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437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18.220.160.76
姓名 古紹銀(Shao-yin K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企業薪資制度之分析診斷與調整策略:以某化工公司為例
相關論文
★ 航空運輸業之空服人員甄選成績與工作績效之探討★ 業務人員職能量表之建立-以某電子科技公司為例
★ 導入目標管理於中高階主管績效考核過程探討之研究-以某化工公司為例★ 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變革規劃與實施成效評估
★ 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與工作態度之相關性研究-以城邦出版控股集團為例★ 績效衡量指標變革對組織績效之影響探討--以某快餐連鎖企業為例
★ 新創事業產品策略、組織發展與組織能力探討-以A公司為例★ 資材組織之整合過程與效益評析-以某高科技研究機構為例
★ 壽險業務員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國內個案壽險公司為例★ 業務人員職能與業務績效相關性之研究-以M公司為例
★ 核心職能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C證券公司營業員為例★ 影響壽險業務員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因素之探討
★ 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規劃與實施方式及成效評估 —以大東紡織組織變革探討為例★ 管理控制系統與組織績效之關連性分析─以某軟體資訊公司為例
★ 領導力才能評鑑360度回饋制度推動之探討-以某國際運輸公司為例★ 企業績效管理制度之成效與因素探討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台灣產業的發展方向為因應全球大環境的變化,由被動的「應變」到主動積極的「求變」過程中,不難看到一些傳統勞力密集型的產業,紛紛到海外另創一番新天地,但也有不少台灣傳統產業順利的轉型為技術密集的產業,以求取較佳的獲利模式或生存空間。其中除了核心技術能力的提升外,顯然,人力資源的取得、運用與確保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薪資管理」則為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一個最重要的環節。
馬斯洛(Maslow,1954)的層次需求理論中將人的需求予以層級化:生理、安全、社會、尊重及自我實現等五大需求。ㄧ直以來,工作類型、工作量及薪資的多寡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的五大需求,也是企業內員工們最關注的議題,如何結合「激勵理論」與「薪資管理實務」,規劃、實施ㄧ套完善的薪酬制度,提供員工適當職位、分派合理任務及給予適當的報酬以滿足其各層次之需求,進而影響其工作表現達成組織發展目標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課題。
有鑒於薪資制度設計與薪資策略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均屬機密性很高之資料,目前國內在呈現薪酬制度全貌之個案研究與相關資料相對較少;本研究以一家化工公司為研究對象,自組織人力資源運作的觀點出發,先進行舊有薪資制度檢討分析與組織運作的問題進行了解,期間並加強整體人力資源系統運作基礎理念的溝通,參考文獻資料,探討「激勵理論」與「薪資制度」間之關聯與交互運用,提出完整薪資管理體系之建議方案,並就新舊制度加以比對分析,同時評估變革過程對員工權益事項與滿意度的影響,最後對預期效益明確估列,以精確掌握變革後可能之衝擊以及未來可為個案公司在管理面上帶來的效益。
本研究經由資料蒐集、文獻歸納探討與個案公司主管及相關人員的深度訪談,找出個案公司現行制度缺失與組織運作問題如下:
一、 薪資結構過於簡單在成本控管與人員發展上較無效果與彈性。
二、 職等原是職位評價的薪等,但卻是以年功敘薪的概念在運作。
三、 制度規定與實際執行狀況脫節。
四、 獎金發放方式與激勵目的無關反以固定薪資的模式發放。
本研究並針對上述問題提出新制度規劃基礎理念,稱為『組織運作薪資管理理念』,其主要特色如下:
一、 以個人職務實際貢獻度及市場行情(外部薪資市場)作為決定個人薪酬的二項要素;薪酬的設計具有一定之彈性,以因應內外在環境之變化。
二、 導入多元的職務體系設計,以確保職務調動與調整的彈性,活化人力資源的運用,強化組織承諾。
三、 確保獎金制度之設計符合公平理論並導入適當且合理的評估制度,以確保獎金制度符合相關激勵理論進而發揮其功效。
另由制度實施前後員工滿意度調查結果發現:個案公司的員工除對舊制薪資水準尚稱滿意外,普遍對於舊有的薪資制度個人薪酬之內部公平性及調整程序最為不滿。由第二次(新制實施後)的員工薪資滿意度調查結果來看,員工對於個人整體薪酬作業的程序與公平性滿意度較高,表示個案公司的員工普遍對於新制度的滿意度高於舊薪資制度,同時因為在制度推動的過程中不斷的宣導說明,員工並沒有誤會新制是公司為因應勞退新制而採取的變相減薪動作。整體而言,此次個案公司之薪資制度之診斷分析與調整,大致符合現階段勞資雙方之期待與需求,惟仍須經由後續追蹤與觀察,以檢視其對整體經營管理層面之影響。由於本研究係經由實務運作印證相關學理所得之結果,對於提供企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及研究者之後續參考方面,應有一定程度之價值。
關鍵字(中) ★ 職務薪制
★ 薪資制度
★ 激勵理論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薪資管理 3
第二節、 激勵理論 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2
第二節、 研究對象--個案公司簡介 14
第四章 個案公司薪資制度研究 15
第一節、 個案公司原薪資制度檢討與問題分析 15
第二節、 個案公司在薪資制度管理上面臨的壓力 23
第五章 薪資制度之規劃 26
第一節、 新薪資制度規劃目標 26
第二節、 規劃個案公司新薪資制度所面臨的挑戰 27
第三節、 個案公司新薪資制度的規劃步驟 28
第四節、 薪資調整模式綜合歸納 42
第六章 薪資制度重整前後員工權益變動與效益分析 44
第一節、 員工權益變動事項 44
第二節、 薪資制度重整效益分析 45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50
第一節、 薪資制度重整對於個案公司之意義與貢獻 50
第二節、 結論 50
第三節、 建議 51
參考文獻 53
附錄 56
附錄一、個案公司原薪資管理辦法 56
附錄二、個案公司新薪資管理辦法 6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1.潘清泉,1995,人事管理手冊,台北,超越企管。
2.簡建忠,2001,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4.李志華、方文寶,1996,企業績效評估理論與實務,超越企管。
5.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志文化。
6.李建華、茅靜蘭,1993,薪資制度與管理實務,台北市,超越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7.吳昌融,2001,由公視薪資制度重整看媒介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8.吳秉恩,1992,事業策略與人力發展,台北,中華經濟研究所。
9.吳福安,1999,激勵薪資設計實務,台北市,超越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10.黃營杉等,1993,企業政策,第四版,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11.呂傳吉,2002,事業策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國內汽車零組件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2.江岷欽、林鐘沂,1997,公共組織理論,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13.林文政,2002,李誠主編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第六課員工激勵與薪資管理,二版,台北市,天下遠見。
14.李漢雄,2000,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初版,台北市,揚智文化。
15.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 合譯,1994,組織行為學,六版,台北市,華泰書局。
16.林杏屏,2001,不同策略群組下薪酬制度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林建煌,2001,管理學,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8.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市,弘智文化。譯自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19. 張潤書,1985,組織行政學與管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20. 趙必孝,1998,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證,台北,華泰書局。
21. 徐佳銘,1993,多國籍企業之特徵與績效評估方式關係之研究-台灣地區之實證,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2. 許宏明,1995,高科技產業的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3. 陳孟謙,1998,企業策略、人力資源策略、人力資源管理效能與組織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4. 陳榮方,1980,台灣企業界薪酬制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陳耀茂,1977,技術人員生產力與薪酬制度之關係,台北工業技術研究院金屬工業研究所,頁85~86。
26. 張士佳,1995,製造策略與事業策略之配適分析-高科技廠商之實證,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27. 張火燦,1996,薪酬的相關理論及模式,人事管理第三十三卷,第二期。
28. 張靜琪,2000,員工薪資福利對組織績效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黃同圳,1996,員工訓練與管理發展,工業雜誌人力培訓專刊,85年11月號,頁60~64。
30. 黃英忠,1992,工作意願提升與能力開發,敬業專案研討會論文集,勞委會,高雄人發會。
31. 黃英忠,1995,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32.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33.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1998,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34. 曾詩穎,1998,員工之薪資福利滿意度對企業績效影響之研究-以美、日、中電子資訊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企所碩士論文。
35. 趙必孝,1994,國際企業子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控制與績效,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36. 諸承明,1995,薪資設計要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組織特性與任務特性為情境變數,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7. 諸承明,2001,薪酬設計理論與實務之整合性模式-台灣大型企業實證分析,人力資源管理學報夏季號第一卷第一期,台北,中華民國人力資源發展協會,頁001~025。
38. 諸承明、戚樹誠、李長貴(1996),「薪資設計文獻回顧與評論-建立『薪資設計四要素權式』」,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六期),台北,中華民國人力資源發展協會,頁57~86。
39. 蔡玲玉,1989,薪資管理與勞資關係氣氛之研究,政大企研所碩士論文。
40. 謝慶勳,1992,薪酬制度對企業營運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部份
1. Armstrong, M. , 1976, A Handbook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Practice, 1st edn. London, Kogan Page.
2. Artis, Curtis R., Brian E. Becker, and Mark A. Huselid, 1999,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t Luc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38, no. 4, pp. 309.
3. Carroll, S., 1987,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Compensation Systems, in New Perspectives in Compensation, Edited by D.B. Balkin and L.R. Gomez-Mejia.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Inc.,
4. Dalziel, M. & Fitt, D. eds., 1997, Competency Base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London, Kogan Page.
5. Delaney, J.T., and M.A. Huselid, 1996,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 on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39, no. 4, pp. 949-969.
6. Dreher, G. F. & Dougherty, T.W. 2001, Human Resource Strategy: A Behavior Perspective for The General Manager, McGRAW_HILL..
7. Dyer, L. & T. Reeves, 1995, HR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What do we know and where do we need to g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6, no. 3, pp. 656~670.
8. Gerhart, B., and G.T. Milkovich, 1990, 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 in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1.3, no. 4, pp. 663~691.
9. George T.Milkovich and Jerry M.Newman,1999,Compensation, McGRAW_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pp.208~211.
10. Hitt, G., 1979, A Stimulateous Equatio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United Sates Peroleum Refining Industry,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 vol. 28, pp. 3~49.
11. Huselid, M.A., Jackson, S.E. and Schuler, R.S., 1997, Technical and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s determinants of firm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40, no.1, pp. 171~188.
12. Luis R.Gomez-Mejia & David B.Balkin and Robert L.Cardy,1998,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
13. Maslow, Abraham.,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14. Raymond A.Noe & John R.Hollenbeck & Barry Gerhart and Patrick M. Wright,199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G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McGRAW_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
15. Salter, M.S., 1973, Tailor Incentive Compensation to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51, no. 2, pp. 94~102.
16. Stephen, P. Robbins, 1978,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Englewood Cliffs, N.Y.: Prentice-Hall, Inc.
17. Stephen, P. Robbins, 1982, Management, N.Y.: Prentice-Hall, Inc.
18. Stephen,P.Robbins,1992,Organizational Behaviour,(6th Edition),Prentice Hall Inc.
19. Venkatraman, N. and Ramanujam, V., 1986,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on Strategy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11, no. 4, pp. 801~814.
20. Vroom, V.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21. Walker, O.C. & Ruekert R.W., 1987, Marketing’s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Strategies: A critical Re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Marketing, New York, vol. 51, no. 3, pp. 15~19.
22. Youndt, M.A., Snell, S.A., Dean, J.W. Jr and Lepak, D.P., 199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39, no. 4, pp. 836~866.
指導教授 黃同圳(Tung-Chun Huang) 審核日期 2005-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