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21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 、訪客IP:3.138.114.94
姓名 鄭恒惠(Heng-Huei J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家庭‧城市‧旅行─台灣新世代女性散文主題研究
(Family‧City‧Journey-An Analytic Research of Taiwan New Generation Female Prose)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自五○年代始,遷台女作家以異軍突起之姿在強大的反共、戰鬥聲浪中,崛起於文壇,其貼近現實生活的書寫題材,與溫雅、含蓄的女性特質,讓女作家的地位逐漸不容忽視。發展至八、九○年代散文起了劇烈的變動,不僅題材趨向多元,文類間的滲透現象也益趨普遍,而新世代女作家們自主、自覺、自信的特質,更是展現在其書寫中。
而根據,在年齡層上,主要出生於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五年;主要成長於八○年代,逐漸突出在八○年代後期的文壇,而在九○年代嶄露頭角;並曾獲得文學獎的肯定;以及有出版品的發表與經常被選入文學大系、年度散文選或他種散文選中的標準,揀擇出鍾文音、師瓊瑜、柯裕棻、鍾怡雯、利格拉樂‧阿?、張惠菁六位新世代女作家。
接著從六位新世代作家的散文作品中歸納出家庭、城市、旅行三大主題,依循著由內往外的脈絡,意即:由家的內部私人空間,移動到街道、公園等開放的公共空間,最後則擴大至全球的流動,來探究新世代女性散文在這三大主題上,相較於以往有何相似或突出的風貌,希冀彰顯出新世代女性散文在台灣現代散文脈流中的價值與意義。
摘要(英) Since the 50’s, female writers moved to Taiwan stood out conspicuously in the literary arena among the atmosphere of anti Communist and fight. Their positions were improved gradually because of their works that are close the real live and their tender and implicit personalities. Prose changes fast during the 80~90’s. Topics are diverse and the boundaries are blurred. These female writers’ independent, conscious and self-confident personalities shown in their writings.
Most of them were born in 1965~1975. They grew up in the 80’s, become famous in the late 80’s and made themselves conspicuous in the 90’s. They’ve been approved by literature award. Moreover, they’ve published their works and the works were selected into literary selections. They are Chung, Wen-Yin, Shih, Chun-Yu, Ke, Yu-Fen, Chung, Yi-Wen, Liglale, Awo, and Chang, Hui-Ching.
The researcher concludes these writers’ works into three main topics—family, city and journey.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from inside to outside, the researcher inquires these female writers’ works from their private space like homes to public space like streets and parks, and broadens the scope to the whole world. Compared to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former works,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manifest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female prose in this new generation among the context of Taiwan modern prose.
關鍵字(中) ★ 旅行
★ 家庭
★ 新世代
★ 女性散文
★ 城市
關鍵字(英) ★ new generation
★ family
★ city
★ journey
★ and female prose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脈流:新世代女性散文概述 18
第一節 奠基:五○─七○年代女性散文概述 19
一、飄洋過海的抒情憶舊與在地的生活微觀 19
二、現代主義的轉折 21
三、回歸傳統與本土的關懷 24
第二節 承轉:八○─九○年代女性散文概述 28
第三節 發酵:六位新世代女作家的背景與創作觀 34
一、新世代女作家的學經歷背景與創作歷程 35
二、新世代女作家的創作觀、散文觀 41
第三章 家庭:生命與家族記憶 54
第一節 童年的追憶者 56
一、南洋生活圖景 58
(一)、油棕園 61
(二)、茶樓 64
(三)、水井 66
二、人物刻劃 71
(一)、長輩 74
(二)、朋友 75
三、樂園意象 77
(一)樂園的建構 77
(二)、樂園的失落 79
(三)生命的體悟 81
第二節 生命史的鐫寫者 86
一、家族史的密密縫製 87
(一)、瑣碎的記憶拼貼 88
(二)家族枝脈的開展 90
二、原住民女性生命史的點滴補綴 107
(一)傳統文化的執掌者 109
(二)部落技藝的保存者 111
(三)家庭中的噤聲者 112
第四章 城市:息息相關的生活載體 118
第一節、城市的漫遊者 120
一、漫步在街衢 122
二、悠游於網路 127
第二節、生活的消費者 130
一、琳瑯滿目的商家 131
二、盲目的消費文化 135
第五章 旅行:在移動中重新安置自我 141
第一節 異地的探索者 144
一、人文省思 145
(一)、旅者的張望 145
(二)、他人的目光 153
二、自然饗宴 158
第二節、自我的追尋者 162
一、移動與停泊 163
(一)驛動的心 163
(二)家的呼喚 173
二、人文藝術紀行 176
(一)日記體、書信體與片斷史的交叉對應 177
(二)追尋的三重視角 179
三、父鄉的尋訪 198
(一)尋根之旅前的蟄伏 198
(二)親炙夢土的點滴印證 198
(三)返家後的跨時空聯結 202
第六章:結論 207
參考書目 211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新世代女作家作品
1、利格拉樂‧阿?,《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6年7月。
2、利格拉樂‧阿?,《紅嘴巴的Vu Vu─阿?初期踏查追尋的思考筆記》,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7年4月。
3、利格拉樂‧阿?,《穆莉淡─部落手札》,台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4、柯裕棻,《青春無法歸類》,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5、柯裕棻,《恍惚的慢板》,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
6、師瓊瑜,《離家出走》,台北市:平氏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5月。
7、師瓊瑜、克里斯‧史道華(Chris Stowers),《摩托車遊歐洲》,台北市:太雅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8月。
8、師瓊瑜,《寂靜之聲》,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6月。
9、張惠菁,《流浪在海綿城市》,台北市: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10、張惠菁,《閉上眼睛數到十》,台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月。
11、張惠菁,《活得像一句廢話》,台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6月。
12、張惠菁,《告別》,台北市: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13、張惠菁,《你不相信的事》,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4、鍾文音,《寫給你的日記》,台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6月。
15、鍾文音,《台灣美術山川行旅圖》,台北市: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16、鍾文音,《昨日重現》,台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2月。
17、鍾文音,《遠逝的芳香─我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高更旅程記行》,台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18、鍾文音,《永遠的橄欖樹》,台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5月。
19、鍾文音,《奢華的時光:我的上海華麗與蒼涼紀行》,台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20、鍾文音,《在河左岸》,台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2月。
21、鍾文音,《情人的城市:我和莒哈絲、卡蜜兒、西蒙波娃的巴黎對話》,台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22、鍾文音,《山城的微笑─尼泊爾的不浪漫旅程》,台北市:地球書房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
23、鍾文音,《廢墟裡的靈光─重返印度的佛陀時代》,台北:地球書房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
24、鍾文音,《最美的旅程》,台北市:閱讀地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
25、鍾文音,《美麗的苦痛》,台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26、鍾文音,《中途情書》,台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27、鍾文音,《孤獨的房間─我和詩人艾蜜莉、藝術家安娜的美東紀行》,台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28、鍾怡雯,《河宴》,台北市:三民書局,1995年4月。
29、鍾怡雯,《垂釣睡眠》,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8年3月。
30、鍾怡雯,《垂釣睡眠》,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1月增訂初版。
31、鍾怡雯,《聽說》,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0年8月。
32、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6月。
33、鍾怡雯,《漂浮書房》,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5年1月。
(二)、其他作家作品
1、王安憶,《紀實與虛構:上海的故事》,台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3月第二版。
2、江秋萍、林姬瑩,《單車飛起來》,台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3
月。
3、胡晴舫,《旅人》,台北市: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
4、簡媜,《女兒紅》,台北市:洪範書店出版社,1996年9月。
(三)、文學選集
1、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三部》,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5月。
2、余光中總編輯,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1989-2003》散文卷(一),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3年10月。
3、林志豪等,《在夢想的地圖上─第三屆華航旅行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市:天培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4、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7月。
5、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下)》,台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7月。
6、柯慶明編,《爾雅散文選第一集》,台北市: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7月。
7、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1970-1989》》散文卷《壹》, 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9年5月。
8、舒國治等,《國境在遠方─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文集》,台北市: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2月。
9、陳義芝主編,《新世紀散文家:張曉風精選集》,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6月。
10、陳芳明主編,《九十三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3月。
11、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台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2月。
12、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下)》,台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2月。
13、湯世鑄等,《魔鬼‧上帝‧印地安─第二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文集》,台北市: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14、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台北市: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年1月。
15、鄭明娳、林燿德選註:《人生五題─成長》,台北市:正中書局,1990年6月。
16、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I》,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2001年10月。
17、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II》,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2001年10月。
18、鍾怡雯主編,《九十四年散文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3月。
19、蕭蕭編著,《台灣現代文選 散文卷》,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
(四)、文學綜論
1、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4月。
2、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5月。
3、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市:麥田出版公司,2002年8月。
4、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5、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6、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5月。
7、李清志,《都市偵探學》,台北市: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10月。
8、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年5月。
9、李瑞騰主編,《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認識台灣作家的十二堂課》,桃園縣:中央大學(由教育部委託執行),2005年8月。
10、余光中,《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台北市: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4月。
11、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2月。
12、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8月。
13、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6月。
14、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O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15、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月。
16、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12月。
17、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市: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
18、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市: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19、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4月。
20、封德屏主編,《2006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共同出版,2007年3月。
21、畢恆達專題主編,《家的意義》,台北市: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2000年12月。
22、孫大川,《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4月。
23、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增訂再版。
24、張秀亞,《人生小景》,台北市:水芙蓉出版社,1978年6月。
25、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6月。
26、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2月。
27、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6月。
28、張春興,《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二印。
29、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2月。
30、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市:麥田出版,2007年4月。
31、鹿憶鹿,《走看臺灣九O年代的散文》,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4月初版。
32、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33、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月。
34、章方松,《琦君的文學世界》,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
35、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台北市: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9年5月。
36、詹宏志,《城市觀察》,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4月。
37、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6月。
38、楊澤主編,《七O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39、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40、楊澤主編,《狂飆八O─紀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41、榮格著、鴻均譯,《分析心理學》,台北市:結構群文化出版,1990年9月。
42、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88年9月再版。
43、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
44、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87年6月二版。
45、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46、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47、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48、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市:里仁書局,2000年2月。
49、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月。
50、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9月。
51、魏飴,《散文鑑賞入門》,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6月。
52、簡瑛瑛著,《女兒的儀典─台灣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表現》,台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8月。
53、嚴明、樊琪合著:《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市: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五)外文專書(譯著)
1、王志弘譯,Italo Calvino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看不見的城市》,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2、王志弘、方淑惠、余佳玲譯,Mike Crang著,《文化地理學》,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2月。
3、王志弘、徐苔玲譯,Tim Cresswell著,《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3月。
4、朱國勤、盧杰譯,約翰‧沙克拉(John Thackara)編,《超物論─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4月。
5、張旭東、魏文生譯,Waltwr Benjamin(班雅明)著,《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市:臉譜出版,2002年6月。
6、黃光國譯,Alfred Adler (阿弗列德‧阿德勒)著,《自卑與超越》,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84年10月五版。
7、葉頌姿譯,Alfred Adler (阿弗列德‧阿德勒)著,《自卑與生活》,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89年3月再版。
8、葉淑燕譯,Robert Escarpit著,《文學社會學》,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9、黎雅麗譯,Jeffrey A. Kottler(傑佛瑞‧寇特勒)著,《旅行,重新打造自己》,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6月。
二、期刊報紙
(一)、作家個論
1、辛金順:〈烏托邦的祭典─解讀鍾怡雯《河宴》中的童年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9期,1998年3月,頁130-144。
2、利格拉樂‧阿?:〈尋找牠的名字─蝴蝶與自我的辨證〉《中外文學》27卷9期,1999年2月,頁117-127。
3、李欣如:〈沒錯,她就是張惠菁〉《書寫遠傳》34期,2006年3月,頁40-42。
4、李欣如:〈柯裕棻:在想像中停歇 在書寫中靠岸〉《書香遠傳》38期,2006年7月,頁44- 45。
5、李星宇記錄整理:〈日記真跡─內心的美麗與哀愁〉《野葡萄文學誌》38期,2006年10月,頁23-26。
6、林秀蘭:〈創作者的孤獨之旅─論鍾文音的旅行書寫(以my journal系列為討論主軸)〉《中國現代文學季刊》8期,2005年12月,頁75-100。
7、吳雨潔專題報導:〈鍾文音帶你去旅行─我,一個人旅行〉《聯合報》生活Live秀版,2006年10月26日。
8、柯品文:〈屬於那些重生的家族記憶─鍾文音《昨日重現》〉《文訊》188期,2001年6月,頁34-35。
9、徐國能:〈安樂之書〉《聯合報》23版,2002年7月14日。
10、莊宜文:〈師瓊瑜:天生帶著不羈的野性〉《文訊》137期,1997年3月,頁32-34。
11、鹿憶鹿:〈另一種文化苦旅─讀師瓊瑜《離家出走》〉《文訊》139期,1997年5月,頁22-23。
12、陳昌明:〈語言之重,生活之輕〉《聯合報》47版,1998年4月13日。
13、陳芳明:〈她的絕美與絕情─周芬伶的《汝色》及其風格轉變〉《聯合文學》215期,2002年9月,頁153-155。
14、陳嬿文企劃撰文:〈伊能靜VS.鍾文音 百變精靈/不斷向昨日告別的女人〉《聯合文學》220期,2003年2月,頁46-56。
15、陳伯軒:〈別有天地─論鍾怡雯散文原鄉風景的構成與演出〉《中國現代文學》9期,2006年6月,頁181-197。
16、推薦發表:柯裕棻小輯:〈不能跑到天涯海角的時候─柯裕棻和編者筆談〉《聯合文學》198期,2001年4月,頁28-31。
17、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期,2001年5月,頁73-96。
18、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期,2005年6月,頁1-29。
19、黃宗慧:〈戀物情深的宇宙觀 讀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聯合文學》215期,2002年9月,頁156-158。
20、黃文儀:〈我的旅行─鍾文音〉《幼獅文藝》612期,2004年12月,頁96-101。
21、黃恩慈:〈油棕園傳來的獨語─訪評鍾怡雯〉《幼獅文藝》613期,2005年1月,頁72-78。
22、楊翠:〈原音與女聲─跨世紀台灣文學的新渠徑〉《文訊》170期,1999年12月,頁46-49。
23、楊佳嫻:〈時空確定。關係開始─談張惠菁散文與小說中的現代性〉《幼獅文藝》612期,2004年12月,頁89-95。
24、董恕明:〈邊緣之聲─九○年代台灣原住民女作家阿?研究〉《山海文化雙月刊》21、22期,2000年3月,頁195-211。
25、趙慶華記錄整理:〈漫談原住民女性文學─番(翻)婆囈(異)語〉《印刻文學生活誌》6期,2004年5月,頁82-97。
26、蔡淑華採訪:〈情慾依然飄浪─專訪小說家鍾文音〉《幼獅文藝》637期,2007年1月,頁86-91。
27、聯合文學採訪紀錄:〈心靈的壯遊小輯─患了「鳥羽症」的女人:鍾文音〉《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5月,頁117-118。
28、賴香吟:〈童女之戰〉《印科文學生活誌》18期,2005年2月,頁147-149。
29、鍾文音:〈寂寞山川,寂寞旅路─《台灣美術山川行旅圖》自述〉《文訊》172期,2000年2月,頁97-99。
30、鍾文音:〈一種述說無盡的氣味─侯孝賢作品對我的影響〉《文訊》211期,2003年5月,頁68-70。
(二)、散文綜論
1、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13卷2期,1997年7月,頁77-89。
2、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132期,1995年10月,頁148-157。
3、林德俊:〈新生代文學創作者的發聲管道〉《文訊》230期,2004年12月,頁51-56。
4、許正平:〈徬徨的散文新世代〉《聯合文學》227期,2003年9月,頁106-111。
5、徐國能:〈孤獨自語或浪跡天涯─新世代散文觀察〉《文訊》230期,2004年12月,頁31-36。
6、陳銘磻:〈發刊辭 散文的天空〉《散文季刊》73年春季號,1984年1月20日,頁4-5。
7、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167期,1999年9月,頁42-50。
8、張瑞芬:〈散文的下一輪太平盛世2000-2004台灣散文現象〉《文訊》228期,2004年10月,頁27-35。
(三)、女性文學
1、陳芳明:〈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220期,2003年2月,頁150-164。
2、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205期,2002年11月,頁55-57。
3、張淑麗:〈「出走」到未來、「漫步」到過去─新世紀台灣文學中的女性文學〉《文訊》229期,2004年11月,頁48-53。
4、張瑞芬:〈琦君散文及五O、六O年代女性創作位置〉《台灣文學學報》6期,2005年2月,頁121-158。
5、楊翠:〈原音與女聲─跨世紀台灣文學的新渠徑〉《文訊》170期,1999年12月,頁46-49。
6、編輯部:〈野性與自主─新世代女作家群的崛起〉《文訊》137期,1997年3月,頁25。
(四)、旅行文學
1、方群:〈三毛等作家的旅行寫作〉《幼獅文藝》第521期,1997年5月。
2、白素記錄整理:〈旅行與文學第二屆華航旅行文學獎決審會議紀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民國87年9月18日。
3、吳婉茹採訪整理:〈相約天涯─羅智成談旅行與文學〉《聯合文學》187期,2000年5月,頁68-73。
4、林怡君〈愛麗絲的旅行:兒童文學中的女遊典範〉《中外文學》第27卷第12期,1999年5月,頁79-95。
5、胡錦媛:〈繞著地球跑(上)─當代臺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第515期,1996年11月,頁24-28。
6、胡錦媛:〈回歸點與出發點在旅行文學中的重要性〉《幼獅文藝》第521期,1997年5月,頁51-59。
7、詹宏志:〈硬派旅行文學〉《聯合文學》第167期,1998年9月,頁98-99。
8、賴維菁:〈帝國與遊記─以三部維多利亞時期作品為例〉《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1997年9月,頁71-80。
9、魏可風紀錄:〈縱橫天下─長榮環宇文學獎決審會議紀錄〉《聯合文學》第167期,1998年9月,頁22-33。
10、羅智成:〈好的旅行,以及好的文學〉《聯合文學》第167期,1998年9月,頁95-97。
(五)、其他
1、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1993年11月,頁6-17。
2、文訊編輯部:〈九○年代台灣文學現象特寫〉《文訊》182期,2000年12月,頁41-54。
3、李有成:〈論自傳〉《當代》55期,1990年11月,頁20-29。
4、吳鈞堯:〈崛起九○企劃緣起〉《幼獅文藝》601期,2004年1月,頁78-81。
5、林燿德:〈文學新人類與新人類文學〉《聯合文學》65期,1990年3月,頁168-170。
6、林燿德:〈《聯副》四十年〉《聯合文學》83期,1991年9月,頁10-19。
7、孟樊:〈都市叢林裡一張五光十色的臉─論「新人類文學」〉《聯合文學》65期,1990年3月,頁94-97。
8、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期,2001年5月,頁148-160。
9、馮子純:〈傾聽年輕的聲音─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現場側記〉《文訊》219期,2004年1月,頁133-137。
三、學位論文
1、伊象菁:《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為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3、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4、許茹菁:《掙扎輿圖─女性卅旅行卅書寫》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5、許珮馨:《五O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6、陳惠菁:《新國民浮世繪─以駱以軍為中心的台灣新世代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7、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8、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9、楊心怡:《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0、廖瑋琳:《漂泊與釘根─論鍾文音的旅行與家族書寫》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11、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四、網路資料
1、趙釧玲:〈從班雅明的城市漫遊者現象談起─初談網路漫遊者現象〉,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13.htm。
2、蔡康永訪談:〈實踐夢想的旅行者─鍾文音〉,
http://www.pts.org.tw/~web01/tuesday/t_032.htm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ee) 審核日期 2008-1-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