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22901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0 、訪客IP:18.217.144.32
姓名 張亞君(Ya-Chun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天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研究類星體的宇宙演化
(unavailable)
相關論文
★ 利用紅序列星系團巡天觀測之光度紅位移目錄進行相鄰星系分析★ 高紅移類星體的艾丁吞吸積率及鮑德溫效應
★ 本地群星系低表面亮度延伸區域的研究★ 使用廣視野-窄波段之觀測系統 研究本銀河系之超新星爆炸遺骸
★ 電波與正常星系中的核心灰塵特徵★ 活躍星系核宿主星系之多波段光度研究
★ 分析BATC大視野多色巡天計畫中正常星系的質光比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採用2QZ ( 2-dF QSO Redshift Survey )與SDSS (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 最新公布的類星體巡天目錄,分析類星體的光度函數隨紅移值的分布與演化情形。並利用Press-Schechter質量函數的形式,將類星體光度函數與質量函數隨紅移值的分布作連結,進而了解類星體質量函數與光度函數在其演化中的趨勢。
假設星系中心的黑洞,均為正在活動的類星體,或曾經活動的類星體遺骸,且星系中心的黑洞質量與星系銀暈質量(halo mass)存在簡單的線性比例,則可利用光度函數與質量函數的關係,估計出類星體活動時間的長度。
根據本文的分析結果,當給定類星體活動時間的長度約為105年時,由此方法估計所得,類星體質量與絕對星等隨紅移值的分布,與其他文獻使用動力方法,估計低紅移類星體質量所得的質量與絕對星等的關係,在分布上具有連續性與一致性。而分析類星體的質量與光度在空間中的分布,得知類星體在演化的過程中,具有質量漸增及光度漸暗的趨勢。
高紅移類星體發現數量的增加,使得目前所知類星體紅移值,已大幅超過了過去對類星體觀測的紅移極限。未來在2006年SDSS的巡天資料完全公佈之後,對高紅移類星體的研究與了解,應可再向更遠更暗的極限邁進。
摘要(英) unavailable
關鍵字(中) ★ 高紅移
★ 質量函數
★ 光度函數
★ 類星體演化
★ 類星體
關鍵字(英) ★ high redshift
★ mass function
★ luminosity function
★ 2QZ
★ QSO
★ QOS evolution
★ SDSS
★ 2dF
論文目次 圖目
表目
第一章 緒論
1-1 類星體研究的演進
1-2 類星體的空間分布
1-2.1 距離
1-2.2 光度函數
1-2.3 光度函數的演化
純密度演化
純光度演化
1-3 類星體目錄
第二章 資料來源
2-1 巡天目錄簡介
2-1.1 2QZ (2dF QSOs Redshift Survey)
2-1.2 SDSS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2-2 星等校準
2-3 絕對星等的計算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光度函數與質量函數
3-1.1 類星體的光度函數
3-1.2 Press-Schechter 質量函數
3-2 光度函數與質量函數的關係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結果
4-1.1 光度函數的擬合
2dF類星體光度函數
SDSS類星體光度函數
4-1.2 光度與質量的關係
2dF類星體光度與質量關係
SDSS類星體光度與質量關係
4-1.3 類星體質量函數
2dF類星體質量函數
SDSS類星體質量函數
4-2 討論
4-2.1 類星體的銀暈質量vs.光度關係與近處星系的銀暈質量vs.光度關係比較
4-2.2 類星體在紅移值Z=2.5時的不連續分布
類星體發射線對濾鏡系統造成的選擇性效應
觀測極限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發展方向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Blain, A.W., Jameson, A., Smail, I., Longair, M.S., Kneib, J.P., and Ivison, R.J. 1999, MNRAS 309, 715
Blanton, M.R. et al., 2001, AJ 121, 2358
Bolye, B.J., Johnes, L.R., Shanks, T., Marano, B., Zitelli, V. and Zamorani, G. 1991, QSO evolution and clustering at z < 2.9, in C91, p. 191
Croom, S.M., Shanks, T., Boyle, B.J., Smith, R.J., Miller, L., Loaring, N.S., and Hoyle, F. 2001, MNRAS 325, 483
Edge, D.O., Shakeshaft, J.R., McAdam, W.B., Baldwin, J.E. and Archer, S. 1959, Mem.R.A.S. 68, 37
Efstathiou, G. 1995, Galaxies in the Young Universe, 299
Falomo, R., Kotilainen, J.K., and Treves, A. 2002, ApJ 569, L35
Fan, X.H., & Chen, J.S. 1994, ChA&A 18,393F
Francis, P.J., Hewett, P.C., Foltz, C.B. et al. 1991, ApJ 373, 465
Haiman, Z., & Menou, K. 2000, ApJ 531, 42
Hartwick, F.D.A., & Schade, D. 1990, Annu. Rev. Astron. Astrophys.28, 437
Ho, L.C. 2002, ApJ 564, 120
Kellermann, K.I. et al. 1989, AJ 98, 1195
Kembhavi, A.K., & Narlikar, J.V. 1999, Quasars and Active Galactic Nucle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Laor, A. 1998, ApJ 505, L83
Magorrian, J. et al. 1998, AJ 115,2285
Matthews, T.A., & Sandage, A.R. 1963, ApJ 138, 30
Sandage, A. 1965, ApJ 141, 1560
Schmidt, M. 1968, ApJ 151, 393
Soltan, A. 1982, MNRAS 200, 115
Stoughton, C. et al. 2002, AJ 123, 485
Vanden Berk, D.E. et al. 2001, AJ 122, 549
Véron-Cetty, M.P., & Véron, P. 2001, A&A 374, 92
Warren, S.J., Hewett, P.C., and Osmer, P.S. 1991, ApJ Suppl 76, 1
Weil, T.A. 1997, S&T 94, 59
Weil, T.A. 2001, S&T 102, 63
Wisotzki, L. 2000, A&A 353, 861
Wu, X.B., and Han, J.L. 2001, A&A 380, 31
York et al. 2000, AJ 120, 1579
http://www.sdss.org/
http://www.2dfquasar.org/
指導教授 孫維新(Wei-Hsin Sun) 審核日期 2002-7-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