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12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18.222.205.211
姓名 李慧琪(Hui-Chi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蘇東坡人格與風格的美學研究
★ 老子對名言的反省與對道的體會★ 宣穎《南華經解》儒、道性格蠡測─以道為核心展開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 陳確人性論研究★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 李翱思想研究★ 鼎革之際的船山義理學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本文所關心的問題有二:一是梨洲義理的釐定,二是梨洲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轉移的關係,故全文主要順著這兩大主軸進行。首先,筆者嘗試從梨洲的文字當中,為梨洲建構出一套義理模型,並從中歸納出「一本萬殊」的精神,以貫串整個梨洲思想。然後再把梨洲義理架構重新放回到思想史的線索,選取了蕺山、陽明、朱子三人,從梨洲對這三人思想的理解出發,從中看出梨洲對於前代思想的發展關係。最後再統合分析前面的成果,歸納出從梨洲思想看明清之際儒學轉型的關鍵。而經由這樣的論述過程,發現梨洲義理的形成和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這兩個問題不約而同都扣緊了同一個樞紐─「氣」。從梨洲文字中不難看出其兼具「重氣」、「重心」兩種意思,但若加入思想史脈絡的考量的話,雖然梨洲是繼承心學的傳統而來,但可清楚發現其義理中強烈的重氣思想卻非傳統心學所能涵括的領域,其有關「氣」的主張乃是承襲蕺山而來,進一步成為其「致用」的理論根據。而循著前面的討論來看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時,大致可從本體論、工夫論的轉向中,歸結出一個問題意識的移轉,也就是從「明體」到「致用」。換句話說,此時所關切的已不再是道德實踐如何可能的問題,而是如何在現實中具體實踐,以維持這世界原本應有的合理狀態。因此,透過梨洲思想來看明清之際儒學焦點轉移的最大意義,便在於提出一個「氣即理」的理論根據,藉此把成德、讀書、致用都統攝入一心的活動中。是故,在同樣尋求「經世致用」的風氣下,梨洲乃是順著心學進路而往外開拓,這中間正可以給予我們從內聖通外王的一些啟示。
關鍵字(中) ★ 致用
★ 氣即理
★ 一本萬殊
★ 明清之際
★ 梨洲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現況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進路 10
第二章 一本萬殊:梨洲義理模型的建立 13
第一節 梨洲生命圖像 13
一、 動盪時代:從明末黨爭到滿清入關 13
二、 學術氛圍:心學與理學的衰頹 16
三、 梨洲的生命課題 18
第二節 客觀面主宰性的建立:天地間祇有一氣 19
一、 氣之自為主宰 20
二、 理氣是一 21
三、 氣的兩層區分 23
四、 小結 26
第三節 主觀面道德主宰性的肯定:心性理氣的一本關係 27
一、 心性情是一 27
二、 心即氣也、心即理也 32
三、 氣即性也 34
四、 氣質之性與義理之性的相即 38
五、 小結 40
第四節 一本萬殊義理模型的完成 42
一、 梨洲義理的精神:「從至變之中,以得其不變者」到「一本萬殊」 42
二、 一本萬殊義理模型下的工夫理論 45
三、 工夫理論的具體實踐內容 49
第三章 梨洲對宋明理學的繼承與開展 61
第一節 梨洲與蕺山 61
一、 從「歸顯於密」到「體用一原」 63
二、 一本萬殊的工夫理論與慎獨 76
第二節 梨洲與陽明 85
一、 梨洲對「致良知」的理解 86
二、 梨洲對「四句教」的理解 93
三、 從「一氣流通」到「盈天地一氣」 100
第三節 梨洲與朱子 105
一、 梨洲對朱子義理的批評 106
二、 梨洲與朱子理論關鍵差異─氣 111
第四章 從梨洲思想看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121
第一節 梨洲思想釐定 121
一、 梨洲義理綜述 121
二、 梨洲義理的特色與問題 125
第二節 從梨洲思想看明清之際儒學焦點轉移的關鍵 130
一、 本體面的轉移:從「性即理」、「心即理」到「氣即理」 130
二、 工夫面的轉移:從「格物窮理」、「致良知」到「一本萬殊的工夫理論」 135
三、 問題意識的轉移:從「明體」到「致用」 141
第五章 結論 145
參考書目 15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以下書目,典籍部分依時代、其他部分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一)典籍:
1.梨洲原典
《孟子師說》,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8冊,經部二○二,四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2月)
《宋元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5月四版)
《宋元學案》,收於《續修四庫全書》518、519冊,史部,傳記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儒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一版),四部備要本。
《南雷文定》(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初版)
《南雷文定》四集,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53冊(臺北:新文豐,1996年)
《南雷文定》五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1397冊,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南雷文約》,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53冊(臺北:新文豐,1996年)
《南雷文案》,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53冊(臺北:新文豐,1996年)
《南雷集》外文,收於《續修四庫全書》1397冊,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梨洲遺著彙刊》(上)(下)(臺北:隆言出版社,1969年10月臺初版)
《黃宗羲全集》(一)哲學與政治、(二)歷史地理、(七)─(八)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初版)
《黃宗羲全集》(三)─(六)宋元學案、(七)─(八)明儒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黃宗羲全集》(十)─(十一)南雷詩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黃梨洲詩文補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5年8月初版)
2.相關原典
宋‧周敦頤撰:《周子通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一版),四部備要本。
宋‧周敦頤撰:《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一版)
宋‧張載撰:《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9月初版)
宋‧程顥、程頤撰:《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9月初版)
宋‧陸九淵撰:《陸九淵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月初版)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
宋‧朱熹撰、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2月初版)
宋‧朱熹撰:《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明‧王守仁撰:《陽明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一版),四部備要本。
明‧王龍溪撰:《王龍溪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60年12月初版)
明‧羅洪先撰:《念菴文集》,收於《四庫全書珍本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羅欽順撰:《困知記》,收於《叢書集成初編》65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劉宗周撰:《劉子遺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17冊,子部二三、儒家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明‧劉宗周撰:《劉蕺山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94冊,集部二三三、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2月)
明‧劉宗周撰、戴璉璋、吳光主編、鍾彩鈞編審:《劉宗周全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6月初版)
清‧劉 汋編:《劉子年譜》,收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58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四部備要本。
清‧王夫之撰:《船山遺書全集》(臺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1972年初版)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四部備要本。
清‧全祖望撰:《鮚埼亭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1428、1429冊,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黃炳垕撰、王政堯點校:《黃宗羲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初版)
清‧黃嗣艾撰:《南雷學案》(南京:正中書局,1936年7月初版)
徐世昌撰:《清儒學案》(一)(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4月3版)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86年)
(二)專著
1. 梨洲研究專著
古清美撰:《黃梨洲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8年2月初版)
朱義祿撰:《黃宗羲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
吳 光撰:《黃宗羲著作彙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5月初版)
吳光主編:《黃宗羲論─國際黃宗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
吳光等編:《黃梨洲三百年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李明友撰:《一本萬殊─黃宗羲的哲學與哲學史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徐定寶撰:《黃宗羲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陳文章撰:《黃宗羲內聖外王思想之研究》(屏東:睿煜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張高評撰:《黃宗羲及其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10月初版)
曹國慶撰:《曠世大儒─黃宗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褚問鵑撰:《黃梨洲學術思想研究》(臺北:中央圖書出版社,1976年7月初版)
劉述先撰:《黃宗羲心學的定位》(臺北:允晨文化,1986年10月初版)
謝國楨撰:《黃梨洲學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4月臺一版)
2. 明清之際儒學研究專著
何冠彪撰:《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2月初版)
李紀祥撰:《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林聰舜撰:《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初版)
麥仲貴撰:《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9月初版)
鄭宗義撰:《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3. 學術思想史專著
王邦雄、楊祖漢、岑溢成、高柏園撰:《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元月初版二刷)
王茂等撰:《清代哲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第四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初版、1992年4月第6次印刷)
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1997年10月二版第二次印刷)
侯外廬撰:《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上冊) 未註明出版時地
容肇祖撰:《明代思想史》,收於《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
梁啟超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36年4月初版,1970年3月臺六版)
梁啟超撰:《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21年2月初版、1977年2月臺一版第一次印刷、1994年1月臺二版第一次印刷)
陳 來撰:《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1994年9月初版一刷)
勞思光撰:《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2月初版、1998年2月九版)
馮友蘭撰:《中國哲學史》(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4年4月增訂初版、1993年4月增訂臺一版第一次印刷、1999年11月增訂臺一版第四次印刷)
馮友蘭撰:《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六冊)(臺北:藍燈文化,1991年12月初版)
稽文甫撰:《左派王學》,收於《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
稽文甫撰:《晚明思想史論》,收於《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
錢 穆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5月初版、1957年10月臺一版第一次印刷、1995年9月臺二版第一次印刷、1996年7月臺二版第二次印刷)
譚丕模撰:《清代思想史綱》,收於《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
4. 相關專著
于化民撰:《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撰:《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1版、1992年6月3刷)
方祖猷撰:《清初浙東學派論叢》(臺北:萬卷樓,1996年7月初版)
王俊義、黃愛平撰:《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古清美撰:《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初版)
牟宗三撰:《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12月初版4刷)
牟宗三撰:《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6月初版、1974年8月再版、1994年8月再版八刷)
牟宗三撰:《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5月臺初版,1999年8月臺初版第十一次印行)
牟宗三撰:《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10月臺初版,1999年3月臺初版第十一次印行)
牟宗三撰:《心體與性體》(三)(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6月臺初版,1995年12月第十一次印行)
牟宗三撰:《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增定新版五刷)
牟宗三撰:《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8月初版、2000年5月再版四刷)
余英時等撰:《中國哲學思想論集─清代篇》(臺北:水牛出版社,1976年8月初版、1988年2月再版)
余英時等撰:《中國歷史轉型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余英時撰:《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3月初版、1987年8月第二次印行)
余英時撰:《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9月初版、1986年7月第十一次印行)
吳 光撰:《古書考辨集》(臺北:允晨文化,1989年12月初版)
吳 光撰:《儒道論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6月初版)
林安梧撰:《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初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6月初版、2002年3月修訂一版)
姜廣輝撰:《走出理學─清代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唐君毅撰:《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全集校定版)
唐君毅撰:《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全集校定版)
唐君毅撰:《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全集校定版、1993年2月全集校定版第二刷)
張立文撰:《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 (臺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一刷)
張立文撰:《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 (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7月初版一刷)
陳捷先撰:《明清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12月初版)
陶 清撰:《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6月初版)
曾昭旭撰:《道德與道德實踐》(臺北:漢光文化,1983年4月初版,1985年4月三版)
黃敏浩撰:《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2月初版)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3月初版)
溝口雄三撰、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12月初版)
詹海雲撰:《清初學術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熊十力撰:《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7月初版,1987年9月再版)。
劉述先、梁元生編:《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轉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錢 穆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臺北:東大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
錢 穆撰:《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0年6月初版第一次印刷、1974年9月修訂版第一次印刷、1994年1月修訂二版第一次印刷、1995年7月修訂三版第一次印刷、1999年12月修訂三版第三次印刷)
(三)學位論文
李東三撰:《黃梨洲及其明夷待訪錄之研究》(臺北:臺大中研所碩士論文,1983年)
李慶龍撰:《顧炎武經史論─明末清初學術之變遷─》(臺北:臺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年)
林朝和撰:《黃梨洲政治哲學之研究》(臺北:文化哲研所碩士論文,1986年)
林蝗崇撰:《明末清初之經世學風與史學思想》(臺北:政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年)
南鍾鎬撰:《黃宗羲的政治思想》(臺北:臺大政研所碩士論文,1991年)
胡森永撰:《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臺北:臺大中研所博士論文,1991年)
康長健撰:《黃宗羲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政大政研所碩士論文,1986年)
曹美秀撰:《回歸原始儒學:晚明清初儒學風氣之探討》(臺北:臺大中研所碩士論文,1998年)
黃尚信撰:《黃梨洲經世之學研究》(臺北:文化中研所博士論文,1991年)
楊自平撰:《梨洲歷史性儒學之建立》(桃園:中央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齊婉先撰:《黃宗羲之經世思想研究》(臺北: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1991年)
韓學宏撰:《黃宗羲明儒學案之研究》(臺北:政大中研所博士論文,1998年)
(四) 期刊論文
山井湧撰、盧瑞容譯:〈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之學〉,《史學評論》,12期,1986年7月,頁141-157。
方祖猷撰:〈黃宗羲與甬上弟子的學術分歧─兼論蕺山之學的傳播和沒落〉,《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2期,1991年,頁336-350。
王汎森撰:〈「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本2分,1994年6月,頁333-373。
王汎森撰:〈明末清初思想中之「宗旨」〉,《大陸雜誌》,94卷4期,1997年4月,頁1-4。
王汎森撰:〈清初的講經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本3分,1997年9月,頁503-588。
王汎森撰:〈清初思想趨向與《劉子節要》─兼論清初蕺山學派的分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本2分,1997年6月,頁417-448。
丘為君撰:〈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與義涵〉,《清華學報》,24卷4期,1994年12月,頁451-494 。
阮芝生撰:〈學案體裁源流初探〉,《史原》,2期,1971年9月,頁57-75。
何佑森撰:〈明末清初的實學〉,《臺大中文學報》,4期,1991年6月,頁37-51。
何佑森撰:〈黃梨洲晚年思想之轉變〉,《故宮文獻》,3卷1期,1995年6月,頁35-42。
倉修良撰:〈黃宗羲與明儒學案〉,《杭州大學學報》,4期,1983年12月,頁94-108。
馬琇芬撰:〈論黃梨洲對王陽明「四句教」的辯析〉,《中山中文學刊》,2期,1996年6月,頁145-167。
張淑娥撰:〈黃宗羲之學術思想述要〉,《台南師專學報》,20(下冊),1987年4月,頁53-67。
張懷承撰:〈論理範疇在明清之際的演變〉,《中國文化月刊》,139期,1991年5月,頁29-43。
張麗珠撰:〈清代學術中的「學」「思」之辨〉,《漢學研究》,14:1=27,1996年6月,頁53-75。
張麗珠撰:〈清代學術對宋明義理的突破〉,《故宮學術季刊》,13卷3期,1996年春,頁131-149。
張麗珠撰:〈理學在清初的沒落過程〉,《國文學誌》,4期,2000年12月,頁99-117。
曹美秀撰:〈論黃宗羲晚年思想之轉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1卷2期,2001年6月,頁223-248。
陳文章撰:〈黃宗羲之工夫論評述〉,《鵝湖》,24卷2期,1998年8月,頁30-38。
陳文章撰:〈黃宗羲以知性為主體之務實主張所開展之儒家「以學領政」之精神〉,《鵝湖》,23卷11期,1998年5月,頁32-37。
陳振風撰:〈黃宗羲的思想〉,《臺南家專學報》,16期,1997年6月,頁1-15。
陳熙遠撰:〈黃梨洲對陽明「心體無善無惡」說的述解與其在思想史上的意涵〉,《鵝湖月刊》,15卷9期,1990年3月,頁11-26。
陳德和撰:〈黃宗羲「理氣同體二分論」析繹─以「孟子師說」為中心〉,《鵝湖》,22卷1期,1996年7月,頁8-16。
曾昭旭撰:〈論儒家工夫論的轉向─從王陽明到王船山〉,《鵝湖》,17卷5期,1991年11月,頁1-7。
黃尚信撰:〈黃梨洲思想淵源探索─明代王學對黃梨洲思想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4期,1990年12月,頁23-39。
黃 翔撰:〈黃梨洲晚年思想轉變說試探〉,《中國文學研究》,14期,2000年5月,頁273-305。
楊自平撰:〈梨洲歷史性儒學對人存有之歷史性的開啟〉,《鵝湖》,21卷5期,1995年11月,頁44-53。
楊自平撰:〈黃梨洲對四句教的理解、批判與創造性詮釋〉,《孔孟月刊》,34卷2期,1995年10月,頁23-32。
楊自平撰:〈黃梨洲對龍溪思想的詮釋與批判─重虛寂本體輕道德實踐的龍溪學〉,《哲學與文化》,22卷10期,1995年10月,頁924-936。
楊芳燕撰:〈明清之際思想轉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現狀與方法的省察〉,《漢學研究通訊》,20卷2期,2001年5月,頁44-53。
楊國榮撰:〈儒家價值觀的歷史轉換--明清之際的儒學〉,《孔孟學報》,68期,1994年9月,頁173-189。
溝口雄三撰:〈論明末清初時期在思想史上的歷史意義〉,《史學評論》,12期,1986年7月,頁99-140。
劉述先撰:〈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1期,1997年9 月,頁165-188。
劉述先撰:〈論黃宗羲對於孟子的理解〉,《鵝湖》,25卷7期,2000年1月,頁2-11。
鄭宗義撰:〈黃宗羲與陳確的思想因緣之分析─以陳乾初先生墓誌銘為中心〉,《漢學研究》,14卷2期,1996年12月,頁59-74。
蕭義玲撰:〈從方法論的發展看清代諸子學的興起〉,《孔孟學報》,75期,1998年3月,頁153-168。
韓學宏撰:〈明末清初經世思想興起因素平議〉,《中華學苑》,44期,1994年4月,頁135-149。
羅 光撰:〈明朝初業哲學思想─黃宗羲〉,《哲學與文化》,8卷2期,1981年2月,頁74-80。
羅義俊撰:〈從王陽明到黃梨洲〉,《中國文化》,8期,1993年6月,頁40-48。
指導教授 曾昭旭、楊祖漢(Cho-Hon Yang) 審核日期 2004-1-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