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14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8 、訪客IP:3.20.205.228
姓名 林建勳(Chien-Hsun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圓教思想研究
(The Complete Teaching of Third Right Reverend –FaTzan, of Hua-yen Discipline)
相關論文
★ 《文心雕龍》的「作者」理論★ 《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
★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研究★ 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
★ 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 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
★ 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 毛奇齡《四書改錯》研究
★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研究★ 莊子倫理學研究
★ 中國古典詩論中的寫實概念--以現代詮釋為研究進路★ 《國史要義》與柳詒徵《春秋》經史學
★ 紀昀詩論研究★ 明代春秋學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的主旨在探究華研三祖法藏大師的圓教思想。在過去千餘年中,華嚴宗學的圓教核心,一直被認為是如來藏思想,因此法藏的圓教也被解讀成以如來藏思想收攝諸教的型態。但在法藏判小、始、終、頓、圓五教時,如來藏則僅是終教,而非圓教,這形成了一個極大的矛盾。本論文在研究中發現,法藏的圓教乃是以「主伴圓融觀」為骨幹,進而收攝頓、終、始三教,而成一圓教。因此,認為如來藏思想是法藏圓教之核心思想明顯是個錯誤,而這個錯誤則是起因於四祖澄觀的曲解。在法藏圓教思想的探究中,本論文將法藏的圓教型態判為「本圓格局」,與天台的「後圓格局」成了極為不同的兩種典範。過去有關頓教及同教的定位一直說不清的問題,可以在本圓格局中得到定位。同教是導諸教入別教的過渡型教義,不具有獨立教義,故五教判中沒有同教;頓教則自具有獨立的教法。而為了收攝可說的漸教與不可說的頓教,法藏的圓教以一種特殊的「無盡說」的型態出現,這也同時說明了法藏多觀點論述的方式與其圓教思想的內在關聯。
摘要(英)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clarify the Complete Teaching(圓教) of FaTzan(法藏), a famous Buddhist monk in ancient China who first stated the main doctrines of Hua-yen Discipline(華嚴宗)and was referred to as Third Right Reverend by Hua-yen followers later. People used to believe that Tathāgatagarbha(如來藏) thoughts i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ayana(大乘起信論)embody the main doctrine and the Complete Teaching of Hua-yen Discipline. The famous academician Mou Tsung-san(牟宗三), in his book Buddha Nature and Prajna(佛性與般若), brought up the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Hua-yen Discipline. As a result, Mou Tsung-san believed that Tathāgatagarbha thoughts embody the main doctrine of the Complete Teaching of the Hua-yen Discipline too. In this dissertation, I argue that Tathāgatagarbha thoughts and the theory of Dependant Origination and Emptiness(緣起性空) are integrated in the Main and the Associate theory(主伴圓融說) of Hua-yen Discipline, and that therefore Tathāgatagarbha thoughts should not be viewed as the only main doctrine of Hua-yen Discipline. Moreover I claim that the Theory of Unlimited Cause of Dharma(無盡緣起) possesses an independent value since it contains the Theory of Truth As Connected with Everything(真如隨緣), and that it can not be viewed as the extension of the Theory of Dependant Origination and Emptiness. In conclusion, the existent description of the Complete Teaching of the Hua-yen Discipline in fact has been a serious misinterpretation.
關鍵字(中) ★ 天台
★ 如來藏
★ 無盡說
★ 牟宗
★ 法藏
★ 華嚴宗
關鍵字(英) ★ FaTzan
★ Hua-yen Discipline
★ Tathāgatagarbha
★ Mou Tsung-san
★ Buddha Nature and Prajna
論文目次 論文封面…………………………………………………….…………………i.
電子授權書…………………………………………………………………….ii
指導教授推薦書…………………………………………………….…………iii
口試委員審定書…………………………………………………….…………iv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
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中國[的判教與圓教………………………………..….……….001
第二節 法藏判教的歷史處境 ……………………….…………..……007
第三節 前人研究的成果與問題…………………...………………..…010
第四節 法藏判教的規模及基本問題 …………….…………………..015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019
第六節 研究資料與版本………………………………………….…….021
第二章 法藏的判教 …………………………………….………….……..…024
第一節 前言 …………………………….……….………………….….024
第二節 小乘教 ………………………………….…………….…….….040
第三節 大乘始教 …………………………………….…………….…..045
第四節 大乘終教 ……………………………….……………………...053
第五節 頓教 ……………………………………………………………058
第六節 圓教…………………………………………………..…..……..060
第七節 十宗說與其餘之分判..……………….……………….…..……064
第三章 頓教的安置問題 ………………………………….….……….…….076
第一節 慧苑的質疑及後人的非難 ………………..…………….…….077
第二節 智儼的判教及法藏的承繼 ……………………..……………..084
第三節 頓教之詮釋對於華嚴圓教的意義 …………..………………..088
第四章 同教與《法華經》 ……………………………………………..…..094
第一節 《法華經》的車喻 ………………………………………..…..094
第二節 同教的定位 …………………………………………………....098
第三節 再論同教 ………………………………………………………102
第四節 乳喻、日喻與圓教………………………………..……………104
第五章 圓教與《華嚴經》 …………………………….…..………………..109
第一節 圓教總綱──主伴圓融 ……………………….……..………..111
第二節 依統整諸教說圓教…………………………………..………….113
第三節 「法性融通」與「緣起相由」 ……………………………….119
第四節 二門說法的深義及改造 …………....……………….…….…...142
第五節 多觀點表述與無盡說……………..…………………..….……144
第六節 不自意圓教而教自圓的《華嚴經》……………….…………154
第六章 最後圓教與緣理斷九……………………….………………………158
第一節 有關牟宗三先生對華嚴宗見解的再議 ……………………...158
第二節 緣理斷九…………………….………………………………....170
第三節 誰是最後的圓教 ………………………………….…………..172
第七章 結論 ………………………………….………………………….…..175
第一節 主伴圓融的圓教……………………………….…………….…175
第二節 對華嚴宗學的重新評估緣理斷九…………….……………….177
參考書目:………………………………………………..……………………178
附錄:法藏生平與年表 ……………………..………………………………..186
參考文獻 甲、 書籍部分
一、古籍部分
1. 《大正新修大藏經》電子版: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2年六月。
2. 《晉譯華嚴經探玄記》:法藏。上海華嚴印經會的重刊本,2006年6月,佛陀教育基金會重印。
3. 《華嚴金師子章》: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4. 《華嚴經旨歸》: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5. 《華嚴三昧章》: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6. 《華嚴經義海百門》: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7.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8. 《金師子章》: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9.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10. 《法界緣起章》: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11. 《十世章》: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12. 《玄義章》: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13. 《流轉章》: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14. 《華嚴經探玄記》:(選卷一)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15. 《華嚴策林》:法藏。金陵刻經處本,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重刊。
16. 《大乘起信論義記》:法藏。佛教大系完成會藏版。大正八年三月十日,佛教大系刊行會印。
17. 《賢首傳燈錄》清;興中祖旺著,嘉慶甲子鐫本,年西元1996年(民國八十五年)十月複印,大乘經社印經會,台北。
18. 《大般涅槃經》(丙寅年徐文霨校刊本)西元1991年(民國八十年)五月,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台北。
19. 《華嚴經探玄記》(應慈老人華嚴編印會本)西元2002年(民國九十一年)六月,佛陀教育基金會重刊,台北。
20. 《華嚴一乘教義章集解》靄亭著,西元1984年(民國七十三年)七月合刊再版,華嚴蓮社,台北。
21. 《華經疏論纂要》澄觀疏鈔,李通玄論,清,道霈纂要,西元1992年(民國八十一年)九月刊印,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
22. 《大乘起信論講記》 印順著,西元1985年(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五版,正聞出版社,台北。
23. 《大乘起信論新釋》湯次了榮著,無名氏譯,西元1982年(民國七十一年七月),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重刊,台北。
二、現代書籍
1. 《佛性與般若》:牟宗三著,西元1984年(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修訂四版,台灣學生書局,台北。
2.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牟宗三著,西元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十月三版,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3. 《中觀論頌講記》印順法師著,西元1986年(民國七十五年)五月六版,正聞出版社,台北。
4. 《華嚴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一),釋觀慧等著,西元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出版,華嚴專宗學院編印。
5. 《華嚴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二),釋明度等著,西元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出版,華嚴專宗學院編印。
6. 《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江榮新主編,孫英剛等著,西元2003年八月出版,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
7. 《佛學研究十八篇》梁啟超著,西元2001年九月1版,上海古籍出社,上海。
8. 《中國華嚴宗思想史》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民國八十五年二月,東大圖書公司,台北。
9.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唐君毅著,西元1986年(民國七十五年)十月全集校訂版,台灣學生書局,台北。
10.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唐君毅著,西元1986年(民國七十五年)十月全集校訂版,台灣學生書局,台北。
11. 《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傅偉勳著,西元1995年(民國八十四年)三月,三民書局,台北。
12.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冉雲華著,西元1995年(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三民書局,台北。
13. 《佛教哲理通析》陳沛然著,西元1999年(民國八十八年)二月,東大圖書公司,台北。
14.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印海譯,西元1997年(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初版,佛光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15. 《華嚴宗哲學》方東美著,西元1981年(民國七十年)七月初版,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6. 《三聖圓融觀講述》海雲繼夢著,西元2002年(民國九十一年)五月一版,空庭書苑有限公司,台灣高雄。
17. 《華嚴宗哲學概要》繼夢法師著,西元1996年(民國八十五年)九月第二版一刷,圓明出版社,台灣新店。
18.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著,西元1981年(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出版,正聞出版社,台北。
19. 《江南佛教史》嚴耀中著,西元2000年(國八十九年)十一月第一版,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20. 《佛教大系:大乘信論》佛教大系刊行會編,西元1919年(大正八年,即是民國八年)三月再版,日本東京。
21. 《華嚴思想》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傑譯,西元1989年(民國78年)六月第一版,台北。
22. 《唯識學探源》印順著,西元1985年(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五版,正聞出版社,台北。
23. 《成佛之道》印順著,西元2003年(民國九十四年)二月新版,正聞出版社,台北。
24. 《佛教與漢語詞彙》梁曉虹著,西元2001年(民國九十年)八月初版,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25. 《印度佛學源流略論》呂澂著,西元2003年(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大千出版社,台北。
26. 《中觀思想講錄》萬金川著,西元1998年(民國八十七年)四月初版,香光書香出版社,嘉義。
27. 《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任繼愈著,西元1998年(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三版,人民出版社,北京。
28. 《華嚴學概論》(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華嚴學專集之一)梅光羲等著,西元1981年(民國七十年)七月二版,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
29. 《華嚴典籍研究》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華嚴學專集之四)慈斌等著,西元1978年(民國六十七年)七月初版,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
30. 《唯識思想今論》(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朱寶昌等著,西元1978年(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初版,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
31. 《唯識問題研究》(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唯識學專集之六)歐陽漸等著,西元1978年(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初版,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
32. 《華嚴宗之判教及其發展》(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華嚴學專集之三)懺摩等著,西元1978年(民國六十七年)元月初版,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
33. 《華嚴思想論集》(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華嚴學專集之二)倪清和等著,西元1981年(民國七十年)二月二版,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
34.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鍚予著,西元1976年(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再版,鼎文書局,台北。
35. 《絕對與圓融》霍韜晦著,西元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三版,東大圖書股分公司,台北。
36. 《六朝判教論的發展與演變》藍日昌著,西元2003年(民國九十二年)四月初版,文津出版社,台北。
37. 《中國華嚴宗通史》魏道儒著,西元1998年(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一版,江蘇古藉出版社,江蘇。
38. 《隋唐佛教史》湯用彤著,西元1988年(民國七十七年)九月初版,木鐸出版社,台北。
39.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印順著,西元1986年(民國七十五年)三月三版,正聞出版社,台北。
40. 《華嚴宗教義始末記》密林著,西元2000年(民國八十九年)元月出版,大乘精舍印精會。
41. 《賢首五教釋要》慧常著,西元2000年(民國八十九年)九月出版,大乘精舍印精會。
42. 《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姜亮夫著,西元1985年(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再版,文史哲出版社,台北。
43. 《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尤惠貞著,西元一九九三年(民國八十二年)五月初版,文津出版社,台北。
44. 《華嚴思想史》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
45. 《天台宗之判教與發展》(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華嚴學專集之二)黃懺華、沈相當、牟宗三等著,西元1979年(民國六十八年)二月初版,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
46. 《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王仲堯著,西元2000年九月,巴屬書社出版,成都。
47. 《陳寅恪先生文集》陳寅恪著,西元1982(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台北里仁書局。
乙、 學位論文部分
1、 《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之研究》郭朝順著,中國文化大學哲研所八十四年博士論文。
2、 《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以杜順、法藏的法界觀為中心》黃俊威撰,國立台灣大學哲研所八十二年博士論文。
3、 《佛研究方法論──以近現代漢語佛學研究為中心》朱文光著,國立中正大學中研所九十一年博士論文。
4、 《起信論與天台教義之相關研究》何國銓著,中國文化大學哲研所七十一年博士論文。
5、 《華嚴圓教與天臺圓教之比較研究》賴光明著,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八十五年博士論文。
6、 《試析[佛法身之自我坎陷]與[天台圓教性惡法門]之關係》林妙貞著,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八十七年碩士論文。
7、 《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以杜順、法藏的法界觀為中心》:元弼聖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八十三年碩士論文。
8、 《華嚴宗法界緣起思想之研究》:賴光明著,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七十九年碩士論文。
9、 《華嚴宗事事無礙思想研究:以《法界觀門》與《十玄門》義理為中心》:邱獻志著,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七十九年碩士論文。
10、 《華嚴清靜心之研究》:陳英善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七十二年碩士論文。
丙、 期刊論文部分
1、 〈地論師、攝論師的判教學說〉:廖明活著,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1994.07, 出版,頁122-147。
2、 〈「即」之分析----簡別佛教「同一性」哲學諸型態〉:陳榮灼著,國際佛學研究中心創刊號,1991.12出版,頁1-22
3、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賴賢宗著,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四期,2001.09,頁267-291。
4、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郭朝順著,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2003.07,頁103-132。
5、 〈從「真如緣起」到「法界緣起」的進路──「一心」觀念的確立〉:黃俊威著,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 ,1994.07, 出版,頁288-313。
6、 〈從天台判教的立場試論--法藏《五教章中對法華的批判》〉:莊崑木著,法光學壇第二期,1998年,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頁93-103。
7、 〈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魏道儒著,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 ,1999.7月出版 ,頁365~376。
8、 〈略論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異同〉:莊崑木著,法光學壇 Dharma Light Lyceum 第一期(1997年)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頁79-88。
9、 〈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陳英善著,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1995.07 出版, 頁373~396。
10、 〈中國華嚴思想史的再認識——五台山系華嚴思想与終南山系華嚴思想〉:小島岱山著,黃玉雄譯。《五台山研究》2 0 0 0年第4期。頁13。
11、 〈中國佛教的判教理論及其意義〉:汪英,劉學智著。《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一月,第二十三卷第一期。頁47。
12、 〈六世紀華嚴學傳承考辨〉:馮煥珍著。《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2期,頁40。
13、 〈天台宗的現象即本質說〉:方立天著。《浙江社會科學》1998年11月第6期,頁106。
14、 〈方東美華嚴哲學初探〉:俞成義著。《合肥聯合大學學報》2002年12月第 1 2卷第 4期。頁18。
15、 〈生活世界”与“法界緣起”——現象學与華嚴宗內在旨趣之會通〉:王耘著。《延安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 0 3年4月第25第2期,頁16。
16、 〈判教是中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向〉:李耀仙著。《中國文化論壇》1995年第4期,頁64。
17、 〈李通玄与法藏的佛學思想比較〉:邱高興著。《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頁37。
18、 〈法華經的中心思想──以一佛乘思想為中心〉:(日人)菅野博史著。《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3期。頁68。
19、 〈法藏的無盡緣起說〉:徐紹強著,《佛學研究》1996,頁145。
20、 〈也談知禮論天台宗的“即”〉:陳堅著。《宗教學研究》1997年第1期,頁102。
21、 〈《華嚴金師子章》的宇宙論和人生觀〉:張玉安著。《五台山研究》2002年第4期,頁13。
22、 〈論南北朝地論師的判教思想〉:王仲堯著。《佛學研究》1999,頁100。
23、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著。《佛學研究》1999,頁196。
24、 〈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湯一介著。《中國文化研究》1995年夏之卷,總第8期。頁17。
25、 〈華嚴五教章版本與思想源流及其響影〉:徐紹強著。《佛學研究》1994,頁161。
26、 〈華嚴宗心性論述評〉:方立天。《中國文化論壇》1994年第4期,頁18。
27、 〈關於緣起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銓釋學考察〉 :傅偉勛。《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頁170-197。
28、 〈南北朝判教略說〉:韓忠煥。《研究生論壇》2000年,頁111-115。
29、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佛學研究》1999年,頁196-204。
30、 〈法華經的中心思想──以一佛乘思想為中心〉:〔日〕菅野博史。《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3期,海外專稿,頁68-73。
31、 〈性起與自性清淨圓明體──華嚴宗的心性本體論〉:楊維中,《佛學研究》1999,頁136-145。
32、 〈華嚴宗溫和形而上學佛學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劉孟驤,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2000年六月第29卷第2期,頁17-22。
33、 〈華嚴帝網印禪心──論華嚴經、華嚴宗對禪思禪詩的影響〉:吳言生,《人文雜誌》2000年第2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頁85-91。
34、 〈論華嚴禪在佛學與理學之間的中介作用〉:董群,《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2期,頁35-43。
35、 〈論澄觀對華嚴宗思想的發展〉:董平,《浙江學刊》(雙月刊)1995年第1期,頁49-53。
36、 〈東晉南北朝華嚴學的發展趨向〉:魏道儒,《世界宗教研究》〈佛教研究〉1999年第1期,頁65-72。
37、 〈讀華嚴經記〉:劉峰,《佛學研究》1996,頁254-251。
38、 〈心無自性,唯心迴轉──法藏本體論思想溯源〉:李曉宇,《研究生論壇》2003年第2期,頁112-116。
39、 〈”生活世界”與”法界緣起”──現象學與華嚴宗內在旨趣之會通〉:王耘,《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3年4月第25卷第2期,頁16-20。
40、 〈《華嚴原人論》對儒家人性論的批判〉:韓煥忠,《理論學刊》1999年9月第5期,頁102-105。
41、 〈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釋恆清,《臺大哲學論評》第12期1989年(民國七十八年)一月,頁233-254。
42、 〈依「一心開二門」之思想架構看天台宗「一念無明法性心」之特殊涵義〉:尤惠貞,《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頁341-361。
43、 〈「轉依」二義之研究〉:賴賢宗,《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2002.07),頁93-113。
44、 〈成唯識論中時間與種熏觀念的研究〉:楊惠南,《華岡佛學學報》第5期,頁249-273。
45、 〈如來藏與唯識的交涉《中邊分別論》〈相品〉及《佛性論》〈顯體分〉所呈現的「境的思路」〉:賴賢宗,國際佛學中心第2期(1992.12出版),頁284-306。
46、 〈智儼的「緣起」和「性起」思想〉:廖明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1997.07),頁53-68。
47、 〈賢首法藏的「頓教概念」之研究:郭朝順,《哲學與文化》v.19 n.7 (1992.07)。
指導教授 岑溢成(Yat-Shing Sham) 審核日期 2007-7-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