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21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3.144.86.138
姓名 李愛鳳(Ai-Fong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錢起山水田園詩研究
相關論文
★ 太康英彥—三張詩文研究★ 謝枋得之散文及《文章軌範》研究
★ 南朝贈答詩與士人文化研究★ 南宋遺民道教詩歌研究
★ 宋元之際逸民畫家題畫詩研究★ 兩晉政論文研究
★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研究★ 海濱鄒魯的區域印記——北宋蔡襄詩歌研究
★ 李綱詩歌研究★ 地誌與記憶:南宋地方百詠組詩之研究
★ 劉辰翁《須溪四景詩集》研究★ 胡安國《春秋傳》研究
★ 宋代女性詩歌中的禁錮與追尋★ 執志與保真:王荊公詩歌主題研究
★ 六朝哀挽詩文研究★ 謝枋得詩歌及其詩學觀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主旨在探究唐代詩人錢起的山水田園詩歌,尋索他在詩歌中的思想情感和創作手法,藉以瞭解他在山水田園詩歌中的定位。錢起的生平文獻資料雖記載較少,但從作品以及多位學者的考證之下,可了解其生平歷程可分三個階段:入仕前、藍田為官時以及入朝任職,後兩階段對於錢起山水田園詩歌具有不小的影響。
在創作內涵方面,錢起對於道教、佛教皆有所接觸,仕隱之糾結和田園的喜愛,以及自己的遊覽羈旅的經歷,使其山水田園詩歌的內涵具有多面的開展。而在創作手法上,從遊歷讓他有了構築奇境的想像,因仙道、隱逸、田園的想法多用桃花源意境,關注於視覺造語以描寫景物,山水空間是幽靜曠遠、色調是清冷明淨,又具「清」「遠」的神韻表現。
在詩歌淵源方面,錢起對於前人陶潛、謝靈運、謝朓的田園詩和山水詩,在精神依託和寫作手法上,其實是各有所承繼的,以致錢起的山水田園詩各具三位詩人的部分特色。藉比較分析之方式,為呈現錢起山水田園詩歌的特殊面貌,故選取唐代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劉長卿四位詩人的作品,比較錢起和他們的異同。
最後,錢起山水田園詩歌中,兼具二謝技巧和陶潛的精神,又接近於王維,成為右丞餘波。他與孟浩然、韋應物、劉長卿的山水田園詩歌,在情感和形式、手法較有所不同。錢起的山水田園詩歌,在形式和手法上,是承繼二謝而接近王維;在精神上,是追隨效法陶潛和王維。
摘要(英) This thesis treats about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of Ch’’ien Ch’’i, a poet of the T’’ang. To find he is at thought emotion and technique, to know he is in poetry of landscape and pastoral in position. Although the life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that Ch’’ien Ch’’i is recorded less, but from the textual criticism of works and many scholars, can understand that he’’s life course can divide into three stages: before the officer, the officer of Lantian, enter the palace and hold a post, to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of Ch’’ien Ch’’i having great influence at the last two stages.
In the idea of creating intension, Ch’’ien Ch’’i with regards to Taoism and Buddhism, it keep in touch to some extent all. To be an officer or live in seclusion entangled with as pastoral scene because he like. And one’’s own visit experience where travel, make development with much one of intension of his poetry. In the idea of technique, from travel the imagination letting him construct wonderland. Because immortal and Taoism, privacy, pastoral idea multi-purpose the imaginary land of joy and plenty. Ch’’ien Ch’’I focus on vision make describe in order to scenery, the landscape space is peaceful and vast and far, the hue is bright and clean, and it have the “spirit and rhyme” of “the clear” “the far”.
In origin of the poem, Ch’’ien Ch’’i with regards to the pastoral poetry and landscope poetry of T’’ao Ch’’ien, Hsieh Ling-yun and Hsieh T’’iao. In spirit rely on and technique on, in fact Ch’’ien Ch’’i succeeds the three poets’’ some extent each, so that he hav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oets. Besides, the way to make us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special appearance that in order to appear the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of Ch’’ien Ch’’i, so choose the T’’ang Dynasty Wang wei, Meng Hao-jan, Wei Ying-wu and Liu Ch’’ang-ch’’ing the poetry of four poet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aring Ch’’ien Ch’’i and them.
Finally, having concurrently the technique of Hsieh Ling-yun and Hsieh T’’iao technique, and the spirit of T’’ao Ch’’ien spirit, and approach Wang Wei in the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of Ch’’ien Ch’’i. He and Meng Hao-jan, Wei Ying-wu and Liu Ch’’ang-ch’’ing in the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more different in emotion, form, technique. Therefore, the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of Ch’’ien Ch’’i, in form and technique on, he succeeds Hsieh Ling-yun and Hsieh T’’iao more close to Wang Wei; at being at spirit, he is follow T’’ao Ch’’ien and Wang Wei.
關鍵字(中) ★ 仕隱
★ 田園
★ 大曆
★ 道教
★ 山水田園詩歌
★ 盛唐
★ 錢起
★ 佛教
關鍵字(英) ★ pastoral
★ official and reclusion
★ Taoism
★ Buddhism
★ Ta-li Reign
★ High T'ang
★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 Chi'en Ch'i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i
Abstract............................ .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相關研究之概述.....................2
第二節 詩集版本之敘述.....................4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及方法....................8
第二章 錢起生平的時代背景....................12
 第一節 錢起的時代概況.....................12
一、玄宗的開元、天寶盛世..................12
二、安史之亂後,肅宗、代宗時期...............13
第二節 錢起的生卒年考.....................14
第三節 錢起的生平經歷.....................18
一、未入仕前「每聞長樂鐘,載泣靈臺月」的酸楚........20
(一)埋首黃卷,十年寒窗.................20
(二)入京赴試,無盡失意.................21
二、進入仕途「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的盛名........23
(一)校書郎時期.....................23
(二)藍田尉時期.....................25
三、入朝為官,聲譽日隆...................26
第四節 錢起的交遊.......................27
一、朝廷同事........................28
(一)王縉........................28
(二)元載、杜鴻漸....................29
(三)李勸、李勉兄弟...................30
(四)郭曖........................30
二、親故友人........................32
(一)王維........................32
(二)皇甫兄弟......................33
(三)郎士元.......................34
(四)冷朝陽.......................34
(五)嚴維........................35
(六)李嘉祐.......................36
(七)杜黃裳.......................36
(八)大曆十才子.....................37
1.盧綸.......................37
2.耿湋.......................38
3.李端.......................38
4.司空曙......................39
5.夏侯審......................40
6.韓翃.......................40
7.苗發.......................41
8.崔峒.......................41
三、方外之士........................43
 第五節 小結..........................44
第三章 錢起山水田園詩的思想情感.................45
第一節 慕仙求道之思想.....................45
一、唐代道教的情況.....................45
二、慕仙與求道.......................46
第二節 佛理禪思之嚮慕.....................51
一、唐代佛教的發展概況...................51
二、佛學與禪理.......................52
第三節 山林泉石之情懷.....................60
一、唐人的隱逸情形.....................60
二、仕隱的糾結與選擇....................62
(一)仕隱之糾結....................62
(二)仕宦與隱居的抉擇.................66
第四節 閒逸自適之樂趣.....................69
一、唐人田園生活之情狀...................69
二、田園山居的自然.....................71
第五節 獨遊思歸之企盼.....................76
一、唐人遊覽登臨的盛行...................76
二、遊覽羈旅的抒感.....................79
(一)遊目騁懷的喜悅..................79
(二)孤情與鄉愁....................81
(三)感時傷逝.....................83
第六節 小結..........................85
第四章 錢起山水田園詩歌的創作技巧................86
第一節 透過想像構築奇境....................86
一、道觀佛寺的超凡化....................86
二、道佛人士的仙化.... ................89
第二節 桃花源意境的使用....................93
一、涉入仙、道.......................94
二、揉合田園、隱逸.....................98
第三節 體物入微的技巧.....................101
一、摹擬的細膩....................... 101
二、「片」的視覺觀照...... ..............105
第四節 山水的空間、色調與神韻.................107
一、幽靜曠遠的空間、清冷明淨的色調.............107
二、「清」「遠」的神韻表現..................110
 第五節 小結..........................116
第五章 錢起山水田園詩歌的淵源..................117
第一節 神往陶淵明.......................118
一、面對田園的心境與精神..................118
二、人生觀與仕隱情.....................124
三、對田園的描寫方式....................127
第二節 追慕謝靈運.......................131
一、玄理佛學與道教禪思...................131
二、山水詩的章法結構....................138
三、山水景物之刻畫.....................141
第三節 傾心於謝朓.......................145
一、仕隱與歸情.......................145
二、寫景多而記述少,興情多而說理少.............149
三、以詠物方式寫景.....................151
 第四節 小結..........................155
第六章 錢起山水田園詩歌與山水名家之比較..............156
第一節 錢起與王維.......................156
一、兩人的關係.......................156
二、以禪入詩的呈現.....................159
三、視聽感官的藝術表現...................164
四、〈藍田溪雜詠二十二首〉與〈輞川集并序〉、〈皇甫岳雲谿雜題五
首〉,及別業之山水田園詩................166
(一) 兩人之組詩.................... 166
(二) 別業之山水田園詩.................172
第二節 錢起與孟浩然.......................174
一、失意之歎和隱居之心....................175
二、水行與山行之描寫.....................178
三、山水景物的表現方式....................182
第三節 錢起與韋應物.......................185
一、休沐生活與齋居生活....................186
二、佛寺主題之比較......................190
三、清麗與疏淡.......................192
第四節 錢起與劉長卿.......................194
一、遊覽幽居與羈旅客舍....................195
二、閒適明亮與感傷蒼涼的基調.................198
三、修辭技巧之比較.....................200
 第五節 小結..........................203
第七章 結 論..........................205
參考資料.............................209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 錢起詩文集
唐.錢起撰:《唐錢起詩集》,明嘉靖二十九年毘陵蔣氏刊中唐詩本
唐.錢起撰:《唐錢起詩集》,收入明.蔣孝編《中唐詩》,明嘉靖庚戌(二十九
年)毘陵蔣氏原刊本
唐.錢起撰:《錢起詩四卷》,收入《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民國60年(1971)
10月初版)。
唐.錢起撰:《錢考功集》,明活字印本,《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民國64年(1975)6月臺三版)。
唐.錢起撰:《錢起詩》,收入《全唐詩稿本》(第二十九冊)(臺北:聯經出版事
業公司,民國68年(1979)9月初版)。
唐.錢起撰:《錢仲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民國75年(1986)7月初版)。
王定璋:《錢起詩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阮廷瑜:《錢起詩集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1996)
2月初版)。
(二) 詩文集(總集、別集、選集)
明.蔣孝編:《中唐詩》,明嘉靖庚戌(二十九年)毘陵蔣氏原刊本。
楊家駱主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1962)4月初版)。
洪順隆校注:《謝宣城集校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8年
(1969)10月初版)。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民國60年(1971)10月初版)。
清.沈德潛撰:《唐詩別裁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7年5月港一版)。
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中文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
清.錢謙益、季振宜輯:《全唐詩稿本》(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8年
(1979)9月初版)。
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2月第
1版)。
明.高棅撰:《唐詩品彙》(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72年(1983)7月初版)。
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4年(1985)4月15日初版)。
唐.高仲武撰:《中興間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民國75年(1985)7月初版)。
唐.姚合撰:《極玄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5年(1985)7月初版)。
焦文彬、張登第、魯安澍:《大歷十才子詩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
月第1版)。
徐鵬校注:《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8月北京第1版)。
曹融南校注:《謝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0
年(1991)10月初版)。
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註》(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2月第1版)。
郭維森、包景誠譯注:《陶淵明集》(臺北:地球出版社,1993年7月30日)。
王鎮遠:《兩晉南北朝詩選》(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8月第1版)。
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第1版)。
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摩詰全集箋注》(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6
月初版)。
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
1版)。
佟培基箋注:《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鄭騫校訂、林玫儀選註:《南山佳氣──陶淵明詩文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8月14日三版)。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第1版)。
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3年(2004)4月30日初版)。
陳鐵民、侯忠義校注:《岑參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第1
版)。
黃節:《謝康樂詩注》(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4年(2005)10月初版)。
(三) 詩話
清.王士禎撰:《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1月北京第1
版)。
宋.魏慶之撰:《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5年(1966)9月再版)
清.吳喬撰:《逃禪詩話》(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62年(1973)9月初版)。
清.翁方綱撰、陳邇冬點校:《石洲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1年(1982)
5月初版)。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1年(1982)7月初版)。
清.魯九皋撰:《詩學源流考》,收在《清詩話續編》(中)(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1983)12月初版)。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1983)12月初版)。
明.謝榛撰:《四溟詩話》,《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明.李東陽撰:《麓堂詩話》,《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
版)。
宋.葛立方撰:《韻言陽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民國75年(1986)7月初版)。
宋.范晞文撰:《對床夜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民國75年(1986)7月初版)。
清.吳喬述:《圍爐詩話》,《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翁方綱撰:《石洲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民國75年(1986)7月初版)。
清.魯九皋撰:《詩學源流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民國75年(1986)7月初版)。
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6年(1987)4月1日初版)。
明.胡應麟撰:《詩藪》,《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清.洪亮吉撰:《北江詩話》《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清.沈德潛撰:《說詩晬語》《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四) 文學史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初版)。
黃保真、蔡鐘翔、成復旺:《中國文學理論史》(第四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1年10月第1版)。
張松如:《中國詩歌史》(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
張建業:《中國詩歌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1995))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年6月第1版)。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1995)8月初版)。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山東:山東大學,1996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5年(1996)7月版)。
陶文鵬、韋鳳娟:《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原江
蘇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12月第1版)。
(五) 文學批評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初版)。
王國維撰、徐調孚校注:《人間詞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民國69年(1980)9月初版)。
楊祖聿:《詩品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0年(1981)1月初版)。
清.王士禎撰:《池北偶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3年(1984)
5月15日初版)。
明.王世貞撰:《藝苑巵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民國75年(1986)7月初版)。
郭紹虞解箋:《杜甫戲為六絶句集解,元好問論論三十首小箋》(臺北:木鐸出版
社,民國77年(1988)9月)。
梁.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3年(1994)
7月15日再版)。
陳良遠:《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2版。)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5月初版第六刷)。
明.王世貞撰:《新刻增補藝苑巵言十六卷》,《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六) 文學研究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67年(1976)5月出版)。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第1版)。
黃景進:《王漁洋詩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9年(1980)6月初版)。
陳幸蕙:《采菊東籬下──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田園》(臺北:故鄉出版社,民國
69年(1980)10月初版)。
陳啓佑:《花落又關情──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詠物》(臺北:故鄉出版社,民國
70年(1981)2月初版)。
顏崑陽:《月是故鄉明──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鄉愁》(臺北:故鄉出版社,民國
70年(1981)2月初版)。
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3年(1984)7月文一版)。
王師次澄:《南朝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奬助委員會,民國73
年(1984)9月初版)。
呂正惠:《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74年(1985)4月初版)。
沈振奇:《陶謝詩之比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1986)2月初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75年(1986)5月初版)。
周樹義:《田園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5年(1986)8月再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5年(1986)10月初版)。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民國75年(1986)11月四版)。
顏崑陽:《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1987)
3月20日二版)。
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建宏出版社,民國76年(1987)6月出版)。
柳晟俊:《王維詩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有限公司,民國76年(1987)7
月)。
楊文雄:《詩佛王維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7年(1988)2月初版)。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知識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
李森南:《山水詩人謝靈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8年(1989)7月初版)。
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2
月第1版)。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國79年(1990)3月初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2
月第1版)。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1992年3月初版)。
陸文郁:《詩草木今釋》(臺北,長安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松浦友久著,陳植鍔、王曉平譯:《唐詩語滙意象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5月第1版)。
陳良遠:《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蔣寅:《大曆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張夢機:《詩學論叢》(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2年(1993)5月初版)。
顏進雄:《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2年(1993)
8月初版)。
郭紹虞、劉麟生編著:《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臺北:華嚴出版社,民國
82年(1993)8月重版)。
陳允吉:《唐詩中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12月25日第1
版)。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1994)2月初版)。
王小舒:《神韻詩史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1994)6月初版。)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1994)8月初版)。
孫昌武:《詩與禪》(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1994)8月初
版)。
朱自力:《說詩晬語論歷代詩》(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3年(1994)10月30日初版)。
許總:《唐詩體論派》(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10月初版)。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3年(1994)12月初版五刷)。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第1版)。
方祖燊:《陶淵明》(臺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
(1996)3月版)。
謝海平:《唐代文學家及文獻研究》(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4月初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1996)6月初版)。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1日第一版)。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初版)。
毛正天:《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闡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6
年(1997)4月初版)。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1997)
9月初版)。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初版)。
李文初等著:《中國山水文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民國88年(1999)2月初版)。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6
月初版)。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8月
初版)。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臺北:充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
司,民國88年(1999)9月初版)。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9年(2000)2月15日初版)。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89年
(2000)6月初版)。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
津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
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初版)。
木齋、張愛東、郭淑雲:《中國古代詩人的仕隱情結》(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年6月第1版)。
孫康宜:《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90年(2001)9月30初版)。
劉昭明:《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2
月1版)。
石雲濤:《建安唐宋文學考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許東海:《另一種鄉愁:山水田園詩賦與士人心靈圖景》(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2004年1月31日初版)。
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修辭》(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新1版)。
李雁:《謝靈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張虎昇:《陶淵明人格與風格》(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王凱:《自然的神韻──道家精神與山水田園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9
月第1版)。
白振奎:《陶淵明謝靈運詩歌比較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12月
第1版)。
呂怡菁:《流動與靜止──從空間感知方式論「神韻」詩朦朧間隔的審美特質》
,《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一輯第二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初版)。
宇文所安:《盛唐詩》(臺北:聯經出版社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初版)。
(七) 思想類
張成秋:《先秦道家思想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0年(1971)4月初版)。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6年(1977)6月初版)。
張曼濤:《原始佛教研究》(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67年(1978)12月初版)。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1983)8月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初版)。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二卷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四川:四川人民出
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
(1985)11月再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程兆熊:《道家思想──老莊大義》(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1985)12月初版)。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5年(1986)
7月1日再版)。
晉.郭象注:《郭象注莊》(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5月初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7年(1988)3月五版)。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7年(1988)8月臺九版)。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8年(1989)12月初版)。
李養正:《道教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年12月第1版)。
砂山稔:《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平河出版社,1990年2月20日初版)。
蔣維喬:《佛學概論》(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國79年(1990)4月三版)。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陳耀庭:《中國道教》(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1年4月第1版)。
于民雄:《道教文化概說》(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任繼愈編:《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
呂錫琛:《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1992)10月8版)。
鎌田茂雄:《華嚴經講話》(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1月初版)。
丁福保:《六祖壇經箋註》(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1993)
12月初版)。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1993)6月初版)。
黃兆漢:《道教與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3年(1994)2月初版)。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1995)6月初版)。
蕭登福:《道教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1995)10
月初版)。
陳鼓應:《莊子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二次
修訂版)。
卿希泰:《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15日初
版)。
高振農釋譯:《華嚴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蕭?父釋譯:《大乘起信論》(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高振農釋譯:《大般涅槃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王月清釋譯:《淨土三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張立文、張緒通、劉大樁:《玄境──道學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10月第1版)。
馬濟人:《道教與煉丹》(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1999)
4月十五版)。
呂鵬志:《道教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4月初版)。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大乘禪佛教哲學卷》(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8月初版)。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10月三次修訂版)。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3年(2004)
4月初版)。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老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3年(2004)
4月初版)。
鐘國發、龍飛俊:《恍兮惚兮──中國道教文化象徵》(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八) 其它
唐.李肇撰:《新校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7年(1968)11月再版)。
王雲五:《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7月
初版)。
劉伯驥:《唐代政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3年(1974)10月修訂一版)。
明.李賢撰:《明一統志》(臺北:台灣商務,民國66年(1977)初版)。
李樹桐:《唐史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8年(1979)6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8年(1979)9月六版)。
姜濤主編:《中國文學欣賞全集》(臺北:莊嚴出版社,民國70年(1981)元月1版)。
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榮文出版社,民國70年(1981)5月初版)。
吳丈蜀:《讀詩常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民國73年(1984)9月初版)。
宋.王堯臣等編次、清.嘉定錢東垣等輯釋:《崇文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北京新1版)。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清.董誥等奉勅編、陸心源補輯:《全唐文及拾遺附索引》(臺北:大化書局,民國76年(1987)3月初版)。
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治》(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6年(1987)3月初版)。
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年6月第1版)。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月第1版)。
閻文儒著、閻萬鈞校補:《唐代貢舉制度》(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第
1版)。
宋.贊寧撰:《宋高僧傳》(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1991)8月初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 (臺北:鼎文書局,民國81年(1992)5月7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民國81年(1992)1月7版)。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1993)10月初版)。
馬自毅注釋:《新譯人間詞話》(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1994)
3月初版)。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書銘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3年(1994)10月七版)。
明.王世貞撰:《弇州山人四部稿選十六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
韓廷傑、韓建斌:《道教與養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朱自清、郭沫若、吳晗、葉聖陶:《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9年
(1990)1月1日初版)。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5月第1版)。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3月第1版)。
晉.葛洪撰、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1年2月初版)。
葛兆光:《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3年3
月第1版)。
廖芮茵:《唐代服食養生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
李浩:《唐代園林別業考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二、 單篇論文
鄭樹森:〈『具體性』與唐詩的自然意象〉,收入《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6年(1977)10月初版),頁237-276。
洪順隆:〈謝朓生平及其作品略論〉,收在《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67年(1978)5月初版),頁156-193。
洪順隆:〈謝朓作品所表現的『危懼感』〉,收在《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67年(1978)5月初版),頁194-230。
顏崑陽:〈桃花源記研析〉,收在《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民國72年(1983)10月1日二版),頁161-198。
洪順隆:〈田園詩論〉,收在《由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1984年),頁29-30。
蔡英俊:〈論杜甫「戲為六絶句」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唐詩論文
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74年(1985)4月初版),頁299-335。
王瑤:〈玄言.山水.田園──論東晉詩〉,《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頁242-260。
王瑤:〈文人與藥〉,《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
月第1版),頁129-155。
陳國球:〈論鏡花水月──一個詩論象喻的考析〉,收在《鏡花水月──文學理論
批評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1987)12月初版),
頁1-12。
江寶釵:〈陶淵明〈桃花源〉的締造歷程與象徵意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
2卷第1期(嘉義:中正大學,民國80年(1991)10月),頁63-90。
王定璋:〈錢起集中重出詩考辨〉,收在《錢起詩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1992年8月第1版),頁370-380。
王定璋:〈錢起部分詩作系年考〉,收在《錢起詩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1992年8月第1版),頁381-426。
蔡阿聰:〈人生的理想化──再論陶淵明〉,《漳州師院學報》第1期(1994年),頁34-40。
曹治邦:〈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與儒、道、釋思想〉,《甘肅社會科學》第3期(1994年),頁78-82。
蔣寅:〈錢起詩歌研究〉,《中國詩學》第3期(1994年7月),頁46-57。
關玉林:〈論謝朓山水詩的藝術成就──兼論謝靈運、謝朓山水詩的繼承關係〉,《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總第97期第21卷第4期(1994年10月),頁41-46。
郭令原:〈枯而實腴 淺而實深──談陶淵明田園詩的感情內涵〉,《甘肅社會科學》第5期(1994年),頁87-89。
蔣寅:〈錢起生平系詩補正〉,《河北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41-49。
梁德林:〈古代詩歌中的雲意象〉,《廣西師院學報》第1期(1995年),頁15-21。
賈晉華:〈唐代省試詩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古典文學知識》第2期(江蘇: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頁22-24。
唐滿先、(韓國)崔雄赫:〈陶淵明田園詩之審美方式〉,《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
28卷第3期(1995年8月),頁82-86。
趙治中:〈陶淵明生死觀剖視〉,《江西社會科學》第6期(1995年),頁74-78。
童強:〈論韋應物山水田園詩的寫實傾向〉,《文學遺產》第1期(1996年),頁
42-48。
朱起予:〈論謝朓的山水詩〉,〈蘇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6年),頁35-40。
謝海平:〈錢起事蹟及其詩繫年考述〉,《唐代文學家及文獻研究》(高雄:麗文文
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初版),頁37-184。
謝海平:〈錢起詩集有關問題之考察〉,《唐代文學家及文獻研究》(高雄:麗文文
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初版),頁213-310。
謝海平:〈唐大曆十才子成員及其集團形成原因之考察〉,《唐代文學家及文獻研
究》(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初版),頁1-36。
吳曉龍:〈仙道活動與王維山水詩歌創作〉,《南昌大學學報》第27卷第3期(1996
年9月),頁114-117。
李磊:〈中國古代自然觀念的認識論特徵〉,《杭州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1996
年9月),頁1-7。
梁德林:〈古代詩歌中的『風』意象〉,《社會科學輯刊》總第103期第2期(1996
年),頁128-131。
李浩:〈論唐代園林別業與文學的關係〉,《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總第25卷第2
期(1996年6月),頁55-59。
李堆尚:〈莊子的人生觀〉,《延安大學學報》總第67期第18卷第2期(1996年),
頁3-7。
王玫:〈論六朝詠物詩、宮體詩與山水詩之聯繫〉,《齊魯學刊》第6期(1996年),
頁63-67。
周瀚光:〈試論隋唐五代時期佛道二教的自然觀〉,《學術月刊》第12期(1997
年),頁72-75。
謝海平:〈影響王維與錢起詩作風格類似的三個外在因素〉,《唐代文學論叢》(嘉
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6月初版),頁215-264。
吳懷東:〈王維詩畫禪意相通論〉,《文史哲》第4期(1998年),頁85-89。
鄒西禮:〈韋應物的交游與其詩歌創作的關係〉,《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總第82
期第2期(2000年),頁45-49。
(日)田中和夫著、李寅生譯:〈錢起〈歸雁〉「水碧沙明兩岸苔」苔之含義考〉,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17卷第2期(2000年6月),頁59-64。
侯迺慧:〈唐代懷古詩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3期(臺北:中國古典文
學研究會,民國89年(2000)6月15日),頁35-58。
蔣寅:〈古典詩學中『清』的概念〉,《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2000年),頁146-157。
蔣寅:〈語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學評論》第3期(2000年),頁69-75。
曹頌今:《禪意與詩興──唐代山水詩創作與禪宗佛理之聯繫》,《中州大學學報》
第4期(2000年12月),頁16-18。
葛兆光:〈道教的修煉、儀式和方法〉,《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頁50-58。
依空法師:〈謝靈運山水詩的佛學思想〉,《普門學報》第2期(臺北:佛光山文
教基金會,2001年3月),頁137-166。
謝海平:〈論錢起山水詩及其受謝靈運的影響〉,《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1年5
月第2期,頁1-15。
謝海平:〈錢起詩與陶淵明、謝朓的關係〉,《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一版),頁365-379。
蔡振念:〈論杜甫的紀行詩〉,《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有
限公司,2001年12月1版),頁73-100。
李栖:〈白居易的貶遷行旅與其詩作〉,《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
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2月1版),頁101-140。
張高評:〈記遊與遷謫──以東坡山谷詩為例〉,《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
(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2月1版),頁141-178。
沈文凡:〈大曆詩壇上的一個特殊存在──試論韋應物詩歌古近諸體的藝術風
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2002年3月),頁88-94。
李紅霞:〈論唐人對陶淵明的受容〉,《蘭州犬學學報》第30卷第3期(2002年),
頁68-73。
林少雄:《仰觀俯察的自然意識與俯仰自得的宇宙視角》,《上海大學學報》第9
卷第4期(2002年7月),頁62-64。
鐘巧靈:〈中國古典詩歌中草意象的生成原因〉,《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
4期(2002年8月),頁83-85。
景剛:〈韋應物與滁州〉,《北京大學學報》國內訪問學者、進修教師論文專刊(2003
年),頁134-140。
張文彦:〈論先秦儒家與道家的自然觀及歷史觀〉,《史學理論研究》第3期(2003
年),頁61-65。
嚴雲受:〈古典詩詞中的月意象〉,《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3
年1月),頁74-78。
劉雲蘭:〈論『興』的美學特徵〉,《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3期(2003
年5月),頁30-33。
張維:〈論《桃花源記》與陶淵明的歸隱體驗〉,《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2003
年6月),頁119-121。
黃繼立:〈王士禎《池北偶談》──「汾陽孔文谷天胤云:詩以達性,然須清遠
為尚」條考辨〉,《文學新鑰》創刊號(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2003年7月),
頁137-158。
李霞:〈論儒道生命觀的理性精神及其歷史影響〉,《安徽大學學報》第27卷第5
期(2003年9月),頁45-51。
李波:〈詩文中的『莊周夢蝶』意象〉,《古典今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2004年),頁11-12。
普慧(本名張弘):〈彌陀淨土信仰與謝靈運的山水文學創作〉,《學術月刊》(2004
年3月),頁78-88。
胡遂:〈謝靈運詩文與般若空觀及涅槃境界〉,《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
33卷第2期(2004年3月),頁94-98。
張敏:〈試論「清」作為文學理論概念──在《文心雕龍》中的確立〉,《南昌大
學學報》第35卷第2期(2004年3月),頁148-151。
李豐楙:〈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收在《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5月初版),頁27-58。
左鵬:〈論唐代長安的園林別業與隱逸風習〉,《雲南大學學報》第6卷第3期(2004
年),頁59-67。
張俊:〈從田園耕作到別業樵歌──論孟浩然對陶潛田園詩文化內涵的繼承與衍
變〉,《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總第99期第3期(2004年),頁49-50、73。
李紅霞:〈唐代士人的社會心態與隱逸的嬗變〉,《北京大學學報》第41卷第3
期(2004年5月),頁114-120。
李紅霞:〈論唐代園林與文士隱逸心態的轉變〉,《中州學刊》總第141期第3期
(2004年5月),頁120-122。
王志清:〈盛唐休閒風氣與詩人的別業創作生態〉,《北方論叢》總第185期第3
期(2004年),頁13-17。
蔡瑜:〈試從身體空間論陶詩的田園世界〉,《清華學報》新34卷第1期(民國
93年(2004)6月),頁151-180。
高林廣:〈桃與仙──唐詩文化一題〉,《漢字文化》第3期(2005年),頁53-56。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關係例說──從形象與情意之關係看
「賦、比、興」說〉,《迦陵論詩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新1版),
頁320-350。
葉嘉瑩:〈鍾嶸《詩品》評詩之理論標準及其實踐〉,《迦陵論詩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新1版),頁296-319。
葉嘉瑩:〈從「豪華落盡見真淳」論陶淵明之「任真」與「固窮」〉,《迦陵論詩叢
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新1版),頁38-46。
孫蘭:〈謝朓詠物詩、聯句詩探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2期(2005
年6月),頁79-84。
陳怡良:〈謝靈運的審美素養及其山水詩的藝術美〉,《成大中文學報》第12期
(2005年7月),頁111-146。
劉中文:〈異化的烏托邦──唐人「桃花源」題詠的承與變〉,《學術交流》總第
147期第6期(2006年6月),頁145-150。
王文進:〈陶謝並稱對其文學範型流變的影響──兼論陶謝「田園」、「山水」詩
類空間書寫的區別〉,《東華人文學報》第9期(2006年7月),頁69-110。
孫明君:〈謝靈運的莊園山水詩〉,《北京大學學報》第43卷第4期(2006年7
月),頁68-74。
張虎昇:〈評陶漫說──論對陶淵明認識與接受的三個重要歷史時期〉一文,收
在《陶淵明人格與風格》(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頁214-236。
周仕慧:〈論謝朓詩的清麗風格及成因〉,《中國韻文學刊》第20卷第3期(2006
年9月),頁13-18。
馬榮江:〈謝朓詩歌唐前接受研究〉,《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2期(2007
年3月),頁197-201。
劉建瓊:〈論王維詩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6
期(2007年11月),頁42-47。
三、 學位論文
劉翔飛:《唐人隱逸風氣及其影響》(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67年(1978)8月7日)。
易新宙:《神韻派詩論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
(1983)6月)。
王小琳:《大曆詩人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1983)
12月)。
郭德根:《謝玄暉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1984))。
金勝心:《盛唐山水田園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6
(1987)年3月)。
盧明瑜:《韋應物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1990)5月)
朱雅琪:《大小謝詩之比較》(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1993)5月)。
張滿足:《晉宋山水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9年(2000)6月)。
韓國萍:《錢起詩歌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吳賢妃:《唐詩中桃源意象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2003)7月)。
陳玉妮:《錢起詩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7月)。
四、 工具書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初版)。
羅鳳珠、張智星、許介彥共同主持《新詩改罷自長吟—唐詩吟唱虛擬實境教學網站》(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95年度數位典藏創意學習計畫,2006年3月1日至2007年2月28日)。
總監製:星雲大師、總策劃:慈惠法師:《佛光山電子大藏經》網站(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
指導教授 王次澄 審核日期 2008-7-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