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4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1 、訪客IP:3.146.178.90
姓名 尹子玉(Tzu-yu Y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葉榮鐘詩稿研究
(Yeh, Jung-chung - Poetry Manuscript Research)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開創作家手稿研究,使用清大圖書館珍藏之葉榮鐘文物資料,將文物中的詩歌手稿立為研究主體,從校勘、繫年、箋釋文本等基礎方法入手,回歸文學本質,作紮實的解讀挖掘,細膩考察文學作品與創作歷程,探究作家與文友間的詩藝切磋,以及作品的版本演變、內在思想等面向。
論文第二章將葉榮鐘一生的創作歷程按作品數量高峰及時間順序分為六期,析論作品與作家際遇、時代背景、文友間的關聯。第三章探討葉榮鐘的寫作歷程和審美觀點:從作品初稿到寄送詩友相互討論、修改,終於作家自定稿,每首作品幾乎都歷經三到四個階段以上的蛻變才得以完成,手稿文物呈顯出作家的創作歷程,在文學史上的價值極為珍貴;尤其,透過葉榮鐘是否接納文友改稿的態度,以及修改文稿的過程,更能顯現葉榮鐘及其文友的思想和創作觀念;第四章探討葉榮鐘作品在其身後的版本演變:作家生前之詩歌定稿及自訂詩集,經後人傳抄、編輯,依序產生詩稿謄抄本,以及單行本《少奇吟草》、全集本《少奇吟草》等兩種印刷出版品,過程當中有多處抄寫、排印訛誤,又有編輯者修改作品字句、增刪作品目次等諸多異動,導致出版品《少奇吟草》雖然收錄作品較為全備,卻無法完全彰顯原創精神。結論歸納葉榮鐘的創作態度,並從校勘、編輯、輯佚、辨偽的角度為葉榮鐘詩集日後的編整工作提出建議。
摘要(英) This thesis initiates research in writers’ manuscripts by using the manuscripts and related literary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 from the treasured collection stored in the library of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among which the poetry manuscripts stan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Basic methods are used, such as proofread, chronological ordering, anno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o return to the intrinsic literature essence for sustainable insight study and interpretation of all aspects including the literary works, composition history, progress from discussions with poet friends, the versions evolvement and intrinsic thought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thesis divides Yeh Jung-chung’s composition progress into 6 periods by the works’ volume peaks an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 and the writer’s experiences, time background, and friendship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Yeh Jung-chung’s writing history and aesthetic viewpoints: From the preliminary manuscript to discussions with poet friends, revisions, and finally to the writer’s final text, every work is completed after experiencing three to four levels of transformation. The composition course presented in the manuscript has its precious value in literary history, especially through the attitudes that Yeh, Jung-chung held toward whether or not the poet friends’ revision is accepted and the revision process, both Yeh Jung-chung and his friends’ thoughts and composition ideas can be all the more revealed.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d about the version evolvement of Yeh Jung-chung’s literary works after he passed away: Regarding the writer’s finished poetry manuscripts and poems collections, after passing on and editing by later generations, there are manuscript copies produced, and two prints of both single-article pamphlet and whole collection of “Splendor in the Grass-A Venture of Poetry”. During the copying and printing process, there were lots of mistakes been made, coupled with the variation caused by editors’ revision, which has attributed to the publication of “Splendor in the Grass-A Venture of Poetry” unable to fully demonstrate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spirit in spite of its relatively complete collection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Yeh Jung-chung’s composition attitudes, and also proposes advices on the future editing of Yeh Jung-chung’s poems collections from perspectives of proofread, editing, and distinguishing pseudoness.
關鍵字(中) ★ 少奇吟草
★ 葉榮鐘
★ 古典詩
★ 手稿
關鍵字(英) ★ Yeh
★ Jung-chung
★ Classic Poetry
★ Manuscript
★ Splendor in the Grass-A Venture of Poetr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卅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 卅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 卅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卅13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卅19
第二章 葉榮鐘的生平、詩歌創作及詩友交遊 卅24
第一節 台灣光復前 卅25
一、詩會啟蒙下的模習與雜詠(1924~1926年) 卅26
二、兒女私情的懷想與傷歎(1929年) 卅29
三、侵華戰爭下的感時與自憐(1937年) 卅31
四、二戰局勢的省察、詩友酬和與思親愁緒(1939~1941年) 卅39
第二節 台灣光復後 卅64
一、政局動盪下的感憤與負疚(1961年) 卅66
二、異邦行旅的觀覽與反思(1974年) 卅76
第三章 葉榮鐘詩歌從寄詩友原稿到定稿的發展 卅79
第一節 採用文友改稿 卅79
一、原稿本身存有缺陷 卅79
二、尊重修稿者意見 卅127
第二節 不採用文友改稿 卅134
一、修改稿與原作觀點不同 卅134
二、其他修改意見較適合 卅144
三、修改稿未必完全優於原稿 卅149
第三節 原因不明的改稿 卅150
一、修正寫作時間 卅150
二、修正詩文 卅151
三、修正詩題 卅154
第四章 葉榮鐘詩歌從定稿到全集本的發展 卅155
第一節 定稿到單行本的異動 卅155
一、定稿謄本莊幼岳修改版 卅155
二、謄抄、校刊以及排印上的變動 卅168
第二節 單行本到全集本的異動 卅180
一、編輯修改 卅180
二、字句排印錯誤 卅183
第五章 結論卅187
參考文獻 卅196
附錄 葉榮鐘詩稿各家修改版選析 卅203
附錄一 莊太岳修改版選析 卅203
附錄二 傅錫祺修改版選析 卅223
附錄三 周定山修改版選析 卅250
附錄四 莊幼岳修改版選析 卅265
附錄五 謄本莊幼岳修改版選析卅276
參考文獻 一、書籍
葉榮鐘文集
[1]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2000年8月初版。
[2]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晨星,2000年8月初版。
[3]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中,晨星,2000年12月初版。
[4] 葉榮鐘,《半壁書齋隨筆》,台中,晨星,2000年12月初版。
[5] 葉榮鐘,《少奇吟草》,台中,晨星,2000年12月初版。
[6] 葉榮鐘,《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少奇吟草》,台北,龍文,2001初版。
[7] 葉榮鐘,《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2002年3月初版。
[8]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台中,晨星,2002年3月初版。
[9] 葉芸芸編著,《葉榮鐘年表》,台中,晨星,2002年3月初版。
葉榮鐘詩友文集和相關著作
[1] 陳滿盈編,《海上唱和集》,東京,葉榮鐘發行,1940年12月18日。
[2] 葉榮鐘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卷一‧年譜》,台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1960年。
[3] 葉榮鐘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卷二‧詩集》,台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1960年出版。
[4] 莊幼岳,《紅梅山館詩草》,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81年。
[5]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台北,龍文,1992年3月重印初版。
[6] 傅錫祺,《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鶴亭詩集》,台北,龍文,1992年6月重印初版。
[7] 莊嵩,《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太岳詩草》,台北,龍文,1992年6月重印初版。
[8]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8月。
[9] 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7月。
[10] 林莊生編著,《兩個海外臺灣人的閒情心思》,台北,前衛,2000年12月初版。
[11] 陳滿盈、莊垂勝,《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虛谷詩集‧徒然吟草》,台北,龍文,2001年6月初版。
專書
[1] 原房助編,《台灣大年表》,台北,台灣經世新聞社,1932年3月。
[2] 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著,《施政四十年台灣》,台北,伊藤憐之助發行,1936年8月。
[3] 台灣教育會,《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1940年12月。
[4] 興南新聞社編,《台灣人士鑑》,台北,興南新聞社,1944年3月。
[5] 台灣皇民鍊成研究會著,《續皇民鍊成之道》,台北,南方圈社發行,1945年1月。
[6] 香港文淵書店編,《全唐詩精華》,香港,1953年。
[7] 謝仁釗,《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外交政策》,台北,中美文化,1963年再版。
[8] 村松剛,《ユダヤ人──迫害‧放浪‧建國》,東京,中央公論社,1964年4月8版。
[9] 張夢機,《近體詩發凡》,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6月初版。
[10] 王念孫,《讀書雜志》,台北,樂天,1972年初版。
[11] 魏源,《老子本義》,台北,華聯,1973年。
[12]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輯部編,《帛書老子》,台北,河洛,1975年。
[13] 李漁叔,《三台詩傳》,台北,學海,1976年7月。
[14] 張夢機,《思齋說詩》,台北,華正書局,1977年7月再版。
[15]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77年4月。
[16] 于大成,〈詩集整理之道〉,《文學論集》,台北,華岡,1978年7月,頁266~284。
[17]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蓬島文化,1980年9月初版,自由時代週刊社翻印。
[18] 沙特著,劉大悲譯,《沙特文學論》,台北,志文,1980年。
[19] 丸山學著,郭虛中譯,《文學研究法》,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0月臺四版。
[20]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台北,尚友,1981年12月初版。
[21] 服部宇之吉、星野恆識校訂,《漢文大系.毛詩、尚書》,台北,慧豐學會,1984年1月再版。
[22] 歷史學研究會編,《新版日本史年表》,東京,岩波書局,1984年9月。
[23] 李瑞騰,《詩心與國魂》,台北,漢光文化,1984年7月初版。
[24] 陳逸雄編,《陳虛谷選集》,台北,自立晚報,1985年10月。
[25]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1986年2月。
[26]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2月。
[27] 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2月。
[28] W‧C‧布斯著,華明、胡蘇曉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1989年1月初版二刷。
[29] 傅正編,《雷案始末》,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5月初版。
[30]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年10月。
[31] 台灣省文獻會編,《台灣史》,台北,眾文,1990年。
[32]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1990年。
[33] 信夫清三郎著,周啟乾譯,《日本近代政治史(四)》,台北,桂冠圖書,1990年初版。
[34]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1990年再版。
[35] 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0年2月初版。
[36] 戴寶村,〈遠視高文的政治、文化人--葉榮鐘〉,《台灣近代名人誌》,自立晚報,1990年10月,頁170~187。
[37]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台北,開明書店,1992年修訂版。
[38] 羅蘭˙巴特著,董學文、王葵譯《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文化,1992年5月台灣初版。
[39]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臺中縣文學發展史 : 田野調查報告書》,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40] 傅錫祺、林朝崧,《臺灣歷史文獻叢刊‧櫟社沿革志略、無悶草堂詩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41] 張夢機、顏崑陽,〈詩學〉,《國學導讀》第四冊,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2月初版,頁163~217。
[42] 林恆哲、張恆豪編,《復活的群像》,台北,前衛,1994年6月。
[43]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臺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44]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45]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1996年12月初版。
[46] 黃永武,《中國詩學──考據篇》,台北,巨流圖書,1996年12月初版。
[47]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48]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49] Claude Geoffroy著,黃發典譯,《台灣獨立運動》,台北,前衛,1997年5月初版。
[50] 陳佳宏,《海外台獨運動史:美國「台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台北,前衛,1998年10月初版。
[51]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1999年9月初版12印。
[52] 廖一瑾,《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1999年3月初版。
[53] 洪銘水,《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津,1999年12月初版。
[54]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巨流圖書,1999年月12初版。
[55] 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財團法人仰山文化基金會,1999年。
[56]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再版。
[57] 施懿琳,《吳新榮傳》,台北省文獻會,1999年6月。
[58] 矢內原忠雄著(1929年),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1999年10月。
[59]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高雄,春暉,2000年6月初版。
[60] 施懿琳,《跨語、漂泊、釘根──台灣新文學研究論集》,高雄,春暉,2000年6月初版。
[61]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年6月。
[62] 尹章義,〈捨我其誰的史學家和客觀環境的互動〉,《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中,晨星,2000年12月。
[63] 洪銘水,〈《少奇吟草》跨越世代的見證〉,《葉榮鐘全集5--半壁書齋隨筆》,台中,晨星,2000年12月。
[64] 荀子,《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書:荀子》,香港,迪志文化,2001年初版。
[65] 許雪姬、鍾淑敏編,《灌園先生日記(二)一九二九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12月。
[66] 洪銘水,〈葉榮鐘論「五四」新文學與「第三文學」的提出〉,《葉榮鐘全集7--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2002年3月。
[67]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台灣歷史人物小傳》,台北,國家圖書館特藏組,2002年10月編印。
[68]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2003年9月初版14刷。
[69] 班固,《漢書》,北京,學苑音像,2004年。
[70]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初版。
[71] 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九)一九三七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4年12月。
[72]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3月初版。
[73] 許俊雅,《 黑暗中的追尋──櫟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初版。
[74] 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年8月初版。
[75] 廖振富,《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7月初版。
[76]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8月初版。
二、期刊論文
[1] 張良澤,〈葉榮鐘先生作品概述〉,《台灣文藝》62期,1979年3月,頁225~238。
[2] 王大佑,〈苦悶時代裡的反省--葉榮鐘與《南音》雜誌〉,《暖流》2卷1期,1982年7月,頁43~46。
[3] 楊碧川,〈介紹《台灣社會運動史》--兼評《台灣民族運動史》〉,《台灣文藝》82期,1983年5月,頁211~218。
[4] 葉石濤,〈舊文人.新知識份子--葉榮鐘〉,《文學台灣》27期,1998年7月,頁40~45。
[5] 廖振富,〈林幼春研究〉,《台灣文學學報》第1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6月30日,頁132~166。
[6] 廖振富,〈台灣中部地區的古典詩人及其作品〉,《國文天地》16卷9期,2001年2月。
[7] 廖振富,〈新版葉榮鐘詩集《少奇吟草》評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2卷,2001年7月,頁351~360。
[8] 廖振富,〈葉榮鐘《少奇吟草》所反映的師友情誼與現實關懷〉,《國文學誌》8期,2004年6月,頁35~75。
[9] 黃美娥,〈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期,2006年11月,頁1~32。
[10] 廖振富,〈論葉榮鐘詩作手稿及其相關資料之研究價值〉,《台灣文學學報》7期,2006年12月,頁13~44。
[11] 林翠鳳,〈賴子清臺灣傳統漢詩總集五書析論〉,《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8卷,2007年7月,頁209~234。
三、會議論文
[1]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2003年2月初版。
[2] 廖振富,〈滄桑如夢憶群英──葉榮鐘《少奇吟草》所反應的師友情誼與台灣精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第十三屆詩學會議──日治時期台灣傳統詩研討會」,2004年5月29日。
四、學位論文
[1]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2]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5月。
[3]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5月。
[4]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光緒二十一年~民國三十四年之古典詩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4月初版。
[5] 戴振豐,《葉榮鐘與台灣民族運動(1900~1947》,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6] 陳盈達,《周定山漢詩研究──文化遺民的悲鳴與哀愁》,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7] 賴金英,《葉榮鐘及其文學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3年7月。
[8] 蔡尚志,《葉榮鐘及其《少奇吟草》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五、國科會論文
尹子玉,《葉榮鐘文學研究》,國科會大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1997年2月。
六、期刊
[1] 《台灣新文學》1卷1期至2卷5期(1935年12月~1937年6月),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缺2卷3號)
[2] 《台灣新文學》2卷3號,台中,台灣新文學社,1937年3月6日發行。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ee) 審核日期 2008-7-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