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124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5 、訪客IP:18.189.180.76
姓名 包安妮(Annie Boisclair)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老莊道家善惡觀之研究
(Looking throught the Lao Zi and Zhuang Zi's vision of good and evil)
相關論文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研究★ 熊十力春秋外王學研究
★ 老子法自然的美學★ 成玄英莊學研究
★ 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 道法合流的慎到思想
★ 《韓非子》<解老>、<喻老>之研究★ 孟子立命與王充命定之比教研究
★ 楊簡心、經學問題的義理考察★ 《尹文子》之研究
★ 《管子》四篇思想研究★ 《白虎通》研究─《白虎通》暨《漢禮》考
★ 荀子禮論思想之研究★ 莊子修養論工夫次第研究
★ 從「任勢為治」說的形成論韓非思想的蛻變★ 《忠義水滸全書》的義理闡釋--從人性、權力與符號的角度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關鍵字(中) ★ 道家
★ 自然無爲
★ 荀子
★ 老子
★ 莊子
★ 儒家
★ 孟子
★ 善惡
關鍵字(英) ★ good and evil
★ Zhuang Zi
★ Lao Zi
★ Taoism
★ Mencius
★ Xun Zi
★ Confucianism
論文目次 内容目錄
中文摘要 . . . . . . . . . . . . . . . I
Abstract . . . . . . . . . . . . . . . II
志謝詞
. . . . . . . . . . . . . . . III
内容目錄 . . . . . . . . . . . . . . . IV
第一章 導論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與問題的釐清
. . . . . . . . . . . . . .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11
第四節 論文主要論題
. . . . . . . . . . . . . . . 12
第二章 道家善惡觀形成之人文背景
. . . . . . . . . . . . . . . 16
第一節 道家對儒家思想之超越反省
. . . . . . . . . . . . . . . 16
一、老子對儒家思想所作的反省
. . . . . . . . . . . . . . . 16
二、莊子對儒家思想的反省
. . . . . . . . . . . . . . . 26
第二節 儒家與道家善惡觀
. . . . . . . . . . . . . . . 33
一、 儒家的善惡觀 . . . . . . . . . . . . . . . 33
(一). 孟子的性善論
. . . . . . . . . . . . . . . 33
1.以不忍之心見性善
. . . . . . . . . . . . . . . 33
2.由四端之心見性善
. . . . . . . . . . . . . . . 35
3.人為何不善?
. . . . . . . . . . . . . . . 37
(二). 荀子的性惡說
. . . . . . . . . . . . . . . 39
1.以自然情欲見性惡
. . . . . . . . . . . . . . . 39
2.人爲何為善?
. . . . . . . . . . . . . . . 41
二、道家的善惡觀
. . . . . . . . . . . . . . . 43
第三章 老子善惡觀
. . . . . . . . . . . . . . . 51
第一節 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 . . . . . . . . . . . . . 51
第二節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德善
. . . . . . . . . . . . . . . 59
第三節 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 . . . . . . . . . . . . . . 67
第四章 莊子善惡觀
. . . . . . . . . . . . . . . 75
第一節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 . . . . . . . . . . . . . . 75
第二節 「庖丁解牛」與「心齋」工夫之三層次
. . . . . . . . . . . . . . . 80
一、「庖丁解牛」工夫之三層次
. . . . . . . . . . . . . . . 80
二、「心齋」工夫之三層次
. . . . . . . . . . . . . . . 83
第三節 齊物論儒墨兩行的皆是而無非
. . . . . . . . . . . . . . . 87
第五章 道家與儒家善惡觀的比較
. . . . . . . . . . . . . . . 96
第一節 自然無心與自覺有心
. . . . . . . . . . . . . . . 96
第二節 天生本真與人文化成
. . . . . . . . . . . . . . . 101
第三節 復歸於嬰兒與克己復禮
. . . . . . . . . . . . . . . 108
第六章 結論
. . . . . . . . . . . . . . . 116
參考書目
. . . . . . . . . . . . . . . 120
參考文獻 一、古籍部分 (依姓名筆劃順序)
王夫之,《莊子解》,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民國七十五年十月第一版。
朱熹點校,《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市: 鵝湖出社,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初版。
李耳撰,王弼注,《老子》,臺北市: 臺灣頭中華書局出版,民國八十一年四月第十一版二刷。
清‧宣穎撰,《莊子南華經解》,臺北市:廣文書局,民國九十年六月再版。
清‧陳壽昌 ,《南華真經正義》,臺北市: 新天地書局印行,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再版。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七年修訂版。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市: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版。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市: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初版。
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解 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民國六十三年。
二、近人論著 (依姓名筆劃順序)
王邦雄著,《中國哲學論集》,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再版二刷。
王邦雄著,《儒道之間》,臺北市: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八月二十日。
王邦雄著,《老子的哲學》,臺北市: 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十月八版。
王邦雄著,《莊子道》,臺北市: 漢藝色研出版,民國八十二年。
王財貴 ,《王龍溪四無說析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集刊地三十五號抽印本,民國八十年六月。
王先謙,《莊子集解》,上海書店, 民國七十六年, 第十一頁。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二年二月修訂八版。
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共三冊,臺北市: 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五年二月第十次印行。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市: 書林,民國八十八年。
吳怡著,《新譯老子解義》,臺北市: 三民書局印行,民國九十一年。
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民國七十五年。
吳怡著,《新譯莊子内篇解釋》,臺北市: 三民書局印行,民國八十九年。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七年。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一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初版。
高柏園著,《莊子内七篇思想研究》,臺北市: 文冿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袁保新著,《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市: 文冿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張起鈞,《老子哲學》,臺北市: 正中書局,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陳鼓應,《莊子哲學探究》,全國各大書局經售,臺北市: 民國六十七年元月二版。
程兆熊,《道家思想—老莊大義》,臺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四年。
黃錦鋐注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 三民書局印行,民國九十年。
蔡仁厚著,《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市: 文冿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出版。
蔡仁厚著,《孔孟荀哲學》,臺北市: 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三年九月。
三、期刊論文 (依姓名筆劃順序)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雜誌,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與「義」理念〉,哲學與文化,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王邦雄,〈道家「報怨以德」的無為思想〉,宗教哲學,民國八十六年一月。
王邦雄,〈論儒道兩家身心靈的修養與成長之道〉,宗教哲學,民國八十九年九月。
王邦雄,〈老莊道家論齊物兩行之道〉,鵝湖學誌,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王邦雄,〈由老莊道家析論荀子的思想性格〉,鵝湖學誌,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
方祖猷,〈王畿的心體論及其佛老思想淵源〉,鵝湖學誌,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方立天,〈道佛互動--以心性論為中心〉(上) (下),哲學與文化,民國八十七年十一,十二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整理,〈莊子「齊物論」演講錄〉(共15集完),鵝湖雜誌,民國九十二年二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整理,〈老子「道德經」講演錄〉(1~10), 鵝湖雜誌,民國九十三年一月。
朱敬武,〈莊子心學釋義〉,大漢學報,民國八十九年五月。
朱維煥,〈老子所言之「心」之闡釋〉,興大中文學報,民國八十四年一月。
朱維煥,〈莊子所言之「心」之闡釋〉,文史學報 (中興大學),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朱冠華,〈儒、道二家言「道」的異同及其當世意義〉,亞洲研究,民國八十七年一月。
江美華,〈從「渾沌」寓言探討莊子思想中的主體性〉,花蓮師院學報,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
伍至學,〈老子論道之二重性〉,哲學雜誌,民國八十五年八月。
吳冠宏,〈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民國八十九年七月。
吳汝鈞,〈莊子對仁義德性的看法〉,中國文化月刊,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李正治,〈老子「超禮歸道」型的禮樂思索〉,鵝湖雜誌,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李孺義,〈論「心齋」〉,中國文化,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
李日章,〈莊子所見的本真自我〉,靜宜人文學報,民國八十八年七月。
沈清松,〈莊子的道論--對當代形上困惑的一個解答〉,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民國八十三年五月。
林安梧,〈「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展開〉,鵝湖雜誌,民國九十二年四月。
林妙貞,〈莊子「齊物論」--解消言語論辯與物我對立的平等觀〉,鵝湖雜誌,民國九十年八月。
金貞姬,〈道家之內在意義的形而上學--「氣」底「化生」系統〉,中國文學研究,民國八十八年五月。
金貞姬,〈道家式的「執的存有論」--「成心」與「八畛」〉,興大中文學報,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對莊子思想之詮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
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對老子形上思想之定位〉,鵝湖學誌,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袁保新,〈當代新道家?!-- 當代道家哲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Contemporary Neo-Taoists: 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Review of Contemporary Studies in Taoist Philosophy),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十二期 】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袁保新,〈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 哲學與文化,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
袁保新,〈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兼答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張善穎,〈論「莊子」內篇中的「道」〉,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學報,民國八十七年五月。
張炳陽,〈「莊子.養生主」之「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詮釋〉,臺北師院語文集刊,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張鴻愷,〈從郭店竹簡《老子》不非「仁」「義」「禮」「樂」論早期之儒道關係〉,宗教哲學,民國九十二年九月。
陳拱,〈論孔老之精神境界〉(上)、(下),孔孟學報,民國八十九年九月、民國九十年九月。
陳文章,〈莊子寓言精神之工夫型態與境界型態--兼比較憨山、郭象、宣穎、陳壽昌之注解 〉(上)(下),鵝湖雜誌,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陳德和,〈儒道互補論的辨析與詮定〉,東吳哲學學報,民國八十九年九月。
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陳啟文,〈郭象「莊子注」之「自生」義試析〉,哲學與文化,民國九十一年二月。
許明珠,〈孔顏之對--莊子對仁義相的剝除〉,東方人文學誌,民國九十一年六月。
許抗生,〈簡論道家的人學思想〉,宗教哲學,民國八十七年七月。
陸建華,〈莊,孔關係略論〉, 鵝湖月刊第二七卷第二期總號第三一四。
彭馨慧,〈點成心為道心--從主體修證論「齊物論」的美學精神〉,鵝湖雜誌,民國九十年一月。
黃國清,〈成玄英「莊子注疏」的中道觀〉,鵝湖雜誌,民國九十年八月。
莊耀郎,〈「庖丁解牛」--論「莊子」的養生觀〉,國文天地,民國九十年九十年一月。
廖麗鳳,〈「莊子」中之孔子及其言論〉,華夏學報,民國八十六年二月。
歐崇敬,〈創造轉化的當代莊子哲學--「主體與心性」篇〉,世界中國哲學學報,民國九十年四月。
鄭宗義,〈論牟宗三先生的經典詮釋觀--以先秦道家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二十四期】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劉笑敢,〈關於老子考證的歷史考查與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劉笑敢,〈老子之 為的意含與現代意義〉,哲學雜誌,民國八十五年四月。
劉笑敢,〈老子之自然與無為--古典意含與現代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民國八十六年三月。
劉笑敢,〈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劉笑敢,〈「儒家不能以道家為忌」--試論牟宗三「以道釋儒」之詮釋學意義〉,【第二十四期】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葉海煙,〈莊子論惡與痛苦〉,鵝湖雜誌,民國八十八年三月。
賴錫三,〈「境界形上學」的繼承、釐清和批判與道家式存有論的提出〉,鵝湖雜誌,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
蔡振豐,〈「離形」與「去知」--「聽之以耳,聽之以心,聽之以氣」的詮解〉,臺大中文學報,民國八十五年四月。
鄺芷人,〈心性、佛性及真性〉--論新道家對儒佛之會通,東海哲學研究集刊,民國九十年六月。
魏元珪,〈老子道論的辯證--有關老子「道」內涵之系列探索 -1-〉,中國文化月刊,民國八十三年五月。
魏元珪,〈老子道論的辯證--有關老子「道」內涵之系列探索〉-2-,中國文化月刊,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魏元珪,〈老子道論的辯證--有關老子「道」內涵之系列探索 -3-〉,中國文化月刊,民國八十三年七月。
魏元珪,〈老子道論的辯證--有關老子「道」內涵之系列探索〉 --(完),中國文化月刊,民國八十三年八月。
魏元珪,〈老子論道德修養與生命體證 〉(上)〉、(下),中國文化月刊,民國八十四年六月、民國八十四年七月。
魏元珪,〈老子思想的歷史文化根源〉,宗教哲學,民國八十四年十月。
蘇新鋈,〈道家言棄仁義的真諦〉,中國書目季刊,民國八十三年三月。
四、學位論文 (依姓名筆劃順序)
朱柏熹,〈老子「道」之形上性格釐定〉,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79/碩士。
余姒倩,〈宣穎《南華經解》儒、道性格蠡測─以道為核心展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0/碩士。
李漢相,〈老子論道與人之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77/博士。
林明照,〈莊子「真」的思想析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88/碩士。
林玫君,〈老子虛靜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83/碩士。
周旻秋,〈《孟子》與《莊子》的情感昇華論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87/碩士。
金兌勇,〈老子道論的思路探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87/碩士。
邸彥,〈《老子》之「道論」-以雙重進路之重建的嘗試〉,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86/碩士。
邱茂波,〈老子形上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79/碩士。
姚彥淇,〈《莊子》中的「孔」卅「顏」論述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91/碩士。
馬強,〈老子道德經「道」概念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86/碩士。
袁保新,〈老子形上思想之詮譯與重建〉,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72/博士。
許義灶,〈孟子性善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74/碩士。
許星媛,〈老子無為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86/碩士。
陳錦湧,〈郭象玄冥哲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87/碩士。
張昭珮,〈老子德形上思想〉,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79/碩士。
黃秋韻,〈先秦儒家道德基礎之研究──兼論「惡」的問題〉,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89/博士。
黃玉麟,〈《莊子》中的人之研究——生命的自由與無傷〉,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88/碩士。
黃漢光,〈老子「無」的哲學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72/博士。
楊慶豐,〈孔子與老子思想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79/博士。
謝忠正,〈老子道德字義疏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59/碩士。
關亮清,〈孟子人性論中的善惡問題〉,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76/碩士。
五、英文部分
A.C. Graham.1990. 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arsung Chang. 1970. Wang Yang-Ming : Idealist Philosopher of Sixteen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 St.John’s University Press.
Jean François Billeter. 2002. Leçons sur Tchouang-Tseu. Paris : Editions Allia.
Jean Levi. 2003. Propos intempestifs sur le Tchouang-Tseu. Paris : Editions Allia.
Lawrence Kohlberg. 1984.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 nature and validity of moral stages. Taipei : Cambridge Harper & Row.
Wing-Tsit Chan. 1963. A Source Book of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 New-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指導教授 王財貴、王邦雄
(Tsai-Gui Wang、Pang-hsiung Wang)
審核日期 2005-7-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