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陳凱雯(Kai-We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Urbanization and Local Society of Keelung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ried)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研究以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為主軸,探討基隆在蛻變為都市的過程中,國家、地方政府以及地方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除了對日治以前的基隆歷史發展重整外,針對日本殖民政府對基隆的施政與改造作深入探討,並以人口數量與結構呈現基隆的都市化過程與其特色,最後分析此時期的地方社會以及與國家的互動關係。
基隆雖在十七世紀就被國際勢力所注意,但在清帝國統治下的發展緩慢,雖然富藏煤礦以及港口位置尚優,但國家力量始終沒有深入地方社會,使得在日治以前的發展仍是以傳統的漁業社會為主。1895年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後,基隆作為臺灣與日本間的輸出入港口,進行了一連串的土地調查、築港建設等規劃,並投入大量的人物力從事港務、鐵公路等交通建設,將基隆港規劃為臺日航線的主要港口,更透過日資與官方的合作,發展基隆的漁業、礦業以及工業等產業,使基隆從傳統的漁港轉變為近代化的國際貿易港口。基隆市街也配合港口近代化實施了一連串的市區改正計畫。1924年底基隆改制為市,成為名副其實的近代化都市。
基隆因貿易發展吸引人口大量的聚集形成都市化。人口多數從臺北州以及日本人移入的社會增加為主,同時造成舊市區人口過多,市區範圍逐漸的擴大,其中臺日人主要以田寮港溪為分界,分居在大小基隆區域。基隆因港口的建設以及港務勞動的需求,以男性移入人口較多,且以勞動力年齡層人數較高。此外基隆的都市化也提升了基隆的商業發展,脫離了傳統農業社會進入工商社會,並且倚賴港口營運維生。都市化的發展也對於基隆地方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市區規劃中刻意將臺日人住民加以區隔,使得社會分為臺日兩股勢力,日人以公益社作為集團代表,臺人以基隆同風會為主要的集合,並分別以公會堂與慶安宮作為主要公共領域。隨著市制的施行,地方行政單位也漸漸深入地方,並且延攬地方菁英擔任公職,藉此操控社會勢力。從倉庫、住宅以及腹地等問題看出基隆都市發展的困境,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可看到臺日菁英、地方政府、國家力量、社會輿論等各方複雜的關係與角力。
基隆地方社會的力量在殖民統治時期不容小覷,而有著國家力量支撐的市役所也盡其所能的發揮影響力,雙方在都市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上互有合作、競爭以及相互對抗,構成日治時期基隆都市發展下的社會面貌。 |
關鍵字(中) |
★ 地方社會 ★ 基隆 ★ 都市化 |
關鍵字(英) |
★ Local Society ★ Urbanization ★ Keelung |
論文目次 |
緒論 1
第一章 日治前基隆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早期住民 13
第二節 日治前的政權遞嬗 20
第三節 清代基隆市街與地方社會 30
第二章 殖民力量的深入
第一節 殖民統治方針 43
第二節 重大建設工作 63
第三節 港口都市的形成 80
第三章 都市化的形成
第一節 人口成長與都市擴張 97
第二節 人口結構分析 114
第三節 都市化的特色 125
第四章 地方社會與都市發展
第一節 地方社會的勢力 145
第二節 地方行政的運作 163
第三節 都市發展的困境 183
結論 201
參考書目 205 |
參考文獻 |
一、史料
(一) 檔案、統計書
丁曰建,《治臺必告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第九冊,建設類:礦產、工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4年。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第十二冊,軍事::城工、息庄、私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4年。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汪榮寶編,《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姚瑩,《東溟奏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洪安全總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
洪安全總編,《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年。
基隆郵便電信局編,《明治三十六年基隆郵便電信局統計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5年。
基隆廳編,《基隆廳第一統計書》,基隆:編者,1905年。
基隆廳編,《基隆廳第三統計書》,基隆:編者,1908年。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編,《臺北州統計書》,臺北:編者,1924-1930年。
臺灣省文獻會編,《籌辦夷務始末選輯》,南投:編者,1999年。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大正十四年國勢調查結果表》,臺北:編者,1927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課編,《臺灣現住人口統計》,1903-1941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北州基隆市》,臺北:編者,1933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各州廳部統計,臺北:編者,1933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大正九年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住居世帶及人口》,臺北:編者,1925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大正九年第一回國勢調查要覽表》,臺北:編者,1925年。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編,《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西元1895年-1905年)》,臺北:捷幼出版社,1991年。
臺灣總督府編,《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5-1944年,資料來源: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二) 報紙、期刊
中越榮二編輯,《臺灣地方行政》,臺北:臺灣地方自治協會,1935-1943年。
基隆市編,《基隆市報》,1925-1943年。
基隆商工會議所,《基隆商工會議所會報》,第一卷第一號,1939。
基隆廳編,《基隆廳報》,1901-1909年。
新高新報社,《新高新報》,1929-1938。國立臺大圖書館收藏。
臺北州編,《臺北州報》,1920-1943年。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臺北:編者,1898-1944年。
臺灣民報社,《臺灣民報》,臺北:臺灣雜誌社發行,1923-1930年,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74年。
(三) 方志
入江曉風,《基隆風土記》,基隆:編者,1933年。
中島新一郎,《基隆市案內》,基隆:基隆市役所,1930年。
加藤守道,《基隆市》,基隆:基隆市役所,1929年。
田中一二編,李朝熙譯,《臺北市史─昭和六年》,臺北:北市文獻會,1998年。
石?莊作,《基隆港》,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2年。
石?莊作,《基隆港》,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7年。
伏喜米次郎,《基隆》,基隆:基隆新潮社,1932年。
朱仲西、陳正祥主編,《基隆市志》,自然環境篇,基隆: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1958年。
林朝雄,《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基隆:基隆市政府,2003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姚瑩,《中復堂選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夏琳,《閩海紀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陳培桂,《淡水廳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陳淑均,《噶瑪蘭聽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流求與雞籠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樁本義一,《基隆港大觀》,基隆:南國出版協會,1922年。
蔣山主編,《基隆市志》,築港篇,基隆:基隆文獻委員會,1957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簡萬火,《基隆誌》,基隆市:基隆圖書出版協會,1931年。
酆賚周編纂,《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基隆市文獻委員會,1956年。
(四) 其他
大園市藏編,《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
中島新一郎,《基隆市案內》,基隆:基隆市役所,1930年。
石?莊作,《基隆信用組合誌稿》,基隆:基隆信用組合,1926年
石?莊作編,《社會教化之三十年》,基隆:私立基隆夜學校,1932年。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遠流,1996年。
江樹生編譯,《熱蘭遮城日記》,臺南:臺南市政府,1999。
何培夫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宜蘭縣、基隆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北分館,1999年。
谷元二編,《大眾人事錄》,東京:帝國秘密探偵社,1941年。
高賢治編,《大臺北古契文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年。
基隆公益社編,《昭和二年度事業報告》,基隆:編者,1927年。
基隆公益社編,《基隆港貿易概覽》,基隆:編者,1924年。
基隆市立圖書館編,《基隆市立圖書館要覽》,基隆:編者,1937年。
基隆市役所編,《基隆市社會事業要覽》,基隆:編者,1935年。
基隆市役所編,《基隆市社會教育教化施設概況》,基隆,編者,1936年。
基隆市役所編,《基隆市教育要覽》,基隆:編者,1935年。
基隆市役所編,《基隆市產業要覽》,基隆:編者,1940年。
基隆市役所編,《基隆市勢一覽》,基隆:編者,1929年。
基隆市役所編,《基隆市勢一覽》,基隆:編者,1934年。
基隆市慶安宮管理委員會編,《基隆市慶安宮誌》,基隆:編者,2001年
基隆商工會編,《基隆繁昌策集》,基隆:編者,1918年。
基隆奠濟宮管理委員會編,《基隆奠濟宮沿革簡介》,基隆:編者,1988年。
基隆輕鐵株式會社編,《創業二十年史》,臺北:吉村商會印行,1933年。
張炎獻主編,《基隆‧淡水郡彙編》,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1年。
野上一丸編,《基隆商工會議所會員名簿》,基隆:新高印刷株式會社,1938年。
淀川喜代治,《昭和十七年度收支決算及事業成績報告書》,基隆:基隆商工會議所,1943年。
港灣協會編,《基隆港及高雄港荷役調查》,基隆:編者,1931年。
臺北州立基隆中學校編,《臺北州立基隆中學校一覽表》,基隆:編者,1937年。
臺北州編,《臺北州漁村調查書》,臺北:編者,1927年。
臺北州聯合同風會編,《同風會概覽》,臺北:編者,1929年。
臺北州勸業課編,《臺北州中小商工業金融調查》,臺北:編者,1939年。
臺北州勸業課編,《臺北州物品販賣業狀況調查》,臺北:編者,1938年。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原1934出版,東京:湘南堂,1986年復刻。
臺灣總督府土木部基隆出張所編,《基隆築港概要》,臺北:編者,1910年。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編,《臺灣港灣》,臺北:編者,1930年。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編,《臺灣海運》,臺北:編者,1935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臺北:編者,1916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統治概要》,臺北:編者,1945年。
臺灣警察協會編,《昭和七年臺灣市街庄便覽》,原昭和7年刊行,臺北:成文復刊,1985年。
蔡慶濤,《基隆地方研究資料》收入於伊能嘉矩編輯,《伊能文庫手稿及抄寫》,M021,藏於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資料區。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編者,1905年。
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編,《基隆築港沿革》,臺北:編者,1913年。
臨時舊慣調查會編,《臺灣私法》,東京: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1年。
二、專書
Barclay, George W., 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
Dodd, John (陶德)著,陳政三譯,《北台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臺北:原民文化,2002年。
Huart, C. Imbauel著,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灣研究叢刊第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MacKay, George Leslie (馬偕)著,J. A. Macdonald編,周學普譯,《臺灣六記》,臺灣研究叢刊第69種,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Myers, Ramon H. & Mark R. Peattie eds.,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Skinner, George William主編,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
Weeks, John R.著,涂肇慶譯,《人口學:觀念與研究課題導論》,臺北:桂冠圖書,1990.
Zheng, Chantal (白尚德)著,鄭順德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台灣》,臺北:南天出版社,1999年。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日本殖民下的台灣與沖繩》,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大塚清賢編,《非常時下臺灣全貌》,東京:中外每日新聞社,1940年。
大塚清賢編,《躍進臺灣大觀》,東京:中外每日新聞社,1937年。
中村孝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2001年。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一)~(三)》,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年。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王世慶等編,《臺灣文獻書目解題:公報類(一)》,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87年。
司馬嘯青,《臺灣五大家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灣研究叢刊第39種,臺北:臺灣經濟研究室,1956年。
安倍明義著,武陵編輯部翻譯,《台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1998年。
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
江丙坤,《臺灣田賦改革事業之研究》,臺北:臺灣銀行,1972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臺北:臺灣學生,1991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據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李文朗,《台灣人口與社會發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年。
林再生,《基隆煤礦史》,基隆:基隆市政府,1999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長濱實編纂,《顏國年小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9年。
侯怡泓,《早期台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年。
施添福,《臺灣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2年。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
洪連成編,《根》,基隆:基隆市政府,1991年。
洪連成編,《基隆市機關志》,基隆:基隆市政府,1994年。
唐羽,《基隆顏家發展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年。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
張海林,《蘇州早期城市現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素玢,《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北:國史館,2001年。
張彬村、劉石吉編,《中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五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1993年。
曹永和著《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995年。
許佩賢譯,《攻臺戰紀:日清戰史》,臺灣篇,臺北:遠流,1995年。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聯經,1987年。
許毓良,《清代台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陳世一,《基隆漁業史》,基隆:基隆市政府,2001年。
陳正祥、段紀憲,《臺灣之人口》,臺灣研究叢刊第9種,臺北:臺灣銀行,1941年。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87年。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陳慈玉,《台灣礦業史上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
陳憲明主編,《崁仔頂:魚行的社群與文化》,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黃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臺北市之近代都市計畫》,臺北:臺灣都市史研究室,1997年。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年。
黃通等編,《日據時代臺灣之財政,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黃富三、翁佳音主編,《台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台史所,1996年。
黃嘉謨,《甲午戰爭之台灣煤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葉振輝,《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臺北:標準書局,1985年。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詹素娟、張素玢編,《臺灣原住民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嘉義大學史地系編,《歷史、地理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編者,2004年。
廖正宏,《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廖秋娥、黃致誠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七,基隆市》,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6年。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軍事篇,臺北:編者,1986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基隆市鄉土史料─基隆市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記錄》,南投:編者,1992年。
趙祐志,《日據時期臺灣商工會的發展 (1895-1937)》,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劉鳳翰,《日軍在臺灣─1895年至1945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臺北:國史館,1997年。
增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譯《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係》,臺北:眾文圖書,1999年。
蔡勇美、郭文雄主編,《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2年。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臺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橋谷弘,《帝?日本植民地都市》,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
龍冠海,《都市社會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
戴炎輝,《清代台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戴寶村,《清李淡水開港之研究(1860—1894)》,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11號,1984年。
豐田英雄編,《臺灣新聞總覽》,臺北:國勢新聞社臺灣支社,1936年。
三、 論文
(一) 期刊論文
中村孝志,〈十七世紀中葉的淡水、基隆、台北〉,《台灣風物》第41期第3卷,頁105-137。
江燦騰,〈日據前期基隆港市崛起與變遷之背景考察〉,《臺北文獻》直字第82期,頁145-188。
李瑞麟,〈臺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臺灣銀行季刊》第24卷第3期,頁1-29。
周國屏、吳麗玲,〈彰化市人口遷移之研究〉,《臺灣文獻》第51卷第2期,頁325-357。
林寶安,〈日據時期臺灣的信用組合與地方社會〉,《臺灣銀行季刊》第44卷第3期,頁81-100。
施添福,〈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頁1-39。
柯志明,〈殖民經濟發展與階級支配結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3期,頁195-258。
康豹,〈慈佑宮與新莊地方社會之建構〉,《北縣文化》第53期,頁71-78。
張明雄,〈晚清時期臺灣通商口岸的開放與社會經濟的變遷〉,《臺灣文獻》第42卷第3期,頁5-19。
陳青松,〈日治時期的文史瑰寶─石?莊作〉,《臺灣文獻》第53卷第2期,頁235-244。
陳凱雯,〈日治時期基隆的工人運動─以《民報》為中心〉,《史匯》第八期,頁108-128。
陳凱雯,〈日治時期基隆慶安宮的祭典活動─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民俗曲藝》第147期,頁261-200。
黃師樵,〈光復以前基隆的開發小史〉,《臺灣文獻》第24卷第1期,頁84-99。
黃蘭翔,〈從殖民地地方官方刊物看日據下的新竹都市之轉化〉,《都市與計畫》第22卷第1期,頁71-97。
溫振華,〈日據時期台中市之都市化〉,《思與言》,第26卷第1期,頁81-100。
廖漢臣,〈鴉片戰爭與臺灣疑獄〉,《臺灣文獻》第16卷第1期,頁24-52。
劉敏耀,〈基隆砲臺研究〉,《臺灣文獻》第53卷第1期,頁153-176。
蔡采秀,〈從日治到戰後的台北(1895-1985)─一個都市性質轉變的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第3卷第2期,頁5-50。
鄭俊彬,〈近代基隆的社會變遷─以來臺外人的觀察為中心(1624-1877年)〉《臺北文獻》直字第139期,頁47-103。
賴金文,〈基隆市的人口成長與分布〉《臺北商專學報》,第46期,頁1-33。
(二) 學位論文
尹姿文,〈國際局勢、經濟政策與港口發展:戰後基隆港的營運和消長(1950-1973)〉,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尹詩惠,〈艋舺、大稻埕、城內機能的轉換〉,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吳淑娟,〈臺灣基隆地區古典詩歌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呂月娥,〈日治時期基隆港口都市形成歷程之研究〉,桃園: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呂哲奇,〈臺灣衛生工程顧問技師爸爾登(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 )對臺灣城市近代化影響之研究〉,桃園: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
沈明展,〈基隆市港都發展策略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沈芳如,〈臺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秀姿,〈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1920至1940年的嘉義市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林真妙,〈高雄市市街的發展與中心商業區的變遷〉,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柯勝釗,〈日治時期台南社會活動之研究─以台南公會堂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范燕秋,〈日據前期台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1895—1920)〉,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慶隆,〈台灣縱貫鐵道經營之研究─以「滯貨事件〉為中心(1895-192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莊珮柔,〈日治時期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瑞芳地區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林頌,〈本城上水,時空由道─臺灣日治時期上水道之調查研究與保存行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3年。
陳宗仁,〈東亞海域多元勢力競爭下雞籠、淡水地位的轉變〉,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陳緯華,〈雞籠中元祭:儀式、文化與記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燕如,〈中元普渡與政商之間:日據時期基隆地方領袖的發展〉,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曾鷰斐,〈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游秀玟,〈殖民體制下的文化革新─1920年代的同風會與文化協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游淑珺,〈基隆地區俗語研究〉,臺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臺北都市化〉,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
蔡采秀,〈板橋的都市發展(1895-1985)─兼論其社會影響〉,臺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賴金文,〈基隆市氣候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戴寶村,〈近代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簡博秀,〈日據時期臺北市:殖民主義下都市計畫與空間構造〉,臺中: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魏蓉華,〈日據時期台中市都市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羅曉萍,〈基隆港碼頭聚落的建構與形塑〉,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
指導教授 |
吳學明(Hsueh-Ming Wu)
|
審核日期 |
2005-7-22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