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121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 、訪客IP:18.118.2.15
姓名 曾詩頻(Shu-Ping Ts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楊念慈小說中家園主題之研究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論文提要
楊念慈為五、六○年代著名小說家,共著有小說作品十餘種,並有許多尚未集結成冊的散文作品,以「情義」為小說主軸,可在小說中讀出濃厚的傳統美德。楊念慈來自山東省的大地主家庭,年紀輕輕即失去母親,又不得繼母喜愛,十餘歲離家從軍,身份在學生、教師、軍人之間轉換,隨軍來台後,先從事寫作,後寫作和教職並行,又在台灣娶妻生子,累積一連串精彩的經歷,寫作素材俯拾皆是。若深入研讀小說作品,會發現這些寫作素材最後都指向最終的渴望-對家園的渴望,因此本論文以楊念慈小說中的「家園主題」為研究中心,期望由「家園」出發,構築楊念慈小說世界中的「家園主題」。
首章緒論以「史料保存」為首要研究動機,透過小說閱讀及參照文本的使用,以建構楊念慈作品世界為目的。次章「從家庭到家族」,分別以家庭內的男性、女性為討論對象,再由此擴充至親族間的互動關係。第三章「土地認同與人間情緣」,以鄉親們對土地的熱情認同為起始,進而論述作者一再強調,鄉親們「古樸拙硬」民風的表現,接著再討論青少年間與大人間的勇氣與患難之情。第四章「鄉野人物與社會互動」,就世家所僱用的家僕、改過向善的盜匪加以討論,再加上鄉親之中的讀書人,以這些人對時代轉變的反應為論述主題。第五章「『理想家園』的幻滅與重建」,以破壞理想家園的三股力量為討論對象,分別為天災與人禍、日軍與漢奸、共軍與土匪,這三種破壞力量,有程度輕重的差異,一層一層向上推進,越後者的破壞程度越大。在破壞力量之後,緊接著為「新家園的建立」,家園雖遭受破壞,但來到新環境的鄉親們,依然本著古樸拙硬的性格,賣力地開創新生活,努力融入當地社會,除了緬懷過去家園的美好之外,更放眼未來開創希離新家園,使我們在楊念慈的作品中看到光明的未來。結論部分,認為楊念慈小說世界中的家園主題,以「古樸拙硬」為內涵,以「忠孝節義」為中心,是兼具小說戲劇性與教化性的作品。
關鍵字(中) ★ 楊念慈
★ 家園主題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章節安排
第二章 從家庭到家族
第一節 家庭中男性成員的特質
第二節 誰說女人是弱者?-家庭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三節 家族中其他成員間的互動
第三章 土地認同與人間情緣
第一節 對土地與人民的情感
第二節 古樸拙硬的民風
第三節 少年成長與友朋情誼
第四章 鄉野人物與社會互動
第一節 與主人親近的家僕
第二節 改過向善的盜匪
第三節 遺民士人對時代的回應
第五章 「理想家園」的幻滅與重建
第一節 天災與人禍
第二節 日軍與漢奸
第三節 共軍與土匪
第四節 新家園的重建
第六章 結論
附錄一 楊念慈生平及其寫作年表
附錄二 楊念慈小說提要
參考文獻 楊念慈著作
殘荷 高雄:大業書店 40/4
落日 高雄:大業書店 41/7
陋巷之春 高雄:大業書店 42/10
金十字架 台北:新文藝、虎尾:新新文藝社 44/12 小說 115
罪人(黑繭) 高雄:大業書店 48/1249(台初版)
十姊妹 高雄:大業書店 50/1
廢園舊事 台北:文壇社 60(三版)51/8 台北:麥田出版社 89/5
黑牛與白蛇 高雄:大業書店 台北:皇冠文化事業、台北:麥田出版社 52/11、68、89/5
犁牛之子 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56/7 風雪桃花渡 台北:立志文庫 台北:水芙蓉出版社 58/6
巨靈 台北:立志文庫 59/1 老樹濃蔭 台北:愛眉文藝出版社 59/11 小說
恩愛 台北:愛眉文藝出版社 60/1 小說
楊念慈自選集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66/12生命的故事 台北:華欣出版社 67 小說薄薄酒 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68/7 小說少年十五二十時 台北:皇冠文化事業 69
狂花滿樹 台北:九歌出版社 69/7(初版)、72(三版)、76(四版)
報紙期刊著作
黑 人〈楊念慈《殘荷》讀後〉《聯合報》,1954.6.21,6版
季 薇〈愛的試鍊-讀楊著「黑繭」〉《自由青年》23:2,1960.01.16,頁18
宇文化〈評《廢園舊事》〉《幼獅文藝》,18:1,1963.9.15,32頁
楊靜思等〈談楊念慈《大樹覆蔭》〉,18卷,1970.12,149-155頁
穆中南〈文壇二十年〉《文壇》132期,1971.6.1
伯 俠〈評電視小說「廢園舊事」〉《文壇》,134期,1971.08,18-20頁
羅 盤〈楊念慈及其《廢園舊事》〉《中華文藝》,2:1,1971.9,276-296頁
易 安〈犁牛之子〉《省政文藝評介選輯》,1972.6,35-41頁
〈笠下影楊念慈〉《笠》,51卷,1972.10.15。
司徒衛〈楊念慈《殘荷》〉《五十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7,125-126頁
楊 明〈濃蔭不老狂花滿樹〉《文訊》35=74,1993.12
林少雯〈楊念慈的《殘荷》〉《中央日報》,「作家的第一本書」,2000.01.15,22版
莊宜文〈聆聽歲暮的聲音-資深前輩作家現況報導〉《聯合報》,「聯副大報導」,1997.12.15,41版
曾意芳〈楊念慈經典小說重新推出〉《民生報》2000.5.12
應鳳凰〈填補失憶的文學譜系〉《聯合報》2000.8.14,41版「讀書人周報」
楊念慈〈大海蕩蕩〉台北:《中央日報》連載,始於1981年
楊念慈〈女郵差〉《自由青年》24:1(總269), 25-28頁
楊念慈〈木板屋紀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2.01.17,31版
楊念慈〈四十三年半〉《中國時報》,1993.01.16,22版
楊念慈〈金龜背的風水〉《中國時報》,1969.12.4-1969.12.28連載
楊念慈〈春寒〉台北:《聯合報》連載
楊念慈〈記故鄉的白雲寺〉《文壇》創刊號
楊念慈〈散文與小說寫作經驗瑣談〉《自由青年》19:9,1958.5.1,6-7頁
其他作家作品
司馬中原《青春行》台北:皇冠,1968
陳之藩《在春風裡》,台北:大林,1969
張拓蕪《代馬輸卒續記》,台北:爾雅,1978
張拓蕪《代馬輸卒餘記》,台北:爾雅,1978
田 原《青色年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
專著
李繼昶《八年抗戰之山東》濟南:聯友書店,1946
林耀華著、宋和譯《金翅-傳統中國家庭的社會化過程》,台北:桂冠,1977初版,1989修訂二版,14頁
李夢久《我的故鄉-憶山東省平度縣舊事》台北:華崗書城,1982
《文訊》第九期,1984.3
應鳳凰《筆耕的人-男作家群像》,台北:九歌,1987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1990,81頁
吳蕙芳《民初直魯豫盜匪之研究(一九一二~一九二八)》,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90頁
費孝通《鄉土中國 鄉土重建》,24頁
費正清、戈德曼著,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94,14頁
沈寂、董長卿、甘振虎著,《半下流社會檔案:透視江湖人的面目》,台北:日臻出版,聯經總經銷,1994,8頁。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1995
大衛‧史都(David Stoop)著,柯里斯、林為正譯《父愛不缺席-心理醫生剖析父親的十二種模式》,台北:智庫文化,1995
余秋雨《山居筆記》台北:爾雅,1995
莊孔韶《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1920-1990)》台北:桂冠,1996,頁59
石德華《風範:文壇前輩素描》,台北:正中,1996
勒范恩(Robert Levine)著,馮克芸、黃芳田、陳玲瓏譯,《時間地圖-不同時代與民族對時間的不同解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台北:麥田,1998
陳祖華編《山東人在台灣-鄉野篇》台北: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1999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2001,31頁
會議論文
齊邦媛〈四十年來的台灣文學-從灰濛凝重到恣肆揮灑〉,收錄於邵玉銘,張寶琴,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12頁
王德威〈五十年代反共小說新論-文壇前輩素描-種逝去的文學?〉,收錄於邵玉銘,張寶琴,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71頁。
學位論文
楊政源《家,太遠-朱西甯懷鄉小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6
陳國偉《朱西甯系列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9
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永安《第一代外省男性的家庭意涵、家庭互動及家庭教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瀛太《朱西甯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2000
江衍宜《「細述」衷情-朱西甯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0
朱嘉雯《亂離中的追求-五四自由傳統與臺灣女性渡海書寫》,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ee) 審核日期 2004-1-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