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12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2 、訪客IP:3.137.218.215
姓名 林淑華(Shu-Hua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唐代令曲研究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壇經版本考★ 俞大綱劇作研究
★ 《風月錦囊》研究★ 女相聲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本論文唐代令曲為研究對象,探討令曲發展的時代背景、令曲的題材與反映的習俗及令曲和音樂歌舞的關係。
  唐代令曲發展和新進士集團放浪不羈的風習頗有關聯,宮廷音樂機構對俗樂的重視也促進了曲子的發展。商業化、城市化的文化性格及外來文化的刺激、宗教音樂的滲入,都使令曲的內容更加豐富。
令曲的題材廣泛,愛情、軍事、社會風俗、感懷、宗教、詠物、詠史、寫景及閒適等等都在取材之列。文學中常有描寫社會風俗的內容,令曲也不例外,可以從中發掘唐代食衣住行的情形,也可以了解當時的禮儀風俗、神靈崇拜、宗教信仰、歲時節慶等等的內涵。
令曲和音樂是分不開的,唐代令曲很重視節拍,因此演奏時以節奏樂器為主,令曲的歌唱技巧著重在「遏雲響谷之妙」,不同於宋詞演唱時的「婉轉嬌媚」。
令曲的句式齊言、雜言皆有,齊言令曲形式與近體詩相類,雜言令曲由長短句式組成,形式不一。而單句也有各自的節奏點,如五言句有二三節奏,也有三二節奏。
酒筵中有飲酒行令、以歌送酒,還有令舞佐觴,可以說是歌、樂、舞傳播的最佳途徑。令曲的音樂如今已無法聽聞,表演方式也只能從典籍和考古材料中略知一二,其中保存較多的就是歌詞,因此本文從令曲歌詞推求唐代令曲的面貌,並進而了解唐代的社會風俗及音樂舞蹈的流傳情形。
關鍵字(中) ★ 令曲
★ 小令
★ 曲子
★ 民俗
★ 曲子詞
★ 酒令
★ 音樂文學
關鍵字(英) ★ 
★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令曲釋名
第三節 唐代令曲研究概況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唐代令曲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 科舉產生的進士集團
一、科舉考試
二、進士及第
三、集團的對立
第二節 宮廷音樂機構——教坊、梨園、太樂署
一、教坊與俗樂
二、梨園的成立與發展
三、太常寺與音樂發展
第三節 商業化、城市化的風氣
一、南朝餘緒
二、唐代商業經濟
三、歌妓與文人
第四節 外來文化的吸收與抗拒
一、唐代的商胡
二、胡文化的流行
三、夷夏之辨
第五節 新樂的刺激胡夷里巷之歌
一、胡樂盛行
二、里巷之歌
三、宗教音樂
第三章 唐代令曲的題材與反映的民俗
第一節 令曲的作者及內容
一、令曲歌詞的作者
二、令曲的內容
第二節 令曲反映的唐代社會生活(一)
一、衣食住行
二、禮儀風俗
三、神靈崇拜與占卜迷信
第三節 令曲反映的唐代社會生活(二)
四、宗教信仰
五、醫藥保健
六、歲時節慶
七、音樂舞蹈
八、其他
第四章 唐代令曲的樂舞形式
第一節 令曲的歌唱
一、伴奏樂器
二、歌唱技巧
三、令曲節拍
第二節 令曲的句式
一、節奏與節律
二、齊言與雜言
三、平仄規律
第三節 令曲與著辭歌舞
一、酒令原始
二、勸酒促歌聲
三、酒筵令舞
結語
餘論:唐代令曲的延續
參考書目
附錄一
附錄二
參考文獻 古籍:
1. [唐]劉餗,《隋唐嘉話》(《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 [唐]孫棨,《北里志》(《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 [唐]李肇,《唐國史補》(《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 [唐]牛僧孺,《玄怪錄》(《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 [唐]范攄,《雲溪友議》(《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7. [唐]康駢,《劇談錄》(《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8. [唐]白居易,《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9. [唐]崔令欽,《教坊記》(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
10.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11. [唐]李昉,《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5月)
12. [五代]嚴子休,《桂苑叢談》(《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3.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4.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5.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
16.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明倫出版社,1975年)
17.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8. [宋]李昉,《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9. [宋]王讜,《唐語林》(《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0. 《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
21. 《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
22. [宋]張炎,《詞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宛委別藏》叢書),
23. [宋]王灼,《碧雞漫志》(《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4.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25.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6.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年
27.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28.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9.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未註明出版年月
30. [明]陳霆,《渚山堂詞話》,(《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1. [清]徐釚,《詞苑叢談》,(《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2. [清]方成培,《香研居詞麈》(《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33.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34. 黃徵、張湧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5月。
35. 《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近人著作(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1.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
2. 任二北,《教坊記箋訂》(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
3. [日]青木正兒,《中國文學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7年
4. 任二北,《敦煌曲校錄》(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
5. 王國維,《唐宋大曲考》(臺北:純真出版社),1982年
6. 任二北,《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7. 林玫儀,《詞學考詮》(臺北:聯經),1987年
8.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88年
9.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10. 任二北,《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11.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出版),1988年
12. 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13. 王美珠〈音樂社會學簡介〉,《美育》26期,1992年8月
14.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15. 劉尊明,《唐五代詞的文化觀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16. 金賢珠,《唐五代敦煌民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17. 史雙元,《唐五代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18. 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上海:知識出版社),1995年
19.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20. 姜伯勤,《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21.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22.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23. 牛龍菲,《敦煌壁畫樂史資料總錄與研究》(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年
24. 參見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
25.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6.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稿》(臺北:大鴻),1997年
27. 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1998年
28. 楊海明,《唐宋詞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29. 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30. 李斌城.李錦綉.張澤咸.吳麗娛.凍國棟.黃正建,《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31. 任半塘、王昆吾,《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32. [日]池田溫,《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33. 袁靜芳,《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
34. 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35. 盛唐氣象編輯委員會編,《盛唐氣象》(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36. 郭鋒,《唐代士族個案研究——以吳郡、清河、范陽、敦煌張氏為中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37. 楊鴻年,《隋唐兩京坊里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8. 張錫厚,《敦煌文學源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
39.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40.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41. 席金友,《詩詞曲基本知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42. 沈冬,《唐代樂舞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43.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4.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45. 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
46. 王勛成,《唐代詮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47. 周天游主編;《唐墓壁畫研究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
48.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
49. 葉棟,《唐樂古譜譯讀》(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
50.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51. 高國藩,《敦煌曲子詞欣賞》(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52. 涂宗濤,《詩詞曲格律綱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53. 萇嵐,《7-14世紀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54.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5.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56. 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57.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
58. 畢寶魁,《隋唐生活略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年
59. 金秋,《古絲綢之路樂舞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
60.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61. 喬健.劉貫文.李天生,《樂戶:田野調查與歷史追蹤》(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62. 丁放.余恕誠,《唐宋詞概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63. [日]岡村繁,《唐代文藝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4. 王力,《詩詞格律概要》(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
65.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66. 王賽時,《唐代飲食》(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67. 羅小平,《音樂與文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68. 唐躍,《中國音樂舞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69. 王小盾.楊棟編,《詞曲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70. 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1. 龍榆生《詞曲概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期刊論文(依出版年月排列):
1. 邱燮友,〈唐代民間歌謠與敦煌曲子詞之探述〉,《中國學術年刊》,1976年1期
2. 黃坤堯,〈唐聲詩歌詞考〉,《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研究所學報》13期,1982年
3. 張夢機,〈詞體產生之音樂背景〉,《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刊》,1984年6月
4. 趙其鈞,〈試論絕句與詞的關係〉,《江淮論壇》(雙月刊)1993年第1期
5. 孫立峰,〈唐代詩歌中胡姬形象的文化意義〉,《學習與探索》1993年第2期
6. 金建民,〈隋唐時期的燕樂與大曲〉,《中國音樂》(季刊)1993年第3期
7. 王偉勇,〈以唐五代小令為例試述詞律之形成〉,《東吳文史學報》11期,1993年3月
8. 王賽時,〈唐代的舞馬與舞犀象〉,《文史雜誌》1993年第4期
9. 李日星,〈承平之歌黍离之詩--唐代宮廷名伶李龜年〉,《文史知識》1993年第4期
10. 鄭祖襄,〈唐代樂工"翻曲"考〉,《中國音樂》(季刊)1993年第4期
11. 張明非,〈略論唐代樂舞的興盛及影響〉,《音樂舞蹈研究》1993年第5期
12. 周發祥,〈西方的唐宋詞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5期
13. 芮傳明,〈唐代"酒家胡"述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3年第9期
14. 沈端民,〈唐代著名樂師李龜年〉,《音樂舞蹈研究》1994年第2期
15. 葛曉音,〈初盛唐清樂從屬關係質疑〉,《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4期
16. 宋強剛,〈試論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0卷2期,1994年4月
17. 王賽時,〈唐代的節令遊樂〉,《唐都學刊》10卷,1994年2期
18. 王小盾,〈敦煌文學與唐代講唱藝術〉,《中國社會科學》(雙月刊)1994年第3期
19. 呂洪靜,〈唐宋大曲的"入破"與西安鼓吹樂中"賺"的比較〉,《音樂藝術》1994年第4期
20. 李明偉,〈唐代文學的嬗變與絲綢之路影響〉,《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1期
21. 周學明,〈詞與樂之關係及其嬗變〉,《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6期
22. 彭衛,〈機趣橫生的文字酒令〉,《歷史月刊》73期,1994年2月
23. 劉尊明,〈敦煌歌辭、敦煌詞、民間詞与文人詞之考辨〉,《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24. 劉尊明,〈詞起源於民間再闡釋〉,《中國韻文學刊》,1995年第1期
25. 張明非,〈唐代樂舞詩的藝術成就〉,《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1期
26. 葛兆光,〈道教與唐代詩歌語言〉,《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27. 鐵舞,〈唐宋曲子詞與現代流行曲詞之比較〉,《社會科學》1995年第12期
28. 劉尊明.王兆鵬,〈論唐五代宮廷詞的發展〉,《北方論叢》1996年第1期
29. 劉尊明,〈唐五代敦煌民間詞的文化蘊含〉,《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2期
30. 劉尊明;王兆鵬,〈《全唐五代詞》編纂與詞學理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1996年第4期
31. 劉尊明,〈論唐五代詞向儒家文化的回歸〉,《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4期
32. 劉尊明,〈中唐文人詞的藝術成就與詞史地位〉,《北方論叢》,2000年3期
33. 李立信,〈任半塘「唐聲詩皆為齊言」說商榷〉,《古典文學研究》半年刊2期,2000年2月
34. 何林天,〈唐詩的繁榮與佛學思想對唐代文學的影響〉,《山西師範學院學報》
35. 孫維城,〈論中唐文人詞源於聲詩〉,《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1期
36. 周延良,〈隋唐"燕樂"與"詞"的關係〉,《文藝研究》1996年第2期
37. 張志強,〈唐宋詞的語言範式和表情藝術〉,《福建論壇(文史哲版)》雙月刊1996年第6期
38. 劉光裕、郭術兵,〈論傳播方式的改變對唐宋詞的影響〉,《齊魯學刊》1997年第一期
39. 張林,〈中國音樂節拍發展史上的幾個重要問題〉,《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4期
40. 嚴安政,〈試論白居易在詞發展史上的貢獻〉,《唐都學刊》(季刊)1997年第2期
41. 劉揚忠,〈中華千秋詩酒緣--唐代雄豪恣縱"文字飲"〉,《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第3期
42. 徐連達,〈隋唐的酒事.酒宴.酒令〉,《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3期
43. 傅根清,〈色彩紛呈話酒令〉,《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2期
44. 李斌城,〈開拓唐代文化史研究新生面的力作--讀《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2期
45. 高鋒,〈花間詞:詩與樂的再度結合〉,《鎮江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
46. 吳惠娟,〈略論唐宋詞聲情相諧的美學特徵〉,《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12月
47. 陶爾夫,〈論宗教與詞體的興起〉,《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2期
48. 楊萬里,〈略論詞學尊體史〉,《雲夢學刊》1998年第2期
49. 黎虎,〈唐代的酒肆及其經營方式〉,《浙江學刊》1998年第3期
50. 王賽時,〈唐代的游宴風俗〉,《文史雜誌》1998年第3期
51. 葉嘉瑩,〈從文本之潛能與讀者之詮釋談令詞的美感特質〉,《文學遺產》1999年第1期
52. 謝桃坊,〈唐宋詞研究遺存難題述略〉,《社會科學研究》1999年2期
53. 謝桃坊,〈宋人詞體起源說的檢討〉,《文學評論》1999年第5期
54. 洛地,〈詞調三類:令、破、慢—釋「均」(韻斷)〉,《文藝研究》2000年第5期
55. 吳文光.趙曉楠,〈關於大曲《柘枝令歌頭》、《柘枝令》俗字譜及其考譯〉,《中國音樂學》(季刊)2000年第4期
56. 劉尊明,〈詞之為體如美人——唐宋詞形體美初探〉,《文藝研究》,2001年6期
57. 張興武,〈亂世江南著雅音——南唐妓樂與南唐詞〉,《西北師大學報》28卷1期,2001年1月
58. 張曉農,〈逸詞賞幽心 繁聲弄遠意——論古代詞曲的風格特徵與演唱〉,《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卷4期,2001年12月
59. 韓經太,〈唐宋詞學的自覺與樂府傳統的新變〉,《文學遺產》2001年6期
60. 楊曉靄,〈從敦煌歌辭中的男兒形象看唐代人物品藻趣尚〉,《敦煌研究》2001年4期
61. 王嶸,〈西域樂舞東傳及其在中原文化中的地位〉,《新疆藝術》2001年1期
62.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3卷1期,2001年3月
63. 郭紹林,〈唐五代洛陽的科舉活動與河洛文化的地位〉,《洛陽大學學報》16卷1期,2001年3月
64. 烏爾沁,〈外來民間文化的使者:西域胡姬——唐詩胡姬形象解析〉,《民族文學研究》2001年4期
65. 王曉驪,〈論宋代民間詞的曲化傾向〉,《學術研究》2002年2期
66. 馬珺,〈淺論唐宋時期的商業立法〉,《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11月
67. 應有勤,〈中日對古譜涵義和解譯的比較研究〉,《音樂藝術》2002年第1期
68. 崔憲,〈簡論民歌的曲隨詞唱與詞曲異步〉,《文藝研究》2002年第4期
69. 龍建國,〈論諸宮調與曲子詞的關係〉,《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6月第2期
70. 李黃臏,〈「北里志」析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9期,2002年9月
71. 龍建國,〈論諸宮調與曲子詞的關係〉,《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6月第2期
72. 王曉驪,〈南朝文化和樂府民歌的城市化傾向及其對唐宋詞的影響〉,《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73. 吳相洲,〈論初唐近體詩律的形成與歌詩入樂的關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2期
74. 陳正平,〈巴渝《竹枝歌》與文人擬作的《竹枝詞》〉,《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科版)12卷3期,2002年9月
75. 湯君,〈敦煌燕樂歌舞考略〉,《文藝研究》2002年3期
76. 王建軍,〈透過”胡姬”詩看唐代的民族融合〉,《柳州師專學報》17卷3期,2002年9月
77. 高瑞琴,〈寫盡無限感喟——論唐宋詞中的詠史詞〉,《魯行經院學報》,2002年1期
78. 劉明瀾,〈中國傳統器樂的節拍與古詩詞曲音樂〉,《民族音樂》
79. 竇培德,〈盛唐宮廷的劇場與舞臺〉,《藝海鉤沈》
80. 龍建國.廖章榮,〈論唐代曲子詞的傳播〉,《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8卷5期
81. 楊景龍,〈二十世紀白話小詩與古代絕句小令比較研究〉,《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8卷3期
82. 孟彭興,〈唐代發達的內外貿易與唐人社會生活風貌的嬗變〉,《學術月刊》
83. 賈劍秋,〈論唐代道教對唐代文化的影響〉,《西南民族學報》
84. 長 虹,〈漫話唐代著名道士張志和的漁父詞〉,《中國道教》
85. 洪惟助,〈論詞與音樂的關係及後世詞譜的缺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4卷2期
86. 沈冬,〈隋唐音樂與詞的關係試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4卷3期
87. 劉尊明,〈隋唐燕樂的繁榮與宮廷文化的關係〉,《中國文化月刊》203期
88. 劉尊明,〈詞的起源面面觀〉,《中國文化月刊》227期
89. 黃麗貞,〈「詞」的起源和形式〉,《中國語文》501期,
學位論文:
1. 徐信義,《張炎詞源探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2. 劉慧芬,《唐代宮廷舞蹈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1986年
3. 孫貴珠,《曲子詞演唱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86年
4. 洪靜芳,《唐詩入唱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0年
5. 楊旻瑋,《唐代音樂文化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1年
6. 鄭憲哲,《唐五代詞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1993年
7. 楊肅衡,《唐代文人詞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1998年
8. 陳枚秀,《詞體起源與唐聲詩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0年
指導教授 李國俊(Kuo-Chun Lee) 審核日期 2004-6-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