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2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18.117.102.253
姓名 黃君琦(Chun-Chi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死而復生」神話意涵之研究
(The Study of Death-rebirth in Mythos Thesis Abstract)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主要討論「死而復生」神話中,所表現的內在精神,與象徵。方法上仍以文獻為主要討論對象,針為神話文意描述的意思進行分析,或由文章結構釐清語言情境,並參酌應用先秦兩漢學者,對生死、變形主題的論述,進而了解「復生」在神話中蘊含的思想旨趣。
首先是經由神話中「復生行為」的描述,了解初民面對死亡的態度,無論是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皆呈現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奮勇精神;鯀、蚩尤、刑天神話更是呈現其猛志常在的內在力量,這都是初民在面對「不可違逆的命運」下,對生命提出的終極關懷。而在「死而復生」神話中,也以「由死到生」的復生過程,傳達某種文化,如以刑天、夏耕之尸、后稷的死而復生隱喻農神崇拜;以顓頊死而復生,呈現年歲更替的神聖時刻;瑤姬神話則說明含有古代祭祀高禖的文化;鯥魚冬死夏生則是初民對蟄類的觀察心得。
其次,神話中的變形情節,實際上是蘊含了初民對自然的觀察與認知:宇宙間存在一種不可言述,而又可以體驗的力量,使物種和物種間可自然變化,至於,復生之後「變形形態」的選擇,依循神話給予的訊息,大約分出以動物形態復生、植物形態復生、原體形態復生三大類型,皆是針對神話做出的選擇,以彰顯其中旨趣。
最後,本文認為神話中「死亡」情節,實際上是提供一個轉換的時機,「死亡」在其中,已不單純是提供逃避的前因,而是重要的切換點,借由這一關鍵點的切割,緊接在後的「復生」情節,得以彰顯神話想要表達的壯大情志。同時,借由「死亡」情節,直線的生命歷程也獲得回歸的契機,意即,死亡的同時也成就新生,類比於農作物與時間,一切皆得以反覆循環,自強不息。
總之,「死亡」的經歷激發古人對生命、宇宙本質的設想,神話中「死而復生」的情節絕非不明是非的混淆,也不是為逃避死亡所作出的想象,那些神話人物以其獨立的個體,驗証生命歷程的苦難,或是向後人展現自然的奧妙,在通過突破物種限制,超越生死大限,由死到生的動態意象中,得以體悟初民對生死、宇宙的智慧。
摘要(英)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intrinsic spirit and symbolic of death-rebirth in mythos. The major methodology used is documentary review.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mythos, examining the meaning of article structures, and reviewing previous statements of birth, death, and metamorphosis from scholars in Chin/Han Dynas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radical metaphor of death-rebirth in mythos.
First, by analyzing previous descriptions of rebirth behavior, this paper tries to understand primitive’s attitudes toward death. Many examples show primitive has strong concern about life when facing unchangeable faith, such as: Jing-Wei sea-fulfilling and Kua-Fu running-after-the-sun represent the spirit of defying the hardship and danger; mythos of Sun, Ji-You, and Xing-Tian reveal the unbeatable intrinsic power. In death-rebirth mythos, the process description of death to rebirth also conveys some cultures, such as: the dead body of Xing-Tian and Sha-Geng, and the death-rebirth of Ho-Chi are metaphors of Saturnalia; Rui-Xiang’death-rebirth reveals the intervals of year change; Yao-Ji mythos represents the Great mother custom; Lu-Yu’s death in winter and rebirth in summer represents what primitive has learned from turtle observing.
Second, the variable plots in mythos, in fact, involve primitive’s observations and acknowledgements of nature. An unspeakable, but can be experienced power exists in the universe to make metamorphosis happen. The metamorphosis images after re-birth, according to mytho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nimal-like, plant-like, and original, which are choices from mythos standing for different meanings.
Third,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death in mythos actually provides a chance to change. It represents not merely an excuse of avoida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timing. By pointing out this critical point, a rebirth afterwards enhances strong emotions that a mythos would like to convey. Simultaneously, death gives lives a chance to re-start. It can bring a new life, like crop and time revolve.
In conclusion, the experience of death aspires ancients’ thinking about lives and the universe. Death-rebirth in mythos is neither confusion, nor the imagination to avoid death. The key character in mythos uses its individuals to prove the hardships of lives, and to show the magic of nature. Through the breaking down limitations among species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death to birth, primitive’s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the universe can be understood.
關鍵字(中) ★ 復生
★ 變化神話
★ 死亡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相關研究成果 2
三、研究範圍 7
(一)釋名 7
(二)文本選擇 12
四、研究方法 15
第壹章 復生行為表現的內在精神 17
一、對立自然下的磅礡鬥志 17
(一)精衛 17
(二)夸父 20
二、個體強死後的奮猛精神 26
(一)蚩尤 26
(二)刑天 29
(三)鯀 31
(四)鼓與欽? 38
三、結語 42
第貳章 復生行為隱喻的文化情境 44
一、農神崇拜的表徵 44
(一)農神:刑天、夏耕之尸、后稷 44
(二)隱喻農神的「死而復生」行為 51
二、跨「年」的情境隱喻:宇宙回歸 53
(一)巫者顓頊 53
(二)顓頊曆 58
(三)顓頊死而復生的意義 63
三、使用神藥的聖婚儀式 67
四、結語 70
第參章 復生變化的內涵與意義 72
一、變化的內涵 72
一、復生後為動物形態的象徵 73
(一)鳥形:精衛、鼓和欽? 73
(二)水族之形:鯀、顓頊/后稷 77
二、復生後為植物形態的隱喻 83
(一)特殊植物的起源神話 84
(二)尸化的?草 84
(三)接觸物所化的桃林與楓木 84
三、原體復生的象徵 85
四、結語 88
第肆章 「死亡」所蘊含的思想特質 90
一、對待死亡的方式 90
二、形體與魂魄 92
三、超越生死限制:循環的時間觀 101
四、復生神話中「死亡」的意義 102
(一)死亡的必要 103
(二)死亡的意義 106
(三)死亡之於復生 107
六、結語 108
結論 110
一、復生行為所表現的意義 110
(一)積極不屈的奮勇精神 110
(二)對生命的安置與關懷 111
(三)文化隱喻 111
二、變化情節的象徵 112
(一)渾然一體的生命 112
(二)對萬物的認知與體察 113
三、「死亡」在神話中所表達的思想特質 113
(一)「死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113
(二)「死亡」之於「復生」的必要性 114
(三)「復生」彰顯「死亡」的積極意義 114
參考書目 116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山海經箋疏》,[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四部備要」據郝氏遺書本校刊)。
《毛詩注疏》,[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周易譯註》,黃壽祺、張善文,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尚書注疏》,[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春秋左傳注疏》,[周]左丘明著,[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春秋穀梁傳注疏》,[周]穀梁赤撰、[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春秋公羊傳注疏》,[周]公羊高撰、[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台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儀禮》,[漢]鄭玄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四部叢刊」影印長沙葉氏藏明徐氏仿宋本)。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咸豐庚申盤古草堂本)。
《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國語》,[吳]韋昭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史記》,[漢]司馬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後漢書》,[劉宋]范瞱、[晉]司馬彪撰志、[唐]李賢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逸週書》,[晉]孔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書》,[梁]沈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隋書》,[唐]魏徵,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舊唐書》,[後晉]劉昫,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新唐書》,[宋]歐陽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路史》,[宋]羅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四庫全書珍本」叢書)。
《管子》,[周]管仲、[唐]房玄齡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四部備要」據明吳郡趙氏本校刊)。
《墨子》,[周]墨翟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荀子》,[周]荀況著、[唐]揚倞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四部叢刊」影印古逸叢書本)。
《孫子》,[周]孫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莊子注》,[周]莊周、[晉]郭象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列子》[周]列禦寇、[晉]張湛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韓非子》,[周]韓非、[元]何犿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漢]高誘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尸子》,[清]汪繼培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據清加慶十七年刻《尸子尹文子》合刻本影印)。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四部備要」據抱經堂本校刊)。
《淮南鴻烈解》,[漢]劉安、高誘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論衡》,[漢]王充,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四部備要」據明刻本校印)。
《揚子法言》、[漢]揚雄著、[晉]李軌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靈樞經》,[唐]王冰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楚辭補註》,[宋]洪興祖,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惜陰軒叢書本)。
《山帶閣注楚辭》,[清]蔣驥,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
《昭明文選》,[梁]蕭統撰,[唐]李善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影印宋淳熙本重雕鄱陽胡氏藏版)。
《海內十州記》,[漢]東方朔,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據古今逸史本影印) 。
《拾遺記》,[晉]王嘉,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據古今逸史本影印)。
《述異記》,[梁]任昉撰,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據龍威秘書本影印)。
《渚宮舊事》,[唐]余知古撰,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平津館叢書為底本)。
《夢溪筆談》,[宋]沈括,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稗海本蓋津逮祕書學津討原本校刊)。
《太平御覽》,[宋]李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影印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藏宋刊本)。
《說文解字》,[漢]許慎,[清]段玉裁注,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
《釋名》,[漢]劉熙,北京:中華書局(1985、以漢魏叢書小學彙函為底本)。
《小爾雅》,[漢]孔鮒,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夷白齋宋本刻印)。
《玉篇》,[梁]顧野王,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據小學彙函本校刊)
《集韻》,[宋]丁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國學基本四百種」叢書)。
《字彙》,[明]梅膺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四庫全書」叢書據萬曆四十三年刻本校刊)。
《格致鏡原》,[清]陳元龍,楊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
二、專書
(一)
《山海經校注》,袁珂,台北:里仁書局 (1995)。
《神話的故鄉─山海經》,李豐楙,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
《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何新,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王孝廉,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
《古神話選釋》,袁珂,三重:長安出版社(1992)。
《水與水神》,王孝廉,台北:三民書局(1992)。
《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陳建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中國神話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李亦園、王秋桂主編,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
《神話與時間》,關永中,台北:臺灣書局(1997)。
《茅盾說神話》,茅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徐炳旭,台北:里仁書局(1999)。
《中國神話傳說》三冊,袁珂,台北:里仁書局(2000)。
《聞一多全集:神話與詩》,聞一多,台北:里仁書局(2000)。
《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臺灣原住民為中心》,鹿憶鹿,台北:里仁書局(2002)。
《山海經的神話思維》,邱宜文,台北:文津出版(2002)。
《中國神話研究》,吳天明,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全像山海經圖比較》,馬昌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山海經注證》,郭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中國神話哲學》,葉舒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二)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徐炳昶,台北:地平線(1978)。
《中國古代宗教初探》,朱天順,中和:谷風出版社(1986)。
《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何星亮,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1992)。
《中國靈魂信仰》,馬昌儀,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
《臺灣原始宗教與神話》,施翠峰,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楊國柱、鄭志明,永和: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
《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蒲慕州,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混沌初開─中國史前時代文化》,張征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彩陶篇:甘肅仰韶彩陶》,袁德星、陳擎光主編,台北:中華五千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3)。
《仰韶文化研究》,嚴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文明曙光祭祀遺珍:遼寧紅山文化壇廟塚》,台北:光復書局(1994)。
《靈魂與心》,錢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7)。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余英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楊儒賓,台北:巨流出版社 (1993)。
《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康韻梅,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上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王德育,台北:史博館編譯組 (2000)。
《先秦兩漢冥界思想及神仙思想探原》,蕭登福,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死亡哲學》,段德智,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楚辭注釋》,馬茂元編,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
《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魯瑞菁,台北:里仁書局(2002)。
《中國小說史略》,魯迅,上海:上海書店 (1989,據北新書局1932版影印)。
《金文大字典》,戴家祥主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三、外國專書
《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英]愛德華‧B‧泰勒(Edward B.Tylor)著,連樹聲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神話》,[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新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思 (1995)。
《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 新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神話思維》,[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黃龍保、周振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語言與神話》,[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于曉等譯,新店:桂冠書局(2000)。
《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甘陽譯,新店:桂冠書局(2005)。
《原始思維》,[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ühl)著,丁由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ca Eliade)著,楊儒賓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ca Eliade)著,楊素娥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
《圖騰崇拜》,[蘇]海通著,何星亮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死亡的意義》,約漢‧鮑克(John Bowker)著,商戈令譯,台北:正中書局(1994)。
《中國天文學史研究》,[日]新城新藏著,沈璿譯,台北:降大圖書有限公司(1993)。
四、碩博士論文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悲劇英雄》,金善子,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吳宏一教授指導(民74)。
《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楊儒賓,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張亨教授指導(民76)。
《漢曆研究》,鄭慈宏,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陳萬鼐教授指導(民79)。
《秦簡日書數術的探討》,許信昌,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韓復智教授指導(民82)。
《形、神、氣對人的理解─中國哲學中形神論思想之研究》,劉見成,東海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魏元珪教授指導(民86)。
《古代中國生死交流空間的研究》,劉威明,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王健文教授指導(民88)。
《帝女神話研究》,陳怡秀,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李國俊教授指導(民88)。
《從周易‧繫辭上「生生之謂易」探索古人對生死的理解》,金德僖,臺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關永中教授、高懷民教授指導(民90)。
《論語中所蘊涵之生死觀》,羅子翔,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曾昭旭教授指導 (民91)。
《老、莊生死觀研究》,蘇慧萍,中山中文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徐漢昌教授指導(民91)。
《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陳逸根,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陳器文教授指導(民91)。
《黃帝內經的生死觀研究》,劉秋固,玄奘大學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士良教授指導(民92)。
《漢族「桃」文化之文學研究》,顏素足,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研所碩士論文,蒲忠成教授指導(民92)。
《黃帝內經的生死觀研究》,劉秋固,玄奘大學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士良教授指導 (民92)。
《漢族「桃」文化之文學研究》,顏素足,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研所碩士論文,蒲忠成教授指導 (民92)。
《先秦道家老莊生命思想研究》,柳秀英,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何淑貞教授指導 (民93)。
《山海經女性神祇研究》,鍾勝珍,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研所碩士論文,蒲忠成教授指導 (民93)。
《古帝王神話文化歷程初探》,張真華,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陳器文教授指導 (民93)。
《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官怡嫻,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曾永義教授指導,(民93)。
《山海經女性神祇研究》,鍾勝珍,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研所碩士論文,蒲忠成教授指導(民93)。
《山海經蛇類之寓意與象徵的研究》,陳春玉,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研所碩士論文,蒲忠成教授指導(民93)。
《山海經時空觀察探索》,蘇曼如,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陳器文教授指導(民93)。
《山海經死生觀研究》,陳琬菁,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李國俊教授指導(民94)。
五、相關期刊論文
〈夸父考─中國古代幽冥神話研究之一〉,王孝廉,《大陸雜誌》46:2(1973.2),pp.59-77。
〈中西神話中悲劇英雄的造像─悲劇英雄在中國古神話中的造像〉,樂蘅軍,《中外文學》4:3(1975.8),pp.148-168。
〈大禹與夏初傳說試釋〉,王仲孚,《師範大學歷史學報》8(1980.5),pp.1-43。
〈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樂衡軍,《中國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1984),pp.1-38。
〈列子神話寓言研究〉,黃美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1(1987.6),pp.1-46。
〈黃帝蚩尤之戰的涿鹿之戰的涿鹿今址考證〉,李伯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1:1=8(1989.8),pp.16-21。
〈仰韶文化的巫覡資料〉,張光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3(1993.12),pp.611-623。
〈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 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李豐楙,《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期(1994.3),pp.287-318。
〈秦簡秦楚月名對照表初探〉,吳昌廉,《中興大學歷史學報》4(1994.5),pp.1-11。
〈帝顓頊考〉,葉林生,《學海》(1994.6),pp.84-90。
〈瑤姬神話傳說與人神之戀〉,謝聰輝,《國立編譯館館刊》23:1(1994.6),pp.1-28。
〈中國古代「掩骴」禮俗考〉,李建民,《清華學報》24:3(1994.9),pp.319-343。
〈莊子的鬼神觀〉,鄭志明,《鵝湖月刊》20:5=233(1994.11),pp.15-17。
〈神話之中的變形〉,蒲忠成,《花蓮師院學報》5(1995.6),pp.47-64。
〈魚的主題二重奏:生命的禮讚與組靈的復活〉,程地宇,《三峽學刊(四川三峽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2(1996.4),pp.4-12。
〈鬼神、魂魄與不朽:氣論的觀點〉,劉見成,《宗教哲學》2:3(1996.7),pp.55-68。
〈中國古代神話對「元始」、「終極」的理念和心態〉,陳啟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5(1999.9),pp.263-312。
〈魚文化‧魚紋飾的意象研究〉,成耆仁,《歷史月刊》11:8=97(2001.8),pp.5-20
〈顓頊、后稷死而復蘇神話活解─兼論巫、魚與生命永恆信仰的關係〉,韓光蘭,《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3:6(2001.11),pp.52-57。
〈顓頊死即復蘇─由魚婦神話談變化神化的憑藉條件〉,邱宜文,《東方人文學誌》1:2(2002.6),pp.1-13。
〈論山海經中神靈復活機制〉,王貴生,《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9:3(2002.5),pp.31-35。
〈形天精神本源新探〉,王貴生,《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1(2003.1),pp.35-40。
〈超越時空的不朽靈魂─山海經神話中英雄神的文化闡述〉,陸嘉明,《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1:3(2004.9),pp.72-76。
指導教授 李國俊(Kuo-Chun Lee) 審核日期 2006-6-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