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62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9 、訪客IP:3.145.183.137
姓名 張闊顯(Kuoh-Shean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大氣物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鄰近國家嚴重核事故之大氣長程輸送對台灣的影響評估
(The atmospheric long range transport of severe nuclear accident to assess its impact on Taiwan)
相關論文
★ 雲凝結核計數器的製作與測試★ 桃園地區硫沈降之觀測與模擬
★ 亞洲沙塵暴之模擬★ 不同空氣源次微米氣溶膠活化能力之探討
★ 桃園地區降水化學特性分析★ 桃園地區降水化學與硫化物清除係數探討
★ 亞洲沙塵好發期間雲水化學特性分析★ 光達及太陽輻射儀之應用:2005中壢氣膠光學垂直特性及邊界層高度之變化
★ 2001年東亞硫沉降之模擬★ 亞洲生質燃燒氣膠對區域大氣輻射之衝擊及對氣象場的反饋作用
★ 鹿林山與中壢氣膠光學垂直特性之監測與比較★ 北台灣冬季層狀雲化學特性分析
★ 鹿林山空氣品質背景監測站之背景值分析★ 微脈衝光達及太陽輻射儀之應用: 2005-2007年中壢地區氣膠光學垂直特性分析
★ 多重濾鏡旋轉輻射儀與太陽輻射儀之應用: 2006-2008年鹿林山氣膠光學特性之探討★ 不同地域雲凝結核微物理特性之探討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旨在應用大氣傳送模式模擬輻射塵在大氣中的傳送行為與分布情形及對台灣之影響評估。吾人針對東亞國家核電廠進行2000年之氣流軌跡模擬,結果顯示中國廣東大亞灣核電廠與上海秦山核電廠氣流較易影響台灣,到達台灣機率為7 – 12%,到達台灣時間為46小時左右;韓國與日本南部之核電廠,氣流到達台灣之機率為10%,平均到達台灣之時間約為72小時。由季節頻率分布結果顯示中國南方核電廠與中國北方、韓國、日本等核電廠氣流影響台灣分別集中在春夏季與秋冬季,亞洲季風是主宰大氣擴散之主因。
透過模擬車諾比爾核電廠事故確立模式適用性之後,再經由模式參數敏感度測試,發現除了雲下清除係數無明顯變化之外,其餘參數設定會導致模擬結果有顯著性差異,尤以排放強度以及核種粒徑最為明顯。嚴重核事故情境之全年模擬顯示,中國核電廠輻射塵影響台灣機率為50 – 70%之間,台灣北部地區平均輻射沉降量約為103 Bq m-2以上,其輻射塵經過20 – 30小時即可到達台灣。
經由2001 – 2002年春季鋒面、梅雨鋒面以及東北季風等三個個案模擬中,發現沉降分布區域深受降水影響,大氣濃度分布位置則受垂直風場所主導,下沉氣流易使Cs-137輻射塵輸送至大氣邊界層內。當春季鋒面與梅雨鋒面經過台灣時,若中國大亞灣核電廠發生嚴重核事故,則台灣中部以北地區大約在第25小時左右將承受104 – 105 Bq m-2之Cs-137輻射塵沉降量;秦山核電廠輻射塵沉降至台灣的天氣型態為大陸冷高壓位於黃河河套,且事故當時無降水之際,估計最快到達台灣時間為1日之內,沉降區域涵蓋台灣60%之陸地。
本研究中存在幾點不確定性而使得模式無法適用於各種核事故之實際結果,即台灣鄰近國家核電廠資料、排放劑量以及濕沉降作用對於Cs-137影響程度,未來可加強在核事故發生之機制研究及增進模式對水汽的掌握。
摘要(英) This study is aimed to simulating the transport and dispersion of radioactive dust using an atmospheric transport model, and further to assess its impact on Taiwan. Based on 2001 ECMWF meteorological data, we characterized the forward trajectories of airflows originating from 10 nuclear power plant stations in East Asia, and also calculated the frequency of contaminated airflows arriving in Taiw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irflow from the Qinshan power plant station in China ha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12% reaching Taiwan, and the average travel time is about 2 days. For the airflow from Korea and Japan, the frequency is about 10%, and travel time is within three days. The airflow arriving in Taiwan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Asian Monsoon.
Using the Chernobyl accident initial conditions designed for our NCU-MM5-HYSPLIT model was testified with a good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A yearly simulation for the serious nuclear accident in Qinshan and Guangdong power plants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aiwan is located within a of 50 – 70%, the average Cs-137 deposition in northern Taiwan is about 103 Bq m-2 and travel time is within 20 – 30 hours.
Case study showed that the rainfall can enhance Cs-137 deposition and the vertical motion can determine the maximum Cs-137 deposition locations. For the case of a frontal passage over northern Taiwan, 104 – 105 Bq m-2 was obtained within 25 hours. In contrast, when Qinshan nuclear power plant occurred severe accident in the case of northeast monsoon, radioactive dust can reach Taiwan within 1 day and cover the 60% of Taiwan land.
Keyword: atmospheric transport model, trajectory analysis, radioactive dust.
關鍵字(中) ★ 大氣傳送模式
★ 軌跡分析
★ 輻射塵
關鍵字(英) ★ atmospheric transport model
★ radioactive dust
★ trajectory analysis
論文目次 目 錄
摘要…………………………………………………….……………… i
致謝……………………………………………………………………... v
目錄…………………………………………………………………….. vi
表說明………………………………………………………………….viii
圖說明……………………………………………………………………x
第一章 前言 1
1.1 研究緣起 1
1.2 相關研究回顧 3
a. 車諾比爾核事故描述與風險評估演進 3
b. 核事故相關之模擬與實驗 7
c. 輻射塵排放特性 10
d. 大氣擴散過程與沉降 13
e. 輻射塵危害與影響程度 16
1.3 研究目的 20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2
2.1 大氣傳送模式簡介 22
2.2 氣象資料 30
2.3 模擬核電廠位置評估 31
2.4 氣流軌跡之模擬 32
2.5 情境模擬程序 33
a. 模式驗證 33
b. 模擬參數設定與敏感度測試 33
c. 嚴重核事故情境模擬 36
第三章 核電廠氣流軌跡之模擬 37
3.1 影響台灣日數及機率 37
3.2 平均到達時間 37
3.3 氣流軌跡分析 38
3.4 季節頻率分布 39
3.5 排放高度測試 39
3.6 流場季節分析 40
第四章 輻射塵傳送之模擬 44
4.1 模式驗證 44
4.2 模式參數敏感度測試 46
a. 排放高度 47
b. 排放強度 49
c. 排放時間 51
d. 核種粒徑與乾沉降速度 53
e. 雲下清除係數 54
4.3 輻射塵模擬結果 55
a. 沉降量分布情況 55
b. 到達台灣時間之統計分析 56
c. 北台灣之輻射塵地表沉降量及影響評估 57
4.4 個案模擬分析與影響評估 57
a. 個案一:春季鋒面(2002 3/14 – 3/18) 58
b. 個案二:梅雨鋒面(2002 6/10 – 6/16) 63
c. 個案三:東北季風(2001 12/21 – 12/27) 69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75
參考文獻 79
附錄A
表說明
表1.1 ATMES模式簡介與部分參數設定列表。 84
表1.2 ATMES射源模組排放強度與高度估計值(ATMES,1987)。 85
表1.3 車諾比爾射源模組排放強度與高度估計值(Klug,1992 & Graziani,2000)。 85
表1.4 核一廠嚴重事故射源項(核研所)。 86
表1.5 核二廠嚴重事故射源項(核研所)。 87
表1.6 核三廠嚴重事故射源項(核研所)。 88
表1.7 輻射物理量表示法。 89
表1.8 台灣、美國及日本之環境試樣警戒值及提報值制定標準。 89
表1.9 車諾比爾核事故Cs-137地表污染的防護標準(IAEA,1991)。 90
表2.1 模擬之核電廠位置資料。 90
表2.2 嚴重核事故Cs-137排放高度敏感度測試。 91
表2.3 嚴重核事故Cs-137排放強度敏感度測試。 91
表2.4 嚴重核事故Cs-137排放時間敏感度測試。 92
表2.5 嚴重核事故Cs-137粒徑大小與乾沉降速度敏感度測試(1999,Pollanen)。 92
表2.6 嚴重核事故Cs-137雲下清除係數敏感度測試。 92
表2.7 台灣鄰近國家電廠嚴重核事故之情境模擬射源組。 93
表3.1 模擬之核電廠氣流軌跡影響台灣日數、到達台灣機率及平均到達台灣時間。 94
表3.2 模擬之核電廠氣流軌跡季節頻率分布。 94
表3.3 模擬之核電廠氣流高度影響台灣統計分析。 95
表4.1 敏感度測試受體點之經緯度。 95
表5.1 侵台嚴重核事故與天氣型態之關係。 96
圖說明
圖1.1 全球核電廠主要分布位置圖(美國能源部,1999)。 97
圖1.2 亞洲核電廠 2000-2020 年可發電量趨勢(美國能源部,1999)。 97
圖1.3 美國 1973-2001 年美國核電廠可發電量與淨發電量趨勢。 98
圖1.4 ATMES 研究演進之流程圖。 98
圖1.5 核落塵粒子粒徑大小(Pollanen,1999)。圖中央為大粒子,採集地點為陸地。 99
圖2.1 研究流程與方法。 100
圖2.2 MM5模擬之氣象場範圍,外框為第一層模式範圍,內框為第二層模式範圍。 101
圖2.3 模擬之核電廠位置分布。 101
圖3.1 五日前推氣流軌跡。((a) – (f)分別為CN-1、CN-2、KR-1、KR-3、JP-1及JP-2核電廠) 102
圖3.2 CN-1氣流軌跡排放高度敏感度測試。((a) – (c)分別為500公尺、1000公尺及1500公尺) 103
圖3.3 CN-2氣流軌跡排放高度敏感度測試。((a) – (c)分別為500公尺、1000公尺及1500公尺) 104
圖3.4 2000年春季之不同氣壓層合成流場,色標為合成風速(單位為ms-1)。((a) – (d)分別為1000 hPa、850 hPa、700 hPa以及500 hPa) 105
圖3.5 2000年梅雨季之不同氣壓層合成流場。((a) – (d)分別為1000 hPa、850 hPa、700 hPa以及500 hPa) 106
圖3.6 2000年夏季之不同氣壓層合成流場。((a) – (d)分別為1000 hPa、850 hPa、700 hPa以及500 hPa) 107
圖3.7 2000年秋季之不同氣壓層合成流場。((a) – (d)分別為1000 hPa、850 hPa、700 hPa以及500 hPa) 108
圖3.8 2000年冬季之不同氣壓層合成流場。((a) – (d)分別為1000 hPa、850 hPa、700 hPa以及500 hPa) 109
圖4.1 車諾比爾核電廠前推五日系集氣流軌跡圖。 110
圖4.2 1986年4月25 – 28日 12UTC地面天氣圖(Knap,1988)。 111
圖4.3 模式模擬車諾比爾核事輻射落塵地面逐日沉降量。(單位:Bq/m2) 112
圖4.4 ATMES實驗中模式比對之車諾比爾核事故14日Cs-137累積沉降量,期間為1986年 4/27 – 5/10(單位:kBq/m2)。 113
圖4.5 模式模擬車諾比爾核事輻射落塵五日Cs-137累積沉降量,期間為1986年 4/25 – 4/29(單位:Bq/m2)。 113
圖4.6 排放高度敏感度測試五日Cs-137累積沉降量。((a) ~ (e) 之排放高度分別為2250、1500、600、240以及30公尺。) 114
圖4.7 排放高度為2250公尺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15
圖4.8 排放高度為1500公尺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16
圖4.9 排放高度為600公尺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17
圖4.10 排放高度為240公尺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18
圖4.11 排放高度為30公尺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19
圖4.12 模式敏感度測試選定之受體點位置圖。 120
圖4.13排放高度之受體點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敏感度測試。 120
圖4.14 排放強度敏感度測試之五日Cs-137累積沉降量。((a) ~ (e) 之排放強度設定如表 2.3所列。) 121
圖4.15 排放強度為6.62×1017 Bq/hr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22
圖4.16 排放強度為6.65×1014 Bq/hr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23
圖4.17 排放強度為4.98×1014 Bq/hr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24
圖4.18 排放強度為6.65×1014 Bq/hr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25
圖4.19 排放強度為6.65×1012 Bq/hr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26
圖4.20 排放強度之受體點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敏感度測試。 127
圖4.21 排放時間敏感度測試五日Cs-137累積沉降量。((a) – (e) 之排放時間設定如表 2.4所示。) 128
圖4.22 排放時間為24小時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29
圖4.23 排放時間為12小時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30
圖4.24 排放時間為6小時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31
圖4.25 排放時間為3小時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32
圖4.26 排放時間為1小時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33
圖4.27 排放時間之受體點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敏感度測試。 134
圖4.28 粒徑大小與乾沉降速度敏感度測試之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模式設定如表2.5所示。) 135
圖4.29 粒徑大小與乾沉降速度D1模擬策略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36
圖4.30 粒徑大小與乾沉降速度D2模擬策略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37
圖4.31 排放時間之受體點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敏感度測試。 138
圖4.32 雲下清除係數敏感度測試之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模式設定如表2.6所示) 139
圖4.33 雲下清除係數B1模擬策略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40
圖4.34 雲下清除係數B2模擬策略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41
圖4.35 雲下清除係數B3模擬策略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42
圖4.36 雲下清除係數B4模擬策略之每24小時Cs-137大氣濃度敏感度測試。 143
圖4.37 雲下清除係數之受體點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敏感度測試。 144
圖4.38 廣東大亞灣核電廠(CN-1)輻射落塵全年頻率分布圖。 145
圖4.39 上海秦山核電廠(CN-2)輻射落塵全年頻率分布圖。 145
圖4.40 廣東大亞灣核電廠(CN-1)輻射塵到達台灣時間之頻率分布圖。 146
圖4.41 上海秦山核電廠(CN-2)輻射塵到達台灣時間之頻率分布圖。 146
圖4.42 北台灣地表之中國電廠核事故輻射塵沉降量及影響程度。 147
圖4.43 個案1期間(2002 3/14 – 3/18)之日本地面天氣圖。((a)~(c)依序分別為3/15 00UTC- 3/1700UTC) 148
圖4.44 個案1(2002 03/14 – 03/18)期間每日00時 之IR-1衛星雲圖。 149
圖4.45 個案1期間每12小時 之1000hPa 風場及前12小時累積雨量。(a) – (f)時間依序為3/14 – 3/16) 150
圖4.45 續。((g) – (j)時間依序為3/17 – 3/18) 151
圖4.46 個案1期間(3/14 – 3/18)120小時累積雨量。 152
圖4.47 Cs-137大氣濃度剖面經緯度示意圖。 152
圖4.48 個案1期間,模擬四座核電廠前推5日氣流軌跡圖。 153
圖4.49 個案1期間,大亞灣核電廠 12小時Cs-137累積沉降量。((a) ~ (f) 依序分別為3/14 – 3/16) 154
圖4.49 續。((g) ~ (j) 依序分別為3/17 – 3/18) 155
圖4.50 個案1期間相對溼度及垂直風場經度剖面圖,台灣約距離剖面原點800公里左右。((a) 、(b)時間分別為3/15 12UTC及3/16 00UTC) 156
圖4.51 個案1期間,大亞灣核電廠 12小時Cs-137大氣濃度剖面圖。等值線9.25 Bq m-3為輻射警戒值與提報值。((a) ~ (f) 依序分別為3/14 – 3/16) 157
圖4.51 續。((g) ~ (j) 依序分別為3/17 – 3/18) 158
圖4.52 個案1期間,大亞灣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59
圖4.53 個案1期間,秦山核電廠 12小時Cs-137累積沉降量。((a) ~ (f) 依序分別為3/14 – 3/16) 160
圖4.53 續。((g) ~ (j) 依序分別為3/17 – 3/18) 161
圖4.54 個案1期間,秦山核電廠 12小時Cs-137大氣濃度剖面圖。等值線9.25 Bq m-3為輻射警戒值與提報值。((a) ~ (f) 依序分別為3/14 – 3/16) 162
圖4.54 續。((g) ~ (j) 依序分別為3/17 – 3/18) 163
圖4.55 個案1期間,秦山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64
圖4.56 個案1期間,韓國KORI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65
圖4.57 個案1期間,日本SENDAI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65
圖4.58 個案1 大亞彎核電廠逐日輻射落塵沉降量之影響評估。(等值線1258 Bq m-2及12.58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66
圖4.59 個案1 秦山核電廠逐日輻射落塵沉降量之影響評估。(等值線1258 Bq m-2及12.58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67
圖4.60 個案2期間(2002 6/10 – 6/16)之日本地面天氣圖。((a)~(d)依序分別為6/10 06UTC、6/12 00UTC、6/14 00UTC、6/16 00UTC) 168
圖4.61 個案2期間每日12時 之IR-1衛星雲圖。((a)~(d)依序分別為6/10 12UTC、6/12 12UTC、6/14 12UTC、6/16 12UTC) 169
圖4.62 個案2期間每12小時 之1000hPa風場及前12小時累積雨量。(a) – (f)時間依序為6/10 – 6/12) 170
圖4.62 續。((g) – (j)時間依序為6/13 – 6/14) 171
圖4.62 續。((k) – (n)時間依序為6/15 – 6/16) 172
圖4.63 個案2.1期間(6/10 – 6/14)120小時累積雨量。 173
圖4.64 個案2.2期間(6/12 – 6/16)120小時累積雨量。 173
圖4.65 個案2.1期間,模擬四座核電廠前推5日氣流軌跡圖。 174
圖4.66 個案2.1期間,大亞灣核電廠 12小時Cs-137累積沉降量。((a) ~ (f) 依序分別為6/10 – 6/12 每12時累積沉降量。) 175
圖4.67 個案2.1期間,大亞灣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76
圖4.68 個案2.1期間,大亞灣核電廠 12小時Cs-137大氣濃度剖面圖。等值線9.25 Bq m-3為輻射警戒值與提報值。((a) ~ (f) 依序分別為6/10 – 6/12) 177
圖4.69 個案2.1期間,秦山核電廠 12小時Cs-137累積沉降量。((a) ~ (f) 依序分別為6/10 – 6/12) 178
圖4.69 續。((g) ~ (j) 依序分別為6/13 – 6/14) 179
圖4.70 個案2.1期間,秦山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80
圖4.71 個案2.1期間,韓國KORI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81
圖4.72 個案2.1期間,日本SENDAI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81
圖4.73 個案2.1 大亞彎核電廠逐日輻射落塵沉降量之影響評估。(等值線1258 Bq m-2及12.58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82
圖4.74 個案2.2期間,模擬四座核電廠前推5日氣流軌跡圖。 183
圖4.75 個案2.2期間,大亞灣核電廠 12小時Cs-137累積沉降量。((a) ~ (f) 依序分別為6/12 – 6/14) 184
圖4.76 個案2.2期間,大亞灣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85
圖4.77 個案2.2期間06/14 00UTC相對溼度及垂直風場經度剖面圖,台灣約距離剖面原點800公里左右。 186
圖4.78 個案2.2期間,大亞灣核電廠 12小時Cs-137大氣濃度剖面圖。等值線9.25 Bq m-3為輻射警戒值與提報值。((a) ~ (f) 依序分別為6/12 – 6/14) 187
圖4.79 個案2.2期間,秦山核電廠 12小時Cs-137累積沉降量。((a) ~ (f) 依序分別為6/12 – 3/14) 188
圖4.79 續。((g) ~ (j) 依序分別為6/15 – 6/16) 189
圖4.80 個案2.2期間,秦山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90
圖4.81 個案2.2期間,韓國KORI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91
圖4.82 個案2.2期間,日本SENDAI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83
圖4.83 個案2.2 大亞彎核電廠逐日輻射落塵沉降量之影響評估。(等值線1258 Bq m-2及12.58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192
圖484 個案3期間(2001 12/21 – 12/27)之日本地面天氣圖((a)~(d)依序分別為12/21 – 12/27 00UTC) 193
圖4.85 個案3期間每日00時 之IR-3衛星雲圖。((a)~(d)依序分別為12/21 – 12/27 00UTC) 194
圖4.86 個案3期間每12小時 之1000hPa風場及前12小時累積雨量。((a) – (f)依序分別為12/21 – 12/23) 195
圖4.86 續。((g) – (j)依序分別為12/24 – 12/25) 196
圖4.86 續。((k) – (n)依序分別為12/26 – 12/27) 197
圖4.87 個案3.1期間(12/23 – 12/27)120小時累積雨量。 198
圖4.88 個案3.2期間(12/21 – 12/25)120小時累積雨量。 198
圖4.89 個案3.1期間,模擬四座核電廠前推5日氣流軌跡圖。 199
圖4.90 個案3.1期間,大亞灣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200
圖4.91 個案3.1期間,秦山核電廠 12小時Cs-137累積沉降量。((a) ~ (f) 依序分別為12/23 – 12/25) 201
圖4.91 續。((g) ~ (j) 依序分別為12/26 – 12/27) 202
圖4.92 個案3.1期間,秦山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203
圖4.93 個案3.1期間相對溼度及垂直風場緯度剖面圖,台灣約距離剖面原點800公里左右。((a)、(b)時間分別為12/23 00UTC以及 12UTC) 204
圖4.94 個案3.1期間,秦山核電廠 12小時Cs-137大氣濃度剖面圖。等值線9.25 Bq m-3為輻射警戒值與提報值。((a) ~ (f) 依序分別為12/23 – 12/25) 205
圖4.94 續。((g) ~ (j) 依序分別為12/26 – 12/27) 206
圖4.95 個案3.1期間,韓國KORI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207
圖4.96 個案3.1期間,日本SENDI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207
圖4.97 個案3.1 秦山核電廠逐日輻射落塵沉降量之影響評估。(等值線1258 Bq m-2及12.58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208
圖4.98 個案3.2期間,模擬四座核電廠前推5日氣流軌跡圖。 209
圖4.99 個案3.2期間,大亞灣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210
圖4.100 個案3.2期間,秦山核電廠 12小時Cs-137累積沉降量。((a) ~ (f) 依序分別為12/21 – 12/23) 211
圖4.100 續。((g) ~ (j) 依序分別為12/24 – 12/25) 212
圖4.101 個案3.2期間,秦山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213
圖4.102 個案3.2期間相對溼度及垂直風場緯度剖面圖,台灣約距離剖面原點800公里左右。((a) – (c)依序分別為12/22 – 12/23) 214
圖4.103 個案3.2期間,秦山核電廠 12小時Cs-137大氣濃度剖面圖。等值線9.25 Bq m-3為輻射警戒值與提報值。((a) ~ (f) 依序分別為12/21 – 12/23) 215
圖4.103 續。((g) ~ (j) 依序分別為12/24 – 12/25) 216
圖4.104 個案3.2期間,韓國KORI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217
圖4.105 個案3.2期間,日本SENDI核電廠 Cs-137五日累積沉降量。(等值線6290 Bq m-2及62.9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217
圖4.106 個案3.2 秦山核電廠逐日輻射落塵沉降量之影響評估。(等值線1258 Bq m-2及12.58 Bq m-2分別為輻射防護警戒值與提報值) 21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吳承翰,2002:亞洲沙塵暴之模擬,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能暉、彭啟明及吳承翰,2001︰大陸沙塵暴之長程傳送︰模式模擬與個案探討,環保署大陸沙塵暴研討會。
林能暉,1999:東亞污染物長程傳輸對污染減量改善的影響----東亞硫化物在不同天氣系統下對台灣之長程,第13-42頁。
林能暉、劉振榮、李崇德及嚴明鉦,2000:東亞地區空氣污染物跨國長程傳輸對台灣地區之影響,EPA-89-FA11-03-76,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林能暉,1998:酸沈降之源與受體關係之研究:氣流軌跡分析及降水系統影響,NSC 87-EPA-P-008-003,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林能暉、陳景森,1996:酸沈降之源與受體關係之研究:氣流軌跡分析及降水系統影響,EPA-85-E104-09-03,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林能暉、陳景森,1997:酸沈降之源與受體關係之研究:氣流軌跡分析及降水系統影響,EPA-86-FA44-09-47,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林家德,1986:蘇俄車諾堡核電事故真相大白(上),科學月刊,17-9,698-699。
林家德,1986:蘇俄車諾堡核電事故真相大白(下),科學月刊,17-10,778-785。
林培火、陳清江及林友明,1991:核能電廠氣態排放對地表累積效應之評估,核子科學,28-3,203-208。
張乃斌,2001:核能電廠緊急事故大氣擴散及劑量評估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臺電工程月刊,640,80-109。
黃清勇,2001:污染事件時預測模式系統之發展:高解析度大氣邊界層擴散模式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160頁。
黃清勇、李坤城,1998:區域空氣擴散數值模式之應用研究,大氣科學,25,511-546。
黃清勇、莊銘棟,1993:盛行東北季風下北台灣核能電廠附近污染物擴散之數值模擬,大氣科學,21,101-124。
黃清勇、莊博清,2002:中尺度模式MM5與大氣擴散模式之整合應用:核電廠污染擴散研究,大氣科學,34,377-408。
戚啟勳,1986:核戰對氣候的可能,科學月刊,17-12,958-961。
翁寶山,1991:綜觀低輻射劑量的健康效應,核子科學,28-3,226-236。
翁寶山,1992:新的輻射防護標準與健康效應,核子科學,29-3,203-210。
趙旋爾,1990:車諾比爾核電廠事故中發生的高輻射粒子,核研季刊,9,109-130。
蘇獻章、邱志宏,1993:歷年來幾件重大核意外事故與劑量評估,核研季刊,18,134-140。
Anthes, R. A., J. Dudhia and D. R. Stauffer, 1994. A description of the fifth-generation Penn State/NCAR mesoscale model(MM5). NCAR technical Note, NCAR/TN-398+STR, 121 pp.
Bolshov L.A., V. V. Chudanov, A. G. Popkov, 1995:Numerical Models of Molten Core Spreading Processes in Nuclear Reactor Safety Problems, Nucl. Sci. J., 32-3, 171-179.
Chen, C. – S. and Y. – L. Chen, 2002:Th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Mon. Wea. Rev., accepted.
DeCort, M. DeCort, G. Graziani, F. Raes, D. Stanners, G. Grippa and I. Ricapito., 1990:Radioactivity Measurements in Europe after the Chernobyl Accident, Part II, Fallout and Deposition. Rapport technique EUR 12800 EN,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Joint Research Centre -Ispra Site.
DeCort, M. DeCort, G. Dubois, Sh D. Fridman and M. G. Germenchuk et al., 1998:Atlas of Caesium Deposition on Europe After the Chernobyl Accident. LuxehPaourg, O¢ce for the O¢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76.
Draxler, R.R., Jean, M., Hicks, B., and Randerson, D. 1997, Emergency Preparedness, 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Centers at Washington and Montreal, 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73, 27-30.
Draxler, R.R.,1989:Overview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the across North America tracer experiment (ANATEX), Sixth Joint Conf. on Appl. of Air Pollution Meteor., 82 - 85.
Draxler, R. R., 1996: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for balloon flight planning. Weather and Forecasting, 11, 111-114.
Draxler, R. R., and B.J.B. Stunder, 1988: Modeling the CAPTEX vertical tracer concentrationprofiles. J. Appl. Meteorol., 27, 617-625.
Draxler, R. R., and A.D. Taylor, 1982: Horizontal dispersion parameters for long-range transportmodeling. J. Appl. Meteorol., 21, 367-372.
Eliassen, A., 1980: A review of long-range transport modeling, J. of Appl. Meteor., 19, 1231 - 1240.
Glasston, S. Dolan, P., 1997: 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d U.S. Ener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
Glasstone,1977: Samuel Glasstone & Philip J. Dolan. The E¤ects of Nuclear Weapons, 3rd editi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d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1977. 653 pp.
Gifford, F. A., 1982: Horizontal diffusion in the atmosphere: a lagrangian-dynamical theory, Atmos. Envir., 1982, 16, 505 - 512.
Graziani 1997: Giovanni Graziani. European Tracer Experiment. http://www.ei.jrc.it/etex/, August 1997.Graziani 00. Giovanni Graziani, 2000. Electronic Message, 18 Sep, 2000, JRC, Ispra,Italy.
Hatano Y., N. Hatano, H. Amano, T. Ueno, A. K. Sukhoruchkin and S. V. Kazakov, 1998:Aerosol Migration Near Chernobyl:Long-Term Data and Modeling. Atmos. Environ., 32, 2587-2594.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1979:Limits for Intakes of Radionuclide by workers, Report No. ICRP 30.
Klug, W. Klug, G. Graziani, G. Grippa, G. D. Pierce and C. Tassone.,1992:ATMES Report, Evaluation of long range atmospheric transport models using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data from the Chernobyl accident.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England, 1992. 366 pp.
Knap, Anthony H. Knap, 1988: The Long-Range Atmospheric Transport of Natural and Contaminant Substanc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8. NATO Advanced Science Institutes Series C: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 Vol. 297, 321 pp.
Lauritzen, B. Lauritzen and T. Mikkelson, 1999:A probabilistic dispersion model applied to the long range transport of radionucleides from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tm. Environ., vol. 33, pages 3271–3279, 1999. Riso National Laboratory, 4000 Roskilde, Denmark.
Lauritzen B. and T. Mikkelsen, 1999: A probabilistic dispersion model applied to the long-range transport of radionuclides from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tmos. Environ., 33, 3271-3279.
Lin, U. T., and M.-F. Su, 1988:The Dose Evaluation Model for Nuclear Power Plant Emergency,Report No., INER-RS22-E20-01.
Masood Iqbal and Showket Pervez,2001:Simulations for Dispersion of Radionuclides to the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Severs Accident in Research Reactors. Nuclear Science Journal, 38, No.4, 236-243.
Maryon R. H. and M. J. Best, 1995:Estimating the Emissions from a Nuclear Accident Using Observations of Radioactivity with Dispersion Model Products. Atmos. Environ., 29, 1853-1869.
Persson, C. Persson, H. Rodhe and L. E. De Geer, 1987: The Chernobyl accident – a meteorological analysis of how radionuclides reached and were deposited in Sweden. AhPaio, 16, 20–31.
Pöllänen R, Toivonen H., 1994: Skin doses from large uranium fuel particles - application to the Chernobyl accident. 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54: 127 - 132.
Pöllänen R, Toivonen H. Transport of large uranium fuel particles released from a nuclear power plant in a severe accident.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1994; 14: 55 - 65.
Pöllänen R, Toivonen H., 1995: Skin dose calculations for uranium fuel particles below 500 m in diameter. Health Physics; 68: 401 - 405.
Pöllänen R, Valkama I, Toivonen H., 1997: Transport of radioactive particles from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1: 3575- 3590.
Pöllänen R, Klemola S, Ikäheimonen T K, Rissanen K, Juhanoja J, Paavolainen S, Likonen J., 2001:Analysis of radioactive particles from the Kola Bay area. Analyst, 126:724 - 730.
Seinfeld, J. H. Seinfeld., 1986: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Air Pollu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324 pp.
Swanberg E. L. and S. G. Hoffert, 2001:Using Atmospheric 137CS Measurements and HYSPLIT to Confirm Chernobyl as a Source of 137CS in European. 23rd Sciential Research Review: Worldwide Monitoring of Nuclear Explosions. 64-70.
Tiedke, M. Tiedke.,1993:Representation of Clouds in Large-Scale Models. Mon.Wea. Rev., 121, 3040–3061.
U. 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1975: Reactor Safety Study: An Assessment of Accident Risks in U. S. Commercial Nuclear Power Plants, Report No. Wash-1400.
Wang Pao Shan, 1988:Natural Radionuclides and Radiation Doses in Taiwan, Nucl. Sci. J., 25-3, 189-206.
指導教授 林能暉(Neng-Huei Lin) 審核日期 2003-7-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