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12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 、訪客IP:18.119.133.181
姓名 顧敏耀(Ming-Yau K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研究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論 文 提 要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主要有兩項,分別是關於陳肇興的個人傳記資料考證以及其詩作內容之探析。主要研究資料是其詩集《陶村詩稿》、台灣清代各時期的各地方志書、清政府公文書檔案、日治時期戶籍記錄、同時期詩人作品以及其他相關的文史資料。論文寫作過程中利用了多種檢索系統,足以對各個子題作竭澤而漁的搜索以及全面性關照。並且進一步進行實地考察,以及重要人物的採訪。研究結果方面,首先,是蒐羅了目前所知的文獻當中,所有關於陳肇興的資料。其次,對陳氏生卒年、交遊、生平事蹟有了更確定的了解。另外,藉由辨析陳懋烈題詞的內容、重要性及其影響,亦使其詩作面貌更加明顯。再以分類械鬥以及原住民兩大主題討論《陶村詩稿》的特色及價值,而且廣泛的比較同類主題的詩文作品。最後則總結前文,且更加多面向的觀察其詩作的特色以及影響其風格的因素,作者並期待再有新史料的發現以及更多學者深入探討此一台灣文學史上值得研究的重要詩人。
關鍵字(中) ★ 陳肇興
★ 陶村詩稿
★ 彰化文學
★ 台灣古典詩
★ 原住民
★ 械鬥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之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 從陳懋烈到林翠鳳
——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研究資料述評………………………9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清領時期(1895以前)
第三節 日治時期(1895—1945)
第四節 戰後迄今(1945—2003)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字號名錄除戶簿‧節婦提督聖王廟
——陳肇興相關史料的發掘與解讀 ………………………………31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名錄》見生年
第三節 卒年考證問題多
第四節 由陳夫人來決定卒年下限
第五節 聖王廟木碑的發現
第六節 最後的活動紀錄
第七節 小結
第四章 舅仔姊夫大小仙‧紅旗青旗六張犁
——陳肇興與邱位南相關史事考辨………………………………47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邱位南的字號與科名
第三節 陳肇興與邱位南之間姻親關係
第四節 陳邱二人的交情與共事經驗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北門暗街古香樓‧彰化竹山陳五八
——陳肇興故居與宗族的考察……………………………………67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陳肇興故居現址考察
第三節 陳肇興宗族之考察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咄咄劍花室‧東征瑞桃齋
——陳懋烈〈陶村詩稿題詞〉之闡究精微…………………………87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評論陶村第一人
第三節 雙陳結識話當年
第四節 陳懋烈〈題詞〉所透露出來的訊息
第五節 小結
第七章 仙拚仙,拚死猴齊天
——陳肇興分類械鬥主題詩作研究………………………107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詩作中牽涉到的械鬥個案
第三節 對械鬥起因的認知
第四節 對械鬥過程的描寫
第五節 對械鬥的感受與反思
第六節 與其他械鬥相關詩作比較
第七節 小結
第八章 南北十社九社廢,裸人叢笑何有焉!
——陳肇興關於原住民的詩作探究…………………………………149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裸人叢笑何有焉」——〈番社過年歌〉箋註詳述
第三節 「豪強子弟恣侵陵」:〈土牛〉一詩詳述
第四節 其他零星之相關詩作探討
第五節 與其他詩人的相同主題作品比較
第六節 小結
第九章 結論 ……………………………………………………………… 185
第一節 傳記資料的總結與再探討
第二節 詩作內容的多面向觀察
第三節 當朝詩人的影響
第四節 陳肇興的文學座標
參考書目 ……………………………………………………………………199
附錄一:陳肇興《陶村詩稿》作品數量分析及目次一覽…………………211
附錄二:陳肇興鄉試同年友鍾大鈞硃卷……………………………………227
附錄三: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相關研究資料一覽表…………………238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日文部分按照作者姓氏首字筆畫排列,另外,以書名列出者(其作者不詳)則取書名首字筆畫排序。英文部分按照作者姓名字母順序。
一、中日文部分
1.一吼,〈戇光義(鹿港)〉,1936,李獻璋編《台灣民間文學集》,台中:台灣新文學社。
2.丁曰健(1847-48、1854-56、1863-66在台),1867[1959],《治台必告錄》,台灣文獻叢刊17。
3.丁紹儀(1847在台遊歷),1873[1957],《東瀛識略》,台灣文獻叢刊2。
4.丁鋼、劉琪,1992,《書院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教育。
5.《大清會典事例》,1899[1976],崑岡編輯,台北:新文豐。
6.《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1980[1992],台北:錦繡出版社。
7.《中華民國台灣區分縣市圖‧彰化縣》,內政部地政司、聯勤總部測量署,台北:內政部,1982。
8.尹雪曼總編纂,1975,《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
9.介逸,1953.8,〈維英中舉略錄〉,《台北文物》,2:2,359-363。
10.六十七,1997,《番社采風圖考》,台灣文獻叢刊90。
11.《文學批評術語辭典》,l999,王先霑、王又平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2.毛一波,1956,〈清代台灣詩話〉,《台北文物》,4:4,140-150。
13.毛一波,1976.3 ,〈台灣的文學簡介〉,《台灣文獻》,26:4,24-30。
14.王夫之,[1998],《薑齋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5.王定翔,1997,《民間稱謂》,河南:海燕。
16.王松,1905[1959],台陽詩話》,台灣文獻叢刊74。
17.王者輔,1732[1997],〈《東征集》序〉,藍鼎元(1680-1733)《東征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影印台灣文獻叢刊12。
18.王建竹,1976,《台中詩乘》,台中:台中市政府。
19.王建竹等,1983,《台中市志稿‧藝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3808-3816。
20.王起、季鎮淮,1986[1992],《中國文學史》[宋元明清近代部分],香港:三聯書局。
21.王國璠,1971,〈《陶村詩稿》提要〉,《台灣先賢集‧第二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22.王國璠,1976,《台灣金石木書畫略》,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23.王國璠、邱勝安 ,1977,《三百年來台灣作家與作品》,鳳山:台灣時報社。
24.王國璠編撰,1974,《台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台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
25.王詩琅,1962,《台灣省通志稿‧卷七‧人物志‧第二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6.王慧芬,2000,《清代台灣的番界政策》,台北:台大歷史所碩士班。
27.王學泰,1999,《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學苑。
28.包恆新,1987,《台灣知識辭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9.包恆新,1991,《台灣文學史‧第一編、古代文學》,劉登翰等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
30.古繼堂主編,2003,《簡明台灣文學史》,北京:時事出版社。
31.《台中縣志》,l989,張勝彥總編纂,豐原:台中縣政府。
32.《台案彙錄己集》,[1984],台北:大通書局。據台灣文獻叢刊l9l影印。
33.《台案彙錄甲集》,1959,台灣文獻叢刊31。
34.《台案彙錄庚集》,[1984],台北:大通書局。據台灣文獻叢刊200影印。
35.《台灣史小事典》,2000,遠流台灣館編,台北:遠流。
36.《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1928,台北: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37.《台灣府志》,[1984],台灣文獻叢刊64
38.《台灣府輿圖纂要》,[1984],台灣文獻叢刊181。
39.《台灣南部碑文集成》,1966,台灣文獻叢刊218。
40.《台灣省通志》,1973,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1.《台灣採訪冊》,1830[1987],台灣文獻叢刊55。
42.《台灣通志》,1894[1993],台灣文獻叢刊130。
43.《台灣通志》,1987,台北:大通書局,影印台灣文獻叢刊130。
44.《台灣堡圖》,1904[1996],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調製,台北:日日新報社。台北:遠流出版社複製發行。
45.台灣新本土社,2001.2,〈台灣新本土主義宣言〉,《台灣e文藝》,1,30-89。
46.《台灣詩鈔》,1970,台灣文獻叢刊280。
47.《台灣慣習記事》,1984,台灣慣習研究會原著,鄭喜夫、謝浩譯編,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8.《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2001,台北:國家圖書館。
49.左宗棠,[1997],《左文襄公奏牘》,台灣文獻叢刊88。
50.市村榮,1938,〈台灣關係誌料小解〉,《愛書》,10,205-230。
51.《民報家庭寶典》,1937,台北:台灣新民報社。
52.田啟文編著,2003,《台灣古典散文選讀》,台北:五南。
53.田惠剛,1998,《中西人際稱謂系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54.伊能嘉矩,1928[1994],《台灣文化誌》,東京:刀江書院;1994,台北:南天,再版。
55.《光復以前台灣匾額輯錄》,1988,鄭喜夫、莊世宗輯錄,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56.安倍明義,1987,《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57.朱仕玠,1765[1997],《小琉球漫誌》,台灣文獻叢刊3。
58.朱彭壽,1997,《安樂康平室隨筆》,北京:中華。
59.朱景英,1984,《海東札記》,台灣文獻叢刊19。
60.朱雙一,2003,《閩台文學的文化親緣》,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1.江寶釵,l999,《台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62.羽青,1955,〈高選鋒的《鄉試硃卷》及其他〉,《台北文物》,4:1。
63.吳希潛,1866[1957],〈《東瀛記事》序〉,《東瀛記事》,台灣文獻叢刊8。
64.吳子光,[2001],《一肚皮集》,台北:龍文出版社。
65.吳卿銅,1997,〈彰縣各界祭蔣鄧二公〉,《中央日報》,1997.9.1,地方鄉情版。
66.吳密察,1991,〈《台灣通史辨誤》序〉,鄧孔昭《台灣通史辨誤》,台北:自立晚報。
67.吳俊雄,1995,《竹塹城沿革考》,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68.吳幅員,《台灣文獻叢刊提要》,台灣文獻叢刊114。
69.吳萱草、吳新榮 1980[1983] 《台南縣志‧卷九、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70.吳福助,2001,《竹山鎮志‧文化志》,竹山:竹山鎮公所。
71.吳福助主編,1999,《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
72.吳福助主編,1999,《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
73.吳德功,1895[1959],《戴施兩案紀略》,台灣文獻叢刊47。
74.吳德功,1897,《讓臺記》,台灣文獻叢刊57。
75.吳德功,1919a[1992],《瑞桃齋文稿》,《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76.吳德功,1919b[1992],《瑞桃齋詩稿》,《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77.吳德功,1919c[1992],《瑞桃齋詩話》,《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78.吳德功,1919d[1961],《彰化節孝冊》,台灣文獻叢刊108。
79.吳德功,1924.4[1992],〈陶村詩稿序〉,《台灣詩薈》,3,159-160;《台灣詩薈雜文鈔‧文鈔‧陶村詩稿序》,台灣文獻叢刊224。
80.吳錦順,1998,《彰化百家詩品賞析》,彰化:自版。
81.吳蕤,1967,〈戴潮春之亂與陳肇興的咄咄吟〉,《暢流》,35:4,2-4。
82.吳蘅秋,[1970],〈讀陶村詩稿〉,《應社詩薈》,彰化:應社。
83.呂汝修、呂汝玉、呂汝成,1892?[1981],《海東三鳳集》,高雄: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84.尾崎秀真,1938,〈清朝治下に於ける台灣の文藝〉,《愛書》,10,95-97。
85.李欽賢,1996,《台灣美術閱覽》,台北:玉山社。
86.李瑞騰,1997,《《老殘遊記》的意象研究》,台北:九歌。
87.李道顯,1965,《台灣文獻目錄》,台北:中國文化學院。
88.李筱峰,l999,《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
89.李筱峰,2001.3.5,〈忽然出現一堆台灣史專家?〉,《自由時報》,「自由廣場」版。
90.李漁叔,1970,《魚千里齋隨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91.李篤恭,1994,《磺溪一完人》,前衛出版社。
92.李懷、桂華,2001,《文學台灣人》,台北:遠流。
93.李逢時,2001,《泰階詩槁》,台北:龍文出版社。
94.杜正勝,1998,《台灣心,台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
95.杉山靖憲,1916[1985],《中國方志叢書‧台灣地區‧.200》:《台灣名勝舊蹟誌》,台北:成文出版社。
96.汪毅夫,1990,《台灣近代文學叢稿》,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97.汪毅夫,1991,《台灣文學史第二編、近代文學》,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98.貝青喬,1845[1968],《咄咄吟》,台北:文海。
99.卓意雯,1993,《清代臺灣婦女生活的研究》,台北:自立晚報。
100.周本淳,1983[1988],《小倉山房詩文集‧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1.《明清時代台灣書畫》,1984,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102.恠我氏,1995,《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03.《宜蘭縣志》,1970,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104.林丁園,《清代台灣遊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5.林文昌,1998,《彰化縣美術發展調查研究‧繪畫篇》,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06.林文龍,1975.3,〈鹿谷鄉舉人林鳳池傳略〉,《台灣文獻》,26:1,69-70。
107.林文龍,1979,〈南投縣學藝志槁〉,《南投文獻叢輯(25)》,47-53。
108.林文龍,1987,〈記清初處士蔡催慶及其作品〉,《台灣史蹟叢論‧中冊》,台中:國彰。
109.林文龍,1996.3,〈黃任《香草箋》對台灣詩壇的影響〉,《台灣文獻》,47:1。
110.林文龍,1998,《社寮三百年開發史》,竹山:社寮文教基金會。
111.林文龍,1999,〈台灣早期詩文作品編印述略(1684-1945)〉,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輯《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台北:文津。
112.林文龍,1999a,《細說彰化古匾》,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13.林文龍,1999b,《台灣的書院與科舉》,台北:常民文化。
114.林文龍,2001,《竹山鎮志‧人物志》,竹山:竹山鎮公所。
115.林文龍編,1979,《台灣詩錄拾遺》,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16.林文寶等,2001,《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117.林占梅,1964,《潛園琴餘草簡編》,台灣文獻叢刊202。
118.林政華,2002,《台灣文學汲探》台北:文史哲。
119.林振棨,1873[1992],〈北郭園全集序〉,鄭用錫《北郭園全集》,台北:龍文。
120.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1996,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263-288。
121.林偉盛,1988,《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122.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台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自立晚報。
123.林淑貞,2001,〈台灣文學的界定與流變〉,林文寶主編《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
124.林翠鳳,1999a,〈竹與檳榔的文獻觀察—以《陶村詩稿》為例〉〉,《台中商專學報》,31,111-130。
125.林翠鳳,l999b,《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之研究》,台中:弘祥。
126.林翠鳳,2000a,〈陳肇興《陶村詩稿》的文學表現與詩史價值〉,《東海大學學報》,41,115-136。
127.林翠鳳,2000b,〈從《陶村詩稿‧咄咄吟》看陳肇興之儒士性格表現〉,《台中技術學院學報》,1,17-37。
128.林翠鳳,2000c,〈論陳肇興《陶村詩稿》淵源於杜甫說〉,《台灣文學學報》,1,67-106。
129.林翠鳳,2002,〈清代台灣民變期間的詩人——以《陶村詩稿》作者彰化陳肇興為例〉,《明清時期的台灣傳統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216-265。
130.林豪(1831-1918),1870[1957],《東瀛記事》,台灣文獻叢刊8。
131.林豪、潘文鳳,1893,《澎湖廳志》,台灣文獻叢刊164。
132.林衡道,1978,《台灣勝蹟採訪冊》(三),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133.林衡道口述,洪錦福整理,1984,《台灣一百位名人傳》,台北:正中書局。本書2003年正中書局重新排印再版。
134.林耀亭,1936[1992],〈重刊陶村詩稿序〉,《陶村詩稿》,台北:龍文。
135.《治台必告錄》,1867[1959],丁曰健[1847-48、1854-56、1863-66在台]編,台灣文獻叢刊17。
136.邱正略,1998,《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陳肇興條》,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37.邱鑄昌,1991[1994],《中國文學大辭典‧陳肇興條》,台北:百川書局(原簡體字版為馬良春、李福田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天津:人民出版社)。
138.金觀濤、劉青峰,1994,《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
139.《南投縣志稿》,1954-1978[1983],台北:成文。
140.《南投縣祭祀公業‧竹山祭祀公業陳上達公》,出版時地皆不詳,中研院台史所藏。
141.《南投縣祭祀公業‧竹山祭祀公業陳五八公》,出版時地皆不詳,中研院台史所藏。
142.姚瑩,[1959],《東溟奏稿》,台灣文獻叢刊49。
143.姚瑩,1829[1957],《東槎紀略》,台灣文獻叢刊7。
144.施添福,1989.6,〈台灣歷史地理研究劄記(一):試釋土牛紅線〉,《台灣風物》,95-98。
145.施添福,1990.12,〈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與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1-68。
146.施鴻保1965,《閩雜記》,收錄於《臺灣輿地彙鈔》中(錄18則),台灣文獻叢刊216。
147.施懿琳,1996,〈咸同時期台灣社會面相的顯影—以陳肇興《陶村詩稿》為分析對象〉,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55-72。
148.施懿琳,1996,《清代台灣詩所反應的漢人社會》,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49.施懿琳,1996,《彰化文學圖像》,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50.施懿琳,2000,《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
151.施懿琳,2001,〈台灣文社初探──以 1919〜1923的《台灣文藝叢誌》為對象〉,《櫟社成立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152.施懿琳,2002,〈為生民悲哭的彰化舉人~陳肇興〉,《八卦山文學步道》,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153.施懿琳、許俊雅 ,1996.5,〈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臺灣詩選注》〉,《中外文學》,288,156-164。
154.施懿琳、楊翠,1997,《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
155.施懿琳等,1995,《台中縣文學史》,豐原:台中縣文化中心。
156.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157.洪文雄主持,1993,《台中文昌廟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
158.洪惟仁,1993,《台灣禮俗語典》,台北:自立晚報。
159.洪敏霖,1980[1999],《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60.洪敏麟,l984[1999],《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61.胡慶鈞,1948,〈論紳權〉,吳晗、費孝通等編著《皇權與紳權》,香港:學風出版社,119-129。
162.《軍機檔》,098688號。轉引自黃富三,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1729-1864]》,台北:自立晚報,232。
163.郁永河,1959,《稗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44。
164.《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1778[1984],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165.《重修台灣府志》,1747[1987],台灣文獻叢刊66。
166.《重修台灣省通志》(包括大事志、土地志、住民志、經濟志、文教志、政治志、職官志、人物志、藝文志等),1989-1998,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67.《重修福建台灣府志》,[1987],劉良璧、錢沬、范昌治纂輯,台灣文獻叢刊74。
168.《重修鳳山縣志》,1764[1993],台灣文獻叢刊146。
169.徐坤泉、廖漢臣 ,1971,《台灣省通志‧卷六‧學藝志‧文徵篇》。
170.徐坤泉、廖漢臣 ,1971,《台灣省通志‧卷六‧學藝志‧藝文篇》。
171.徐坤泉、廖漢臣,1971,《台灣省通志‧卷七‧人物志‧學行篇》。
172.徐坤泉、廖漢臣、王金連,1958 ,《台灣省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73.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文編》,台灣文獻叢刊87。
174.徐福全,1998,《福全台諺語典》,台北市:徐福全。
175.徐禮安,1999.6,〈明清兩朝官制與古蹟碑誌解說應用之研究〉,《苗栗文獻》,14,237-250。
176.神田喜一郎、島田謹二,1941.5,〈台灣に於ける文學について〉,《愛書》,14,3-24。
177.翁佳音,2001,《異論台灣史》,台北:稻香。
178.翁佳音、薛化元、劉燕儷、沈宗憲,1992,《台灣通史類著作題解與分析》,台北:業強。
179.翁聖峰,1996,《清代台灣竹枝詞之研究》,台北:文津。
180.馬亞中,1992,《中國近代詩歌史》,台北:學生書局。
181.問樵,1953,《台北文物》,2:1,17;1983,台北:成文[再版],158。
182.康俐雯,2003.8.9,〈總統府地方文化展飄藝香 彰化古樸文風轉化為花田新城〉,《自由時報》,「藝術文化」版。
183.康原,1998,《八卦山文史之旅:磺溪舊情》,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
184.康原,1998,《尋找彰化平原》,台北:常民文化。
185.康原,1999,〈磺溪精神的繼絕啟後〉,唐健風主編《歡喜新台灣》,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186.康原,2003,《彰化半線天》,台北:紅樹林。
187.康原、陳修平,2003,《烏日鄉志‧文化志》,烏日:烏日鄉公所。
188.張志相,1998,《集集鎮志》,集集:集集鎮公所。
189.張杰,1999,〈高鶚會試履歷的發現及其史料價值〉,《滿族研究》,4,79-82。
190.張菼,《清代台灣民變史研究》,台灣文獻叢刊104。
191.梁章鉅,1884[1996],《稱謂錄》,北京:中華書局。
192.《淡水廳志》,1871[1963],陳培桂編撰,台灣文獻叢刊172。
193.《清一統志台灣府》,1811-1820[1960],台灣文獻叢刊68。
194.《清世宗實錄選輯》,1963,台灣文獻叢刊167。
195.《清代軍機處檔摺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96.《清史稿》,1927[1981],趙爾巽編,台北:新文豐。
197.《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1994],台灣文獻叢刊247。
198.《清宮月摺檔台灣史料》,1996,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清宮宮中檔奏摺台灣史料》,2001,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清宮廷寄檔台灣史料》,1998,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1996,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清高宗實錄選輯》,1964,台灣文獻叢刊186。
203.《清詩記事》,1987-1989,錢仲聯編,上海:江蘇古籍。
204.《清詩匯》,徐世昌編,1963[1929],台北:世界書局。
205.《清穆宗實錄選輯》,1963,台灣文獻叢刊165。
206.盛寧,1998,《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207.許雪姬,1987,〈台灣竹城的研究〉,《近代台灣的社會發展與民族意識》,香港: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
208.許雪姬,1993,《北京的辮子:清代台灣的官僚體系》,台北:自立晚報。
209.許雪姬,l990,《龍井林家的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10.許達然,1996,〈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23,1-81。
211.連慧珠,1995,《「萬生反」——十九世紀後期台灣民間文化之歷史觀察》,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212.連慧珠、周士堯、鄭華,1997,《彰化市志‧第十篇、文化》,彰化:彰化市公所。
213.連橫,1921[1992],《台灣通史》,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214.連橫,1922[1992],《台灣詩乘》,《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15.連橫,1924.2,〈遺集待刊豫告〉,《台灣詩薈》,1。《連雅堂先生全集‧台灣詩薈》,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2]。
216.連橫,1924.4,〈遺集附刊豫告〉,《台灣詩薈》,3。
217.連橫,1924[1992],〈台灣詩社記〉,《台灣詩薈》,2,連橫《雅堂先生全集‧台灣詩薈》,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18.連橫,1926[1960],〈台灣詩薈發行,賦示騷壇諸君子〉,《劍花室詩集‧寧南詩草》,台灣文獻叢刊94。
219.郭啟傳,2001,《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
220.陳正祥,[1993]1997,《台灣地誌》,台北:南天書局。
221.陳正祥,1993,《台灣地名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222.陳劭倫編定,1998,《陳氏譜系暨陳氏歷代賢節傳目錄》,屏東:東益,434。
223.陳炎正主編,1996,《龍井鄉志‧藝文志》,台中:龍井鄉公所。
224.陳芳明,1996,〈台灣研究與後殖民史觀〉,《歷史月刊》,105:41-46。
225.陳昭瑛,1996,《台灣詩選注》,台北:正中書局。
226.陳英方,1970,〈讀陳伯康陶村詩稿〉,《應社詩薈》,彰化:應社。
227.陳衍,[1994],《台灣通紀》,台灣文獻叢刊120。
228.陳香,1980,《台灣十二家詩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29.陳香編著,1983,《台灣竹枝詞選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30.陳漢光,1971,《台灣詩選》,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231.陳漢光,1972,〈台灣千家詩——《台灣詩錄》〉,《台灣風物》,22:3,10。
232.陳漢光編,1971 ,《台灣詩錄》,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33.陳熙揚,1997,《彰化市志‧第十一篇、人物》,彰化:彰化市公所。
234.陳肇興,1878[1978],鄭喜夫校訂,《陶村詩稿全集》,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35.陳肇興等,1864,《宮保第文書‧戴案具稟(5)》,未出版。
236.陳懋烈,1863-1867[1992],〈《陶村詩稿》題詞〉,《陶村詩稿》,台北:龍文。
237.〈陶村詩稿序〉,本書編者撰,1992,台北:龍文。
238.〈陶村詩稿編印說明〉,1992,台灣文獻類編輯室編撰,《陶村詩稿》,台北:龍文。
239.曾守湯,1997,《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文學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40.曾鴻儒,2003,〈收集墓碑,探索台灣史〉,《自由時報》,2003.47。
241.《欽定大清會典事例》,1899[1976],崑岡編輯,台北:新文豐。
242.《欽定平定台灣紀略》,[1984],台灣文獻叢刊102。
243.《雲林縣采訪冊‧沙連堡‧藝文》,1894[1959],倪贊元編輯,台灣文獻叢刊37。
244.馮桂芬,〈重儒官議〉,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
245.彭國棟,1956,《廣台灣詩乘》,台中:台灣文獻委員會。
246.黃文鍠,2003.7.15,〈新松金樓 流金歲月傷流逝〉,《自由時報》,「台灣搜奇」版。
247.黃秀政,1995,《台灣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48.黃奕鎮、蔡麗卿、王康壽、詹坤華、莊研育、陳仕賢、楊永智編纂,1995,《彰化縣古蹟圖說》,彰化:彰化縣政府。
249.黃美娥,1999,《清代台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250.黃得時,1943.7,〈台灣文學史序說〉,《台灣文學》,3:3,2-11。
251.黃得時,池田敏雄,1941,〈台灣に於ける文學に書目〉,《愛書》,14,25-79。
252.黃得時,池田敏雄,1941.5,〈台灣に於ける文學に書目〉,《愛書》,14,25-79。
253.黃淵泉,1997,《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文學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54.黃逢昶,1885,《台灣生熟番紀事》,台灣文獻叢刊51。
255.黃富三,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台北:自立晚報。
256.黃耀東,1981,《台灣文獻圖書簡介》,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57.《新竹縣志初稿》,1897[1959],台灣文獻叢刊61。
258.《新竹縣采訪冊》,陳朝龍輯,台灣文獻叢刊145。
259.楊正寬、黃有興、劉錦章編纂,1997,《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考詮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60.楊永智,2001,〈清代台灣彰化地區出版史初探〉,《彰化文獻》,3,125-152。
261.楊永智,2002,《明清台南刻書專論》,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62.楊松年,1999,《姚瑩〈論詩絕句六十首〉論析》,台北:文史哲。
263.楊欽年、周家安,2000,《詩說噶瑪蘭》,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264.楊青矗,2001.9.29,〈百里哀呼叫水變〉,《自由時報》。
265.楊青矗,2003,《台詩三百首》,台北:敦理出版社。
266.楊珠浦,1936[1992],〈陳肇興先生略傳〉,《陶村詩稿》,台北:龍文。
267.楊珠浦,1936[1992],〈陶村詩稿記〉,陳肇興《陶村詩稿》,台北:龍文,扉頁。
268.楊紹旦,1991,《清代考選制度》,台北:考選部。
269.楊雲萍,1952.5.6[1981],《台灣史上的人物‧陳肇興》,台北:成文出版社(原載《中華日報》)。
270.楊碧川,1997,《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
271.楊樹藩,1982,《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
272.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
273.葛建時編,1973 ,《台灣詩選》,台北:台灣商務。
274.董蓮枝,2000,〈《清代硃卷集成》的文獻價值〉,《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4,56-57。
275.詹評仁,1994.12,〈清代臺灣木主之研究〉,《南瀛文獻》,39,1-15。
276.廖一瑾,1983,《台灣詩史》,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台北:文史哲。
277.廖風德,1996,《台灣史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78.廖振富,2001,〈台灣中部地區的古典詩人及其作品(上)〉,《國文天地》,16:8,62-67。
279.《彰化市寺廟台帳》,出版時地不詳,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藏。
280.《彰化縣志》,[1962],周璽等編纂,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81.《福建、上海小刀會檔案史料彙編》,199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82.《福建省例》,1964,台灣文獻叢刊199。
283.《福建省鄉試題名錄‧咸豐玖年己未恩科並行戊午正科》,《清代譜牒檔案‧內閣》,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拍攝微捲。
284.《臺灣私法人事編》,1994,台灣文獻叢刊117。
285.《臺灣輿地彙鈔》,1997,台灣文獻叢刊106。
286.劉兆璸,1977[1979],《清代科舉》,台北:東大。
287.劉妮玲,1983,《清代台灣民變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288.劉枝萬 1954-1978[1983] 《南投縣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
289.劉家謀〈海音詩〉,[1958],《台灣雜詠合刻》,台灣文獻叢刊28。
290.劉登翰,1991,《台灣文學史‧總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291.劉碧蓉,1998,《芬園鄉志‧第九篇、文化篇》,芬園:芬園鄉公所。
292.劉璈,[1987],《巡臺退思錄》,台灣文獻叢刊21。
293.樊信源,1974,〈清代台灣民間械鬥歷史之研究〉,《台灣文獻》,25:4,90-111。
294.潘英,1992,《台灣拓殖史及其族性分佈研究》,台北:自立晚報。
295.潘英,1996,《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
296.蔣師轍、薛紹元纂,1892-1895[1962],《台灣通志》,台灣文獻叢刊130。
297.蔡志展編,2000 ,《清代台灣三十三種地方志、采訪冊、記略人名索引》,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298.蔡青筠,1923[1964],《戴案紀略》,台灣文獻叢刊206。
299.鄭用錫,[1994],《北郭園詩鈔》,台灣文獻叢刊41。
300.鄭紹裘,1996,〈清代媽宮舉人——曾祖父鄭步蟾〉,《硓 石》,4,2-14。
301.鄭喜夫,1978,《陶村詩稿全集‧弁言》,收錄於陳肇興原著,鄭喜夫校訂《陶村詩稿全集》。
302.鄭喜夫,1991,《連雅堂先生年譜》,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03.鄧孔昭,1991,《台灣通史辨誤》,台北:自立晚報。
304.鄧惠珍,2003.6.12,〈彰化建縣280週年 將辦全國詩人聯吟大會〉,中央社。
305.鄧傳安,[1987],《蠡測彙鈔》,台灣文獻叢刊9。
306.《噶瑪蘭志略》,1987,柯培元纂輯,台灣文獻叢刊92。
307.《噶瑪蘭廳志》,1852[1963],台灣文獻叢刊160。
308.盧千足,2002.5.11,〈舶來米搶灘 蓬萊米難防中國時報〉,《中國時報》,18。
309.賴子清,1958,〈台灣科甲藝文集:中台及西瀛篇〉,台北文物,7:2,96-111。
310.賴子清,1959.6,〈台灣詠物詩〉,《台灣文獻》,10:2,155-200。
311.賴子清編,1935 ,《台灣詩醇》,台北:自版。
312.賴子清編,1954 ,《台灣詩海》,台北:自版。
313.賴子清編,1982 ,《台海詩珠》,台北:自版。
314.賴和,2000,《賴和全集‧漢詩卷》,台北:前衛出版社。
315.賴熾昌等,1958-1976[1983],《彰化縣志稿‧文化志‧藝文篇》,台北:成文出版社(據1983年彰化縣文獻委員會油印本影印)。
316.錢仲聯,1983,《夢苕庵清代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
317.錢仲聯,1991,《萬首論詩絕句‧前言》,北京:人民文學。
318.《應社詩薈》,1970,彰化:應社。
319.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
320.戴雅芬,2002,《台灣天然災害類古典詩歌研究—清代至日據時代》,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
321.謝承仁,1988,〈楊守敬生年辨正〉,《楊守敬集》,武漢:湖北人民。
322.謝金鑾[1757-1820],1953,〈蛤仔難記略〉,丁曰健編《治台必告錄》,台灣文獻叢刊17。
323.謝國興,1993,《官逼民反:清代台灣三大民變》,台北:自立晚報。
324.謝章鋌,1858,〈觀海集序〉,劉家謀《觀海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25.藍鼎元,1879[1958],《東征集》台灣文獻叢刊12。
326.羅士傑,2000,《清代台灣的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一以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為討論中心(1862-1868)》,清華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
327.嚴迪昌,2002,《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28.《寶島新台灣歌》,1989,新竹:竹林書局。
329.顧廷龍編,1992,《清代硃卷集成》,台北:成文。
330.龔顯宗,1996.10,〈鄉土詩人陳肇興〉,《鄉城生活雜誌》,33,40。此篇後來收入:龔顯宗,《台灣文學家列傳》,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21-138。
331.龔顯宗,2000,《台灣文學家列傳》,台北:五南書局。
二、英文部分
1.Derrida, Jacques(德希達),1998[2000],《他者的單語主義:起源的異肢》(《Monolingualism of the other, or, the prosthesis of origin》,The Bo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張正平譯,台北:桂冠出版社。
2.Elleke Boehmer,1998[1995],《殖民與後殖民文學》(《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盛寧、韓敏中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3.Pickering,William Alexander(1840-1907),1898[1993],《Pioneering in Formosa;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wrecker,& head-hunting savages》,台北:南天書局(有陳逸君譯本,l999,《歷險福爾摩沙》,台北:常民文化)。
4.Robert Phllips,[1997],〈正義戰爭理論〉,陳瑞麟譯,收錄於波伊曼(Louis P.Pojman)編著,《生死一瞬間:戰爭與飢荒》(桂冠,1997),75~87。
5.Said,1999[1978],《東方主義》(《Orientalism》,New York:Random House)王志弘等譯,台北:立緒出版社。
6.Wilfred L.Guerin、Earle Labor、Lee Morgan、John R.Willingham(威爾弗雷德‧L‧古爾靈、厄爾‧雷伯爾、李‧莫根、約翰‧R‧威靈厄姆),1988[1979],《文學批評方法手冊》(《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New York:Harper & Row ,Pulishers),姚錦清、黃虹煒、葉憲、鄒溱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ee) 審核日期 2004-2-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