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2101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 、訪客IP:18.224.63.87
姓名 陳怡如(Yi-Ju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研究──以1980年以後演出為主要探討對象
(A Study on Kuqku Opera's Stage Art of "The Peony Pavilion(MuDan Ting)" after 1980 A.D.)
相關論文
★ 明代小曲研究★ 缽中蓮傳奇研究
★ 龍沐勛詞學之研究★ 浙崑改編戲研究──以《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
★ 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 黃周星及其戲曲著作研究
★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臺灣亂彈戲劇本研究五題
★ 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 《六十種曲》表記情節研究
★ 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 高濂《玉簪記》研究――從文學劇本到崑曲演出
★ 焦循劇論研究★ 清乾嘉以降崑劇全本戲演出研究
★ 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年間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 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明代湯顯祖所著傳奇《牡丹亭》,因為有精彩的情節、優美的文辭、唱唸與表演身段,被視為崑劇的代表劇目之一,至今仍相當受到歡迎。
隨著時代、戲劇觀念和劇場技術的進步,戲曲發展的情況受到影響,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海峽兩岸在戲曲發展的進程雖不同,但在1980年以後,不約而同加強了「採用多樣創意輔助戲曲現代化」的方式,兩岸的戲曲演出因而展現了更多不同的面貌。其中,舞台美術在演出的視覺呈現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牡丹亭》在1980年以後有豐富的演出紀錄,除了劇本改編、表演風格之外,在舞台美術設計方面也有相當多樣的成果,透過對《牡丹亭》演出經驗的研究,除了回顧二十餘年以來的成果,亦可一窺崑劇在當代,要重新演繹一部經典作品時,舞台美術設計所把握的原則和表現特色。期望能夠對《牡丹亭》與崑劇舞台美術方面的研究有所貢獻。
本論文從1980年以後較重要的《牡丹亭》演出中,選擇十個版本為對象,根據錄影、訪談、圖片、評論與文獻,從舞台樣式、燈光設計與人物造型三方面切入,進行說明與討論,並加以比較分析。
根據研究的成果可知,1980年以後的《牡丹亭》在各種因素的變動與影響之下,每個版本皆有其特別的製作訴求與主題概念,因而使舞台美術的表現趨向更多樣化。就整體設計趨勢而言,有下列三點特色:
1. 運用燈光技術加強舞台效果、表現劇情氛圍
2. 傳統的穿戴規範開始有鬆動的情況,增加造型設計的可能性
3. 依版本需求設計專屬舞台美術道具的例子增加
此外,從《牡丹亭》的情形可以反映出,即使是有很長的演出歷史與深厚的傳承經驗,傳統劇目在當代仍有變化出不同面貌的極大可能。
然而,在舞台美術設計得以大幅發揮的情況下,依然不能忘記崑劇的精髓在於表演本身,所有設計皆應配合表演,而非只注重表現主題概念、運用技術而已。除了創新之外,詮釋經典劇目還是應該注重崑劇本身藝術特質的發揚,力求達到「曲高和眾」的目標。
摘要(英) “The Peony Pavilion (MuDan Ting)”, is a Script that was written by Tang XianZu in the Ming dynasty. Thespectacular story, beautiful rhetoric, the skills of singing and the aesthetic figure required for the performance All contributed to its standing as one of the major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Kunqu Opera .It still remains a well-liked, popular play to this very day.
The progress of theatrical concepts combined with the advancements in techniques utilized for theatrical presentation, has dramatically influrnced the developement of Kunqu Opera .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al progress of Kunqu Opera varies across the strait,Both selected the method of “utilizing plural creationism” to assist the modernization of Kunqu Opera after the 80s, thus created more different looks for the performances of Kunqu Operas, An intrinsic part is the visualization of the stage art during a performance. ”The Peony Pavilion” has an impressive number of performance after the 80s, aside from various adaptations of the original script and differing performance style, it also sees a diversified accomplishments in the designs of stage ar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Peony Pavilion”, not only can we appreciate its incrdedible accomplishments for the last 20 years, we can also infer what principles and unique elements of presentation that must be grasped in the stage art design..We hope the study will yield meaningful contributions on the subject of “The Peony Pavilion” and the stage art of Kunqu Opera.
After careful examination of visual documentation, interviews of relevant personnel, related photo documents, reviews and literatures, 10 differing versions of “The Peony Pavilion” created after the 80s were selected for introduction, discussion,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study approach the subject from three angles—stage structure, lighting design, and the character styling.
A conclusion could be drawn fro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varying factors, each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created after the 80s has its distinct philosophy and concept. So the presentation of stage art has diversified as a result. There are three distinct features regarding the trends of “The Peony Pavilion” stage art from 1980,to present day:
1. The utilization of lighting techniques to reinforce the dramatic atmosphere on the stage.
2. The looseing of rigid stipulation for traditional clothing has brought new possibilities for character styling.
3. The increase of cases where the design of specialized stage art equipments are required.
 Additionally,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eony Pavilion” reflected that even with a long and distinguished performance history coupled with the burden of maintaining a tradition, Kunqu opera scripts still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a very different experience.
However, even in the face of a radically altered philosophy regarding stage art, the essence of Kunqu Opera still lies with the performers’ active presentation,the designs of stage art should always conform to the performances, rather than concentrating on presenting the ingenuity of the craft.Aside from creative innovations,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plays should still concentrate on appreciating the unique qualities of Kunqu Opera, and should endeaver to reach the goal of popularizing this elegant performing art without losing its fine spirit.
關鍵字(中) ★ 崑劇
★ 牡丹亭
★ 舞台美術
★ 表演
關鍵字(英) ★ MuDan Ting
★ Kunqu
★ Peony Pavilion
★ Stage art
★ Perfomance
論文目次 緒 論-------------------------------------------------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範疇-------------------------------------5
三、研究方法------------------------------------12
四、研究資料與前人相關論述回顧------------------15
第一章 1980年以前崑劇《牡丹亭》演出之舞台美術設計概況----18
第一節 崑劇《牡丹亭》早期演出與舞台美術概況--------18
一、1980年以前崑劇《牡丹亭》演出概況-------------18
二、清代演出《牡丹亭》之人物穿戴紀錄-------------24
第二節 清末民初至1949年的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相關記載文獻分析──以《崑劇穿戴》《崑劇檢場》所載為主要討論對象----28
一、砌末-----------------------------------------28
二、穿戴-----------------------------------------29
三、劇照中所見的造型特徵-------------------------35
第三節 1949年至1980年以前崑劇《牡丹亭》演出之影像資料分析 -----------38
一、劇照舉例分析----------------------------------39
二、梅蘭芳、俞振飛的《遊園驚夢》電影--------------40
第二章 以經典折子戲為主軸的傳統風貌《牡丹亭》----------46
第一節 徐露主演之《牡丹亭》折子戲(1984年)-------47
一、人物造型穿扮--------------------------------47
二、舞台陳設與燈光------------------------------50
第二節 整理改編之一:江蘇省崑劇院《牡丹亭》(1982年) -------------52
一、人物造型穿扮------------------------------52
二、舞台樣式與陳設----------------------------55
第三節 整理改編之二:浙江崑劇團《牡丹亭》(1993年) -------------56
一、人物造型穿扮-----------------------------57
二、舞台與燈光設計---------------------------59
第三章 崑劇《牡丹亭》改編本的舞台美術設計---------64
第一節 北方崑曲劇院《牡丹亭》(1981年)---------65
一、舞台與燈光設計---------------------------65
二、人物造型設計-----------------------------67
第二節 上海崑劇團《牡丹亭》(1982年)-----------69
一、舞台布景設計-----------------------------70
二、燈光設計---------------------------------72
三、人物造型設計-----------------------------73
第三節 上海崑劇團《牡丹亭》(1993年)-----------75
一、舞台設計---------------------------------76
二、燈光設計---------------------------------78
三、人物造型設計-----------------------------79
第四節 江蘇省崑劇院《牡丹亭》(2004年)------81
一、舞台樣式設計-----------------------------83
二、燈光設計---------------------------------84
三、人物造型設計-----------------------------85
第四章 「全本」《牡丹亭》的新風貌-------------------90
第一節 以嶄新創意「復古」:陳士爭導演的五十五折《牡丹亭》(1999年)-----------91
一、舞台與燈光設計--------------------------92
二、人物造型設計----------------------------95
三、舞台情境的塑造方式與成果---------------102
第二節 華麗的舞台美術:上海崑劇團《牡丹亭》(1999年)---105
一、舞台與布景樣式-------------------------106
二、燈光設計-------------------------------110
三、人物造型設計---------------------------112
第三節 新世紀的新古典:「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119
一、舞台與燈光設計-------------------------120
二、人物造型設計---------------------------123
第五章 1980年以後《牡丹亭》舞台美術設計綜合分析---------128
第一節 1980年以前《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特色---------------128
一、1980年以前《牡丹亭》演出舞台美術概況--------------128
二、才子佳人、如夢似幻──《牡丹亭》的視覺意象--------130
第二節 1980年以後《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特色---------------131
一、舞台「意象」逐漸被強調:以經典折子〈驚夢〉為例-----132
二、人物造型設計多樣化:以杜麗娘與眾花神為例----------136
第三節 影響《牡丹亭》舞台美術設計的因素-----------------142
一、崑劇《牡丹亭》舞台美術設計之基本條件--------------142
二、外部影響因素:演出條件、導演或製作人、時代潮流----147
結 論----------------------------------------------------155
參考資料-------------------------------------------------161
附錄一‧參考劇照與示例圖---------------------------------173
附錄二‧表格與訪談資料-----------------------------------193
參考文獻 【專書】
〔明〕止雲居士編:《萬壑清音》,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11月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70年6月
〔明〕沖和居士編:《怡春錦》,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8月
〔明〕祁彪佳原著:《祁彪佳文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6月
〔明〕青溪菰蘆釣叟編:《醉怡情》,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11月
〔明〕潘之恒原著:《潘之恆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8月
〔明〕鋤蘭忍人編:《玄雪譜》,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11月
〔明〕馮夢龍:《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傳奇》,《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十函(上海市:商務印書館),2001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墨憨齋刊本影印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北京第四刷
〔清〕玩花主人編選、錢德蒼續選:《綴白裘》,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11月
〔清〕琴隱翁編:《審音鑑古錄》,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11月
Edward A. Wright著、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台北:書林書局,1992年5月
大雅雜誌編輯部編:《?紫嫣紅──崑事圖錄》,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11月
中國戲曲學院編、譚元杰繪:《中國京劇服裝圖譜》,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一版第五刷
中國戲曲學院編:《中國京劇服裝圖譜》,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0年11月
中國戲曲學院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導演、音樂、舞台美術卷》,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次印刷
中國戲曲學院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表演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次印刷
方家驥、朱建明主編:《上海崑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10月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季思:《王季思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8月
王士華整理編輯:《崑劇檢場》,蘇州:蘇州市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2004年2月重印本
王文章主編:《梅蘭芳訪美京劇圖譜》,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7月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6月30初版二刷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9月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7月25日初版二刷
左月、金易編著:《舞台燈光使用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9月
田文:《演出造型藝術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6月
白先勇主編:《曲高和眾──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台北:天下文化出版,2005年11月30日
白先勇主編:《奼紫嫣紅開遍──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紀實》,台北:天下文化出版,2005年11月30日
白先勇主編:《牡丹還魂》,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2004年9月13日
白先勇主編:《?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5月16日初版二刷
北方崑曲劇院編'、劉宇宸主編:《白雲生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2002年10月初版一刷
朱建明選編、陸漢文審訂、倪百賢校對:《申報崑劇資料選編》,上海:上海市文化局黨史資料徵集領導小組、上海市文化系統地方志編輯委員會、上海崑劇志編輯部主編,1992年5月
朱家溍:《明清室內陳設》,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一刷
朱家溍:《故宮退食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2月
朱穎輝:《當代戲曲四十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2月
李曉:《戲劇與戲劇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余從、王安葵主編:《中國當代戲曲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沈從文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3月
周世瑞、周攸編著:《周傳瑛身段譜》,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4月
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崑劇生涯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7月
林清涼:《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舞台色彩原理之研究》,台北:麗力出版社,2002年10月
柯子銘:《劇海札記》,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7月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0年
洪惟助編:《崑曲資料研究索引》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月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6月
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2004年3月
孫崇濤:《戲曲十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10月初版一刷
孫玫:《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北京初版
徐碩方箋校:《湯顯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7月上海第一次印刷
徐扶明編著:《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
徐凌雲演述,管際安、陸兼之紀錄整理:《崑劇表演一得》,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徐朔方、楊笑梅校註《牡丹亭》,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10月31日初版三刷
徐華鐺、楊沖霄等編繪:《中國戲曲裝飾藝術》,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3年7月
梅蘭芳:《移步不換形》,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彭行才:《劇場觀眾心理》,台北:中華樂訊雜誌社,1979年7月
廖奔:《廖奔戲劇時評》,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第2次印刷
張連:《中國戲曲舞台美術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9月
張連:《中國戲曲舞美概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張耀笳編:《中國傳統京劇服裝道具》,台北:淑馨出版社,
曹其敏:《戲劇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
許姬傳:《許姬傳藝壇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4月二刷
陳多:《戲曲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陳愛國:《歌盡桃花扇底風──戲曲藝術的現代解讀》,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10月初版一刷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版〕》,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
傅謹:《新中國戲劇史:1949-2000》,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1月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
曾長生口述,徐淵記錄整理,徐淩雲、貝晉眉校訂:《崑劇穿戴》,蘇州市戲曲研究室編印,1963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2月第五刷
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上)(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12月
黃能馥、陳娟娟、鍾漫天:《中國服飾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1月
楊振良:《牡丹亭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3月
萬如泉、萬鳳姝、白秉鈞、吳澤東等編著:《京劇人物裝扮百出》,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5月
董健、榮廣潤主編:《中國戲劇:從傳統到現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鄒元江:《湯顯祖新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5月
趙英勉主編:《戲曲舞台設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9月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修訂版)》,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社,2005年12月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
劉慧芬主編:《露華凝香: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10月第一版
劉月美:《中國京劇衣箱》,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一刷
蔡瑤銑、胡明明:《走進牡丹亭》,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1月
蔡瑤銑口述、陳彬記錄整理:《瑤台仙音~我的崑劇藝術生涯》,2005年10月,陳彬出版
蔡體良:《舞台美術散論》,河北:奧林匹克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二刷
蔡體良:《舞台與空間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1月
蔡體良主編:《周英戲劇與舞台美術論文集》,北京:中國舞台美術學會出版社,1997年1月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聶光炎編著:《舞台技術》,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2年3月
譚元杰:《戲曲服裝設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蘇州市戲曲研究室編:《崑劇穿戴》重印本,蘇州:蘇州市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2005年3月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龔和德:《舞台美術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8月
欒冠華:《戲曲舞台美術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6月
【學位論文】
林顯源:《傳統戲曲在臺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李廷植:《戲曲舞台美術中人物造型藝術》,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金美美:《中國傳統戲劇之舞台發展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陳凱莘:《崑劇牡丹亭舞台藝術演進之探討──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喻國雄:《戲曲服裝美學與功能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費泳:《崑曲牡丹亭滬、台、美三地演出之比較》,上海戲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廖杏娥:《中國「戲曲導演」之回顧與展望》,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期刊論文】
孔祥芸:〈試談京劇服裝的改革〉,《戲曲藝術》1996年03期,頁90-91
心思:〈舞台上的衣著與頭飾〉,《大雅》第六期,1999年12月,頁37
王宇清:〈衣色千古──概說服裝色彩種種〉,《聯合文學》第12卷第11期, 1996年9月1日,頁62-66
王安祈:〈羅袂輕揚若有情──談戲曲衣裝〉,《聯合文學》第12卷第11期, 1996年9月1日,頁85-88
王安祈:〈崑劇在臺灣的現代意義〉,《臺大中文學報》第十四期,2001年5月,頁221-257
王安祈:〈如何檢測崑劇全本復原的意義〉,《戲曲研究》第67期,2005年6月,頁56-84
王云亮:〈略論傳統戲曲舞台色彩觀念之淵源〉,《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4年8月,頁91-96
王燕飛:〈二十世紀牡丹亭研究綜述〉,《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5年第四期,頁33-43
左絃:〈從戲曲觀談到崑劇特點〉,《上海戲劇》1987年第一期,1987年2月28日,頁25-26
冉常健:〈淺析戲曲舞台燈光的表現功能〉,《戲曲藝術》2001年02期,頁58-61
江巨榮:〈《牡丹亭》演出小史〉,《上海戲劇》1998年06期刊中刊
江巨榮:〈二十世紀《牡丹亭》研究概述〉,《上海戲劇》1999年10期,頁28-30
沈惠如:〈從歷代《牡丹亭》的改編演出看王仁杰縮編本的得失〉,《經國學報》第21期,2004年2月,頁55-75
束霞平:〈淺談崑劇戲衣紋樣的裝飾性及象徵性〉,《絲綢》2004年12期,頁50-51
林克歡:〈90年代大陸表演藝術的走勢(3)戲曲〉,《表演藝術》第25期(1994年11月)頁59-61
林金環:〈奼紫嫣紅牡丹夢〉,《藝術評論》2005年07期,頁45-47
周曉亞:〈從五方之色到等級界定──戲曲帝王服飾色彩流變考析〉,《戲曲藝術》2001年03期,頁70-78
武軍:〈舞台燈光藝術功能論〉,《劇作家》2005年03期,頁80
范曉寧:〈面對經典-觀上海崑劇團之新版《牡丹亭》〉,《中外文化交流》2000年02期,頁27-29
范雪梅:〈淺談舞台服裝色彩的關係原理〉,《青年文學家》2006年04期,頁58
馬海燕:〈試論導演與觀眾〉,《戲曲藝術》2001年03期,頁42-45
孫立慧:〈論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的基本特徵〉,《戲曲藝術》1991年02期,頁83—87
孫書磊:〈也談戲曲改編的民族性與現代化──崑曲青春版《牡丹亭》觀後〉,《當代戲劇》2005年04期,頁44-45
孫書磊:〈關於崑曲熱的反思〉,《大舞台》2005年05期,頁20-21
徐扶明:〈全本戲簡論〉,《戲曲藝術》1992年04期,頁29-35
徐斯年:〈「移步」而不「換形」──從蘇崑《長生殿》的舞台美術說起〉,《戲曲研究通訊》第四期(2007年1月)頁105-108
桑梓蘭:〈牡丹三樣開〉,《大雅》第十一期,2000年10月,頁40-52
陳凱莘:〈《牡丹亭‧驚夢》之花神演出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七卷第二期(1998年12月)頁97-111
陳多: 〈戲劇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從眾隨俗──由周信芳先生想到的〉,《戲劇藝術》1999年04期,頁17-24
陳多: 〈再談戲劇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從眾隨俗〉, 《戲劇藝術》2000年03期,頁113-124
曾永義:〈中國戲曲之本質〉,《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一期,2005年6月,頁23-66
傅晉青:〈論當代戲曲觀眾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當代戲劇》2003年02期,頁4-6
彭本樂:〈牡丹雖好,還須綠葉扶持──評上海崑劇團新版《牡丹亭》演出本〉,《上海藝術家》1999年06期,頁76
楊宗勇:〈舞美設計與導演的關係〉,《劇作家》2006年01期,頁104
華瑋:〈《牡丹亭‧驚夢》的詮釋及演出〉,《臺灣戲專學刊》2003年7月,頁1-13
齊建華:〈戲曲藝術的市場意識與觀眾意識〉,《戲曲研究》第64期,2004年3月,頁1-16
韓微:〈戲曲人物造型的傳統繼承和樣式創新〉,《中國戲劇》2003年05期,頁47-48
劉權富:〈論電腦燈光與表演藝術之結合〉,《戲劇學刊》第二期(2005)頁131-146
劉淑麗:〈青春版《牡丹亭》印象──兼與陳士爭版比較〉,《藝術百家》(2006年第3期)頁46-49
簡立人:〈現代戲劇的光影語彙──燈光營造戲劇美學的設計思考〉,《戲劇學刊》第二期(2005)頁117-130
聶光炎:〈劇場設計到底是什麼?〉,《台灣戲專學刊》第七期(2004年1月)頁9-28
蘇彥碩:〈古典戲劇的內涵永遠大於導演──我在戲曲導演工作中的體會〉,《福建藝術》1997年06期,頁5-6
蘇涵:〈《牡丹亭》與當代戲劇的舞台生命──評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及其他〉,《藝術評論》2005年03期,頁38-41
顧春芳:〈崑曲現代傳播的劇場形式構想〉,《戲曲研究通訊》第四期,2007年1月,頁42-57
顧篤璜:〈談俊扮──戲曲人物造型藝術研究之一〉,《崑劇藝術》第二期,1987年12月,頁100-108
【報紙、期刊資料】
〈牡丹亭 徐露一趕二〉,《聯合報》1984年8月22日第12版綜藝版
聶光炎:〈讓古典的古典,讓現代的現代 試為崑曲「牡丹亭」投光造景〉,     《聯合報》1984年9月8日,第8版聯合副刊
李翠芝:〈海派風華的世紀末驚夢──上崑重排全本《牡丹亭》〉,《表演藝術》第83期(1999年11月),頁69-72
紀慧玲:〈傳奇出土,異域還魂──紐約版《牡丹亭》現場目擊〉,《表演藝術》第83期(199年11月),頁73-82
紀慧玲採訪整理:〈留下一個版本,但憑人說:專訪紐約版《牡丹亭》導演陳士爭〉,《表演藝術》第83期(1999年11月),頁74-79。
郭小男:〈摯情與夢幻──關於重排《牡丹亭》的導演報告〉,《上海藝術家》(1999年06期)頁51-54
【單篇論文】
華瑋:〈情的堅持──談青春版《牡丹亭》的整編〉,《「戲話粉墨」:2005戲曲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35-256
朱之祥:〈從藝術創作的原理探索當代戲曲發展的方向〉,《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當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頁258-320
【線上資料】
《中國工藝美術詞典》(http://www.gg-art.com/dictionary/dcontent_b.php)
〈京劇服裝服色淺談(一)──長靠服色〉,見於北京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網站(http://www.cndfilm.com/famous/info20050101.asp)
《上海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文化藝術志》,【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網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72149/index.html)
〈舞台內天幕系統的布光〉(中國舞台美術協會網站內文章,網址 http://www.chinaasa.com/html/2006/20060604/23130218008000.html)
〈小舞台,大手筆──記舞台服裝設計師成曙一〉,《中華婦女報》2002年10月1日,「中國互聯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funv/222451.htm)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ndapp/Index)
國家文化資料庫網站‧戲劇類 (http://nrch.cca.gov.tw/ccahome/drama/)
「非常美學」網站 (http://www.sinologic.com/)
日本‧?塚歌劇?網站,名詞解釋 (http://kageki.hankyu.co.jp/first/ziten2.html)
楊明:〈崑曲綺夢——評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的理念得失〉,「浙江大學文化素質網」(http://www.culture.zju.edu.cn/new/html/4/80/144/20040915/163906.html)
蔡體良:〈關於當代戲曲舞台美術的創作〉,中國舞台美術學會網站(http://www.chinaasa.com/html/2006/20060330/16090344817000.html)
青女、Quester:〈中國傳統色彩名錄〉,「藍色理想‧設計理論」網站(http://www.blueidea.com/design/doc/2003/1411.asp)
謝其濬:〈牡丹亭的產品企劃〉,轉載自WBSA企劃知識庫(http://www.wbsa.com.tw/chunfeng/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kd030005&Category=100499)
【影音資料】
梅蘭芳、俞振飛主演《遊園驚夢》,1960年戲曲藝術片,北京北影錄音錄像公司出版發行
徐露、高蕙蘭主演《牡丹亭》,1982年演出,台灣電視公司攝影
蔡瑤銑、許鳳山主演《牡丹亭》,1982年於首都師範學院演出錄影,北京師範學院電教館錄製,1984年7月
張繼青、王亨愷主演《牡丹亭》舞台版演出錄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1999年8月
張繼青、王亨愷主演《牡丹亭》電影版,南京電影製片廠提供版權,南京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
王芳、俞玖林主演《牡丹亭》錄影,蘇州廣播電視總臺攝製,江蘇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
張洵澎、蔡正仁主演《牡丹亭》, 1997年錄製,上海聲像出版社出版發行
王奉梅、陶鐵斧主演《牡丹亭》錄影,杭州大自然音像製品發行有限公司
王奉梅、汪世瑜主演《牡丹亭》,1999年於台北新舞台演出錄影
張繼青、周志剛主演《牡丹亭‧拾畫記》演出錄影,攝製時地不明
華文漪、岳美緹主演《牡丹亭》演出錄影,上海電視台攝製
華文漪、高蕙蘭主演《牡丹亭》演出錄影,1992年
梁谷音、蔡正仁主演《牡丹亭》演出錄影,1993年,上海音像出版社發行
陳士爭導演,錢熠、溫宇航主演《牡丹亭》1999年演出錄影,精華剪輯版由南強國際影視傳播有限公司代理發行,2006年
上海崑劇團三本「經典版」《牡丹亭》,1999年8月演出錄影
「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於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錄影,公共電視台發行
石小梅、孔愛萍主演「精華版」《牡丹亭》,2005年5月4日台北中山堂演出錄影,台北市立國樂團出版
【其它】
「跨世紀千禧崑劇菁英大匯演」節目冊(2000年12月~1月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台北首演節目冊
上海崑劇團《牡丹亭》上、下本(郭小男導演)2003年演出節目冊
江蘇省崑劇院「精華版」《牡丹亭》2005年來台演出節目冊
指導教授 洪惟助(Wei-chu Hung) 審核日期 2007-7-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