 271
圖4- 255 A20,A20*與M20(Y向)構架之基底剪力-最大樓層相相對位移比關係 271
圖4- 256多自由度系統與單自由度系統轉換示意圖 272
圖4- 257容量震譜與需求震譜的示意圖 27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Liao, W. I. , Loh, C. H. and Wan, S. , “Earthquake Responses of RC Moment Frame Subjected to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Building,10,219-229(2001).
2. MacRae, G. A. ,Morrow, D. V. , and Roeder, C. W. ,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Effect on Simple Structur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September 2001
3. Malhotra, P. K. “Response of Buildings to Near-Fueld Pluse-Like Ground Motion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28: 1309-1326
4. 陳昭佑,「近斷層地震及其對結構物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台北,1998 。
5. 林柏宏,「建築物受遠、近斷層地震之耐震需求研究」,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90年7月。
6. 鍾年修,「加勁阻尼構架設計地震力及設計程序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88年7月。
7. 劉賢凱,「含X型ADAS裝置之RC構架分析與設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90年7月。
8. 歐陽毅,「功能設計法之層間變位檢核需求探討」,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90年7月。
9. Fajfar, P. , “A Nonlinear Analysis Method for Performance Based Design,” Earthquake Spectra Vol. 16, No. 3,August 2000.
10. Skinner, R.I., Kelly, J.M. and Heine A.J., “Hysteric Dampers for Earthquake Resistant Structur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Vol. 3, p287-296, 1975.
11. Leelataviwat S. , Goel S. C. and Stojadinovic B. , “Toward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Earthquake Spectra,Vol. 15, NO. 3,August 1999.
12.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內政部建築研究所,90年7月。
13. 張健財,「構架含加勁阻尼裝置反應譜之建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中壢,1993年。
14. 張兆琦,「加勁阻尼構架之設計地震力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中壢,1998年。
15. Ashraf Habibullah,A. “ETABS-Three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Building Systems. ”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Inc.,1989
16. Wilson Ed. L. “ETABS-Three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Building Systems. ”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Inc.,2000
17. Rakesh Allahabadi,“DRAIN-2DX,Seismic Response and Damage Assessment for 2D Structur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7.
18. NEHRP Recommended Provis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ismic Regulations for New Buildings,1994
19. 張國鎭、林裕淵、許昌軍,「加粘彈性阻尼器結構強度折减係數之研究」,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 Engineering.,Sept. 1998. Taipei, Taiwan,ROC
20. 鄭蘩,「中美日建築結構債震設計之比較探討」,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民國85年。
21. 內政部,「最新建築技術規則」,茂榮圖書有限公司,71年7月。
22. 「鋼構造建築物鋼結構設計技術規範」,營建雜誌社編印。
23. 「新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篇耐震設計條文及規範講習會」,內政部營建署,民國85年11月
指導教授 莊德興(Der-Shin Juang) 審核日期 2002-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