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32206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1 、訪客IP:3.137.174.216
姓名 陳雅雯(Ya-We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土木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斜坡土體滲流破壞引致土石流之探討
(A study on the debris flow incluced by the seepage failure of the natural dam)
相關論文
★ 不均勻圓形橋墩之局部沖刷研究★ 砂礫河床之跌水沖刷分析
★ 土石流潛勢判定模式及土石壩滲流破壞之研究★ 港池污染擴散影響因子之探討
★ 不均勻橋墩及群樁基礎之局部沖刷研究★ 邊牆射流及尾檻對砂質底床之沖刷研究
★ 砂粒受水平振動行為之研究★ 土石流發生之水文特性探討
★ 不均勻橋墩與套環保護工法之局部沖刷研究★ 護坦及尾檻下游之局部沖刷分析
★ 橋台束縮與局部沖刷之研究★ 慢顆粒流之輸送帶實驗與影像分析
★ 均勻入滲時坡面地下水流之理論解析★ 尾檻設置對下游之局部沖刷效應
★ 二維斜坡顆粒流之輸送帶實驗與分析★ 套環保護工法對減少橋墩局部沖刷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藉由渠槽實驗模擬土石壩於小流量下之滲流破壞過程。實驗之壩體由非凝聚性且粒徑均勻之越南矽砂組成,因此本身滲透性高,壩體內滲流面逐漸升高,當滲流至壩體下游邊坡處,從壩趾處開始發生破壞,而滲流造成溯源沖刷,破壞面漸次往壩體上游面發展直至壩體整個潰流。
本實驗分為二部份:第一部份為壩體未破壞時,壩體內部滲流特性之探討;第二部份為壩體發生破壞時,壩體崩塌速率及崩塌土體流動機制之探討。以實驗資料可得無因次式 ,並以此無因次式來預測非凝聚性土石壩崩潰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對斜坡土體滲流破壞引致土石流之預警及疏散有相當之功效。
摘要(英) The study simulates the process that dam crashed by seepage under small discharge. The composition of dam is non-cohesive and uniform, so that it has high permeability. When the seepage surface arises until seepage reaching the downstream end of dam, the initial failure occurs from the toe. Simultaneously seepage causes headcutting, the gradually develops toward upstream until dam collapsing. The experiments have two parts: the first is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epage before the dam crash; the second is discussing the rate of collaps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fluid soil, when the dam is collapsing.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data we can find the dimensionless equation to forecas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llaped length and elapsed time, the result is very useful for prevention and evacuating the debris flow induced by the seepage failure of the dam.
關鍵字(中) ★ 土石流
★ 滲流
★ 溯源沖刷
關鍵字(英) ★ headcutting
★ seepage
★ debris flow
論文目次 目錄
頁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錄……………………………………………………………………..Ⅲ
表目錄…………………………………………………………………..Ⅵ
圖目錄…………………………………………………………………..Ⅷ
符號說明……………………………………………………………..…XI
第一章 諸論……………………………...………….…………………1
1-1 前言……………………………………...……………………1
1-2 研究動機………………………………………………...……2
1-3 研究目的………………………………………………….…..3
1-4 研究方法……………………………………………..……….3
1-5 本文架構……………………………………………...………4
第二章 文獻回顧……………………………...…….………...……….5
2-1 土石流概述…….......................................................................5
2-1-1 土石流之定義……………………………………………5
2-1-2 土石流發生條件………………………………………..6
2-1-3 土石流的類型…………....……………………………..6
2-2 土石流運動行為與溪床坡度之關係………….……………..8
2-2-1 土石流與溪床坡度之關係…………………………….8
2-2-2 發生土石流臨界坡度之公式………………………...10
2-3 土石流動之體積濃度……………………………………….12
2-4 天然土石壩之破壞………………………………………….13
2-5 溯源沖刷之型態……………………………………….........14
2-6 台灣地區土石流概況……………………………………….15
第三章 理論分析…………………………...……………….………..16
3-1 達西定律………………………………………………….…16
3-1-1 達西公式……………………………………………...16
3-1-2 單位入流量與水位之關係......……………………….16
3-2 Dupuit之理論分析………………………………………….18
3-2-1 Dupuit之假設與理論……………………….………..18
3-2-2 單位入流量與水力梯度之關係…………………...…18
3-3 Casagrande Seepage Curve…………….………..…………..19
3-4 因次分析………………….……………………..…………..22
3-5 土石流之平均流速……….……………………..…………..23
3-6 土石流之流變特性……….……………………..…………..25
第四章 滲流破壞引發土石流之實驗……………...……….………..28
4-1 實驗設備…………………………………………………….28
4-2 非凝聚性壩體內部滲流實驗……………………………….29
4-2-1 實驗配置……………………………………………...30
4-2-2 實驗步驟………………………………………….…..30
4-3 非凝聚性長梯形土石壩滲流破壞實驗…………………….30
4-3-1 實驗配置……………………………………………...30
4-3-2 土石流崩壞長度之實驗步驟………………………...32
4-3-3 流動土體孔隙率之實驗步驟………………………...33
4-3-4 流動土體流速之實驗步驟…………………………...33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35
5-1 非凝聚性壩體內部滲流之實驗結果….………...….............35
5-1-1 相同粒徑下壩體單位入流量與水位之關係………...35
5-1-2 相同粒徑下壩體單位入流量與水力梯度之關係…...35
5-1-3 斜坡單位入流量與Dupuit類型公式之相關性……...36
5-1-4 與Casagrande Seepage Curve之比較…….………….36
5-2 非凝聚性長梯形土石壩滲流破壞之實驗結果………….…37
5-2-1 相同粒徑下壩體單位入流量與時間之關係………...37
5-2-2 相同粒徑下壩體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37
5-2-3 不同粒徑下壩體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40
5-2-4 夯實對無因次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之影響..…….41
5-2-5 粗糙元對無因次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之影響…...43
5-3 流動土體之土壤特性………………………………….……44
5-3-1 流動土體之孔隙率…………………………………...44
5-3-2 流動土體之體積濃度…………………………...…....45
5-4 流動土體之流速特性………………………………….……46
5-4-1 流動土體流量與單位流量之關係………………...…46
5-4-2 流動土體厚度與單位流量之關係…………………...47
5-4-3 流動土體流速與單位流量之關係…………………...4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49
6-1 結論………………………………………………………….49
6-1-1 非凝聚性壩體內部滲流實驗………………………...49
6-1-2 非凝聚性土石壩滲流破壞實驗………………...……49
6-2 建議………………………………………………………….51
參考文獻……………….………………………………...……………..52
表目錄
頁次
表2.1 泥石流類型、運動及堆積特性………………………………...56
表2.2 溪床坡度與土石流運動行為之關係………………………….57
表2.3 發生土石流之臨界坡度公式………………………………….57
表2.4 台灣近年來發生土石流之地區及激發因素………………….59
表4.1 實驗試體之基本資料………………………………………….62
表4.2 非凝聚性壩體內部滲流實驗相關條件……………………….62
表4.3 非凝聚性長梯型土石壩滲流實驗相關條件………………….63
表4.4 BB彈之物理性質……………………………………………...63
表5.1 上游水位及滲出點水位之關係……………………………….64
表5.2 滲出點水位之比較…………………………………………….65
表5.3 d50=1.48 mm之壩體破壞時間………………………………...65
表5.4 d50=0.58 mm之壩體破壞時間………………………………...66
表5.5 無因次(5.9)式在不同流量及坡度下之a值……......................66
表5.6 夯實之比較………………………………………………….....67
表5.7 不同粗糙元之破壞時間……...………………….…………….67
表5.8 不同粗糙元之a值……………………………….…………….68
表5.9 坡度12°時,流動土體之孔隙率(d50=1.48 mm)………………68
表5.10 坡度16°時,流動土體之孔隙率 (d50=1.48 mm) …………...69
表5.11 坡度20°時,流動土體之孔隙率 (d50=1.48 mm)…………....70
表5.12 坡度24°時,流動土體之孔隙率 (d50=1.48 mm)……………71
表5.13 流動土體之體積濃度( ) (d50=1.48 mm)…………………...72
表5.14 流動土體之流量 (d50=1.48 mm)…………………………….72
表5.15 單位流量( )與流動土體流量( )之關係 (d50=1.48 mm)...73
表5.16 崩塌流動土體之厚度 (d50=1.48 mm)……………………….73
表5.17 崩塌流動土體之平均流速 (d50=1.48 mm)………………….74
表5.18 崩塌流動土體之表面流速 (d50=1.48 mm)………………….74
表5.19 之比值 (d50=1.48 mm)……….………………………75
圖目錄
頁次
圖2.1(a) 礫石型土石流:南投縣豐丘………………………………..76
圖2.1(b) 泥流型土石流:雲南省蔣家溝……………………………..76
圖2.1(c) 一般性土石流:南投縣神木村……………………………..76
圖2.2 堆積土層之應用分佈………………………………………….77
圖2.3 不成熟土石流………………………………………………….77
圖2.4 天然土石壩之三種破壞型態………………………………….78
圖2.5 Holland及Pickup溯源沖刷類型……………………………...79
圖2.6 Gardner溯源沖刷類型………………………………………...79
圖3.1 Δh之示意圖………………………………………………....80
圖3.2 Δh1之示意圖………………………………………………..80
圖3.3 Dupuit理論假設示意圖……………………………………….81
圖3.4 Dupuit一維滲流公式示意圖………………………………….81
圖3.5 Casagrande Seepage Curve示意圖(1)……….………………...82
圖3.6 Casagrande Seepage Curve示意圖(2)……….………………...82
圖4.1 實驗設備圖…………………………………………………….83
圖4.2 底床粗糙元(中值粒徑為1.48 mm)…………………………..83
圖4.3 調節渠槽坡度之螺旋桿……………………………………….84
圖4.4 流量計………………………………………………………….84
圖4.5 實驗試體之粒徑分佈圖……………………………………….85
圖4.6 試體模型……………………………………………………….85
圖4.7 非凝聚性壩體內部滲流實驗流程圖………………………….86
圖4.8 滲流破壞造成壩體潰流之歷程……………………………….87
圖4.9 同時發生滲流及溢流破壞造成壩體潰流之歷程…………….88
圖4.10 溢流沖蝕破壞造成壩體潰流之歷程…………………..…….89
圖4.11 非凝聚性土石壩滲流破壞實驗流程圖………………….…..90
圖4.12 非凝聚性土石壩孔隙率實驗流程圖………………………...91
圖4.13 非凝聚性土石壩崩塌土體流動速度實驗流程圖…………...92
圖5.1 單位入流量與滲入點水位之關係圖………………………….93
圖5.2 單位入流量與滲出點水位之關係圖…………………….……93
圖5.3 單位入流量與Δh/Lb之關係圖………………………….….94
圖5.4 單位入流量與Δh1/Lb之關係圖………………………….…94
圖5.5 單位入流量與(hs+h2)/2×Δh/Lb之關係圖………………….…95
圖5.6 單位入流量與(hs+h2)/2×Δh1/Lb之關係圖……………………95
圖5.7 單位入流量與[(hs+h2)/2]0.7×Δh/Lb之關係圖………………96
圖5.8 單位入流量與[(hs+h2)/2]1.6×Δh1/Lb之關係圖………………..96
圖5.9 滲出點之比較………………………………………………….97
圖5.10 單位入流量與破壞時間之關係圖(d50=1.48mm)……………97
圖5.11 單位入流量與破壞時間之關係圖(d50=0.58mm)………...….98
圖5.12 無因次參數示意圖…………………………………………...98
圖5.13 值與無因次崩壞長度及時間之關係圖……………………99
圖5.14 坡度16°流量2.78cm2/sec,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99
圖5.15 坡度16°流量3.47cm2/sec,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0
圖5.16 坡度16°流量4.17 cm2/sec,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0
圖5.17 坡度16°,不同單位流量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1
圖5.18 坡度20°,不同單位流量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1
圖5.19 坡度24°,不同單位流量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2
圖5.20 16°、4.17 cm2/sec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2
圖5.21 20°、4.17 cm2/sec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3
圖5.22 24°、4.17 cm2/sec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3
圖5.23 坡度16°,不同單位流量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4
圖5.24 坡度20°,不同單位流量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4
圖5.25 坡度24°,不同單位流量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5
圖5.26 夯實器……………………………………………………….105
圖5.27 不同夯實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20°、2.78 cm2/sec)……....106
圖5.28 不同夯實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20°、3.47 cm2/sec)……....106
圖5.29 不同夯實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20°、4.17 cm2/sec)……....107
圖5.30 不同夯實下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20°、4.86 cm2/sec)……....107
圖5.31 底床粗糙元中值粒徑為7.85 mm俯視圖...………………..108
圖5.32 底床粗糙元中值粒徑為7.85 mm側視圖...………………..108
圖5.33 粗糙元d50 = 7.85 mm(平坦)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9
圖5.34 粗糙元d50 = 7.85 mm(凹凸)崩壞長度與時間之關係圖…..109
圖5.35 粗糙元d50=7.85 mm (凹凸)之流動土石分層現象………...110
圖5.36 不同坡度下,單位流量與孔隙率之關係圖………………...110
圖5.37 不同坡度下,單位流量與體積濃度之關係圖……………...111
圖5.38 不同流量下,坡度與體積濃度之關係圖…………………...111
圖5.39 單位流量與流動土體流量之關係圖……………………….112
圖5.40 單位流量與流動土體厚度之關係圖……………………….112
圖5.41 不同坡度下,單位流量與流動平均流速之關係圖…….......113
圖5.42 不同坡度下,單位流量與流動表面流速之關係圖………...113
圖5.43 不同坡度下,單位流量與 之關係圖…………….......11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山口伊佐夫(1985),「防砂工程學」,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系譯,pp.150-174。
2.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1992),「水土保持手冊工程篇」,pp.10-14。
3. 詹錢登(2000),「土石流概論」,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4. 趙世照(1992),「天然土石壩漸進破壞過程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5. 柯玉川(1995),「上游入流泥砂含量對土石流運動特徵影響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6. 何敏龍(1997),「土石流發生機制與流動制止結構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pp.270。
7. 廖偉民(2001),「土石流潛勢判定模式及土石壩滲流破壞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中壢。
8. 姚善文(2001),「土石流發生之水文特性探討」,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
9. 蕭永明(2002),「均勻入滲時坡面地下水流之理論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
10. 蔡宗賢、孫偉騰、蘇昀柏(2002),「鬆散堆積體因滲流導致邊坡破壞位置之試驗」,私立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學士論文。
11. 鄭瑞昌、江永哲(1986),「土石流發生特之初步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17(2):pp.50-69。
12. 游繁結、陳重光(1987),「豐丘土石流災害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18(1):pp.76-92。
13. 陳榮河(1990),「土石流之發生機制」,地工技術,第七十四期,pp.21-28。
14. 林炳森、馮賜陽、李俊明(1993),「礫石層土石流發生特性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4(1):pp.55-64。
15. 連惠邦(1996),「溪床堆積土體崩壞之土石流形成模式」,第八屆水利工程研討會,pp.561-568。
16. 高橋保(1997),「橫跨土石流潛勢區域之橋樑工程問題」,土木工程防災系列研習會,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橋樑工程研究中心,中壢。
17. 張守陽(1998),「逕流破壞土石流之實驗研究」,第九屆水利工程研討會,pp.H19-H28。
18. 陳晉琪(1998),「土石流發生條件及其風險分析」,第九屆水利工程研討會,pp.學41-學49。
19. 陳聯光(1999),「河道溯源沖刷演變分析研究」,第十屆水利工程研討會,pp.G1-G9。
20. 林鼎祥、張守陽(1999),「細粒泥砂對土石流滲透破壞之研究」,第十屆水利工程研討會,pp.G10-G18。
21. 游繁結、蔡志隆、劉邦崇(2002),「地下水滲流對邊坡崩壞之砂箱試驗」,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3(1):47-55。
22. 詹錢登,「土石流發生與降雨特性之關係」,http://email.ncku.edu.tw/~em50190/ncku/196/b/b1.htm
23. 蘆田和男、高橋 保、道上正規(1983),「河川の土砂災害と對策」,森北出版株式會社,pp.19-20、58-59。
24. 吳積善(1990),「雲南蔣家溝泥石流觀測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25. 熊剛(1996),「粘性泥石流的運動機理」,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6. 高橋保(1977),「土石流の發生と流動Sに關すゐ研究」,京大防災研年報,第20號,B-2。
27. 鲁曉兵、李德基(1999),「泥石流的流變特性」,力學與實踐MECHANICS AND PRACTICE,第21卷,第5期,Vol.21,No.5.
28. Harr, M. E.(1962), “Groundwater and Seepage”, McGraw-Hill, New York.
29. Holland, W. N., and G. Pickup(1976), “Flume Study of Knickpoint Development in Stratified Sediment”,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Vol.87, pp.76-82.
30. Gardner, T. W.(1983), “Experimental Study of Knickpoint and Longitudinal Profile Evolutio in Cohesive, Homogeneous Material”,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Vol.94, pp.664-672.
31. Arbind Mainali and Nallamuthu Rajaratnam(1994), “Experimental Study of Debris Flows”,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 Vol.120, No.1, pp.104-123.
32. Pierre Y. Julien(1995),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指導教授 周憲德(Hsien-Ter Chou) 審核日期 2003-7-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