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2101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 、訪客IP:3.134.76.51
姓名 李沛思(Pei-Si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From the Gong-fu theory perspective to discuss the Lo Chin-his's distinctive thoughts)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 陳確人性論研究★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 李翱思想研究★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 宋明儒「以心著性」之哲學意義研究★ 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
★ 劉蕺山的氣論研究★ 郭象《莊子注》的思想體系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論 文 摘 要
羅近溪之思想,可以從他對孝弟慈之詮釋來收攝,由此宗旨而開展出其思想體系。而欲瞭解近溪的孝弟慈論之宗旨,可以從本體與工夫二種角度切入。從本體言孝弟慈,此即是人的良知與赤子之心,不僅具有人能實踐道德的主體性,同時亦具普遍於一切人的客觀性,此孝弟慈亦即是仁,為人能上達於天之性體。近溪由孝弟慈之倫常實踐之樂之生惡可已,而體會天道之生生不已,如此便對天道之內容,給出了從孝弟慈之實踐即能體會的親切證明。從工夫言孝弟慈,則由最切身的家庭倫常之善盡,進而開展出成聖的工夫論,其工夫由孝弟慈看,本是一個整體,分言之,則有不同的工夫次第。筆者以為,近溪之言工夫,有「復以自知」、「格物」與「破光景」三層。於日用倫常之中,體證此時之知愛知敬者即是良知,此即是「復以自知」的工夫,是良知通過其本於天之善而能逆知其自己,此證體工夫於近溪說法中,尚有「克己復禮」、「致良知」、「信得及」與「體仁」等,其實是同一工夫的各個面向。為避免復以自知工夫流於主觀,近溪以格物工夫之法古聖至善規矩作為輔助,令學者在致良知中有典範可循。此工夫是近溪對朱子學之重「學」的吸收,然近溪如此言學是有根源地學,非徒取法於聖王規矩以用於身,而是見諸古聖之典範,而喚發學者之道德心,在己心中找到與聖人相同的根據,依此本心而實踐之。如此根於本心之實踐,又以聖人之規矩穩定此心之客觀性,是近溪本諸孔子而言「仁禮兩端」之工夫。對於成聖之學的汲汲追求,而不免把良知當對象把捉之問題,近溪於是以「破光景」工夫,將學者之執持打落,使回歸孝弟慈之自然平常,認為聖人亦只是由此平常之性做起,而推致此性於天地萬物,聖人境界即是孝弟慈之善性得以自然流行,渾淪順適。
近溪的工夫論,是由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孝弟慈作起點,繼而能自知而上同於天道生生,再進至聖人境界,此一過程,是以復以自知為工夫之主體,輔以聖人至善之客觀規矩,最後打破光景而回歸孝弟慈之自然平常,此一套成聖工夫正是近溪學問之用心處,由此亦可見近溪思想主旨、脈絡皆分明而自成系統。
摘要(英) ABSTRACT
The major discussion in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Lo Chin-his’’s distinctive thoughts which are showed in his Gong-fu theory. The tenet of Lo Chin-his’’s philosophical theory is Filial piety, Fraternal responsibility and Benevolence (Hsiao-di-ci). Basing on Hsiao-di-ci , Lo Chin-his had developed his philosophical theory. From the noumenal perspective, Hsiao-di-ci is equal to liang-chih and further reaching the Tian-Dao. That is Lo Chin-his’’s moral metaphysics. From the Gong-fu’’s perspective, Hsiao-di-ci can be discuss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namely Returning to self-consciousness,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Ke-wu) , and Clearing bright vision (Po-guang-jing).
Returning to self-consciousness is a kind of Gong-fu that is the moral subject returning to realize liang-chih within itself.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Ke-wu) is a kind of Gong-fu that is learning from classics of sages, and assisting in Returning to self-consciousness. Clearing bright vision (Po-guang-jing) is a kind of Gong-fu that is laying down learned men’’s clinging to liang-chih, and making learned men returning to their daily life.
In brief, the previous mention is a system of Lo Chin-his’’s Gong-fu theory, also his distinctive thoughts.
關鍵字(中) ★ 羅近溪
★ 孝弟慈
★ 生生
★ 復以自知
★ 格物
★ 破光景
關鍵字(英) ★ Lo Chin-his
★ Life-renewing (Sheng-sheng)
★ Hsiao-di-ci
★ Clearing bright vision (Po-guang-jing)
★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Ke-wu)
★ Returning to self-consciousness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關於羅近溪思想之目前研究成果...................................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5
一、 對近溪文獻之疏解...............................................5
二、 從工夫論之角度來理解近溪思想...................................7
三、 呈現近溪思想之系統.............................................9
第二章 近溪之思想宗旨:孝弟慈.......................................11
第一節 孝弟慈為學問宗旨..............................................11
第二節 作為本體義的孝弟慈............................................12
一、 孝弟慈即良知....................................................12
二、 孝弟慈即赤子之心................................................24
三、 孝弟慈即仁......................................................29
四、 孝弟慈即天......................................................43
五、 小結:近溪的道德形上學..........................................49
第三節 作為工夫義的孝弟慈............................................51
一、 孝弟慈之實踐....................................................51
二、 小結............................................................58
第三章 復以自知的體證工夫...........................................60
第一節 復的工夫........................................................61
一、 反求諸己........................................................61
二、 學而知之........................................................62
三、 復以自知........................................................65
四、 復其見天地之心..................................................70
五、 知得透徹而久久弗去..............................................72
第二節 克己復禮........................................................74
第三節 致良知..........................................................79
第四節 信得及..........................................................82
第五節 體仁工夫........................................................85
第四章 格物工夫.....................................................88
第一節 前儒的格物說....................................................88
一、 朱子之格物窮理..................................................88
二、 陽明之格物致知..................................................89
三、 心齋之淮南格物..................................................90
四、 顏山農之大中學庸................................................92
第二節 近溪的格物說....................................................93
一、 〈大學〉宗旨....................................................93
二、 明明德、至善....................................................94
三、 格物工夫........................................................97
四、 仁禮兩端.......................................................105
第三節 外王事業.......................................................107
一、 聯屬家國天下之大身.............................................107
二、 講學...........................................................111
第四節 小結...........................................................114
第五章 破光景之工夫.................................................116
第一節 破光景之因由:近溪的親身經歷光景...............................116
第二節 何謂光景.......................................................120
一、 用力操持,反成私意.............................................122
二、 一念耿光,遂成結習.............................................127
第三節 破除光景的工夫.................................................131
一、 孝弟慈的天性,自然平常.........................................133
二、 體證工夫.......................................................138
三、 放下...........................................................141
第四節 小結...........................................................147
第六章 結論:羅近溪思想之特色及其在心學中的定位....................148
第一節 近溪的工夫論之義理模式:全文回顧................................148
第二節 近溪思想之特色.................................................154
一、 以「知愛知敬」為良知...........................................154
二、 以「復以自知」說解體證工夫.....................................156
三、 重視「仁禮兩端」的格物工夫.....................................158
四、 以「破光景」作為最後的工夫.....................................159
第三節 近溪在心學中的定位.............................................160
一、 辯祖師禪之說...................................................160
二、 辯現成良知之說.................................................161
三、 王學之調適而上遂者.............................................164
參考文獻................................................................167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一、 近溪本人文獻
1. 《近溪子集》六卷,附集二卷,會語續集二卷,詩集二卷,語要二卷,外集一卷,收於《近溪子全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
2. 《旴江羅近溪先生全集》,含:語錄十卷,語要,孝仁訓,鄉約。台北,國家圖書館藏。
3. 《近溪子明道錄》,收於《續修四庫全書》1127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4. 《近溪羅先生一貫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1126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5. 《耿中丞楊太史批點近溪羅子全集二十四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29、130冊,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
6. 《近溪子四書答問集》,六卷,上海,復旦大學藏。
7. 《羅近溪先生明道錄》,台北:廣文書局,1997再版
8. 《盱壇直詮》,台北:廣文書局,1996四版
9. 《羅明德公文集》,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二、 清代以前之著作
1.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尚書正義》《孝經注疏》《禮記注疏》,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初版
2. 宋‧周敦頤,《周濂溪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3.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1983初版
4.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初版
5.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6初版
6.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台北:大申書局,1983
7. 明‧王龍溪,〈王龍溪語錄〉,台北:廣文書局,2003再版
8.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87
9.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文化,1984初版
10. 明‧周汝登,〈聖學宗傳〉,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5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1. 明清‧黃宗羲編撰,《明儒學案》,收於《黃宗羲全集》七、八冊,台北:里仁書局,1987
12. 明‧楊起元,《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1129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13. 明‧楊起元,《重刻楊復所先生家藏文集》八卷,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3冊,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1997
14.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7
15. 明‧顏鈞,《顏鈞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初版
16. 清‧孫奇逢,〈理學宗傳〉,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5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三、 當代學者著作
1.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2003八版
2.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5五版
3.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空大,1995初版
4.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 尤惠貞,《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初版
6.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初版
7. 古清美,《慧菴論學集》,台北:大安,2004初版
8.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初版
9.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七版
10.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初版
11.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87四版
12. 牟宗三,《周易哲學講演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初版
13.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初版
14.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修訂七版
15. 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再版四刷
16. 牟宗三譯註,《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初版
17.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初版
1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90初版
19.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台北:正中書局,2002初版
20.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台北:正中書局,2001初版十二刷
21.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再版四刷
22.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7六版
23.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1990初版
24. 李明輝譯,康德著,《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1990初版
25. 李書增,岑青,孫玉杰,任金鑒,《中國明代哲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26.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初版
27.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1995初版
28. 吳震,《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初版
29.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初版
30. 吳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 1522-1602》,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初版
31.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初版
32. 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台北:水牛出版社,1993再版
3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全集校訂版
3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全集校訂版
35.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上、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全集校訂版
36.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全集初版
3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初版
38.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台北:時報出版,1982
39.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59初版
40. 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41.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1993初版
42. 陳來,《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初版
43. 陳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初版
44. 張德麟,《程明道思想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初版
45.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初版二刷
46. 曹俊峰,《康德美學導論》,台北:水牛出版社,2003初版
47. 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初版
48.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2三版
49. 勞思光,《文化哲學講演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50. 勞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初版
51.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初版
52.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初版
53. 程玉瑛,《晚明被遺忘的思想家—羅汝芳(近溪)詩文事蹟編年》,台北:廣文書局,1995初版
54.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初版
55.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初版
56. 彭國祥,《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初版
57.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2002修訂四版
58.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初版
59.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初版
60.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初版
61.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初版
62.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初版
63. 鄧曉芒譯,康德原著,《實踐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初版
64. 鄧曉芒譯,康德原著,《判斷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二版
65. 鄧曉芒,《康德哲學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初版
66.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初版
67.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初版
四、 碩、博士論文
1. 李得財,《羅近溪哲學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1997
2. 李慶龍,《羅汝芳思想研究》,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9
3. 王俊彥,《羅近溪理學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4. 黃漢昌,《羅近溪學述》,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2
5. 黃淑齡,《明代心學中「光景論」的發展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4
6. 黃淑齡,《重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明代心學中「樂」的義涵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3
7. 蔡世昌,《羅近溪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00
8. 楊欣樺,《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9. 蕭敏材,《羅近溪思想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10. 藍蕙瑜,《百姓日用與聖人之道—羅近溪哲學思想》,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11. 魏月萍,《羅近溪「破光景」義蘊》,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五、 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
1. 方祖猷,〈評牟宗三先生之論羅近溪〉,《當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吳光主編,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5初版,頁368-377
2. 古清美,〈羅近溪悟道之義涵及其工夫〉,臺大中文學報,2002.06,頁143-171
3. 呂妙芬,〈晚明士人論《孝經》與政治教化〉,臺大文史哲學報,2004.11,頁223-259
4. 呂妙芬,〈晚明《孝經》論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論及其文化脈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06,頁1-46
5. 呂妙芬,〈陽明學派的建構與發展〉,清華學報,1999.06,頁167-203
6. 岑溢成,〈王心齋安身論今詮〉,台北:鵝胡學誌,1995.06,頁59-82
7. 周知本,〈羅近溪「破光景」義蘊探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九輯,2004,頁39-62
8. 周志煌,〈梁漱溟與泰州學派〉,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六期1996,頁167-188
9. 黃文樹,〈泰州學派的淵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998.08,頁81-107
10. 黃文樹,〈泰州學派人物的特徵〉,台北:鵝湖學誌,1998.06,頁133-178
11. 黃文樹,〈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哲學與文化,1998.11,頁1018-1033
12. 溫愛玲,〈從雙溪經典觀看李卓吾之「童心說」—析論「童心說」對於王學之繼承與發展〉,東方人文學誌,2003.12,頁161-181
13. 楊祖漢,〈朝鮮陽明學者鄭霞谷的生理說及其對告子學說之詮釋〉,收入黃俊傑主編《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頁231-250,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06
14. 楊祖漢,〈鄭齊斗對王陽明哲學的理解〉,收入鄭仁在、黃俊傑編:《韓國江華陽明學研究論集》,頁205-238,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09
15. 楊祖漢,〈朱子「中和說」中的工夫論新詮〉,《朱子學刊》創刊號,頁14-25,馬來西亞朱熹學術研究會,吉隆坡,2004.11
16. 蔡家和,〈從羅近溪分別「制欲」與「體仁」之工夫進路見心學與理學之不同〉,華梵人文學報,2003.07,頁69-105
17. 趙偉,〈羅汝芳與祖師禪〉,普門學報,2004.05 ,頁199-223
18. 劉滌凡,〈明代陽明暨泰州學派加速儒學世俗化的考查〉,高雄餐旅學報,2002.12,頁193-210
19. 龔鵬程,〈羅近溪與晚明王學的發展〉,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1994,頁237-266
六、 研討會論文
1. 楊祖漢,〈康德道德哲學作為居間型態的意義〉,「儒學與康德」學術研討會,頁1-17,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04.08
2. 楊祖漢,〈道德的形上學的證成〉,2005.05,發表於「牟宗三先生與當代儒學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
3. 楊祖漢,〈羅近溪思想的當代詮釋〉,國科會哲學學門86-92研究成果發表會,頁1-19,國科會、中正大學哲學系,2005.02
4. 楊祖漢,〈羅近溪的道德形上學及對孟子思想的詮釋〉,「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頁1-14,2006.01
5. 李慧琪,〈從牟宗三論「破光景」看近溪之工夫論〉,2005.05,發表於「牟宗三先生與當代儒學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
指導教授 楊祖漢(Cho-Hon Yang) 審核日期 2006-7-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