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5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 、訪客IP:18.117.182.179
姓名 邱雯惠(Wen-Huei Ch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晚明的輿論―李三才個案之研究 (1593-1623)
(Public Opinion in Late Ming Times--- A Case Study on Li San-ts'ai,1593-1623 )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主要以李三才為個案,探討輿論產生的背景及士人參與議論的方式,並深入分析輿論的性質、運作和演變。故本研究以李三才所涉入的兩場政治事件礦稅和京察為例,從李三才的政治操作和其與朝野言論的互動,來分析晚明士人的言論性質和目的,進而探究晚明的輿論現象。
本研究所運用的史料,則按其種類可分成政書、地方志、奏議、文集和筆記五類,並使用歸納、比較、分析、綜合等歷史研究方法,對相關史料做內容與時間的考訂,進一步篩選、比較和分析,整理歸納出具體的歷史脈絡,建構完整的史實基礎,再參酌傳播學理論,以深入探討晚明輿論之內涵。
從李三才涉入礦稅與京察事件的輿論風潮來解讀晚明的士論,可以發現士人在面對政治事件時,習於利用奏疏來傳達個人的政治理念,並藉由輿論的力量來對政事施加壓力。而士人為建立政治形象,營造政治勢力,則常會以輿論傳播、輿論支援或輿論利用等方式,做為聲援自己或攻擊別人的籌碼。再從李三才的政治勢力隨輿論傳播而起,及輿論傳播亦隨李三才的政治實力更加擴展的現象來看,即呈現了輿論傳播與士人勢力相輔相依的特性。顯然晚明士人已能運用輿論傳播的特質來操作輿論的風向,且藉此建立個人或派系的政治勢力。
從礦稅事件中的士人議論來分析,則並未發現明顯的派系背景。然而,隨著論政之風大興,及京察事件牽涉人事異動的利益糾葛所致,使輿論隨朝野門戶分立之勢,產生了明顯的派系分野,也使原本議論政事和監督決策的理想逐漸消失。加上朝廷的消極以對和政府的無能改善,使議事基礎建立在派系或個人利基的輿論風潮,更逐漸失控。故晚明輿論雖因士人善用傳播模式而大興,卻反而引發門戶黨派間的爭論,使晚明輿情更加混亂。
另外,在晚明士論的傳播效應中,每日發抄的邸報,因詳載朝中決策的資訊和士人議論的奏章,成為士林諸公獲得政治事件資訊的重要來源,甚至形成跨越時空的政治論壇,讓士論能藉此迅速對焦,重複議論,擴大輿論的傳播與發酵。然其傳鈔的時效性和便利性,卻也造成了晚明輿論的亂象。這些為求時效而缺乏審核的議事,在士人未經查證之下即輾轉傳播,即常常成為混淆士論的幫兇。
晚明逐漸形成的分歧士論,對其後政局的走向和官員仕途的升遷毫無助益;且輿論原本所具有的「公論」、「清議」等特性,則在士人的濫用下,失去砭鍼時政的功效。朝野士論僅存以派系恩怨、權力競逐為論點的荒誕表現,這使得內憂派系之分立,外患敵軍之危急的晚明之勢,自然面臨全面崩潰的邊緣。
關鍵字(中) ★ 晚明
★ 輿論
★ 李三才
關鍵字(英) ★ Late Ming Times
★ Public Opinion
★ Li San-ts'ai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晚明輿論的興起與李三才的生平 25
第一節 晚明輿論的背景 25
第二節 李三才的生平 32
第三節 李三才的交遊 42
第二章 萬曆礦稅事件引發的輿論風潮 53
第一節 萬曆礦稅的施行與亂象 54
第二節 礦稅事件中的輿論聲討 65
第三節 輿論對皇權的節制 72
第三章 京察事件與輿論的演變 83
第一節 京察事件的爭議 83
第二節 京察事件造成的輿論波瀾 93
第三節 文官升黜與士林清議的消長 100
第四章 晚明輿論的運作與影響 115
第一節 李三才政治形象的塑造 115
第二節 輿論與政局的互動 127
第三節 士論物議下的仕途 145
結論 157
參考書目 165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史料
(一)官書典籍
《明太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宣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英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孝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憲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世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神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熹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張廷玉等,《明史》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8。
《萬曆起居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明抄本萬曆起居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1。
(二)地方志
于萬培、謝永泰,《鳳陽縣誌》,清光緒13年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699,台北:成文出版,1983。
王新命、張九徵,《江南通志》,清康熙23年序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藏,據日本內閣文庫本影印。
尹繼善、黃之雋,《江南通志》,清乾隆2年重修本,收入《中國省志彙編》1,台北:華文出版社,1967。
方尚祖等編,《淮安府志》,(微縮資料),明天啟間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5 年印本。
史傳遠,《臨潼縣志》,清乾隆41年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542,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李鴻章、黃彭年,《畿輔通志》,清宣統2年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沈應文、張元芳,《順天府志》,明萬曆刊本,收入《四庫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208,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高建勳、王維珍,《通州志》,清光緒5年刊本,收入《新修方志叢刊河北方志》5,臺北:學生書局,1968。
耿繼志、湯原振,《鳳陽府誌》,清康熙24年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697,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張之洞、李鴻章,《順天府志》,(縮影資料),清光緒12年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藏。
張雲翔 ,《鳳陽縣志》,(縮影資料),明萬曆6年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藏。
劉光業,《康熙淮安府志》,清康熙24年序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藏,據日本內閣文庫本影印。
衛哲志、葉長揚、顧棟高,《乾隆淮安府志》,清乾隆13年刊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699-70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覺羅石麟、儲大文,《山西通志》,清光緒18年刊本,收入《中國省志彙編》13,台北:華文出版社,1969。
不著撰人,《淮安府實錄備草》,(縮影資料),刊刻年代不詳,台北:國家圖書館藏。
不著姓氏,《畿輔輿地全圖》,刊刻年代不詳,收入《中國方志叢書》198,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三)奏議
不記著人,《萬曆邸抄》,台北:古亭書屋,1968。
沈一貫,《敬事草》,收入《四庫存目叢書》史部奏議類63,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吳亮,《萬曆疏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68-469,上海:北京出版社,1995。
周永春,《絲綸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7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周念祖,《萬曆辛亥京察記事始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4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葉向高,《綸扉奏草》,收入《明季史料集珍》第2輯,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
董其昌,《神廟留中奏疏彙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詔令奏議類470-47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趙志皋,《內閣奏題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7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四)文集
丁元薦,〈祭李司徒文〉,《尊拙堂文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7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丁賓,《丁清惠公遺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于孔兼,《于景素先生山居稿》,(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年(1612)序刊本。
于若瀛,《弗告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于慎行,《穀城山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9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于慎行,《穀城山館文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47,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毛堪,《臺中疏略》,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5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王衡,《緱山先生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79,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收入沈雲龍編《明人文集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王世懋,《王奉長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33,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7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王錫爵,《王文肅公牘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3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公鼐,《問次齋稿》,(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七年河南副使呂邦燿刊本。
朱鶴齡,《愚菴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6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伍袁萃,《林居漫錄別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242,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邢侗,《來禽館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余寅,《農丈人詩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8,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余孟麟,《余學士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重刊本。
余繼登,《淡然軒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1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何慶元,《何長人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7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杜文煥,《太霞洞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間刊本。
李三才,〈李三才詩〉,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刻墨拓本。
李化龍,《李于田詩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3,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李廷機,《李文節集》,收入沈雲龍編《明人文集叢刊》28,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李堯民,《快獨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0,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50-153,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吳亮,《止園集》,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藏,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天啟元年序刊本影印。
吳道南,《吳文恪公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3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沈鯉,《亦玉堂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8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沈孝徵,《玄暘閣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年(1612)序刊本。
來復,《來陽伯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間金陵刊本。
孟化鯉,《孟雲浦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7,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高攀龍,《高子未刻稿》,(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鈔本。
高攀龍,《高子遺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9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孫鑛,《居業次編》,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郭正域,《合併黃離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3、1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曹于汴,《仰節堂集》,收入王雲五編《四庫珍本》三集34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張維新,《餘清樓稿》,(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區大相,《區太史詩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170,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馮琦,《宗伯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馮時可,《馮元成選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馮夢禎,《快雪堂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4,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陳與郊,《陳奉常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0,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陸君弼,《正始堂詩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許夢熊,《襟日樓草》,(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九年(1591)序刊本。
許聞造,《長孺先生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七年(1627) 海寧許氏家刊本。
許樂善,《適志齋稿》,(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五年(1625)跋刊本。
湯兆京,《靈諼閣集》,收入《四庫存目補編》98,濟南: 齊魯出版社,2001。
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8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黃汝良,《河干集》,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所藏,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天啟4年序刊本攝製。
黃景昉,《甌安館詩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刊本。
葉向高,《蒼霞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葉向高,《蒼霞續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葉向高,《蒼霞餘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葉向高,《蒼霞草詩卷》,(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至崇禎間遞刊本。
葉向高,《蘧編》,收入《明季史料集珍》第2輯,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
楊漣,《楊忠烈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7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董其昌,《容臺文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7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鄒元標,《鄒子存真集》,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影印本。
鄒迪光,《調象菴稿》,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59,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趙南星,《趙忠毅公詩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趙南星,《趙忠毅公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劉光復,《劉見初先生全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16年刊本。
劉宗周 ,《劉蕺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2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蔡獻臣,《清白堂稿》,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6輯2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7。
儲大文,《存研樓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8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穆文熙,《逍遙園集選》,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37,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鍾羽正,《崇雅堂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7,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謝廷讚,《步丘草》,(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二年序刊本。
謝廷讚,《霞繼亭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魏允中,《魏仲子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六年南樂魏氏刊本。
魏允貞,《魏伯子稿》,(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魏承芳,《曼衍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顧與沐,《顧端文公年譜》,收入《四庫存目叢書》子部14,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顧憲成,《顧端文公文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間無錫顧氏家刊本。
顧憲成,《涇皋藏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9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龔勉,《尚友堂詩集》,(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二年跋刊本。
(五)筆記
王士禛,《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文秉,《定陵註略》,收入《明季史料集珍》第2輯,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李清,《三垣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何出光、陳登雲等撰,喻思徇續,《蘭臺法鑑錄》,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傳記類16,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吳應箕,《東林本末》,收在《叢書集成續編》277,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沈佳,《明儒言行錄》,收入王雲五編《四庫珍本》三集34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沈國元,《兩朝從信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28-3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谷應泰,《明史紀事始末》,收在《叢書集成新編》118,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林之盛,《皇明應諡名臣備考錄》,收在周駿富編,《明人傳記資料叢刊》57,台北:明文書局,1991。
查繼佐,《罪惟錄》,收在周駿富編,《明人傳記資料叢刊》86,台北:明文書局,1991。
計六奇,《明季北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
孫承澤,《畿輔人物志》,收入周駿富編之《明人傳記資料叢刊》142,台北:明文書局,1991。
夏允彝,《幸存錄》,收在沈雲龍編《明清史料彙編》2集第4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陳田,《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陳鼎,《東林列傳》,收在周駿富編,《明人傳記資料叢刊》6,台北:明文書局,1991。
黃宗羲,《明儒學案》,收在周駿富編,《明人傳記資料叢刊》2,台北:明文書局,1991。
黃宗羲,《汰存錄》,收在《叢書集成續編》119,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黃景昉,《國史唯疑》,台北:正中書局,1969。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鄒漪,《啟禎野乘》,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4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蔣平階,《東林始末》,收在《叢書集成新編》26,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收入周駿富編之《明人傳記資料叢刊》11,台北:明文書局,1991。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14-11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東林書院志》,收入《四庫存目叢書》史部246-247,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評鑑闌要》,收入王雲五編《四庫珍本》七集115-11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二、現代專書
王天有,《晚明東林黨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出版年不詳。
尹韻公,《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朱文杰,《東林黨史話》,華東師範大學,1989。
朱傳譽,《中國民意與新聞發展史》,臺北:正中書局,1984。
朱傳譽,《中國新聞事業研究論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冷東,《葉向高與明末政壇》,汕頭大學,1996。
李倓,《東林黨籍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李炳炎,《中國新聞史》,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5。
李龍潛,《明清經濟探微初編》,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
李瞻,《世界新聞史》,臺北:三民書局,1966。
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杜婉言,《中國宦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
吳天任,《正史導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吳予敏,《無形的網絡—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
辛繼森,《輿論與宣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3。
孟森,《明代史》,台北:台灣書店,1957。
洪煥椿,《明清史偶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高育雅,《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北京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臺北:學生書局,1999。
孫旭培,《華夏傳播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92。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張學洪,《輿論傳播學》,南京:南京大學,1992。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台北:南天書房,1998。
黃鳴奮,《說服君主:中國古代的諷諫傳播》,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彭芸,《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
彭家發,《傳播研究補白》,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曾虛白編,《中國新聞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
程世壽、胡繼明,《新聞社會學概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
曹振鐘,《墮落時代》,臺北:立緒文化,2002。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楊志弘、莫季雍譯,《傳播模式》,台北:正中書局,1988。
楊張喬,《聲張自我的藝術》,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知書房,2003。
歐陽琛、方志遠,《明清中央集權與地域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劉建明,《基礎輿論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8。
劉建明,《社會輿論原理》,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賴光臨,《中國新聞傳播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
應俊豪,《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中心的研究》,臺北:政大歷史系, 2001。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
謝國楨,《晚明史籍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關紹箕,《中國傳播理論》,台北:正中書局,1994。
蘇同炳,《明史偶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Noelle- Neumann, Elisabeth著,翁秀琪等譯,《民意—沉默螺旋的發現之旅》,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Truman, David B. 著,張炳久譯,《政治過程—政治利益與輿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
三、學位論文
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
許惠文,〈報刊輿論與清末預備立憲(1905-1911)--以申報.東方雜誌為中心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潘富堅,〈明末黨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鄭冠榮,〈從鄭貴妃到客氏:晚明政爭中的幾個宮闈女性〉,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
蕭敏如,〈東林學派與晚明經世思潮〉,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四、期刊論文
王煜,〈顧憲成研究〉,《中國文化月刊》84期,1986年10月,頁56-74。
王止夌,〈東林黨與明朝國運〉,《醒獅》,14卷7期,1976年7月,頁18-20。
王家儉,〈晚明的實學思潮〉,《漢學研究》,7卷2期,1989年12月,頁279-300。
王善飛,〈明代江南鄉紳與政治運動〉,《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卷6期,2000年11月,頁99-102。
牛建強,〈明後期政爭之紛爭—兼論東林學派政爭之非直接介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期,1995年,頁19-24。
古清美,〈黃梨洲東林學案與顧涇陽、高景逸原著之比較〉,《孔孟月刊》,23卷3期,1984年.11月,頁47-50。
田口宏二朗,〈畿輔礦稅初探—帝室財政、戶部財政、州縣財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一期,2002年,頁20-31。
朱傳譽,〈明代輿論研究〉,《報學》,4卷10期,1973年6月,頁75-91。
冷東,〈葉向高與東林黨〉,《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171期)1期,1998年,頁156-169。
李洵,〈東林黨的政治主張—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政治鬥爭〉,《歷史教學》1期,1957年,頁8-13。
李洵,〈明末東林黨的形成及其政治主張〉,《東北師範大學科學集刊》3期,1957年,頁156-169。
李珩,〈論明代言官〉,《北方工業大學學報》14卷4期,2002年12月,頁69-73。
李倓,〈東林著述考〉,《廣州學報》1卷1期,頁109-163。
李國祁,〈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演變〉,《中研院近史所集刊》,3冊上期,1972年6月,頁139-187。
李焯然,〈論東林黨爭與晚明政治〉,《明清史季刊》,卷1,1985年,頁63-76。
杜婉言,〈明代宦官與明代經濟〉,收在《明代宦官與經濟史料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9月),頁388-413。
何平立,〈明代內閣與朋黨關係略論〉,《上海大學學報》,3卷4期,1986年,頁75-79。
何佑森,〈明末清初的實學〉,《 台大中文學報》4期,1991年6月,頁37-51。
何孝榮,〈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頁39-45。
何冠彪,〈清朝官方的「明亡於萬曆」說〉,《國立編譯館館刊》,28卷1期,1999年6月,頁255-272。
步近智,〈東林學派與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潮〉,《浙江學刊》4期,1991年,頁73-79。
吳振漢,〈明代前期內閣與吏部主導人事權之變遷〉,《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22期,2000年,頁71-95。
吳振漢,〈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8期,2003年12月,頁1-31。
林楓,〈萬曆礦監稅使原因再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一期,2002年,頁13-19。
林麗月,〈李三才與東林黨〉,《師大歷史學報》9期,1981年5月,頁95-110。
林麗月,〈閣部衝突與萬曆朝的黨爭〉,《師大歷史學報》10期,1982年6月,頁123-141。
林麗月,〈「擊內」抑或「調和」?--試論東林領袖的制宦策略〉,《師大歷史學報》14期,1986年6月,頁35-55。
林麗月,〈東林運動與晚明經濟〉,收入《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1987年12月,頁561-595。
林麗雲,〈新聞傳播史觀之初探〉,《傳播研究簡訊》26期,2001年5月,頁4-7。
周學軍,〈東林黨人的作為:政治與經濟的背離〉,《江漢論壇》11期,1988年,頁66-70。
周忠泉,〈李三才與東林黨新論〉,《史苑》51期,1990年12月,頁31-60。
周致元,〈明代鳳陽的皇陵〉,《東南文化》1期,1997年,頁55-60。
侯明,〈明末言官集團分化的原因〉,《社會科學輯刊》4期,1991年,頁80-84。
馬楚堅,〈明政由治入亂之關鍵〉,《明史研究專刊》5期,1982年12月,頁
唐翼明,〈清談與清議考辨〉,《 東方雜誌》,復刊23卷4期,1989年10月,頁18-25。
南炳文,李小林,〈關於萬曆時期的礦監稅使〉,《社會科學輯刊》,第68期,1988年第3期,頁95-101。
許大齡,〈試論明後期的東林黨人〉,收入《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頁126-157。
陳支平、林楓,〈明代萬曆前期的商業稅制與稅額〉,收在朱誠如、王天有主編,《明清論叢》第一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頁396-413。
陳俊,〈明神宗派出礦稅監補正〉,《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31卷5期,1999年10月,頁32-34。
陳鳴鐘,〈萬曆年間東林黨的鬥爭〉,《新史學通訊》6期,1956年,頁14-16。
陳寶良,〈明人文集之學政史料及其價值〉,收入中國明代研究學會主編《明代文集與文人研究》,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01,頁339-357。
張興吉,〈鄉官與明代政治生活〉,《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期, 1999年,頁21-26。
傅榮珂,〈晚明政風與學風之探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卷5期,1987年5月,頁35-44。
黃金貴,〈從”傳”探索古代中國傳播的類別與特徵〉,收在余也魯、鄭學檬主編《從零開始---首屆海峽兩岸中國傳統文化中傳的探索座談會論文集》,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頁69-96。
黃啟臣,〈萬曆年間礦業政策的論爭〉,《史學集刊》,第3期,1988年,頁26-32;頁35。
雷飛龍,〈朋黨與政黨的比較觀〉,《思與言》,2卷6期, 1965年3月,頁31-41。
雷飛龍,〈家世地域與漢唐宋明的黨爭〉,《政大學報》14期,1966年12月,頁95-126。
楊濤,明朝萬曆中礦監進奉內庫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年6期,頁48-51。
楊三壽,〈萬曆礦稅大興被迫害官員補正〉,《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6卷2期,2000年6月,頁26-19。
楊三壽,〈萬曆礦稅大興起止時間表〉,《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32卷5期,2000年9月,頁41-42。
楊三壽,〈萬曆礦稅大興對官員的殘害及其影響〉,《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33卷5期,2001年9月,頁46-49。
蔡瑞霞,〈論淮撫李三才〉,《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卷4期,1999年8月,頁28-32。
鄭澤森,〈試論東林黨人在晚明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江漢大學學報》,1期,1994年,頁95-102。
鄭學檬,〈中國傳統的傳播觀念初探〉,收在余也魯、鄭學檬主編《從零開始---首屆海峽兩岸中國傳統文化中傳的探索座談會論文集》,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頁16-24。
劉志琴,〈論東林黨的興亡〉,《中國史研究》3期,1979年,頁114-128。
樊樹志,〈東林非黨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2001年,頁56-72。
韓道誠,〈明神宗荒怠敗政紀要〉,《國立編譯館館刊》,2卷2期,1973年9月,頁126-156。
韓道誠,〈明萬曆間礦稅之禍述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卷1期, 1974年3月,頁215-235。
繞龍隼,〈葉向高與東林黨議〉,《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期,1995年,28-32。
龔化龍,〈明代採礦事業的發展與流毒〉,上下篇分載於《食貨半月刊》,1卷11期,1935年5月1日,頁29-42;《食貨半月刊》,1卷12期,1935年5月16日,頁37-48。
Hucker, Charles O. 著,張永堂譯,〈明末的東林運動〉,收入《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76年,頁163-211。
Meskill, John著,朱淑萍譯,〈明代的書院與政治〉,《史繹》,17期,1981年
5月,頁163-203。
宮崎市定,〈明代蘇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眾〉,收在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6卷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
貳、外文著作
一、專書
Ho, Ping- 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
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Hucker, Charles O., The Censorial System of Ming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Hucker, Charles O. (ed.), Chinese Government in Ming Times: Seven Stud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小川尚,《明代地方監察制度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9。
小野和子編,《明清時代の政治と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3。
小野和子,《明季黨社考—東林黨と復社》,收入《東洋史研究叢刊》之五十,京都:同朋舍,1996。
山本隆義,《中國政治制度の研究:內閣制度の起源と發展》,收入《東洋史研究叢刊》之十八,京都:同朋舍,1985。
岸本美緒,《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17世紀中國の秩序問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
和田正廣,《明代官僚制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2。
星斌夫,《明清時代社會經濟史の研究》,東京:國書刊,1989。
二、論文
Atwell, William S., “From Education to Poloitics: The Fu She”, in De Bary, Wm. Theodore (ed.),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 pp. 333- 367.
De Bary, Wm. Theodore, “ Individualism and Humanitarianism in Late Ming Thought”, in De Bary, Wm. Theodore (ed.),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pp. 145- 248.
小野和子,〈東林黨考(一)--淮撫李三才をめぐつて〉,《東方學報》52冊,1980年3月,頁563-594。
小野和子,〈『萬曆邸鈔』と『萬曆疏鈔』〉,《東洋史研究》,39卷4號,1981,頁33-52。
小野和子,〈東林黨考(二)--その形成過程をめぐつて〉,《東方學報》55冊, 1983年,頁259-323。
岩見宏,〈晚明財政の一考察〉,收入岩見宏、谷口規矩雄編,《明末清初期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9,頁271-300。
城井隆志,〈萬曆三十年代 における沈一貫の政治と黨爭〉,《史淵》,122輯,1985年,頁115-118。
城井隆志,〈明末の一反東林派勢力についえて顧天埈おめつて〉,收入明代史研究會編,《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上),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263-281。
溝口雄三,〈いわゆる東林派人士の思想—前近代期における中國思想の展開(上)〉,《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冊75,1978,頁111-341。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05-1-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