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5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5 、訪客IP:18.218.254.122
姓名 馬鉅強(Jiu-Chiana Ma)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事業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 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
★ 殖民主義與體育 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 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
★ 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年)★ 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 (1912-1945年)
★ 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 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 (1950-1996)
★ 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 戰後台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
★ 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
★ 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 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
★ 臺灣海關艦艇移撥海岸巡防署之研究★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論 文 提 要
本研究主要以水害預防為研究重點,以治水事業為研究範圍,探討日治時期總督府對於洪水防禦的策略,並且藉由濁水溪為一案例研究,從其工事的規劃與落實的過程,進而一窺總督府的處理態度。本研究所運用的史料,依種類可分為方志、官方統計資料、回憶錄、文集、日記、日文臺灣期刊、日文臺灣資料及報紙。並且以歸納、比較、分析、綜合等歷史研究法來著手。
由於臺灣河川自然環境的特性,河川上游的山地地質年輕,中部山區則大多為粘板岩分佈區,易碎且色黑的岩性,往往於大雨過後隨波而下,造成河川下游「濁水」的現像。加上降雨量集中於夏季,瞬間累積的雨量過高,集水區無法負荷,因而往往氾濫成災。清治時期地方官員礙於經費的短缺與保固原則的雙重壓力之下,治水事業可謂毫無功績。即便是岑毓英致力於大甲溪的河川整治,也未經事前的對河川特性調查,工事完工不久候即為大水所覆滅。日本治臺之後,首重於經濟的發展以平衡財政上龐大的開銷,無暇顧及治水事業。即在於為了維持南北縱貫鐵路的暢通,以及之後中部海岸線的工程,加以水利設施取水口的位置亦須配合治水工事,並且風水災後往往容易造成衛生上的隱憂,又礙於廣大民眾的嘆願陳情,總督府始乃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及大正元年(1912)兩次大水過後才正視治水事業。
從日治時期的災情報導與法律規範上,總督府面對洪水動員了包括有警察、保甲壯丁團、消防組、水防組、青年團、水害豫防組合等,除此之外,更是藉由氣象科學的力量來進一步預測颱風的動態,乃至透過教科書的知識傳遞功效,來將氣象知識與治水思想深植於學童心中,並且以科學的儀器先後於臺灣各地設置雨量站、水文站與水位站等觀測場所,與氣象臺、測候所配合而形成一套洪水預警系統,加上搭配動員人力於第一線上的警戒,構成了洪水防禦的體系系統。
從總督府的洪水防禦體系來分析,則是欲寄寓在「防範於未然」的原則之上。然而,隨著日治時期臺灣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維護得來不易的成果,如何減緩風水災害所帶來的嚴重破壞,也有賴於堤防、護岸、水制等硬體治水工事。而治水工事的落實建立在對河川特性的詳細調查與瞭解。即是透過先前洪水量的紀錄觀察、流域雨量分佈的調查,以及治水工事法線、計畫堤防高、計畫高水位等等參考數據,制定出堤防建設時所遵守的施工說明書。加上治水工事的營造者本身即擁有專業的技術,以及總督府動員災民充當河川工事工人,除了節省大量的人事費用支出之外,並也達到了社會救濟的效果。再者,總督府對於浮覆地、新生地等河川工事施行的成效,藉由一連串的法規來約束不當的開發,並且進而妥善規劃使用,作為移民村與製糖會社生產的土地來源。
透過治水工事的結果,雖然能遏止洪水的漫益,然而鉅額的施工費用使得工事往往調留在調查的階段而無法落實。加上日本內地政情與經濟情況偶有變故,也導致總督府於治水事業費的編列上無法與既定的治水計畫契合,使得工事有拖延或是中斷的疑慮。整體而言,以濁水溪為例,總督府藉由新式的治水工法除了是有效阻斷濁水溪的支流,使其主流歸一,不再飄忽不定的改道。而隨著治水工事完成的是河川新生地的產生,其收益也往往足夠抵銷了總督府投入大量經費於治水工事上造成財政上的負擔壓力。再者,森林的涵養水源理論很早即被提倡,保安林的設置即是一顯例。總督府並且有意將之納入森林計畫事業,以之為重點施行項目然而森林治水事業牽涉到總督府的理蕃政策與山林開發政策,因而其成效往往繫於兩者之間。
關鍵字(中) ★ 治水
★ 洪水防禦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事業之研究
章節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 治水事業的歷程 17
第一節 臺灣河川環境的特徵 17
第二節 清治時期的河工 32
第三節 日治時期河川的治理背景 47
第二章 臺灣總督府的洪水防禦策略 63
第一節 河川行政與管理 63
第二節 河川調查與治水方針 82
第三節 洪水預警系統的建立 99
第三章 濁水溪的治水工事—個案研究 121
第一節 治水工事的規劃 121
第二節 河川工作物的材料與構造 140
第三節 河川土地利用的規制 161
第四章 治水事業的經費來源與成效檢討 185
第一節 治水事業的經費來源 186
第二節 治水事業的檢討 206
結論 225
參考書目 233
附錄 25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一般史料
《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Imbauel-Huart著、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James W. Davidson原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下),臺灣文獻叢刊第10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Pickering原著、吳明遠譯,《老臺灣》,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丁日健,《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98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1996)。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文煜著,《欽定工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承啟、英傑等纂,《欽定戶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姚瑩,《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洪繻撰,《寄鶴齋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0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1957)。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3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屠繼善,《恆春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崑岡編輯,《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康基田撰,《河渠紀聞》(北京市:北京,2000)。
張榮錚等點校,《大清律例》(天津巿: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陳國瑛,《臺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雲林縣西螺鎮公所,《西螺鎮志》(雲林縣:雲林縣西螺鎮公所,2000)。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董天工,《臺海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2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翟灝,《臺陽筆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經濟志水利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古亭書屋,1946年)。
臺灣省建設廳水利局編,《臺灣省水文資料》(臺北:臺灣省建設廳水利局,194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案彙錄丙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7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9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4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旅行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1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海防檔》,臺灣文獻叢刊第11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南投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
蔡振豐,《苑裡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臺灣文獻叢刊第48種影印,1984)。
鄭鵬雲、曾逢辰著,《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藍鼎元,《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二、近人專著
D.布迪, C.莫里斯、著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原著、林金源譯,《風中之葉》(臺北:經典雜誌,2002)。
川野重任著、林英彥譯,《日據時代臺灣米穀經濟論》,臺灣研究叢刊第10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方中權等編撰,《淡水河水利建設紀要》(臺北: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2004)。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
王泰升,《臺灣法的斷裂與連續》(臺北:元照出版,2002)。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的建立》(臺北:著者發行、三民總經銷,1997)。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出版,2001)。
王國瑞,《臺灣林業史》(臺中:金氏出版,1980)。
王躍生,《中國人口的盛衰與對策:中國封建社會人口政策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1995)。
古雲章,《防洪工程學》(臺北:正中書局,1959)。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2003)。
石再添,《臺灣地理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3)。
朱萬里,《臺北市都市建設史稿》(臺北:工務局,1954)。
朱萬里等纂,《臺北市志稿》(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
何鳳嬌編,《日治時期臺灣高等官履歷 (一)》(臺北縣:國史館,2004)。
佐伯富撰、鄭樑生譯,《清代雍正朝的養廉銀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吳文星等主編,《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1)。
吳柏村、吳定葉同編譯,《臺灣南部武力抗日人士誘降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78)。
吳唅、費孝通等著,《皇權與紳權》(北京市:天津人民,1990)。
吳濁流撰、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五)(臺北:遠行出版,1977)。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李貞儀、李嘉梅主編,《我們的濁水溪:集集共同引水工程紀念文集》(臺北:經濟部水利署,2002)。
汪輝祖,《學治臆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依田熹家著,卞立強、李天工、雷慧英譯,《簡明日本通史》(上海市:上海遠東,2004)。
來新夏,《中國地方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周明德,《臺灣風雨歲月-臺灣的天氣諺語與氣象史》(臺北:聯明出版社,1992)。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1989)。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2)。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0)。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出版,2000)。
林大侯計畫主持,《日本水利相關法令與我國水利法規之比較》(臺北:臺灣經濟研究院,1995)。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縣:知書房,1996)。
林明德、陳慈玉、許慶雄合著,《日本歷史與文化》(臺北縣:空中大學,1992)。
林俊全,《臺灣的天然災害》(臺北:遠足文化,2004)。
林炳炎,《臺灣經驗的開端: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臺北: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資料中心出版,1997)。
林惠玉編輯,《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
林朝棨,《臺灣之河谷地形》,臺灣研究叢刊第8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林朝棨、周瑞燉,《臺灣地質》(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4)。
林端,《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臺北:三民書局,2003)。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0)。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96)。
武漢水力電力學院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中國水利史稿》(北平市:新華書店,1979)。
姜子騅,《治河與防洪》(臺北縣: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姜承吾主編、王如意修訂,《應用水文學》(臺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2000)。
姚鶴年,《臺灣林業之發展》(臺北:中華林學會,1994)。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2003)。
洪敏麟主編,《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附錄保甲制度》(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洪棄生,《寄鶴齋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派翠西亞.鶴見(E. 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徐明同,《臺灣氣象資料大全(1897-1946):颱風篇》(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03)。
徐泓,《清代臺灣天然災害史料彙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報告72-01號(臺北:行政院國家科技委員會,1983)。
徐義人,《應用水文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高道蘊、高鴻鈞、賀衛方著,《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北京巿:中國法政大學,1994)。
涂照彥著、李明俊漢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1)。
康沛竹,《災荒與晚清政治》(北京:北京大學,2002)。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巿: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
張仲禮著、費成康、王寅通譯,《中國紳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張素玢,《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北縣:國史館,2001)。
張素玢,《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北:學生書局,2004)。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1993)。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等編著,《臺灣開發史》(臺北縣:空中大學,1997)。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巿:中國政法大學,1996)。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3)。
莊英章,《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許雪姬,《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臺北:自立晚報,1993)。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許雪姬、劉素芬、莊樹華訪問,丘慧君紀錄,《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許雪姬等撰文,《臺灣歷史辭典 Dictionary of Taiwan history》(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許劍漁、許幼漁同撰,《鳴劍齋遺草》(高雄:大友書局,1960)。
郭嘉雄主編,陳得文、吳家憲同編譯,《臺灣北部前期抗日運動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陳文山,《岩石入門》(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
陳水逢,《日本近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陳正祥,《臺北市誌》(臺北:南天書局,1997)。
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1993)。
陳秀淳,《日據時期臺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98)。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68)。
章光彩、易任同編,《臺灣水利治水與防洪專輯》(臺北:臺灣省農田水利協進會,1968)。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臺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2)。
滋賀秀三,《清代中國之法與審判》(東京巿:創文社,1984)。
程月初,《漫談我國水泥工業》(臺北:臺灣水泥工業同業公會,1997)。
黃宗智,《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2001)。
黃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臺北市之近代都市計畫》(臺北縣:臺灣都市史研究室出版,1997)。
黃俊傑、古偉瀛,《日據時代臺灣社會民眾對天然災害的認知與反應(1895年至1945年)》,行政院國家科技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8-05號(臺北:行政院國家科技委員會,1989)。
黃俊傑、古偉瀛,《日據時代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防災與救災措施的分析(1895年至1945年)》,行政院國家科技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9-05號(臺北:行政院國家科技委員會,1990)。
黃俊銘,《總督府物語:臺灣總督府暨官邸的故事》(臺北縣:向日葵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04)。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日據時代臺灣之財政》(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黃智偉,《省道臺一線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2002)。
黃朝恩,《人類與自然災害》(臺北:幼獅文化,1991)。
黃雯娟,《宜蘭縣水利發展史》(宜蘭市:宜蘭縣政府,1998)。
黃毓嵩,《河川工程》(臺北:銀禾出版社,1984)。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
黃躍雯,《築夢荒野:臺灣國家公園的建制過程》(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1)。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編,《濁水溪流域開發初步規劃報告》(臺北: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57)。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發行,2000)。
農商務省農務局纂訂,《大日本農政史》(東京都:文藝春秋社,1932)。
廖風德,《臺灣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1996)。
臺中縣立文化中心編印,《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彰化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二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三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四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臺灣省水利局,《防洪工程規劃講義》(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81)。
臺灣省水利局,《臺灣省河川治理計劃概要》(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5)。
臺灣省水利局淡水河防洪治本計劃工作處編,《淡水河防洪治本計劃修訂方案》(臺中市:臺灣省水利局,1965)。
臺灣省水利局編,《大甲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大安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林邊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烏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高屏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濁水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頭前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蘭陽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建設廳水利局編印,《臺灣省水文資料》(臺北:臺灣省建設廳水利局,1948)。
臺灣省政府水利處,《水利五十年》(臺中:臺灣省政府水利處,1997)。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三卷第一號(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之木材問題》,臺灣研究叢刊第9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之水利問題》,臺灣研究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之自然災害》,臺灣研究叢刊第9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氣候誌》,臺灣研究叢刊第2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
遠流臺灣館編著,《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2000)。
劉昭民,《中華氣象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劉寧顏編,《日據初期司法制度檔案》(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2)。
蔡申之,《清代州縣故事》(香港:龍門書店,1967)。
蔡志展,《明清臺灣的水利開發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蔡慧玉,《日治時期臺灣的街庄行政》(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
鄭政誠,《三重埔的社會變遷》(臺北:學生書局,1996)。
鄭肇經,《河工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鄭樑生,《日本通史》(臺北:明文書局,1993)。
鄭觀應,《鄭觀應集》上冊(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冀朝鼎著、朱詩鰲譯,《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1)。
賴宗寶,《好山好水好二水》(彰化:彰化縣賴許柔文教基金會,2001)。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
謝崇耀,《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
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鋒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市:法律出版,2003)。
顏娟英譯著、鶴田武良譯,《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圖書,2001)。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1997)。
姉齒松平,《祭祀公業與臺灣特殊法律之研究》(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91)。
三、期刊論文
王志弘,〈風險社會中的社區共同體:災害的空間政治與地方認同〉,收入氏著《流動、空間與社會》(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1998),頁273-291。
王振德,〈臺灣河川之水文氣象〉,《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1期,1964,頁13-32。
王泰升,〈臺灣法的近代性與日本殖民統治〉,《月旦法學雜誌》第91期,2003,頁197-211。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司法改革(下)〉,《臺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1期,1996,頁1-25。
王爾敏,〈地方史乘保存與纂輯〉,《臺灣文獻》第49卷第3期,1998,頁171-186。
古偉瀛、陳偉智,〈做大水的宜蘭史-天然災害、現代性與日常生活〉,收入《蘭陽溪生命史:「宜蘭研究」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頁491-527。
石再添,〈濁水溪流域的地形學計量研究〉,《臺灣文獻》第27卷第2期,1976,頁1-22。
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張政亮、劉明錡、陳政典,〈臺灣西南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23期,1995,頁109-150。
石再添、張瑞津、黃朝恩,〈臺灣島諸流域高度、坡度及相對高度的分析研究〉,《地理學研究》第4期,1980,頁5-13。
何義麟,〈日治時期臺灣廣播事業發展之過程〉,收入《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0),頁293-312。
吳文星,〈八田與一對臺灣土地改良之看法〉,《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0,頁159-170。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鄉土教育之議論〉,收入《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7),頁153-164。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一九二八~一九四五)〉,《近代中國》第151期,2002,頁115-134。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5卷第2期,2000,頁35-54。
李若文,〈論內地延長主義方針的同化(臣民化)政策-關於1920年的「地方自治制度」〉,收入《歷史、地理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2003),頁401-430。
周明德,〈臺灣總督府氣象臺史〉,《臺灣風物》第42卷1期,1992,頁87-124。
周婉窈,〈鄉土臺灣在日治時代公學校教科書中的地位(初探一)〉《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7),頁125-152。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研究》第4卷第2期,1999,頁7-55。
周婉窈,〈試論《田健治郎日記》的書寫方式〉,發表於「日記資料與臺灣史研究—以《田健治郎日記》為中心」研討會,2000。
林文龍,〈清末大甲溪架橋築堤考略〉,《臺灣風物》第34卷1期,1984,頁28-40。
林玉茹,〈清代臺灣的洪水災害〉,《臺灣文獻》第49卷第3期,1998,頁83-104。
林秀姿,〈日治時期臺灣各地區《要覽》評介〉,《臺灣風物》第43卷第1期,1993,頁85-117。
林麗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1991,頁215-234。
施鈺著、楊緒賢訂,〈臺灣別錄〉,《臺灣文獻》第28卷第2期,1977,頁134。
春山明哲,〈臺灣舊慣調查立法構想-岡松參太郎立案中心-〉,《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第6號(東京:綠蔭書房,1988),頁81-114。
洪秋芬,〈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6,頁437-471。
洪秋芬,〈一九二0年代臺灣保甲制度和社會運動關係初探〉,《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6期,1994,頁163-175。
洪敏麟,〈從潟湖、曲流地形之發展看笨港之地理變遷〉,《臺灣文獻》第23卷第2期,1972,頁1-42。
范燕秋,〈日治前期臺灣公共衛生之形成(1895-1920)-一種制度面的形成〉,《思與言》第33卷第2 期,1995,頁215-258。
徐泓,〈清代臺灣天然災害史料補證〉,《臺灣風物》第34卷2期,1984,頁1-28。
高志彬,〈臺灣方志之纂修及其體例流變述略〉,《臺灣文獻》第49卷第3期,1998,頁187-206。
崛見末子原著、林春江摘譯編述,《臺灣總督府崛見末子技師及其同事-日治初期臺灣工程建設先驅(上)》,《臺灣風物》第48卷4期,1998,頁143-192。
崛見末子原著、林春江摘譯編述,《臺灣總督府崛見末子技師及其同事-日治初期臺灣工程建設先驅(下)》,《臺灣風物》第49卷1期,1999,頁153-194。
張劭曾,〈臺灣河川之防洪與地形關係〉,《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1期,1964,頁109-138。
張宜霞、伊懋可,〈近代中國的環境與結核病〉,《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下),(南港: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頁787-828。
張素玢,〈日治時期北斗地區的開發〉,收入《臺灣開發史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7),頁95-120。
張素玢,〈移民環境與疾病-以臺灣花蓮港廳日本移民村為例(1909-1917)〉,《淡江史學》第15期,2004,頁169-196。
張素玢,〈臺灣中部日本移民村之研究(1932-1945)〉,《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六輯,1997,頁429-498。
張素玢,〈與河爭地-濁水溪河川地的利用與環境變遷〉,《淡江史學》第13期(臺北縣: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2),頁169-180。
張瑞津,〈臺灣網流的分佈及其特徵〉,《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9期,1983,頁119-134。
張瑞津,〈濁水溪平原的地勢分析與地形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11卷,1985,頁199-228。
張瑞津,〈濁水溪沖積扇河道變遷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7卷,1983,頁85-100。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臺灣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變遷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27期,1997,頁105-131。
曹永和,〈清代臺灣水災與風災〉,收入氏著《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頁399-477。
梁鉅榮、周昌蕓,〈臺灣之土壤〉,《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4期,1978,頁1-44。
盛清沂,〈清代本省之災荒救濟事業〉,《臺灣文獻》第22卷1期,1971,頁123-143。
許明輿,〈臺灣河川開發治理之多目標規劃〉,《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1期,1964,頁158-170。
許雪姬,〈竹筏在臺灣交通史上的貢獻〉,《臺灣風物》第33卷3期,1983,頁3-7。
許硯蓀、張劭曾,〈臺灣河川與水庫建設〉,《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1期,1964,頁171-200。
陳正美,〈農田水利會設施對臺灣農業的貢獻〉,《臺灣水利》第25卷4期,1977,頁61-85。
陳振文,〈臺灣河川浚填問題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1期,1964,頁77-108。
陳國彥,〈臺灣的河川流域之降水量與逕流量形式〉,《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14期,1988,頁51-67。
陳國棟,〈「軍工匠首」與清領時期臺灣的伐木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7卷第1期(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5),頁123-158。
陳國棟,〈有關陸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學理問題—跨學門的意見〉,《新史學》第5卷第2期,1994,頁159-179。
陳國棟,〈臺灣的非拓墾性伐林〉,《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下)(南港: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頁1017-1061。
陳捷先,〈平議臺灣地區地方志書中的開闢史料〉,收入國史館主編《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頁51。
陳漢光,〈臺灣氣象研究之回顧〉,《臺灣文獻》第21卷1期,1970,頁103-107。
陳鴻圖,〈官營移民村與東臺灣的水利開發〉,《東臺灣研究》第7期,2002,頁135-164。
陳鴻圖,〈臺灣「水利」觀念及功能的演變〉,收入《臺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3),未編頁。
森久男著、洪奠元譯,〈臺灣總督府糖業保護政策之發展〉,收入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頁357-426。
程士毅,〈軍工匠人與臺灣中部的開發問題〉,《臺灣風物》第44卷第3期,1994,頁13-49。
黃卓權,〈大甲溪的嗚咽-記清末臺灣的治水工程〉,《新竹文獻》創刊號,1999,頁48-51。
黃紹恆,〈臺灣總督府檔案的周邊及其運用〉,收入《臺灣總督府檔案之認識與利用入門》(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頁155-188。
黃繁光,〈彰化二水地區的人地發展關係-生存於山水之間的歷史智慧〉《淡江史學》第13期,(臺北縣: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2),頁11-44。
楊明哲,〈洋務官僚與自強運動時期的水利建設-以李鴻章為中心的討論〉,收入《歷史、地理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2003),頁291-342。
楊萬全,〈濁水溪平原的水文地質研究〉,《地理學研究》第13期,1989,頁57-87。
楊聯陞,〈侈靡論—傳統中國一種不尋常的思想〉,收入氏著《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頁169-188。
楊聯陞,〈從經濟角度看帝制中國的的公共工程〉,收入氏著《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頁189-266。
葉淑貞,〈日治時期臺灣的地租水準〉,《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2期,2001,頁97-143。
劉翠溶,〈漢人拓墾與聚落之形成:臺灣環境變遷之起始〉,《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南港: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頁295-347。
劉翠溶、劉士永,〈臺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臺灣史研究》第4卷第2期,1999,頁89-132。
蔡慧玉,〈日治時期臺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街庄行政相關名詞之探討〉,《臺灣史研究》第3卷第2期,1996,頁93-141。
蔡慧玉,〈日據時期臺灣的保甲制度-以動員為例〉,《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6期,1993,頁67-69。
蔡慧玉,〈保正、保甲書記、街庄役場-口述歷史之二〉,《臺灣風物》第44卷第2期,1994,頁69-111。
蔡慧玉,〈保正、保甲書記、街庄役場-林老和、李炳坤、楊彩南、徐國章訪問錄〉,《臺灣風物》第47卷第4期,1997,頁69-112。
蔡錦堂,〈日本治臺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第13期,(臺北縣: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2),頁181-192。
蔡錦堂,〈日本據臺初期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分析〉,《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私立淡江大學歷史系,1993),頁245-299。
鄭梓,〈廣播在臺灣現代命運轉折中所起的關鍵作用-聲音的魅力:穿透歷史抑或塑造歷史〉,《近代中國》第151期,2002, 頁29-35。
戴子莊,〈臺灣河川之漂沙〉,《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1期,1964,頁139-157。
戴寶村,〈日據時期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臺灣文獻》第40卷第3期,1989,頁29-38。
四、學位論文
尹詩惠,〈艋舺、大稻埕、城內機能的轉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王孝先,〈清代前期(1698-1795)永定河的例行性防洪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王淑芬,〈治山與治水:清代環境保護思想之研究-以江浙、湖廣地區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朱瑪瓏,〈近代颱風知識的轉變-以臺灣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吳俊鈴,〈臺灣地區治山防災政策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吳淑慈,〈清代臺灣的義渡-以永濟義渡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李宏堅,〈臺灣日據時期鋼筋混凝土建築技術與樣式發展間之關係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李政益,〈疾病、文化與社會變遷—由結核病流行觀點探究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臺灣社會〉,臺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崇僖,〈日本時代臺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究所碩士論文,1996。
李進億,〈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沈怡文,〈臺灣傳統瓦窯燒製技術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周天生,〈由基層地方官的幾項量化分析及職責看清代地方吏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林宜靜,〈清朝前期天然災害賑濟政策研究:1644-17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承戰,〈和諧或對立?-清康熙時期(1662-1722)中國人與環境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蘭芳,〈工業化的推手—日治時期的電力事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高進,〈從制度面看清代的河防工程-以乾隆時期為範圍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張淑卿,〈防癆體系與監控技術:臺灣結核病史研究(1945-1970)〉,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莊幸如,〈臺灣日據時代之教育勅語實行-以公學校修身科為中心〉,私立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陳玉貞,〈清代臺灣吏治政研究-以刑名、錢糧職責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陳伯炎,〈日治時期官營林業-以八仙山為例(1915-194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虹文,〈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教育政策之研究—以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嘉齡,〈日據時期臺灣短篇小說中的警察描寫-含保正、御用紳士〉,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2001。
陳鴻圖,〈嘉南大圳研究(1901-1993)―水利、組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陳豔紅,〈後藤新平在臺殖民政策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曾健洲,〈臺灣日治時期測候所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曾憲嫻,〈日據時期土木建築營造業之研究-殖民地建設與營造業之關係〉,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馮佳雯,〈支配者的腳印: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巡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黃裕元,〈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楊書濠,〈清代臺灣財政制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楊境任,〈日治時期臺灣青年團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臺北都市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董宜秋,〈臺灣「便所」之研究(1895-1945)―以「便所」興建及汙物處理為主題〉,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廖師慧,〈日治時期水泥工業之發展-以淺野財閥為中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劉若雯,〈大稻埕發展史(1860-1920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劉淑玲,〈臺灣總督府的土地放領政策-以日籍退職官員事件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蔡易達,〈臺灣總督府基層統治組織之研究-保甲制度與警察〉,私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一六八四-一八九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蔡蕙光,〈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鄭政誠,〈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1896~192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謝瓊怡,〈濁水溪相關傳說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魏家弘,〈臺灣土地所有權概念的形成經過:從業到所有權〉,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蘇曉倩,〈身體與教育:以日治時期臺灣實業學校的身體規訓為例(1919-1945)〉,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顧雅文,〈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貳、日文部分
一、一般史料
十川嘉太郎,《顧臺》(東京市:著者自刊,1936)。
上村健堂編纂,《臺灣事業界中心人物》(臺北:臺灣案內社,1919)。
大園市藏,《臺灣年鑑》,(臺北:臺灣通信社,1943)。
大園市藏編纂,《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
大塚清賢,《非常時下臺灣全貌》(東京市:中外每日新聞社,1939)。
小濱淨鑛,《臺灣地方制度》(出版社不詳,1934)
川井田幸五郎,《艋舺低地埋立事業報告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9)。
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嘉南大圳組合事業概要》(臺南:臺南加土活版所,1927)。
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臺灣嘉南大圳組合事業概要》(嘉義:編者自印,1939)。
太田肥洲,《新臺灣支配する人物產業史》(臺北:臺灣評論社,1940)。
日本改造社編,《臺灣地理大系》(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昭和五年(1930)排印本影印,1985)。
木村達,《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東京市:近衛師團軍醫部,1896)。
水野定治,《金原精神》(東京市:寶文館,1939)。
北斗郡役所編,《北斗郡概況》(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古平太郎編輯,《改正臺灣度量衡法規》(臺北:臺灣-法宣傳協會,1924)。
田中一二,《臺北市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田村剛,《國立公園問題林業》(臺北:臺灣山林會,年代不詳)。
石阪莊作著 ,《天勝つ乎人勝つ乎:臺北洪水の慘禍と治水策 》(出版項不詳,1933)。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市:臺灣製糖株式會社,1939)。
仲摩照久,《臺灣地理風俗大系》(東京:新光社,1931)。
吉川松舟、小林小太郎合著,《臺灣開發誌》,收入日治時期臺灣文獻史料輯編第十七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
成田武司,《辛亥文月臺都風水害寫真帖》(出版項不詳,1911)。
早一郎監輯、鳥居敬造、齋藤齋共編,臺灣地學談話會編輯,《臺灣地質寫真集》(臺北:臺北熊澤寫真所,1932)。
作者不詳,《臺灣治水計劃說明書》(東京都:出版項不祥,1917)。
杉山靖憲,《臺灣歷代總督の治績》,收入日治時期臺灣文獻史料輯編第六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
宜蘭廳第一公共埤圳組合,《宜蘭廳第一公共埤圳改修工事報告書》(臺北:宜蘭廳第一公共埤圳組合,1908)。
杉野嘉助,《臺灣商工十年史》(臺南:作者自刊,1919)。
池田龜壽,《臺灣の全貌》(東京:軍人會館出版部,1935)。
岡崎文吉,《治水》(東京:丸善,1915)。
岡野才太郎,《保甲要領消防要領》(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8)。
岩崎潔治編輯,《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
東鄉實,《植民政策民族心理》(東京市:岩波,1925)。
杵淵義房撰,《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德友會,1940)。
武井群嗣,《治水及利水》(東京:良書普及會,1930)。
芳誼會編纂,《賀田金三郎翁小傳》(出版項不詳,1923)。
後藤新平,《日本殖民政策一斑》(東京市:拓殖新報社,1925)。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東京市:富山房,1912)
洪寶昆編,《北斗郡大觀》(臺北:北斗郡大觀刊行會,1937)。
唐澤信夫,《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
宮川次郎,《臺灣農民運動》(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
宮本武之輔,《治水工學》(東京:修教社,1941)。
栗原良輔,《利根川治水史》(東京市:官界公論社,1943)。
高石組,《臺灣於鋼筋混凝土構造物寫真帖》(臺北:高石組,1914)。
高橋用吉,《臺灣街庄制逐條解釋》(出版項不詳,1930)。
高橋窗雨,《澤井市造》(大阪:合資會社澤井組本店,1915)。
高橋龜吉,《現代臺灣經濟論》(東京市:千倉書房,1937)。
高濱三郎,《臺灣統治概史》(東京市:新行社,1936)。
基隆同風會,《基隆同風青年團概覽》(基隆:基隆同風會,1937)。
鹿子木小五郎,《臺東廳管內視察復命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奧田彧,《「臺灣蕃人經濟生活及授產對策關研究」報告書》(臺北: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業經濟學教室,年代不詳)。
楊肇嘉編輯,《嘉南大圳問題》(東京都:臺灣問題研究會,1931)。
農商務省農務局纂訂,《大日本農政史》(東京都:文藝春秋社,1932)。
福口廣次,《現在之臺灣》(臺北:臺灣時業興信社,1938)。
臺中州役所,《臺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臺中:臺中州役所,1930)。
臺中州教育課,《臺中概況》(臺中:臺中州教育課,1937)。
臺北市役所編,《臺北市政二十年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業經濟學教室編輯,《農林經濟論考》(東京市:養賢堂,1933)。
臺北廳,《臺北廳誌》(臺北廳:臺灣日日新報社,1919)。
臺南新報社發行,《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臺南新報社,1907)。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事業概觀》(臺北:臺灣拓殖株式會社,1940)。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1939)。
臺灣鄉土地理研究會,《最新臺灣地誌》(臺北:盛文社,1934)。
臺灣經濟年報刊行會編,《臺灣經濟年報》(東京市:國際日本協會,1941)。
臺灣經濟年報刊行會編,《臺灣經濟年報》(東京市:國際日本協會,1943)。
臺灣銀行,《臺灣銀行二十年誌》(臺北:臺灣銀行,1919)。
臺灣總督民政部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8)。
臺灣總督府,《臺灣事業計畫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35)。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4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臺北:盛文社,1895-1942)。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法規提要》(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6)。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2)。
臺灣總督府,《臺灣社會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1938)。
臺灣總督府,《濁水溪新生地(北斗街及溪州庄地方)移民一戶當農業經營一箇年收支調》(臺灣:臺灣總督府,1936)。
臺灣總督府內務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國土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土木課,1943)。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下淡水溪治水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8)。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官有地管理及處分》(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0)。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宜蘭濁水溪治水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6)。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河川ニ關スル法令並ニ例規類集》(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5)。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河川整理ノ促進ニ關スル產業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2)。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烏溪治水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9)。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臺灣地方制度法規輯覽》(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5)。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河川法》(東京都: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1929)。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4)。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1930-1940)。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編,《臺灣水利關係法令類纂》(臺北:臺灣水利協會,1942)。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編,《臺灣河川法關係法規類集》(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40)。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遞信志.氣象編》(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6)。
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大甲溪達見貯水池築造就》(臺北: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1943)。
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國土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1943)。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編,《臺灣讀本》(臺北:臺灣總督府情報部,194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森林計畫事業規程》(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森林計畫事業報告書》(上)卷(東京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林業史》(第二卷)(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保安林施業法》(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移民課,《臺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移民課,191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臺灣農業移民》(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8)。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耕地分配及經營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21)。
臺灣總督府著,《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民讀本》第二期(臺北:南天書局,1913-1914)。
臺灣總督府著,《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第三期(臺北:南天書局,1923-1926)。
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臺灣氣象報文第四》(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7)。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日誌》(臺北:南天書局,1994)。
臺灣總督府編,《昭和十年臺灣震災誌》(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北:臺灣總督府,1895-1944)。
臺灣總督府營林局,《濁水溪上流地域治水森林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營林局,192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蕃人移住十箇年計劃書》(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3)。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下)卷(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
廣松良臣,《最新臺灣誌》(臺北:臺灣圖書刊行會,1924)。
豬口安喜編,《理番誌稿》第三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21)。
橋本白水,《臺灣統治と其功勞者》,收入日治時期臺灣文獻史料輯編第二十五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
濱田正彥,《臺灣河川の特色》(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33)。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臺北:南天書局,199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著,《清國行政法》第三卷,(臺北:南天書局,2001)。
齋藤齋,《臺灣高山地貌就》(臺北:臺灣時報,1932)。
藤崎濟之助,《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沿革史》(臺北:臺灣電力株式會社,1937)。
藤澤國太郎,《臺灣產普通煉瓦試驗成績》(臺北: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1939)。
枠本誠一,《「臺灣拓殖」出來》(東京市:財界之日本社,1936)。
二、報紙
東洋協會臺灣支部,《臺灣時報》(臺北:東洋協會臺灣支部,1900-1919)。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
臺灣協會,《臺灣協會會報》(東京市:臺灣協會,1899-1900)。
三、近人專著
又吉盛清,《日本植民地下臺灣沖繩》(東京:沖繩書房,1990)。
上林好之,《日本川甦技師. Johannis De Rijke》(東京都:草思社,1999)。
大倉財閥研究會編,《大倉財閥研究:大倉大陸》(東京都:近藤出版社,1983)。
山本三郎,《河川工學》(東京:朝倉書局,1958)。
山本晃一,《日本の水制》(東京:山海堂,1996)。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東京:青史社,1988)。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上)(中)(下)冊,臺灣叢書譯文本第三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
水谷武司,《知水害對策100》(東京都:鹿島出版會,1985)。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東京都:湘南堂,1986)。
末光欣也, 《日本統治時代の臺灣:1895-1945/46 五十年の軌跡》(東京:,2002)。
玉城哲,《水思想》(東京:論創社,1979)。
玉城哲、旗手勳、今村奈良臣編,《水利社會構造》(東京都:國際連合大學,1984)。
江丙坤,《臺灣地租改正研究:日本領有初期土地調查事業本質》(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74)。
作者不詳,《內務省人事總覽》(東京都:日本圖書,1990)。
服部敬,《近代地方政治水利土木》(京都:思文閣,1995)。
松浦茂樹,《明治國土開發史-近代土木技術礎》(東京都:鹿島出版會,1992)。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臺灣:抵抗彈壓〉(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
野口陽一等著,《砂防工學》(東京都:朝倉書局,1975)。
堀見末子、向山寬夫編,《堀見末子土木技師-臺灣土木功勞者》(東京:堀見愛子,1990)。
富田芳郎,《臺灣地形發達史研究》(東京:古今書院,1972)。
四、期刊論文
一宮弘,〈宜蘭濁水溪治水工事〉,《臺灣の水利》第7卷第3期,1937,頁69-82。
一宮弘,〈河川管理に就て〉(一),《臺灣の水利》第9卷第4期,1939,頁86-91。
十川嘉太郎,〈臺灣治水工事の思出(二)〉,《臺灣の水利》第6卷第3期,1936,頁143-153。
十川嘉太郎,〈臺灣治水工事の思出〉,《臺灣の水利》第6卷第2期,1936,頁126-139。
上田誠,〈淡水河の森林治水事業〉,《臺灣の山林》第195號,1942,頁13-16。
大橋準一郎,〈水利と森林に關する偶感〉,《臺灣の水利》第8卷第1期,1938,頁39-45。
大橋準一郎,〈臺北州下の治山治水並砂防の思出〉,《臺灣の山林》第195號,1942,頁55-62。
大橋準一郎,〈臺北州下新店溪支流北勢溪流域治水砂防造林に就て〉,《臺灣の水利》第2卷第1期,1932,頁64-70。
山內喜之助,〈治水工事に就て(一)〉,《臺灣の水利》第1卷第5期,1931,頁9-25。
山本德太郎,〈森林の治水及水源涵養作用と其の涸渴機能の真相〉,《臺灣の水利》第6卷第4期,1936,頁34-43。
川上謙太郎,〈宜蘭濁水溪治水工事の實績に現れたる護岸制水工費と工事日數並に勞力數との關係に就て〉,《臺灣の水利》第9卷第1期,1939,頁61-71。
中本茂,〈河川洪水量の推定に就て〉,《臺灣の水利》第8卷第2期,1938,頁44-59。
內務局土木課河川係,〈簡易水防工法〉,《臺灣の水利》第6卷第5期,1940,頁44-54。
古川儀六,〈臺灣の河川法研究〉(一),《臺灣の水利》第2卷第1期,1932,頁23-36。
古川儀六,〈臺灣の河川法研究〉(二),《臺灣の水利》第2卷第2期,1932,頁173-192。
古川儀六,〈臺灣の河川法研究〉(三),《臺灣の水利》第2卷第3期,1932,頁299-311。
古川儀六,〈臺灣の河川法研究〉(四),《臺灣の水利》第2卷第4期,1932,頁450-465。
古川儀六,〈臺灣の河川法研究〉(五),《臺灣の水利》第2卷第5期,1932,頁602-620。
古川儀六,〈臺灣の河川法研究〉(六),《臺灣の水利》第2卷第6期,1932,頁736-748。
古川生,〈臺灣治水事業の概要に就て〉,《臺灣の山林》第105號,治山治水號,1935,頁24-25。
古木實,〈水害豫防組合機構改善に對する管見〉,《臺灣の水利》第13卷第6期,1943,頁6-7。
市川雄一,〈臺灣の地質概觀〉,《臺灣の山林》第105號,1935,頁1-6。
永田節男,〈森林の歌〉,《臺灣の山林》第195號,1942,頁83。
伊能嘉矩,〈臺灣漢人颶風襲來豫知法〉,《人類學雜誌》第34卷第1號,1919,頁41-42。
伊藤太右衛門,〈水源涵養に對する森林の效果〉,《臺灣の水利》第2卷第3期, 1932,頁21-25。
伊藤太右衛門,〈國立公園と治水保安林〉,《臺灣の山林》第123號,國立公園號,1936,頁85-91。
伊藤太右衛門,〈森林の渴水及洪水に對する機能〉,《臺灣の水利》第4卷第1期,1934,頁31-37。
吉井隆盛,〈臺灣に於ける治山の要を論す〉,《臺灣の山林》第105號,治山治水號,1935,頁38-58。
吉田生,〈竹東河川監視所の落成に就て〉,《臺灣の水利》第10卷第2期,1940,頁92-93。
吉田精一,〈水害豫防組合の事業の限界に就て〉,《臺灣の水利》第13卷第5期,1943,頁75-80。
竹島彬,〈曾文溪森林治水事業〉,《臺灣の山林》第195號,1942,頁41-45。
西村高兄,〈序代-治水事業速成熱帶農業更生提倡〉,《臺灣の山林》第85號,1933,頁1-4。
西村傳三,〈臺灣の暴風雨〉(一),《臺灣の水利》第5卷第3期,1935,頁15-22。
作者不詳,〈臺灣河川の形貌に關する一考察〉,《臺灣の山林》第105號,1935,治山治水號,頁83-91。
作者不詳,〈濁水溪森林治水事務所開所式〉,《臺灣の山林》第174號,1940,頁67-78。
岡松參太郎,〈臺灣現時法律〉,《臺灣慣習記事》第3卷第2號,1903,頁1-9。
阪口邦夫,〈下淡水溪森林治水事業〉,《臺灣の山林》第195號,1942,頁51-54。
深谷留三,〈內地及び臺灣に於ける水害の頻發に鑑み、本島治山治水事業の躍進を圖れ〉,《臺灣の山林》第113號,1935,頁1-10。
青木繁,〈山林碑の設立を提唱す〉,《臺灣の山林》第118號,1936,頁6-8。
青柳晴一,〈臺灣の河川工事と鐵材の節約〉,《臺灣の水利》第9卷第1期,1939,頁72-76。
青柳晴一,〈臺灣河川の一分類〉,《臺灣の水利》第7卷第3期,1937,頁38-44。
青柳晴一,〈臺灣治水計劃放談〉(一),《臺灣の水利》第8卷第2期,1938,頁35-43。
青柳晴一,〈臺灣治水計劃放談〉(二),《臺灣の水利》第8卷第3期,1938,頁34-43。
青柳晴一,〈臺灣治水計劃放談〉(三),《臺灣の水利》第8卷第4期,1938,頁71-85。
青柳晴一,〈臺灣治水計劃放談〉(四),《臺灣の水利》第8卷第5期,1938,頁1-10。
青柳晴一,〈臺灣治水計劃放談〉(五),《臺灣の水利》第8卷第6期,1938,頁39-47。
倉田武比古,〈臺灣に於ける森林治水事業の發展〉,《臺灣の山林》第195號,1942,頁1-3。
倉增安彥,〈森林治水と砂防施設〉,《臺灣の山林》第195號,1942,頁4-12。
南谷生,〈淡水河森林治水事務所開所式記〉,《臺灣の山林》第134號,1937,頁57-65。
尾崎末義,〈治水隨感〉,《臺灣の水利》第5卷第4期,1935,頁130-131。
國土局土木局,〈水防工法〉,《臺灣の水利》第13卷第6期,1943,頁8-16。
深谷留三,〈本島治水事業の現狀に鑑み土木工事的治水事業と森林治水事業との聯繫の必要を述ぶ〉,《臺灣の山林》第105號,1935,頁7-22。
賀田直治,〈國立公園論〉,《臺灣の山林》第123號,國立公園號,1936,頁234-235。
經濟部水利署,《民國二十二年度濁水溪治水計畫計算書》(臺北:經濟部水利署,出版年不詳)。
經濟部水利署,《民國二十二年度濁水溪治水計畫設計圖》(臺北:經濟部水利署,出版年不詳)。
經濟部水利署,《濁水溪河川原圖》(臺北:經濟部水利署,出版年不詳)。
臺中森林治水事務所,〈臺中森林治水事業の概況〉,《臺灣の山林》第195號,1942,頁32-40。
德永秀夫,〈河川法上の河川使用に就て(一)〉,《臺灣の水利》第1卷第3期,1931,頁20-25。
濱田正彥,〈河川愛護〉,《臺灣の水利》第7卷第4期,1937,頁1-26。
籐井隆,〈國立公園と國有林野の施業關係〉,《臺灣の山林》第123號,國立公園號,1936,頁109-115。
鶴長壽朗,〈水源涵養林に對する前代人の思想〉,《臺灣の水利》第3卷第6期,1933,頁115-133。
鶴長壽朗,〈治山は所謂治水の要諦なり〉,《臺灣の水利》第5卷第1期,1935,頁20-23。
參、英文部分
Kerr﹐George H﹒﹐1974﹐Formosa Betrayed(Houghton Mifflin Co﹒)﹒
Liu, Ts’ui-jung、Liu, Shi-yu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aiwan’s Forest Reserves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 Legacy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臺灣史研究》6:1,(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06)
指導教授 戴寶村(Pao-Tsun Tai) 審核日期 2005-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