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1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 、訪客IP:18.189.185.42
姓名 張嘉慧(Chai-Hui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法雲《翻譯名義集》的語言研究──以音寫語段的分析為中心
相關論文
★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活動之研究★ 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
★ 香積敘事-漢地僧院裏的廚房與齋堂★ 冷齋夜話文藝思想之研究
★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 戒律與身體~以《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記為中心
★ 僧傳裏的善女人 ──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 沉淪與解脫:《天龍八部》的悲劇意識
★ 《法句譬喻經》的敘事研究★ 《金粟山大藏經》殘卷之異體字研究 ——以上圖藏本為中心
★ 唐人小說裡的佛教寺院 --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
★ 唐人小說中所反映的家庭與家庭意識★ 《紹興重雕大藏音》字樣研究
★ 上博01(2405)V《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寫本殘卷書成年代考-以寫本異體字為中心★ 以筆硯作佛事:北宋文字禪運動流衍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冀從宋代僧人法雲所蒐羅的佛經音寫語段,更深入地探討佛經譯詞的成因。主要在釐清佛經音寫語段在音寫過程的各種音寫現象,是如何地受到漢語固有的語音形式及構詞形式的影響。藉由法雲著作《翻譯名義集》中的大量音寫語段,從語音學、詞彙學等語言學的角度,探求佛教在地化的線索。
本研究就佛經音寫語段的兩個面向展開研究,分別分為上下編,說明此音寫語段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時的特殊面貌。
上編從語音分析切入,期盼利用音理分析及透過語音之對比,追索音寫語段詞型規範化的過程,並得出漢語面對外來詞之翻譯策略。透過漢語、梵語的音系對比,用以靜態的描寫梵、漢兩個音系的基本面貌及其差異性;而在兼論外緣因素於音寫過程的影響作用後,並針對漢語、梵語進行生成音系學的對比,藉以動態的記錄梵語音寫成漢語的翻譯過程,以及佛經音寫語段定型化的過程。
下編則從音寫語段的字形分析切入,發掘佛經音寫語段是如何在漢語漢字構詞特點的認知框架下,展現其音寫語段詞面形式的重要特點。利用頻率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別以音寫用字的選造所依據的散性原則及聚性原則,探討佛經譯詞因應漢地語用習慣的音寫策略。並進一步藉由此基於漢字表義性質、特點的音寫語段分析,探討佛經音寫語段融入漢語的佛教在地化議題。
摘要(英) This research hopes that more in-depth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he phonemic loans of Buddhist sutra via collected by the 宋 Dynasty monk 法雲. The Buddhist sutra phonemic loans write a variety of transcription phenomenon, is how to be inherent in the Chinese form of voice and word formation of the impact. Learn the angle of etc. linguistics from the phonetics, vocabulary, exploring Buddhism in China clues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the phonemic loans of Buddhist sutra of the "翻譯名義集".
This research faces to launch a research from two and is divided into the top and bottom plait and explains that this Buddhist sutra phonemic loans came to China with the special appearance.
On the provision of voice from the intercept and look forward to using the sound analysis and justification through the voice of the comparison, the recourse to the standardization Buddhist process of phonemic loans, and draw the face of foreign word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strategy. Contrast through the phonology of Chinese language, Sanskrit language, in order to static depiction Sanskrit and Chinese the basic feature of two phonology and it difference; after discussing the outer edge of factors of the transcription process, and for Chinese and Sanskrit to generative phonology Comparison to record the Vatican dynamic voice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Buddhist process of phonemic loans.
Part of the Music from the sound the glyph analysis to cut into, to explore the Buddhist sutra phonemic loans is how to word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Chinese characters cognitive framework, demonstrate the form of the word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These written characters used to the Buddhist sutra phonemic loans were chosen or buil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decentralization or the principle of convergence. By from here, to inquire into the Buddhist sutra phonemic loans to respond the language is written strategy with the Chinese habitual sound by using frequency analysis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further by the Chinese Table-based natu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Buddhist sutra phonemic loans, the sound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to Chinese the Buddhist sutra phonemic loans in the manner of topics.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Buddhist sutra phonemic loans into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of Buddhism in the manner of topics by this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able-based natu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Buddhist sutra phonemic loans.
關鍵字(中) ★ 梵漢音系對比
★ 佛經譯詞
★ 音寫語段
★ 佛經語言
★ 翻譯名義集
關鍵字(英) ★ phonemic loan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卅I
英文摘要卅II
凡例卅III
第一章 緒論──漢譯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卅1
第一節 研究動機、主題與目的卅1
1.1.1研究動機與緣起卅1
1.1.2研究目的與價值卅3
1.1.3研究主題與界義卅4
第二節 法雲與《翻譯名義集》卅6
1.2.1法雲的背景及其事蹟卅6
1.2.2《翻譯名義集》的撰寫緣起、資料來源與撰寫年代卅7
1.2.3《翻譯名義集》的內容與編纂體例卅9
1.2.4《翻譯名義集》的版本流傳與校勘卅12
第三節 前人研究鳥瞰與漢譯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卅14
1.3.1漢譯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卅14
1.3.2前人研究的鳥瞰卅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卅19
1.4.1研究方法卅22
1.4.2研究步驟卅26
1.4.3章節安排卅27
第五節 本章總結卅28
上編 音寫語段詞彙分析─音寫語段的語音分析卅31
第二章 音寫語段的語音對比──音位學對比卅31
第一節 音寫語段的音段音位對比卅32
2.1.1漢語的音段音位與區別性特徵卅35
2.1.2梵語的音段音位與區別性特徵卅42
2.1.3漢語與梵語的音段音位系統對比卅45
第二節 音寫語段的超音段音位對比卅48
2.2.1漢語的超音段音位與區別性特徵卅48
2.2.2梵語的超音段音位與區別性特徵卅49
2.2.3漢語與梵語的超音段音位系統對比卅49
第三節 音寫語段的音節對比卅49
2.3.1漢語的音節結構與音節劃分卅50
2.3.2梵語的音節結構與音節劃分卅52
2.3.3漢語與梵語的音節結構對比卅52
第四節 本章總結卅53
第三章 音寫語段的語音對比──生成音系學對比卅55
第一節 音寫語段的外部語音影響因素卅55
3.1.1源頭語卅56
3.1.2目的語卅58
3.1.3譯者本身卅59
第二節 音寫語段的特殊譯音及音近替代卅62
3.2.1音寫條例建立原則卅62
3.2.2輔音的特殊譯音及音近替代卅65
3.2.3複輔音的特殊譯音及音近替代卅74
第三節 音寫語段的音節重組卅79
3.3.1利用入聲韻尾進行的音節重組卅80
3.3.2利用鼻音韻尾進行的音節重組卅83
3.3.3基於音節重組的增音現象卅91
3.3.4與介音相關的音節重組卅99
3.3.5小結卅104
第四節 音寫語段的語流音變觀察與分析卅105
3.4.1省音現象卅106
3.4.2增音現象卅114
第五節 音寫語段的輔助條例卅115
3.5.1《翻譯名義集》音寫語段的輔助條例概況卅115
3.5.2標示音讀的特別意義卅116
第六節 本章總結──音寫語段的定型化卅117
下編 音寫語段的詞彙分析─音寫語段的詞構分析卅119
第四章 音寫語段的音寫用字卅119
第一節 音寫語段的音寫用字頻率統計卅120
第二節 音寫語段的特性趨向卅125
4.2.1聚性原則與散性原則卅126
4.2.2音寫語段的字形表現特徵卅127
第三節 散性原則與音寫用字卅128
4.3.1生冷艱澀字卅128
4.3.2新造字卅120
      4.3.3只表記音的從「口」形聲字卅129
4.3.4散性原則下的音寫現象卅131
第四節 聚性原則與音寫用字卅132
4.4.1聚性原則與諧音別解卅133
4.4.2聚性原則下的音寫現象卅136
第五節 本章總結卅137
第五章 音寫語段的理解與流傳卅139
第一節 循音賦義的音寫語段與佛經譯詞卅139
5.1.1循音賦義的音寫語段與佛經譯詞的理解卅140
5.1.2循音賦義的音寫語段與佛經譯詞的流傳卅141
第二節 合璧結構的音寫語段與佛經譯詞卅145
5.2.1合璧結構的音寫語段與佛經譯詞的理解卅145
5.2.2合璧結構的音寫語段與佛經譯詞的流傳卅150
第三節 基於散性構詞的音寫語段與佛經譯詞卅151
5.3.1基於散性構詞的音寫語段與佛經譯詞的理解卅151
5.3.2基於散性構詞的音寫語段與佛經譯詞的流傳卅152
第四節 本章總結卅153
第六章 結論──音寫語段與佛教在地化卅155
第一節 從語言接觸討論佛經音寫語段的音讀改造卅157
6.1.1語音的漢化卅157
6.1.2音節的漢化卅157
第二節 從語言接觸討論佛經音寫語段的詞構改造卅158
6.2.1 散性原則卅158
6.2.2 聚性原則卅158
第三節 本研究的成果及限制卅159
6.3.1 本研究的具體成果卅159
6.3.2 本研究的限制卅160
6.3.3研究尚待疑處卅160
6.3.4下一步工作卅160
參考文獻卅161
參考文獻 叢刊
1. 高楠順次郎編《大正新修大藏經》五四冊、六七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佛教學專著
2. 王文顏《佛典漢譯之研究》,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 73年12月1日初版。
3. 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 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3版第3刷。
5. 朱封鰲《天台宗史跡考察與典籍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刷。
6.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1~5卷 濟南:齊魯書社 ,1991年7月初版,1996年12月第2次印刷。
7. 季羨林《中印文化關係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店 1982年初版。
8. 季羨林《佛教十五題》,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1月第1版,2007年7月第3刷。
9. 林梅村《漢唐西域與西域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1刷。
10. 曹仕邦《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台北:東初出版社 ,中華民國79年6月初版,中華民國81年1月1版2刷。
11.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第1刷。
12.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3.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4. 劉保金《中國佛典通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1刷。
15. 潘桂明、吴忠傳《中國天台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刷。
16. 關世謙譯,鎌田茂雄原著,《中國佛教通史》(一),高雄:佛光出版社,中華民國74年9月初版。《中國佛教通史》第2卷 台北:佛光出版社 1986《中國佛教通史》第3卷 台北:佛光出版社 1991《中國佛教通史》第4卷 獅子吼雜誌社印行
17. 關世謙譯,鎌田茂雄原著,《中國佛教通史》(二),台北:佛光出版社,中華民國75年4月初版。
18. 關世謙譯,鎌田茂雄原著,《中國佛教通史》(三),台北:佛光出版社,中華民國75年12月初版。
19. 釋僧祐撰,蘇晉仁、蕭鍊子點校《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0. 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10月第1版,1997年10月第3次印刷。
21. 饒宗頤《梵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佛經文獻語言研究專著
22. 王紹峰《初唐佛典詞匯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3. 朱志瑜、朱曉農《中國佛籍譯論選輯評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1刷。
24. 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年7月1刷,1996年12月2刷。
25. 李四龍、裴勇等譯,許理和原著,《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2次印刷。
26. 李維琦《佛經釋詞》,湖南:岳麓書社,1993年2月第1版第1刷。
27. 辛嶋靜志《『長阿含經』の原語の研究─音写語分析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平河出版社,1994年8月20日第1刷發行,
28. 俞理明 《佛經文獻語言》,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9. 姚永銘《慧琳一切經音義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刷。
30. 徐時儀《玄應眾經音義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第1版第1刷。
31. 高田時雄《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研究──九、十世紀の河西方音》,東京創文社,昭和63年2月第1版第1刷。
32. 梁曉虹《佛教與漢語詞彙》,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8月初版。
33. 陳五雲、梁曉虹、徐時儀《佛經音義概論》,台北:大千出版社,民國92年5月第1版第1刷。
34. 陳五雲、梁曉虹、徐時儀《佛經音義與漢語詞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第1版第1刷。
35. 萬金川《佛經語言學論集: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南投:正觀出版社,民國94年3月初版。
語言學及漢語研究專著
36.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新一版,2003年3月北京第6刷。
37.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1998年4月第4刷。
38. 王素煤、彭國躍譯,〔日〕真田信治、澀谷勝己、陣內正敬、杉戶清樹原著《社會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刷。
39. 王樹民點校,[宋]鄭樵撰《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版第1刷。
40. 史有為《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刷。
41. 史有為《漢語外來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第1版第1刷。
42. 申小龍主編《語言學綱要》,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刷。
43.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2000年6月第2版第2刷。
44. 何大安《聲韻學的觀念與方法》,大安出版社2002年初版
45. 李思敬《漢語知識叢書—音韻》,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版
46. 李范文《宋代西北方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刷。
47. 李振麟、謝家葉、胡偉民譯,〔捷〕伊‧克拉姆斯基原著《音位學概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3年4月第1版第1刷。
48. 李新魁《李新魁音韻學論集》, 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9年11月第2次印刷。
49. 周法高《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年9月初版。
50.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1月第1版,2004年7月北京第3刷。
51. 周靜、劉冬冰《語言學概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2001年8月2刷。
52. 季羨林《季羨林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刷。
53. 季羨林《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台北:東初出版社,中華民國84年4月初版,中華民國84年12月第2刷。
54.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0年出版。
55. 俞敏《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5月第1版第1刷。
56. 俞理明《漢語縮略研究——縮略:語言符號的再符號化》,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刷。
57. 徐通鏘《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出版社年,2004年11月第1版第1刷。
58. 徐通鏘《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2006年1月第3刷。
59. 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美〕布龍菲爾德原著《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年4月第1版,2004年11月北京第5刷。
60. 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3月第1版,1987年3月重排版,2002年4月北京第24刷。
61. 高名凱《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年1月第1版,1995年5月北京第2刷。
62. 高名凱譯,〔瑞士〕費爾廸南‧德‧索緒爾著《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11月第1版,2002年11月北京第7刷。
63. 張永言《詞彙學簡論》,湖北: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年出版。
64. 戚雨村《語言學引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2003年1月第18刷。
65. 許余龍《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66.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
67. 陳保業《20世紀語言學方法論》(1898-1998),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刷。
68. 陸卓元譯,〔美〕愛德華‧薩丕爾原著《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北京重排第2版,2002年11月北京第6次印刷。
69. 賀國偉《漢語詞語的產生與定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刷。
70. 黃河清譯,﹝意﹞馬西尼原著《現代漢語詞彙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初版。
71. 楊錫彭《漢語外來詞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刷。
72. 楊錫彭《漢語語素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刷。
73. 葛毅卿《隋唐音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刷。
74. 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瑞典〕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1940年9月第1版,2003年6月第2次印刷。
75. 趙秉璇、竺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刷。
76. 趙振鋒《中國語言學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刷。
77. 潘文國、譚慧敏《對比語言學:歷史與哲學思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刷。
78. 潘悟雲、徐文堪譯,E‧G‧Pwelleyblank著《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第1版。
79. 儲泰松《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刷。
80. 聶鴻音譯,﹝法﹞馬伯樂著《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第1版第1刷。
81.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國立中央研究院理使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二,1933上海出版,中華民國80年景印臺一版。
其他專著
82. 吳汝鈞《梵文入門》,台北:鵝湖出版社,民國90年初版
83. 周季文、謝后方《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刷。
84. 林光明《藏語讀咒入門》,台北:嘉豐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85. 林梅村《古道西風──考古新發現所見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3月第1版第1刷。
86. 林梅村《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語言和宗教新論》,中國鐵道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87. 林筠因譯,﹝美﹞勞費爾原著《中國伊朗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1月第1版,2001年3月北京第2刷。
88. 馬祖毅《中國翻譯史》(上卷),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刷。
89. 郭良夫《詞匯與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7月第1版第1刷。
90. 陳福康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2002年1月第2次印刷。
91. 黃盛璋《中外交通與交流史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刷。
92. 楊劍橋《實用古漢語知識寶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刷。
93. 羅世方《梵語課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10月第1版,1996年5月北京第2刷。
94. 釋惠敏、釋齎因《梵語初階》,台北:法鼓文化,1996年6月初版。
期刊論文──語音方面
95. 王珊珊〈梵漢對音中的一個特殊現象〉,《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1期,頁14-19。
96. 朱慶之〈佛典與漢語音韻研究―20世紀國內佛教漢語研究回顧之一〉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輯,巴蜀書社,2000年1月,頁302-320。
97. 汪榮寶〈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23年4月初版。
98. 季羨林〈論梵文td的音譯〉,原載於1956年《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後收於《季羨林文集》卷四《中印文化關係》,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頁12-54。
99. 邵榮芬〈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原載於《中國語文》1963年第3期,後收於《邵榮芬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1刷,頁280-343。 
100. 施向東〈北朝譯經反映的北方共同漢語音系〉,《音韻論叢》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編,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刷,頁231-249。
101. 施向東〈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語言研究》第1期,1983年,頁27-48。
102. 胡適譯,鋼和泰原著〈音譯梵書與中國古音〉,原載於《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今收於姜文華主編 1998《胡適學術文集‧語言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第1版,1998年2月第2刷,頁230-239。
103. 尉遲治平〈周隋長安音再探〉,《語言研究》(第2期),1984,頁105-114。
104. 尉遲治平〈周隋長安音初探〉,《語言研究》(第2期),1982年,頁18-33。
105. 尉遲治平〈對音還原法發凡〉,《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1期,2002年2月第1版第1刷,頁10-15。
106. 尉遲治平〈論隋唐長安音與洛陽音的聲母系統──兼答劉廣和同志〉,《語言研究》第2期,1985年,頁38-48。
107. 張猛譯,〔日〕水谷真成原著〈表示梵語翹舌元音的漢字——二等重紐和三四等重紐〉,《中古漢語研究》(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9月第1版第1刷。
108. 齊冲〈漢語音譯佛經詞彙中省音現象的分析〉,《漢語史學報》(第二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主編,2002年,頁130-143。
109. 劉廣和〈《大孔雀明王經》咒語義淨跟不空譯音的比較研究──唐代中國北部方音分歧初探〉,原載於《語言研究》1994年增刊,後收於《漢語論集》,中國人民大學《漢語論集》,2000年4月第1版第1刷,頁41-57。
110. 劉廣和〈介音問題的梵漢對音研究〉《古漢語研究》第2期,2002年,頁2-7。
111. 劉廣和〈東晉譯經對音的晉語聲母系統〉,原載於《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語言研究》1991年增刊,後收於《漢語論集》,中國人民大學《漢語論集》,2000年4月第1版第1刷,頁58-69。
112. 劉廣和〈東晉譯經對音的晉語韻母系統〉,原載於《薪火編》年1996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後收於《漢語論集》,中國人民大學《漢語論集》,2000年4月第1版第1刷,頁70-88。
113. 劉廣和〈唐代八世紀長安音的韻系與調值〉,原載於《河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後收於《漢語論集》,中國人民大學《漢語論集》,2000年4月第1版第1刷,頁12-28。
114. 劉廣和〈唐代八世紀長安音重紐〉,原載於《語言研究》1984年第3期,後收於《漢語論集》,中國人民大學《漢語論集》,2000年4月第1版第1刷,頁1-11。
115. 劉廣和〈試論唐代長安音重紐──不空譯音的討論〉,原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後收於《漢語論集》,中國人民大學《漢語論集》,2000年4月第1版第1刷,頁29-40。
116. 儲泰松〈"和尚"的語源及其形義的演變〉,《漢語研究論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刷,頁345-3363。
117. 儲泰松〈施護譯音研究〉,《漢語研究論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刷,頁296-319。
118. 儲泰松〈唐代音義所見方音考〉,《漢語研究論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刷,頁320-344。
119. 儲泰松〈梵漢對音概說〉,《古漢語研究》(第4期),1995年,頁4-13。
120. 儲泰松〈梵漢對音與中古音研究〉,《漢語研究論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刷,頁281-295。
121. 聶鴻音〈番漢對音與上古漢語〉,《民族語文》2003第2期,頁14-21。
122. 羅常培〈知徹澄娘音值考〉,《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初版,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複印,頁54-64。
123. 羅常培〈梵文顎音五母的藏漢對音研究〉,《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初版,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複印,頁54-64。
期刊論文──其他方面
124. 朱慶之〈佛教混合漢語初論〉,《語言學論叢》(第二十四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25. 朱慶之〈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及其對漢語詞彙的影響〉,《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頁247-262。
126. 朱慶之〈試論佛典翻譯對中古漢語詞彙發展的若干影響〉,《中國語文四十周年紀念刊文集》,中國語文編輯部編,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3年第1版第1刷,頁233-241。
127. 辛嶋靜志〈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二)〉,《俗語言研究》第五期,1998年,頁47-57。
128. 辛嶋靜志〈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俗語言研究》第四期,1997年,頁29-44。
129. 周一良〈論佛典翻譯文學〉,原載於《申報‧文史副刊》第三~五期,1947年,今收於《周一良集》第三卷「佛教史與敦煌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207-217。
130. 季羨林〈「浮屠」與「佛」〉,原載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第二十本,後收入《佛教十五題》,中華書局,2007年1月初版,頁83-96。
131. 季羨林〈再談「浮屠」與「佛」〉,原載於《歷史研究》1990年第一期,後收入《佛教十五題》,中華書局,2007年1月初版,頁97-110。
132. 季羨林〈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此文為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全文,原載於《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57年第1期;第二部分節選自〈再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兼評美國梵文學者弗蘭克林‧愛哲頓的方法論〉,原載於《語言研究》,1985年第1期;第三部分節選自〈三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原載於《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1985年1月。今收於《佛教十五題》,中華書局2007年1月初版,頁25-52。
133. 林光明〈漢文佛典之梵字音義研究〉,《佛經音義研究: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頁35-39。
134. 林光明〈漢文佛典之梵字音義研究〉,收於徐時儀、陳五雲、梁曉虹所編《佛經音義研究: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頁25-46。
135. 金天相〈佛教詞語譯釋雜談〉《語言論集》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語言論集》編輯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刷,頁275-287。
136. 徐文堪譯,辛嶋靜志原著〈早期漢譯佛教經典所依據的語言〉《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編,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刷,293-305。
137. 高燕〈漢語外來詞研究五十年〉,《松江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2年2月,頁88-93。
138. 尉遲治平、俞敏〈論「五種不翻」—梵漢對音語料的甄別〉一文,收於邢福義所編《文化語言學》下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頁575-589
139. 郭良夫〈從「漢語」名稱論漢語詞匯史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4期。今收錄於其《詞匯與詞典》一書,商務印書館1990年7月一版,頁109。
140. 萬金川 〈宗教傳播與語文變遷──漢譯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所顯示的意義〉(1),《正觀雜誌》第19期,民國90年12月,頁5-52。
141. 萬金川 〈宗教傳播與語文變遷──漢譯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所顯示的意義〉(2),《正觀雜誌》第20期,民國91年3月,頁5-82。
142. 萬金川〈多音介入管弦齊鳴的場景―佛典語言研究的文化二重奏〉,台北:鵝湖學誌第三十期 2003年,頁1-42。
143. 萬金川〈佛經譯詞的文化二重奏〉,普門學報第十八期抽印本,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出版。
144. 錢文忠譯,周一良原著〈中國的梵文研究〉,原載於《思想與時代》月刊,1944年第35期,後收於王元化主編《唐代密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頁141-156。
145. 顏洽茂〈中古佛經借詞略說〉,《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02年5月出版,頁76-79。
146. 顧滿林〈東漢譯經中半音譯半意譯的外來詞簡析〉,收於《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六輯),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出版,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147. 顧滿林譯,許理和原著〈關於初期漢譯佛經的新思考〉,收錄於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四輯),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286-312。
工具書
148. 《中國語言學大辭典》編寫祖,《中國語言學大辭典》,1991年3月第1版,1992年2月第2刷。
149.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9月第1版,1993年7月第2版,1998年9月第3版,2004年9月北京第63刷。
150. ﹝日﹞中村元 《佛教語大辭典》,東京:東京書籍社,1983年出版。
151. ﹝日﹞平川彰編《佛教漢梵大辭典》,東京:靈友會,1997年出版。
152. ﹝日﹞荻原雲來《翻譯名義大集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台北:新文豐,1988年出版。
153. ﹝日﹞塚本善隆《望月佛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74年出版。
154. ﹝日﹞榊亮三郎《梵藏和漢四譯對校翻譯名義大集》,《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12、13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
155. ﹝英﹞R‧L‧特拉斯克《語音學與音系學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
156. ﹝德﹞哈杜默德‧布斯曼《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157. 丁福保《佛教大辭典》,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出版。
158.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北:天華,1984年出版。
159. 丁福保編《佛學翻譯名義集新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3年11月初版。
160. 李珍華、周長楫編撰《漢字古今音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第1版第1刷。
161. 沈家煊譯,戴維‧克里斯特爾編《現代語言學詞典》(第四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2月第1版,2002年4月北京第2次印刷。
162. 戚雨村等編《語言學百科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出版。
163. 陳士強《佛典精解》,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出版。
164. 劉正土、高名凱、麥永乾、史有為編《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1刷。
日文文獻
165. KARASHIMA Seishi”漢訳仏典の言語の研究”,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年報,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Vo1.ⅩTokyo,2006,pp.445-460
指導教授 萬金川 審核日期 2008-7-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