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42103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4 、訪客IP:3.144.43.78
姓名 林家汶(Jia-Wen Lin )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企業管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廣告代言人人格研究
相關論文
★ 網頁背景圖片對消費者產品偏好的影響★ 組合商品的定價模式對消費者的滿意度與價值知覺
★ KTV消費型態與消費者類型之關聯★ 蘋果沉浸度研究
★ 女性業務人員的配飾、妝容、上衣對業務職能特質知覺之影響★ 男性業務人員服飾配件對職能特質知覺之影響
★ 個人辦公桌擺設對員工工作投入與專業職能知覺之影響★ 飯店房間內擺設對消費者知覺與金錢價值之影響 --- 以人格特質為干擾變數
★ 療癒著色本對情緒轉換與風險偏好的影響★ 名片設計對業務人員的職能特質與工作績效之知覺影響
★ 美語補習班的創新服務★ 台灣工具機製造商之策略構面、組織構面及財務績效之關係研究:五大廠商之個案分析
★ 服務花朵的創新與競爭優勢:以五家牙科診所的個案分析★ 反向策略之廣告效果研究
★ 不同性刺激形式所引發的性幻想程度對廣告效果之影響★ 情緒在消費者決策行為中的影響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平面廣告的表現方式很多,其中常被採用的方法就是『推薦式廣告』──它是藉由『廣告代言人』以迅速地塑造廣告主形象,使得廣告主的品牌名稱、形象能迅速地成為消費大眾記憶的一部分,而達到廣告的目的。
一般而言,廣告代言人的類型有四種,即:『名人』(Celebrity)、『專家』(Expert)、『公司高階經理』(CEO)以及『典型消費者』(Typical Consumer)等。而推薦式廣告的廣告效果研究,不論是理論建立或是實證研究,近年來在國內、國外都有文獻相繼地發表。但先前的研究大多數均僅以某些變數為分析上的參考,而且這些分析大多數是以廣告代言人的四種類型與不同的產品類別加以探討,忽略了產品特性與廣告代言人特性之間的關連性,而且同一種類型中尚有不同特色的廣告代言人存在,因此,僅以四種類型來區分廣告代言人是不夠的,因此本研究參考Jennifer L. Aaker(1997年)所做的品牌人格研究,發展出廣告代言人人格量表,用以區分不同特色的廣告代言人。
  此外,由於現在的科技發展快速,加上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訊傳遞更快速,使得現今沒有廠商能夠單純以技術成獨占;這樣的狀況下,使得廠商不得不思考要怎樣重新創造產品的價值。利用「品牌延伸」策略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其可以降低導入新產品的成本,也可以重新創造產品價值,但並非所有的品牌都能成功。若失敗則會使原產品銷售量下降,更會連帶稀釋原有品牌的品牌權益。因此,如何使品牌延伸成功是一重要課題。
由於廣告是種『說服傳播』,說服消費提昇購買意圖,而推薦廣告常被運用來說服消費者;因此,企業界在作品牌延伸策略時亦考慮以合適的廣告代言人為新產品作推薦,企圖提昇品牌延伸的評價。本研究便探討何種廣告代言人人格類型與產品人格類型的組合會有最好的延伸評價。
本研究分成兩個研究,研究一目的在於發展出廣告代言人人格量表,研究二目的在於探討不同的廣告代言人人格會對產生不同廣告效果及品牌延伸評價。
  研究一發展出廣告代言人人格量表。而研究二利用廣告代言人人格與產品人格作研究,其結果驗證了以下幾點:
1.在相同產品人格下,不同的廣告代言人人格會影響廣告效果。
2.當欲延伸產品人格相同時,不同人格的廣告代言人會影響延伸評價。
關鍵字(中) ★ 廣告代言人人格
★  產品人格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論文摘要i
目錄ii
圖表目錄iii
表目錄iii
圖目錄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廣告的概念5
第二節 推薦式廣告的溝通效果8
第三節 態度與廣告效果理論16
第四節 品牌及品牌延伸的基本概念23
第五節 人格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32
第二節 研究假設34
第三節 變數之操作型定義與衡量36
第四節 研究設計38
第五節 研究對象43
第四章 分析結果45
第一節 廣告代言人人格量表45
第二節 在相同產品人格下,不同的廣告代言人人格會影響廣告效果51
第三節 當欲延伸產品人格相同時,不同人格的廣告代言人會影響延伸評價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2
第一節 研究發現62
第二節 理論上的貢獻63
第三節 實務上的貢獻65
第四節 研究限制65
第五節 後續研究建議65
參考文獻6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林育聰,「比較策略、比較強度與來源可信性對比較性廣告溝筩效果的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梁文傑,「迅息正反性、資訊來源可信度與訊息涉入對廣告效果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黃深勳,鄭自隆,戚栩僊,黃明蕙,郭文耀,漆梅君合著,「廣告學」,初版,國立空中大學發行,民國八十七年。
黃耀正,「產品人格與品裨人格對品牌延伸評價的影響」,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樊志育,「廣告效果研究」,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九年。
樊志育,「廣告新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九年。
練乃華,「推薦式廣告之溝通效果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

劉毅志,「民國七十八年度廣告概況」,中華民國廣告年鑑2(民國七十八年?民國七十九年),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英文部分
Aaker, David A. (1990), “Brand Extensions: The Good, the Bad, and Ugly,”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47-55.
Aaker, David A. and D. L. Keller (1990), “Consumer Evaluations of Brand Exten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54(January), 27-41.
Aaker, Jennifer L. (1997), “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XXXIV(August), 347-356.
Aaker, Jennifer L. (1997), “Brand Personality in Japan: Examining the Cross-Cultural Meaning of Brands Personality Dimensions,” unpublished paper, UCLA Anderso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Aaker, Jennifer L.(1999), “The Malleable Self: The Role of Self-Expression in Persua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February), 45-57.
Ajzen, I. and M. Fishbein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ker, Michael J. and Gilbert A. Churchill (1977), “The Impact of Physically Attractive Models on Advertising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November 538-555.
Dholakia, Ruby Roy and Brian Sternthal (1977), “Highly Crdible Sources: Persuasive Facilitators or Persuasiv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March), 223-232.
Fishbein, Martin and Icek Ajzen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reiden, Jon B. (1984), “Advertising Spokesperson Effects: An Examination of Endorser Type and Gender on Two Audienc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4;5(October/November), 33-41.
Friedman, Hershey H. and Friedman Linda (1979), “Endorser Effectiveness by Product Typ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5(October), 63-71
Friedman, Hershey H., Salvatore Termini and Robert Washington (1977), “The Effectiveness of Advertisement Utilizing Four Types of Endorser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6, 22-24.
Gardner, Merly Paula (1986), “Does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ffect Brand Attitude Under a Brand Evaluation Se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May).
Hass, R. G. (1981), “Effects of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n Cognitive Responses and Persuasion,” R. Petty, T. Ostrom, and T. Brock, eds., NJ:Erlbrum.
Hovland, Carl I., Irving L. Janis, and Harold H. Kelley (1953),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Obvious Chang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Kelman, Herbert C. (1961), “Processes of Opinion Chan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5(Spring), 57-78.
Kolt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7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New Jersey, 428-451.
Leviage, Robert J. and Gray Steiner (1961), “A Model for Predictive Measurement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5(October), 59-62.
Lutz et al. (1977),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s a Mediator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Determinants and Conquence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0, 532-539.
McCrae, Robert R. and Paul T. Costa Jr. (1997), “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sa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May), 509-516.
Park, C. W., S. Millberg and R. Lawson, (1991), “Evaluation of Brand Extensions: The Role of Product Feature Similarity and Brand Concept Consistenc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8(September), 185-193.
Prakash, Ved (1992), “Sex Roles and Advertising Preferenc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May/June, 13-24
Ratchford, Brian (1987), “New Insights About the FCB Gri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7(Auguest), 24-38.
Rubin Vicki, Carol Mager and Friedman Hershey H. (1982), “Company President versus Spokesperson in Television Commercial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3:1, 31-33.
Smith, D. C. and C. W. Park (1992), “The Effects of Brand Extension on Market Share Advertising Efficienc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9(August), 296-313.
Tauber, Edward W. (1981), “Brand Franchise Extension: New Product Benefits From Existing Brand Names,” Business Horizons, 36-41.
指導教授 林建煌(Chien-Huang Lin) 審核日期 2001-6-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