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121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18.117.72.224
姓名 黃思超(Ssu-Chao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浙崑改編戲研究──以《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
相關論文
★ 明代小曲研究★ 缽中蓮傳奇研究
★ 龍沐勛詞學之研究★ 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
★ 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研究──以1980年以後演出為主要探討對象★ 黃周星及其戲曲著作研究
★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臺灣亂彈戲劇本研究五題
★ 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 《六十種曲》表記情節研究
★ 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 高濂《玉簪記》研究――從文學劇本到崑曲演出
★ 焦循劇論研究★ 清乾嘉以降崑劇全本戲演出研究
★ 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年間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 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浙崑」在近現崑劇史上所扮演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不僅在於延續「姑蘇正宗南崑」血脈,從崑劇演出劇目的變遷來看,「浙崑」在傳統劇本整理改編的嘗試對於當代崑劇改編戲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十五貫》為浙崑所編演最為重要的一個劇目,對當代崑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被譽為「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開創的改編方式,繼承在《風箏誤》、《西園記》等幾個劇目上,可明顯的看出四個不同的特點:
1. 情節結構的整體性。
2. 衝突安排方式的改變。
3. 人物塑造的不同手法。
4. 表演的創新與突破。
從《十五貫》開始所作的突破是具有關鍵意義的。而如果單純就浙崑的改編戲來看,從劇本結構、演出場次及對其他劇團改編戲的影響三方面來看,《西園記》、《風箏誤》可作為浙崑改編戲的另外兩個代表,這兩本戲不僅有相當高的演出率,其成功更為浙崑帶了相當高的成就。
本論文針對改編戲,提出「傳奇劇本為因應實際演出的需求對劇本甚至整個表演體制進行更動」為傳奇劇本改編演出的指導概念,從這個概念出發,對浙崑改編戲進行分析研究,探討浙崑改編戲在情節、唱唸及演出三方面的特色及其藝術價值,尤其當代改編戲重點在於情節,不同於傳統劇本較於著重抒情,此點在論文中將被突出討論。本論文研究目的,除了直接探討浙崑改編戲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目的在於,「改編戲」為當代各大崑劇團演出的主要形式之一,其背後的發展因素、編劇手法及對傳統傳奇劇本根本性的改變,有待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本論文針對當代崑劇「改編戲」的一個重要部份進行深入的探討,期許對未來崑劇改編戲的全面研究有所貢獻。
關鍵字(中) ★ 西園記
★ 風箏誤
★ 改編
★ 十五貫
★ 崑劇
★ 浙崑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緒論 ------------------------- 1
一、研究動機 ----------------------- 1
二、研究範疇 ----------------------- 3
三、研究目的與方法 -------------------- 11
第一章 崑劇「改編戲」發展概述與浙崑改編、新編戲 --- 17
第一節、清末至傳字輩「全本戲」演出概述 ----------- 18
一、 清末至傳字輩以前崑劇演出劇目概況 --------- 18
二、 傳字輩演出全本戲、小本戲概況 ----------- 26
第二節、浙崑的改編、新編戲 ----------------- 32
一、 一九五六年以後至一九六六年文革前的改編、新編戲 -- 35
二、 一九七五年文革後迄今(二○○四)的改編、新編戲 -- 39
第二章 《十五貫》改編本析論 ------------- 51
第一節、原作的主題思想與情節結構 ------------- 52
一、「尚奇」的追求與主題呈現 -------------- 52
二、雙線式結構的商榷與分析 ------------- 55
第二節、《十五貫》改編劇本分析 -------------- 62
一、 主題與人物塑造-主題思想的轉變以及人物的意念化 - 62
二、 結構的完整-由串本「封閉式」到改編本「開放式」 - 71
第三節、《十五貫》改編本的曲文書寫與曲牌運用 ------- 78
一、 背離傳統規律的曲牌改寫 ------------- 78
二、 曲牌位置的安排與效果 -------------- 86
第四節、《十五貫》改編本導演與表演藝術 ---------- 89
一、 表演及導演的構思-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與演員的體悟創造 ------------------------- 90
二、 演員的表現及人物創造 -------------- 92
第三章 《風箏誤》改編本析論 ------------ 97
第一節、《風箏誤》原作情節結構及語言特色 --------- 98
一、 情節的奇巧與多層次結構 ------------- 98
二、 喜劇語言及其特色 ---------------- 104
第二節、《風箏誤》改編劇本分析 -------------- 109
一、 情節結構的輕重對比-折子戲的完整與其他情節的極度濃縮 -------------------------- 109
二、 從「情節」到「表演」-編劇手法造成審美角度的微妙改變 -------------------------- 113
第三節、《風箏誤》改編本唱唸的設計安排 ---------- 121
一、 沿用與改寫、重新創作的曲牌 ----------- 121
二、 念白的改寫與喜劇語言的運用 ----------- 126
第四節、《風箏誤》各版本的舞台呈現 ------------ 132
一、 由丑至六旦-浙崑改編本人物行當的設計與改變 --- 133
二、 個別演員表現的差異 --------------- 136
第四章 《西園記》改編本析論 ------------- 141
第一節、《西園記》原作主題與情節結構 ----------- 142
一、 主題及呈現手法 ----------------- 142
二、 情節結構與敘事元素的分佈 ------------ 145
第二節、《西園記》改編劇本分析 -------------- 150
一、 主題思想的改變 ----------------- 150
二、 喜劇情境與情節的經營 -------------- 156
三、 人物的設計安排-錯綜的人物關係及隱藏人物的巧妙運用 --------------------------- 160
第三節、《西園記》曲牌與念白的設計 ------------ 165
一、 曲牌的沿用與創新 ---------------- 165
二、 念白設計與唱念安排 --------------- 170
第四節、《西園記》的舞台呈現 --------------- 177
一、《西園記》舞台呈現的重點-「喜劇」需求影響表演的構思 --------------------------- 177
二、行當特色與喜劇效果的表現 ------------ 179
結論 ------------------------ 179
一、《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的共性與特性-從選材、主題、編劇四方面總結前文 ------------------- 183
二、浙崑改編戲在當代崑劇改編戲表現的開創性意義 ------ 191
參考書目 ---------------------- 19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依作者卅編者姓名筆劃排列)
專書部份
一、 劇本
王文章主編,《蘭苑集粹-五十年中國崑劇演出劇本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03
尤文貴、李冰,《浮沉記》,《溫州劇作》第一期抽印本, 
貝庚,《西園記》,浙江崑劇團演出油印本,1962‧07
貝庚改編,周傳瑛、王世瑤整理,《風箏誤》,浙江崑劇團演出手稿本, 
貝庚改編、周傳錚譜曲,《救風塵》(附工尺譜),浙江崑劇團演出手稿本,1983‧05
周世瑞、王奉梅整理,《牡丹亭》上本,演出本,2000‧10
周世瑞整理,《長生殿》,浙江崑劇團演出油印本,1994‧01‧14
周雪華作曲,《少年遊》旋律譜,演出手稿本, 
周傳瑛、洛地,《孔雀膽》,浙江崑劇團演出油印本,1980‧08‧28
周傳瑛,《十五貫》初改本,浙江崑劇團演出手稿本,1953
周傳瑛、洛地,《長生殿》,浙江崑劇團演出手稿本,1984‧07‧03
周傳瑛、洛地,《長生殿》曲譜,浙江崑劇團演出手稿本, 
陳正國,《伏波將軍》,《戲文》,頁62~80
陳西冷,《獅吼記》,演出油印本,1987‧10
陳祖賡作曲,《西園記》曲譜,浙江崑劇團演出手稿本,1978‧11‧07重印
陳靜,《同心結》,浙江崑劇團演出油印本,1980‧07‧07
陳靜,《楊貴妃》,浙江崑劇團演出油印本,1982‧04
陳靜,《唐明皇與楊貴妃》(即《楊貴妃》又一名),浙江崑劇團演出油印本, 
陳靜,《青虹劍》,浙江崑劇團演出油印本, 
陳靜,《李自成》演出手抄本,1978‧09
陳靜執筆,《十五貫》,浙江崑劇團演出油印本,1977‧09
陳靜執筆,《十五貫》曲譜,浙江崑劇團演出手稿本,1977‧12
楊子才作曲,《楊貴妃》曲譜,浙江崑劇團演出手稿本,1982‧04
齊致翔、張之雄編劇,龔世葵、王世菊、張世錚、周世瑞整理,,《少年遊》,演出整理油印本,1990‧08
二、戲曲史及相關論述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印,《中國戲曲研究院藏書目錄》(中國戲曲之部),北京,中國戲曲研究院,1958
方家驥、朱建明主編,《上海崑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10
史行主編,《中國戲曲志‧浙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7‧12
田本相主編,《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06
朱穎輝,《當代戲曲四十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02
周秦,《蘇州崑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12
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崑劇生涯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07
﹝日﹞松原剛著,叢林春譯,《現代中國戲劇考察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06
洪惟助主編,《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12。
洛地,《戲曲與浙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02
胡忌主編,《戲史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11
胡忌主編,《戲史辨》第二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09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06
胡曉明主編,《近代上海戲曲系年初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07
高義龍、李曉主編,《中國戲曲現代戲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09
桑毓喜,《崑劇傳字輩》,蘇州,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2000‧12
張庚主編,《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05
陳白塵、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07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12
黃仕忠,《中國戲曲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06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2001‧05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三、戲曲理論
于成鯤,《中西喜劇研究─喜劇性與笑》,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10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劃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1998‧03
王蘊明,《當代戲曲審美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05
吳梅,《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
吳新雷,《中國戲曲史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03
呂效平,《戲曲本質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09
李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0。
李漁,《閑情偶寄》(收錄於《李漁全集》第三卷),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07
李曉,《戲劇與戲劇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4
李曉,《比較研究─古劇結構原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01
周秦、高福民主編,《中國崑曲論壇》,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10
周國雄,《中國十大古典喜劇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06
周靖波,《中國現代戲劇論-衝突與發展中的戲劇》,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02
林慧雯,《當代崑劇全本戲改編本析論—以1956年《十五貫》後之崑劇劇本編寫為討論對象》,新竹,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8
侯雲舒,《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博士論文,1990。
姜永泰,《戲曲藝術節奏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07
姜智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表演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11
姜智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理論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12
姜智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文學、戲曲史研究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13
姜智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導演、音樂、舞台美術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14
姜智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教育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15
洛地,《詞樂曲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03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社,1992‧02
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10
胡星亮,《中國話劇與中國戲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09
夏寫時、陸潤棠編,《比較戲劇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12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01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07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08
張健,《幽默行旅與諷刺之門-中國現代喜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01。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04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焦尚智,《中國現代戲劇美學思想發展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03
童道明主編,《戲劇美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03
程華平,《中國小說戲曲理論的近代轉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10
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11
韓昌雲,《《十五貫》在崑劇與京劇之探討》,臺北,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04
四、導演與表演
王傳淞,《丑中美─王傳淞談藝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11
王詩英,《戲曲旦行身段功》,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01
李紫貴,《李紫貴戲曲表導演藝術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03
杜定宇主編,《西方名導演論導演與表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03
徐凌雲演述,《崑劇表演一得》,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08
張仲年,《戲劇導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01
章驥、程曙鵬主編,《藝海一粟-汪世瑜談藝錄》,香港,金陵書社出版公司,1993‧03
郭溥瀾、李偉華、李永軍編,《表演創作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07
(俄)瑪‧阿‧弗烈齊阿諾娃編,李珍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精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06
五、其他
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08
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03
(法)伯格森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09
吳祖強編著,《曲式與作品分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10
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01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01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01
(美)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02
(美)凱瑟琳‧喬治著,張全全譯,《戲劇節奏》,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04
薩伊德著‧李琨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北京,三聯書店,2003‧10
(法)羅蘭‧巴特著,董學文、王葵譯,《符號學美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六、工具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08
朱建明編,《《申報》崑劇資料選編》,上海,上海文化系統史志編輯委員會,1992‧05
佚名,《傳奇彙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03
吳梅,《南北詞簡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05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05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12
杜穎陶校編,《曲海總目提要補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05
姚燮,《今樂考證》(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十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
洪惟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索引》,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12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05
郭英德編著,《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07
黃文揚著、董康等校訂,《曲海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05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1997‧12
七、影音資料(此處以劇目筆劃排列)
《十五貫》,浙江崑蘇劇團,陶金導演,王傳淞、周傳瑛、朱國梁等主演,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北京北影錄音錄像公司,1956。
《十五貫》,上海崑劇團,方傳芸、鄭傳鑑、秦銳生導演,沈斌復排導演,計鎮華、劉異龍、蔡正仁、梁谷音主演,上海音像出版社,2000‧02。
《十五貫‧見都》,浙江崑劇團,陶偉明、何炳泉、陶波主演,浙江文藝音像出版社,2003‧10。
《西園記》,汪世瑜、王奉梅主演,浙江京崑藝術劇院,1993。
《西園記》,汪世瑜、王奉梅、陶鐵斧主演,浙江京崑藝術劇院,中央電視台、蘇州電視台的轉播錄影。
《西園記》,汪世瑜、王奉梅主演,浙江京崑藝術劇院,中央大學大講堂演出,中央大學系曲研究室錄影,2000‧1‧10。
《西園記》,汪世瑜、王奉梅主演,浙江京崑藝術劇院,台北新舞台演出,新象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1‧12。
《西園記‧墜花、夜祭》、《俊醜記‧驚醜》,《浙崑崑劇選場(一)》,汪世瑜、王奉梅等演出,未載明錄影時間、地點。
《牡丹亭》上集,王奉梅、陶鐵斧主演,北京威翔音像出版社。
《牡丹亭‧上、下》,浙江京崑藝術劇院,汪世瑜、王奉梅主演,新象文教基金會,2000‧01‧14。
《俊醜記》,浙江崑劇團,汪世瑜主演,1993。
《風箏誤‧驚醜、前親》,上海崑劇團,劉異龍、蔡正仁、成志雄主演,《中國喜劇研討暨展演》演出錄影,1992。
《風箏誤》,江蘇省崑劇院,錢振雄、孔愛萍主演,1997‧09‧29。
《風箏誤》,江蘇省崑劇院,錢振雄、孔愛萍主演,《秣陵蘭蘊‧江蘇省崑劇院演出》,雅韻藝術傳播公司製作,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發行,2000。
《風箏誤‧驚醜》、《療妒羹‧題曲》、《鳴鳳記‧寫本》,《浙崑折子戲》,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自錄於杭州群眾藝術館,1992‧02‧16。
《風箏誤‧前親》,浙江崑劇團,王世瑤、王世菊主演,浙江崑劇團自錄於杭州行歌劇院,1989。
《風箏誤‧前親》,浙江崑劇團,王世瑤、王世菊主演,1992。
《風箏誤‧前親》,浙江崑劇團,王世瑤、孫肖遠、李瓊瑤主演,浙江文藝音像出版社,2003‧10。
《浮沉記》,浙江崑劇團,汪世瑜、張世錚、龔世葵主演,未載明錄影時間、地點。
《楊貴妃》,汪世瑜、王奉梅、王世瑤主演,未載明錄影時間、地點。
《獅吼記》,浙江省崑劇團,汪世瑜、龔世奎、張世錚、王世瑤主演,未載錄影時間、地點。
期刊、單篇論文部分
一、戲曲史與相關論著
文,〈浙江崑蘇劇團在首都〉,《戲劇報》1956年6月號(總30),頁7,藝術出版社,1956‧06。
王復民、美成,〈「老調重談」三題-兼對(浙江)戲劇狀況之思考〉,《藝術研究》8(總17),頁171~182,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8‧02。
朱建明,〈崑劇全福班軼聞〉,《大雅》第3期,頁49~51,雅韻傳播公司,1999‧06。
朱家溍,〈近代保留在京劇裡的崑劇〉,《大雅》第3期,頁52~56,雅韻傳播公司,1999‧06。
吳戈,〈浙江戲曲五十年〉,《戲文》1999第四期,頁4~7,戲文編輯部、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98‧08‧15。
李堯坤,〈咬定青山不放鬆-論陳靜的創作〉,《藝術研究》8(總17),頁81~170,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8‧02。
周洪良,〈戲劇雅俗談〉,《藝術研究》11(總20),頁181~190,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9‧12。
孟琪,〈姑蘇行(上)-參加中國首屆崑劇藝術節暨優秀古典名劇展〉,《大雅》第9期,頁51~55,雅韻傳播公司,2000‧06。
林曉峰,〈一九八四、八五年度的浙江戲劇文學〉,《藝術研究》5(總14),頁78~111,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6‧11。
社論,〈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戲劇報》1956年6月號(總30),頁4~5,藝術出版社,1956‧06。
洪毅,〈時代、戲曲、觀眾-戲曲觀眾學習札記〉,《藝術研究》1(總10),頁90~105,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5‧07。
洛地,〈習崑傳曲,推陳出新-記周傳瑛藝術生涯六十年〉,《藝術研究資料》1,頁3~41,浙江省藝術研究所。
倪傳鉞口述,唐葆祥記錄整理,〈往事雜憶(下)〉,《大雅》第7期,頁42~47,雅韻傳播公司,2000‧02。
倪傳鉞口述,唐葆祥記錄整理,〈往事雜憶(上)〉,《大雅》第6期,頁22~28,雅韻傳播公司,1999‧12。
鈕驃,〈與崑劇前輩們在一起〉,《戲劇報》1957年第4期(總40),頁27~28,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02‧26。
趙景深,〈空前的崑劇觀摩演出〉,《戲劇報》1956年12月號(總36),頁13~14,藝術出版社,1956‧12‧09。
鄧長風,〈關於近代上海崑劇演出史料的幾點辨正〉,《藝術研究》11(總20),頁307~318,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9‧12。
二、理論、研究著作
文力,〈關於崑劇傳統戲的整理改編〉,《藝術研究資料》5,頁89~108,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3‧12。
王安祈,〈從折子戲到全本戲-民國以來崑劇發展的一種方式〉,《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頁1~57,里仁書局,1996。
王安祈,〈從結構觀念看大陸「戲曲改革」過程中的新編戲〉,《復興劇藝學刊》第22期,頁1~14,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8‧11。
王安祈,〈關於京劇劇本來源的幾點考察-以車王府曲本為實證〉,《民俗曲藝》第131期,頁113~168,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1‧05。
王璦玲,〈論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聯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頁549~588,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03。
石雨、吳戈,〈一波三折,變化多姿-略談傳統戲曲的一種結構手法〉,《藝術研究資料》5,頁55~62,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3‧12。
安‧索佛洛諾夫,林紜譯,〈作家與劇院〉,《戲劇報》1954年創刊號,藝術出版社,1954‧01‧20。
安葵,〈試談歷史劇創作中的幾個問題〉,《戲曲研究》第一輯,頁189~218,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07。
何為,〈論戲曲音樂的程式性〉,《戲曲研究》第十一輯,頁98~127,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12。
吳戈,〈從《十五貫》到《胭脂》-略論傳統劇目的推陳出新〉,《藝術研究資料》1,頁42~74,浙江省藝術研究所。
吳乾浩,〈戲曲劇本文學體制的發展趨勢〉,《劇藝百家》第二期,頁79~86、108,劇藝百家編輯部,1985。
吳歌,〈崑曲唱腔伴奏的一些嘗試〉,《戲曲音樂》1960年第3期,頁8~11,音樂出版社,1960。
李堯坤,〈著力刻劃好人物性格-談崑劇《十五貫》中況鐘性格的刻劃〉,《藝術研究資料》1,頁75~87,浙江省藝術研究所。
沈堯,〈戲曲文學的抒情性〉,《劇藝百家》第一期,頁71~77、89,劇藝百家編輯部,1985。
岡晴夫,〈關於李漁評價的考察〉,《藝術研究》11(總20),頁338~358,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9‧12。
林顯源,〈以西方「戲劇學」理論探究中國戲曲「現代戲」之形式與內容的矛盾〉,《復興劇藝學刊》第21期,頁5~11,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7‧10。
社論,〈反對戲曲工作中的過于執〉,《戲劇報》1956年6月號(總30),頁4~5,藝術出版社,1956‧06。
洛地,〈「立主腦」、「減頭緒」-戲曲創作中的兩種手法〉,《藝術研究資料》7,頁168~192,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3‧12。
美成,〈論選材及裁減的審美意識-兼評我省第三屆戲劇節部分劇作〉,《藝術研究》9(總18),頁125~147,洛地主編,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8‧10。
范鈞宏,〈唱唸安排縱橫談〉,《戲曲研究》第二輯,頁237~270,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12。
范鈞宏,〈唱唸安排縱橫談(續一)〉,《戲曲研究》第三輯,頁137~153,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12。
范鈞宏,〈唱唸安排縱橫談(續二)〉,《戲曲研究》第四輯,頁42~54,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04。
范鈞宏,〈唱唸安排縱橫談〉,《戲曲研究》第二輯,頁237~270,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02。
唐葆祥,〈《長生殿》的改編和演出〉,《大雅》第12期,頁30~36,雅韻傳播公司,2000‧12。
唐葆祥、宋光祖,〈論李漁的《風箏誤》〉,《藝術研究資料》1,頁120~134,浙江省藝術研究所。
徐沙,〈從戲劇情境到戲曲情境-一個有待建設的藝術課題〉,《藝術研究》13(總22),頁164~181,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91‧12。
徐朔方,〈李漁戲曲集前言〉,《劇藝百家》第四期,頁94~98,劇藝百家編輯部,1986。
馬聖貴,〈論《長生殿》與《長恨歌》主題之區別〉,《藝術研究》11(總20),頁148~162,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9‧12。
高琦華,〈從《掃秦》看折子戲的改編〉,《藝術研究》11(總20),頁163~170,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9‧12。。
陸萼庭,〈清代全本戲演出述論〉,《明清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頁327~361,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
崗晴夫著,張杰譯,〈李漁的戲曲及其評價〉,《戲曲研究》第十七輯,頁257~271,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12。
富‧弗勞洛夫,克地譯,〈諷刺作品的力量〉,《劇本》1955年7月號,頁161~166,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07‧03。
黃克保,〈王瑤卿先生怎樣設計京劇《柳蔭記》的唱腔〉,《戲劇報》1955年4月號,頁31~38,藝術出版社,1956‧12‧09。
楊子才,〈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對發展崑曲藝術的一點淺見〉,《藝術研究資料》5,頁81~88,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3‧12。
楊哲民,〈從況鐘與巡撫大人的鬥爭想起〉,《劇本》1956年7月號(總53),頁71~73,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07‧03。
葉橹,〈對諷刺劇中幾個問題的看法〉,《劇本》1955年7月號,頁155~160,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07‧03。
戴平,〈當代觀眾的審美心理定勢〉,《藝術研究》4(總13),頁151~177,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6‧07。
顏長珂,〈牝牡驪黃之外-戲曲文學的藝術特徵三題〉,《劇藝百家》第三期,頁108~113,劇藝百家編輯部,1986。
三、戲曲表演與導演
丁修詢,〈試談崑曲表演的舞台動作方法〉,《戲劇報》1956年10月號(總34),頁25~30,藝術出版社,1956‧10。
王傳淞,〈我演《十五貫》裡的婁阿鼠〉,《戲劇報》1956年6月號(總30),頁8~9,藝術出版社,1956‧06。
(蘇)尼‧米‧戈爾卡柯夫,孫維世譯,〈在莫斯柯藝術劇院-《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課程》選譯〉,《戲劇報》1954年9月號,頁29~34,藝術出版社,1954‧09‧20。
(蘇)尼‧米‧戈爾卡柯夫,孫維世譯,〈最初幾次會見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課程》選譯〉,《戲劇報》1954年8月號,頁38~43,藝術出版社,1954‧08‧20。
(蘇)尼‧米‧戈爾卡柯夫,孫維世譯,〈舞台調度的根據-《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課程》選譯(續)〉,《戲劇報》1954年二月號,頁37~42,藝術出版社,1954‧02‧20。
(蘇)尼‧米‧戈爾卡柯夫,孫維世譯,〈舞台調度的根據-《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課程》選譯〉,《戲劇報》1954年創刊號,頁42~49,藝術出版社,1954‧01‧20。
白雲生,〈談浙江崑蘇劇團演出的《十五貫》〉,《戲劇報》1956年5月號(總29),頁12~13,藝術出版社,1956‧05。
李少春,〈浙江崑蘇劇團《十五貫》的成就〉,《戲劇報》1956年6月號(總30),頁6~7,藝術出版社,1956‧06。
祁兆良、劉木鐸、黃克保、唐湜,〈蕭長華先生談「一台無二戲」-中國戲曲研究院藝術處老藝人訪問記之二〉,《戲劇報》1954年9月號,頁20~25,藝術出版社,1954‧09‧20。
阿甲,〈戲曲舞台藝術虛擬與程式的制約關係-談戲曲藝術的內部關係〉,《戲曲研究》第二十四輯,頁1~15,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12。
俞振飛,〈談崑曲的唱唸做〉,《戲劇報》1957年第8期(總44),頁8~9,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04‧26。
格奧爾基‧托夫斯東諾戈夫,李志喬譯,〈簡論舞台形象〉,《劇藝百家》第二期,頁117~124,劇藝百家編輯部,1986。
高宇,〈程硯秋的導演方法論-近代戲曲導演學探索之一〉,《劇藝百家》第三期,頁53~65,劇藝百家編輯部,1986。
高宇,〈潘之恒論導演和演員的藝術〉,《戲曲研究》第三輯,頁194~225,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12。
張拓,〈有關學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幾個問題〉,《戲劇報》1956年12月號(總36),頁33~37,藝術出版社,1956‧12‧09。
梅蘭芳,〈我看崑劇《十五貫》〉,《戲劇報》1956年5月號(總29),頁10~11,藝術出版社,1956‧05。
郭亮,〈戲曲導演藝術的歷史畫卷-《審音鑒古錄》〉,《藝術研究》1(總10),頁241~274,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5‧07。
傑羅李‧雷禮夫,張育華譯,〈歌舞劇場表演〉,《復興劇藝學刊》第18期,頁83~86,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8‧11。
焦菊隱,〈向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學習〉,《戲劇報》1954年創刊號,頁38~41,藝術出版社,1954‧01‧20。
焦菊隱,〈表演藝術上的幾個問題〉,《戲劇報》1954年11月號,頁3~8,藝術出版社,1954‧11‧20。
黃在敏,〈戲曲表演的觀眾意識〉,《中華戲曲》第五輯,頁24~37,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03。
黃克保,〈崑劇《十五貫》中過于執形象的創造〉,《戲劇報》1956年6月號(總30),頁12~13,藝術出版社,1956‧06。
黃克保,〈戲曲表演程式〉,《中華戲曲》第五輯,頁7~23,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03。
維‧斯米爾諾娃,孫劍秋譯,〈論《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課程》〉,《戲劇報》1954年7月號,頁35~40,藝術出版社,1954‧07‧20。
蔡敦勇,〈論我國戲劇舞台上的實與虛之表演藝術〉,《復興劇藝學刊》第5期,頁1~11,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3‧07‧01。
蕭賽,〈談《十五貫》中三個官員的表演〉,《戲劇報》1956年9月號(總33),頁15,藝術出版社,1956‧09。
錢世明,〈論程式〉,《戲曲研究》第二十輯,頁96~111,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11。
戴不凡,〈周傳瑛和他在《十五貫》鐘的藝術創造〉,《戲劇報》1956年6月號(總30),頁10~11,藝術出版社,1956‧06。
戴平,〈一個獨特的信息符號系統-論戲曲程式〉,《戲曲研究》第二十輯,頁71~95,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11。
藍凡,〈「鑽進去,跳出來」-中國戲曲表演體系新探〉,《藝術研究資料》9,頁29~77,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4‧12。
四、舞台美術
龔和德,〈戲曲景物造型論(續)〉,《戲曲研究》第六輯,頁79~106,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12。
黃克保,〈戲曲的舞台風格〉,《戲曲研究》第二輯,頁104~135,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12。
龔和德,〈戲曲人物造型論〉,《戲曲研究》第二輯,頁136~188,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12。
龔和德,〈越劇《西廂記》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美術設計〉,《戲劇報》1956年3月號(總27),頁38~39,藝術出版社,1956‧03。
龔和德,〈關於京劇的藝術改革中舞台美術的創作問題〉,《戲劇報》1955年1月號,頁44~49,藝術出版社,1955‧01‧22。
韓尚義,〈談舞台美術設計問題〉,《戲劇報》1954年9月號,頁26~29,藝術出版社,1954‧09‧20。
五、其他
大珂,〈防止《十五貫》化〉,《戲劇報》1957年第6期(總42),頁8~9,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03‧26。
王永敬,〈戲劇觀眾學芻議〉,《劇藝百家》第一期,頁8~17,劇藝百家編輯部,1985。
田漢,〈一年來的戲劇工作和劇協工作〉,《戲劇報》1954年10月號,頁3~6,藝術出版社,1954‧12‧20。
吳祖光,〈談談戲曲改革的幾個實際問題〉,《戲劇報》1954年12月號,頁15~19,藝術出版社,1954‧12‧20。
吳乾浩,〈去蕪存菁,推陳出新-關於戲曲傳統劇目的整理改編問題〉,《戲曲研究》第一輯,頁218~231,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07。
吳乾浩,〈關於中國戲曲劇種現實發展的幾個問題〉,《藝術研究》4(總13),頁198~213,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6‧07。
李堯坤,〈戲曲不景氣與戲曲改革〉,《藝術研究》2(總11),頁92~109,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5‧12。
沈祖安,〈對當前戲曲工作的幾點看法〉,《戲曲研究》第六輯,頁42~53,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12。
馬少波,〈關於京劇藝術進一步改革的商榷〉,《戲劇報》1954年10月號,頁7~14,藝術出版社,1954‧10‧26。
張郁,〈南方崑曲界的呼聲〉,《戲劇報》1957年第12期(總48),頁34,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06‧26。
郭漢城,〈現代化與戲曲化-在「1981年戲曲現代戲匯報演出」座談會上的發言〉,《戲曲研究》第六輯,頁1~14,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12。
陳朗,〈集中藝人發展崑劇〉,《戲劇報》1956年12月號(總36),頁15~16,藝術出版社,1956‧12‧09。
編輯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榜樣-記文化部與中國劇協召開《十五貫》座談會〉,《戲劇報》1956年6月號(總30),頁14~16,藝術出版社,1956‧06。
蔣中崎紀錄整理,〈了解觀眾-浙江省藝術研究所召開觀眾座談會〉,《藝術研究》2(總11),頁110~127,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5‧12。
楊子才,〈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對發展崑曲藝術的一點淺見〉,《藝術研究資料》5,頁81~88,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3‧12。
戴平,〈當代觀眾的審美心理定勢〉,《藝術研究》4(總13),頁151~177,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6‧07。
指導教授 洪惟助(Wei-chu Hung) 審核日期 2004-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