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4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 、訪客IP:13.59.36.203
姓名 蕭敏材(Min-tsai Hsai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晚明吳中布衣文人王百穀新探
(A New Study on the Man of Letters Wang Baigu,a Suzhou Commoner in the Late Ming Period.)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嘉靖中期後的晚明,士人階層出現了一批身份特殊,史書稱之為「山人」的文人群體。此一群體的出現,在當時種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以及文學潮流中,似乎扮演著重要角色,而王穉登(百穀,1535-1613)在《萬曆野獲編》中便被描述成此一群體中重要的指標性人物。因此,以詩聞名、遊走權貴之間的「相門山人」,似乎便理所當然地成了我們對於王百穀的一種定見。諸多對於百穀的負面描述,與《萬曆野獲編》相對照之下,似乎也不謀而合,而此評價似乎亦被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一種「刻板印象」。順此理解,今人對於王百穀以及山人群體的描述,可想而知,大多亦不脫於《萬曆野獲編》中之論述。然而,從明清之際,錢謙益所著的《列朝詩集小傳》中所言之王百穀,卻與《萬曆野獲編》所言之形象,大相逕庭。從《萬曆野獲編》到《列朝詩集》,同一個人,何以會有如此極端之評價?這一位在《明史˙文苑傳》中被稱之為「接掌文徵明之後吳中文壇三十年」,錢謙益稱之為「名滿吳會」的布衣文人,為何在今日所見文學史的著作論述中,幾乎不見其蹤?其聲名何以湮滅不明?本文試以當代法國學者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文化社會學中「文學/文化場域」(the field of literature/culture)理論中諸如位階(position)等等概念,試圖將王百穀以及嘉隆、萬曆之後所形成的此一特殊文人群體,置於當時文學/文化的建構、生產的脈絡中,重新檢視歷來對於王百穀之評論,釐清其背後的價值運作、權力結構等問題。並從目前所見王百穀史料的爬梳當中,試圖還原、檢視並重新探討王百穀的形象以及在當時文壇中應有的定位,並進一步檢視現今主流文學論述中對於當時文學場的變動,是否有可資補充的可能。
摘要(英)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dopt the cultural theory of “fields/champs” by Pierre Bourdieu to re-examine the general image of Wang Zhideng王穉登(Baigu百穀, 1535-1613) as well as to reinvestigate his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during the late Ming period. It hopes to scrutinize why he was marginalized in the mainstream literary discourses of the late Ming period. Additionally, we intend to find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make alternative remarks.
After the middle stage of Jiajing reign, a group of people in the literary field called “the recluse/hermit”(shanren山人) had bloomed in the stratum of “intellectuals”(shi士). It seemed that the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and had an impact on every aspect of society then. According to “Unofficial Records of Wanli Peroid”(Wanli Ye Huo Bian萬曆野獲編), Wang Baigu not only performed a strong character but also a very famous figure in the trend of shanren phenomenon. Thus, the image of “a servant/pupil of prime minister”(Xiang-men shanren 相門山人) represented the vivid character when people mentioned about Wang Baigu. Compared to Wanli Ye Huo Bianj, it seemed that we naturally regarded the negative description as the definition when we mentioned about Wang Baigu. In short, the identification of Wang Baigu as Shanren became a “stereotype” in every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record.
However, in spite of the description in Wanli Ye Huo Bian, much different voice was emerging simultaneously. For example,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Poets of the Ming Dynasty” (Liechao Shiji Xiaozhuan列朝詩集小傳)by Qian Qianyi錢謙益(1582-1664) argued that Wang Baigu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zhou literary field almost 30 years after Wen Zhengming文徵明(1470-1559) died.” If it was true, when we discuss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Wang Baigu should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figures in the literary field in the late Ming period.
關鍵字(中) ★ 山人
★ 王穉登
★ 王百穀
★ 晚明
★ 文學場域
★ 位階
關鍵字(英) ★ Wang Zhideng
★ Wang Baigu
★ the late Ming period
★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 position
★ recluse/hermit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卅1
第一節 文學史視野下的晚明吳中文學場域卅1
第二節 理論採用及論述進路卅14
第三節 王百穀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卅28
第四節 本文研究動機及目的卅51
第五節 本文之取材及限制卅57
第二章 山人面貌
——王百穀身份之抉擇及認同卅63
第一節 書生軌跡——王百穀之身份抉擇卅63
第二節 山人如蚊——晚明吳中文學場域的山人現象卅84
第三節 清濁之間——王百穀之身份認同卅112
第四節 王百穀「山人」身份認同之探討卅125
第三章 文人風采
——王百穀處世的生存心態卅134
第一節 晚明布衣文人於文學場域中之抉擇卅136
第二節 王百穀的處世心態卅152
第三節 王百穀的處世姿態卅170
第四章 王百穀的生存之道
——王百穀的交游卅195
第一節 遊必有方:棄家出游的真相卅195
第二節 文學場域中的強弱連結卅214
第三節 伯樂知己:王百穀之交游(一)卅224
第四節 文壇巨擘:王百穀之交游(二)卅260
第五節 晚明友道意義之再省思卅299
第五章 販賣風雅
——王百穀的生存之資卅306
第一節 王百穀的生存之道卅307
第二節 千載之業:王百穀的象徵性資本卅325
第六章 遺珠
——王百穀地位之再衡定卅350
第一節 主流之外:王百穀地位之再思卅351
第二節 重構與再現:晚明文學流變之再探卅360
第七章 結論——本文回顧與展望卅371
附錄 世系、年譜簡表卅383
參考書目卅397
參考文獻 壹、中文專書部分:
一、王百穀專著部分:(依照出版時間分類)
(一)、單篇詩文集類:(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館藏縮影本)
《采真篇》:嘉靖三十八年(辛酉,1561)晉陵吳氏世恩堂刻本。
《雨航記》:嘉靖四十年(癸亥,1563)顧氏大石山房刻本。
《晉陵集》:嘉靖四十三年(丙寅,1566)吳履謙(幼元)春雨廊刻本。
《金昌集》:隆慶元年(丁卯,1567)延陵吳氏蕭疎齋刻本。
《客越志》:隆慶元年(丁卯,1567)延陵吳氏蕭疎齋刻本。
《燕市集》:隆慶四年(庚午,1570)靖江朱宅快閣刻本。
《青雀集》:隆慶四年(庚午,1570)靖江朱宅快閣刻本。
《明月篇》:萬曆五年(丁丑,1577)明刻本。
《竹箭編》:萬曆八年(庚辰,1580)清浦縣齋刻本。
《荊溪疏》:萬曆十二年(甲申,1584)常州吳宅雲棲館刻本。
《延令纂》:萬曆二十七年(己亥,1599)明刻本。
《清苕集》:萬曆三十一年(癸卯,1603)明刻本。
(二)、尺牘類:(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館藏縮影本)
《謀野集》:十卷,明萬曆十六年江陰郁氏玉樹堂刻本。
《謀野集》:八卷,明萬曆十六年江陰郁氏玉樹堂刊本。
《屠先生評釋謀野集》:四卷,明萬曆四十四年新安程德符刻本。
《新鐫赤水屠先生評釋謀野集》:四卷,明溧陽張氏學釣亭刻本。
(三)、總集類:(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館藏縮影本)
《王百穀集》,二十一種,四十二卷,明萬曆四十七年葉應祖刻本。
《尊生齋集》,二十九卷,明嘉靖末年至萬曆初年刊本。
《王百穀集》,存十二種,二十三卷,明萬曆四十七年屧金陵葉氏刊本。
《南有堂詩集》,明崇禎丙子年陳克懋刊本。
《南有堂集》,不分卷,明萬曆間(1573-1620)著者手稿本。台北市:正中書局,1970。
(四)、作者其他作品及編選著作:(依書名筆畫排列)
《丹青志》:台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台一版,1966。
《吳社編》:筆記小說大觀,第4編,第6冊,台北:新興書局,1970。
《吳社編》:收於王稼句,《蘇州文獻叢鈔初編》,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
《吳騷集》:阿英點校,上海市:貝葉山房發行,1936。
《奕 史》:學海類編,四百三十種,八百十四卷。
《唐詩選》:明李攀龍輯,王穉登評,明閔氏刻朱墨套印本。
《新編全像點板竇禹鈞全德記》:台北市:天一出版社,出版年不詳,明金陵唐氏廣慶堂刻本。
二、古人著述部分:(含今人點校本,依朝代、姓名筆畫排列)
〔周〕左丘明著,〔晉〕杜預集解,〔日〕竹添光鴻會箋:《左傳會箋》,台北市:鳳凰出
版社,1977。
〔周〕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市:世界書局,1961。
〔漢〕鄭玄:《毛詩鄭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
〔魏〕曹 丕:《典論》,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
〔梁〕劉 勰:《文心雕龍》,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台北市:中央研究院,1999。
〔北齊〕魏收著,中華書局編集部編:〈李洪之傳〉,《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王 勃:《王子安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吳士鑑等著,中華書局編集部編:《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李延壽著,中華書局編集部編:《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李 泌:《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范成大:《吳郡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宋〕陸游撰,陸費逵總勘,臺灣中華書局重校訂:《劍南詩稿》,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65。
〔元〕元好問著,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明〕文震孟撰,周駿富輯:《姑蘇名賢小紀》,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 ,第 148冊,台北市:明文出版社,1991。
〔明〕文震孟撰,周駿富輯:《姑蘇明賢續紀》,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 ,第 148冊,台北市:明文出版社,1991。〔明〕文徵明著 ,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王士性著,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
〔明〕王士驌:《中弇山人稿》,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別集類,第3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明〕王元翰:《凝翠集》,叢書集成續編, 第147冊,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1988。
〔明〕王夫之撰,中國船山協會編:《明詩評選》,船山遺書全集,第21冊,台北縣新店市:自由出版社,1972。
〔明〕王世貞撰,王雲五主編:《觚不觚錄》,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明〕王世貞撰,沈雲龍主編:《弇州山人四部稿》,台北市:偉文出版社,明代傳記叢刊,1965。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 394-39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山東:齊魯書社,1992。
〔明〕王世貞撰,沈雲龍主編:《弇州山人續稿》,明人文學叢刊,第22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明〕王世貞撰;周駿富輯:《弇州山人續稿碑傳》,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 ,第 55冊,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明〕王伯稠:《王世周先生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42冊,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33冊,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王 艮:《王心齋先生全集》,台北市:廣文書局,1987。
〔明〕王陽明:《傳習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明〕王錡著;張德信點校:《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王 鏊:《姑蘇志》,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
〔明〕申時行:《賜閒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37冊,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朱一是:《為可堂初集》,清順治丁酉(十四年,1657)海寧朱氏原刋本,台北市:國家圖書館微片影本。
〔明〕江盈科:《雪濤閣集》,明萬曆二十八年西楚江氏北京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縮影本,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明〕江盈科撰,黃仁生輯校:《江盈科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
〔明〕何大復:《何大復先生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明〕何心隱撰,容肇祖整理:《何心隱集》,台北市:弘文館,1986。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余 懷:《板橋雜記》,南京:廣陵古籍出版社,南京稀見文件叢刊,2006。
〔明〕吳秀之等修, 曹允源等纂:《吳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8號,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69。
〔明〕呂 坤:《閨範圖說》,明萬曆庚寅(十八年)刊本。
〔明〕宋登春:《宋布衣集》,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第68冊,萬曆梁溪談氏天籟堂刻本。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50冊,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李 贄:《李贄文集˙焚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明〕李 贄:《李贄文集‧藏書》,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2000年。
〔明〕李 贄:《焚書》,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1984。
〔明〕李攀龍輯,王穉登評:《唐詩選》,明閔氏刻朱墨套印本,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第16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明〕邢 侗:《來禽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61冊,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林世遠等纂修:〈風俗〉,《正德姑蘇志》,北京市:書目文獻社,1993。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219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卓明卿:《卓光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58冊,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俞允文:《仲蔚先生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第13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俞 憲:《盛明百家詩》,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第304-305冊,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洪 恩:《雪浪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90冊,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范景文:《范文忠公集》,叢書集成新編,第76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5。
〔明〕茅元儀:《石民江村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別集類,第7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明〕茅元儀:《石民四十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別集類,第11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明〕唐 寅著,周道振、張月尊輯校:《唐伯虎全集》,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重印本。
〔明〕秦淮寓客:《綠牕女史》,古本小說叢刊,台北市:天一出版社,1985。
〔明〕夏允彝:《岳起堂稿序》,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第 175冊,台北市: 新文豐出版社,1988。
〔明〕孫齊之:《松韻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42冊,1997。
〔明〕孫 宜:《洞庭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集部,第10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孫 肩:《甲乙雜著》,叢書集成初編‧文學類,第2460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
〔明〕徐泌著;周駿富輯:《明畫錄》,明代傳記叢刊‧藝林類,台北:明文書局,1991。
〔明〕徐 熥:《徐熥集》福建叢書第三輯之四,影本,揚州:廣陵書社,2005。
〔明〕徐學謨:《鵝池生傳》,畿輔叢書,第192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明〕真 可:《紫柏老人集》,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
〔明〕笑笑生著;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詞話》,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袁宏道:《袁中郎先生全集》,明代論著叢刊,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1976。
〔明〕袁宏道著, 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袁 煒:《袁文榮公詩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第104冊,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高 棅:《唐詩品匯》,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明〕夏 基:《隱居放言》,清康熙卅二年刊本,日本內閣文庫影本,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梅鼎祚:《鹿裘石室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明〕屠 隆《由拳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屠 隆《白榆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5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屠 隆《栖真館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2003。
〔明〕張 岱,〔清〕王文誥評:《陶庵夢憶》,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第1260冊,北京圖書館乾隆五十九年王文誥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明〕張 岱著,云告點校:《琅嬛文集》,長沙市:岳麓書院,1985。
〔明〕張 怡:《玉光劍氣集》,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28-30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明〕張海鵬,王廷元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85。
〔明〕張景祁等撰,葉衍蘭繪圖:《秦淮八豔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
〔明〕張德夫修,皇甫汸增輯,朱鼎玲等編:《長洲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23冊,上海:上海書局,1990。
〔明〕張鳳翼:《處實堂續集》,續修四庫全書‧ 集部集類,第 1353冊 ,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5。
〔明〕張翰著,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曹胤儒:《盱壇直詮》,台北市:廣文書局,1977。
〔明〕曹學佺:《石倉文稿》,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66-136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曹學佺:《石倉詩稿》,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別集類,第 143冊,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1997。
〔明〕深 有:《黃檗無念禪師複問》,《嘉興藏》,第20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明〕都 穆:《聽雨紀談》,叢書集成新編‧史地類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陳子龍著,王昶編:《陳忠裕公全集》,嘉慶八年簳山草堂本,台北:環球出版社,1966。
〔明〕陳 束:《陳后岡詩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 第90册,1997。
〔明〕陳鼎輯:《東林列傳》,台北市:明文書局,1991。
〔明〕陳繼儒:《白石樵真稿》, 四庫禁燬叢書叢刊‧集部別集類, 第66冊,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明〕陳繼儒:《虎薈》,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明〕陳繼儒:《梅顛稿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87-188冊,1997。
〔明〕陳繼儒:《巖栖幽事》,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明〕陳繼儒:《寶顏堂祕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明萬曆繡水沈氏刻本,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陳繼儒《晚香堂集》,四庫禁燬叢書叢刊,集部別集類,第66冊,明崇禎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明〕陸世儀:《復社紀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第43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陸 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陸雲龍等選評,蔣金德點校:《明人小品十六家》,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明〕陶宗儀:《輟耕錄》,台北市:世界書局出版,1980。
〔明〕費元祿:《晁采館清課》,上海市 :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6。
〔明〕馮時可:《馮元成選集》,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集部別集類,第161-16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明〕馮夢龍編纂,關德棟選注:《卦枝兒/山歌》,濟南市:濟南出版社,1992。
〔明〕童 佩:《童子鳴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42冊,1997。
〔明〕黃省曾:《吳風錄》,揚州市:廣陵書社,2003。
〔明〕黃姬水:《白下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86冊,1997。
〔明〕黃姬水:《高素齋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86冊,1997。
〔明〕黃姬水:《黃淳父先生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86冊,1997。
〔明〕黃汝亨:《寓林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42冊,1997。
〔明〕葉 盛:《水東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續修四庫全書‧ 史部傳記類,第5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鄒迪光:《鬱儀樓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34冊,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鄒迪光:《調象庵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34冊,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鄒迪光:《石語齋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34冊,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劉仕義:《新知錄》,叢書集成新編‧ 文學類,第88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5。
〔明〕潘之恒:《涉江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42冊,台南縣柳營鄉: 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
〔明〕錢希言:《戲瑕》,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 ,第97冊,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明〕薛應旂:《方山薛先生全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謝肇淛:《小草齋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66-136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謝肇淛:《小草齋集續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66-136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7。
〔清〕西周生輯:《醒世姻緣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朱彝尊:《明詩綜》,四庫文學總集選刊,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朱彝尊撰,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清〕沈家本:《歷代刑法考》,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877第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清〕梁章鉅:《楹聯續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清〕陳 田:《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陳田著、周駿富輯:《明詩紀事》,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台北:明文書局,1991。
〔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彙傳》,清光緖五年刊本,江蘇省: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 揚州古籍書店發行,1990。
〔清〕黃協塤:《鋤經書舍零墨》,叢書集成三編‧文學類,第7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清〕黃宗羲:《明文授讀》,山東煙台:齊魯書社,1997。
〔清〕黃宗羲編選:《明文海》,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58冊,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5。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
〔清〕楊 綸:《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楊激雲修,顧曾垣纂:《光緒泰興縣志》,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清〕葉滋森等修,褚翔等纂:《靖江縣誌》,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 第46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趙 翼:《二十二史剳記》,叢書集成初編,第3115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清〕趙 翼:《二十二史剳記》,叢書集成初編‧史地類,第105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清〕趙 翼:《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清〕蔣士銓著,周妙中點校:《蔣士銓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龍文彬:《明會要》,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1。
三、今人專著部分:(依照姓名筆畫排列)
丁功誼:《錢謙益文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明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上海圖書館編:《上海館藏明代尺牘》,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中研院史研所編:《明實錄‧武宗實錄》,台北市:中研院史研所,1967。
牛若麟纂輯:〈吳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書店,1990。
王秀琴編/胡文愷選:《歷代名媛書簡》,長沙:商務印書館,1942。
王國平,唐力行:《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8。
王稼句著:《蘇州文獻叢鈔初編》,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
王學泰編:《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台灣中央圖書館編:《名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7。
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80。
江燦騰:《人間淨土的追尋》,台北:稻鄉出版社,1989。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市:正中書局,1970。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市:學生書局,1979。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縣板橋:稻香出版社,2002。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何冠彪:《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7。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2。
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易聞曉:《公安派的文化闡釋》,濟南:齊魯書社,2003。
吳文志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吳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中國方志叢書‧江蘇省吳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吳恩培:《吳文化概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吳調公,王愷:《自在、自娛、自新、自懺——晚明文人心態》,蘇州市: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
李 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北京:三聯書店,2003。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5。
李聖華:《晚明詩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李奭學:《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5。
周作人:《風雨談》,湖南:岳麓書社,1987。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孟 森:《明清史講義》,台北市:台灣古籍,2006。
孟 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理論》,台北市:2006。
林同華:《中華美學大辭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林其賢:《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邵毅平:《中國文學中的商人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造理論》,台北市:桂冠出版社,1998。
邱敏捷:《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出版社,1993。
阿 英:《阿英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79。
姜亮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台北市:台灣商印書館,1993。
南炳文主編:《佛道祕密宗教與明代社會》,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
查清華:《明代唐詩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胡益民:《張岱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30。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孫 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孫青春:《明代唐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徐 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會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徐朔方,孫秋克:《明代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徐揚尚:《明清經典小說重讀:尋找失落的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高宣智:《布爾迪厄》,台北市:揚智出版社,2002。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店,1973。
陸 林:《知非集:元明清文學與文獻論稿》,合肥:黃山書社,2006。
張 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南:國家出版社,1984。
張光賓:《中國書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7。
張建德:《明代山人文學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張海鵬,王廷元:《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85。
張國光,黃清泉編:《晚明文學革新派公安三袁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張劍慧:《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張德建:《明代山人文學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張 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市:國家出版社,1983。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市:藍燈文化事業,1992。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陳 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陳 垣:《明末滇黔佛教考》,台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香港:波文書局,1981。
陳文新:《明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陳平原:《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陳建華:《中國江浙地區十四至十七世紀社會意識與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型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陳萬益:《明清小品》,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3。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6。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86。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
曾昭旭,《孔子和他的追隨者》,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出版社,1993。
費振鐘:《墮落時代》,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出版社,2002。
馮小祿:《明代詩文論爭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
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論》,武漢市: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縣汐止鎮:食貨出版社,2003年。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黃保真等著:《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台北市:洪葉文化,1994。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及附錄》,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
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昭明文史叢書4,台北市:昭明出版社,1999。
萬 明:《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葉慶炳、邵紅編:《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葉樹聲、余敏輝:《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葛 荃:《權力宰制理性:士人傳統政治文化與中國社會》,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廖炳惠:《關鍵詞200 : 文學與批評硏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熊禮匯:《明清散文流派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趙 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趙樹功:《中國尺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輔仁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台北:學生書局,2002。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市:華正書局,1990。
劉志琴:《晚明史論——重新認識末世衰變》,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劉明今、袁震宇:《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潘桂明:《中國的佛教》,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滕新才:《且寄道心與明月——明代人物風俗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蔡景康編選:《明代文學論》,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鄭 焱:《中國旅遊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型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鄧紹基,史鐵良:《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錢杭,承載合著:《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台北市:南天出版社,1998。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
戴 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謝國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謝國楨:《明清筆記叢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9。
羅宗強:《明代后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譚 坤:《晚明越中曲家群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蘇州歷史博物館,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南京大學明清史硏究室合編:《明清蘇州工商業
碑刻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顧偉康:《襌宗六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龔篤清:《明代八股文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龔鵬程:《思想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書局,1994。
貳、外文專書部分
一、原文專書、期刊論文:(依字母、筆畫排列)
Clunas, Craig: Superfluous things :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
Craig Clunas. Urbana. Chicago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1991.
Craig,Clunas: 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North of
Americ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F.W.Mote: Imperial China 900-180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Hucker, Charles Oscar: China's imperial past :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Kai-wing Chow. :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Mark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No. 6.( May
1973), pp 1360-1380。
Michel Hockx, ed., : The Literary Field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9.
Pierre Bourdieu: A Critical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9.
Pierre Bourdieu: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3.
Pierre Nora: Realms of Memor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ench Past. U.S.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Richard Harker, Cheleen Mahar and Chris Wilk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 .The Macmillan Press. 1990.
Timothy Brook,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Hawaii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日〕大木康:〈山人陳繼儒とその出版活動〉,《山根教授退休紀念˙明代史論叢》,1990年3月,頁1233-1252。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
〔日〕大木康:《中囯遊里空間 : 明清秦淮妓女の世界》東京:青土社,2001。
〔日〕山井涌:《明清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
〔日〕合山究:〈明末清初の山人隱士研究〉,《明代清言集》,東京:講談社,1986。
〔日〕合山究:《明代清言集》,東京:講談社,1986。
〔日〕岩間一雄:《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東京:未來社,1968。
〔日〕金文京:〈明代萬曆年間の山人の活動〉,《東洋史研究會》第61卷,第2號,2002
年9月。
〔日〕青木正兒:《青木正兒全集》,東京:春秋社,1983。
〔日〕島田虔次:《中國における近代思維の挫折》,東京:筑摩書房,1970。
〔日〕奧崎裕司:《中國鄉紳地主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78。
〔日〕奧崎裕司編:《山根教授退休紀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
〔日〕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
〔日〕鈴木正:〈明代山人考〉,《山根教授退休紀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375-389。
〔日〕橫田輝俊:〈明代的古文和八股文〉,The Hiroshima University Studies,
Volume.36,1976.11.
二、翻譯著述:(依國名、姓名筆畫排列)
〔日〕大木康著,辛如意譯:《秦淮風月:中國遊里空間》,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
〔日〕小野和子著;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日〕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日〕宮崎市定等著,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39。
〔日〕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日〕野口善敬:《譯注清初僧諍記》,日本福岡:中國書店,1989。
〔日〕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和譯,:《縱樂的困惑——明
朝的商業與文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4。
〔法〕朋尼維茲Pierre Bonnewitz,著;孫智綺編譯:《布爾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市:
麥田出版社,2002。
〔法〕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華康德(L. D. Wacquant)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思社會學引導》,北京:中央編譯出版,1998。
〔法〕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法〕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王志弘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台北:明文書局,2002。
〔法〕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包亞明編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
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法〕布魯格華爾特(Brugger, Walter)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史辭典》(台北:華香園
出版社,1997。
〔法〕勒高夫‧克雅(Le Golf, de Jacques)著郝名瑋譯:《史學研究的新問題新方法新對
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
〔英〕克瑞兹威爾(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等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台北市:群學出版社,2006。
〔英〕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
第三版,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
〔美〕牟復禮(F.W.Mote)等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2006。
〔美〕約翰‧R‧霍爾(John˙R˙Hall),〔美〕瑪麗‧喬‧尼茲(Mary Jo Neitz)著,周曉
虹,徐彬譯:《文化:社會學的視野》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美〕宇文所安(Owen, Stephen)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美〕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三聯書店,
2000。
〔美〕林達‧約翰遜(Johnson, L.C.)主編,成一農譯:《帝國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
巨流出版社,2003。
〔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顏宜葳譯;《綴珍录——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高彥頤(Ko, Dorethy)著、李智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美〕戴維斯沃茨(David Swartz)著、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上海:上海譯文出版
社,2006。
〔美〕羅普(Rubecca Rupp)著;洪蘭譯:《記憶的秘密》,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3。
〔義〕利瑪竇,〔比〕金尼閣著,何高濟等譯:《利瑪竇中國札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2001。
〔義〕艾柯(Umberto Eco)等著;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德〕海登-林許(Heyden-Rynsch, Verena von der)著;張志成譯:《沙龍——失落的文化搖
籃》,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2003。
叁、中文期刊論文
一、文期刊論文
牛建強:〈明代山人群體的生成所透射出的社會意義〉,《史學月刊》,1994年,第2期,頁30-36。
王水照:〈作品、產品與商品——古代文學作品商品化的一點考察〉,《文學遺產》,第2期,2007年5月,頁4-12。
王汝壽:〈王稚登作《金瓶梅》說獻疑〉,《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第2卷,第2期,2000年6月,頁68-71。
王春瑜:〈明人文集的人文傳統〉,《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明人文集與明代學術研究研討會,2000年,4月,頁376-387。
何芳洲:〈讀王百穀傳〉,《人間世》第29期,頁14-17。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1-39。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4期,2000年,12月,頁145-210。
李 斌:〈晚明山人與晚明士風——以陳眉公為主線〉,《學術月刊》第38卷,6月號,2006年6月,頁142-147。
李世英:〈論錢謙益與朱彝尊詩學觀的異同〉,《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8卷,第2期,1996年,6月,頁13-18。
李聖華:〈重估明代學術價值,建構「明學」研究新體系——從竟陵派「學直淺陋談起」〉,
李聖華:〈晚明山人與山人詩〉,《西北師大學報》第39卷,第4期,2002年,7月,頁77-82。
周振鶴:〈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遊風氣的形成〉,「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學術研究會」會議論文,台北:國家圖書館,2000年。
林皎宏:〈晚明黃山旅遊的興起〉,《史原》,1993年10月,第19期,頁131-171。
林童照:〈對布爾迪厄「象徵性權力」概念的一個理解〉,2002第二屆海峽兩岸科學技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7月,頁1-12。
〔日〕金文京:〈晚明山人之活動及其來源〉,《明代文化研究專輯》,2002年,頁37-42。
〔日〕 金文京:〈晚明山人俞安期的活動〉,City Life in Jiangnan:From Late Imperial to Early Modern China研討會,中研院史語所、哈佛大學合辦,2006年10月。
阿 英:〈讀王百穀《謀野集》〉,《人間世》,第9期,1934,頁29-33。
查清華:〈明代唐詩的評點〉,《中國典籍與文化》,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2005年,第1期,頁68-73。
查清華:〈從「末五子」到許學夷:格調論唐詩的深化與蛻變〉,《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社會哲學科學版),第3期,2004年,5月,頁93-97。
頁8-16。
涂柏辰:〈清閑與戒懼—從陳繼儒見晚明文人心態〉,全球化下明史之新視野學術會議論文,2007年,10月29日,頁1-42。
徐 林:〈明代中後期隱士與山人文化透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37-141。
桂心儀:〈浙東布衣歌手明臣〉,《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7卷,第1期,1993年,3月,頁6-10。
張永剛:〈王世貞卒年考〉,《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2004年,3月,頁81-82。
張明海,劉再華:〈王船山論明詩評論〉,《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年,2月,頁103-105。
張德建:〈小品盛行與晚明文學權力的下移〉,《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春之卷,頁136-148。
張靜秋:〈放行性文繪浮世——陳繼儒文學研究之二〉,《寧波大學學報》第15卷,第3期,2002年9月,頁10-13。
莫立民:〈明朝閩中詩群名家點將錄——兼說明朝閩地詩歌文化世家〉,《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頁52-59。
陸 林:〈《元氣集》與清初江南書籍刻印價格》〉,《文學遺產與古代經濟生活研討會》,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2006年11月25-26日。
許 龍:〈自負‧自戀‧自瀆——試論屠隆的文人心態上〉,《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頁56-60。
許 龍:〈自負‧自戀‧自瀆——試論屠隆的文人心態下〉,《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頁60-65。
許麗芳:〈重組與對話——晚明小品真自我書寫〉,《國文學誌》,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1990年12月,頁55-73。
郭英德:〈明代文人結社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頁28-34。
陳文新:〈近二十年來明代詩學研究綜述〉,《青海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4期,頁
陳文新:〈信心論與信古論在晚明融合的學理依據及其歷程〉,《山東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2月,頁108-111。
陳文新:〈真詩在民間——明代詩學對同一命題的多重闡釋〉,《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1年,頁78-82。
陳建勤:〈明清時期的旅遊消費及其支出──以長江三角洲為例〉,《消費經濟》,2000年,第4期,頁63-65。
陳建勤:〈論「游道」 ──明清文士旅遊觀研究之一〉,《旅遊月刊》, 2000年8月,第4期,頁64-68。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第三卷,第1期,1992年,頁69-94。
陳慶元:〈晚明詩人徐熥論——兼論荊山徐氏儒業與文學之興衰〉,《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秋之卷,頁60-73。
陳慶元:〈晚明詩家謝肇淛——兼論《小草齋集》的傳藏〉,《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頁63-72。
馮保善:〈山人小史——兼論明清山人知識群體的生成〉,《尋根》,2005年,4月,第8期,頁84-94。
馮保善:〈清濁之間:晚明布衣詩人王穉登〉,《文史知識》,2007年,第2期,頁63-73。
馮保善:〈凌濛初交游考〉,《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1期,頁188-197。
馮保善:〈凌濛初交游新探〉,《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1期,頁75-78。
馮保善:〈凌濛初家世略述〉,《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2003年,第2期,頁46-49。
馮保善:〈凌濛初與王稚登〉,《江海學刊》2000,第4期,頁163-164。
馮保善:〈凌濛初與晚明文藝思潮〉,《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2期,頁63-73。
黃卓越:〈明代中期吳中詩派文體統觀〉,《中國語言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文學評論》,2006
年,3月,頁30-38。
黃卓越:〈明正嘉年間山人文學及社會旨趣的變遷〉,《文學評論》第5期,2003年,頁54-64。
黃卓越:〈晚明性靈說之佛學淵源〉,中國語言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文學評論》,1995年,4月,頁118-129。
黃果泉:〈李漁:及文士與商賈於一身〉,《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1995年,第5期,頁62-65。
黃繼持:〈明代中葉文人型態〉,《明清史集刊》,第1卷,香港大學徐朗星學術研究基金會,1985。
簡錦松:〈論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之批評立場〉,南華大學,《文學新鑰》,第2期,2004年7月,頁127-157。
廖天敏:〈曹學佺的生平及著作書目簡介〉,福州:福建圖書館學會通訊,1980年,第3期。
廖咸浩:〈前衛運動的焦慮:詩與小說的典律空間之爭〉,台北:《中外文學》,1993年6月,253期。
廖肇亨:〈雪浪洪恩初探——兼題東京內閣文庫所藏《谷響錄》〉,台北,《漢學研究》,1996年12月,第14卷,第2期。
趙軼峰:〈山人與晚明社會〉,《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頁8-16。
劉曉東:〈科舉危機與晚明士人社會的分化〉,《山東大學學報》,2002年2月,頁103-108。
劉曉東:〈晚明士人生計與士風〉,《東北師大學報》第1期(總189期),2001年,頁17-22。
魯 歌:〈《金瓶梅》作者「王穉登」簡論〉,《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03期,頁47-52。
蕘 公:〈談明季山人〉,《古今》第十五期,1934,頁17。
嚴志雄:〈錢謙益攻排竟陵鍾、譚側議〉,《中國文哲所通訊》第十四卷,第二期,收錄於《錢謙益文學研究專輯》,2004年,6月,頁93-119。
顧詰剛:〈明代文字獄禍考略〉,《東方雜誌》32卷,14期,1935年。
二、碩博士論文
毛文芳:《董其昌逸品觀念之研究》,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李鳳萍:《晚明山人陳眉公研究》,台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林嘉琦:《晚明文人之觀物理念及其實踐——以陳繼儒《寶顏堂祕笈》為主要觀察範疇》台北縣淡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台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邱誌勇:《消費藝術/電視廣告象徵符號的建構》,台北縣新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硏究所碩士論文,1998。
張嘉昕:《明代的旅遊生活》,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盧文楣:〈晚明文人自覺意識及其實踐之研究〉,台北縣淡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蕭敏材:〈羅近溪思想研究〉,中壢市: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ong) 審核日期 2008-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