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42402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3.145.131.238
姓名 林淑敏(Su-Min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醫療資源與國人健康的關聯
相關論文
★ 投資者之風險屬性與基金理財績效之實證研究★ 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分析-以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為例
★ 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手續費收入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 母親的教育程度對兒童醫療利用行為之影響
★ 地區醫院的存亡與轉型★ 教育對健康的影響—臺灣地區老人之實證研究
★ 醫院購置高科技醫療儀器與市場結構的關聯★ 台灣地區醫院最適效率規模的估計-倖存者分析方法應用
★ 出口與生產力的關聯 —台灣電子業廠商之實證研究★ 社會資本與家庭結構對健康及醫療資源利用之影響 —台灣地區老人之實證研究
★ 醫療利用可近性—台灣老人之實證研究★ 父母健康知識與其子女健康狀況之關聯
★ 臺灣股市之效率檢定及多因素模型之探討—長期追蹤資料之計量分析★ 青少年菸害的健康風險認知與吸菸行為的關聯─台灣地區的實證研究
★ 醫療資源可近性對個人醫療利用的影響 ――台灣地區的實證研究★ 青少年健康知識對其健康的影響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地區醫療資源的豐瘠與國人健康程度的關係。然而台灣地區醫療資源或醫師人力大多集中於地方經濟條件較佳的都會地區,幾個經濟發展較差的地區則醫療資源相對較匱乏。而城鄉之間的醫療資源差異,會使得地區間之醫療資源的可近性有落差,勢必會導致國人的健康狀況產生異質。據此,本研究依據行政院衛生署之「死亡證明登記檔案」與「衛生統計─公務統計」,追蹤台灣地區民國65年至91年間,縣市之醫療資源與國人死亡率的長期變化趨勢與關聯,以每萬人口醫師數、每萬人口病床數、執業醫事人員數與醫師數比及病床數與醫師數比,做為衡量醫療資源的變項。並利用國人1歲以上人口之標準化死亡率,做為衡量國人整體的健康水準,其中標準化死亡率愈低是代表國人健康程度愈高。其次醫療資源與死亡率的關聯,會隨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其影響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模型中考量醫療資源對各年齡層之死亡率的影響。
實證是以固定效果模型(Fix effect model)來建構醫療資源與國人健康的關聯,結果顯示在控制縣市之間固定的平均死亡率及平均家戶所得後,醫療資源愈豐富之地區,標準化死亡率愈低;相對地,醫療資源愈貧乏的地區,其標準化死亡率則愈高。並進一步排除時間因素後,建構醫療資源與國人死亡率之線性迴歸模型,實證結果除了支持醫療資源與平均死亡率之負向關係外,並進一步發現其負向關係是呈遞增效果的。
由本研究之實證結果,驗證出醫療資源的差異確實會導致國人的健康狀況產生異質,因此期待衛生單位能落實醫療法中之”醫療資源合理的分佈”,使得人人皆享有平等就醫的權利,以促使國人健康更加地均等。
關鍵字(中) ★ 醫療資源
★ 可近性
★ 健康程度
★ 固定效果模型
★ 標準化死亡率
關鍵字(英) ★ Fix effect model
★ accessibility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前言 7
第二節 國外相關文獻之研究 7
第三節 國內相關文獻之研究 12
第三章 實證模型 17
第一節 前言 17
第二節 固定效果模型 17
第二節 排除時間因素之線性迴歸模型 21
第四章 資料來源與重要變數說明 22
第一節 資料來源 22
第二節 重要變數及基本統計分析 23
第三節 醫療資源與國人健康的連結 41
第五章 實證結果 44
第一節 前言 44
第二節 固定效果模型之實證結果說明 44
第二節 排除時間因素之線性迴歸模型的實證結果說明 51
第六章 結論 55
第一節 結論與政策建議 5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56
參考文獻 5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江東亮(1992),「公元二千年台灣地區醫師人力的供給與地理分布之推計」,台灣醫誌,民國81年,第91期,頁109-116。
2.江東亮(1999),「醫療保健政策—台灣經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
3.李彩萍(1988),「台灣地區醫師人力地理分布之改善情形與影響地區醫師人力成長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4.吳肖琪(1991),「健康保險與醫療網區域資源對醫療利用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論文。
5.吳肖琪(1992),「台灣地區醫療資源指標之建立與次區域醫療資源分佈研究」,行政院衛生署。
6.周國傑(1989),「台灣地區嬰兒死亡率趨勢分析及致死因素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7.林主恩(2002),「全民健保的實施對醫療資源分佈影響之空間統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8.胡幼慧、林芸芸及吳肖琪(1990),「台灣地區社會流行病學之分佈:六項死因之小區域分析」,人口學刊,第13期,頁83-106。
9.胡幼慧(2001),「新醫療與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心理出版社,頁11-17。
10.洪錦墩及李卓倫(1989),「以GINI係數分析臺灣地區的醫師人力分佈」,公共衛生,第3期,頁225-232。
11.許咨民(1999),「我國出生通報制度建立後對嬰兒死亡率之影響分析」,中國統計通訊,第10期,頁8-13。
12.陳穎頻(2002),「全民健康保險對台灣本島高齡死亡率地理分布的影響─空間計量模型的應用」,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3.陳珮青(2002),「醫療資源分佈與民眾跨區就醫之探討─以四種診斷住院病人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張苙雲(1983),「台灣地區衛生人力分布問題之初探」,中國社會學刊,第7期,頁133-156。
15.張雅雯(2002),「醫療利用可近性─台灣老人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6.趙怡惠(2003),「台灣地區山地鄉與非山地鄉嬰幼兒死亡率的差異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7.蔡偉德(2004),「醫療資源與兒童醫療利用及健康之關聯」研究計劃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英文部分
1.Aday, L. A., and Andersen, R. M. (1974),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access to medical care,”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9(3), 208-220.
2.Aday, L. A., and Andersen, R. M. (1981), “Equity to access to medical care: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overview,” Medical Care, 19, 4-27.
3.Adersen, R. (1978), “Health status indices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8(5), 458-463.
4.Bindman, A. B., Keane, D., and Lurie, N. (1990), “A public hospital closes: impact on patients’ access to care and health statu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64(22), 2899-2904.
5.Cunningham, P. J., and Cornelius, L. J. (1995), “Access to ambulatory care for American Indians and Alaska native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40(3), 393-407.
6.Dunne, P., Patterson, C., Kilmartin, M., and Sladden, M. (1994), “Health service provision in rural and remote areas: a need analysis,”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61(18), 160-162.
7.Fossett, J. W., Perloff, J. D., Kletke, P. R., and Peterson, J. A. (1992), “Medicaid and access to child health care in Chicago,” 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17(2), 273-298.
8.Grossman, M. (1972), “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0(2), 223-255.
9.Joyce, T. J. (1986), “The demand for health input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black neonatal mortality rate in the U.S.,” NBER Working Paper, No. 1966.
10.Judge, G. G., Hill, R.C., Griffiths, W., Lutkepohl, H. and Lee, T-C (1988),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nometrics,” 2ed edition, New York, Wiley.
11.Minkovitz, C., Grason, H., Aliza, B., Hutchins, V., Rojas-Smith, L., and Guyer, B. (1999), “Evaluation of the community access to child health program,” Pediatrics, 103(6), 1384-1393.
12.Newacheck, P. W., Brindis, C. D., Cart, C. U., Marchi, K., and Irwin, C. E. (1999), “ Adolescent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recent changes and access to care,” Pediatrics, 104(2), 195-202.
13.Rosenbach, M. L., Irvin, C., and Coulam, R. F. (1999), “Access for low-income children: is health insurance enough?” Pediatrics, 103(6), 1167-1174.
14.Stock, R. (1983), “Distance and the utilization of health facilities in rural Nigeri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17(9), 563-570.
15.Tsai, Hong-chin (1980), “Rural-urban differences in health and medical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in Taiwan,” Economic Review, 197, 5-23.
16.Weissman, J. S., Epstein, A. M. (1993), “The insurance gap: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Annual Review Public Health, 14(1), 243-270.
17.Williams, R. (1987), “Meningitis and unpaved road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4(2), 109-115.
指導教授 蔡偉德(Wei-Der Tsai) 審核日期 2004-7-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