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7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8 、訪客IP:18.224.58.123
姓名 楊永芬(Yung-Fen Y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接受傾向與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接受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 -以台北市資訊重點學校為例
(Factors Related to Teachers’ Tendency toward Innovation with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cceptance Level of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
相關論文
★ 內外在動機、創造力工作環境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以第八屆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之參賽學生為例★ 台北市國小教師教學信念、學校環境因素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之相關研究
★ 教師情緒智慧、教師權能與教師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 一位大學優良教師的教育實踐—女研究生與主角的共同敘說
★ 敘說一位研究型大學教師之自我座落★ 書法教學現況及教師書法教學意願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
★ 影響實習教師實習困擾之相關因素研究-以九十四學年度半年制實習教師為例★ 敘說實習教師之教師認同
★ 工科研究生的學習樣貌—一個情境學習的觀點★ 探究「一位教學傑出教師的生命與特質」—以外甥與研究生角色進行探究
★ 用心傾聽一段永不停止的關係-一位大學傑出教師與學生關係之敘說★ 影響國小學童家長送子女參加課後補習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市為例
★ 編織生命樣貌—一位工藝藝術師與研究生共同勾勒美的故事★ 脫下假面:敘說一位穿梭於舞蹈班與普通班之間的初任教師之蛻變
★ 以故事、合作、對話、反省融入國中生數學學習的行動研究★ 經驗的聆聽、凝視與回觀─我在沈昭良的攝影課上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為台北市資訊重點學校、中級資訊種子學校、以及初級資
訊種子學校之國民小學教師,共2116 位,旨在探討影響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接受
傾向與其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目的包括:1.瞭解國民
小學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度的現況。2.瞭解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接受傾向
的現況。3.探討國民小學教師之個人背景變項與其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度
的關係。4.探討國民小學教師之個人背景變項與其創新接受傾向的關係。5.探討
國民小學教師之創新接受傾向與其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度的關係。6.瞭解
國民小學教師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考量面向及其所需之協助。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為「國民小學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程度調查問
卷」,包括「教師創新接受傾向」、「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度」、「背景
資料」、以及「開放性問題」四個部分。所蒐集資料使用SPSS for window 11.5
版套裝程式進行統計分析,使用統計方法計有:敘述統計、信度分析、卡方檢定、
相關分析、逐步複迴歸分析、半淨相關分析等,並於問卷資料蒐集後立意取樣六
位教師進行訪談,所得資料補充說明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之創新接受傾向呈常態分配。
二、國民小學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接受程度呈常態分配。
三、國民小學教師之創新接受傾向與其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接受程度達顯著
正相關。
四、國民小學教師之「性別」、「婚姻狀況」、「最高學歷」、「任教類別」、「是否兼
任行政職務」、「是否為資訊種子教師團隊成員」、「教學年資」、「學校規模」、
以及「學校類別」等背景變項與其創新接受傾向無顯著關係。
五、國民小學教師之「性別」、「婚姻狀況」、「最高學歷」、「任教類別」、「是否兼
任行政職務」、「教學年資」、以及「學校規模」等背景變項與其對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的接受程度無顯著關係。
六、國民小學教師是否為資訊種子教師團隊成員以及其所與其對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的接受程度達顯著正相關。
七、國民小學教師之服務學校類別與其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接受程度達顯著
正相關。
八、國民小學教師之「創新接受傾向」、「資訊種子教師團隊成員」、以及服務於
「資訊重點學校」三變項能有效預測其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接受程度。
九、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考量面向包括:便利及複雜性、相容
性、有用性、必要性、本身的資訊能力等。
十、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需之協助包括:充足且便利的設備、
充足且相關的教材資源、提供相關性質的研習、即時且積極的諮詢協助、以
及行政、家長、與學生的支持。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相關單位、人員於推廣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之參考。
摘要(英)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1) underst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cceptance level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2) underst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ndency toward innovation with IT; (3) explore
factors related to acceptance level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4) explor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teachers’ tendency toward innovation with IT; (5)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ors selected; and (6) understand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acceptance about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Mail questionnaire and face to face interview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 samples of this study were 2116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escriptive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emi-parti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test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curv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ndency toward innovation with
IT” almost is formed as normal distribution.
2.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cceptance level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almost is formed as normal distribution.
3.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ndency toward innovation with IT”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cceptance level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4. The variables of working places, engaging the team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d moderat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acceptance level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5.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ndency toward innovation with IT” and the
variables of working places, engaging the team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predictors for “acceptance level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6. The reasons for the teachers accept to integrate IT into teaching including:
convenience, complexity, compatibility, usability, necessary, and the ability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me other reasons are: equipment,
resources, induction course, consultant, and support.
關鍵字(中) ★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 創新接受傾向
關鍵字(英) ★ acceptance level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endenc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1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7
第三節 名詞釋義……………………………………………………7-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12
第五節 預期研究貢獻………………………………………………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58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基本概念…………………………13-37
壹、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發展與沿革……………………12-18
貳、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19-29
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研究…………………………29-37
第二節 創新接受傾向……………………………………………38-51
壹、創新擴散論………………………………………………38-49
貳、創新接受傾向的量測…………………………………49-51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創新接受傾向之相關研究………52-5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84
第一節 研究架構…………………………………………………60
第二節 研究假設…………………………………………………61-62
第三節 研究對象…………………………………………………63-67
第四節 研究工具…………………………………………………67-80
第五節 研究程序…………………………………………………8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82-8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5-139
第一節 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85-90
第二節 樣本穩定性分析…………………………………………90-91
第三節 教師創新接受傾向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度之整體
分析……………………………………………………91-99
第四節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其創新接受傾向的關係…………99-104
第五節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其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度的
關係 ……………………………………………………105-114
第六節 教師創新接受傾向與其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度的
關係……………………………………………………114-118.
第七節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創新接受傾向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接受程度之單獨解釋力與預測關係……………………118-122
第八節 教師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考量面向及其所需之協
助……………………………………………………………122-1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0-16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1-146
第二節 結論………………………………………………………146-153
第三節 建議………………………………………………………154-160
第四節 研究貢獻…………………………………………………161
參考文獻……………………………………………………… 162-168
一、中文部分…………………………………………………162-165
二、英文部分…………………………………………………166-168
三、網站部分…………………………………………………168
附錄…………………………………………………………… 169-174
一、專家名單…………………………………………………169
二、國民小學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度問卷……170-174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0,
23-31。
王珀芬(民91)。電腦互動因子與國小統計學習成效的關聯。臺南師範學院/
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莉婷(民91)。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之研究---以桃園縣為
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寀蕙(民9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素養及其專業成長活動之研究。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裕德(民90)。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環境中合作學習對技職院校學生程式設
計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誌鴻(民89)。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
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嘉德(民91)。影響台北市國小教師使用教室電腦意願暨相關因素之探討。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毛全良(民91)。使用Big Six 理論為基礎設計線上教學教案暨資訊素養之研
究:以高中電腦概論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古鈞元(民91)。教師教學信念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中地理教師個案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淑吟(民91)。利用網頁專題製作引導STS 專題式教學對學生學習影響之研
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沂木(1999)。淺談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班級經營,4(1),47-52。
吳鐵雄(1991)。中華民國電腦應用教學與電腦輔助教學。資訊與教育雙月刊,
24,8-14。
吳振賢(民91)。教師網路融入教學態度、網路融入教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雪菁(民9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在電化電池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信榕(200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教學創新模式。2003「創造力歷程實踐」
研討會:D1-2-2-1-D1-2-18(3 月21 日-22 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林余思(民92)。國中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生物科學習中後設認知的表現。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勇成(民91)網路虛擬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
臺南師範學院資訊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涵妮(民87)。影響國小教育人員接受創新態度與教學科技接受程度因素之
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志忠(民91)。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頁
3-9。
邱鴻麟(民9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環境教育課程之教學歷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藍慧(民91)。國小自然科植物教材園資料庫融入教學成效之研究。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俊良(民90)。國民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禮能(民91)。國小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變革關注與相關因素研究。國
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吉安(民91)。資訊融入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新路
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藝菁(民91)。行動科技設備在國中科學實驗的應用:PDA 實例。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如春(民91)。國小課程使用資訊科技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從資訊教師的
觀點。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梅發廣(民91)。國中小學教師對Web-Title 使用意向模式之探討。雲林科技
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世傑(民91)。網路科技融入國二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簡單的幾何圖
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伯銓(民90)。應用全球資訊網培養國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實驗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閔然(民91)。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大高雄地
區為例。義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金鐘(民9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與學生採用數位化教材的態度。國
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宗文(民91)。國小學生全球資訊網學習成效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2,2-9。
陳秀萍(民91)。美術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協助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君(民91)。國民小學職前教師電腦融入教學素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玲(民91)。從托育政策談幼教人員資訊素養─以台中縣立案托兒所為
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玫秀(民92)。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實施生活課程的關注階段、使用層次及
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裕隆(2000)。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7,
29-36。
陳泰安(民92)。高雄市國中教師資訊素養能力自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嘉彌(1996)。中等學校教師接受創新程度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
86-103。
陳嘉彌(1997a)。接受創新程度的理論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1,36-48。
陳嘉彌(1997b)。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係究,
教育研究資訊,5,頁45-62。
曹世亮(民91)。影響使用者對「資訊能力認證系統」接受程度之因素。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單文經(1992)。推廣「媒體與科技」使用的條件。教學科技與媒體,3,22-27。
湯昶洪(民92)。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芊綾(民92)。以合作學習在網路上進行有意義學習之歷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敏(民90)。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靜(民91)。高中職商科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慧美(民92)。國小二年級學童使用電腦輔助學習之學習態度分析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嘉勝(民84)。九所師範學院美勞系(科)教師對使用教學媒體的創新觀念接
受度、態度、及限制因素間之相關性研究。視聽教育學報,1,233-278。
黃嘉勝(民85)。創新觀念接受度量表在教學科技研究上的運用。教學科技與
媒體,15,31-36。
曾建勳(民91)前導組體與電腦視覺化模擬工具對國小學童機率學習之影響。
臺南師範學院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明正(2000)。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50,54-61。
劉窈吾(民91)。提昇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
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世雄(民89)。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家賓(民91)。國中教師應用資訊科技之實務與層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
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俊男(民89)。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靜瑜(民91)。資訊科技融入引導發現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不同能力學生學
習成就與學習保留之研究-以『槓桿』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長澤(2000)。訓練IT 駕駛員。天下雜誌,234 期。
謝依珊(民91)。國中生活科技教師運用電腦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關淑尤(民91)。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美雲(2003)。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終生學習能力與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明治(2003)。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接受創新程度與其參與校務行政電腦化
間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秋勳(1991)。影響高級職業學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教育訓練因素研究。國
立政治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簡宏江(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對開放教育政策的抗拒及其因應策略。國立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龍源(1996)。Internet 上遠距教學系統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
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 英文部分
Baldridge, J.V., & Burnham, R. A.,(1975).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 165-176.
Boker, W. & Huo, Y. (1998). Innovation adoption by established firm:
unresolved issu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9,
p.115-130.
Boshier, R., & Collins, J. B. (1983).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Scale
factor structure and socio-demographic correlates for 12000 lear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2), 169-177.
Carr, G.H. (1984). Characteristics of Florida vocational educators
and their receptivity to and attitude toward educational change and
innov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vocation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6 299)
Chen, Ai Yen (2002). New trends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 Singapore.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87, p.9-13.
Choi, Han Suk(2002). A Comprehensive Plans for Education
Computerization Infrastructure in Korea.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87,
p.2-8.
Cuban, L. (2001). Oversold and underuse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vis(1989).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September
1989,318-340.
Dearing, J.W., Meyer, G., & Kazmierczak, J.(1994). Portraying the
New: Communic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innovators and potential users.
Science Communication, v16, n1, 11-42.
Fullan, M. & Stiegelbauer, S.(199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Geoffrey A. Moore (1991). Crossing the Chasm: marketing and selling
high-tech products to mainstream customers. New York: James Levine
Communications, Inc.
Hall, G. E., George, A. A. & Rutherford, W. L. (1977). Measuring stages
of concern about the innovation: A manual for use of the SoC questionnaire.
Austin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Huang, C. S. (1993). Relationships among innovativeness, attitudes,
and barriers regarding the use of instructional media as perceived by
teacher educators in arts education programs at Taiwan teachers colleg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t Ames.
Hurt, H. T., Joseph, K. & Cook, C. D. (1977). Scal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novativenes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1),
58-65.
Hurt, H. T. & Hibbard, R. (1989). Microcomputers as innovation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37(3), 214-222.
Lori A. Fidler & J. David Johnson (1984).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9,No.4, 704-711.
Martins, C. B., Steil, A. V., & Todesco, J. L.(2004).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the Internet as a teaching tool at foreign
language schools. Computers & Education, 42, 353-374.
Mitra, A., Lafrance, B., & Mccullough, S.(2001).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between women and men toward computerization.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5(3), 227-244.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LoTi):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23(3), 40-42.
Muffoletto, R. (1994). Technology and restructu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ng a contex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2), 24-28.
Ram, S. & Jagdish N. Sheth (1989). Consumer resistance to innovations:
the marketing problem and its solutions.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5-14.
Robertson, T. S. (1971). Innovative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Roblyer, M.D. (2003).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3rd Edition). Columbus, Oh. : Merrill Prentice Hall.
Rogers, E. M. & Shoemaker, F. F. (1973). Communication of innovation: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aid S. Al-Gahtani (2003). Computer technology adoption in Saudi
Arabia: Correlates of perceived innovation attribut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10, 57-69.
Saettler, P. (1990).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Salomon, G. (1979). Media and symbol systems as related to cognition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2), 131-148.
Sandholtz, J.M, Rinstaff, C., & Dwyer, D.C. (1997). Teaching and
technology: creating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s.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Wang, C. S. & Li, C.C. (2000).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IC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ICCAI(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2000.Taipei,Taiwan.
Well, J.G. & Anderson, D.K. (1997). Learner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course: Adoption, diffusion, and stages of concer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0, p.83-105.
三、網站部分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2003/12/30
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台北市教育局資訊室網站。2003/12/30
http://163.21.249.218/web/edu2/2-10/Freda/Integrate/ITSchool.htm
教育部資訊網。2004/2/15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7892001/information/itpo/i
tregulations/itseedplan.htm
指導教授 林信榕(Shinn-Rong Lin) 審核日期 2005-6-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