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624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 、訪客IP:3.133.87.156
姓名 王治國(ChiH-Kuo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應用地質研究所
論文名稱 中央氣象局強震網測站之地盤效應分析與應用
(TAIWAN SITE EFFECT RESEARCHER)
相關論文
★ 利用井下地震儀陣列探討單站頻譜比法之應用★ 高屏地區場址效應之探討
★ 利用單站頻譜比法探討集集地震造成之土壤非線性反應★ 以地震儀陣列及基因演算法推估近地表剪力波波速
★ 場址特性分析及最大加速度衰減模式校正★ 臺灣中部地區強地動波形模擬
★ 整合性應力波傳法評估場址頻率特性之研究★ 以微地動量測探討埔里盆地之場址效應
★ 利用接收函數法推估蘭陽平原淺層速度構造★ 蘭陽平原場址效應及淺層S波速度構造
★ 台北市信義區場址效應之研究★ 探討不同地質區強震站之淺層S波速度構造
★ 竹子湖強震站場址效應之探討★ 震源破裂過程及地表強地動特性之陣列分析研究
★ 利用微地動探討桃竹苗地區之場址效應★ 利用微地動量測探討台灣中部地區之場址效應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區域的地震放大效應受到區域環境的影響(seed and Idriss, 1982)歷年來的一些大地震,所產生的災害性破壞大多都是源自於地震波放大效應的影響,這一類的破壞多半與區域性的地質條件有很高的相關性(seed et al., 1987),其他潛在的破壞因子包括了地形、盆地、液化、還有一些結構物本身的缺陷,這些問題強調了區域地質地層所潛在的部分特性,在地震發生時產生了放大的效果。
地震發生時不同的地質特性所造成的破壞性是不一樣的,在地震中絕大多數的人員死傷是由於建築結構物倒塌所引起,而建築物的倒塌主要與地表下地盤特性週期產生共振、斷層錯動、施工品質不良等問題有關。因此提昇建築物耐震能力使其在地震中仍然具有保護生命安全的性能,則需建築物於耐震設計時避開地表下之地盤特性的主要週期或進行地盤改良工作,為減小地震災害損失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自民國八十九年起,為進一步了解強震站地質與地層特性,提高資料之可利用性,中央氣象局特別委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執行「國家強震儀地質資料庫之建立」計畫,包含現場鑽探、剪力波速以及實驗室樣品分析。本研究利用八十九年至九十一年 125個強震站鑽井資料、吳逸民(2000)所重新定位1995至1999年強震網所收到的269個地震為地震分析資料庫與張毓文(2002)兩階段震動預測模型分析(衰減公式)所得地盤特性參數C0、C1為主要分析地盤效應資料庫。
以C0、C1得到實測加速度為0.2g之放大倍率值 作為地盤效應值與各強震站做比較,發現相關性並不高。此外仍利用其他如平均參考站方式試圖以多參考站平均出來的虛擬參考站來取代傳統單一參考測站方法來到一個穩定度較高的平均放大倍率,利用此方式所得到蘭陽平原、台北盆地、嘉南平原的平均震動放大率,將三區依放大高區細分為更小的區域鑽井資料做比對,發現結果散亂沒有好的相關性。對此可能有以下問題(1)衰減公式仍須針對單一地震去修正其震源效應以提高精確度。(2)依耐震設計規範要以三十米深淺層土壤來作為區域地盤效應的建議深度,可能稍嫌不足,而實際可用深度仍需進一步的來研究。
關鍵字(中) ★ 地盤分類
★ 場址效應
★ 中央氣象局
★ 地盤效應
關鍵字(英) ★ Site coeddicient
★ NEHRP
★ SITE EFFECT
論文目次 摘要 i
誌謝 ii
目錄 iii
圖目 vi
表目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1.1地震災害與地震潛勢評估 1
1.1.2地盤效應調查研究與應用 2
1.1.3中央氣象局強震網與測站地質鑽探計畫 3
1.2 研究動機 4
1.3 研究目的 7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8
第二章 台灣地區強震站地盤分類 11
2.1 台灣地體構造及地質概況 11
2.2 台灣強震站鑽井計畫 15
2.2.1台灣自由場強地動觀測網 15
2.2.2 現有鑽井資料 16
2.3 工程地盤分類 18
2.3.1 標準貫入實驗打擊值 19
2.3.2 剪力波速值 25
2.3.3 地盤週期 29
2.3.4 30m 鑽探深度的合理性 29
2.4 地盤分類結果比較 30
第三章 場址放大倍率 34
3.1 反映地盤條件之震動預測模型 34
3.2 場址放大倍率 36
3.3 放大倍率與地層資料之關係 37
3.4 不同區域岩盤站比較 42
3.5 小結 43
第四章 震度微分區與地盤效應分析 47
4.1 地盤效應之考量 47
4.1.1 參考站選取 48
4.1.2 平均多參考站 49
4.1.3 地震參數及分類 50
4.2 蘭陽平原 51
4.2.1 地理位置 51
4.2.2 分區討論放大特性 51
4.3 台北盆地 56
4.3.1 地理位置 56
4.3.2 分區討論放大特性 56
4.4 嘉南平原 60
4.4.1 地理位置 60
4.4.2 分區討論放大特性 60
4.5 震源效應的影響 65
4.5.1 資料來源 65
4.5.2 選取參考站與震源分類 65
4.5.3 震源分析 66
4.5.4 消除震源效應 67
4-6 小結 69
第五章 結論 81
5-1 研究成果 82
5-2 結論 83
5-3 展望 83
參考文獻 85
附錄一 88
附錄二 96
附錄三 102
參考文獻 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1996,ATC32,365.
Field, H. Edward,2000.A Modified Ground-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for Southern California that Accounts for Detailed Site Classification and a Basin-Depth Effect, Bull.Seism.Soc.Am.,90,6b,S209-S221.
Field , H. Edward and Petersen , D. Mark, 2000. A Test of Various Site-Effect Parameterizations in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es of Southern California,Bull.Seism.Soc.Am.,90,6b,
S222-S244.
Jean, W. Y., C. H. Loh, 2001. A Stud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ite Effect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Seismic Hazard And Microzonation,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DEE’2001, Volume of Extended Abstracts, 82.
Joseph E. Bowles, 1995 , Found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 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 p124-163.
Lee, C. T., C. T. Cheng, C. W. Liao and Y. B. Tsai, 2001. Site classification of Taiwan free-field strong-motion stations, The Chi-Chi special issue of the Bull. Seism. Soc. Am. (accepted).
Lucia , M. , Leif , W. ,John , B., 1994,A Comparison of Coda and S-Wave Spectral Ratios as Estimates of Site Response in the Southern
San Francisco Bay Area, Bull.Seism.Soc.Am.,84,6,S1815-S1830.
Marek,A.R.,Jonathan,D.B.,1999, Characterization of Site Response General Site Categories,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1999/03.
Martin,G.,2002,Earthquake Site Response and Seismic Code Provisions , http://mceer.buffalo.edu/publications/resaccom/8794/rsconvert.asp?f=rsa12_si.html.
Seed, H. B., C. Ugas and J. Lysmer, 1976. Site Dependent Spectra for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Bull. Seism. Soc. Am., 59, 909-922.
Tsai, C.-C. P. (1992). Engineering implications of asperity-induced ground motion, Ph.D. Dissertation, Dept. of Civil Engr., Stanford Univ., Stanford, California, USA, 245 pp.
Wen, K. L.,Fei,L.Y.,Peng,H.Y.,Liu,C.C.,1995,Site Effect Analysis From the Records of the WuKu Downhole array , TAO , vol.6 , NO.2 , 285~298.
Wen, K. L. and Peng,H. Y., 1998. Site Effect Analysis in the Taipei Basin : Resultes from TSMIP Network Data, TAO , vol.9 , No.4 , 691~704.
何春蓀,1975。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吳逸民、江家豪、陳承俊、辛在勤,2000。以即時強震網推估強地動極值及地震參數之研究。1999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24。
張毓文,2002。場址特性分析及最大加速度衰減模式校正,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郭鎧紋,1990。中央氣象局地震網各測站基本地質資料之建立,中央氣象局研究報告第392號。
郭鎧紋,1992。台北都會區強地動觀測網之地質特性,中央氣象局研究報告第CW81-1A-10號。
郭鎧紋,1993。中央氣象局強地動觀測網之地質特性研究(二)-桃、竹、苗地區,中央氣象局研究報告第CW82-1A-11號。
郭鎧紋,1994。中央氣象局強地動觀測網之地質特性研究(三)-嘉南地區,中央氣象局研究報告第CW83-1A-12號。
溫國樑、彭瀚毅、郭鎧紋、劉坤松,1998。竹子湖與鞍部強震站地動記錄之比較,台灣地區強地動觀測計畫研討會(三)論文摘要,114-122。
簡文郁,2002。台北盆地地盤效應分析,結構工程期刊,第十七卷,第三期,3-17。
簡文郁,2002。國內設計地震力之演進與近況,2002集集地震液化工程問題研討會。
指導教授 簡文郁、溫國樑
(Wen-Yu Jean、K.-L. Wen)
審核日期 2005-7-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