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622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 、訪客IP:3.144.160.219
姓名 陳光宏(Kuang-Hu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地球物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台中潭子地區之地電研究
(A Electrostratigraphic Study in Tantz Area)
相關論文
★ 台灣西南泥岩之電阻率構造★ 嘉南平原南部(台南至高雄北部)之電性地層學研究
★ 車籠埔斷層北段之地電研究★ 車籠埔斷層南段之地電研究
★ 直流電阻法在地形及水面測勘之數值模擬★ 台東縱谷瑞穗至池上地區之地電研究
★ 電阻率剖面與槽溝剖面之對比研究★ 八卦台地之電阻率構造研究
★ 潮州斷層之電阻率構造研究★ 應用地電阻法研究南崁斷層
★ 車籠埔斷層與梅山斷層之地電研究★ 整合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變質岩區地熱構造-以金崙地熱區為例
★ 花東縱谷斷層之地電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九二一地震引發車籠埔斷層錯動破裂,造成嚴重災情,引起國際科學界極大的重視。在台中大坑地區將進行2公里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探討車籠埔斷層巨量錯動之原因。本研究使用直流電阻法及大地電磁法在井址位置及其周圍附近研究地表下的電性構造,共完成8條電阻率影像探測剖面與25個大地電磁探測測點。
RIP施測結果指出,測區內紅土台地的厚度分佈,西側較東側薄。車籠埔古斷層向東傾斜40?~45?。下盤是更新世頭嵙山層與洪積層及全新世的堆積層。上盤是上新世岩層,上覆紅土化階地堆積層。在九二一地震地表破裂處之下的破裂帶呈向東傾斜40?~45?。上盤與下盤都屬於上新世地層。在車籠埔深鑽井址上所做MT施測結果指出,井址下有兩處電阻率較低的電性層,在深度470~520公尺處的低電阻層可能是卓蘭層中的細砂或頁岩層,在深度650~1250公尺處的低電阻層可能是錦水頁岩層,研判錦水頁岩底面可能在1100~1250公尺間,鑽探結果可能會在此處發現車籠埔斷層。對全區的MT施測結果可以描繪出全區地下電性地層的分佈情形並研判出921地震斷層面位置。921地震斷層面向東南方傾斜,南面較北面來的深。
摘要(英) The electric resistivity method and the magnetotelluric method are used. Total of 25 MT measurements and 8 RIP profilings were carry out in the study area.
By RIP surveying, we ge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Lateritic Deposit which is about 60 m thick in the east and thicker than the west. The RIP prospect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old Chelungpu fault has a dipping angle of 40?~45? to the east. The strata on the footwall are Pleistocene and the strata on the hanging wall are Pliocene. The 921 earthquake fault has a dipping angle of 40?~45? to the east. The strata on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wall of the fault plane are all the Pliocene. The MT prospecting results at the TCDP size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low resistivity layers. One is at the depth of 470~520 meters and the other is at the depth of 650~1250 meters. The low resistivity layer at the depth of 470~520 meters may be a fine sand or shale formation of the Cholan Formation and the low resistivity layer at the depth of 650~1250 meters may be the Chinshui Shale. The bottom of the Chinshui Shale may be at the depth of 1100~1250 meters and where may be the the fault plane of the 921 earthquake.By surveying in the whole study area, we can delineat the electrostraigraphic features and recognize the geometry type of the 921 earthquake fault surface. It shows that the fault plane dips to the southeast and the depth in the south is depther than in the north.
關鍵字(中) ★ 深井
★ 車籠埔
★ 大地電磁
★ 地電
★ 大坑
★ 潭子
關鍵字(英) ★ MT
★ 921
★ magnetotelluric method
★ TCDP
★ Tantz
★ electrostraigraphic
★ Takang
★ chelungpu fault
論文目次 目錄
頁數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本文內容 2
第二章 研究區域環境述 3
2.1 地質與構造 3
2.2 施測位置 5
第三章 研究原理與方法 7
3.1 大地電磁法 7
3.1.1 基本理論 8
3.1.1.1 時變場與馬克斯威爾方程式 8
3.1.1.2 均質地層下之波動方程式 10
3.1.1.3 張量阻抗參數相關性 13
3.1.2 大地電磁施測方法 15
3.1.4 場址選擇 15
3.1.4 大地電磁資料處理 15
3.2 地電阻率影像剖面法 16
3.2.1 基本理論 17
3.2.2 直流電阻法施測方法 19
第四章 井資料比對 21
4.1 豐原井與MT施測結果比對 21
4.1.1 測點1 24
4.1.2 測點4 24
4.2南投井與MT施測結果比對 29
4.2.1測點20 31
4.2.2測點21 32
4.3大坑一號井與MT施測結果比對 37
4.3.1測點24 38
第五章 施測結果與解釋 41
5.1 RIP施測結果與解釋 41
5.1.1 AA’測線 41
5.1.2 BB’測線 41
5.1.3 CC’測線 44
5.1.4 DD’測線 44
5.1.5 EE’測線 44
5.1.6 FF’測線 48
5.1.7 GG’測線 48
5.1.8 HH’測線 48
5.2 MT的施測結果與解釋 52
5.2.1 MT各測點的施測結果與解釋 52
5.2.2 FF’測線的EMP施測結果與解釋 75
第六章 綜合討論 78
第七章 結論 87
參考文獻 88
附錄A 90
英文摘要 111
圖目
頁數
圖2.1 探測位置示意圖 6
圖3.1 大地電磁法野外施測示意圖 8
圖3.2 直流電阻法單電流極、電位極在均質半空間示意圖 18
圖3.3 直流電阻法任意四極排列示意圖 18
圖3.4 雙極排列法施測示意圖 19
圖3.5 雙極排列法施測過程之電極更換示意圖 20
圖4.1.1 豐原井與MT測點位置圖 21
圖4.1.2 豐原井(BH-1)之地質柱狀圖 22
圖4.1.3 豐原井(BH-1A)之地質柱狀圖 23
圖4.1.1.1 測點1之高頻探測結果 26
圖4.1.1.2 測點1和4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27
圖4.1.2.1 測點4之高頻探測結果 28
圖4.2.1 南投井與MT測點位置圖 29
圖4.2.2 南投井(CLF-2)之地質柱狀圖 30
圖4.2.1.1 測點20之高頻探測結果 33
圖4.2.1.2 測點20之低頻探測結果 34
圖4.2.1.3 測點20和21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35
圖4.2.2.1 測點21之高頻探測結果 36
圖4.3.1 大坑一號井與MT測點位置圖 37
圖4.3.1.1 測點24之高頻探測結果 39
圖4.3.1.2 測點24的一維逆推結果與大坑一號井地質柱狀圖 40
圖5.1.1 測線AA’之RIP施測結果 42
圖5.1.2 測線BB’之RIP施測結果 43
圖5.1.3 測線CC’之RIP施測結果 45
圖5.1.4 測線DD’之RIP施測結果 46
圖5.1.5 測線EE’之RIP施測結果 47
圖5.1.6 測線FF’ 之RIP施測結果 49
圖5.1.7 測線GG’之RIP施測結果 50
圖5.1.8 測線HH’之RIP施測結果 51
圖5.2.1.1 測點3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53
圖5.2.1.2 測點5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54
圖5.2.1.3 測點6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56
圖5.2.1.4 測點7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58
圖5.2.1.5 測點11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59
圖5.2.1.6 測點12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61
圖5.2.1.7 測點13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62
圖5.2.1.8 測點14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64
圖5.2.1.9 測點15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65
圖5.2.1.10 測點16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67
圖5.2.1.11 測點17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69
圖5.2.1.12 測點19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70
圖5.2.1.13 測點22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72
圖5.2.1.14 測點23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73
圖5.2.2.1 FF’測線85?方向施測的EMP剖面 76
圖5.2.2.2 FF’測線40?方向施測的EMP剖面 77
圖6.1 測點14、15及16的逆推結果柱狀圖 79
圖6.2 破裂面前緣應力擠壓示意圖 80
圖6.3 車籠埔斷層面幾何圖(王乾盈,2002) 80
圖6.4 大坑深井井址之地下構造示意圖(洪日豪,2002) 81
圖6.5 大坑地區震測剖面圖(王乾盈,2002) 81
圖6.6 921地震斷層面幾何圖 84
圖6.7 MT東西向之電阻率-深度剖面 85
圖6.8 測區的等頻率-視電阻率分佈圖 85
圖A1 測點2之高頻探測結果 91
圖A2 測點3之高頻探測結果 91
圖A3 測點5之高頻探測結果 92
圖A4 測點5之低頻探測結果 92
圖A5 測點6之高頻探測結果 93
圖A6 測點6之低頻探測結果 93
圖A7 測點7之高頻探測結果 94
圖A8 測點7之低頻探測結果 94
圖A9 測點8之高頻探測結果 95
圖A10 測點8之低頻探測結果 95
圖A11 測點9之高頻探測結果 96
圖A12 測點9之低頻探測結果 96
圖A13 測點10之高頻探測結果 97
圖A14 測點10之低頻探測結果 97
圖A15 測點11之高頻探測結果 98
圖A16 測點11之低頻探測結果 98
圖A17 測點12之高頻探測結果 99
圖A18 測點12之低頻探測結果 99
圖A19 測點13之高頻探測結果 100
圖A20 測點13之低頻探測結果 100
圖A21 測點14之高頻探測結果 101
圖A22 測點14之低頻探測結果 101
圖A23 測點15之高頻探測結果 102
圖A24 測點15之低頻探測結果 102
圖A25 測點16之高頻探測結果 103
圖A26 測點16之低頻探測結果 103
圖A27 測點17之高頻探測結果 104
圖A28 測點17之低頻探測結果 104
圖A29 測點18之高頻探測結果 105
圖A30 測點18之低頻探測結果 105
圖A31 測點19之高頻探測結果 106
圖A32 測點19之低頻探測結果 106
圖A33 測點22之高頻探測結果 107
圖A34 測點22之低頻探測結果 107
圖A35 測點23之高頻探測結果 108
圖A36 測點23之低頻探測結果 108
圖A37 測線FF’之高頻探測結果 109
圖A38 測線FF’之低頻探測結果 109
圖A39 測線FF’之高頻探測結果 110
圖A40 測線FF’之低頻探測結果 110
表目
頁數
表2.1 台中附近地區地層對比表 4
表4.1 豐原井井資料 21
表4.2 南投井井資料 29
表4.3 大坑一號井井資料 37
表6.1 測線位置與紅土台地厚度對應表 78
表6.2 各測點對應各電性地層深度表 83
參考文獻 何信昌,陳勉銘,2000. 台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二十四號,台中,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65頁.
游峻一,2003. 應用直流電阻法與人控音頻大地電磁法研究台灣西南海岸平原環境變遷,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57頁.
劉興昌,2001. 應用人控音頻大地電磁法研究新城斷層,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5頁.
周啟聖,1998. 台灣地殼之電性特性初步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0頁.
Bostick, F. X., Jr., 1977, A simple almost exact method of MT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the University of Utah Workshop on Electrical Methods in Geothermal Exploration, 175-188.
Cagniard, L., 1953. Basic theory of the magnetotelluric method of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Geophys., 18, 605-635.
Chien-Ying Wang, Chien-Li Li, Fu-Chen Su, Ming-Tar Leu, Ming-Shan Wu, Shao-Huei Lai, and Chir-Cherng Chern, Structrual Mapping of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Fault, Taiwan by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s. TAO, Vol. 13, No. 3, 211-226, June 2002
Chien-Ying Wang, Hidemi Tanaka, Jinder Chow, Chuan-Chen Chen, and Ju-Hsueng Hong, Shallow Reflection Seismics Aiding Geological Drilling into the Chelungpu Fault After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Taiwan. TAO, Vol. 13, No. 2, 153-170, June 2002
Griffiths, D. H., and Baker, R. D., 1993, Two-dimensional resistivity imaging and modeling in areas of complex ge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29, 211-226.
Hidemi Tanaka, Chien-Ying Wang, Wei-Min Chen, Arito Sakaguchi, Kotaro Ujiie, Hisao Ito, and Masataka Ando, Initial Science Report of Shallow Drilling Penetrating into the Chelungpu Fault Zone, Taiwan. TAO, Vol. 13, No. 3, 227-251, June 2002
Jones, A. G.., 1983, On the equivalence of the “Niblett” and “Bostick” transformations in the magnetotelluric method(Originaltitle), 72-73.
Keofoed, O., 1979. Geosounding principles, 1. Resistivity sounding measurements,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76p.
Shiuh-Tsann Huang, Jong-Chang Wu, Jih-Hao Hung, and Hidemi Tanaka, Studi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Stratigraphy, and Deformation Structures of the Chelungpu Fault Zone on Cores from Drilled Wells in Fengyuan and Nantou, Central Taiwan. TAO, Vol. 13, No. 3, 253-278, June 2002
指導教授 陳平護(Ping-Hu Chen) 審核日期 2004-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