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2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 、訪客IP:18.222.163.31
姓名 蔡欣倫(Hsin-Lun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1970年代前期台灣新世代詩人群研究
(New generation poets of Taiwan in early 1970s)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旨在研究1970年代前期的台灣新世代詩人群,透過外在環境與文學內部發展分析其崛起的原因,並觀察其在結社活動下所呈現出來的「世代性」與「社群性格」,進一步評估其在詩史上的意義。在詩人群的部分,取樣「龍族」、「主流」、「大地」、「後浪」以及「暴風雨」五個詩社,援用「歷史研究法」,分析詩刊、詩集、詩選等史料,進而闡述其標舉的理念以及重構當時詩人群從事文學活動的情形;其次,透過「深度訪談」,訪談詩人,重回歷史現場,以收雙重求證之效。
1970年代前期的台灣新世代詩人群,有著別於前行代的成長背景與特色,並且藉由結社凝聚力量,與前行代詩人展開對話與對抗;然而此時期的詩人群結社活動因發展時間短暫,往往被視為「過渡性質」,因而被詩史忽略,若深入瞭解此時詩人群的文學活動與理念,當發現其在詩史上實具有承先啟後的涵義,而其隱含於「中國」符碼之下的「台灣現實」意識,更可視為1970年代末期因「鄉土文學論戰」而昂揚的「本土」精神之伏流;其次,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兩者概念等待廓清的過程當中,新世代詩人可能因為彼此立場與對歷史的認知不同,在創作甚至是人生理念上呈現分殊,社團也因此由聚而散,「群性」產生分化的背後,正與詩人各自存在的「個別性」有密切的關係。
摘要(英) This thesis was focused on the poets, who are belongs to the new Taiwanese generation at the early 1970s, and their activities of poetry groups. The revolution of their poetry groups was studied by the analysis of external surroundings and their own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We also observed their “generation characters” and “social group characters”, and further estimated the value in the poetry history. Five poetry groups, which are Lung-Tsu(龍族), Chu-Liu(主流), Ta-Ti(大地), Hou-Lang(後浪), Pao-Feng-Yu(暴風雨), were sampled. We established the past group activities by the analysis of all poetry literatures, and also checked that again by the field work method.
The poets, who have different growing backgrounds and characteristics comparing with their predecessors, started to form an association and were against with those early predecessors at 1970s. But they were usually taken into “transition state” and ignored due to the short period of group activities.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d their theories and dug out their meanings in the history of poetry. We found that their ideology of “Taiwanese realism” will influence strongly the local culture in the controversy of local philology at the late 1970s. Furthermore, those poets might separate with each other due to the different cognition of history. That is because two concepts, “Chinese ideology” and “Taiwanese ideology”, needed to be clarified respectively. These two different concepts will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of literary creations and the viewpoint of life. Then, those poetry groups stepped to the dismission. This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each poet linked closely with the fortune of all poetry groups.
關鍵字(中) ★ 龍族
★ 現代詩論戰
★ 詩社
★ 詩人群
★ 新世代
★ 1970年代前期
★ 大地
★ 主流
★ 暴風雨
★ 後浪
關鍵字(英) ★ Chu-Liu
★ Ta-Ti
★ Lung-Tsu
★ controversy of modern poems
★ poetry groups
★ new generation
★ early 1970s
★ Hou-Lang
★ Pao-Feng-Yu
論文目次 1970年代前期台灣新世代詩人群研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8
一、歷史研究法 8
二、深度訪談 10
第三節 本文架構分析 11
第二章 1970年代前期台灣新世代詩人群的崛起背景 13
第一節 1970年代前期的台灣 13
一、1970年前期台灣政經發展概況 13
二、戰後台灣新世代的茁壯 15
第二節 1970年代前期台灣詩壇情形 17
一、台灣戰後「現代主義」的發展 17
二、新人崛起,傳統復甦 19
三、新世代詩人的結社風潮 21
四、關傑明與唐文標的批判 23
第三章 群龍昂首:「龍族」詩人群 28
第一節 「龍族」的成立 28
一、年輕一代的集結 28
二、對前行代詩人詩風的不滿 29
三、中國文化的傳承 30
四、獨立不群的新精神 31
第二節 「龍族」的成員分析 32
一、創社九龍 32
二、「龍族」詩人與前行代詩人 38
三、「龍族」詩人的書寫題材與特色 38
第三節 《龍族》詩刊的發展 42
一、崛起:《龍族》詩刊的初期風貌 43
二、衝擊:「龍族」風格改變的過渡時期 46
三、蛻變:《龍族》詩刊的後期風格分析 51
四、尾聲:停刊、解散 58
第四節 小結 63
第四章 激越的流聲:「主流」詩人群 66
第一節「主流」的成立 66
一、對詩壇陋習的檢討 66
二、年輕與多元的風格 68
第二節「主流」的成員分析 69
一、來自南方的匯集 69
二、「主流」與「笠」詩社 70
三、「主流」詩人的書寫題材與特色 71
第三節《主流》詩刊的發展 78
  一、卓然自流時期 78
二、激流與浪花時期 85
三、轉向時期 93
四、停刊、解散 96
第四節 小結 101
第五章 繁星落大地:「大地」詩人群 103
第一節「大地」的成立 103
一、建立一個純淨的青年詩社,樹立正確的詩學理論 103
二、重振詩壇的使命感 104
三、不滿前行代詩人對詩壇的宰制 105
第二節「大地」的成員分析 106
一、濃厚的學院風格 106
二、從「星座」到「大地」 109
三、「大地」詩人的書寫題材與特色 109
第三節《大地》詩刊的發展 115
一、草創實驗時期 115
二、流動過渡時期 119
三、多元發展時期 127
四、停刊、解散 135
第四節 小結 137
第六章 風起浪湧:「後浪」與「暴風雨」詩人群 138
第一節「後浪」的成立 138
一、台中師專發源地 138
二、自我形象的塑造 139
第二節「後浪」的成員分析 140
一、從「後浪」到「詩人季刊社」 140
二、「後浪」詩人對於前行代詩人的評價 145
三、「後浪」詩人的書寫題材與特色 153
第三節 從《後浪》詩刊到《詩人季刊》的發展 161
一、《後浪》詩刊時期 161
二、《詩人季刊》時期 165
第四節「暴風雨」的成立與成員分析 173
一、夜來風雨聲:「暴風雨」詩人群的崛起 173
二、另一個鐵三角:與「創世紀」的淵源 174
三、「暴風雨」詩人的書寫題材與特色 175
第五節《暴風雨》詩刊的特色 178
一、獨特的開本與版面配置 179
二、固定的專欄形式 179
第六節 小結 182
第七章 結論 183
參考書目 188
附錄一:各詩社成員簡介與社團發展年表193
表一 龍族成員193
表二 龍族詩社發展年表195
表三 主流成員198
表四 主流詩社發展年表200
表五 大地成員206
表六 大地詩社發展年表210
表七 後浪成員215
表八 後浪詩社發展年表218
表九 暴風雨成員228
表十 暴風雨詩社發展年表229
附錄二:深度訪談231
訪談一 陳芳明231
訪談二 黃勁連234
訪談三 李豐楙239
訪談四 王潤華244
訪談五 蘇紹連248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詩刊
《創世紀》1~31 期(1954.10~1972.12.1)
《笠》1~120 期(1964.6~1984.6)
《水星》1~9 期(1971.1~1972.5)
《龍族》1~16 期(1971.3~1976.5)
《主流》1~12 期(1971.7~1976.1)
《大地》1~19 期(1972.9~1977.1)
《後浪》1~12 期(1972.9~1974.7)
《暴風雨》3-5期、7-10期、12-13期(1971.11~1973.7)。
《詩人季刊》1~15 期(1974.11~1983.10)
《詩脈》1~8 期(1976.7~1978.9)
《詩潮》1期(1977.5~)
《陽光小集》1~13 期(1979.12~1984.6)
《台灣詩季刊》創刊號,1983.6。
《草根》1-41號,1985年。
《台灣詩學季刊》1~29期,(1992.12~1999.12)
二、詩選(集)專著(按姓名筆畫排列)
大地詩社編《大地之歌》,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76.3。
王潤華著《秋葉行,合志文化事業有限股份公司出版,1988.2.10。
余光中著《五陵少年》,台北:文星書店,1967.4。
余光中著《在冷戰的年代》,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11
余光中著《余光中詩選》,台北:洪範書店,1999.3。
余光中著《敲打樂》,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11。
余光中著《蓮的聯想》,台北:文星書店,1964.6。
余光中著《掌上雨》,水牛出版社,1989.10.5再版
沙穗著《燕姬》,心影出版社出版,1979。
沙穗著《護城河》,屏東市:屏縣文化,1993。
沙穗著《臍帶的兩端》,屏東縣文化局出版,2004.10。
吳晟著《向孩子說》,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6。
吳晟著《吾鄉印象》,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6。
吳晟著《吳晟詩選》,台北:洪範書店,2000.5。
吳晟著《泥土》,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6。
林煥彰著《現實的告白》,1985.12.1。
林佛兒著《臺灣的心》,林白出版社,1986.8.20。
施善繼著《返鄉——施善繼詩文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
施善繼著《施善繼詩選》,遠景出版社,1981.8。
洛夫著《石室之死亡》,創世紀詩社,1965.1。
洛夫著《洛夫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5.5。
張默、?弦編《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1961.1。
張默、蕭蕭編《新詩三百首》(上),九歌出版社,1995.9。
張堃《醒‧陽光流著》,創世紀詩社出版,1980.3。
連水淼著《生命的樹》,創世紀詩社,1980.3。
連水淼著《春風拂百花》,創世紀詩社出版,1985.1。
連水淼著《連水淼自選集》,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5。
黃進蓮著《蟑螂的哲學》,台笠出版社,1989.9。
龍族詩社編《龍族詩選》,台北林白出版社,1973.6。
蕭蕭著《悲涼》,爾雅出版社,1982.11
羅青著《吃西瓜的方法》,台北:幼獅文藝社,1972.10。
蘇紹連著《河悲》,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80.11。
三、一般論著(按照姓名筆畫排序)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遠流出版,1990.12.16
文訊雜誌社編《台灣現代詩史論》,1996.3。
古繼堂著《台灣新詩發展史》,文史哲出版社,1996.1增訂再版。
古繼堂著《台灣青年詩人論》,人間出版社,1994。
向陽著《康莊有待》,東大圖書公司,1985.5。
朱雙一著《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2.2。
羊子喬著《蓬萊文章台灣詩》,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9。
呂正惠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12。
何金蘭著《文學社會學》,桂冠圖書有限公司出版,1989.8
李筱峰著《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玉山社,2000。
孟樊著《當代台灣新詩理論》,揚智文化,1998.5。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市:聯合文學,2001。
林鐘雄著《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自立晚報出版,1987.10
林燿德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臺北:正中,1993。
洛夫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卷),巨人出版社,1972.1。
唐文標著《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5。
尉天驄著《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4。
張錦忠著,《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一書,麥田出版,2003.2.1。
張默、張漢良主編,《創世紀四十年總目》,創世紀詩雜誌社出版,1994。
張默《台灣現代詩編目》,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5。
張默《無塵的鏡子》,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1.9。
張漢良、蕭蕭編,《現代詩導讀》,故鄉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4.15。
陳芳明著《詩與現實》,洪範書店,1977.2。
陳芳明著《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2。
陳芳明著《夢的終點》,台北市:聯合文學,1998。
陳芳明著《時間長巷》,台北市:聯合文學,1998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周在邊》,麥田出版,2002。
陳鵬翔、張靜二編,《從影響研究到中國文學》,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1。
彭瑞金著《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3。
焦桐著《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11。
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鷹漢文化,2004.7。
楊澤編《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時報文化事業,1994.12.10。
葉石濤 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2。
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遠景出版社,1978.12再版。
?弦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台北:天視,1980.4。
德亮著《水色抒情》,林白出版社,1991.10.20。
應鳳凰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6.2二版。
薛化元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Ⅱ,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12。
薛化元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Ⅲ,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9。
蕭蕭著《現代詩縱橫觀》,文史哲出版社,2000.2。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台北市:爾雅,2004。
四、期刊雜誌(依照出版年月排序)
《幼獅文藝》30卷6期「詩專號」,1969.6.1。
洛夫〈超現實主義和中國現代詩〉,登於《幼獅文藝》30卷6期「詩專號」,1969.6.1
夏萬洲〈夜訪洛夫,煮茶論詩〉,《幼獅文藝》32期5卷,1970.5.1
孤影〈一個小市民的心聲〉,中央日報社,1972.4/4-4/8,第8版。
楊牧 策畫「現代詩回顧專號」,《現代文學》46 期,1972.3。
施善繼〈媒人〉,《幼獅文藝》36卷1期,1972.7.1。
楊添源等〈評台灣的報紙副刊〉下,《書評書目》第5期,1973.5.1。
余光中〈詩人何罪〉,《中外文學》2卷6期,1973.11.16。
余光中 策畫「詩專號」,《中外文學》25 期,1974.6。
胡紅波〈「民歌」不是這樣〉,刊於《中央日報‧中央副刊》第10版,1975年
錢善華〈我看「現代民歌」〉,台北《中央日報》,1976.2.2,第3版。
余光中〈民歌的常與變〉,刊於《中央日報‧中央副刊》第十二版,1976.2.23。
張彥勳:〈從銀鈴會到笠〉,《笠》100期,1980年12月,頁30。
李瑞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上)——論王潤華早期的詩(1962~1973)〉,《文訊》38期,1988。
李豐楙〈新詩四十年的詩社與詩運〉,《幼獅文藝》437 期,1990.10。
許悔之〈在地下開花,以及腐爛—台灣詩刊的一些現象〉,《台灣文學觀察雜誌》3期,1991.1。
莊金國〈鹽分地帶文藝營,見證台灣文學的流動〉,《新台灣》雜誌335期,2002.8.26。電子期刊版,網址如下: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335&bulletinid=2282
唐文標〈相期應努力,天地正風塵───懷念唐文標〉,《夏潮通訊》第2期,2005.7.1。
五、學位論文
林于弘《解嚴後台灣新詩現象析論》,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6。
陳政彥《蕭蕭詩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6。
蔡明諺《龍族詩刊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7。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ee) 審核日期 2006-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