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4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0 、訪客IP:18.119.107.96
姓名 余姒倩(Szu-Chien Y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郭象《莊子注》的思想體系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蘇東坡人格與風格的美學研究
★ 老子對名言的反省與對道的體會★ 宣穎《南華經解》儒、道性格蠡測─以道為核心展開
★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五峰思想研究
★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
★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陳確人性論研究
★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李翱思想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郭象《莊子注》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亦各有不同的理解。本論文的研究途徑有二:一者,透過對當代郭象《莊子注》研究的反省,提出觀點依據主要是唐君毅、牟宗三二位先生之理解,即是認為郭象《莊子注》的義理並非就著現實世界的客觀對象上來說,而是關涉於主體的心靈境界。二者,提出郭象《莊子注》之註解方式與架構,有一解消彼此對立的特徵,並表現為對兩相對等的概念之衝突予以解消,與對價值高下觀念之對立予以消融二者,而此二者的內容展現皆匯歸於「自然」一義。所謂順任自然,乃是一關涉主體修證之事,是將有心造作、成見私意化除,而顯出一自然自得、逍遙無待之境;並且若真達自然之境,亦不見真俗之扞隔,即俗而真,不見天人之對立,即人顯天。
此一在主體無心修養下解消渾化執著對立,而即殊異以顯自然意義之思路,展示在人生論為即才性而自得,即小大而逍遙,此便是即迹即冥、迹冥圓融之「迹冥論」;展示在政治觀為即才能職分而各得自為,此方是無為而治之實義,由之可見出郭象之「名教論」;展示在形上學為即實有而顯無境,即萬物而呈現自生自爾、獨化於玄冥之意義,此為郭象「獨化論」之意義。如此,郭象玄理便表現出一通過主體無心虛忘之修養與境界為根據,以及對客觀世界種種殊異不齊之涵容存全,而顯發出各個主體即客觀世界之殊異不同而呈現其自在自然、沖虛無待之意義,此可謂是一即主觀即客觀的圓融玄境。
摘要(英) Previous studies about Guo Xiang’’s Commentary on the Zhuangzi were very enormous, and different explanations has been proposed in these researche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Guo Xiang’’s Commentary on the Zhuangzi from three approaches as follows.
Firstly, we illustrated and discussed contemporary studies about Guo Xiang’’s Commentary on the Zhuangzi, and considered that the theories of Profs. Tang Jun-yi and Mou Tsung-san were appropriate to interpret Guo Xiang’’s Commentary on the Zhuangzi. The main point was that the Guo Xiang’’s thought was not the explanation for empirical objects, but the presentation on the state of self-cultivation.
Secondly, we proposed the method and the framework of Guo Xiang’’s Commentary that were characterized as dissolving antagonisms of concepts and opinions. Guo Xiang dissolved antagonisms through the self-cultivation of "No Mind". The self-cultivation of "No Mind" eliminated our pretenses, disputes, biases and selfish motives, and made our hearts and minds natural and pure.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what Guo Xiang dissolved was the persistence of antagonisms, and he erased neither concepts and opinions nor empirical objects and the empirical world. On the contrary, it was perfect that we identified the state of self-cultivation with the empirical world.
Thirdly, we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o Xiang’’s Commentary on the Zhuangzi can be performed by three aspects, philosophy of life -- the theory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harmony" , politics -- the theory of "Ethical Standard" , and metaphysics -- the theory on "Self Creation". On the philosophy of life, we discussed the cause of distresses in our life, the method of self-cultivation, the presentation on the state of self-cultivation, and concepts of knowing / innocence, natural gifts, "No Mind", self-realization / self-ease, and "Absolute Freedom ". On politics, the main discussion was concepts of "Wuwei". On metaphysics, we discussed concepts of "You ", "Wu", "Tao", "Self Creation", "Hsuan-ming ".
Finally, some discus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關鍵字(中) ★ 玄冥
★ 獨化
★ 自生
★ 自為
★ 無為
★ 自得
★ 各足其性
★ 逍遙無待
★ 自然
★ 郭象《莊子注》
關鍵字(英) ★ Hsuan-ming
★ Wuwei
★ Self Creation
★ Ethical Standard
★ External and internal harmony
★ Guo Xiang's Commentary on the Zhuangzi
論文目次 目次
提要……………………………………………………………………Ⅰ
Abstract………………………………………………………………Ⅱ
誌謝……………………………………………………………………Ⅲ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當代研究成果回顧…………………………………………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途徑……………………………………………7
第二章 近人郭象《莊子注》研究之詮解型態……………………10
第一節 將郭象《莊子注》理解為委順現實之型態……………10
一、錢穆:貴「有」,喜言「理」的「自然」義形上學……10
二、錢穆:悲觀命定論、存在皆合理的「自然」義人生觀…11
第二節 將郭象《莊子注》理解為綜合統一「無」與「有」之型態…12
一、湯用彤:獨化於玄冥之境、明內聖外王之道……………14
二、馮友蘭:取消對立,極高明而道中庸……………………19
三、余敦康:原始和諧的證明、破壞與復歸………………………21
第三節 將郭象《莊子注》理解為其「獨化論」導致系統衝突之型態…23
一、湯一介:具體的「有」與絕對的「有」之矛盾…………25
二、許抗生:「獨化論」之唯物立場與「玄冥之境」之唯心立場相扞格…25
第四節 將郭象《莊子注》理解為為主體境界之型態…………26
一、唐君毅:當下化真俗為一層之圓頓境界…………………26
二、牟宗三:即迹即冥之圓融渾化境界………………………33
第五節 對上述詮釋型態之討論…………………………………40
第三章 郭象《莊子注》之註解方式與架構………………………46
第一節 橫向對立之鬆動:面對價值對等之概念的衝突………46
一、以相對概念彼此互駁………………………………………46
二、各是其是,無心而兩順……………………………………49
第二節 縱向對立之渾化:面對具價值高下之觀念的執著……54
一、迹冥圓融……………………………………………………54
二、有待無待,吾所不能齊;各安其性,吾所不能殊………58
第三節 萬物各以自然之分為其正………………………………60
第四章 郭象《莊子注》之人生論—迹冥論………………………66
第一節 知之為名,生於失當而滅於冥極………………………66
第二節 性為材質,工夫在自得其得、所遇皆安………………70
一、論性分:物各有性,性各有極……………………………70
二、論工夫:向內表現為無心、虛、忘,自得其得…………77
三、論工夫:向外表現為隨變任化,所遇皆安……………………94
第三節 各據性分,逍遙一也………………………………………99
第五章 郭象《莊子注》的政治觀—名教論………………………104
第一節 妄執聖王之迹則滯………………………………………104
一、不可執有所作為之迹………………………………………104
二、不可執一無作為之迹………………………………………111
第二節 聖人無心而任物自用……………………………………115
第三節 無為而無不為即付之各自為……………………………120
第六章 郭象《莊子注》之形上學—獨化論………………………129
第一節 「有」為實存,「無」非實體而是道境………………129
第二節 不生之生,而物自生……………………………………134
第三節 獨化於玄冥………………………………………………142
第七章 結論…………………………………………………………151
參考書目………………………………………………………………156
參考文獻 一、郭象《莊子注》研究資料
(一)原典
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 月一版,2004年1月二版,2006年1月第十次印刷。
郭慶藩輯、嚴靈峰編:《莊子集釋》(《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三十八、三十九),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12月。
曹礎基、黃蘭發點校:《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南華真經注疏》(《道藏》洞神部玉訣類,第五十八、五十九函,三十五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8月。
劉文典撰,趙峰、諸偉奇點校:《莊子補正》,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二)研究專著
王曉毅:《郭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2月。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8月。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10月。
(三)期刊與專書論文
王奕然:〈析論郭象《莊子注》的創造性詮釋—以「堯讓天下於許由」為觀察中心〉,《中國學術年刊》第30期(2008年9月),頁1-31。
李耀南:〈論郭象玄學中的自生、性分和逍遙〉,《鵝湖月刊》第31卷第11期總號第371(2006年5月),頁37-48。
沈素因:〈郭象自生義之深層意涵探析〉,《鵝湖月刊》第32卷第5期總號第389(2007年11月),頁32-40。
沈素因:〈郭象《莊子注》之工夫論探究〉,《宗教哲學》四十四期(2008年6月),頁1-16。
周雅清:〈郭象「自生獨化」論與老莊「道生」說的義理形態辨析〉,《中國學術年刊》第26期(2004年9月),頁47-66、233。
周雅清:〈《莊子.齊物論》與向郭注的義理殊異辨析〉,《鵝湖學誌》第34期(2005年6月),33-74。
周翊雯:〈郭象《莊子.注》對「逍遙」的轉化—以「無心」觀為考察中心〉,《雲漢學刊》第12期(2005年7月),頁31-41。
周翊雯:〈郭象注莊中身體思維探究—由適性逍遙,論其身體的對象化〉,《鵝湖月刊》第31卷第5期總號第365(2005年11月),頁45-54。
林文彬:〈郭象足性逍遙的聖人說試析〉,《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年12月),頁327-338。
洪景潭:〈即物遊玄—郭象「自生」而「獨化」的玄理結構試探〉,《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9期(2006年9月),頁109-125。
孫世民:〈郭象身體思維研究〉,《國文學誌》第13期(2006年12月),頁21-60。
馬行誼:〈郭象的「性」主體論及其政治、社會實踐意義〉,《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12月),頁263-296。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性分論〉,《中國詮釋學》第五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頁163-182。
張博勳:〈從「自生獨化」到「名教即自然」〉,《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4卷第1期(2010年4月),頁17-46。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第33期(1992年6月),頁123-137。
曾春海:〈對郭象人生論的考察〉,《哲學與文化》24卷第5期(1997年5月),頁420-435。
曾春海:〈傅山對郭象《莊子.逍遙遊》詮解的評論〉,《哲學與文化》35卷第3期(2008年3月),頁119-133。
黃聖平:〈郭象名教觀探微〉,《哲學與文化》33卷第5期(2006年5月),頁139-158。
楊儒賓:〈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於逍遙義的爭辯〉,《史學評論》第9期(1985年1月),頁93-127。
葉淑茵:〈王充「自生」概念對裴頠與郭象「自生」概念影響之探究〉,《哲學與文化》36卷第6期(2009年6月),頁155-174。
劉榮賢:〈從因地工夫與果地境界看郭象與莊子思想的異同〉,《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8期(2009年6月),頁1-19。
劉笑敢:〈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287-319。
蔡振豐:〈對反或連續:王弼與郭象思想的爭議〉,《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6月),83-85、87-114。
盧桂珍:〈郭象玄學中涵藏的論證模式—以「待而非待」、「為而非為」的分析為主〉,《哲學與文化》29卷第6期(2002年6月),頁155-174。
盧桂珍:〈王弼、郭象性情論研考〉,《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95-97、99-133。
鍾竹連:〈莊子與郭象逍遙思想之比較〉(上)(下),《中國國學》17、18期,1989年11月、1990年11月,頁299-319、頁237-258。
鍾彩鈞:〈郭象、慧能與陽明的無善無惡說〉,收入《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6月),頁611-646。
(四)學位論文
王素娟:《魏晉儒道會通思想研究—以向郭跡冥論為中心而展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李元耀:《郭象《莊子注》中哲學思想體系及其構成》,輔仁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沈素因:《郭象天道性命思想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洪景潭:《魏晉玄學「以無為本」的再詮釋—以王弼、嵇康、郭象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高齡芬:《王弼與郭象玄學方法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張碧芬:《《莊子》與郭象《莊子注》人生哲學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許瑞娟:《王弼與郭象之》「性」及其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鍾竹連:《莊子與郭象思想之比較研究—以逍遙義為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鍾竹連:《郭象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二、其他研究資料
(一)原典
《老子》(《四部備要》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6年2月。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第1版,2009年2月第四次印刷。
嵇康:《嵇中散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3月。
慧皎著,湯用彤點校:《高僧傳》(《湯用彤全集》第六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晉書》(《四部備要》史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歸有光批點:《南華真經評註》,臺北:宏業書局,1969年6月。
憨山大師:《莊子內篇註》,臺北:新文豐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6月初版,1996年4月四刷。
傅山著,劉貫文、張海瀛、尹協理主編:《傅山全書》第一冊,山西人民出版社。
宣穎:《南華經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三十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3月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張默生:《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3月初版,1999年6月三版。
歐陽景賢、歐陽超:《莊子釋譯》,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
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上下冊(增訂新版),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7年5月。
(二)研究論著
王叔岷:《莊學管窺》,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3月。
王叔岷:《郭象莊子注校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3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3月景印一版。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著:《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2月,修訂一版二刷。
方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1979年1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7月初版,1996年4月二刷。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修訂八版。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2005年9月第二次印刷。
林麗真主編:《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1884-2004),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5年11月。
周大興:《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31),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4年11月。
唐君毅:《哲學概論》(唐君毅全集卷二十一、二十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0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唐君毅全集卷十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全集校訂版,1993年2月第二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原性篇》(《唐君毅全集》卷十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唐君毅全集卷十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全集校訂版,1993年2月第二刷。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4月。
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合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重印三版二刷。
湯一介、胡仲平編:《魏晉玄學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
湯一介:《魏晉玄學講義》,廈門:鷺江出版社,2006年12月。
湯用彤:《湯用彤全集》,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馮友蘭:《新原道》,(《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二版。
馮友蘭:《新理學》(《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二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3月。
熊鐵基主編:《中國莊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魯迅、容肇祖、湯用彤:《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
錢穆:《莊老通辨》(錢賓四先生全集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錢賓四先生全集24),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25),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2年3月初版,2003年6月再版。
(三)期刊與會議論文
王曉毅:〈支道林生平事蹟考〉,《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1995年7月),頁243-271。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講演錄(6-7)〉,《鵝湖月刊》第27卷第12期總號第324(2002年6月),頁2-11。
楊祖漢:〈齊物論的言說方式〉,《鵝湖月刊》第30卷第6期總號第354(2004年12月),頁5-12。
楊祖漢:〈論莊子的知與無知〉,《鵝湖月刊》第32卷第1期總號第373(2005年7月),頁24-32。
楊祖漢:〈比較牟宗三先生對天台圓教及郭象玄學的詮釋〉,「百年儒學與當代東亞思潮──紀念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會議」,2009年9月,中央大學中文系、哲學研究所,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主辦,中壢、臺北。
戴璉璋:〈玄思與詭辭—魏晉玄學契會先秦道家的關鍵〉,《國文學報》第42期(2007年12月),頁31-54。
指導教授 曾昭旭、楊祖漢
(Zhao-Xu Zeng、Cho-Hon Yang)
審核日期 2010-7-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