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18.118.0.240
姓名 張嘉珊(Jia-Shan Z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太康英彥—三張詩文研究
(The Study of Tri-Zhang's poems and articles)
相關論文
★ 錢起山水田園詩研究★ 謝枋得之散文及《文章軌範》研究
★ 南朝贈答詩與士人文化研究★ 南宋遺民道教詩歌研究
★ 宋元之際逸民畫家題畫詩研究★ 兩晉政論文研究
★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研究★ 海濱鄒魯的區域印記——北宋蔡襄詩歌研究
★ 李綱詩歌研究★ 地誌與記憶:南宋地方百詠組詩之研究
★ 劉辰翁《須溪四景詩集》研究★ 胡安國《春秋傳》研究
★ 宋代女性詩歌中的禁錮與追尋★ 執志與保真:王荊公詩歌主題研究
★ 六朝哀挽詩文研究★ 謝枋得詩歌及其詩學觀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西晉太康時期之「三張」——張華、張載與張協及其詩文為討論之範疇。
文學創作會受時代風尚、個人才氣學習與生平際遇而有所影響,三張都是素族出身,但由於其所處時代有所先後,因而其際遇有得以主導文擅與壯志難伸的分別,其詩文中也透顯出這樣的特殊情感。
本論文研究詩人之詩歌與文章,主要分別依其「內容題材」與「藝術特色」為析論重點進行開展。張華處於魏末晉初的時代,對於轉變建安、正始詩風而型塑西晉詩壇「重情縟采」的創作風格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實於西晉文風有主導的地位,其「求新尚麗」、「尚清省」與「先情後辭」的文學觀,對太康詩人有著重大的影響;張載作品較少,史書記載其「才通經史」,曾著《晉書》,其尤善擬古作品,如〈七哀詩〉與〈擬四愁詩〉等,本文中亦將其詩與原詩及歷代擬詩作了比較,以襯顯其創作風格。一般說來,張載詩文與太康眾作稍有不同,大體呈現「質實凝重」的藝術特色,也具體展現太康文壇另一獨有風貌。
張協所處時期是西晉詩文的成熟期,《詩品》將其詩歌列為上品,標舉其詩文擅於「巧構形似之言」,其創作注重「情景交融」、「音韻儷對」與「運用典故」等技巧,體物細膩入微而能臻至「神似」的境界,可說是西晉文壇的藝術高峰,對於後代詩文創作技巧影響極為深遠。
末章以「三張之比較」作為全文之收束。此章以三張之「生平經歷」與「詩文創作」作為三人比較之重心,在生平經歷方面,以三人之「出身及性格」、「際遇與交遊」作為論述之要;在詩文創作方面,以「文學觀之新變與發展」、「詩文創作類型之異同」、「綺靡工巧風格之展現」與「詩文哲思與人生實踐」四方面為主軸,以較為全面的觀點概觀析論三人生平與詩文之異同,冀以體現三張獨到之特色。
摘要(英)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field of poems and articles of Zhang Hua, Zhang Zai, and Zhang Xie; named “Tri-Zhang” at Tai-kang age in West Jin Dynasty.
As well known, the souls of articles present the authors’ personality, life style in the age, and living experiences. It can be found a lot differences among Tri-Zhang’s articles since the different ages they are, even they are all non-noble level.
Different ways can be studied for articles composed by Tri-Zhang:topics. This thesis is focusing two fields for those articles, first is their topics and characteristics inside, and second is their writing skill or style. For Zhang Hua, he provided lots contributions in rebuilding novel writing skill, especially for personal emotion description. It shows more splendid results if compared with writing style at Jian-an age, and leads authors at Tai-kang age to a new field.
As compared to others, Zhang Zai presented fewer article compositions. However due to his outstanding knowledge base, he completed a book named “Book of Jin” as a historical record. Furthermore, he also presented his cutting-edge in estimation of old-style article. This thesis studied Zhang Zai’s articles, and especially made a comparison to other authors in field of estimation of old-style article. As a result in this thesis, it is found that his articles or poems shown more original substance but less decoration.
Zhang Xie lived at mature age of article in Jin Dynasty, and as “Shi-Ping” (a poem assessment written by Zhong Rong) said that his compositions demonstrated a perfect performance in vivid description for scenery. He enriched his writing skills for scenery description per “emotion-scene combined”, “rhyme of words”, “allusion introduced”. Through those skills, he can presented a living object not only face outside but also soul inside.
At the last part of this thesis, the comparison is completed for “Tri-Zhang”, and emphasized the different or matched points through both living experience of author, and their article-writing style.
關鍵字(中) ★ 巧構形似
★ 情景交融
★ 緣情綺靡
★ 張協
★ 張載
★ 張華
★ 三張
★ 太康
關鍵字(英) ★ TaiKang
★ Tri-Zhang
★ Zhang Hua
★ Zhang Zai
★ Zhang Xie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三張」義界及其生平仕歷 2
一、 「三張」之義界 2
二、 三張之生平及仕歷 4
(一) 張華之生平及仕歷 4
(二) 張載之生平及仕歷 6
(三) 張協之生平及仕歷 8
第三節 取材與研究方法 10
第貳章 張華詩歌析論 12
第一節 張華詩歌之主題內容 12
一、 展志入世,心繫山林 12
(一) 奮進入世之心 13
(二) 恬退幽隱之志 17
二、 模範山水,馳騁逸懷 20
三、 酬答抒志;細述相思 22
(一) 與友酬答之作 22
(二) 感婚述情之思 24
四、 針砭世風,磯釣人情 26
五、 應詔樂歌,屢製新篇 29
第二節 張華詩歌之藝術特色 31
一、 由前人評騭論張華詩歌之藝術特色 31
(一) 辭藻溫麗,斧鑿無迹 31
(二) 揣合神意,巧用文字 35
(三) 兒女情多,千篇一體 38
(四) 詩格清新,體製省約 40
二、 張華之詩學主張及實踐 42
(一) 求新尚麗 43
(二) 尚清省 44
(三) 先情後辭 45
(四) 重視聲律 47
三、 小結 48
第三節 張華文章之題材內容 52
一、 賦類 53
(一) 詠物賦 53
(二) 詠懷賦 59
二、 其他文類 61
(一) 哀誄文 61
(二) 銘箴文 63
(三) 奏議文 65
第四節 張華文章之藝術特色 66
一、 駢儷對偶 67
二、 情景交融 70
三、 小結 73
第參章 張載詩文析論 75
第一節 張載詩歌之題材內容 75
一、 友誼之求 75
二、 寫景詠物 77
三、 抒發情懷 78
四、 擬古新製 81
第二節 張載詩歌之藝術特色 86
一、 慷慨激切,辭露情顯 86
二、 巧擇意象,駢對隸事 89
三、 擬古創新,質實凝重 91
第三節 張載文章之題材內容 93
一、 賦類 94
(一) 詠物賦 94
(二) 詠懷賦 96
二、 其他文類 96
(一) 論 96
(二) 頌 98
(三) 銘 99
第四節 張載文章之藝術特色 100
一、 明雅巧麗 101
(一) 以詠物為主題者 101
(二) 以寫景、詠懷為主題者: 101
二、 簡覈體潤 102
三、 鋪張華侈 104
第肆章 張協詩文析論 106
第一節 張協詩歌之題材內容 106
一、 雜詩 106
二、 詠史 110
三、 游仙 111
第二節 張協詩歌之藝術特色 112
一、 巧構形似 112
二、 情景交融 117
三、 音韻鏗鏘 119
第三節 張協文章之題材內容 125
一、 賦類 125
(一) 詠物賦 125
(二) 其他賦作 128
二、 其他文類 129
(一) 七 129
(二) 銘 137
第四節 張協文章之藝術特色 140
一、 隸事繁富廣博 140
二、 想像奇絕詭異 143
三、 駢儷精緻工巧 145
四、 體物細膩入微 149
第伍章 三張詩文綜論 153
第一節 三張生平經歷之比較 153
一、 出身及性格 153
二、 仕宦際遇與交遊 155
第二節 三張詩文創作之比較 157
一、 文學觀念之新變與發展 157
二、 詩文創作類型之異同 159
三、 綺靡工巧之風格展現 160
四、 詩文哲思與人生實踐 162
第三節 結語—價值與影響 163
參考文獻 165
附錄一:張華及作品年表 175
附錄二:張載及作品年表 182
附錄三:張協及作品年表 183
參考文獻 古籍專書
(梁)劉勰撰、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梁)劉勰撰、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9月。
(梁)劉勰撰、詹瑛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梁)蕭統等編、李善等注:《六臣註文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3月。
(梁)鍾嶸撰、陳延傑注:《詩品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5年4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台北:世界書局,1979年10月。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許學夷:《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今人專著
(美)M.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與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三畫
于浴賢:《六朝賦述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四畫
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6年12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王師力堅:《六朝唯美詩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
王師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王師力堅:《中古文學的文化思考》,新加坡:新社出版,2003年7月。
王玫:《六朝山水詩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下,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王玫:《建安文學接受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王力:《古代漢語》,台北:藍燈文化事業,1989年1月。
王力:《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王澧華:《兩晉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王子武:《中國詩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
王師次澄:《兩晉五言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王鐘陵:《中國中古詩歌史》,浙江: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尤師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
*六畫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8月。
*七畫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7月。
李翠瑛:《六朝賦論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台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1月。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李建中:《漢魏六朝文藝心理學》,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
李亮:《詩畫同源與山水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2月。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
吳功正、許伯卿:《六朝文學》,南京:南京出版社,2003年12月。
吳雲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
*八畫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6月。
孟固:《傳神與會意—從中國畫看中國人眼中的自然和自然中的自我》,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9月。
*九畫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胡大雷:《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胡旭:《漢魏文學嬗變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2004年8月。
柳村:《漢語詩歌的形式》,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十畫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9月。
徐青:《古典詩律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
夏昭炎:《意境概說—中國文藝美學範疇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年4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十一畫
曹淑娟:《漢賦寫物言志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曹道衡:《魏晉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曹道衡、沈玉成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陳義成:《漢魏六朝樂府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陳洪治:《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4月。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3月。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
陳飛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郭建勛:《先唐辭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郭建勛:《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仁青:《六朝唯美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張仁青、李月啟:《中國唯美文學之對偶藝術》,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章滄授:《漢賦美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許抗生:《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1989年7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陸侃如:《中國詩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十二畫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鹽城: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程章燦:《賦學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4年9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圖書,1994年8月。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4月。
*十三畫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賈奮然:《六朝文體批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葛曉音:《八代詩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1983年9月。
*十四畫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0月。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12月。
廖蔚卿:《中古詩人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3月。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薀》,北京:東方出版社。
臺靜農:《百種詩話類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十五畫
劉麟生:《中國駢文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4年9月。
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藝概》,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12月。
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9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3月。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4月。
駱鴻凱:《文選學》,台北:華正書局,2004年10月。
鄧仕樑:《兩晉詩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2年1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鄭訓佐、李劍鋒:《中國文學精神—魏晉南北朝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蔣均濤:《審美詩論》,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6月。
衛紹生:《魏晉文學與中原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1月。
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年7月。
*十六畫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錢志熙:《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十七畫
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薀》,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鍾優民:《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卷》,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鍾躍英:《氣韻論》,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5月。
*十八畫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歸青、曹旭:《中國詩學史—魏晉南北朝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6月。
*十九畫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2003年3月。
期刊論文
于浴賢:〈西晉賦文化新風管窺〉,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1期。
王師力堅:〈西晉詩人—張協、陸機對藝術形式美的追求〉,中國文化月刊197期,1996年。
王師力堅:〈西晉形式主義文論的貢獻〉,中國文化月刊185期,1995年。
王師力堅:〈理論的剛柔分野與創作的柔美趨歸—論六朝文學風格型態〉,中國國學24期,1996年10月。
王師力堅:〈論六朝詩歌與駢文的關係〉,中國國學23期,1995年。
王文進:〈詠懷的本質與形似之言〉,《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10月。
尤煌傑:〈謝赫「氣韻生動」論探源〉,哲學與文化29卷11期,2002年11月。
池萬興、林勝:〈魏晉南北朝隱逸賦初探〉,山西師大學報(社科板)21卷3期,1994年7月。
池萬興:〈魏晉南北朝詠物抒情小賦的移情現象初探〉,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1994年1期。
池萬興:〈論魏晉南北朝詠物小賦〉,西藏大學學報九卷三期,1994年9月。
朱立新:〈游仙詩的意象組合與結構模式〉,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9月。
冷衛國:〈漢魏六朝賦學批評對象與分期〉,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1期。
宋志民:〈論七體的形成和演進〉,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9月。
李立信:〈論六朝賦之詩化〉,《魏晉南北朝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8月。
李中華:〈從「三曹七子」到「二十四友」—試論魏晉文人集團與文學精神的演變〉,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2期。
李兆祿:〈漢魏六朝「七」體文創作演變〉,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1卷1期,2004年2月。
沈玉成:〈《張華年譜》、《陸平原年譜》中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第三期,1992年。
吳儀鳳:〈張華〈鷦鷯賦〉及其衍生賦作之思想探析〉,中山人文學報第十期,2000年2月。
汪又紅:〈試論中國古代詩歌的情景交融〉,首都師範大學,2002年增刊。
周吉本:〈情景交融機理及構成模式探〉,宜賓師專學報,1998年4期。
武懷軍:〈漢賦與六朝文論中的形似論〉,中國韻文學刊2000年1期。
韋春喜:〈漢魏六朝樂府詠史詩的發展與演變—以《樂府詩集》為文本對象〉,天府新論,2004年4期。
胡敏:〈論中國古典詩歌情景交融的意象美〉,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4期。
祝菊賢:〈言情慷慨與巧構形似—魏晉南朝詩歌意象美學風貌再比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科板),2000年9月。
徐傳武:〈張載入蜀年考辨〉,大陸雜誌94:3,1997年3月。陳劍寧:〈試論中國古代寫景詩的意象建構〉,求實—文學藝術研究,2003年6月。
畢萬忱:〈道家與魏晉南北朝賦〉,《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1996年12月。
高莉芬:〈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賦語言功能之轉變〉,《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1996年12月。
陳滿銘:〈辭章意象論〉,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2005年。
張振弼、古月:〈論情景交融的美學本質及其審美特徵〉,寧德師專學報(哲社版),1995年3期。
張福政:〈試論《文選》的「七」類〉,勤益學報第十四期。
許東海:〈論張協、鮑照詩歌之「巧構形似」與辭賦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八卷第一期,1997年。
許瑤麗:〈論魏晉六朝賦之用典及其審美特徵〉,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科板),2004年9月。
許瑤麗:〈論六朝賦風對詩的影響〉,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3月。
曹旭:〈論西晉詩人張華〉,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四期。
黃水雲:〈論魏晉南北朝駢賦之發展演變趨勢〉,《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1996年12月。
熊良智:〈「七體」文三說〉,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2年9月。
劉昆庸:〈風流未沫,文章中興:鍾嶸論太康詩歌〉,寧德師專學報(哲社版),2002年9月。
鄧福舜:〈二十四友文人集團形成時間考〉,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1月。
學位論文
周靜佳:《六朝形神思想與審美觀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9年。
梁成德:《魏晉南北朝賦論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馮秀娟:《魏晉六朝擬古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徐千雯:《魏晉南北朝五言詩擬作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趙公正:《魏晉南北朝模擬詩風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組碩士論文,1986年。
錢佩文:《論晉詩之個性與社會性》,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
指導教授 王次澄(Tzi-Cheng Wang) 審核日期 2006-7-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