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41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3.145.77.114
姓名 吳肇嘉(CHAO-CHIA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A Study of Zhuang-zi's “Correspond with world” Thought.)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研究
★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 熊十力春秋外王學研究★ 成玄英莊學研究
★ 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 道法合流的慎到思想
★ 《韓非子》<解老>、<喻老>之研究★ 孟子立命與王充命定之比教研究
★ 楊簡心、經學問題的義理考察★ 《尹文子》之研究
★ 《管子》四篇思想研究★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白虎通》研究─《白虎通》暨《漢禮》考★ 五峰思想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道家由於其超越於一般價值判斷的性格,向來被認為無法對客觀世界的秩序作出安排,故一般認識莊子哲學,主要從主觀境界上著眼,認為其作用只在「從價值上點化世間存有」的一面。但細審《莊子》內容,〈應帝王〉明白提及「功蓋天下、化貸萬物」的明王之治,且〈大宗師〉也盛言大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的造化作用;由此觀之,道的作用顯然並不止於主觀中的自適逍遙,而還具有安頓客觀世界的一面。
以此認識為基礎,本文旨在證成莊子實有一套「化世」的思想建構,並探討此一理論脈絡下的實現型態。研究的進行,首先考察莊子觀念中理想世界的衰亂根源,由此發現「心知」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心知的分別執著,道家向來深為警戒,它割裂世界的整體性,而被視為破壞自然和諧的根本原因;因此莊子的工夫實踐,完全在於對治心知。其次,由莊子將「對治心知」作為解決主客觀一切問題的處理方式,可以推論出其存有觀實為「主客合一」的型態。在此型態下,道的作用不只能令主觀中的萬物呈現和諧,並且還能使客觀實有的存在界回歸本然之序;這是由莊子實踐型態所必然導出的結論。最後,本文以莊子工夫論為對象,論證它在主客兩面世界所起的作用,並評估其彌合兩界之割裂的可能性。證明此可能性,我們也就確實建構了莊子「即內聖即外王」的應世理論,而為道家思想的客觀面向開展出一片新天地。
摘要(英) Because of Taoism transcend the general value judgment, it was always considered couldn’t make the arrangement for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knew generally the Zhuang-zi philosophy, mainly focuses from the subjective vision, thought its function only in “changes magically in phenomenon by values”. But read the Zhuang-zi‘s content carefully, the seventh chapter clearly mention the “governing of the wise king”, the sixth chapter also speaks of the creation function of Tao. Therefore, the Tao plays not only the role and lies in the subjective joyfulness, moreover has also decided the objective existences.
On the basis of this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primary intention is to prove Zhuang-zi truly has a thought construction about “Improvement world”, and discusses its realization state. The research procedure first inspects the root of ideal world deterioration in the Zhuang-zi idea, from this discovered “Mind-knowing” is the key role in among. Distinction and persistence by Mind-knowing, Taoism always extremely against it, it has separated the world integrity, but is regarded as basic reason for the natural harmony’s destruction; therefore Zhuang-zi’’s practice, the prime task is to cure of Mind-knowing.Next, by Zhuang-zi took “Cure of Mind-knowing” to be the only method for settle all questions of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uld deduce that his ontology actually is the state that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was originally one”. Under this state, Tao not only causes subjective existences to be harmonious, and also can enable objective world return its original order; this is the inevitable conclusion that derived from Zhuang-zi’s practice. Finally, the methodology to Zhuang-zi targeted argues it for the world of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nd to assess the possibility that about repair the fragmentation between two separate worlds. Proof of this possibility, we indeed build Zhuang-zi’s outward philosophy by the type that “Is not only Inward-Cultivation but also Outward-Governance”, and has created a new area for the Taoist objective aspect.
關鍵字(中) ★ 內聖外王
★ 道家
★ 莊子
★ 心知
★ 明王之治
★ 處世
關鍵字(英) ★ Zhuang-zi
★ Taoism
★ Mind-knowing
★ Inward-Cultivation
★ Outward-Governance
★ The governing of the wise king
★ Ways of the world.
論文目次 論文提要(中) ……………………………………………(Ⅰ)
論文提要(英) ……………………………………………(Ⅱ)
第壹章 應世課題的意義 …………………………………(01)
第一節 本文所關注的問題 ……………………………(01)
一、研究動機 ………………………………………(01)
二、應世課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 ………………(06)
三、「應世」一名所涵的主客兩面意義 …………(12)
四、本研究之目的 …………………………………(1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述次第 …………………………(16)
一、《莊子》的可信度問題 ………………………(16)
二、以內篇作為立論的準據 ………………………(20)
三、外雜篇的可信性應以「段落」作區分 ………(22)
四、本文的論述次第 ………………………………(24)
第貳章 莊學的核心課題—對治心知 …………(27)
第一節 心知問題的導出 ………………………………(27)
一、莊子之「心」的兩面意涵 ……………………(27)
二、存在必須藉由心來實現 ………………………(29)
三、「生」是整體的談生命 ………………………(31)
第二節 生命價值的實現 ………………………………(34)
一、形骸之內與形骸之外 …………………………(34)
二、「德」與「形」的一體實現 …………………(38)
第三節 道家對心知的批判態度 ………………………(43)
一、「德」與「知」對於生命的作用 ……………(43)
二、「心知」割裂主觀的價值世界 ………………(47)
三、「心知」破壞客觀世界的和諧 ………………(55)
第參章 應世思想的存有論基礎 …………………………(63)
第一節 對淑世的必然要求 ……………………………(64)
一、對「有為之治」的質疑 ………………………(64)
二、對「無為之道」的信心 ………………………(72)
三、「道」與「命」相即為一 ……………………(81)
第二節 萬物一體的和諧觀 ……………………………(88)
一、怒者其誰?—萬籟背後的發動者 ……………(90)
二、由主觀而客觀的治化作用 ……………………(95)
三、「即內聖即外王」如何可能 ………………(100)
第肆章 應世實踐的根據與方法 ………………………(110)
第一節 應世實踐的根據 ……………………………(110)
一、純樸之世的殘毀 ……………………………(110)
二、德性的蕩失 …………………………………(112)
三、德性是實現外王的憑藉 ……………………(113)
四、才全而德不形 ………………………………(116)
第二節 應世實踐的方法 ……………………………(118)
一、「無為」的基本原則 ………………………(118)
二、「耳—心—氣」的層層提升 ………………(123)
三、「即內聖即外王」的實踐進路 ……………(132)
第伍章 即內聖即外王的應世思想………………………(140)
第一節 對莊子應世思想的歸結 ……………………(140)
一、莊子並非沒有外王面向的關心 ……………(140)
二、天地萬物乃諧一的整體存在 ………………(142)
三、人間殽亂在於心知的介入 …………………(144)
四、「道」通貫主客兩界而為和諧之根據 ……(146)
五、「無為」工夫保證了「德性」的實現 ……(148)
第二節 結語 :無用之用的外王實踐 ………………(149)
參考資料 …………………………………………………(152)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典籍注疏:(先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次依「出版時間」排列。)
4劃 王闓運:《莊子內篇注》,見《莊子集成續編》卷36,嚴靈峰編輯。(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
王孝魚:《莊子內篇新解、莊子通疏證》(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83年10月。)
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王夫之:《莊子解》(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7月。)
王 弼:《老子注》,見於《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88年6月。)
6劃 朱謙之:《老子校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民國74年10月。)
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85年11月。)
7劃 吳 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民國83年2月。)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3年10月。)
杜保瑞:《莊周夢蝶》(臺北:書泉出版社,1995年2月。)
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9年4月。)
8劃 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9劃 宣 頴:《南華經解》,見《莊子集成續編》卷33,嚴靈峰編輯。(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
10劃 馬敘倫:《莊子義證》(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民國59年10月。)
奚 侗:《莊子補註》,見《莊子集成續編》卷40,嚴靈峰編輯。(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
馬敘倫:《莊子天下篇述義》,見《莊子研究論集》。(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4月。)
11劃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臺北:新天地書局,民國61年11月。)
陸西星:《莊子南華真經副墨》(臺北:自由出版社,民國63年3月。)
崔大華:《莊子歧解》(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7年2月。)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民國81年11月。)
張默生:《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7月。)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8年11月。)
曹礎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
張默生:《老子章句新釋》,《老子的人生大智慧》(臺北:明日世紀,2002年10月。)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1月。)
12劃 焦 竑:《莊子翼》(臺北縣:廣文書局,民國59年3月。)
焦 竑:《老子翼》(臺北:廣文書局,民國82年7月。)
15劃 劉文典:《莊子補正》(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4年4月。)
劉 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黎靖德:《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16劃 錢 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2年1月。)
釋德清:《莊子內篇憨山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85年4月。)
17劃 鍾 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19劃 譚戒甫:《莊子天下篇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3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9月。)
21劃 顧 實:《莊子天下篇講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12月。)
二、相關論著:(先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次依「出版時間」排列。)
3劃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氣的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4劃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8月。)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研院文哲所,民國81年5月。)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民國82年3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民國82年6月。)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民國82年8月。)
王邦雄:《人人身上一部經典》(臺北:漢光文化事業,民國82年8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民國82年10月。)
王邦雄:《儒道之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民國83年12月。)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4年8月。)
王邦雄:《二十一世紀的儒道》(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民國88年6月。)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漢藝色研,民國88年6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民國87年10月。)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
王 凱:《逍遙遊-莊子美學的現代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王 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5劃 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6劃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1971年3月。)
江 瑔:《讀子卮言》(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1年8月。)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民國74年7月。)
牟復禮:《中國思想之淵源》(NewYork:AlfredA.Knopf,1989年。)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3月。)
宇野精一:《中國思想(二)道家與道教》(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民國83年7月。)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4月。)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4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
牟宗三:《四因說演講錄》(臺北:鵝湖出版社,民國86年9月。)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5月。)
牟宗三 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5月。)
牟宗三 譯註:《判斷力之批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
安繼民、高秀昌、王守國:《道家雙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池田知久:《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12月。)
7劃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世界書局,民國22年10月。)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Ⅱ)》(臺北:敦煌書局,民國74年11月。)
呂思勉:《經子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5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7年4月。)
杜維明:《儒家思想》(臺北:東大,民國86年11月。)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
呂錫琛:《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3年5月。)
李 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那 薇:《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
9劃 施友忠:《二度和諧及其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民國65年7月。)
俞 樾:《諸子平議》(臺北:世界書局,民國80年9月。)
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1年10月。)
胡 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篇》(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國83年1月。)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封思毅:《莊子詮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5月。)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胡道靜:《十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10劃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1年3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2年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2年2月。)
唐君毅:《哲學概論(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9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民國82年5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2年9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3年4月。)
徐文珊:《先秦諸子導讀》(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民國84年11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2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12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
涂光社:《莊子範疇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6月。)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
徐克謙:《先秦思想文化論札》(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11劃 張成秋:《莊子篇目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0年7月。)
陶鴻慶:《讀諸子札記》(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4年11月。)
梁啟超:《諸子考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5年9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8月。)
張恒壽:《莊子新探》(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張松如、陳鼓應、趙明、張軍:《老莊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7年9月。)
黃俊傑 編:《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民國78年8月。)
張立文、蔡方鹿、張懷承、岑賢安、徐蓀銘:《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0年10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民國82年10月。)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10月。)
孫振青:《知識論》(臺北:五南圖書,民國83年3月。)
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民國83年8月。)
陳修齋、段德智:《萊布尼茨》(臺北:東大圖書,民國83年11月。)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12月。)
屠友祥:《言境釋四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陶國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1月。)
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3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張炳陽:《從自然到自由—以《莊子.養生主》為核心的考察》(台中:明目文化,民國92年3月。)
張 涅:《莊子解讀-流變開放的思想形式》(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9月。)
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黃開國、唐赤蓉:《諸子百家興起的前奏》(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11月。)
陳德和:《道家思想》(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4年1月。)
商原李剛:《道治與自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7月。)
陳引馳:《莊子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張松輝:《莊子疑義考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強 昱:《知止與照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0月。)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12劃 葉廷幹:《老子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8年10月。)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民國69年9月。)
葉國慶 等:《莊子研究論集》(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1年9月。)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臺灣學生,民國74年10月。)
程兆熊:《道家思想》(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12月。)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臺北:漢光文化事業,民國78年8月。)
傅武光:《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9年9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民國80年12月。)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民國81年2月。)
曾仰如:《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1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8月。)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民國88年2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民國年88年5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8年11月。)
13劃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開展》(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民國72年6月。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
楊 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3月。)
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91年8月。)
聞一多:《周易與莊子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0月。)
愛蓮心:《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楊國榮:《以道觀之:莊子哲學思想闡釋》(臺北:水牛出版社,2007年3月。)
14劃 趙衛民:《莊子的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7年1月。)
蒙培元:《情感與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熊鐵基、劉固盛、劉韶軍:《中國莊學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蒙培元:《人與自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15劃 蔣錫昌:《莊子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5月。)
蔡明田:《莊子的政治思想》(臺北:牧童出版社,民國63年10月。)
蔣錫昌《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民國69年4月。)
劉述先 等:《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5月。)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民國80年9月。)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2年。)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7月。)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2月。)
鄭 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2004年4月。)
鄧曉芒:《康德哲學演講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16劃 錢基博:《讀莊子天下篇疏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9月。)
錢 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臺北:東大圖書,民國79年1月。)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民國79年9月。)
錢 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出版,民國80年12月。)
錢 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民國90年2月。)
17劃 謝祥皓、李思樂:《莊子序跋論評輯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18劃 關 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6月。)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4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82年11月。)
顏世安:《莊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世界》(臺北:漢藝色研,民國94年1月。)
韓林合:《虛己以遊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19劃 羅根澤:《諸子考索》(九龍:學林書店,1977年。)
羅安憲:《虛靜與逍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三、學位論文:(依「畢業學年度」排列)
郭應哲:《莊子明王之治思想》,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林俊宏:《莊子的政治觀—一個思想典範的詮釋》,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1月。
陳順德:《莊子政治思想中個人與國家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黃源典:《莊子之治道觀》,南華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洪已軒:《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金登懋:《莊子的政治思想》,文化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邱茂波:《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文化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林鈺清:《莊子淑世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陳靜容:《先秦儒家思想研究的再思考—以「和」作為詮釋進路之可行性及其義涵之開拓研究》,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楊家榮:《立乎不測-《莊子.應帝王》文本結構的詮釋與分析》,華梵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6月。
四、單篇論文:(先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次依「出版時間」排列。)
4劃 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上)〉,《鵝湖月刊》,30期,1977年12月。
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下)〉,《鵝湖月刊》,31期,1978年1月。
王邦雄:〈老子是權謀思想嗎?—道德經卅六章的現代詮釋〉,《鵝湖月刊》,101期,1983年11月。
毛忠民:〈老子知識學研究〉,《哲學論集》,25期,民國80年7月。
王邦雄:〈莊子齊物論儒墨兩行之道〉,《鵝湖月刊》,200期,1992年2月。
王邦雄:〈齊物論(上、下)〉,《鵝湖月刊》,211期,1993年1月。
王 青:〈論天下篇為莊子各派理論之總結〉,《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1993年第4期。
王邦雄:〈怒者其誰!?〉,《中央日報.副刊》,民國92年3月25日。
王邦雄:〈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四期,2006年6月。
6劃 朱義祿:〈從人的價值看莊子的學說〉,《中國文化月刊》,168期,民國82年10月。
江美華:〈從渾沌寓言探討莊子思想中的主體性〉,《花蓮師院學報》,民89年11期。
7劃 杜維明:〈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鵝湖月刊》,1982年1月,79期。
沈清松:〈老子的知識論〉,《哲學與文化》,20卷第1期,1993年1月。
呂祝義:〈生命中該不該有執著?—剖析莊子齊物論之「真我」觀〉,《國教之友》,第46卷第2期,民國83年9月。
李正治:〈周文解體與先秦諸子對禮樂價值的思索〉,《鵝湖月刊》,第21卷第11期,1996年5月。
李美燕:〈析論莊子齊物論:由相對通達絕對的辯證思維與詭辭語言—兼與秋水篇作一比較〉,《屏東師院學報》,第九期,民國85年。
李美燕:〈從「莊周夢蝶」論莊子的「物化」觀〉,《屏東師院學報》,第十期,民國86年。
何 俊:〈中國哲學傳統中的反智論傾向〉,《哲學與文化》,25卷第5期,1998年5月。
呂玉華:〈略論莊子內篇中命的概念〉,《中國語文》,526期,民國90年4月。
吳建明:〈論莊子對命的思考及其安命之可能〉,《鵝湖月刊》,311期,2001年5月。
李若鶯:〈論莊子處世哲學的本質〉,《高雄師大學報》,第14期,民國92年4月。
李漢相:〈先秦的和合思想〉,《鵝湖月刊》,第29卷第9期,2004年3月。
宋伯年、牛國玲:〈中國文化史上對宇宙本體最早的探索-論莊子的宇宙觀和社會觀〉,《澳門理工學報》,2004年第4期。
9劃 苗潤田:〈論〈莊子天下篇〉的思想傾向〉,《齊魯學刊》,第49期,1982年7月。
10劃 袁保新:〈齊物論研究—莊子形上思維的進路與型態〉,《鵝湖月刊》,31期,1978年1月。
徐克謙:〈莊子與儒家〉,《齊魯學刊》,1985年3期。
倪麗菁:〈莊子齊物論知的哲學〉,《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3期,民國92年9月。
袁長瑞:〈莊子齊物論研究〉,《哲學與文化》,26卷第一期,1999年1月。
高瑞惠:〈論莊子女偊問道及悟道歷程〉,《親民學報》,第10期,民國93年8月。
唐亦男:〈王夫之通解莊子兩行說及其現代意義〉,《鵝湖月刊》,357期,2005年3月357期。
11劃 陳秀玲:〈莊子知識學研究〉,《哲學論集》,25期,民國80年7月。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33卷,1992年6月。
崔瑞明:〈老莊政治思想演展探微〉,《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民國89年1月,10卷1期。
張仙娟:〈莊子人生哲學與政治思想的研究〉,《豐商學報》,第5期,民國89年6月。
莊耀郎:〈「庖丁解牛」--論「莊子」的養生觀〉,《國文天地》,188期,民國90年1月。
陶文本:〈略論濠梁之辯〉,《中山女高學報》,第2期,民國91年12月。
陳惠齡:〈眺望烏托邦-談莊子書中的理想國度〉,《文與哲》,第3期,2003年12月。
陳政揚:〈莊子的治道觀〉,《高雄師大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
莊耀郎:〈怎樣讀〈大宗師〉〉《國文天地》,265期,民國96年6月。
12劃 傅佩榮:〈從比較的角度反省老子「道」概念的形上性格〉,《哲學雜誌》第七期,1994年1月。
曾紫萍:〈從人間世看莊子的處世哲學〉,《興大中文研究所論文集》,第8輯,2003年5月。
13劃 葉海煙:〈思維的自由、平等與解放—莊子齊物哲學新探〉,《哲學雜誌》,第七期,1994年1月。
葉海煙:〈齊物論與人間世—一場知識與權力的對話〉,《哲學與文化》,23卷11期,1996年11月。
鄔昆如:〈中國形上學的三個向度〉,《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2期,2003年2月。
楊祖漢:〈論莊子的知與無知〉,《鵝湖月刊》,373期,民國95年7月。
15劃 蔡德貴、劉宗賢:〈莊子貴齊說的實質和思想來源〉,《齊魯學刊》,1982年9月,第5期。
劉振維:〈論莊子齊物論中的「一」〉,《中國文化月刊》,189期,民國84年7月。
蔡振豐:〈「離形」與「去知」—「聽之以耳,聽之以心,聽之以氣」的詮解〉,《臺大中文學報》,1996年4月,第八期。
17劃 謝祥皓:〈讀《莊子‧人間世》〉,《齊魯學刊》,1982年第5期。
謝祥皓:〈略談《莊子》中的孔子形象〉,《齊魯學刊》,1985年第5期。
謝大寧:〈齊物論釋(上)〉,《鵝湖月刊》,229期,1994年7月。
謝大寧:〈齊物論釋(中)〉,《鵝湖月刊》,230期,1994年8月。
謝大寧:〈齊物論釋(下)〉,《鵝湖月刊》,232期,1994年10月。
謝明陽:〈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鵝湖月刊》,279期,1998年9月。
20劃 蘇鉉盛:〈黃老之學與老莊思想〉,《東岳論叢》,1998年第2期。
指導教授 楊祖漢、王邦雄
(Zu-Han Yang、Bang-Xiong Wang)
審核日期 2009-1-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