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5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5 、訪客IP:3.138.174.95
姓名 蕭淑玲(Shu-Lin Hs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
(The Impact of the Tang-Wai Magazine influences the Tan-Wai Movement in Taiwan(1979-1986)-Two Main Series of " The Eighties "serial magazines , and " Formosa " , " The Neo- Formosa "serial magazines.)
相關論文
★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 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
★ 殖民主義與體育 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 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
★ 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年)★ 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 (1912-1945年)
★ 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 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 (1950-1996)
★ 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 戰後台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
★ 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
★ 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事業之研究
★ 臺灣海關艦艇移撥海岸巡防署之研究★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欲從台灣黨外雜誌出發,從黨外雜誌的言論主張,及其所引起的事件,來看黨外雜誌對當時黨外民主運動發生的作用。1979至1986年間的黨外雜誌眾多,本文以《八十年代》系列作為溫和派、議會路線代表,並以《美麗島》、《蓬萊島》系列作為激進派、群眾運動路線代表,分別從兩者的:1、成員及雜誌風格,2、內容的文稿取向及注重的議題,3、對重大議題之論述(以「運動路線」及「組黨」兩項討論為例),4、面對的主要打壓事件及反應方式,5、影響層面等五個方面來分析兩大路線的異同。
經分析後發現,兩大路線的黨外雜誌有相異處也有相同處,相異處包括:溫和派以主張體制內議會制衡為主,受到較大的黨外內部壓力,對黨外運動的作用主要是對內的;激進派希望發揮群眾運動力量,受到較大來自執政當局的壓力,對黨外運動的作用主要是對外的。相同處為:強調台灣意識、選舉掛帥現象、以雜誌作為黨外的言論中心舞台等。以「美麗島事件」為分水嶺,事件之前稱為「前美麗島時期」;之後,稱之為「後美麗島時期」。這兩個時期的最大差異之一,即是前者以領導者與支持者的集會活動為主;後者以領導者的議會制衡與黨工幹部辦雜誌,爭取言論自由為主。另外,本文也將一併討論黨外雜誌對民主運動發生的正面及負面作用,及黨外雜誌從高峰走向沒落的過程及原因。
台灣黨外雜誌與1980年代的黨外運動緊密相連,不論是黨外雜誌間不斷探討自身運動路線,使黨外運動的發展隨時間演化而進步;或是藉由媒體的力量,將黨外的主張傳播給一般民眾,逐步激起民眾的台灣意識,甚至民主政治、人權關懷概念;或是藉由與當局者對抗的過程,一來一往之間,逐漸促使言論自由開放,國民黨自身甚至感受這種壓力而有所改變等。從這三大點看來,台灣黨外雜誌對民主的落實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由於黨外人士不斷透過雜誌與議會的發言,乃至於發動街頭群眾運動衝擊固有的黨國體制,迫使國民黨政府推動一連串的改革,終於讓台灣的政治體制產生變化。而以黨外雜誌各據一方的黨外人士,為了找到另一片發展的新天地,使從原先的分裂轉為合作,開始進行反對黨的籌設,因而有1986年民主進步黨的成立。
摘要(英) We want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Tang-Wai movements were influenced by Tang-Wai magazin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Tang-Wai magazine and the events were arose. There are many Tang-Wai magazines from 1979 to 1986. The Eighties magazines are moderate. It takes a conferral way. On the contrary, the Formosa and The Neo- Formosa serial magazines are radical. These take the mass movement. We will focus on five aspect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styles of magazines:
1. The members and style of the magazine.
2. The contents and topics of the magazine.
3. Describing the issues about movements and organizing the party.
4. The main events are held down and how they face it.
5. The scope is influenced by the magazines.
After analyzing, the two styles of Tang-Wai magazines not only have something the same but also have differences. The moderate claims that the parliament is counterbalance. It has the more inner stress and the Tang-Wai movement makes a impact on themselves. The radicals want to encourage the power of the mass movement and they sustain the more stress on the government. The impact of Tang-Wai movement is external. ALL of abov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styles of magazine and the following are the same. Both of them emphasize the consciousness of Taiwan, vote, and the magazines are the platform of speech for Tang-Wai. Formosa Incident is the divide. Before the Formosa Incident, we call the forward period of Formosa Incident and after it is the afterward period of Formosa Incident. The main activities of former are leader’s and supporter’s assembly. The latter are leader’s counterbalance parliamentary and cadre members of party publish magazines and strive for freedom of speech. In addition, we discus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 of the Tang-Wai magazine influences Tang-Wai movement and also talk over the process and reason the Tang-Wai magazine fall into decay.
The Tang-Wai magazines and Tang-Wai movements in 1980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Tang-Wai magazines review themselves constantly to make the Tang-Wai movements progress with time. By the strength of media, they disseminate the views of Tang-Wai to multitude. Gradually, people have the consciousness of Taiwan, the concep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human rights care. By the process of opposing to government back and forth, this makes the freedom of speech open to public access. The Kuomintang, moreover, is changed by the stress. To base on these three views, the Tang-Wai magazines have critical influence on carrying out the democracy in Taiwan.
The Tang-Wai personages take place the street mass movements to attack the inherent system of the political party in power by declaring constantly through the parliament and magazines. The Kuomintang is enforced on getting serial innovation moving and the Taiwan’s political system has something changes finally. In order to find a new road out, the Tang-Wai personages who have their own regions begin to cooperate instead of individual and to proceed to scheme out an opposition party. So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is set up in 1986.
關鍵字(中) ★ 黨外運動
★ 黨外
★ 議會路線
★ 群眾運動
★ 美麗島雜誌
★ 美麗島事件
關鍵字(英) ★ Formosa incident
★ Formosa-The Magazine of Taiwan’s Democratic Mov
★ Mass movement
★ Parliament's route
★ Tang-Wai’s (outside the KMT party)movement
★ Tang-Wai(outside the KMT party)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9
第四節 章節安排…………………………………………………………………11
第二章 戰後台灣政論雜誌的發展與黨外雜誌的興起………………15
第一節 戰後台灣政論雜誌的發展………………………………………………16
第二節 黨外雜誌的興起及其時代背景…………………………………………22
第三節 《台灣政論》及其所掀起的黨外雜誌風潮………………………………27
第四節 黨外雜誌派別與發展概況………………………………………………35
第三章 黨外雜誌溫和派路線的探討—以《八十年代》系列為例……45
第一節 《八十年代》系列創刊背景、特色及意義…………………………………46
第二節 《八十年代》系列雜誌「專題」的討論……………………………………51
第三節 《八十年代》系列的運動作用(一)—批康浪潮的起源及發展…………62
第四節 《八十年代》系列的運動作用(二)—內容差異與路線之爭……………69
第四章 黨外雜誌激進派路線的探討—以《美麗島》、《蓬萊島》系列為例……………………………………………………………………81
第一節 《美麗島》雜誌的興起與內容探討………………………………………81
第二節 《美麗島》雜誌的運動作用—美麗島事件及事件後的黨外……………94
第三節 《蓬萊島》系列雜誌內容探討……………………………………………104
第四節 《蓬萊島》雜誌的運動作用—以蓬萊島事件為例………………………118
第五章 黨外雜誌的戰國時期與沒落…………………………………125
第一節 黨外雜誌百家爭鳴………………………………………………………125
第二節 黨外雜誌查禁、查扣、停刊大事記……………………………………133
第三節 黨外雜誌後期發展(1985~1986)……………………………………141
第六章 結論……………………………………………………………149
參考資料……………………………………………………………………157
附錄一………………………………………………………………………173
附錄二………………………………………………………………………192
附錄三………………………………………………………………………198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 史料:
(一)雜誌:
《八十年代》系列雜誌(1979年6月~1986年10月)
《大時代》半月刊(1978年7月~)
《大學雜誌》(1968年1月~1986年1月)
《文星》(1957年11月~1965年12月)
《中國論壇》月刊 (1990年11月~1992年10月)
《中國論壇》半月刊 (1975年10月~1990年10月)
《中華雜誌》(1963年8月~1986年9月)
《台灣政論》月刊1~5(1975年8月~12月)
《台灣教會公報週刊》
《台灣潮流》週刊 (1984年10月1日~1984年12月10日)
《民主潮》(1950年10月~1985年2月)
《自由中國》(1949年11月~1960年9月)
《前進》系列雜誌 (1983年3月~1986年9月)
《美麗島》月刊1~4(1979年8月~11月)
《政治家》系列雜誌(1981年1月~1987年12月)
《夏潮》(1976年3月~1979年1月)
《夏潮論壇》(1983年2月~1984年11月、1985年12月~1986年7月)
《深耕》系列雜誌 (1981年6月~1986年2月)
《博觀》(1982年9月~)
《新潮流》叢刊(1984年6月11日~1984年8月27日)
《新生代》月刊1~15(1982年5月~1983年7月)
《雷聲》(1984年6月~1986年10月)
《潮流》地下報1~45(1979年4月27日~1979年8月7日)
《蓬萊島》系列雜誌1~53(1983年1月~1986年6月)
《縱橫》(1981年2月~1985年5月)
《關懷》月刊(1981年10月~1985年7月)
(二)手稿:
江鵬堅,《訪問筆記》,1977。
艾琳達,《艾琳達手記人名、地址、電話》,1977。
艾琳達,《省議會邀請警務處報告「中壢事件」處理經過與現場記錄》,1977。
施明德,《施明德1977、06、16~06、20日記》,1977。
施明德,《蘇洪月嬌當選省議員後,總幹事所寫之賀文》,1977。
張乃凡,《李慶榮案高等法院答辯狀》,1979。
陳婉真,《台灣地區選民分析》,1976。
(三)地下報:
陳婉真、吳朗哲,《潮流》,1979年4月27日~8月7日,共46期。
(四)官方檔案: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夏字號第 1 期,1984。
《立法院公報》,第71卷36期~39期,1982,立法院秘書處。
《總統府公報》,第2610號、第2715號1974;第2988號,1976;第4794號、第4795號、第4867號,1987。
李敖審定,《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上、下)》,李敖出版社影印出版。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五)當時報紙:
王萬里,〈對黨外雜誌最近言論取向的平議〉,《台灣日報》,1984年9月8日,第二版。
未署名,〈《博觀》雜誌第二期因內容問題被查扣〉,《自立晚報》,1982年10月5日,第2版。
未署名,〈政府、執政黨與黨外所應深思者〉,《自立晚報》,1983年12月6日,當日社論。
未署名,〈部分黨外雜誌被指為損及國家元首形象,當局會商對策迄未作決定,業者認為雙方走向皆待檢討〉,《自立晚報》,1984年7月24日,第2版。
未署名,〈查禁雜誌各說各話扯不清,業界籲設審查會處理言論尺度諸問題〉,《自立晚報》,1984年11月3日,第2版。
未署名,〈十二本雜誌及書刊九天內分別被查禁〉,《自立晚報》,1984年11月3日,第2版。
未署名,〈「蓬萊島」誹謗案高院開庭〉,《聯合報》,1986年5月24日,第7版。
未署名,〈馮滬祥自訴誹謗案定讞〉,《聯合報》,1986年5月31日,第5版。
未署名,〈《蓬萊島》雜誌社誹謗案,係純司法案件,絕無所謂政治審判〉,《中央日報》,1985年11月19日,第3版。
未署名,〈今年出版政論雜誌查禁比例百分五八〉,《自立晚報》,1985年12月16日,第2版。
未署名,〈七場坐監惜別會募得捐款三百萬〉,《自立晚報》,1986年6月11日,第2版。
林幸一,〈建議黨外政論雜誌業者設置「自律組織」〉,《自立晚報》,1986年1月8日,第2版。
林進坤、李永得,〈宋楚瑜稱黨外政論雜誌走向偏鋒引起注意〉,《自立晚報》,1984年7月24日,第2版。
林進坤、艾誠如,〈黨外雜誌被查扣近來顯著增加,處理方式遭詬病〉,《自立晚報》,1984年12月2日,第2版。
陳思澤,〈體制改革乎?改革體制乎?黨外究竟在爭什麼?〉,《自立晚報》,1982年9月3日,第四版。
黃光國,〈對黨外運動的幾點期待〉,《聯合報》,1984年8月18日,第二版。
歐陽醇,〈讓雜誌記者出頭〉,《自立晚報》,1984年8月8日,第2版。
賴慶喜,〈評黨外冒進機會主義與改革體制之議〉,《自立晚報》,1982年10月7日,第四版。
劉志聰,〈最近半年很多政論雜誌受懲處,各界盼訂明確審查標準作依據〉,《自立晚報》,1983年4月9日,第2版。
二、傳記、回憶錄及口述資料:
王幸男口述,胡慧玲、鄭道隆、鄭佩雯撰文,《我的選擇:謝東閔案始末》,台灣人文化基金會,不詳。
江蓋世,《我走過的台灣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余陳月瑛,《余陳月瑛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1996。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1991。
呂芳上等8位學者訪問,100多位受難者及家屬口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1~3輯)》,台北:北市文獻會,1999。
李敖,《白色恐怖述奇》,台北:李敖出版社,不詳。
李敖,《李敖回憶錄》,台北:商周出版,1997。
汪彝定,《走過關鍵年代:汪彝定回憶錄》,台北:商周文化,1991。
阮美珠,《孤寂煎熬四十五年》,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
施明德,《施明德的政治遺囑 : 美麗島軍法大審答辯全文》,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施明德,《無私的奉獻者狂熱的革命者》,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大和圖書總經銷,2002。
洪誌良,《洪誌良歷劫歸來》,台北:筆者自印,1985。
胡子丹,《跨世紀的糾葛(我在綠島3212天—2001年版)》,台北:國際文化, 2001。
胡炎漢,《胡炎漢回憶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翁金珠編,《黑獄風光:劉峰松獄中回憶錄》,第一出版社,1985。
張俊宏,《張俊宏獄中家書》,台北:天下文化,2000。
陳婉真,《陳婉真和她的兄弟們:囚犯日記及信函》,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陳菊,《黑牢嫁妝:一個台灣女子的愛與戰鬥》,台北:月旦出版社,1993。
陳菊,《橄欖的美夢:台灣菊.台灣情》,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黃紀男泣血夢迴錄》,台北:獨家出版社,1991。
黃順興,《走不完的路:黃順興自述》,台北:自立晚報,1980。
楊基銓,《楊基銓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楊錦麟,《李萬居傳》,台北:人間,1993年11月。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黃信介口述訪談〉,未刊槁。
雷震,《雷震回憶錄》,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
雷震,《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
雷震,《獄中十年》,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
雷震,《獄中家書》,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
劉峰松,《黑獄陽光:劉峰松獄中書信》,人光出版、臺灣教會公報發行、新樓總經銷,1984。
盧修一,《獄中沈思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鍾謙順,《煉獄餘生錄:臺獨大前輩坐獄二十七年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
三、專書:
Claude Geoffroy著、黃發典譯,《台灣獨立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八十年代出版社編輯部編,《自由中國選集(一):地方自治與選舉》,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79。
八十年代出版社編輯部編,《自由中國選集(二):司法獨立》,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79。
八十年代出版社編輯部編,《自由中國選集(三):言論自由》,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79。
八十年代出版社編輯部編,《自由中國選集(四):反對黨問題》,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79。
中國人權協會,《二十世紀末台灣人權總體檢系列研討會實錄》,台北:中國人權協會,2000。
中國人權協會,《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權指標報告》,台北:中國人權協會圖書研究室,1992。
中國人權協會,《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權調查研究報告》,台北:中國人權協會,1984。
中國時報四十年編輯委員會,《中國時報四十年》,台北:中國時報社,1990。
中國時報編,《台灣:戰後50年》,台北:時報文化,1995。
王乃信等譯,《台灣社會運動史(1~5)》,台北:人間出版社,1989。
王拓,《黨外的聲音》,台北:王拓發行,1978。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美國加州聖荷西:蓬島,1980。
史明,《台灣民族主義與台灣獨立革命》,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包澹寧著、李連江譯,《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台北:時報文化,1995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台灣民權運動回顧》,台北:台北二二八紀念館,1999。
台北市新聞記者工會,《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台北市新聞記者工會編印,1971。
台灣人權促進會,《二十年人權在台灣》,台北:台灣人權促進會出版、旭昇發行,2001。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1987~1990人權報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人權誌74:2~80:12》,台北:台灣人權促進會,1991。
台灣史料編纂小組,《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5)》,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99。
外獨會,《外省人台灣心》,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民眾日報社史編撰委員會,《民眾日報四十年史》,高雄:民眾日報社,1990。
民眾日報社編,《美麗島事件始末》,台北:民眾日報社臺北管理處,1980。
朱養民,《七論反對黨:台灣首次反國民黨專政的人民組黨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江南,《蔣經國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自立晚報編撰小組,《自立晚報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
艾琳達,《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著,《 美麗島事件檔案導引》,台北:行政院研考會:紅螞蟻圖書經銷,2003。
吳文星、許雪姬,《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2001。
吳哲朗,《黨外的新聞—台灣日報辛酸史》,台中:筆者自行發行,1978。
呂秀蓮,《台灣:過去與未來》,台北:時報文化,2003。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呂政達,《謝長廷─人生這條路》,台北:前衛,1983。
宋重陽,《台灣獨立運動私記:三十五年之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宋隆泉,《見證:台灣街頭運動影像錄》,台北:宋隆泉,1992。
李文,《縱橫五十年:呂秀蓮前傳》,台北:時報文化,1996。
李世傑,《調查局黑牢345天(上、下)》,台北:李敖出版社,1990。
李昂,《施明德前傳》,台北:新台灣出版、前衛總經銷,1993。
李旺台,《台灣反對勢力1976~1986》,台北:五千年,初版,1993。
李明瑱,《台灣的良知:李鎮源教授》,台北:商周出版、城邦發行,2002。
李敖,《民進黨研究》,台北:李敖出版、桂冠發行經銷,1995。
李敖,《你不知道的司法黑暗》,台北:商周文化,1996。
李敖,《你不知道的彭明敏》,台北:商周文化,1995。
李敖,《坐牢家爸爸給女兒的八十封信》,台北:李敖出版、桂冠發行經銷,1995。
李喬,《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李筱峰,《台灣史一百件大事(上、下)》,台北:玉山社,1999。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李筱峰,《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台北:自立晚報,1991。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太北:自立晚報,1987。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社,1996。
李筱峰、張炎憲、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1996。
李禎祥等編撰,《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台北市:玉山社,2002。
李瓊月,《台灣醫界大師:李鎮源》,台北:玉山社,1995。
阮銘等,《民主在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卓榮德,《正義起國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林文義,《菅芒離土:郭倍宏傳奇》,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林樹枝,《台灣1985出土政治冤案》,林樹枝,1997。
林樹枝,《白色恐怖X檔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林樹枝著、平岩一雄譯,《台灣事件簿:國民党政權下彈壓秘史》,東京:東京都社會評論社,1995。
林衡哲,《新台灣庫10:台灣問題討論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林衡哲,《新台灣庫5: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林衡哲,《新台灣庫8:郭雨新紀念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姚嘉文,《台灣辯護人》,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姚嘉文,《民主.自決.救台灣》,台北:生活文化,1996
姚嘉文,《景美大審判:美麗島軍法審判寫真》,彰化:姚嘉文辦公室,2000。
姚嘉文、林義雄,《虎落平陽:選戰.官司.郭雨新》,台北:撰者,1977。
施正峰,《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施明雄,《白色恐怖黑暗時期台灣人受難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施明德,《囚室之春:施明德散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柯旗化,《台灣監獄島》,台北:第一出版社,1992。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70年代台大學生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93。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1986。
倪子修,《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a legal & historical examination》,臺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1。
倪炎元,《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2003。
徐桂峰,《台灣集會遊行十年記事》,台北:自立晚報,1989。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文獻委員會主辦,《美麗島事件在高雄特展專輯》,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1999。
康寧祥,《危機與希望》,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83。
張炎憲主編,《吳三連全集》,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2。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台灣近代名人誌(1~5)》,台北:自立晚報,1987。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台灣共和國(上、下):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
張俊宏,《我的沈思與奮鬥—兩千個煎熬的日子》,自行印,1977。
張俊宏,《反對黨的定位策略》,社會大學,1989。
張俊宏,《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南方叢書,1989。
張俊宏,《台灣的危機與轉機》,台北,自立晚報,1989。
張素華主編,《建國路上死與生:台灣人民首次使用抵抗權紀實》,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張燦鍙著,陳正修、王康陸、黃嘉光合編《台灣獨立運動三十年(上、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
郭紀舟,《七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郭惠娜、林衡哲編,《郭雨新紀念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陳世宏、周秀環等編著,《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台北:國史館,2000。
陳世宏、張建隆等編著,《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台北:國史館,2001。
陳佳宏,《海外台獨運動史:美國「臺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50年代中至90年代中》,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陳志隆,《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數之認定與增減》,臺北市: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2。
陳芳明,《在美麗島的旗幟下》,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陳春生,《台灣政黨與政治文化》,台北:翰蘆圖書,2001。
陳婉真,《勇者不懼》,台北:長橋出版社,1978。
陳婉真,《草山小蛇與民進黨的頭人們》,陳婉真服務處出版、揚智文化總經銷,1997。
陳婉真,《啊!黑名單》,前衛出版社,1991。
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報系,1992。
彭瑞金,《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文化,1995。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游錫堃、謝三升、蘇貞昌合著,《黨外省議員集體總辭》,作者自印,出版年月不詳。
黃富三編著,《美麗島事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黃富三,《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案與口述歷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臺灣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1992。
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社,1991。
黃嘉樹、程瑞合著,《台灣政治與選舉文化》,台北:柏楊文化,2001。
黃嘉樹、程瑞作,《台灣政治與選舉文化》,台北:柏楊文化,2001。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1999。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文化,1999。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珍藏美麗島:臺灣民主歷程真紀錄》,台北:時報文化,1999。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台北:時報文化,1999。
楊旭聲,《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1983。
楊逸舟遺稿,《受難者》,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
楊碧川,《台灣現代史年表》,台北:一橋出版社,1996。
葉柏祥,《黃信介前傳:民進黨的永遠大老》,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
葉振輝,《美麗島事件民間資料彙編》,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9。
劉重義、李逢春、陳志清、林泰源著,《風起雲湧:海外台灣獨立建國運動》,台北:自由時代,1988。
劉添財,《海外台獨真相》,台北:阿爾泰,1991。
鄭明德,《一脈總相成—派系政治在民進黨》,台北:時英,2004。
蔡獻崇,《望春風:台灣民主運動人物奮鬥史》,台北:蔡獻崇,1981。
薛月順等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國史館,2000。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香,1996。
賴士羽編,《審判國民黨:美麗島事件真象》,台北:台灣藝文,1987。
戴寶村,《未曾知曉 何來遺忘︰美麗島事件歷史與歷史教育》,1999。
檔案管理局編,《美麗島事件檔案巡迴展資料彙編》,台北:檔案管理局,2003。
鍾年晃,《失落的民進黨》,台北:商智文化,2001。
謝正親,《黨外內幕傳真》,台北:西南書局。
謝長廷,《黨外黨》,台北:關懷之聲,1983。
謝聰敏,《談景美軍法看守所》,台北:自由時代,1984。
瞿海源等,《改革的呼聲》,台北:允晨文化,1991。
藍博洲,《白色恐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3。
龔維智,《「蓬萊島」毀謗案大公開》,台北:龔維智,1986。
四、 政論文章:
尤清,〈談反對者的角色與功能:黨外在當前政治環境中應該走什麼路線?〉,《蓬萊島》3,頁52~55,1984年6月26日。
尹行仁,〈忠實的反對者-黨外人士不必怯場〉,《八十年代》,一卷二期,1979。
王兆魯,〈寂寞的票亭:國民黨全面封殺黨外雜誌的新手段〉,《前進》週刊83期,頁42~45,1984。
王國明,〈批康心理學〉,《八十年代》117,頁26~28,1986年7月16日。
生根編輯部,〈黨外後援會籌備大會〉,《生根》,第13期,頁1,1985。
本刊採訪組,〈《前進》宣布停刊〉,《八十年代》週刊84,頁55,1985年9月21日。
本社,〈《深耕》查禁錄〉,《前進》週刊試刊號,頁36~37,1983年3月14日。
包斯文,〈美麗島大審審出了什麼?〉,《黨外人士何去何從?》,台北:四季,1980。
未署名,〈社論:重申《縱橫》的基本政治態度—堅持民主中道改革路線〉,《縱橫》4期,頁1~2,1981。
未署名,〈社論:為黨外,期勉新生代—注意台灣政經文教的專業化動脈〉,《關懷》28,頁0,1984年3月。
未署名,〈社論:黨外運動與黨外言論〉,《關懷》39期,頁4~5,1985。
朱文伯,〈如合辦好今年的立委選舉〉,《台灣政論》第五期,頁22~24,1975年12月。
杜翰,〈黨外組織化初試啼聲─對黨外省議員集體退席的感想〉,《政治家》第136期,頁28~29,1986。
沈思,〈免於政治恐懼和免於經濟匱乏:政論雜誌戰國時代的大勢〉,《政治家》第17期,頁52~54,1984。
作者不詳,〈《蓬萊島》再出發!〉,《蓬萊島》叢刊12,1984年8月27日,頁1。
作者不詳,〈發行人的話:《政治家》第二期被查禁〉,《政治家》週刊3,頁1,1984年2月28日。
李旺台,〈「美麗島」事件後的黨外〉,《新生代》7,頁20~23,1982年11月。
李旺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黨外雜誌發展史略〉,《八十年代》33期,1984年4月3日。
李藍山,〈黨外雜誌的出路〉,《鐘鼓鑼》5,頁20~23,1983年5月。
吳延環,〈論變局〉,《台灣政論》第2期,頁22,1975年9月。
邱奕嵩,〈報禁開放十年,十大風雲現象〉,《目擊者》,第三期,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1989。
邱垂亮,〈兩種心向〉,《台灣政論》第五期,頁31~34,1975年12月
金文吉,〈走向金權政治?〉,《台灣政論》第五期,頁21,1975年12月。
金曲辰,〈區域立委增選大勢〉,《台灣政論》第五期,頁13~15,1975年12月。
政治家雜誌編輯部,<謝長廷談黨外中央民意代表『四人行』的意義>,台北:《政治家》第35期,1982。
洪水牛,〈辦雜誌是自己爽快就好嗎?〉,《新生代》第5期,1982年9月。
姚嘉文〈一八六比一的差異—高普考還要論省籍嗎?〉,《台灣政論》第2期,頁14~21,1975年9月。
姚嘉文,〈憲法與國策不可以批評嗎?〉,《台灣政論》第五期,頁16~20,1975年12月。
南方朔,〈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夏潮》第4卷第2期,頁48~51,1978年2月。
韋政通,<三十多年來知識分子追求自由民主的歷程—從《自由中國》、《文星》、《大學雜誌》到黨外的民主運動>,收入中國論壇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頁341~380,1985。
袁林記錄、陳近南整理,〈黨外雜誌的「健康檢查」—「黨外雜誌的困境與出路」〉,《西北雨》16,頁25~32,1984年9月24日。
徐丹萍,〈大學生為什麼不關心選舉?〉,《台灣政論》第五期,頁27~28,1975年12月。
深耕編輯部,〈黨外運動的目標與路線座談會〉,《深耕》,第18期,頁4~16,1982。
康水木,〈勇敢地走出來〉,《台灣政論》第五期,頁25~26,1975年12月。
康寧祥,〈黨外新生勢力的興起〉,《八十年代》19(1982年2月15日)。
張文彥,〈訪陳若曦談美麗島事件〉,台北:《中報月刊》,第2期,1980。
張景涵,〈對此次選舉的期望〉,《台灣政論》第五期,頁11~12,1975年12月。
梁亦璋,<偏激雜誌談論什麼?—一個客觀內容分析觀察>,林徵祁等著,《言論的迷思》,台北:嵩山出版社,頁161~181,1985。
郭洵,〈你講、我講、講總統!—黨外雜誌的蛻變與危機〉,《前進每週一書》71期,頁28~29,1984。
曾心儀,〈第一次公開當事人談鼓山事件〉,《關懷》,第7期,1982。
黃天福,〈發行人的話:燃燒的火鳥—美麗島〉,《鐘鼓鑼》9,1983年9月,頁0。
黃玉,〈「黨外春秋」:政治人物與黨外雜誌〉,《政治家》雙週刊134期,頁42,1985。
黃森松,〈黨外雜誌何去何從?請運用小眾媒介與人際傳播推展民主運動〉,《前進廣場》週刊19期,頁10~13,1983年12月17日。
陳良思,〈黨外雜誌前途未卜—國民黨一年來的鎮壓行動〉,《蓬萊人》45,頁36,1985年5月8日。
陳秋德,〈非常局面下,省議員所為何事?—從「十大省議員」選拔談起〉,《美麗島》2,頁20~23,1979年9月。
陳意,〈閒話選舉舞弊〉,《台灣政論》第五期,頁29~30,1975年12月。
雷渝齊,〈國民黨與「黨外」都不可走偏鋒:避免「言論美麗島時代」出現〉,《雷聲》20期,頁36,1984。
新生代編輯部,〈社論:新生代對《八十年代》的期許〉,《新生代》第6期,頁0~1,1982年10月。
新生代編輯部,〈《暖流》為改革文化而努力—訪廖仁義〉,《新生代》第7期,頁60~64,1982年11月。
楊旭聲,〈稱呼「蔣先生」又何妨?—黨外政論雜誌何以走「偏鋒」?〉,《雷聲》19期,頁32~36,1984年8月4日。
暖流編輯部,〈發刊詞—政治秩序〉,《暖流》第一期,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80年8月,頁0
編輯部特別企劃製作小組,〈黨外雜誌的昨日、今日、明日—總評黨外十本刊物〉,《夏潮論壇》第9卷第2期,頁2~32,1984。
諸葛明,〈蔣彥士要依「法」處理黨外政論雜誌—國民黨放棄偏激言行才能導致和諧團結〉,《雷聲》22期,頁30~32,1984。
錢大宗,〈《深耕》的「幽闇意識」〉,《新生代》第5期,頁74~77,1982年10月。
鄭南榕,〈黨外雜誌的隱憂〉,《政治家》半月刊24期,頁48,1982。
鄧維賢,〈《政治家》與我〉,《關懷》12期,頁48,1982年12月。
蕭艾,〈雜誌查禁之、言論自由乎〉,《前進時代》週刊2,頁31~32,1984年1月21日。
謝長廷,〈加強黨外雜誌與黨外之間的關係〉,《政治家》半月刊39期,頁38,1982。
蘇多,〈你辦雜誌,他辦人!—黨外雜誌應有的價值抉擇〉,《前進每週一書》71期,頁16~17,1984。
蘇明達整理,〈1982黨外大事記〉,《鐘鼓鑼》創刊號,1983年1月,頁75~80。
鐘鼓鑼雜誌社、前進週刊社、民主人雜誌社、關懷雜誌社、生根雜誌社,〈我們對停刊「八十年代」的聲明〉,《生根》6期,頁36,1983年4月10日。
五、 期刊論文及研討會論文:
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1,頁160~172,1996年7月。
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71~116,1989。
包斯文,〈兩條策略、兩種路線—《美麗島》雜誌創刊之後〉,《時報週刊》海外版93期。
朱柔若,<中壢事件的歷史意義與社會定位:一個歷史社會學的觀察>,《第二屆樂聲揚起‧桃園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桃園縣政府,2003。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台灣史料研究》,第8 號,台北:吳三連史料中心,頁89~90,1990。
吳乃德,〈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臺灣民主化〉,《臺灣政治學刊》,2000年12月。
吳介民,<反對運動與社會抗議的互動>,《中國論壇》第335期,頁29~40,1989。
李延禧,〈美麗島事件檔案導引〉,《檔案季刊》,2003年6月。
李旺台,<『美麗島』事件後的黨外>、<黨外雜誌發展史略>,《台灣的反對勢力》,頁17~43,台北:五千年出版社,1993。
林淇瀁,<暗夜‧黑潮‧《美麗島》:台灣「黨外」報業政治傳播路徑的歷史分析>,收入張炎憲等編,《「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頁213~234,2001。
林東泰,<台灣地區大眾傳播媒體與政治民主化歷程>,《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頁105-128,1991。
林麗雲,〈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第3期,頁89~149。2000年12月。
柳金財,〈「一中一臺」架構下民主進步黨大陸政策分析—「泛美麗島系」與「泛新潮流系」政策爭論與政策選擇〉,《東亞季刊》,1998年1月。
晏山農,〈黨外雜誌〉,收於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翁秀琪、陳慧敏,〈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傳播研究集刊》,2000年7月。
翁秀琪,〈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2001年7月。
翁秀琪、蔡篤堅、陳順孝,<新聞報導如何再現真實?語言層面的探討—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國科會委託專案研究計畫,2000。
張炎憲,<美麗島事件與台灣民主運動的轉折>,《邁向二十一世紀台灣國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頁13~16,2001。
許瑞浩,<《台灣政論》的初步分析—以「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為中心>,《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二期,頁247~296,2002。
陳芳明,<遴選立委是殖民體制的標記>,《臺灣內部民主的觀察》,台北:自立晚報社,初版,頁131~135,1990。
陳芳明,<國是會議的三大障礙>,《臺灣內部民主的觀察》,台北:自立晚報社,初版,頁216-220,1990。
陳世宏,〈檔案開放與史料出土—以美麗島事件相關史料為例〉,《臺灣史料研究》,2001年5月。
陳菊口述,陳琬琳、徐美珠整理,〈美麗島事件遊行始末〉,《高市文獻》,2000年7月。
陳翠蓮,<黨外書籍與台灣民主運動(1973~1991)>,《台灣文獻》第55卷第1期,頁1~30,2004。
陳儀深訪問、潘彥蓉紀錄,〈[美麗島事件在美國救援呂秀蓮的臺灣人]張希典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2002、08。
陳延輝、蕭晉源,〈反對運動形成政黨組織之研究—以台南縣民主進步黨為例〉,《台南縣發展史學術研討會》,2004。
馮建三,<異議媒體的停滯與流變之初探:從政論雜誌到地下電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0期,頁177~234,1995。
彭明輝,〈「聯合報」社論對臺灣重大政治事件的立場與觀點(1950~199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1年5月。
彭琳淞,<黨外雜誌與台灣民主運動>,發表於國史館主辦「二十世紀田台灣民主發展學術討論會」,2003。
管中祥、劉昌德,〈戰後媒體反對運動〉,《台灣史料研究:反對運動專題》,第16期,頁22~54,2000年12月。
楊芙宜,〈台灣民主化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從政治菁英論述到民眾態度的分析〉,《「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政治學會,2003。
趙事康等,〈速寫美麗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2001年6月。
鄭欽仁主持,施妙旻整理,〈邁向21世紀的臺灣民族與國家研討會—「美麗島事件座談會」記錄〉,《臺灣史料研究》,2001年5月。
劉義周,〈台灣人認同的長期發展趨勢〉,《「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政治學會,2003。
戴寶村,〈動員學生與學生運動—1950~1990年代的學生運動〉。《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國史館,2003。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臺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1999年7月。
謝長廷口述,徐美珠整理,〈軍法大審與人權發展〉,《高市文獻》,2000年7月。
六、 學位論文:
王炳閔,〈八0年代台北市黨外市議員對黨外勢力的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古方雄,〈反對勢力政論雜誌言論主題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古淑芳,〈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江詩菁,〈宰制與反抗: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台南:台南師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池宗憲,〈台灣報紙報導高雄美麗島事件之研究-自1979至1999年〉,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0。
沈亮,〈梅心怡(Lynn Miles)與台灣政治犯救援運動(1971~1984)〉,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李伯泉,〈黃信介與台灣民主運動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悅肇,〈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3。
周慶塘,〈八0年代台灣政治小說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林姮妤,〈台灣國家認同爭議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振平,〈七十年代「臺灣意識」論述探求—以《大學雜誌》、《臺灣政論》、《美麗島》三本雜誌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林婉蓉,〈相片與集體記憶初探—以美麗島事件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1999。
林淇瀁,〈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五○年代台灣政治變遷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2。
林惠萱,〈臺灣黨外雜誌之研究—以《蓬萊島》系列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林雯,〈黨外雜誌與民族主義:七、八0年代台灣的民族主義論述〉,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0。
洪巧樺,〈台灣黨外運動政治與社會主張之研究(1977~1986)〉,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洪春柳,〈中美斷交後國內政論內容分析:《黃河》、《中國論壇》、《八十年代》分析比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83。
唐怡德,〈從黨外到民進黨的政治抗爭策略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威毅,〈中央日報處理重大政治事件內容取向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4。
夏春祥,〈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1999。
秦鳳英,〈知識菁英對威權體制民主化之影響研究-台灣《大學雜誌》個案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陳孟元,〈臺灣一九八0年代黨外運動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
陳信傑,〈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迪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反對運動-一個歷史比較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益倫,〈民進黨派系發展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
陳雪雲,〈我國新聞媒体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陳麗卿,〈我國報紙報導省議會新聞形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馮建三,〈政論雜誌讀者型態之比較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游盈隆,〈系統取向與投票行為:民國六十九年台北市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游毅然,〈從「共識動員」論美麗島軍法大審的效應—台灣民主轉型的關鍵〉,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建勝,〈立法院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角色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葉心怡,〈台獨論述與民進黨轉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趙宜瑩,〈美麗島事件與牢獄小說—以施明正、呂秀蓮和姚嘉文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碩士班論文,2005。
劉念夏,〈台灣民主轉型中反對黨政治抗議行為—以民進黨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歐陽勝恩,〈無黨籍人士所辦政論雜誌在我國政治環境中角色功能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潘隆澈,〈台灣政治群眾運動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蔡育倫,〈台灣民主化歷程中政治菁英、選舉機制及媒體的角色探討-以笫一屆立法委員的退職歷程為個案〉,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蔡裕仁,〈黃信介與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賴永忠,〈台灣地區雜誌發展之研究—從日據時期到民國81年〉,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賴昭呈,〈台灣政治反對運動:歷史與組織分析(1947~1986)〉,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魏玫娟,〈新聞傳播媒介在台灣政治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解嚴前後新聞傳播媒介角色之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魏誠,〈《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羅元德,〈《中國論壇》半月刊與戰後台灣自由民主之路(1975-1990)〉,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羅俐雯,〈台灣民主轉型(1980~2000年)之研究-以Samuel P. Huntington的理論驗證〉,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七、網站:
台灣人權促進會:http://www.tahr.org.tw/
台灣國家人權委員會:http://www.tahr.org.tw/committee/index3-2-0.htm
台灣歷史學會:http://www.twhistory.org.tw/
長老教會公報社:http://www.pctpress.com.tw/link.htm
美麗島事件資料庫:http://formosa.yam.org.tw/index1.htm
財團法人二二八紀念基金會:http://www.228.org.tw/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http://www.twcenter.org.tw/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叛亂暨匪諜不當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http://www.eki.com.tw/demo/foundation/law.htm
慈林台灣民主運動館:http://www.chilin.org.tw/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http://www.newtaiwan.org.tw/
檔案管理局美麗島事件檔案資訊網:http://www.archives.gov.tw/formosa/
指導教授 戴寶村(Bao-Tsun Dai) 審核日期 2006-6-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