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14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8 、訪客IP:18.117.165.66
姓名 康珮(Pei K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忠義水滸全書》的義理闡釋--從人性、權力與符號的角度分析
(Legitimate Reason Explanat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Analysis from the View Points of Human Nature, Power and Symbols)
相關論文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研究★ 熊十力春秋外王學研究
★ 老子法自然的美學★ 成玄英莊學研究
★ 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 道法合流的慎到思想
★ 《韓非子》<解老>、<喻老>之研究★ 孟子立命與王充命定之比教研究
★ 楊簡心、經學問題的義理考察★ 《尹文子》之研究
★ 《管子》四篇思想研究★ 《白虎通》研究─《白虎通》暨《漢禮》考
★ 荀子禮論思想之研究★ 莊子修養論工夫次第研究
★ 老莊道家善惡觀之研究★ 從「任勢為治」說的形成論韓非思想的蛻變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試圖回答梁山泊好漢究竟是盜匪還是英雄?以及《水滸傳》之所以被視為悲劇的原因。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本文採取中國義理學以及西方文化研究理論對舉的研究方法,歸納出人性、權力、符號等三個面向來討論。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前人研究成果、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及研究方法等等。
第二章:〈《水滸傳》文化研究的論述基礎〉。為了先對這個流傳了四百多年的《水滸傳》有基本的認識,論文第二章從《水滸》故事的流傳演變、版本的發展和差異,來說明本文看待《水滸》的角度,肯定它處在虛實之間的特殊性格。
第三章:〈《水滸傳》的倫理析義〉。主要採用西方倫理學對「正義」和「幸福」的理解作為分析的理論基礎。在「正義」部份主要從社會規範的禮法衝突去看《水滸》人物的行為是否符合「替天行道」的價值。在「幸福」的部份則是希望探究《水滸》人物在社會處境中的價值判斷,進而說明梁山泊如何從《水滸》人物寄託理想的天堂到如同烏托邦般的瓦解過程。
第四章:〈《水滸傳》的身體隱喻〉。本章採用西方的身體論述,並比較中國儒道的身體觀,用來檢視身體在《水滸傳》裡如何成為一個文化符號,被權力加諸其上而無法掙脫。這章將討論水滸人物的身體被賦予了什麼樣的文化意涵;並以米歇爾•傅柯權力內化的理論為論述基礎,分析《水滸》人物從「逼上梁山」到「招安」過程中和朝廷權力關係的變化。
第五章:〈《水滸傳》的「殺人」意涵〉。本章則是採取符號學的詮釋方法,對於「殺人」和「性別」這二個爭議的問題作符號的詮釋和解讀,將水滸傳中引起爭議的殘酷「殺人」行徑和對「淫婦」的殘忍對待方式做一釐清,這樣的「殺人」描述不論在情節推動上或是突出《水滸》人物的價值觀上都有重要意義。
第六章:對本論文做一回顧,並對所提出「英雄--盜匪」的主要問題做出歸納和判斷,以及從小說情節、接受心理以及人格類型論述《水滸傳》的悲劇性格。
本文認為由於《水滸傳》體現了複雜的現實世界,以及人性的各個不同面向。梁山泊好漢究竟是英雄還是盜匪的問題,從小說情節中,不能得到肯定的評價;但從接受心理來說,則可稱為全然的英雄,因為他們代表了普遍人心的期望。而《水滸傳》悲劇性格的意義就在於,人生而處處被權力束縛,有其侷限的無奈。而梁山泊好漢對體制的反抗,正彰顯了人追求自由的積極意義,這也是《水滸傳》仍值得深究的價值所在。
摘要(英) Abstract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Liangshanbo outlaws are bandits or heroes as well as why this novel, Outlaws of the Marsh, is considered a tragedy. To answer these two questions, this paper adopts Chinese legitimate reason research and western culture theories to discuss and conclude human nature, power and symbol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I is “Introduction” to explain former study results, motive, purpose, objective, definition of glossary and research methods, etc.
Chapter II is “Foundation of Discussions on Cultural Study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To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is novel, which has been circulated for more than four hundred years,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view of this thesis on Outlaws of the Marsh from its changes,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ces of versions; and approves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in between the false and true.
Chapter III is “Ethics Interpretat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The analysi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understandng of “justice” and “happiness” in western ethics. In “justice”, the researcher determines whether the behaviors of characters in Outlaws of the Marsh conform to the social values of enforcing the justice on behalf of the Heaven. In “happiness”, the paper hopes to explore the value judgment of characters in Outlaws of the Marsh in the society to further explain how Liangshanbo goes through from the paradise to collapse like Utopia.
Chapter IV is “Body Metaphors in Outlaws of the Marsh”. This chapter adopts western body discussions and compares the body views of Chinese Confucian to examine how body in Outlaws of the Marsh becomes a cultural symbol and is unable to break away from the power. It also discusses the cultural meaning to the body of characters. Based on the power internalization of Michel Foucault,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relation of characters with the government from being forced to Lianshan to accepting amnesty and enlistment.
Chapter V is “Meaning of Killing in Outlaws of the Marsh”. This chapter uses interpretation of semiology to interpret and explain “killing” and “genders”, the two controversial issues, and clarify the cruel killing and brutality to immoral women. Description of such killing is important in both promotion of plots and manifestation of character values.
Chapter VI reviews the thesis and proposes the conclusions and judgment on the main issue of “heroes—bandits”. Furhermore, it expounds the tragic characteristics from novel plots, reception psychology, and statements of characteristics in Outlaws of the Marsh.
The study believes Outlaws of the Marsh expresses the complicated real world and different facets of characteristics. One can not have positive evaluation on whether a Liangshanbo outlaw is a hero or a bandit in the novel. In light of reception psychology, he is a complete hero, as he represents the desire of ordinary people. The meaning of tragic characteristics in Outlaws of the Marsh is lacking of choices when life is bound by power. Liangshanbo outlaws’ fight against the system expresses the aggressive meaning of human nature to seek liberty and freedom. This is the value for in-depth study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關鍵字(中) ★ 盜匪
★ 符號
★ 權力
★ 身體
★ 幸福
★ 正義
★ 水滸傳
★ 忠義
關鍵字(英) ★ bandits
★ symbols
★ faith and justice
★ Outlaws of the Marsh
★ justice
★ happiness
★ body
★ power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前行學者研究的成果與檢討 01
一、 前行學者論述的幾種模式 01
二、 前行學者論述的幾個議題 04
三、 對前行學者研究成果的檢討 09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一、 「詮釋閱讀」的可能性 11
二、 「狂熱份子」的現代解碼 11
三、 新舊時代的對話和中西文化的接軌 13
四、 多元視角下的《水滸傳》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 17
一、 題目釋義與研究取向 17
二、 論文用詞說明 18
三、 研究範圍 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章節安排及理論說明 21
一、 問題的提出 21
二、 研究方法說明 22
三、 章節理論運用說明 26
四、 章節安排 28
第二章、 《水滸傳》文化研究的論述基礎 31
第一節、 傳說書寫:《水滸》故事的流傳發展 31
一、 《水滸》故事的歷史性 32
二、 由歷史向文學的轉化 34
第二節、 研究界域:版本的釐定與選擇 39
第三節、 虛實之間:看待《水滸》的角度 45
第三章、 《水滸傳》的倫理析義 49
第一節、 論述基礎:正義秉性和幸福原則 49
一、 「正義」與「義」:自然法和實證法的衝突 50
二、 幸福國度的基本概念 61
三、 小結 68
第二節、 《水滸傳》的正義論述 69
一、 替天行「道」與盜亦有「道」:《水滸傳》的特殊正義觀 70
二、 禮法之辨:《水滸》人物的復仇與正義 82
第三節、 從《水滸》人物的幸福觀論梁山泊的烏托邦性格 96
一、 《水滸》人物的幸福觀 96
二、 幸福的追尋與困境 103
三、 小結 108
第四章、 《水滸傳》的身體隱喻 109
第一節、 論述基礎:身體議題的面向 111
一、 身體和修養工夫 111
二、 身體的文化政治學 119
第二節、 《水滸傳》的身體圖像 126
一、 身體隸屬於階級倫理 127
二、 梁山的身分印記 135
第三節、 《水滸傳》的身體意涵 147
一、 身體價值的顛覆 147
二、 身體與政體:朝廷機制與《水滸》身體的權力關係 157
第五章、 《水滸傳》的「殺人」意涵 175
第一節、 論述基礎:符號的多義性 175
一、 德希達的「延異」 175
二、 羅蘭•巴特的「元語言」 177
三、 小結 179
第二節、 歷史與虛構──「殺人」是一種符號 181
一、「殺人」是一種符號象徵 182
二、「殺人」情節在《水滸傳》中的意義與功能 184
三、小結 193
第三節、 天理與人欲──「淫婦之死」的重新詮釋 194
一、 透視淫婦之死 195
二、 去人欲 200
三、 存天理 209
四、 小結 213
第六章、 結論 217
第一節、 論文的回顧與展望 217
一、 論文的回顧 217
二、 論文的不足與展望 220
第二節、 《水滸傳》的再評價 222
一、 是英雄還是盜匪 223
二、 《水滸傳》的悲劇性 225
三、 小結 233
參考書目 235
【附錄一】:《水滸傳》相關博碩士論文 246
【附錄二】:《水滸傳》版本概況說明 248
【附錄三】:《忠義水滸全書》百零八條好漢落草原因及結局一覽表 24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古籍按經史子集排列,並依原著時代先後排序,其餘按作者或譯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 水滸文本:
《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全書》(即袁無涯百二十回本),楊定見改編本,《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10月。
《鍾伯敬先生評忠義水滸傳》,《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10月。
《容與堂本水滸傳》百回本(即《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
《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
二、 古籍:
(一) 經:
《十三經注疏》,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據抱經堂本校刊,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經部,1966年3月。
(二) 史: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8月。
〔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7年10月。
〔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5月。
〔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3月。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8月。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6月。
〔明〕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據清道光七年姚氏扶荔山房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明〕應檟撰:《大明律釋義•刑律》,《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一年廣東布政使司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沈之奇注,洪弘緒訂:《大清律集解•刑律》,《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三) 子:
〔魏〕王弼等:《老子四書》,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9月。
〔西漢〕列禦寇撰,張湛注《列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據鐵華館叢書(為景宋本)。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月。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10月。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宋〕周敦頤:《通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子部,1966年3月。
〔宋〕周敦頤:《周子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宋〕張載:《張子全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子部,1966年3月。
〔宋〕程頤、程顥:《二程全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子部,1966年3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宋〕朱熹:《朱子大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子部,1966年3月。
〔宋〕朱熹,友枝龍太郎解題:《論語或問》,景正保四年刊本,台北:中文出版社,1977年。
〔宋〕陸九淵:《象山全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子部,1966年3月。
〔宋〕黃大光:《積善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洪邁:《夷堅志》,據嚴久能景宋抄本黃蕘圃校舊抄本明抄本明刻本,京都市: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80年12月。
〔明〕王陽明:《陽明全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子部,1966年3月。
〔明〕錢希言:〈贗籍〉,《戲瑕》,《續修四庫全書》,據安徽省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周亮工:《書影》,《續修四庫全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六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四) 集: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7月。
〔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明〕李贄:《焚書》,收入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明〕李贄:《續焚書》,收入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續修四庫全書》,據明天啟四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集部,1966年3月。
三、 今人書籍:
(一) 外文書(翻譯書):
王佩莉譯,〔德〕諾貝特•埃利亞斯著:《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4月。
王德威譯,〔法〕傅柯著:《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王慶中、萬育維譯,〔英〕Len Doyal and lan Gough著:《人類需求--多面向分析》,台北:洪葉文化事業,2000年1月。
牟宗三譯註,〔德〕康德(Kant)著:《道德底形上學之基本原則》,收於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5月。
余碧平譯,〔法〕雅克•德里達著:《多重立場》,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5月。
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美〕羅爾斯著:《正義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沈亨壽譯,〔美〕浦安迪著:《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9月。
周昌忠譯,〔法〕李維斯陀著:《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11月。
孟祥森譯,芙蘭西絲•高爾芬(Francis Golffing);芭芭拉•高爾芬(Barbara Golffing)著:《現代人論烏托邦》,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11月。
林文琪譯,〔英〕Kathryn Woodward編:《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邱維珍、薛芸如譯,〔加〕伊莉莎白•艾寶特著:《獨身》,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3月。
邱瓊瑤譯,威廉•艾溫著:《人體聖經》,台北:耶魯國際文化事業,1998年。
姜靜繪譯,〔美〕John Briggs、〔英〕F. David Peat著:《亂中求序──渾沌理論的永恆智慧》,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苗力田、徐開來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尼各馬科倫理學》,台北:昭明出版,2003年12月。
梁永安譯,〔美〕賀佛爾(Eric Hoffer)著:《狂熱份子》,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4年10月。
許薔薔、許綺玲譯,〔法〕羅蘭‧巴特著:《神話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
陳光中等譯,史美舍著(Neil J. Smelser):《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楊庸一譯,〔奧〕佛洛伊德著:《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6月。
萬怡等譯,〔奧〕弗朗茨‧M‧烏克提茨(Franz M. Wuketits)著:《惡為什麼這麼吸引我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劉北成,楊遠嬰譯,〔法〕傅科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劉北成、楊遠嬰譯,〔法〕傅科著:《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劉佳林譯,〔德〕諾貝特.埃利亞斯著:《論文明、權力與知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鄭明萱譯,〔英〕艾瑞克․霍布斯邦著:《盜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戴鎦齡譯,〔英〕扥馬斯․莫爾著(Thomas More):《烏托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
韓玉萍譯,佐竹靖彥著:《梁山泊--水滸傳一○八名豪傑》,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
嚴蓓雯、韓雪臨、吳德祖譯,〔德〕鮑吾剛著(Wolfgang Bauer)著:《中國人的幸福觀》,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二) 中文書: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10月。
王邦雄:《緣與命》,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
王邦雄:《再論緣與命》,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1月。
王邦雄:《人人身上一部經典》,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王邦雄:《二十一世紀的儒道》,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4年3月增訂三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裡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10月。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
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4年。
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4月。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9月三版。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
何心:《水滸研究》,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李幼蒸:《文化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3月。
李辰冬:《三國水滸與西遊》,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10月。
周慶華:《身體權力學》,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5月。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10月。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5月。
胡適:《水滸傳與紅樓夢‧水滸傳考證》,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2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10月臺二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1年9月。
孫紹先:《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5月。
徐朔方:《小說考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耿雲卿:《先秦法律思想與自然法》,台北:商務印書館,2003年1月。
馬幼垣:《水滸論衡》,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6月。
馬幼垣:《水滸人物之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馬漢寶:《西洋法律思想論集》,台北:海天出版社,1970年2月。
張金鑑:《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11月。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據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4月。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陳岸瑛、陸丁:《新烏托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傅正玲:《悲壯與蒼涼》,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
傅惠生:《宋明之際的社會心理與小說》,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曾仰如:《亞里斯多德》,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3月。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月六版。
賀昌群、孫楷第:《元曲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5月。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月。
黃俶成:《施耐庵與水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慈繼偉:《正義的兩面》,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12月。
楊國榮:《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年4月。
楊適:《伊壁鳩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10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6月。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4月。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台北:新雨出版社,1995年8月。
樂蘅軍主編,康來新助編:《中國古典小說論文精選叢刊》(小說類),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85年4月。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5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
鄭振鐸:〈《水滸傳》的演化〉,收於《名家解讀水滸傳》,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台北:古風出版社,1989年12月。
戴華、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年10月。
謝冠生、查良鑑編:《中國法制史論集》,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8年8月。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2月。
魏崇新:《說不盡的潘金蓮》,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8月。
羅爾綱:《水滸傳原本和著者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四、 其他:
《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2002年9月。
馬蹄疾編:《水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五、 期刊:
王北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悲憤--水滸傳的一個解讀〉,《歷史月刊》,第216期,2006年1月。
王邦雄:〈《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14期,2006年6月。
李志宏:〈在天道循環與人事際遇之間--論《水滸傳》敘事的後設命題及其話語構成〉,《東華人文學報》,第10期,2007年1月。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第334期,2004年1月。
周家嵐:〈從接受史角度看晚清知識份子對「水滸傳」的三種詮釋策略〉,《中華文苑》,第56期,2003年2月。
柯慶明:〈論「悲劇英雄」〉,《文學評論》,第4集,1977年。
馬桂花:〈失落的感性與理性--淺談《水滸傳》中的閻婆惜命案〉,《青海師專學報》,第4期,2001年。
高桂惠:〈水滸故事傳播中的江湖與江山--以明.陳忱《水滸後傳》的「地景書寫」與「場域效應」為主的討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0期,2007年1月。
高禎臨:〈金聖歎小說戲曲情節美學分析〉,《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7期,2006年7月。
許華峰:〈金聖嘆本《水滸傳》第二十三回「婦人勾搭武二」段「火盆」的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21期,2005年7月。
郭玉雯:〈《水滸傳》之構成與金聖歎的詮釋--以宋江為核心〉,《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
劉承炫:〈金聖歎《水滸傳》評點之敘事話語的探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3期,2006年10月。
指導教授 王邦雄 審核日期 2008-7-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