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32209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7 、訪客IP:18.188.99.234
姓名 曹哲瑋(Che-Wei Ts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土木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箱型鋼結構於三維載重下之承載行為
相關論文
★ 隅撐鋼結構耐震性能研究★ 含斜拉鋼筋之中空複合構件於三維載重下之耐震行為
★ 應用不同尺度隅撐之鋼結構耐震性能研究★ 雙孔中空複合構件耐震性能研究
★ 具挫屈控制機制之隅撐構架耐震行為研究★ 圓形中空複合構材耐震性能研究
★ 多層多跨隅撐鋼結構之耐震性能研究★ 隅撐抗彎構架之性能設計研究與分析
★ 配置開槽消能鋼板之預力式橋柱耐震性能研究★ 具鋼板消能裝置之隅撐結構耐震行為研究
★ 中空鋼骨鋼筋混凝土耐震補強有效性研究★ 具自復位隅撐鋼結構耐震性能研究
★ 具自復位梁柱接頭隅撐鋼結構耐震性能研究★ 具消能隅撐內框架之構架耐震性能研究
★ 具摩擦消能機制之Y型隅撐鋼結構耐震性能研究★ 全鋼線網圍束中空複合構材之扭轉撓曲行為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對於單柱系統,多維地震力下容易產生彎矩及扭矩的組合載重,減低構件強度與韌性。在地震頻繁的台灣,鋼結構被廣泛地應用在橋梁及房屋的耐震設計上。箱形斷面除了具有較高的強度/質量比、雙軸皆具有較高之抗彎強度,並且具有較開放型斷面高之扭矩強度和側向扭轉挫屈強度等特性。所以此種斷面極適合應用在橋墩設計及柱設計上。
當結構物受強烈地震擾動時,構件在此複雜組合載重作用下,結實斷面仍有可能因此產生局部挫屈而破壞。本篇論文以三組不同斷面參數之結實斷面共二十一個,分別進行軸力、彎矩、扭矩之三維組合載重實驗,以此探討箱型斷面在局部挫屈發生後強度遞減的變化,以及不同斷面參數在反覆荷重下,軸向力對構件斷面挫屈強度及韌性之影響。
摘要(英) ABSTRACT
Steel structures possess high strength and significant ductility thus are effective structural forms for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designed for seismic resistant purposes must develop effective performance when they are subjected to general combined loads, including axial load, bending moment and torsion.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seismic performance of hollow steel box sections under combined three-dimensional load. Although hollow steel box sections possess high torsional rigidity and significant flexural strength on both directions, the member’s flexural performance is affected when coupled torsion is applied because twisted sections will alter the flex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tions.
A series of three-dimensional loading tests of hollow steel box members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members’ performance under earthquakes.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mber’s flexural performance is governed by the section’s aspect ratio as well as the magnitude of applied torsion. An interaction equation among axial load, bending moment and torsion is also proposed for design references.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照片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 研究方向與內容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2-1 相關研究 4
2-2 相關設計規範 6
2-2-1 寬厚比 6
2-2-2 柱之有效長度係數 8
2-2-3 容許應力設計法對壓力構件之設計規範 8
2-2-4 極限強度設計法對壓力構件之設計規範 9
2-2-5 受壓構材承受彎矩與軸力交互作用時,需滿足極限設計法規範之規定 10
第三章 理論闡述 11
3-1 純鋼管撓曲強度 11
3-2 純鋼管扭轉強度 12
3-3 柱的現代設計理論 13
第四章 實驗規劃與流程 15
4-1 實驗規劃 15
4-1-1 研究參數 15
4-1-2 試體編號說明 16
4-1-3 試體製作 16
4-1-4 實驗週邊設備 17
4-2 實驗方法與流程 18
第五章 實驗觀察與分析 22
5-1 實驗觀察 22
5-1-1 加載模式M系列 22
5-1-2 加載模式MP系列 24
5-1-3 加載模式S-MT系列 26
5-1-4 加載模式S-MTP系列 27
5-1-5 加載模式L-MT系列 29
5-1-6 加載模式L-MTP系列 31
5-1-7 加載模式T系列 32
5-2 實驗結果分析 34
5-2-1 破壞模式 34
5-2-2 構件極限強度 35
5-2-3 勁度衰減分析 35
5-2-4 能量消散分析 36
5-2-5 強度衰減分析 3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41
6-1 結論 41
6-2 建議 42
參考文獻 43
表目錄
表2.1 常見的柱有效長度係數 46
表4.1 實驗試體斷面與其性質 47
表5.1 位移加載歷時 48
表5.2 試體之降伏位移比與挫屈位移比 49
表5.3 試體之降伏強度與極限強度 50
表5.4 試體之極限彎矩強度與極限扭矩強度 51
圖目錄
圖4.1 試體斷面示意圖 52
圖4.2 彎矩載重實驗配置圖 53
圖4.3 彎矩與軸力組合載重實驗配置圖 54
圖4.4 彎矩與扭矩組合載重實驗配置圖 55
圖4.5 三維組合載重實驗配置圖 56
圖4.6 純扭矩載重實驗配置圖 57
圖5.1 試體M-A荷重-位移關係圖 58
圖5.2 試體M-B荷重-位移關係圖 58
圖5.3 試體M-C荷重-位移關係圖 59
圖5.4 試體MP-A荷重-位移關係圖 59
圖5.5 試體MP-B荷重-位移關係圖 60
圖5.6 試體MP-C荷重-位移關係圖 60
圖5.7 試體S-MT-A荷重-位移關係圖 61
圖5.8 試體S-MT-B荷重-位移關係圖 61
圖5.9 試體S-MT-C荷重-位移關係圖 62
圖5.10 試體S-MTP-A荷重-位移關係圖 62
圖5.11 試體S-MTP-B荷重-位移關係圖 63
圖5.12 試體S-MTP-C荷重-位移關係圖 63
圖5.13 試體L-MT-A荷重-位移關係圖 64
圖5.14 試體L-MT-B荷重-位移關係圖 64
圖5.15 試體L-MT-C荷重-位移關係圖 65
圖5.16 試體L-MTP-A荷重-位移關係圖 65
圖5.17 試體L-MTP-B荷重-位移關係圖 66
圖5.18 試體L-MTP-C荷重-位移關係圖 66
圖5.19 試體T-A扭矩-扭轉角關係圖 67
圖5.20 試體T-B扭矩-扭轉角關係圖 67
圖5.21 試體T-C扭矩-扭轉角關係圖 68
圖5.22 A系列試體強度包絡線 69
圖5.23 B系列試體強度包絡線 69
圖5.24 C系列試體強度包絡線 70
圖5.25 A、B、C各系列試體強度衰減率與極限扭矩強度關係圖 70
圖5.26 A系列試體正規化勁度與位移關係圖 71
圖5.27 B系列試體正規化勁度與位移關係圖 71
圖5.28 C系列試體正規化勁度與位移關係圖 72
圖5.29 A、B、C各系列試體勁度衰減率與極限扭矩強度關係圖 72
圖5.30 A系列試體累積消能能量關係圖(1) 73
圖5.31 B系列試體累積消能能量關係圖(1) 73
圖5.32 C系列試體累積消能能量關係圖(1) 74
圖5.33 A系列試體累積消能能量關係圖(2) 74
圖5.34 B系列試體累積消能能量關係圖(2) 75
圖5.35 C系列試體累積消能能量關係圖(2) 75
圖5.36 A、B、C各系列試體正規化累積能量( )與極限扭矩強度關係圖 76
圖5.37 彎矩-扭矩組合載重下之強度衰減關係圖 77
圖5.38 與B/D線性迴歸關係圖 77
圖5.39 三維組合載重下之強度衰減關係圖 78
圖5.40 A系列試體於偏心載重作用下之試體強度 78
圖5.41 B系列試體於偏心載重作用下之試體強度 79
圖5.42 C系列試體於偏心載重作用下之試體強度 79
圖5.43 因軸力施加造成之極限彎矩強度下降 80
照片目錄
照片1 實驗試體全景 81
照片2 實驗儀器 81
照片3 試體M-A之破壞情形 82
照片4 試體M-B之破壞情形 83
照片5 試體M-C之破壞情形 84
照片6 試體MP-A之破壞情形 85
照片7 試體MP-B之破壞情形 86
照片8 試體MP-C之破壞情形 87
照片9 試體S-MT-A之破壞情形 88
照片10 試體S-MT-B之破壞情形 89
照片11 試體S-MT-C之破壞情形 90
照片12 試體S-MTP-A之破壞情形 91
照片13 試體S-MTP-B之破壞情形 92
照片14 試體S-MTP-C之破壞情形 93
照片15 試體L-MT-A之破壞情形 94
照片16 試體L-MT-B之破壞情形 95
照片17 試體L-MT-C之破壞情形 96
照片18 試體L-MTP-A之破壞情形 97
照片19 試體L-MTP-B之破壞情形 98
照片20 試體L-MTP-C之破壞情形 99
照片21 試體T-A之破壞情形 100
照片22 試體T-B之破壞情形 101
照片23 試體T-C之破壞情形 102
照片24 彎矩之破壞模式 103
照片25 彎矩與扭矩聯合作用之破壞模式 103
照片26 純扭矩之破壞模式 10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1989),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 Allowable Stress Design and Plastic Design, Chicago, Ill..
[2]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1993), Load and Resistance Factor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 Chicago, Ill.
[3]Bjohovde, R.(1972),“Deterministic and probabilistic apprpachs to the strength of steel columns.”, Ph.D.Dissertation, Lehigh University.
[4]Chen, Sheng-Jin and Chang, S.C.(1993), “Residual stresses in welded jumbo box columns”, J.Construct. Steel Research, Vol.25.
[5]Chen, Sheng-Jin and Shen, K.C.(1992),“Strength of welded jumbo box columns”, J.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Vol.15, No.5.
[6]Salmon, C.G. and Johnson, J.E.(1999), Steel Structures, Design and Behavior, Harper and Row, New York.
[7]Yu, W.W.(1991), “Cold-formed steel design”, 2nd ED.John Wiley & Sons, Inc.
[8]Johnston, B.G.(1967), “The strutural metal column: a chronology, test methods for compression members“, ASTM STP 419, Am Soc Testing Mats.
[9]Galambos, T.V.(1988), “Guide to stability design criteria for metal structure”, Fourth Deition.
[10]Shanley, F.R.(1947), “Inelastic column theory”, Jour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4, 5, pp.261-264.
[11]Chu, K.H. and Johnson, R.B.(1974), “Torsion in beams with open sections”, 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 ASCE, 100, ST7, pp.1397-1419.
[12]Goldberg, J.E.(1953), “Torsion of I-type and H-type beams”, Transactions, ASCE, 118, pp.771-793.
[13]Haaijer, G. and Thurlimann, B.(1960), “Inelastic buckling in steel”, Transactions, ASCE, 125, pp.308-344.
[14]Lyse, and Johnston(1936), “Structural beams in torsion”, Transactions, ASCE, 101, pp.857-926.
[15]Sherbourne, A.N. and Korol, R.M.(1972), “Post-buckling of axially compressed plates”, 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 ASCE, 98, ST1, pp.2223-2234.
[16]Timoshenko, S.(1945), “Theory of bending, torsion, and buckling of thin-walled members of open cross-section“, J.Franklin Inst., 5, p.201-219, p249-268, and pp.343-361.
[17]Watanabe, E.,Sugiura, K., Kanou, M., Kitahara, T. and Mori, T.(1989), “Cyclic response of thin tubular beam-columns“, ASCE, Winter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Dec.pp10-15.
[18]陳生金,張學誠,沈光誠,“鋼柱結構行為研究”結構工程,第五卷第四期,民國七十九年。
[19]徐永豐,『三維載重下之鋼結構局部挫屈行為』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民國八十五年。
[20]梁禮麟,『中空鋼骨鋼筋混凝土撓曲行為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民國八十九年。
[21]陳逸瑋,『鋼管混凝土柱形狀因素於扭轉韌性行為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民國九十一年。
[22]陳惠發,金文森,周綏平,段煉,『鋼結構設計—荷載與抗力係數設計法』,科技圖書,民國八十八年。
[23]陳生金,『鋼結構設計—極限設計法與容許應力設計法』,科技圖書,民國九十二年。
[24]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鋼結構設計手冊—極限設計法』,科技圖書,民國九十二年。
[25]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鋼結構設計手冊—容許應力設計法』,科技圖書,民國九十二年。
指導教授 許協隆(Hsieh-Lung Hsu) 審核日期 2005-7-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