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622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5 、訪客IP:3.142.12.240
姓名 劉耕源(Gang-Yang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地球物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斗六丘陵桐樹湖斷層地下構造研究
(A Study of subsurface structures in the Touliu terrace of Tongsuhu fault)
相關論文
★ 以波線追跡研究西北線型地震帶之速度構造★ 湖口斷層淺層反射震測之研究
★ 台灣現行測震儀器之特性檢測研究★ 小崗山斷層及其附近構造
★ 彰化斷層及其附近構造★ 三義斷層之逆衝構造研究
★ 九二一地震車籠埔斷層震測研究★ 台灣西部場址效應之研究
★ 清水斷層之淺部構造★ DDT:毋須摘取初達波到達時間之折射波風化層修正
★ 車籠埔斷層烏溪至濁水溪段之地下構造★ 高密度地震資料分析及其用於台灣中部及東部孕震構造之研究
★ 台北盆地構造及震波速度分析★ 以淺層反射震測探測新城斷層地下構造
★ 以反射震測法研究九芎坑斷層及其附近構造★ 以淺層反射震測法探究梅山斷層之地下構造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中台灣地區沿著西部麓山帶之外帶的西緣,即北從后里台地、南到嘉義丘陵西緣之間,一般認為有一系列的南北向之活動斷層分布,其中在濁水溪以南的斗六丘陵、及其西緣之桐樹湖斷層,為本研究之目標。雖然地調所活動斷層圖上,並未將桐樹湖斷層列入,但作為彰化斷層南延之「驥尾」,亦值得關心。本研究測區範圍北從濁水溪南岸,南至古坑桶頭一線,西起斗六丘陵的邊緣,東則到竹山丘陵,約10x10公里,在此範圍佈出60餘條測線,其中有些為成對之交叉測線,用以偵測地下地層之構造變化。
前人研究中,桐樹湖斷層被認為是一條樞紐斷層(Hsiao,1971),在上新世晚期之前為正斷層,使北港陸台以緩慢的斜坡向東傾沒,但新期造山運動開始後,此樞紐斷層轉為斷坡(ramp)(Suppe and Namson,1979),成為一埋於地下之「盲斷層」,致使內林背斜以不對稱之高角度逆衝於其上方。比起北方之彰化斷層(造成之地層傾角在10至35度),桐樹湖斷層之高角度地層變化極為特殊(30至50度)。本研究結果,雖然在斗六丘陵西緣之所有測線剖面上,均未發現斷層錯動地層之痕跡,但發現地下構造變化充分反映盲斷層產生之「斷層延展褶皺」(fault-propagation-fold)。本研究獲得以下幾點結論:
(1)八卦背斜確實南延到內林背斜,彰化斷層與桐樹湖斷層應有所關聯,而南北兩構造在濁水溪南岸附近相連,造成觸口台地、坪頂埔台地與竹山地區地下地層低角度東傾。
(2)桐樹湖斷層埋於地下2公里左右,在上新世晚期時為深部樞紐斷層,但新期造山運動後來轉為一斷坡,而以斷層彎曲褶皺的形式抬起上方之內林背斜。
(3)內林背斜之背斜軸在南北都發生往西偏移情況,整個內林背斜構造以梅林至圳頭坑之間為核心(構造最高),向北向東伸展而出。往北即濁水溪南岸地區發展成一單斜,往南則背斜漸趨對稱,且變寬變緩。
(4)東西向左移之古坑斷層稍為影響到桐樹湖斷層系統,但影響程度不大。內林背斜系統可能繼續往南延伸至小梅背斜。
(5)從地表地形與地下構造迴異的情況來看,桐樹湖斷層所造成的內林背斜的地形,已被河流大量的侵蝕。故桐樹湖斷層有其構造上之意義,但因已不活動,失去活動斷層之特性。
摘要(英) The Tongsuhu fault is located at the western border of the Touliu terrace west-central Taiwan. The fault could be a southern extension of the Changhua fault (the Pakua terrace). These faults are considered as a series of thrust faults developing along the most western edge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of Taiwan’s western foothills. Although the Tongsuhu, fault is not on the active fault list of Central Geologic Survey, recently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shan Dam, the activity level of this fault is under re-evaluation.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map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round the fault. It is found that most of seismic sections are composed of highly bending layers, but do no show any trace of fault offsets. The fault-bend-fold model, proposed by Suppe and Namson (1979), is accepted to explain such structural variations. The current topographic features hardly agree with underground structure distributions. The Tongsuhu fault, tough, is a blind thrust, its possibility to be an active fault could be low.
關鍵字(中) ★ 活動斷層
★ 桐樹湖斷層
★ 斗六地區
關鍵字(英) ★ Tongsuhu fault
★ Touliu terrace
論文目次 目 錄
頁碼
論文摘要 Ⅰ
致 謝 Ⅱ
目 錄 Ⅲ
圖 目 Ⅴ
表 目 Ⅶ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1.2 文獻回顧 3
1.3 本文內容 8
第二章 研究區域地質概況及研究方法 9
2.1 研究區域地層 9
2.2 研究區域構造 13
2.2 研究方法 18
第三章 震測結果 27
3.1 測線分佈及剖面標示 27
3.2 濁水溪東西向震測剖面(A剖面) 30
3.3 斗六丘陵北段東西向震測剖面(BCD剖面) 37
3.4 斗六丘陵南段東西向震測剖面(EFG剖面) 46
3.5 清水溪南北向震測剖面(N剖面) 57
3.6 交叉震測剖面與竹山丘陵震測剖面 64
第四章 討論與結論 72
5.1 討論 72
5.2 結論 78
參考文獻 80
附錄A 各測線位置 8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Hsiao, P. T., 1971: Seismic study of the area between the coastal plain and the foothills, Yulin, Taiwan. Petrol. Geol. Taiwan, 8, 249-263.
Pan, Y. S., 1967: Interpretation and Seismic Coordination of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over West-Central Taiwan. Petrol. Geol. Taiwan, 5, 99-115.
Suppe, J., 1985: Principles of Structural Geology,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537pp.
Suppe, J. and Namson, J., 1979: Fault-bend origin of frontal folds of western Taiwan fold-and-thrust belt. Proc. Geol. Soc. China, 16, 1-1Chang, S. L. 1971: Subsurface geologic study of the Taichung basin, Taiwan. Petrol. Geol. Taiwan, 8, 21-45.
Chen, J. S., 197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seismic data obtained on the Changhua plain to the Peikang shelf, Taiwan. Petrol. Geol. Taiwan, 15, 199-217.
Wang C. Y., Lee, C. L., Lee C. J., 2004: Constructing subsurface structures of the Chelungpu fault to investigate mechanisms leading to abnormally large ruptures during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Taiwan. Geoph. Res. Letter, 31, 10.1029/2003GL018323.
Wang, C. Y., Kuo, S. Y., Shyu W. L. and Hsiao, J. W., 2003: Investigating structures under the Changhua fault, west-central Taiwan by the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TAO, 14, 274-295.
Wang, C. Y., J. D. Chiu, and L. A. Lin, 2001: The Detection of Three Active Faults on the Taoyuan Terrace, Northwestern Taiwan by Shallow Reflection Seismics. TAO, 12, 599-614.
中國石油公司(1986)十萬分之一地質圖第五號:嘉義。
王乾盈、郭炫佑(2003)以反射震測法偵測鐵砧山斷層。活動斷層與地震地質專輯(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69-78。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楊貴三、許民陽(1984)台灣西部與南部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49-94。
何春蓀(1997)臺灣地質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64頁。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a)台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22頁。
林啟文、盧詩丁、黃文正、石同生、張徽正(2000b)台灣中部濁水溪以南地區的集集地震斷層與構造分析。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專輯,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2號,89-111。
林朝棨(1957)台灣地形。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共424頁。
黃旭燦(2004)台灣中南部褶皺逆衝斷層帶地質構造特徵分析。中央大學博士論文,共131頁。
劉桓吉、李錦發(1998)台灣地質圖說明書–雲林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47頁。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九二一地震地質調查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
臺灣油礦探勘處地質組(1982)臺中圖幅(比例尺十萬分之一)。中國石油公司出版。
石再添(1986)台灣地區活動斷層的地形研究,師大地理,第12期,1-45頁。
耿文博(1986)台灣中部竹山及嘉義之地質,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彙刊,第4號。
楊貴三(1986)台灣活動斷層的地形學,1-26頁,研究-特論活動斷層與地形面的關係。
陳文福(1996)受構造影響之沖積扇地形-以斗六沖積扇為例,師大創校50年中日地形聯合大會論文集。
黃國聰(1996)台灣西南麓山帶地形之初步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論文。
黃敏郎(1996)雲嘉地區牛稠溪至瑞竹一帶地質構造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論文。
楊耿明、洪日豪、吳榮章、黃旭燦、丁信修、徐祥宏(2001)台灣陸上斷層帶地質構造與地殼變形調查研究(1/5)西南地區。經濟部地質調查
所,共93頁。
謝清正、徐輝龍、彭達糊、羅時財(1988)雲林濁水溪至嘉義竹崎間重點地質核查報告。台灣油礦探勘總處,12頁。
葉永田、鄭世楠、吳健富、徐明同(1997)1904年嘉南地區兩各災害地震之研究。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成果發表會論文集,85-89頁。
指導教授 王乾盈(Chien-Ying Wang) 審核日期 2004-7-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