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42402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5 、訪客IP:18.222.22.145
姓名 李憲隆(Hsien-Lung L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開放原始碼法律問題之研究--智慧財產權制度之檢討
(Legal Problems of Open Source:Rethink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相關論文
★ 數位典藏內容成果授權政策之研究-以資訊自由為重心★ 基因資料庫智慧財產權保護之研究
★ 掠奪性訂價之個案研究 - 從Matsushita v. Zenith案探討共謀掠奪性訂價★ 建立有效率的頻譜分配制度-以財產權制度為基礎之分配
★ 資訊時代商業組織法的新風貌-從虛擬組織的發展談起★ 國家創新系統下研發成果規範之研究 --以智慧財產權歸屬及行政介入權為探討核心
★ 新形式商標註冊之研究★ 我國金融安全網之法律架構分析
★ 反違憲審查之研究--分析美國批判違憲審查論述與運用★ 數位權利管理系統的法律與經濟分析
★ 強制開放原始碼之研究-以創作誘因與成本結構為中心★ 生技製藥產業運用專利聯盟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乃全面性的研究關於開放原始碼的各種問題,由於分析層面很廣,故各種問題的分析都只是點到為止,但本文最後仍試圖提出初步的政策建議。
關於開放原始碼契約,分析結果認為,該契約在締結方式、契約內容、契約執行上,都有許多問題。例如:契約究竟是否締結、誰是著作權人、訴訟有無誘因進行、何謂參考原始碼所產生的衍生著作、授權契約強制衍生著作揭露原始碼的約定是否違背著作權法上合理使用之設計,這些問題都導致開放原始碼授權契約在現實上落實的困難。
本文認為,雖然開放原始碼授權契約在效力上和執行上有許多問題,但若想提倡開放原始碼運動,或許在政策上我們應該盡量承認這些契約的效力。但在執行上的問題卻無法解決。故本文轉而思考更前提的問題,亦即軟體以目前的法律設計保護是否合理。
本文認為,目前以著作權為主的保護模式,根本沒有達到當初設立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初衷,亦即以短期的私人獨佔保護利益,換取長期的之事公開。用著作權來保護軟體程式,使得原始碼不但不用公開,在著作權期限結束後,仍然也不用公開,此結果甚不合理。故本文建議,要解決原始碼不公開的問題,用自發性的授權契約來解決效果不但有限,也會引發許多爭議。根本的解決方式,應該特別針對軟體程式設計一套智財權的保護制度,一方面必須提供軟體設計師足夠的創作誘因,一方面卻必須使原始碼公開。本文在思考過後,認為可採取Lawrence Lessig的建議,仍然用著作權模式來保護軟體程式,取得著作權之時尚不需公開原始碼,讓軟體公司有適度的期間可以回收創作成本,但於一定年限後,則必須強制公開原始碼,讓原始碼為公共財。此為本文第二項政策建議。至於這個期間到底應該多久,則必須在對軟體產業的競爭程度與成本獲利結構作詳細分析後,才能予以判斷,本文目前尚未進行這個分析。
摘要(英) Legal Problems of Open Source:Rethink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關鍵字(中) ★ 開放原始碼運動
★ 開放原始碼授權契約
★ 軟體程式
★ 合理使用
★ 智慧財產權
★ 著作權
關鍵字(英) ★ open source
★ open source licensing
★ intellectual property
★ fair use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 1
1.2研究方法 2
1.3研究目的與限制 2
1.4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開放原始碼之探討 5
2.1前言 5
2.2電腦與程式碼之簡介 5
2.2.1電腦概論 5
2.2.2程式碼概論 8
2.2.3小結 10
2.3開放原始碼之定義 10
2.4開放原始碼社群之理想 11
2.4.1自由軟體 11
2.4.2開放原始碼運動 13
2.5開放原始碼之授權 15
2.6問題之提出 18
第三章 開放原始碼授權契約之探討 21
3.1前言 21
3.2軟體授權之概論 21
3.2.1軟體之交易型態 21
3.2.2軟體之授權契約 23
3.2.2.1授權契約之性質 23
3.2.2.2授權契約之分類 24
3.2.3軟體何以是授權而非銷售 26
3.2.4小結 28
3.3開放原始碼軟體授權契約之簡介 28
3.3.1開放原始碼軟體之授權契約 28
3.3.1.1開放原始碼軟體授權契約之簡介 29
3.3.1.2 Mozilla Public License 31
3.3.2與其他授權契約之比較 32
3.3.2.1授權契約內容之形式 32
3.3.2.2試用軟體授權契約 34
3.3.2.3免費軟體 35
3.3.2.4公共軟體 36
3.3.2.5小結 37
3.4開放原始碼授權契約之締約方式 39
3.4.1以拆封為締約方式 39
3.4.1.1授權契約是否有效之確認 40
3.4.1.2確認拆封授權條款的效力 43
3.4.2以按鈕為締約方式 44
3.4.3授權契約具有效力 45
3.4.4統一電腦資訊交易法 46
3.4.5開放原始碼授權契約的締約問題 48
3.5開放原始碼契約內容的爭議 49
3.5.1拋棄著作權? 50
3.5.2誰是著作權人? 50
3.5.3無提起訴訟的誘因 51
3.5.4合理使用的爭議 52
3.5.5使用原始碼的程度 53
3.5.6開放式軟體在競爭上的劣勢 54
3.5.7小結 54
第四章 電腦軟體保護之探討 56
4.1前言 56
4.2智慧財產權之經濟理論 57
4.2.1創新的誘因 57
4.2.2外部性問題之解決 58
4.2.3小結 60
4.3電腦軟體保護之方式 61
4.3.1營業秘密 62
4.3.2著作權 62
4.3.3專利權 67
4.3.3.1是否演算法可以取得專利? 68
4.3.3.2 Gottschalk v. Benson 69
4.3.3.3 Parker v. Flook 69
4.3.3.4 Diamond v. Diehr 70
4.3.3.5 State Street Bank & Trust Co. vs. 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 Inc. 71
4.5.5.6小結 72
4.3.4軟體廠商的法律保護策略 74
4.4重新思考軟體智慧財產權之保護 76
4.4.1打破智財二分法體系 76
4.4.2重組所面臨的問題 79
4.4.3開放原始碼的配套措施 80
第五章 結論 84
參考文獻 86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一、中文書籍
王澤鑑(1999),債法原理第一冊,三民書局。
甘學平、黃春興(1994),「牽成繁榮、追求進步---經濟學原理」,新陸書局。
吳家聲(1991),「財政學」,三民書局。
陳起行(1999),「法形成與法典化---法與資訊之研究」,學林出版社。
陳錦全(2001),「著作權案例彙編電腦程式著作篇(十)」,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陳雅惠(1996),「電腦契約範例」,永然文化出版社。
陳家駿(1993),「電腦程式著作權專題研究」,信孚法律事務所。
陳家駿、徐宏昇、馮震宇、謝穎青、陳君慈、顧立雄、許智誠(1992),「著作權契約範例」,月旦出版社。
彭心儀(2002),「美國資訊通信法案例評析」,元照出版社。
賀德芬(1987),「著作權法論文集」,月旦出版社。
游振宗(1995),「科技資訊服務作業與著作權法律規範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馮震宇(1997),「了解營業秘密法-營業秘密法的理論與實務」,永然文化出版社。
馮震宇(1999),網路法基本問題研究(一),「論網際網路與消費者保護問題」,學林文化出版社。
蕭雄淋(1989),著作權法研究(一),三民書局。
劉江彬(1986),資訊法論,三民書局。
劉尚志、陳佳麟(2001),電子商務與電腦軟體之專利保護,翰蘆出版社。
劉承愚、賴文智(1999),技術授權契約入門,智勝文化出版社。
謝哲勝(1995),財產法專題研究,三民書局。
謝銘洋、徐宏昇、陳哲宏與陳逸南(1995),專利法解讀,月旦出版社。
謝銘洋(2001),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翰蘆出版社。
鍾克雄、鄭慈千編(2002),計算機概論總複習-上冊,儒林圖書出版社。
羅明通(2000),著作權法論,台英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
羅明通、林志峰、李蒨蔚、洪榮彬、陳麗玲(1994),電腦法(上)(下),群彥出版社。
Andrew L. Shapiro(2001),劉靜怡譯,控制權革命,臉譜出版社。
Brookshear, J. Glenn(2000),林國平譯,計算機概論,東華書局。
Choi, Stahl and Whinston(2000),薛夙珍譯,電子商務經濟學,跨世紀電子商務出版社。
David D. Friedman(2002),徐源豐譯,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先覺出版社。
Douglass C. North(1994),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時報出版社。
F. M. Scherer(1991),蕭峰雄譯,產業市場結構與經濟績效(下),臺灣銀行出版。
Glyn Moody(2001),杜默譯,Linux傳奇-讓比爾蓋茲坐立難安的天才,時報出版社。
Karen Southwick(2000),傅尚裕譯,昇陽傳奇-麥克尼利和他的電腦王國,商週出版社。
Linus Torvalds and David Diamond(2001),梁曉鷹譯,Just For Fun,經典傳訊出版。
PCShopper編輯部著(2001),電腦專有名詞寶典,電腦人文化出版。
Peter Wayner著,蔡憶懷譯,開放原始碼-Linux與自由軟體運動對抗軟體巨人的故事,商周出版社,2000年8月。
Robert Young、Wendy Goldman Rohm(2002),鄭鴻坦譯,Linux紅帽旋風,天下文化出版社。
二、中文博碩士論文
王敏詮(1993),美國著作權法對電腦程式的保護範圍與結構主義思想之對話,東吳大學法律研所碩士論文。
王傳芬(1998),網路交易法律問題之研究-以消費者保護為依歸,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舒雁(1996),標準電腦軟體利用契約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堯慶(1994),電腦程式在著作權法與專利法上定位問題之研究,東吳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
郭聯彬(1997),網路上使用授權契約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奇鑫(1998),電腦軟體拆封授權契約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雲晏(1996),美國電腦軟體專利保護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美智(1999),電腦軟體開發契約之研究-兼論電腦程式著作權之法律保護,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曉黎(2000),資訊的共享與交換-黑客文化的歷史、場景與社會意涵,台灣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
三、中文期刊論文
杜維武(1999),軟體授權基本概念釐清,智慧財產權季刊第21期,頁36-39。
林合民(1997),拆封授權契約之法律效力,資訊法務透析,頁15-25。
林志峰(1993),電腦軟體授權契約之探討,法令月刊第44卷第12期,頁16-18。
周德宇(2001),新經濟?新智慧財產權?─兼論最是智慧財產權,國家發展研究地1卷第1期,頁117-145。
袁建中,從抽象概念到實際應用─談軟體專利的迷思,科技法律透析,1999年9月15日,頁32-42。
陳人傑(2002),開放原始碼授權條款之法律分析(上),科技法律透析第14卷第6期,頁46-52。
陳人傑(2002),開放原始碼授權條款之法律分析(下),科技法律透析第14卷第7期,頁48-58。
楊智傑、李憲隆(2003),重組智慧財產權體制─開放原始碼的另一條進路,萬國法律第127期,頁40-51。
葉乃靜(1998),資訊商品化:公共圖書館面臨的困境,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第24期,頁29-43。
馮震宇(1998),論網際網路與使用者保護問題(下),資訊法務透析,頁30-38。
謝銘洋(1993),契約自由原則在智慧財產權授權契約中之運用及其限制,台大法學論叢第23期,頁309-330。
謝銘洋(1992),智慧財產授權契約之性質,月旦法學第82期,頁24-25。
劉靜怡(2002),軟體原始程式碼開放運動的規範意涵,月旦法學第80期,頁261-271。
劉靜怡(2002),網路時代商業方法專利的經濟分析初探,台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1期,頁215-248。
劉靜怡(1999),初探網路產業的市場規範及其未來:以United States v. Microsoft案發展為主軸,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4期,頁1-66。
戴豪君(1998),在點選之間決定一切﹖─談web-wrap contract的法律問題,頁37-40,商業現代化第28期。
戴豪君(2000),電子商務紀元使用者保護軟體法律課題(下),頁44-61,科技法律透析。
四、中文網站
資策會科法中心,我國因應開放原始碼之法制規劃建議-開放原始碼授權條款之法律分析與我國法制因應檢討,科專研究報告第二分項,2001年11月30日,
資策會科法中心,我國面對開放原始碼之法律問題蒐集-我國開放原始碼軟體產業之概況與公共授權條款介紹,科專研究報告第二分項,2001年8月31日,
鄭中人,探討微軟獨占的來源--兼論以著作權法保護軟體之不當,台灣法學會研討會文章,2003年3月8日,
CLDP--Linux中文文件計畫,GNU通用公共許可證,
外文文獻
一、外文書籍
BILL GATES (1996), THE ROAD AHEAD, Penguin Books.
Charles I. Jones (1998),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rowth, W.W. Norton.
David D. Friedman (2000), Law’s order: What economics has to do with law and why it matte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on E. Waldman and Elizabeth Jensen (1998),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Addison-Wesley.
Hal R. Varian (1996),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W.W. Norton.
Harvey S Rosen (1995), Public Finance, Irwin.
James M. Buchanan & Marilyn R. Flowers (1987), The Public Finances: an introductory textbook, Irwin.
Jean Tirole (1992),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IT Press.
Lawrence Lessig (2001), The Future of Ideas: The Fate of the Commons in a Connected World, Random House.
Michael Parkin (1996), Economics, Addison-Wesley。
Nicholas Imparato (2000), Public Police and the Internet—privy, taxes, and contract,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二、外文期刊論文
Anthony Lawrence Clapes (1993),Softwars: The Legal Battles for Control of the Global Software Industry.
Charles M. Gastle and Susan Boughs (2001), Microsoft III and the Metes and Bounds of Software Design and Technological Tying Doctrine, Virginia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 Virginia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
Christian H. Nadan, (2002) Open Source Licensing: Virus or Virtue?, 10 Tex. Intell. Prop. L.J. 349.
Daniel B. Ravicher (2000), Facilitating Collaborative Software Development: The Enforceability of Mass-Market Public Software Licenses, 5 Va. J.L. & Tech. 11.
Darren C Baker (1997), ProCD v. Zeidenberg: Commercial Reality, Flexibility in Contract Formation, and Notions of Manifested Assent in the Arena of Shrinkwrap Licenses, 92 NW. U. L. REV.
Garry L. Founds (1999), Shrinkwrap and Clickwrap Agreements: 2B or not 2B?, 52 FED. COMM. L.J.
Ira V. Heffan (1997), Copyleft: Licensing Collaborative Works in the Digital Age, 49 Stan. L. Rev. 1487.
Josh Lerner & Jean Tirole (2001), The open source movement: key research questions, European Economics Review 45.
Jonathan Zittrain (1999), The Un-Microsoft Un-Remedy: Law Can Prevent the Problem That it Can't Patch Later, 31 CONN. L. REV.
Mark A. Lemley (1995),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hrinkwrap Licenses, 68 S. CAL. L. REV. 1239, 1251-52.
Mark A. Lemley (1999), Beyond Preemption: The Law and Polic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ing, 87 CALIF. L. REV. 111, 169.
Marcus Maher (2000), Open Source Software: The Success of an Alternat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entive Paradigm, Fordham Intellectual Property, Media &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Fordham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thias Strasser (2001), A New Paradigm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The Case Against Open Sources, Stan. Tech. L. Rev. 4.
Natasha T. Horne (2001) ,Open Source Software Licensing: Using Copyright Law To Encourage Free Use, 17 Ga. St. U.L. Rev. 863.
Robert W. Gomulkiewicz & Mary L. Williamson (1996), A Brief Defense of Mass Market Software License Agreements, 22 RUTGERS COMPUTER & TECH. L.J.
Stephen M. McJohn(2000), The Paradoxes of Free Software, 9 Geo. Mason L. Rev. 25.
Yochai Benkler (2002), Coase's Penguin, or, Linux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112 Yale L.J. 369.
三、外文網站
Association of Shareware Professionals, Shareware FAQ, .
Bruce Perens, Open Sources: Voices from the Open Source Revolution, .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Inc.,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ers on Uniform State Laws, New Uniform Act Meets Immediate Need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ers on Uniform State Laws, Uniform Computer Information Transaction Act, .
Open Source Initiative, .
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and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ers on Uniform State Laws,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Article 2B--Licenses, .
FreeBSD, Inc., The FreeBSD Copyright, .
The Mozilla Organization, Mozilla Public License, .
The Mozilla Organization, .
指導教授 劉靜怡(Ching-Yi Liu) 審核日期 2003-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