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12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 、訪客IP:3.133.109.211
姓名 許惠敏(Hui-Min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五峰思想研究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蘇東坡人格與風格的美學研究
★ 老子對名言的反省與對道的體會★ 宣穎《南華經解》儒、道性格蠡測─以道為核心展開
★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 陳確人性論研究★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 李翱思想研究★ 鼎革之際的船山義理學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關於五峰思想的研究,一般多著重在盡心成性的論題上;至於道論、工夫論,及其外王思想,則往往未能有系統性的探討。另一方面,五峰雖備受牟宗三先生、錢穆、陳來等人在義理方面的肯定;但就目前思想史著作而論,對五峰思想的關注往往付諸闕如,未嘗載記半語。而此根本問題,當與朱子對五峰批評有關。但若欲釐清並分判五峰思想史的定位,則必須要對五峰思想有一整體性的瞭解與掌握。因此,本文研究要點即在於透過文本的解讀,及前人研究基礎,依據理論的分析、系統的歸納與邏輯的論證等研究方法,對五峰著作進行全面的分析與探討,並由此明確建構並掌握五峰思想內涵。
目前研究成果可分四點說明:第一,證成以牟宗三先生「『道』一詞是綜言。若就其內容意義分解,則客觀地說是性命,主觀地說是心」一語作為本體論之理論架構,並由此涵攝五峰之工夫論及其外王思想。如何架構五峰義理內涵,使其思想得以具體且完整呈顯,實為本文之研究重點。在此過程,筆者嘗試以牟宗三先生所謂道為其綜言,分言主觀之心與客觀之性一語作為基本架構,並由此推擴而論五峰之工夫、政治、佛老思想,也由此證成唯有通過此一架構,才足以說明五峰整體思想內涵。第二,證成「道」在五峰思想中的特殊性。一般研究五峰思想多著重在他心性的論題上,至於天道論,或是道與心性關係之研究,相對而言則較為缺乏。對此,筆者研究發現若僅是關注五峰心性問題,而忽略了道和心性之間的關係,則實是未能呈顯五峰整體思想內涵。又「道」在五峰思想中,不僅是一客觀形上之理,亦是主觀地人之彰顯。且最為要者,道也在此一過程中,愈顯發其生生之理。此亦即呼應了牟先生所謂道為其綜言,而分言主觀之心與客觀之性之意涵。第三,對於五峰以心著性,已發未發等論題,繼前人研究之基礎,獲得進一步地分析與探討。此研究方式,乃在前人研究基礎下,通過相互論證方式,而得更為精要之成果。第四,建構五峰工夫理論之模式,並由此探究其言工夫之得失。一般對五峰工夫論的理解,多僅是「逆覺處言工夫」而已,至於五峰整體理路之架構、細部工夫之建立,與實踐方法之論證則較為不足。筆者透過文本的詮釋,發現五峰言工夫可從兩方面說明,一為「察識涵養」,另一為「明理居敬」。前者主要是當下逆覺的工夫,後者則強調透過「學」,使自己能夠「知的」、「中的」。但無論如何,最終都必須在「即事明道」的意義下實踐之。
統體而論,透過本文研究,一方面能清楚展現五峰整體思想意涵,另一方面亦基本釐清了朱子對五峰的批評。因此,本文可說是對五峰思想定位之初步完成。
關鍵字(中) ★ 逆覺
★ 誠
★ 心
★ 性
★ 道
★ 五峰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5
一、分系問題 ……………………………………………… 5
二、「心」、「性」概念釐定 ………………………………… 8
三、《知言疑義》的反思 …………………………………… 9
第三節 理論結構 …………………………………………… 13
第四節 預期成果 …………………………………………… 15
第二章 五峰的學思歷程 ……………………… 17
第一節 生平概述 …………………………………………… 17
一、授學家庭 ……………………………………………… 17
二、從學程門高弟 ………………………………………… 18
三、獨立治學 ……………………………………………… 19
第二節 著作 ………………………………………………… 23
一、《知言》 ………………………………………………… 23
二、《五峰集》 ……………………………………………… 26
三、《皇王大紀》 …………………………………………… 27
四、《敘古蒙求》 …………………………………………… 28
第三章 天道論 ………………………………… 29
第一節 由道的特性確立「天理人欲」 ……………………… 29
一、道的特性 ………………………………………………… 29
二、「天理人欲」之辨 ……………………………………… 32
第二節 由人的彰顯證成「天道至誠」 ……………………… 41
一、人的彰顯 ………………………………………………… 41
二、「天道至誠」的回歸 …………………………………… 46
第四章 心性論 ………………………………… 48
第一節 客觀言:性論 ………………………………………… 48
一、「性」字的釐定 ………………………………………… 48
二、「性體」概念的說明 …………………………………… 50
第二節 主觀言:心論 ………………………………………… 60
一、心的特性 ……………………………………………… 60
二、心的特殊性與局限性 ………………………………… 66
第三節 以心著性 …………………………………………… 69
一、客觀呈述:未發為性,已發為心 …………………… 69
二、實際互動:性定,則心宰 …………………………… 74
三、主客合一:誠體流行 ………………………………… 78
第五章 工夫論 ……………………………… 83
第一節 察識涵養 …………………………………………… 84
第二節 明理居敬 …………………………………………… 89
第六章 佛老‧政治 …………………………… 97
第一節 論佛老 …………………………………………… 97
第二節 論政治 …………………………………………… 101
一、對現實環境的關注與批判 ………………………… 103
二、復古的外王思想 …………………………………… 104
第七章 結論 ………………………………… 115
附論:《知言疑義》的反思 …………………… 118
一、「心」概念之論述 …………………………………… 119
二、道論與心性論之釐定 ………………………………… 121
三、心性關係之論述 ……………………………………… 125
四、工夫修養之探討 ……………………………………… 127
引用書目 ……………………………………… 131
參考文獻 一、典籍
宋‧胡宏,《知言六卷附錄一卷》(子部‧儒家類),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
宋‧胡宏,《五峰集》(集部‧別集類),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
宋‧胡宏,《胡子知言》,附朱熹《胡子知言疑義》,據日本寶曆六年(一七五七)和刻本影印,友枝龍太郎解題,中文出版社出版,廣文書局印行。
宋‧胡宏,《胡宏集》,吳仁華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漢‧揚雄,《法言》(及其他一種),《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張載,《張子正蒙注》,明‧王夫之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台景印初版。
宋‧程頤、程灝,《二程全書》1-3冊,台北:中華書局,1986年8月臺四版。
宋‧胡寅:《斐然集》(一至四冊),《四庫全書珍本初集》〈集部‧別集類〉。
宋‧張栻,《張栻全集》(上、中、下三冊),楊世文、王蓉貴校點,四川:長春出版社,1999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四次印刷。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五冊),《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一版。
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宋元學案》(上冊),世界書局。
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宋元學案》(中冊),世界書局。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上),台北:萬卷樓,1993年3月初版二刷。
清‧李清植:《歷代名儒傳》,湖南:中國書店出版,1991年3月第一版。
民國‧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臺景印初版。
《十三經注疏》《周易、尚書》,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禮記》,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論語、孝經、爾雅、孟子》,藝文印書館。
《歷代紀元編》、《歷代帝王年表》、《歷代帝王廟諡年諱譜》,台灣中華書局印。
《宋史紀事本末》,《國學基本叢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臺一版。
二、專著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初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臺初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台北:正中書局,1969年臺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北:台灣
學生,1999年9月八刷。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2003年初版。
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5月再版四刷。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增訂九版八刷。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二刷。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哲學概論》(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10月全集校訂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10月增訂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2月初版,1997年8月八版。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第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10月第一版,1990年3月第七次印刷。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
錢穆:《宋元新學案》二。
馮有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五),台北: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12月初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元月初版二刷。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10月七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5年4月五版。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1989年8月四版。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
楊祖漢:〈胡五峰之體用論與朱子「中和舊說」的關係〉,《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12月初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3月修訂三版。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州:福建教育初版社,2000年11月第二次印刷。
金海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1998年。
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學研究》,台北:文津,1999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1996年3月二刷。
向世陵:《善惡之上:胡宏‧性學‧理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1月。
王開府:《胡五峰的心學》,台北:台灣學生,1978年4月初版。
王立新:《胡宏》,台北:東大,1996年2月初版。
張德麟:《程明道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1986年3月初版。
陳谷嘉、朱漢民:《湖湘學派源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第1次印刷。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1993年初版。
陳郁夫:《周敦頤》,台北:東大出版,1990年12月初版。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
張立文:《心》,台北:七略,1996年初版。
陳福濱:《揚雄》,台北:東大出版,1993年初版。
李日章:《程顥‧程頤》,台北:東大,1986年10月初版。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朱建民:《現代形上學的祭酒—懷德海》,台北:允晨,1982年11月初版。
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1984年2月初版。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2月再版。
鄭騫:《宋人生卒考示例》,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1月初版。
三、期刊
陳祺助(1986年),〈胡五峰年譜〉,《鵝湖》,12卷2期,頁48至頁54。
鄧紹光(1989年),〈胡五峰「以心著性」的義理結構〉,《鵝湖》,14卷11期,頁26至頁32。
林碧珠(2000年),〈胡五峰的天道哲學觀〉,《哲學與文化》,27卷6期,頁587至頁594。
蔡哲修(1998年),〈胡五峰、張南軒與南宋湖湘學統〉,《吳鳳學報》,6卷,頁280至頁292。
蘇子敬(1997年),〈胡五峰「心」「性」義理範疇析論〉 (上),《鵝湖》,23卷1期,頁23至頁30。
蘇子敬(1997年),〈胡五峰「心」「性」義理範疇析論〉 (下),《鵝湖》,23卷2期,頁48至頁55。
陳一峰(1996年),〈五峰先生之「成物」理論 〉(上),《鵝湖》,21卷6期,頁20至頁28。
陳一峰(1996年),〈五峰先生之「成物」理論 〉 (下),《鵝湖》,21卷7期,頁51至頁56。
四、論文
游振鵬(2000年),〈胡五峰盡心成性思想的德育涵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林碧珠,〈胡五峰教育思想之研究〉,高學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
林怡君,〈胡五峰心性哲學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蘇子敬,〈胡五峰《知言》哲學課題之研究--以「內聖外王」概念展開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陳祺助,〈胡五峰之心性論研究〉,高學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李在哲,〈胡五峰思想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指導教授 曾昭旭、楊祖漢(Cho-Hon Yang) 審核日期 2004-7-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