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3231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3.145.191.22
姓名 賴奕維(yi-wei l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機械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虛擬電擊去顫術模擬系統之研究
相關論文
★ 反應性磁控法濺鍍氮化鈦鎢薄膜磨潤行為研究★ 應用田口方法於發光二極體導線架 射出成型參數最佳化之研究
★ 應用田口方法於半導體晶圓盒製造最佳化★ 虛擬護理數位診斷模擬系統開發之研究
★ 虛擬射出成型試驗機之研究★ 藥柱疲勞特性與壽限評估模式之研究
★ 網際網路虛擬護理照護數位模擬系統之研究★ 虛擬實境應用於手部復健與電動輪椅模擬系統之研發
★ 縮尺發動機振動與疲勞壽限之研究★ 應用駕駛模擬器探討震動防撞警示系統之技術開發與研究
★ 虛擬實境應用於坐姿平衡訓練系統之研究★ 符合SCORM規範之射出成型數位學習系統建置與研究
★ 虛擬場景模組化與自動編輯系統開發之研究★ 虛擬內視鏡基礎技術訓練系統學習轉移之研究
★ 聚縮醛(POM)機械性質之射出成型條件最佳化研究★ A533與A508鋼材疲勞裂縫成長特性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運用虛擬實境的技術發展一套可在個人電腦環境下操作之電擊去顫術的模擬系統。此系統可以學習電擊去顫術的操作流程與相關知識。並於操作者的整個操作過程中,詳細紀錄操作者之操作過程,以作為往後學習評量與系統改進之參考依據。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分為兩個部份,分別是系統開發與系統驗證。
系統開發方面,主要是由3DS架構整個虛擬電擊去顫術之場景。再經由Visual Basic與EON來架構整個系統的操作介面。Visual Basic主要負責對整個程式操作上的整合,藉由接收操作者於操作介面上的操作行為,對場景做適當的改變達到與使用者互動的效果,並對系統狀態做不同的設定,建立最佳的模擬環境,及負責管理使用者的資料,作為日後評估與分析之用。
在系統驗證方面,本研究對系統共進行三項驗證,分別是學習性分析、信度分析及評估最佳之訊息組合。經由學習性實驗可得到操作者的學習曲線及穩定操作系統前所需之練習次數。而利用信度實驗與學習性實驗之實驗數據,經由統計分析比對後,可驗證系統是否具有信度。訊息回饋實驗之目的,在於利用操作者於不同訊息提示條件下之操作時間及錯誤次數,經由統計分析的方式,評估在何種訊息提示條件下,為最佳之學習環境。
此虛擬電擊去顫術模擬系統,經由分析結果,其學習性及信度都有良好的結果,而在訊息提示驗證實驗中,其結果為以場景和面板提示為最佳之學習環境。
關鍵字(中) ★ 虛擬實境
★ 電擊去顫術
關鍵字(英) ★ defibrillation
★ virtual reality
論文目次 總目錄
摘要 I
誌謝 II
總目錄 III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1
1-3 研究內容 2
1-4 研究步驟與方法 3
1-4-1 研究步驟 3
1-4-2 研究方法 4
1-5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虛擬實驗應用 6
2-1-1虛擬實際應用於醫學訓練方面 6
2-1-2虛擬實際應用在教育方面 13
2-1-3 去顫術 16
2-2 系統評估 18
第三章 系統規劃與開發 20
3-1 電擊去顫術簡介 20
3-1-1電擊器簡介 20
3-1-2 能量、電流、電壓 20
3-1-3 經胸腔阻力 21
3-1-4 電擊板大小 22
3-1-5 電擊板位置 22
3-1-6 去顫所需的能量 23
3-1-7 去顫術的步驟 25
3-2 系統功能與規格 26
3-2-1系統功能 26
3-2-2 系統規格 26
3-3 系統之軟硬體規劃 27
3-3-1系統之硬體規劃 27
3-3-2 系統之軟體規劃 28
3-4 開發工具 32
3-4-1電擊去顫模擬系統場景建構內容 34
3-5 電擊去顫模擬系統程式撰寫 36
3-6 系統操作流程 37
3-6-1 電擊去顫模擬系統簡介及模式選擇 37
3-6-2 電擊去顫模擬教學系統操作畫面 38
3-5-2 電擊去顫測驗系統操作畫面 48
第四章 學習性及信度實驗 59
4-1 學習性實驗 59
4-1-1 實驗規劃 59
4-2信度實驗 67
4-2-1 實驗規劃 68
4-3 學習性與信度實驗滿意度問卷分析 76
第五章 訊息提示評估 77
5-1 訊息回饋實驗規劃 77
5-2 研究個案基本資料 81
5-3 訊息實驗結果與分析 81
5-3-1 三種訊息提示之分析 82
5-3-2 三種訊息提示排列組合之效果 87
5-3-3 操作者滿意度問卷分析 94
5-4本章結論 94
第六章 結論及未來發展建議 96
6-1 結論 96
6-2 系統操作建議 97
6-3 未來發展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圖目錄
圖2- 1虛擬縫合手術訓練系統[1] 6
圖2- 2虛擬實境外科訓練和評估系統之模擬器及3D器官模型[2] 7
圖2- 3虛擬氣道插管訓練系統[3] 8
圖2- 4 密西根大學的MRT系統[4] 9
圖2- 5 虛擬教學環境及眼球器官[5] 10
圖2- 6電腦斷層影像[7] 11
圖2- 7虛擬乳房注射模擬器[8] 11
圖2- 8 Palpation Module for Leopold Maneuvers[13] 12
圖2- 9 Arterial & Venous Patient Training Arm[13] 12
圖2- 10 虛擬學校[8] 13
圖2- 11虛擬資訊空間[15] 14
圖2- 12及早電擊去顫治療之結果[35] 17
圖2- 13早期急救對於存活率的比率[35] 18
圖3- 1電擊板位置 23
圖3- 2 系統操作流程圖 28
圖3- 3 電擊去顫測驗系統架構 30
圖3- 4 電擊去顫術模擬系統場景 36
圖3- 5心電圖面板 37
圖3- 6 電擊去顫術簡介面板 37
圖3- 7模式選擇面板 38
圖3- 8心律波形介紹畫面 38
圖3- 9急救車介紹畫面 39
圖3- 10電擊器介紹畫面 40
圖3- 11電擊貼片介紹畫面 41
圖3- 12打開電擊器畫面 41
圖3- 13快速電擊板查看心律波形畫面 42
圖3- 14 貼電擊貼片畫面 43
圖3- 15選擇電擊能量畫面 44
圖3- 16按下充電按鈕畫面 44
圖3- 17置放電擊板畫面 45
圖3- 18電擊前清場畫面 46
圖3- 19按下放電鈕畫面 47
圖3- 20電擊模擬教學系統結束畫面 48
圖3- 21系統登錄畫面 49
圖3- 22 訊息提示畫面 49
圖3- 23 文字及場景面板提示畫面 50
圖3- 24 文字及場景面板提示畫面 53
圖3- 25 文字及場景面板提示畫面 54
圖3- 26 文字及場景面板提示畫面 55
圖3- 27 操作評量表 58
圖4- 1 操作次數-平均操作時間折線圖 63
圖4- 2 操作次數-平均錯誤次數折線圖 63
圖4- 3各個階段操作時間-操作次數折線圖 66
圖4- 4 各個階段錯誤次數-操作次數折線圖 66
圖4- 5操作步驟錯誤-錯誤次數折線圖 67
圖4- 6操作次數-操作總時間平均值折線圖 70
圖4- 7操作次數-錯誤次數平均值折線圖 70
圖4- 8操作次數-各個階段操作時間折線圖 72
圖4- 9操作次數-各個階段錯誤次數折線圖 72
圖4- 10操作步驟錯誤-錯誤次數折線圖 73
圖4- 11操作次數-總錯誤次數平均值折線圖 73
圖4- 12操作次數-總操作時間平均值折線圖 74
表目錄
表3- 1虛擬實境電腦硬體設備之規格 27
表3- 2 模擬系統建構軟體 34
表3- 3 場景分類及內容 35
表3- 4 文字與場景訊息提示內容 51
表3- 5 文字與場景訊息提示內容 52
表3- 6 文字與場景訊息提示內容 54
表3- 7 文字與場景訊息提示內容 55
表3- 8 電擊步驟操作內容 57
表4- 1 前測實驗流程與預估花費時間 60
表4- 2實驗者基本資料表 61
表4- 3所有受測者前測各次操作總時間及錯誤次數平均值 62
表4- 4 操作次數-電擊板快速查看病人心律錯誤次數 64
表4- 5操作次數-各個階段操作時間與錯誤次數 65
表4- 6 操作次數-操作步驟錯誤次數 65
表4- 7 後測實驗流程與與預估花費時間 68
表4- 8 所有受測者後測各次操作總時間及錯誤次數平均值 69
表4- 9 操作次數-各個階段操作時間與錯誤次數 71
表4- 10 操作次數-操作步驟錯誤次數 73
表4- 11 Pilot Test與Re-Test平均總操作時間、平均總操作錯誤次數 75
表4- 12學習性實驗問卷滿意度 76
表4- 13信度實驗問卷滿意度 76
表5- 1不同訊息提示之組合表 78
表5- 2訊息回饋實驗順序組合之拉丁方格 79
表5- 3實驗流程與預估花費時間 80
表5- 4 實驗者基本資料表 81
表5- 5交互作用之p值結果 82
表5- 6整體操作中不同訊息回饋對於操作時間的影響 83
表5- 7前八次操作中不同訊息回饋對於操作時間的影響 83
表5- 8後八次操作中不同訊息回饋對於操作時間的影響 83
表5- 9整體操作中不同訊息回饋對於錯誤次數的影響 85
表5- 10前八次操作中不同訊息回饋對於錯誤次數的影響 86
表5- 11後八次操作中不同訊息回饋對於錯誤次數的影響 87
表5- 12整體操作時間p值 88
表5- 13前八次操作時間p值 88
表5- 14後八次次整體操作時間p值 88
表5- 15整體錯誤次數p值 89
表5- 16 前八次錯誤次數p值 89
表5- 17後八次錯誤次數p值 89
表5- 18整體之操作時間 91
表5- 19 前八次之操作時間 91
表5- 20 後八次之操作時間 91
表5- 21 整體之錯誤次數 92
表5- 22 前八次之錯誤次數 93
表5- 23 後八次之錯誤次數 9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Robert,V. O., Robert, R. P., Thomas, M. K., William,C. B., Nancy, H. C., Webb, R. R., Whitney, J. Marc, B. R., “Measuring and developing suturing technique with a virtual reality surgical simulato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Vol. 189, No.1, pp. 114-127, July 1999.
2. Paloc, C., Kitney, R. I., Bello, F., Darzi , A., “Virtual reality surgical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system,”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Vol. 1230, pp. 210-217, June 2001.
3. James, M., Kesavadas, T., Chugh, K., Joshi, D., Ellis, D. G., “Utiliz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for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training,” Resuscitation, Vol.59, No.1, pp. 133–138, October 2003.
4. Medical Readiness Trainer, “An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platform for medical 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medical readiness trainer,” IEEE Computer Society, pp. 1-8, 2000.
5. Webb, G., Norcliffe, A., Cannings, P., “Virtual reality and interactive 3D as effective tools for medical training”.
6. 黃偉順,虛擬實境科技在中風患者肢體及平衡復健上的應用,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7. 李武松,顱顏整型手術用植入物之設計與製作,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9年。
8. Computerized Imaging Reference System Inc.
http://www.cirsinc.com/ productinfo.html.
9. 蕭承鈞,靜脈注射虛擬實境模擬系統,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0年。
10. 黃德昌,影像處理與虛擬實境在醫學上的應用,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1. 陳瑛瑛、楊冠洋、劉正義,“護理人員之醫療尖銳物品扎傷事件及其影響因素”,榮總護理,13卷,3期,322-330頁,民國 85 年。
12. Prystowsky, J. B., Regehr, G., Rogers, D. A., Loan, J. P., Hiemenz, L. L., Smith, K. M., “A virtual reality modul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 placemen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Vol. 177, No. 2, pp. 171-175, 1999.
13. Premiere Medical Group,
http://premieremedical.safeshopper.com/188/cat188.htm.
14. 鍾斌賢,吳育龍,王贊強,詹德譯,張孟鈞,林聰武,葉平,應用虛擬實境技術建置遠距教學系統,國科會,計劃編號:NSC 88-2520-S-033-002。
15. 王泓斌,互動超媒體設計應用於虛擬資訊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6. 林志榮,國小學童對虛擬普通教室的視覺模擬之評估,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7. 李宗霖,應用虛擬環境於無人遙控潛器操控與訓練介面之發展,國立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18. 林佳宏,不同認知型態的國中學生在虛擬實境學習教室中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8年。
19. 葉儒智,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之教學設計研究,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民國88年。
20. 王立敏,自動體外去顫器,上網日期:民國92年4月27日
網址: www.seccm.org.tw.
21. 美國心臟學會,高級心臟救命術,金名圖書有限公司,西元2000年1月
22. Eisenberg, M. S., Bergner, L., Hallstrom, A., “Paramedic programs an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 Am J Public Health. 1979; 69:30-38.
23. Eisenberg, M. S., Hallstrom, A. P., Copass, M. K., Bergner, L., Short, F., Pierce, J., “Treatment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defibrillation and paramedic services,” JAMA. 1984; 251: 1723-1726.
24. Weaver, W. D., Copass, M. K., Bufi, D., Ray, R., Hallstrom, A. P., Cobb, L. A., “Improved neurologic recovery and survival after early de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1984; 49: 31-36.
25. Cobb, L. A., Werner, J. A., Trobaugh, G. B., “Sudden cardiac death, I: a decade’s experience with out-of-hospital resuscitation,” Mod Concepts Cardiovasc Dis. 1980; 49:31-36.
26. Cobb, L. A., Hallstrom, A. P., “Community-bas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hat have we learned?,” Ann N Y Acad Sci. 1982;382:330-342.
27. Eisenberg, M. S., Copass, M. K., Hallstrom, A. P., Et al. “Treatment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with rapid defibrillation by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s,” N Engl J Med. 1980; 302:1379-138.
28. Stults, K. R., Brown, D. D., Schug, V. L., Bean, J. A., “Prehospital defibrillation performed by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s in rural communities,” N Engl J Med. 1984;310:219-223.
29. Eisenberg, M. S., Horwood, B. T., Cummins, R. O., Reynolds, H. R., Hearne, T. R., “Cardiac arrest and resuscitation: a tale of 29 cities,” Ann Energ Med. 1990; 19:179-186.
30. Eisenberg, M. S., Cummins, R. O., Damon, S., Larsen, M. P., Hearne, T. R., “Survival rates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recommendations for uniform definitions and data report,” Ann Emerg Med. 1990; 19:1249-1259.
31. Newman, M. M., “National EMT-D study,” J Emerg Med Serv. 1986; 11:70-72.
32. Newman, M. M., “The survival advantage: early defibrillation programs in the fire service,” J Emerg Med Serv. 1987;12:40-46.
33. Eisenberg, M., Bergner, L., Hallstrom, A., “Programs an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Ⅱ:impact on community mortality,” Am J Public Health. 1979; 69:39-42.
34. Eisenberg, M. S., Copass, M. K., Hallstorm, A., Cobb, L. A., Bergner, L., “Managemenr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failure of basic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services,” JAMA. 1980; 243:1049-1051.
35. Huang, Y. C.,,及早去顫與自動去顫器,Aris Entertainment, Inc. 1992.
36. 邱雅莉,虛擬實境對旅遊目的地之廣告效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37. 廖奕豪,遠距教學與傳統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差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38. 劉家銘,圖像式功能介面開發模式之研究-以護理紀錄系統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民國89年。
指導教授 鄭銘章(Ming-Chang Jeng) 審核日期 2004-7-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