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121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6 、訪客IP:52.14.126.74
姓名 徐秀菁(Shiou-Ching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龍沐勛詞學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明代小曲研究★ 缽中蓮傳奇研究
★ 浙崑改編戲研究──以《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 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
★ 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研究──以1980年以後演出為主要探討對象★ 黃周星及其戲曲著作研究
★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臺灣亂彈戲劇本研究五題
★ 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 《六十種曲》表記情節研究
★ 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 高濂《玉簪記》研究――從文學劇本到崑曲演出
★ 焦循劇論研究★ 清乾嘉以降崑劇全本戲演出研究
★ 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年間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 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龍沐勛之詞學為研究課題,總合其詞集校勘與箋疏;詞選;詞律;詞論篇章及著作;《詞學季刊》、《同聲月刊》之編輯;詞作等不同項目的詞學研究,首先從清末民初之詞學發展,看到龍沐勛詞學之傳承與發展。繼而採基源問題研究法,針對龍沐勛的詞學理論,依問題之層級,分別從本質論、創作論和鑑賞論,展示其詞論脈絡,同時檢驗此種詞學理論或是所提出的種種詞學主張,能否在其詞學批評和詞作中,得到相應的闡發,結果發現龍沐勛確能維持從理論、批評,再到創作的一貫立場,建立系統的詞學體系。而他最大的詞學成就,除了創辦《詞學季刊》、《同聲月刊》,團結詞學研究力量,使傳統詞學得以延續,更在結合音韻學知識,探索詞體聲詞構成之理,並將此種對詞體音樂特性的探求結果,運用在詞作之鑑賞以及新體樂歌之催生上,開拓詞作鑑賞之視野,提供更多的討論和思索空間。
關鍵字(中) ★ 龍沐勛
★ 詞學
★ 詞學理論
★ 詞學批評
★ 近現代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論文提要
致謝詞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相關文獻……………………………………………………… 19
第二章 從清末民初詞學發展看龍沐勛之詞學…………………… 21
第一節 清末民初詞學發展概況……………………………………… 24
一、詞壇風尚……………………………………………………… 27
二、詞學大家之成就與表現……………………………………… 32
(一)清末四大詞家對常州詞論的承繼……………………… 33
(二)清末其他著名詞家與常州派的接軌…………………… 47
三、清末民初詞學在詞史上的評價……………………………… 60
第二節 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詞學之發展…………………………… 61
一、興起原因……………………………………………………… 62
二、發展特色……………………………………………………… 68
第三節 龍沐勛與其詞學之傳承和發展……………………………… 77
一、龍沐勛之生平、師承和交游…………………………………… 77
(一)龍沐勛之生平…………………………………………… 78
(二)龍沐勛之師承…………………………………………… 81
(三)龍沐勛之交游…………………………………………… 83
二、龍沐勛詞學之傳承和發展…………………………………… 85
(一)詞集校勘與箋疏………………………………………… 85
(二)詞選……………………………………………………… 89
(三)詞律……………………………………………………… 93
(四)詞論篇章及著作………………………………………… 94
(五)《詞學季刊》與《同聲月刊》的編輯和出版…………… 97
(六)詞作……………………………………………………… 101
第三章 龍沐勛的詞學理論…………………………………………… 105
第一節 本質論………………………………………………………… 107
一、詞之起源……………………………………………………… 108
(一)詞非詩餘之辯…………………………………………… 108
(二)詞奠基於中唐之說……………………………………… 111
二、詞之特質……………………………………………………… 115
(一)詞情和聲情的緊密結合………………………………… 116
(二)講求詞牌的格律………………………………………… 119
第二節 創作論………………………………………………………… 121
一、前人創作經驗的總結………………………………………… 122
(一)利於喉吻,諧協美聽…………………………………… 122
1. 選調……………………………………………………… 123
2. 選韻……………………………………………………… 125
3. 鍛鍊句法……………………………………………… 127
(1)句式奇偶…………………………………………… 128
(2)句度長短…………………………………………… 129
(3)句末字調…………………………………………… 131
4. 講究四聲……………………………………………… 132
(二)安排結構………………………………………………… 135
(三)善於比興………………………………………………… 137
二、今後創作方向的指導………………………………………… 139
(一)意格為先,聲律次之…………………………………… 140
1. 何謂意格……………………………………………… 141
2. 意格說與寄託論的接軌………………………………… 143
(二)取法舊體詩詞,再造新體樂歌………………………… 144
第三節 鑑賞論……………………………………………………………… 150
一、詞作「聲」、「色」之體味…………………………………… 150
二、「知人論世」的批評標準……………………………………… 155
第四章 龍沐勛的詞學批評…………………………………………… 159
第一節 崇尚蘇、辛,以意格為歸…………………………………… 159
一、從詞學評論看………………………………………………… 160
二、從詞選看……………………………………………………… 165
第二節 確立蘇、辛豪放詞派地位…………………………………… 170
一、解放曲律……………………………………………………… 174
二、推尊詞體……………………………………………………… 176
第五章 龍沐勛的詞作………………………………………………… 179
第一節 舊體詞特色…………………………………………………… 181
一、憂患意識的展現……………………………………………… 182
(一)以「愁」為基調………………………………………… 182
(二)感懷家國,反映戰亂…………………………………… 186
二、擴大詞作內容………………………………………………… 190
三、符合基本的聲律要求………………………………………… 194
四、解釋詞意,以利詞學普及…………………………………… 201
第二節 新體歌詞特色………………………………………………… 204
一、語言通俗,便於記憶………………………………………… 205
二、結合時代,喚起愛國之心…………………………………… 208
三、搭配樂曲,加速流傳………………………………………… 210
第六章 龍沐勛的詞學成就…………………………………………… 213
第一節 創辦第一本詞學專刊,團結詞學研究力量………………… 215
第二節 以創製新體樂歌,復興樂教為努力方向…………………… 216
第三節 結合音韻學知識,開拓詞作鑑賞視野……………………… 218
第四節 實際創作,以表家國感懷…………………………………… 222
第七章 結論……………………………………………………………… 2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檢討………………………………………………… 226
第二節 結果評估……………………………………………………… 228
第三節 研究展望……………………………………………………… 230
參考及引用書目…………………………………………………………… 233
附錄:龍沐勛所作新體樂歌…………………………………………… 253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龍沐勛編輯、著述
龍沐勛編:《詞學季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年6月初版);(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12月出版)。
龍沐勛編:《同聲月刊》,(南京:《同聲月刊》社,1940年12月出版)。
龍沐勛:《倚聲學(詞學十講)》(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1月初版)。
龍榆生:《詞曲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第一版)。
龍沐勛等:《李後主和他的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再版)。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一版)。
龍榆生:《中國韻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
龍沐勛:《風雨龍吟室叢稿》初編(國立暨南大學文學院,1931年初版)。
龍沐勛:《唐宋詞格律》(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初版)。
龍沐勛輯:《唐宋名家詞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55年10月台二版)。
龍沐勛編選:《唐宋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新一版)。
龍沐勛編:《唐五代宋詞選》(台北:自力出版社,1959年5月出版)。
龍沐勛編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龍沐勛:《忍寒詞選》,載於《龍榆生詞學論文集》。
龍沐勛訂補:《辛稼軒年譜》,1929年國立暨南大學。
龍沐勛編補:《彊邨遺書》,1932年葉恭綽等集貲刊本。
龍沐勛輯:《大鶴山人詞話》(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台一版)。
龍沐勛輯:《文芸閣先生詞話》(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出版)。
龍沐勛校輯:《重校集評雲起軒詞》(南京:《同聲月刊》社,1943年初版)。
龍沐勛校箋:《東坡樂府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9月台一版);(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9月初版)。
龍沐勛箋疏:《東坡樂府箋講述》(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9月初版)。
忍寒居士校注:《蘇門四學士詞校注》(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初版)。
忍寒居士自述、縵盦抄讀:《苜蓿生涯過廿年》,原稿撰述時間1943年2月13日。
龍沐勛選注:《古今名人書牘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1月初版)。
龍沐勛選注:《蘇黃尺牘選》(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
(二)詞總集、別集
王鵬運等:《庚子秋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2年1月影印初版)。
王鵬運等:《半塘定稿.和珠玉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2年1月影印初版)。
王鵬運等:《薇省同聲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2年1月影印初版)。
王學初校注:《李清照集校註》(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5月出版)。
朱孝臧輯校:《彊邨叢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朱孝臧著、白敦仁箋注:《彊邨語業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月一版)。
周泳先校編:《唐宋金元詞鉤沉》(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7月初版)。
唐圭璋編:《全宋詞》(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3月再版)。
葉恭綽編:《全清詞鈔》(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臺景印初版)。
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一版)。
(三)詞話
王灼:《碧雞漫志》,載於《詞話叢編》(一),(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台一版)。
王國維:《人間詞話》,載於《詞話叢編》(五),(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台一版)。
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載於《詞話叢編》(五),(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台一版)。
沈祥龍:《論詞隨筆》,載於《詞話叢編》(五),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臺一版)。
況周頤:《蕙風詞話》,載於《詞話叢編》(五),(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台一版)。
周濟等:《介存齋論詞雜著.復堂詞話.蒿庵論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10月一版)。
夏敬觀:《蕙風詞話詮評》,載於《詞話叢編》(五),(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台一版)。
張炎注、夏承燾校注:《詞源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張玉田撰、蔡楨疏證:《詞源疏證》(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載於《詞話叢編》(四),(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台一版)。
蔣兆蘭:《詞說》,載於《詞話叢編》(五),(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台一版)。
蔡嵩雲:《柯亭詞論》,載於《詞話叢編》(五),(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台一版)。
劉熙載:《藝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9月初版)。
(四)詞選
上彊邨民重編、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新一版)。
巴壺天:《唐宋詩詞選卅詞選之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2月初版)。
王思宇:《蘇軾詞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社,1996年8月二版)。
朱彝尊、汪森編,孟斐標校:《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汪中:《新譯宋詞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8月五版)。
李次九:《詞選續詞選校讀》(台北:復興書局,1971年9月二版)。
胡雲翼選注:《宋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夏瞿禪:《唐宋詞欣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
唐圭璋:《唐宋詞鑒賞集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1年6月初版)。
袁行霈:《歷代名篇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5月初版)。
張夢機、張子良編著:《唐宋詞選注》(台北:華正書局,1998年2月修訂十八版)。
張夢機:《詞箋》(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11月初版)。
張紅:《考調論詞卅兩宋二十二名家詞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一版)。
陳匪石編著、鐘振振校點:《宋詞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陳弘治:《唐宋詞名作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修訂再版)。
閔宗述、劉紀華、耿湘沅:《歷代詞選注》(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9月初版)。
鄺利安:《宋四家詞選箋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1月初版)。
嚴迪昌編:《近現代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嚴迪昌編:《近代詞鈔》(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五)詞韻、詞律
戈載:《詞林正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2月五版)。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5月初版)。
王熙元、陳滿銘、陳弘治:《詞林韻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10月再版)。
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初版)。
何文匯:《詩詞曲格律淺說》(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初版)。
徐信義:《詞譜格律原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夏授道:《詩詞曲聲律淺說》(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康熙帝御製:《欽定詞譜》據清康熙五十四年內府刻本影印(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3月第一版)。
張夢機:《詞律探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1月初版)。
萬樹:《詞律》(台北:世界書局);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臺一版)。
聞汝賢:《詞牌彙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63年5月臺壹版)。
謝元淮編著:《碎金詞譜》(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11月出版)。
藍少成:《詩詞曲格律與欣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六)詞論
丁放:《金元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弓英德:《詞學新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初版)。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1年出刊第一輯。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詞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6月初版)。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11月初版)。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王水照、保藰佳昭編選:《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王熙元:《優游詞曲的天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5月初版)。
丘瓊蓀:《詩賦詞曲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1月台三版)。
皮述平:《晚清詞學的思想與方法》(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3月一版)。
艾治平:《清詞論說》(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7月一版)。
朱崇才:《詞話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朱靖華:《蘇軾論》(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12月一版)。
吳世昌:《詞林新話》(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吳世昌:《詩詞論叢》(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吳梅:《詞學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4月台七版)。
吳熊和:《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吳宏一:《常州派詞學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0年6月初版)。
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出版)。
余毅恆:《詞筌》(增訂本)(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增訂版)。
青山宏:《唐宋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一版)。
苗菁:《唐宋詞體通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胡雲翼:《宋詞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89年5月一版)。
冒廣生:《冒鶴亭詞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夏承燾:《作詞法》,(台南:台南北一出版社,1971年8月初版)。
夏承燾:《夏承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唐圭璋:《詞學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一版)。
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2月一版)。
孫康宜:《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6月初版)。
孫立:《詞的審美特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梁榮基:《詞學理論綜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
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張麗珠:《袖珍詞學》(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5月初版)。
陳弘治:《詞學今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增訂二版)。
陳振寰:《讀詞常識》(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7月初版)。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南昌:百花州文藝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梁啟勳:《詞學》(台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詹安泰:《詹安泰詞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葉嘉瑩:《清詞叢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二版)。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第二版)。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8月初版)。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4月初版)。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葉嘉瑩、陳邦炎:《清詞名家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12月初版)。
趙為民、程郁綴:《詞學論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89年7月初版)。
劉尊明:《唐五代詞史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版)。
劉揚忠編著:《宋詞研究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劉石:《蘇軾詞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
劉堯民:《詞與音樂》(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二版)。
蔣伯潛、蔣祖怡:《詞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5月一版)。
賴橋本:《詞曲散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
盧冀野編:《詞曲研究》(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1月台三版)。
繆鉞:《詩詞散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10月台七版)。
繆鉞:《繆鉞說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繆鉞、葉嘉瑩:《詞學古今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10月初版)。
繆鉞、葉嘉瑩:《靈谿詞說》(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8月台初版)。
薛礪若:《宋詞通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4年3月台四版)。
謝桃坊:《宋詞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蘇淑芬:《朱彝尊之詞與詞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3月初版)。
顧憲融:《填詞門徑》(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8月再版)。
(七)詞史、文學史
王易:《詞曲史》(台北:廣文書局,1997年9月再版)。
方智範、鄭喬彬、周聖偉、高建中:《中國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
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7月初版)。
邱世友:《詞論史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7月初版)。
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2月一版)。
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張建業、李勤印:《中國詞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陳玉剛:《中國古代詩詞曲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2月第一版)。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一版)。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3年12月初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初版)。
楊海明:《唐宋詞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7月版)。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一版)。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修訂本)(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嚴迪昌:《清詞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一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八)文學理論、文學批評
RENE&WELLEK:《文學理論》(台北:水牛圖書公司,1995年11月三版)。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12月初版)。
艾柯等:《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4月一版)。
吳俊忠:《文學鑒賞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一版)。
李幼蒸:《結構與意義─現代西方哲學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10月初版)。
里克爾:《詮釋的衝突》(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5月初版)。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6月二版)。
陳平原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陳燕:《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9月初版)。
陳傳才、周文柏:《文學理論新編》(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一版)。
黃書泉:《文學批評新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一版)。
童慶炳:《文學理論要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7月一版)。
楊松年:《中國文學批評問題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楊文虎:《藝術思維和創作的發生》(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9月一版)。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4月一版)。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9月初版)。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再版)。
蔣成瑀:《讀解學引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一版)。
羅伯特‧休斯:《文學結構主義》(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1月初版)。
羅蘭‧巴特:《批評與真實》(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2月初版)。
(九)詞學目錄
林玫儀主編:《詞學論著總目1901-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5)。
黃文吉主編:《詞學研究書目(1912~1992)》(台北:文津出版,1993年版)。
(十)其他
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詩經》卷一,《十三經注疏》第二冊,(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王驥德:《曲律》,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四冊,(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2月初版)。
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台北:啟明書局)。
沈約:《宋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二十七<謝靈運>(中華書局)。
沈括:《夢溪筆談》卷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台五版)。
吳曾:《能改齋漫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
陳師道:《後山詩話》,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胡秋原:《一百三十年來中國思想史綱》(台北:學術出版社,1973年12月初版)。
張壽平:《西漢的漢學及其他》(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8月初版)。
張壽平:《安縵室詩詞》(台北:正因文化公司,1996年9月初版)。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台灣東華書局,2001年10月增訂九版)。
陳師道:《後山詩話》,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10月增訂九版)。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大鴻圖書公司,1997年初版)。
錢亦平編:《錢仁康歌曲集》(上海:新聞出版局,1995年7月出版)。
二、期刊論文
(一)龍沐勛論詞相關資料
龍沐勛:<詞體之演進>,《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頁1~44。
龍沐勛輯:<詞論零珠--彊邨老人評詞三則>,《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頁106。
龍沐勛輯:<詞論零珠--沈寐叟先生手批詞話三種>,《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頁146。
龍沐勛輯:<近代名賢論詞遺札>,《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頁165~168。
龍沐勛:<《新刊足本雲謠集雜曲子》跋>,《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頁205~206。
龍沐勛:<《彊邨語業》跋>,《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頁206。
龍沐勛:<選詞標準論>,《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二號,1933年8月,頁1~28。
龍沐勛:<詞律質疑>,《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12月,頁1~16。
龍沐勛:<彊邨本事詞>,《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12月,頁75~79。
龍沐勛輯:<大鶴山人詞集跋尾>,《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12月,頁132~136。
龍沐勛輯:<大鶴山人詞話>,《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12月,頁137~146。
龍沐勛:<研究詞學之商榷>,《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1934年4月,頁1~17。
龍沐勛:<報張孟劬先生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1934年4月,頁193。
龍沐勛:<兩宋詞風轉變論>,《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一號,1934年10月,頁1~23。
龍沐勛:<今日學詞應取之途徑>,《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二號,1935年1月,頁1~6。
龍沐勛:<東坡樂府綜論>,《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三號,1935年4月,頁1~11。
龍沐勛:<答張孟劬先生>,《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三號,1935年4月,頁188~189。
龍沐勛:<清真詞敘論>,《詞學季刊》第二卷第四號,1935年7月,頁1~18。
龍沐勛輯錄:<大鶴山人論詞遺札>,《詞學季刊》第二卷第四號,1935年7月,頁156~164。
龍沐勛:<漱玉詞敘論>,《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一號,1936年3月,頁1~10。
龍沐勛:<南唐二主詞敘論>,《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二號,1936年6月,頁1~6。
龍沐勛:<論平仄四聲>,《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二號,1936年6月,頁7~14。
龍沐勛:<論賀方回詞質胡適之先生>,《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三號,1936年9月,頁1~10。
龍沐勛:<填詞與選調>,《詞學季刊》第三卷第四號殘存稿,1937年6月,頁1~11。
龍沐勛:<《同聲月刊》緣起>,《同聲月刊》第一卷創刊號,1940年12月,頁1~4。
龍沐勛:<詩教復興論>,《同聲月刊》第一卷創刊號,1940年12月,頁9~41。
龍沐勛:<讀詞隨筆>,《同聲月刊》第一卷第二號,1941年1月,頁69~88。
龍沐勛:<詞林要籍解題--《水雲樓詞》>,《同聲月刊》第一卷第四號,1941年3月,頁65~76。
龍沐勛:<《冷紅詞》跋>,《同聲月刊》第一卷第八號,1941年7月,頁149~150。
龍沐勛:<《遯盦樂府》小引>,《同聲月刊》第一卷第八號,1941年7月,頁150。
龍沐勛:<論常州詞派>,《同聲月刊》第一卷第十號,1941年9月。
龍沐勛:<如何建立中國詩歌之新體系>,《同聲月刊》第二卷第七號,1942年7月,頁1~14。
龍沐勛:<《雲起軒詞鈔》序>,《同聲月刊》第二卷第十二號,1943年1月,頁35~36。
文廷式著、龍沐勛校輯:<重校集評雲起軒詞>,《同聲月刊》第二卷第十二號,1943年1月,頁37~76。
文廷式著、龍沐勛校輯:<重校集評雲起軒詞補遺>,《同聲月刊》第二卷第十二號,1943年1月,頁77~91。
龍沐勛輯:<文芸閣先生詞話>,《同聲月刊》第二卷第十二號,1943年1月,頁92~108。
龍沐勛校錄:<雲起軒詞評校補編>,《同聲月刊》第三卷第一號,1943年3月,頁79~83。
龍沐勛:<詞林逸響述要>,《同聲月刊》第三卷第二號,1943年4月,頁51~61。
龍沐勛:<樂壇懷舊錄>,龍沐勛編:《求是月刊》第一卷第二號,1944年4月15日,頁16~19。
龍沐勛:<樂壇懷舊錄>,《求是月刊》第一卷第四號,1944年6月15日,頁18~25。
(二)同時期詞家與龍沐勛論詞
吳梅:<與榆生論急慢曲書>,《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頁207~208。
張爾田:<與榆生論彊邨遺文書>,《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頁208。
張爾田:<與榆生言彊邨遺事書>,《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頁208~210。
吳梅:<與龍榆生言彊邨逸事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二號,1933年8月,頁200~201。
張爾田:<與龍榆生論彊邨詞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二號,1933年8月,頁201。
龔粲:<與龍榆生言湘人詞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二號,1933年8月,頁201~202。
張爾田:<與龍榆生言碧桃仙館詞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12月,頁185~186。
張爾田:<與龍榆生言鄭叔問遺札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12月,頁186。
張爾田:<與龍榆生言詞事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12月,頁186~187。
查猛濟:<與龍榆生言劉子庚先生遺著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12月,頁187~188。
夏承燾:<與龍榆生論陳東塾譯白石暗香譜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12月,頁193~195。
張爾田:<與龍榆生論彊邨詞事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1934年4月,頁191~192。
張爾田:<再與榆生論彊邨詞事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1934年4月,頁192~193。
張爾田:<三與榆生論彊邨詞事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1934年4月,頁194~195。
張爾田:<四與榆生論彊邨詞事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1934年4月,頁195~196。
邵瑞彭:<與龍榆生論詞書>,《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1934年4月,頁196~197。
張爾田:<與龍榆生論溫飛卿貶尉事>,《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一號,1934年10月,頁191~192。
張爾田:<再論溫飛卿貶尉事>,《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一號,1934年10月,頁192~193。
張爾田:<三論溫飛卿貶尉事>,《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一號,1934年10月,頁193。
路朝鑾:<與龍榆生言《詞通》作者>,《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一號,1934年10月,頁193~194。
夏承燾:<與龍榆生論白石詞譜非琴曲>,《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一號,1934年10月,頁196。
夏承燾:<再與榆生論白石詞譜>,《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一號,1934年10月,頁197~198。
夏承燾:<《東坡樂府箋》序>,《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二號,1935年1月,頁195~196。
葉恭綽:<《東坡樂府箋》序>,《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三號,1935年4月,頁183~184。
張爾田:<與龍榆生論蘇、辛詞>,《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三號,1935年4月,頁187。
張爾田:<再與榆生論蘇、辛詞>,《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三號,1935年4月,頁187~188。
陳彥疇:<與龍榆生言陳老蓮詞事>,《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三號,1935年4月,頁189。
夏承燾:<與龍榆生言謝玉岑之死>,《詞學季刊》第二卷第四號,1935年7月,頁199~200。
張爾田:<與龍榆生言況蕙風逸事>,《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一號,1936年3月,頁172~173。
夏承燾:<影印《詞學季刊》題辭>,《詞學季刊》(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12月出版)。
張爾田:<與龍榆生論詞書>,《同聲月刊》第一卷第三號,1941年2月,頁153。
張爾田:<與龍榆生論四聲書>,《同聲月刊》第一卷第八號,1941年7月,頁155~156。
張爾田:<與龍榆生論詞書>,《同聲月刊》第一卷第八號,1941年7月,頁156。
施則敬:<與龍榆生論四聲書>,《同聲月刊》第一卷第十號,1941年9月,頁149~152。
張爾田:<與龍榆生論《雲謠集》書>,《同聲月刊》第一卷第十一號,1941年10月,頁163~164
夏敬觀:<《風雨龍吟室詞》序>,《同聲月刊》第二卷第八號,1942年8月,頁123。
遯堪(張爾田):<龍榆生詞序>,《同聲月刊》第三卷第一號,1943年3月,頁119~120。
(三)研究龍沐勛相關論述
宋路霞:<現代詞人龍榆生及其詞學貢獻>,《文學遺產》1990年4期,頁115~119。
段曉華:<淺析龍榆生的詞學觀>,《江西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11月第三十一卷第四期,頁46~51。
張壽平:《詞人龍榆生先生年譜初稿》,1995年。
張宏生、張樾暉:<龍榆生的詞學成就及其特色>,《文教資料》1999年5期,頁30~41。
張樾暉:<龍榆生先生著述年表>,《文教資料》1999年5期,頁42~54。
徐培鈞:<待漏傳衣意未遲--憶龍榆生師在研究班的教學>,《文教資料》1999年5期,頁20~25。
章石承:<榆師在暨南大學及其後情況之零星回憶>,《文教資料》1999年5期,頁3~7。
錢仁康:<龍榆生先生的音樂因緣>,《文教資料》1999年5期,頁15~17。
嚴紀青:<我所了解的龍沐勛老師>,《文教資料》1999年5期,頁18~19。
黃永年:<記先師榆生先生遺事>,《文教資料》1999年5期,頁12~14。
任睦宇:<悼念龍榆生先生>,《文教資料》1999年5期,頁8~11。
龍廈材:<記父親的一篇佚文>,《文教資料》1999年5期,頁26~29。
張樾暉:<陳寅恪與龍榆生的詩函往來>,《文教資料》2000年1期,頁70~74。
程國賦:<龍榆生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暨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建設研討會>,《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3年5月第二十五卷第三期,頁124。
(四)詞學研究相關論文
馬興榮:<建國三十年來的詞學研究>,《詞學》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11月一版),頁21~34。
張珍懷:<日本的詞學>,《詞學》第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頁207~221。
唐圭璋:<歷代詞學研究述略>,《詞學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一版),頁811~834。
唐圭璋:<朱祖謀治詞經歷及其影響>,《詞學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一版),頁1019~1027。
高建中:<浙西詞派的詞論>,《詞學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頁278~298。
高建中:<朱彝尊的詞論及其創作>,《詞學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頁314~339。
方智範:<評張惠言的論詞主張>,《詞學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頁357~375。
方智範:<關於張惠言寄託說評價的兩個問題>,《詞學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頁376~383。
方智範:<周濟詞論發微>,《詞學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頁384~401。
萬雲駿:<《蕙風詞話》論詞的鑑賞和創作及其承前啟後的關係>,《詞學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頁409~428。
劉揚忠:<本世紀前半期詞學觀念的變革和詞史的編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8月,頁25~31。
林玫儀:<詞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出版),頁113~150。
林玫儀:<論晚清四大詞家在詞學上的貢獻>,《詞學》第九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一版),頁148~173。
林玫儀:<由敦煌曲看詞的起原>,《詞學考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5月初版),頁1~43。
林玫儀:<鄭文焯之詞學理論>,《詞學考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5月初版),頁355~378。
洪惟助:<論詞與音樂的關係及後世詞譜的缺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四卷第二期,1994年6月,頁16~35。
劉少雄:<近現代詞學批評方法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四卷第二期,1994年6月,頁31~35。
洪惟助:<評王易樂府通論構律篇,並提出對詞樂研究的幾點意見>,《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11月初版)。
黃志浩:<論常州詞派理論之流變>,《廣州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1997年3月,頁34~40。
皮述平:<清代詞學的『尊體』觀>,《學術月刊》,1997年11月,頁105~113。
胡明:<一百年來的詞學研究:詮釋與思考>,《文學遺產》,1998年2月,頁16~29。
楊萬里:<略論詞學尊體史>,《雲夢學刊》,1998年2月,頁38~41。
孫克強:<清代詞學的南北宋之爭>,《文學評論》,1998年4月,頁127~136。
王兆鵬、劉尊明:<本世紀詞學研究的基本格局>,《百年學科沉思錄:二十世紀古代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9月一版),頁312~321。
韓經太:<考據與闡釋--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詞學研究>,《百年學科沉思錄:二十世紀古代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9月一版),頁322~335。
施議對:<以批評模式看中國當代詞學--兼說史才三長中的「識」>,《百年學科沉思錄:二十世紀古代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9月一版),頁344~365。
徐安琪:<梁啟超詞學思想初探>,《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3月,頁105~109。
曹辛華:<20世紀詞學批評的「現代化」特色>,《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2月,頁55~60。
施議對:<夏承燾與中國當代詞學>,《詞學》第十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一版),頁188~207。
劉揚忠:<二十世紀中國詞學學術史論綱(上篇)>,《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0年11月第二十二卷第六期,頁7~13。
曹辛華、彭功智:<晚清文學思潮與現代詞學批評的轉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2月,頁60~64。
(五)其他
夏孫桐:<清故光祿大夫前禮部右侍郎朱公行狀>,《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頁191~200。
陳三立:<清故光祿大夫禮部右侍郎朱公墓誌銘>,《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二號,1933年8月,頁191~192。
葉恭焯輯錄:<鄭大鶴先生論詞手簡>,《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12月,頁127~131。
汪曾武:<萍鄉文道希學士事略>,《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一號,1934年10月,頁187~188。
汪兆銘:<雙照樓遺札>,《同聲月刊》第四卷第三號(休刊號),1945年7月,頁43~46。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研究問題卅輸入學理卅整理國故卅再造文明>,《胡適文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7月初版),頁41~50。
胡適:<《嘗試集》自序>,《胡適文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7月初版),頁159~176。
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國語的文學卅文學的國語>,《胡適文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7月初版),頁141~158。
胡適:<文學進化觀念>,《胡適文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7月初版),頁177~183。
胡適:<《詞選》自序>,《胡適文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7月初版),頁221~227。
三、碩博士論文
張筱萍:《兩宋詞論研究》,師大國文所62學年度碩士論文。
陳茂村:《王國人間詞話研究》,政大中文所63學年度碩士論文。
梁榮基:《詞學理論綜考》,台大中文所65學年度博士論文。
張少真:《清代浙江詞派研究》,東吳中文所65學年度碩士論文。
林玫儀:《晚清詞論研究》,台大中文所68學年度博士論文。
張秀鑾:《謝章鋌詞學理論研究》,輔仁中文所69學年度碩士論文。
楊麗珠:《清初浙派詞論研究》,師大國文所71學年度碩士論文。
李鍾振:《周濟詞論研究》,師大國文所72學年度博士論文。
金鍾賢:《王國維詞學研究》,台大中文所73學年度碩士論文。
劉少雄:《宋代詞選集研究》,台大中文所74學年度碩士論文。
王國昭:《詞話之批評與功用研究》,東吳中文所74學年度碩士論文。
張苾芳:《清常州派寄託說研究》,文化中文所74學年度碩士論文。
宋邦珍:《《白雨齋詞話》「沉鬱說」研究》,高師大國文所中文所78學年度碩士論文。
李京奎:《清初詞學綜論》,台大中文所78學年度博士論文。
朱美郁:《清常州派比興說研究》,高師大國文所中文所79學年度碩士論文。
杜淑華:《清代文學批評境界說之研究》,政大中文所79學年度碩士論文。
蕭新玉:《譚獻詞學研究》,高師大國文所中文所80學年度碩士論文。
金鮮:《陳廷焯早晚詞詞學觀念之轉變》,台大中文所80學年度碩士論文。
翁淑卿:《文廷式詞學研究》,東海中文所82學年度碩士論文。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台大中文所82學年度博士論文。
顏妙容:《詞學之「言志」論發展研究》,台大中文所83學年度碩士論文。
侯雅文:《《白雨齋詞話》「沉鬱說」析論》,中央中文所85學年度碩士論文。
金鮮:《清末民初宋詞學析論》,師大國文所86學年度博士論文。
鄒秀容:《雲間詞派研究》,中興中文所86學年度碩士論文。
林千詩:《況周頤《蕙風詞話》研究》,高師大國文所中文所87學年度碩士論文。
陳松宜:《清代接受宋詞之研究》,中央中文所87學年度碩士論文。
李天祥:《劉熙載《藝概》之藝術思想探析》,師大國文所87學年度碩士論文。
陳枚秀:《詞體起源與唐聲詩關係之研究》,逢甲中文所88學年度碩士論文。
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台大中文所88學年度博士論文。
魏君滿:《王國維境界說新議--以中西美學思想融合為考察進路》,淡江中文所88學年度碩士論文。
程志媛:《宋代詞學批評研究--批評形式與文化詮釋》,暨大中文所89學年度碩士論文。
蘇虹菱:《張炎「清空」、「質實」說與其創作實踐關係探討》,清大中文所89學年度碩士論文。
張美娟:《王國維《人間詞話》研究--以人格三境界美學意涵為詮釋進路》,南華文學所90學年度年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洪惟助(Wei-chu Hung) 審核日期 2004-7-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