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12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18.116.239.195
姓名 陳怡如(Yi-Ju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王鳴盛及其文字學說之研究
相關論文
★ 《說文解字》數位編輯規畫研究 ──以繪圖、檢索與排版為探討對象★ 張海鵬彙刊叢書的成就-《學津討原》、《墨海金壺》、《借月山房彙鈔》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
★ 楊樹達文字形義理論初探★ 神話與《說文》相關字群之研究
★ 從《說文解字》中探析古代農牧漁獵★ 從《說文解字》探索古代對人體及疾病的認知
★ 《說文》禮樂器物形制考釋★ 古代居宅文化與《說文解字》建築相關字群研究
★ 觀光華語教材設計-以台灣國家公園為主題★ 古文字所見人生禮俗相關字群研究--以婚姻、生育、喪葬為核心
★ 陸德明〈爾雅音義〉名物諸篇異文類型研究★ 常用形聲字聲符兼義探析與華語文教學應用
★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析形釋義研究★ 民初(1912-1949)文字學教材八種研究
★ 古代服飾文化與《說文解字》相關字群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說文》一書歷經元、明二朝之沉寂,於清代伴隨著漢學抬頭而日漸興盛,王鳴盛生於康熙,卒於嘉慶,正是目睹文字學復甦的代表人物。王氏於治學上以小學為門徑,經義主鄭玄,文字主許慎,嘗於《說文解字正義.序》中云:「《說文》為天下第一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猶不讀也。」王氏雖給予《說文》極高之評價,然其於文字學之研究,則長期為經史盛名所掩,極受忽視。近人論及王氏《蛾術編.說字》之內容,也多以「迷信《說文》」作結,貶抑其價值,故本文之研究目的,即以《說字》門為基,輔以王氏著作中引《說文》訓釋字義及談論文字學概念的部分,以探討這位乾嘉學術巨擘於文字領域之成就。
在研究方法上,乃以分析乾嘉學風特色出發,探討由顧炎武奠基、戴震等人推展的考據學派,和文字學興盛間的關係。其次,考查清初文字學以《說文》一書為主流的原因,以明王氏問學所處的時代環境。第二章自王鳴盛的生平、師承交遊、思想背景、治學態度、學術著作等入手,探尋其學術淵源。第三章則透過文獻的閱讀,呈現王鳴盛的漢字觀,內容包括文字的名義、漢字的演變流程、六書觀點等等,以釐清王氏對於文字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以「王鳴盛的《說文》研究」為題,依據歷代《說文》學的理論,考查王氏之研究成果。本章先就王氏所言探討《說文》版本,次論《說文》的編排原則,以明王鳴盛於部序研究之心得。受當時考據風氣影響,王氏對《說文》之研究也偏重考證、校勘,故於本章三、四節中分論攷證《說文》之方法與內容。最後,王氏之經史著作中也有許多引用《說文》來訓釋字義之例,正可做為觀察王鳴盛運用小學知識進行經史考證、校勘的最佳材料。本章第五節中即以《十七史商榷》一書為範圍,一探王氏如何善用文字學進行史書攷證。
末章為本文之結論。筆者分別於「研究之特點」、「研究之檢討」中標舉數點以明其要,並提出王鳴盛的文字學研究乃「惠棟《惠氏讀說文記》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之間的過渡橋樑」之定位。筆者認為王氏對於《說文》一書的高度重視,對於日後「說文學」之興盛,必定有推波助瀾的影響。
關鍵字(中) ★ 王鳴盛
★ 說文解字
★ 乾嘉
★ 蛾術編
★ 小學
★ 考據學
★ 經史考證
★ 文字學
★ 西莊先生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王鳴盛及其文字學說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方法…………………………………………………...………… 3
第二節 前人研究王鳴盛之成果…………………………………...………… 5
第三節 乾嘉時期文字學發展概況 …………………….………………….. 10
一、 考據學風與文字學發展的關係……………….…………………… 11
(一)治學方式………………………………….……………………. 12
(二)學者影響……………………………….………………………. 12
二、 文字學發展以《說文》為主流…………….……………………… 13
第二章 王鳴盛之生平與著作
第一節 王鳴盛生平……………………………………………………….… 18
一、 生平事跡………………………………………………………….… 18
二、 師承交遊………………………………………………………….… 25
第二節 王鳴盛著作……………………………………………………….… 34
一、 經部著作………………………………………………………….… 34
(一)《尚書後案》………………………………………………….. 34
(二)《周禮軍賦說》……………………………………………...…36
二、 史部著作--《十七史商榷》…….…………………………………. 37
(一) 校訂字句…………………………………………………...38
(二) 評定人物……………………………..……………………39
(三) 考證地理…………………………………………………..39
(四) 辨明制度…………………………………………………..39
三、 子部著作--《蛾術編》…………………………………………….. 40
四、 集部著作--《西莊始存稿》、《西沚居士集》…………………….. 43
第三章 王鳴盛的漢字觀
第一節 文、字、書的關係……………….…………………………………. 46
一、 文字的發生順序……………………………………………………. 46
(一)八卦造字說…………………………………………………….. 47
(二)結繩造字說…………………………………………………….. 48
(三)倉頡造字說…………………………………………………….. 49
二、 文、字、書的定義……………………………………….…………. 51
(一)文、字、書釋名……………………….……………………….. 51
(二)小結………………………………………………………………52
第二節 歷代字體流變………………………………………………………. 54
一、 〈大篆與古文異多同少〉…………………………………………. 54
二、 〈倉頡爰歷博學〉…………………………………………………. 57
三、 〈秦時古文已絕〉…………………………………………………. 58
四、 〈艸書〉……………………………………………………………. 61
五、 〈王莽六體〉………………………………………………………. 64
六、 〈壁中書〉…………………………………………………………. 67
七、 〈虛造不可知之書〉………………………………………………..70
八、 〈古篆籀〉…………………………………………………………..72
九、 小結…………………………………………………………………..74
第三節 六書理論……………………………………………………………..76
一、 六書次序……………………………………………………………..76
(一)漢代六書次序三家說…………………………………………76
(二)王鳴盛的六書次序……………………………………………79
1. 先「指事」而後「象形」………………………………….79
2. 先「形聲」而後「會意」………………………………….84
3. 先「轉注」而後「假借」………………………………….85
4. 小結——六書次序所隱含的文字起源問題.….87
二、 君臣佐使說…………………………………………………………..89
(一)「君臣佐使說」析義…………………………………………90
1.「造字」的概念…………………………………………….91
2.「用字」的概念…………………………………………….91
(二)六書分論………………………………………………………92
1.指事………………………………………………………….93
2.象形………………………………………………………….96
3.形聲………………………………………………………….96
4.會意………………………………………………………….99
5.轉注……………………………………………………...…101
6.假借…………………..…………………………………….108
7.小結——由六書定義看君、臣、佐、使之內涵………...112
(三)「君臣佐使」說評議……………………..…………………113
1.「君臣佐使說」與鄭樵六書分組概念的比較…….……..113
2. 後人對「君臣佐使說」的批評……………………….…114
第四章 王鳴盛的《說文》學
第一節 《說文》各本異同…………………………………………………117
一、 李陽冰改本…………………………………………………………117
二、 二徐本異同…………………………………………………………120
(一)列字次第之不同….………………………………………….122
(二)收字之異同…………….…………………………………….123
(三)收解字義之不同……….…………………………………….125
(四)釋形之不同…………….…………………………………….126
三、《說文》學中的兩種韻譜……………………..……….…………..127
(一)《說文解字篆韻譜》…………………………….………….127
(二)《說文解字五音韻譜》………………………….………….130
1.《五音韻譜》的來源和內容…………………..…………..130
2.《五音韻譜》的作者問題…………..………...…………...130
3.兩種韻譜的評價…………….………………………….…..133
第二節 《說文》的編排原則…………………………………….…………136
一、 部敘的編排原則………………….………………………………136
(一)《說文》分部乃許氏特刱……………..……….…………..136
(二)對徐鍇《繫傳.部敘》之評議…………………………….139
1.必欲盡聯之,故有穿鑿,一病也…………………………141
2.過數部而遙接者,徐鍇必欲使銜尾相承,則鑿說多,二病也………..…………………………………………………...141
3.以字形相似牽聯,不必定有意義,而徐鍇必以文義貫通,遂 多強說,三病也……………………………………………...142
(三)王鳴盛《說文》系聯的觀念與條例………………………..143
1.分部次敘乃以「形繫為主,義繫為輔」…………………143
2.「遙接」的系聯概念………………………………………145
3.多部總承一部……………………………………...…………146
4.別以一部重起………………………………………...……149
(四)王鳴盛系聯觀念之檢討………………………….……………150
1.「多部總承一部」的群類概念尚有發展空間………...……150
2.未能體現「始一終亥」的意旨…………………………...…151
(五)王鳴盛分部次敘的影響………………………………….……151
1.對迮鶴壽的影響…………………………………….….…….152
2.對張度的影響………………………………………….……..153
3.對段玉裁的影響………………………………….…………..154
4.小結——部敘觀念的繼承與開展…..……………….….155
二、 部內排字的編排原則………………………………………………157
(一)部中次敘乃以字義為主…………………………………….....158
1.必先列皇帝名諱………………………………………...……158
2.先吉後凶………………………………………………...……159
3.同義類之字當聚於一處…………………………………...…160
4.所列地理位置之名,必以「西而東」、「北而南」順序排列.161
5.部首字並列兩字以成一字者必在一部之末……………..….162
6.有大篆所從相同,並列於部末之例………………………….163
(二)間有隨手位置不拘次敘者…………………………...………..164
(三)小結…………………………………………………………….165
第三節 攷證《說文》的方法………………………………….……………168
一、 以大徐本為底本,以小徐本為輔………………………….………169
(一)指出大徐本之誤…………………………………………...…..171
1.大徐釋形之誤……………………………………...…………171
2.大徐混淆徐鍇之說與《說文》原文之誤……………………171
(二)指出小徐本之誤……………………………………………….172
1.指出小徐計字之誤………………………………………...…172
2.指正小徐本列字次第、部首分卷之誤………………………173
3. 指正小徐釋形之誤……………………………………...…..176
4. 指正小徐說解之誤………………………...………………..177
(三)以為二徐說皆非………………………………………...……..178
二、 運用古注、字書以輔助說明……………………………………….178
三、 以關係書佐證…………………………………………………...….181
(一)以經籍引《說文》之例佐證…………………………………..178
(二)以經籍相關言論輔助說明………………………………….…183
1.佐證己說…………………………………………………..….184
2.指出經籍用字之不同…………...……………………………185
四、 運用石經資料為輔助……………………..………………………..185
(一)證明唐人誤用………………………………….………………187
(二)引用石經之言………………………………………………….188
(三)列出異文……………………………………………………….189
五、 輔以惠棟之說………………………………………………………192
(一)指出《惠氏讀說文記》的錯誤………………………………..193
(二)以惠棟經學著作之例佐證………………….…………...……..193
(三)以《惠氏讀說文記》之說解為輔助…………………………….195
第四節 攷證《說文》之內容…………………………………..…………….198
一、《說文》失收之字……………………………………………………198
(一)大徐新附字……………………………...………..…………...198
(二)注中有正文無…………………………………………………200
1.大徐新附已收者……………………………….……………..202
2.王氏列出注中有正文無者…………………….……………..204
3.小結…………………………………………………………...209
二、《說文》俗字………………………………………………………..211
(一)俗字作某…………………….…………………………………212
(二)王鳴盛的俗字觀……………………………………………….214
1.簡化………………………………….………………………..214
2.改易…………………………………….……………………..214
三、〈俗以一字誤分為二〉、〈俗以二字誤合為一〉………..………….215
(一)〈俗以一字誤分為〉…………………………….……………..215
(二)〈俗以二字誤合〉…………………………….…….………..219
四、隸變……………………………………………..……..……………..220
(一)隸變的演變方式………………………………...……………..222
1.損益………………………………….………………………..222
2.混同…………………………………….……………………..223
3.譌變…………………………………….……………………..224
4.轉易……………………………………………..…………….225
(二)王鳴盛的隸變觀……………………………….………………226
五、指出唐人謬改之誤…………………………………….……………227
六、〈後人任意更改、減省、增加、移徙〉……………………………….231
(一)任意更改………………………….……………………………232
(二)任意簡省、增加………………………….……………………233
1.漢字趨簡的需求…………………………….………………..233
2.聲符的強化…………………………………….……………..233
(三)任意移徙…………………………………….…………………233
第五節 王攷《說文》的運用——以《商榷》為例………….……………236
一、《商榷》中散見的文字學觀點…………………………..………….237
(一)〈文字淆譌〉…………………………………….…………….237
(二)〈唐以前音學諸書〉…………………………………………..238
(三)〈五代俗字俗語〉……………………………………………..239
二、《說文》學的運用…………………………………………………...240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王鳴盛文字學說之特點…………………………...……………….246
一、融合二徐之說,不囿於某個版本………………………………….246
二、注重《說文》之編排原則………………………………………….246
三、引用資料廣博……………………………………………………….247
四、提出新的六書觀點………………………………………………….247
五、標示俗字…..………………………………………………………..247
六、充分運用文字學知識於史學攷證…………………………………..248
第二節 王鳴盛文字學說之檢討………………………………..…………..249
一、篤信許說,有礙進一步開展……………………….………………249
二、評論較為主觀………………………………………………………..249
三、引述有誤……………………………………………….……………250
四、術語使用不精確…………………………………………………….251
第三節 王鳴盛文字學說之定位………………………………..…………..252
◎參考書目…………………………………………………………………………254
◎附錄一:《蛾術編》文字學研究篇目一覽表………………………………….. 264
◎附錄二:《蛾術編》攷證《說文》檢字表…………………………………….. 26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王鳴盛專著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清光緒十九年廣雅書局校本,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1月初版。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點校本,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
《西沚居士集》二十四卷,清道光癸未三年自怡山房刊本,收於《烏石山房文庫》。
《西莊始存稿》三十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禮軍賦說》四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禮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尚書後案》三十卷,附《尚書後辨》一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書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蛾術編》八十二卷,臺北:信誼書局,1976年7月初版。
《蛾術編》八十二卷點校本,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二、小學類專書
(一)《說文》之屬
《六書說》,(清)江聲,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初版。
《六書解例》,馬敘倫,天津:天津古籍書店,1990年初版。
《汲古閣說文訂》,(清)段玉裁,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初版。
《匡謬說文解字注》,(清)徐承慶,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怎樣學習說文解字》,章季濤,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11 月初版四刷。
《惠氏讀說文記》,(清)惠棟,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說文段註指例》,呂景先,臺北:正中書局,1953年臺一版。
《說文校議》,(清)嚴可均,收於《說文叢刊》,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說文部首類釋》,蔡信發,臺北:萬卷樓圖書,1997年8月初版。
《說文答問》,蔡信發,臺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4月初版三刷。
《說文商兌》,蔡信發,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9月初版。
《說文發疑》,(清)張行孚,臺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
《說文逸字》,(清)鄭珍,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說文補例》,(清)張度,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說文解字》,(南唐)徐鉉校訂,北京:中華書局,1998.10初版。
《說文解字引經考》,馬宗霍,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
《說文解字引群書考》,馬宗霍,臺北:學生書局,1973年。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校訂,臺北:黎明文化,1998年十二刷。
《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清)丁福保輯,楊家駱主編,據上海醫學書局民國17年版《詁林》及21年版《補遺》增補影印而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初版。
《說文解字綜合研究》,江舉謙,臺中:東海大學出版,1978年3月。
《說文解字篆韻譜》,(南唐)徐鍇撰,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說文解字繫傳》,(南唐)徐鍇撰,清道光十九年祈刻本影印,臺北:華文書局,1971年5月初版。
《說文新附考》,(清)鈕樹玉,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說文新附考》,(清)鄭珍,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說文學」源流考略》,張其昀,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說文學導論》,余國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
《說文類釋》,李國英,臺北:南嶽出版社,1981年修訂一版。
《說文釋例》,(清)王筠,收於《叢書集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臺一版。
(二)文字通論之屬
《凡將齋金石叢稿》,馬衡,臺北:明文出版社,1981年初版。
《小學答問》,章太炎,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初版。
《中國文字結構析論》,王初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第四版。
《中國文字學》,唐蘭,據原開明書店1949年3月版重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中國文字學》,潘重規,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3月二版。
《中國文字學》,孫海波,手寫影印本,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初版。
《中國文字學》,龍宇純,臺北:臺灣學生,1984年四版。
《中國文字學史》,胡樸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三版。
《中國文字學通論》,謝雲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初版。
《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楊樹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
《中國文字學叢談》,蘇尚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初版。
《中國金石學》,陸和九,臺北市 : 明文出版社,1981年初版。
《中國古文字學通論》,高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二刷。
《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周祖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文字學》,林慶勳等編著,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11月初版二刷。
《文字學概要》,林尹,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9月初版二十四刷。
《文字學概要》,汪國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初版。
《文字學概要》,杜學知,臺北:華國出版社,1955年6月初版。
《文字學概要》,裘錫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4月初版七刷。
《文字學簡編》,許錟輝,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3月初版。
《文字學纂要》,蔣伯潛,臺北:正中書局,1959年臺五版。
《六書釋例》,蔡信發,臺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0月初版。
《古文字學》,姜亮夫,杭州市:浙江人民,1984年初版。
《古文字學導論》,唐蘭,臺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初版。
《石鼓文研究》,郭沫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初版。
《高明小學論叢》,高明,臺北:黎明文化,1978年初版。
《黃侃論學雜著》,黃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臺一版。
《漢字史話》,李孝定,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初版。
《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李孝定,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初版。
《潛研堂金石文跋》,(清)錢大昕,據藝文印書館《石刻史料叢書》影印,1966年初版。
《戰國文字通論》,何琳儀,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隸變》,(清)顧藹吉,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二刷。
《簡明中國文字學》,陳新雄,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7月初版。
(三)字書之屬
《中文大辭典》,林尹、高明主編,臺北:文化大學,1990年9月八版。
《中華大字典》,陸費逵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月四刷。
《王力古漢語字典》,王力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初版二刷。
《正字通》,(明)張自烈,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初版。
《玉篇》,(梁)顧野王撰,收於《小學名著六種》,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縮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字彙》,(明)梅膺祚,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等人編纂,據同文書局原版影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初版十刷。
《經籍籑詁》,(清)阮元等人編纂,據阮氏嬛山館原刻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初版二刷。
(四)聲韻之屬
《集韻》,(宋)丁度等撰,收於《小學名著六種》,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縮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漢語音韻學》,董同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0月十五版。
《廣韻》,(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刊,據張士俊澤存堂本為底本,臺北:黎明文化,2001年10月十八刷。
《聲韻學》,竺家寧,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11月二版七刷。
(五)訓詁之屬
《小爾雅義證》,(清)胡承珙撰,收於《小學名著六種》,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縮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方言疏證》,(漢)揚雄撰,(清)戴震疏證,收於《小學名著六種》,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縮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方言箋疏》,(清)錢繹,收於《訓詁學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初版。
《中國訓詁學史》,胡樸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臺一版。
《訓詁簡論》,陸宗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訓詁學(上冊)》,陳新雄,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三刷。
《訓詁學概要》,林尹,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6月初版十七刷。
《爾雅義疏》,(清)郝懿行,收於《四部備要》據家刻足本校刊,上海:中華書局。
《廣雅疏證》,(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收於《小學名著六種》,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縮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釋名疏證》,(清)畢沅,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初版(影印本)。
三、相關專書
(一) 經學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周易》,收於《四部叢刊初編經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群經補義》,(清)江永,收於《叢書集成》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初版。
(二) 史學
《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二版十七刷。
《清史列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臺一版。
《通志》,(宋)鄭樵,日本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78年。
《漢書》,(漢)班固,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六版。
《後漢書》,(宋)范曄撰,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七刷臺一版。
《國語》,(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初版。
《戰國策》,(漢)高誘注,臺北: 文化出版社,1991年初版。
(三) 文集、筆記、專書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臺一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啟超,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年10月臺八版。
《中國歷代書體演變》,唐濤, 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90年出版。
《分門集註杜工部詩》,收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升菴外集》,焦竑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玉篇俗字研究》,孔仲溫,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初版。
《白虎通疏證》,(清)陳立,臺北:鼎文書局,據南菁書院皇清經續編影印,1973年初版。
《列子》, (周)列禦寇,臺北:廣文書局,據景印光緒甲申摹刻鐵琴銅劍樓宋本影印,1960年初版。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收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呂氏春秋》,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沈兼士學術論文集》,沈兼士,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
《昭代名人尺牘小傳正續編》,(清)吳修編,臺北:立德出版社,1967年臺一版。
《松崖文鈔》,(清)惠棟,收於《叢書集成》第19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臺一版。
《亭林文集》,(清)顧炎武,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2月初版。
《春融堂集》,(清)王昶,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范文瀾,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
《苗疆風俗考》,嚴如熤,收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八冊,據南清河王氏鑄版上海著易堂印行,臺北:廣文出版社,1962年初版。
《荀子》,(周)荀況撰,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校讎學史》,蔣元卿,安徽:黃山書社,1985年12月初版。
《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林慶彰主編,收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文獻專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發行,臺灣學生經銷,1995年初版。
《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八儒林二,趙爾巽等纂,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年初版。
《清王西莊先生鳴盛年譜》,黃文相所編,收於《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十二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6月初版。
《清代學術探研錄》,王俊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初版。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臺北:水牛出版社,1981年6月二版。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吳派經學家列傳第四》,支偉成,臺北:藝文出版社,1970年初版。
《清儒學案》,徐世昌,收於《中國學術名著》第5~12冊,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初版。
《清儒學案小篆》,周駿富輯,收於《清代傳記叢刊》第8卷,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初版。
《淮南子》,(漢)劉安撰,高誘注,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初版。
《章氏叢書》,章太炎,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初版。
《國學略說》,章炳麟,收於《河洛文庫》第二冊,臺北:河洛,1974年初版。
《問學集》,周祖謨,收於《夏學叢書》,臺北:河洛出版社,1979年初版。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收於《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經解類,第七十六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
《斠讎學》,王叔岷,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年8月初版。
《嘉定文化研究》,柴德賡等人(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5月初版。
《漢學師承記》,(清)江藩,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9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劉熙載文集》,(清)劉熙載,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潛研堂文集》,(清)錢大昕之,收于《叢書集成》第5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臺一版。
《論衡》,(漢)王充,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二十八卷,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初版。
《潛研堂詩續集》,(清)錢大昕,收于《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初版。
《甌北詩鈔》,(清)趙翼,收於《國學基本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初版。
《戴東原先生全集》,(清)戴震,據民國25年安徽叢書編印處刊行安徽叢書第6期刊本影印,臺北:大化出版社,1978年初版。
《戴東原集》,(清)戴震,收於《叢書集成》第19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臺一版。
《韓非子》,(周)韓非著,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藝術叢編》第一集《唐人書學論著.法書要錄》,張彥遠,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5月初版。
《觀堂集林》,王國維,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四、碩、博士論文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研究》,張惠貞,民國八十六年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
《說文解字「古文」形體試探》,陳鎮卿,民國八十五年國立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說文解字指事象形考辨》,晏士信,民國九十一年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說文解字敘析論》,見林維祥,民國八十一年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說文解字釋義析論》,柯明傑,民國八十一年國立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說文繫傳板本源流考辨》,張翠雲,民國七十七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
《徐鍇六書說》,吳憶蘭,民國九十二年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惠棟、戴震與乾嘉學術研究》,黃順益,民國八十八年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所博士論文。
《漢字篆隸演變研究》,李師淑萍,民國八十四年國立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歷代字書重要部首觀念研究》,呂瑞生,民國八十三年私立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五、單篇論文、期刊
〈六書淺說〉,劉兆熊,《臺灣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第16卷,1973年12月。
〈王鳴盛王氏遺文輯存(上)〉,陳鴻森,《大陸雜誌》第99卷第5期,1999年11月。
〈王鳴盛王氏遺文輯存(中)〉,陳鴻森,《大陸雜誌》第99卷第6期,1999年12月。
〈王鳴盛王氏遺文輯存(下)〉,陳鴻森輯,《大陸雜誌》第100卷第1期,2000年1月。
〈王鳴盛的史學〉,張惠貞,《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3卷第6期,1993年4月。
〈有本字用字假借之商兌〉,第五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所,2000年12月16-17日,33-46頁。
〈形聲字同形異字之商兌〉,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花蓮:花蓮師範大學中國語文教育學系,2001年4月16-17日,293-297頁。
〈明清時期上海地區學風的嬗變〉,馬學強,《史林》,第二期,1998年。
〈清代小學的發展和成就〉,時建國,《圖書與情報》,第2期,1998年。
〈《說文》俗字之商兌〉,蔡信發,第三屆中國語文教育之學理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所,2000年12月1-2日,1-18頁。
〈說文解字俗字箋議〉,吉仕梅,《語言研究》第二期,1996年。
〈論乾嘉學派的支派問題——兼論學派的一般性質〉,李貴生,《書目季刊》,第33卷第1期,1999年6月。
〈漢代「六書」三家說申論〉,陳五雲,《古漢語研究》,總第28期,1995年9月。
〈「漢代六書三家說申論」商榷〉,楊陽,《古漢語研究》,總第48期,2000年。
指導教授 李淑萍(Shu-Ping Lee) 審核日期 2005-1-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