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622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4 、訪客IP:18.222.184.162
姓名 陳伯毅(Victor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地球物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電阻率剖面與槽溝剖面之對比研究
(A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RIP and trenching results)
相關論文
★ 台灣西南泥岩之電阻率構造★ 嘉南平原南部(台南至高雄北部)之電性地層學研究
★ 車籠埔斷層北段之地電研究★ 車籠埔斷層南段之地電研究
★ 直流電阻法在地形及水面測勘之數值模擬★ 台東縱谷瑞穗至池上地區之地電研究
★ 台中潭子地區之地電研究★ 八卦台地之電阻率構造研究
★ 潮州斷層之電阻率構造研究★ 應用地電阻法研究南崁斷層
★ 車籠埔斷層與梅山斷層之地電研究★ 整合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變質岩區地熱構造-以金崙地熱區為例
★ 花東縱谷斷層之地電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針對車籠埔斷層在竹山與霧峰、新化斷層在那菝林地區、梅山斷層在崎頂等各處的槽溝,進行地電阻法的施測,並將結果與該測線所在槽溝進行對比。運用地電阻方法探勘結果與槽溝對比結果,找出其對應關係,並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竹山地區礫石層之電阻率從300Ω-m一直可到1000Ω-m以上,錦水頁岩則多在40Ω-m以下,視電阻率差別大,易於分辨。
2.藉由地電阻率的不連續面與地表的高低落差相配合,並可以判斷出斷
層帶的分佈以及走向。
3竹山區高電阻的礫石層被兩個低電阻不連續面截成三段,此三段礫石層
之中,最南段仍在地表底下,深度達到八公尺以上;中段及北段則已經出露在地表。三段厚度各有不同,表示受侵蝕的程度有所不同。此結果表示,礫石層上的兩個地電阻率不連續面的形成時間不相同,亦即說明 此斷層區層經多次斷層運動,非一次活動造成。
4.車籠埔斷層竹山段的上盤電阻率在25-50Ω-m之間,為錦水頁岩;下
盤則在50Ω-m以上,為含礫石層的頭嵙山層。
5.新化斷層位於濱海相區域,電阻率受鹽度及有機沉機的影響甚大,接近海相的部分電阻率較低多在 20Ω-m以下,陸相則相對較高,約在40Ω-m以上。
6.新化那菝林槽溝附近之地電阻率資料,經分析之後推斷斷層位置在槽溝北側,且角度甚大,此推測也在後續開挖中得到證實。
7.梅山地區測線多為礫石,電阻率多為300Ω-m以上,即使是土壤層也多在200Ω-m左右。
8.觀測新化及梅山斷層的短間距測線可發現解析度非常優良,細部的地層變化都可以觀測出來,可見短間距的排列方式,可幫助進行細部構造的解析。
摘要(英) The resistivity image profiling(RIP) method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 of the electric resistivity structures in this study.On the other hand ,the digging of a trench can show the structures clearly,but the depth and the width of the trench is always confined in a narrow site.
We can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a layer or structure between the RIP and trench by making comparison RIP results with trench results.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results,we can define the resistivity and thickess of the laye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1. The thickness of Gravel bed is about 15-20 meters and the resistivity is more than 300 Ω-m.The Resistivity of Chinshi Shale ranges from 5 to 40 Ω-m,the dip of the fault is around 40 degrees eastward in Zhushan area.
2. In Nabalien area,acoording to two different array setting, two different resolution results is available.Shorter electrode distance array produces highter resolution result,but the sight is incapacious.Longer electrode distance array makes sight pantoscopic,but the resolution may be not that good as a shorter one.
3. In Meishan area,because of Gravel formation and dryfarm ,the resistivity value is very hight.The resistivity value of dryfarm is more than 100Ω-m,the value of Gravel formation is more than 300Ω-m.
關鍵字(中) ★ 地電 關鍵字(英) ★ geophysisc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標﹒﹒﹒﹒﹒﹒﹒﹒﹒﹒﹒﹒﹒﹒﹒1
1.2 文獻回顧﹒﹒﹒﹒﹒﹒﹒﹒﹒﹒﹒﹒﹒﹒﹒﹒﹒﹒1
1.3 內容簡介﹒﹒﹒﹒﹒﹒﹒﹒﹒﹒﹒﹒﹒﹒﹒﹒﹒﹒4
第二章 研究區域地質概述﹒﹒﹒﹒﹒﹒﹒﹒﹒﹒﹒﹒ 6
2.1車壟埔斷層﹒﹒﹒﹒﹒﹒﹒﹒﹒﹒﹒﹒﹒﹒﹒﹒﹒﹒ 6
2.1.1地理分布及發生時間﹒﹒﹒﹒﹒﹒﹒﹒﹒﹒﹒﹒﹒6
2.1.2地質狀況與地表破裂概述﹒﹒﹒﹒﹒﹒﹒﹒﹒﹒﹒6
2.2新化斷層﹒﹒﹒﹒﹒﹒﹒﹒﹒﹒﹒﹒﹒﹒﹒﹒﹒﹒﹒ 12
2.2.1地理分布及發生時間﹒﹒﹒﹒﹒﹒﹒﹒﹒﹒﹒﹒﹒ 12
2.2.2地質狀況與地表破裂概述﹒﹒﹒﹒﹒﹒﹒﹒﹒﹒﹒12
2.3梅山斷層﹒﹒﹒﹒﹒﹒﹒﹒﹒﹒﹒﹒﹒﹒﹒﹒﹒﹒﹒ 22
2.3.1地理分布及發生時間﹒﹒﹒﹒﹒﹒﹒﹒﹒﹒﹒﹒﹒22
2.3.2地質狀況與地表破裂概述﹒﹒﹒﹒﹒﹒﹒﹒﹒﹒﹒22
2.4研究區域主要地層﹒﹒﹒﹒﹒﹒﹒﹒﹒﹒﹒﹒﹒﹒﹒ 24
第三章 研究原理與方法﹒﹒﹒﹒﹒﹒﹒﹒﹒﹒﹒﹒﹒ 28
3.1直流電阻法﹒﹒﹒﹒﹒﹒﹒﹒﹒﹒﹒﹒﹒﹒﹒﹒﹒﹒ 28
3.2直流電阻法施測方法﹒﹒﹒﹒﹒﹒﹒﹒﹒﹒﹒﹒﹒﹒ 30
3.3直流電阻法儀器系統﹒﹒﹒﹒﹒﹒﹒﹒﹒﹒﹒﹒﹒﹒ 34
3.4資料處理與解釋﹒﹒﹒﹒﹒﹒﹒﹒﹒﹒﹒﹒﹒﹒﹒﹒ 3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7
4.1竹山測線﹒﹒﹒﹒﹒﹒﹒﹒﹒﹒﹒﹒﹒﹒﹒﹒﹒﹒﹒﹒ 37
4.1.1竹山地區地電阻率測線﹒﹒﹒﹒﹒﹒﹒﹒﹒﹒﹒﹒ 37
4.1.2竹山地區槽溝剖面﹒﹒﹒﹒﹒﹒﹒﹒﹒﹒﹒﹒﹒﹒42
4.1.3竹山地區測線與槽溝之比較﹒﹒﹒﹒﹒﹒﹒﹒﹒﹒43
4.2霧峰測線
4.2.1霧峰地區地電阻率測線﹒﹒﹒﹒﹒﹒﹒﹒﹒﹒﹒﹒46
4.2.2霧峰地區槽溝剖面﹒﹒﹒﹒﹒﹒﹒﹒﹒﹒﹒﹒﹒﹒46
4.2.3霧峰地區測線與槽溝之比較﹒﹒﹒﹒﹒﹒﹒﹒﹒﹒49
4.3新化測線
4.3.1新化地區地電阻率測線﹒﹒﹒﹒﹒﹒﹒﹒﹒﹒﹒﹒51
4.3.2新化地區槽溝剖面﹒﹒﹒﹒﹒﹒﹒﹒﹒﹒﹒﹒﹒﹒56
4.3.3新化地區測線與槽溝之比較﹒﹒﹒﹒﹒﹒﹒﹒﹒﹒56
4.4.1梅山地區地電阻率測線﹒﹒﹒﹒﹒﹒﹒﹒﹒﹒﹒﹒58
4.4.2梅山地區槽溝剖面﹒﹒﹒﹒﹒﹒﹒﹒﹒﹒﹒﹒﹒﹒58
4.4.3梅山地區測線與槽溝之比較﹒﹒﹒﹒﹒﹒﹒﹒﹒﹒61
第五章 結論﹒﹒﹒﹒﹒﹒﹒﹒﹒﹒﹒﹒﹒﹒﹒﹒﹒﹒ 63
參考文獻﹒﹒﹒﹒﹒﹒﹒﹒﹒﹒﹒﹒﹒﹒﹒﹒﹒﹒﹒﹒﹒ 64
圖目
頁數
圖2.1車籠埔斷層地表破裂位置圖﹒﹒﹒﹒﹒﹒﹒﹒﹒﹒9
圖2.2竹山地區測線圖﹒﹒﹒﹒﹒﹒﹒﹒﹒﹒﹒﹒﹒﹒ 10
圖2.3竹山地區視電阻率擬似剖面﹒﹒﹒﹒﹒﹒﹒ ﹒﹒11
圖2.4新化斷層位置及地質圖﹒﹒﹒﹒﹒﹒ ﹒﹒﹒﹒﹒13
圖2.5畜牧改良場槽溝位置圖﹒ ﹒﹒﹒﹒﹒﹒﹒﹒﹒﹒16
圖2.6槽溝ALT-1開挖地質紀錄圖﹒ ﹒﹒﹒﹒﹒﹒﹒﹒17
圖2.7槽溝ALT-2開挖地質紀錄圖﹒﹒﹒﹒﹒﹒﹒﹒ ﹒18
圖2.8槽溝ALT-3開挖地質紀錄圖﹒﹒﹒﹒ ﹒﹒﹒﹒﹒19
圖2.9畜牧改良場內之視電阻率擬似剖面﹒﹒﹒﹒ ﹒﹒20
圖2.10畜牧改良場內之震測剖面﹒﹒﹒﹒﹒﹒﹒﹒﹒﹒21
圖2.11梅山斷層位置及地質圖﹒﹒﹒﹒﹒﹒﹒﹒﹒﹒﹒23
圖3.1直流電阻法電極排列﹒ ﹒﹒﹒﹒﹒﹒﹒﹒﹒﹒﹒28
圖3.2單電流極在均質等向半空間之電位示意圖 ﹒﹒﹒30
圖3.3雙極排列法施測示意圖﹒﹒﹒﹒ ﹒﹒﹒﹒﹒﹒﹒31
圖3.4野外施測儀器配置圖﹒﹒﹒﹒﹒﹒﹒﹒ ﹒﹒﹒﹒32
圖3.5雙極排列法施測過程之電極更換示意圖﹒﹒﹒ ﹒33
圖3.6Res2dinv資料處理流程圖﹒﹒﹒﹒﹒﹒ ﹒﹒﹒﹒36
圖4.1竹山AA’及BB’測線位置圖﹒﹒﹒﹒﹒﹒﹒﹒﹒39
圖4.2竹山剖面AA’之視電阻率擬似剖面與解釋結果 ﹒ 40
圖4.3竹山剖面BB’之視電阻率擬似剖面與解釋結果 ﹒ 41
圖4.4竹山地區測線與槽溝之比較﹒﹒﹒﹒﹒ ﹒﹒﹒﹒ 45
圖4.5霧峰測線及槽溝位置圖﹒﹒﹒ ﹒﹒﹒﹒﹒﹒﹒﹒ 47
圖4.6霧峰測線CC’ 之視電阻率擬似剖面與解釋結果﹒ 48
圖4.7霧峰地區測線與槽溝之比較﹒﹒﹒﹒﹒﹒﹒﹒﹒﹒50
圖4.8新化那菝林測線及槽溝位置圖﹒﹒﹒﹒﹒﹒﹒﹒﹒53
圖4.9新化測線DD’ 之視電阻率擬似剖面與解釋結果﹒ 54
圖4.10新化測線EE’ 之視電阻率擬似剖面與解釋結果﹒55
圖4.11那菝林地區測線與槽溝之比較﹒﹒﹒ ﹒﹒﹒﹒﹒57
圖4.12梅山測線及槽溝位置圖﹒﹒﹒﹒ ﹒﹒﹒﹒﹒﹒﹒59
圖4.13梅山測線FF’ 之視電阻率擬似剖面與解釋結果﹒60
圖4.14梅山地區測線與槽溝之比較﹒﹒﹒﹒﹒﹒﹒ ﹒﹒62
參考文獻 王乾盈、林祖慰、張漢忠,1998,再訪新化斷層,第七屆臺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387-398頁。
王衍評,2002,車籠埔斷層北段之地電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9頁。
石瑞銓、陳平護,2003,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淺層
地球物理探勘(1/5)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
何春蓀,1975﹒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
李思霖,2002,車籠埔斷層南段之地電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72頁。
李錫堤、鄭錦桐、廖啟雯、廖卿妃,2000﹒新化斷層開挖的初步結果。第八屆台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659-664 頁。
李元希、盧詩丁、石同生,2001,車籠埔斷層特性,經濟部中央地質
調查所九十年度成果發表及業務檢討會手冊,12-13 頁。
李建成、陳于高、謝凱瑞、朱傚祖、詹瑜璋、陳文山,2001,車籠埔
斷層構造與古地震研究:霧峰車平營附近槽溝開挖分析研究,中國地質學會九十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6-8 頁。
孟昭彝,1967.台灣西部南半之構造發展,中國地質學會會刊第10號。
林慶偉、吳炫宗、蕭崇利,1999,嘉義地區活斷層研究:梅山斷層與九芎坑斷 層之初步研究,中國地質學會八十八年年會論文宣讀摘要,p279-282。
徐鐵良、張憲卿,1979,台灣第四紀斷層,中國地質學會專刊,第三號,第155-165頁。
徐泓,1983,清代臺灣天然災害史料彙編 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2-04號。
陳文山、黃能偉、李昆杰、陳于高、宋國城、張徽正、李元希、石瑞
詮、楊志成、宋時驊、林清正、李龍昇,2001,集集地震斷層與
鄰近地區斷層的特性,中國地質學會九十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39-41 頁。
陳于高,1993﹒晚更新世以來南台灣地區海水面變化與新構造運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58頁。
陳勉銘、何信昌,2000,台中區地質-兼論九二一地震斷層。經濟部
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二號,113-138 頁。
陳平護,2003,”地震及活斷層研究”-孕震帶構造-車籠埔斷層之地
電研究。
陳平護、葛岳淵、王衍評,2000,應用電阻法描繪台灣中部車籠埔斷
層之地下構造,第八屆台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528-533頁。
張宏武,2001,台灣西南泥岩之電阻率構造,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11頁。
張錫齡,1962﹒六雙層之命名,中國石油地質學會專刊,第一號。
張麗旭、周敏、陳培源,1947﹒民國35 年12 月5 日台南之地震。台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 號,11-18 頁。
黃郁婷,2001﹒嘉南平原曾文溪流域晚第四系之沈積環境暨層序初
探,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87 頁。
黃明哲、王文能、潘國樑、顏滄波,1985,活動斷層之航照地質研究(二):嘉義梅山地震斷層研究,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3-29號。
董倫道,1988﹒地電阻法與電磁法之綜合解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
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董倫道、楊潔豪、陳平護,1996,濁水溪沖積扇地球物理探測與地層對比,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10-128頁。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九二一地震地質調查報告,經濟部中
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315 頁。
經濟部地調所,2000,台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 五十萬分之一。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
經濟部地調所,2000,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
Bonilla, M. G., 1977, Summary of Quaternary faulting and elevation changes in Taiwan, Mem. Geol. Soc. China, 2, 43-55.
Cheng, P. H., 2000. Imaging the subsurface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tip of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fault in central Taiwan using the electric resistivity method. TAO, 11, 721-734.
Griffiths, D. H., and Barker, R. D., 1993, Two-dimensional resistivity imaging and modeling in areas of complex ge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29, 211-226.
Koefoed, O., 1979, Geosounding Principles 1: resistivity sounding measurements.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 Co. 278 .
Degroot-Hedlin, C., and Constable, S., 1990, Occam’s inversion to generate smooth, two-dimensional model from magnetotelluric date: Geophysics, 55, 1613-1624.
Loke, M. H., 1998, Rapid 2D resistivity and IP inversion, using the least-squares method. Advanced Geoscience, Inc. U.S.A.
Omori, F.(1907) Preliminary note on the Formosa earthquake of March 17, 1906, Imp. Earthquake Inves. Comm. Bull. No.2, p53-69.
Pan, Y. S., 1967, Interpretation and seismic coordination of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over west-central Taiwan.Pertol. Geol. Taiwan,no.5, 99-115.
Sasaki, Y., 1992, Resolution of resistivity tomography inferred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40, 453-464.
指導教授 陳平護(Ping-Hu Chen) 審核日期 2004-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