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42402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6 、訪客IP:18.216.83.240
姓名 楊水利(Shui-Li Y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產研合作聯盟之研發績效評估 —以工業技術研究院開放實驗室為例
(None )
相關論文
★ 從電子商務演進-探討銀行電子金融服務創新★ 財富管理業務之探討─以花旗銀行及合作金庫商業銀行為例
★ 數位相機產業市場結構、行為與績效之研究★ 企業危機處理策略之探討─以台灣非酒精飲料業為例
★ 以軟硬整合思維重新探討智慧型手機商業模式★ 企業之開放式創新行為探討-以光寶科技為例
★ 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政策研究-以市場失靈觀點★ 全球太陽能產業分析-以德國發展為例
★ 國際貨櫃物流港區政策之研究:以鹿特丹港口計畫為核心★ 美妝產業之開放式創新─以L’Oréal與P&G公司為例
★ 快速時尚管理-找出台灣的下一個ZARA★ 台灣新藥開發T公司個案研究:開放式創新商業模式視角
★ 創投決策與高科技廠商研發行為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上市上櫃公司為例★ 台灣積體電路產業人際關係網絡之分析
★ 政府研發獎助與中小企業研發創新關係之研究 ----以新竹科學園區廠商為例★ 創業育成中心之育成績效評估-以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業育成中心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過往台灣的經濟發展上的特色是以中小企業做為出口主力的產業型態,在這種經濟結構下的台灣經濟體系較歐美國家更具有彈性,在面對經濟變動的衝擊時,中小企業可以迅速反應並予以調整。然隨著大陸開放經濟體系,低廉的勞工市場和許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加上台灣環保意識高漲,過往技術層次較低與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在生產成本敵不過大陸當地廠商情形下,亦面臨轉型的需求。
此外,台灣大部分的廠商均以出口貿易為主,市場變動幅度較國內市場大,產品週期大幅縮短,新技術開發的需求日益增加。假使技術本身的特性(高度不確定性、複雜性)造成技術的研發成本過高,單獨廠商無力負擔研發所需的成本,加上台灣廠商大都為中小企業,本身能力(和原本技術基礎不相容或沒有足夠該技術經驗)與資源相對不足以自行開發新技術。在此情形下,如何有效利用外部資源以降低研發的門檻,尋求自身競爭能力的提升,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在政府的支持下,工研院在民國八十五年七月成立開放實驗室,成為新的產研合作模式,除了提供研發技術㆖的資源外,並有市場、策略分析、技術資料與實驗設備的提供等相關配套措施。
工研院開放實驗室的合作研發是以廠商技術人員進駐(on-site)的方式進行共同研發,而以往對於廠商與工研院的產研合作研究多著墨在科技專案上,對於㆟員進駐實驗室的研發合作方式之研究則逕付闕如,所以本研究希望藉由收集相關資料與文獻,釐清工研院開放實驗室內部合作研發的運作模式,並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進一步探討開放實驗室的經營模式與績效。
關鍵字(中) ★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合作研發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3
第一節 研發聯盟的定義 3
第二節 廠商參與研發聯盟的動機 4
第三節 影響共同研發績效的因素 5
第四節 政府出資的研發聯盟效益分析 10
第五節 研發聯盟的績效評估指標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21
第四章 各國合作研發聯盟的概況 22
第一節 美國產研合作的發展 22
第二節 日本產研合作的發展 28
第三節 台灣產研合作的發展 32
第五章 個案研究 35
第一節 開放實驗室的緣起 35
第二節 開放實驗室的知識流通過程 37
第三節 知識管理機構的績效評估 4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結論 53
第二節 建議 55
參考文獻 56
中文部分 56
英文部分 5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世杰(1999),「產研研發聯盟之廠商特質、技術移轉特性、互動機制與績效之研究」,管理學報,633-659頁。
方世杰(1999),「國內廠商參與科技專案研發動機之研究」,經濟部電子書。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e23.htm
王健全(1993),「影響台灣製造業共同研發活動之因素及其可行性之探討」,㆗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149期,1-50頁。
史欽泰(2001),「產研合作研發創新趨勢」,科技發展政策報導,1-8頁。
伍宗賢、王建彬(2001),知識管理策略與實務,聯經出版社。
李仁芳(1998),「產學研合作創新與國家競爭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素華(1999),「政府研發成果之運用與技術移轉—簡介日本新施行之技術移轉機制」,技術尖兵53期,17-18頁。
吳思華(2001),「知識資本在台灣」,遠流出版社。
孫克難(1996),「政府角色與科技專案經費分配的理論基礎」,經濟部電子書。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e21.htm
溫肇東、陳泓志、林志宏(1998),「工研院開放實驗室與創業育成中心」,工業技術研究院。
陳素娟(2000),「政府出資研究發展之技術移轉與績效」,台灣經濟金融月刊36卷,80-87頁。
許仁杰、施煥旭、邱紹成(2000),「工研院開放實驗室之營運與成效初析」,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黃宗能、鄭淑穎(2000),「美、日技術移轉機制及對我國之啟示」,產業論壇。
劉錦龍(1994),「科技研發績效評估之探討」,研考雙月刊。
劉代洋、許百華(1998),「我國中小企業研究發展需求與政府角色之研究-以科技專案計畫為例」,第三屆中小企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劉孟俊(2001),「美歐國家創新政策推動機制及成效分析」,經濟部電子書。http://www.moea.gov.tw/~ecobook/ms/9012/11.htm
蕭志同、林裕凌、楊光嵐、連珮昀(2001),「研究機構專利績效評估模式之建立與分析」,產業論壇。
經濟部技術處(2000),「開放實驗室之運作與成效」,1999-2000年產業技術白皮書,473-481頁。
英文部分
Adams,J.D.;Chiang,E.P. & Jensen J.L.(2000),”The influence of Federal Laboratory R&D on industrial research”,NBER Working Paper 7612.
Autant-Bernard,C.(2001),”Science and Knowledge Flows:Evidence from the Frenth Case”,Research Policy,30(7),pp.1069-1078.
Barney, J.B. & Baysinger,B. (1990),”The organization of Schumpeterian innovation”,in Lawless & Gomez-mejia(eds),”Strategic management in high technology firms”, JAI Press Inc.p,3-14.
Bozeman,B. & Wittmer,D.”Technical Roles and Success of US Federal Laboratory-Industry Partnership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8(4),pp.169-178.
Bougrain F. & Haudeville B.(2002),”Innovation,collaboration and SMEs internal research capacities” , Research Policy 31,pp.735-747.
Dzinkowski,R.(2000),“Th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An
introduction ”,Management Accounting,78(2),pp.32-36.
Edvinsson,L.and Malone,M.S.(1997),Intellectual Capital.Realizing Your Co.’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Roots,U.S.A.:Harper Collin Publishers.
Grovlen,M. & Aarvak,K.(1997),”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R&D Institution to SMEs”, Industry and HigherEducation ,11,
pp.35-39.
Ham,R.H. & Mowery,D.C.(1997),”Governments,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283-312.
Hendry,C.;Brown,J,;Ganter,H,D.& Hilland,S.(2000),”Industry Clusters as a Location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novation" Industry & Higher Eduction,15(1),pp.33-41.
58
Hubert,Saint-Onge.(1996),“Tacit knowledge:The key to the strategic alignment ofintellectual capital ”,Strategy & Leadership
24(2),pp.10-14.
Jamison,D.W. & Jansen,C.(2001),”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conomic Growth” ,Industry & Higher Eduction,15(4),pp.189-196.
Katz,M.L.(1986),”An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Economics,Winter,pp.1-2.
Masoulas,V.(1998),“Organizational requirements definition for 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6(1/2/3),pp.126-143.
Sakakibare,M.(1997),”Evaluating government-sponsored R&D consortia in Japan:who benefits and how?” , Research Policy
26,pp.447-473.
Sakakibare,M.(2001),”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Who Participate and in which Industries do Project Take Place?”, Research Policy,30(7),pp.993-1018.
Salter,A.J. & Martin ,B.R.(2001),”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publicly funded basic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Research Policy 30,pp.509-532.
Sveiby,K.”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Posted on
Internet at : http:// www.sveiby.com.au/IntellevtualCapital.html
Thomas A. Stewart(1997),”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Inc.,此書已有中譯本「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宋偉航譯,智庫出版。
Van Buren,Mark E.(1999),“A yard stic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53(1),pp.71-74.
Wakelin,K.(2001),”Productivity Growth and R&D Expenditure in UK Manufacturing Firms”, Research Policy,30,pp.1079-1090.
指導教授 王弓(Kung Wang) 審核日期 2003-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