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25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1 、訪客IP:18.221.41.214
姓名 陳家豪(Chia-hao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1903-1945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oyuan Light-Rail Company during the Colonial Era)
相關論文
★ 從「大義覺迷」到「五族共和」 ——近代中國民族思想的形成與演變★ 胡光墉與南幫票商之研究,1823~1885
★ 清代捐納制度與台灣士紳之研究★ 嚴慶齡與台灣汽車工業之發展(1953-1981)
★ 中壢仁海宮與地方社會的發展★ 明將李如松與朝鮮之役研究
★ 輪轉鍊生:臺灣自行車產業史(1972-2005)★ 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
★ 雲南反共救國軍的探討, 1949~1954★ 東港漁業的發展與變遷,1948-2008
★ 日治時期「新竹州」之發展與演變(1895—1945)★ 國民政府對戰後世界秩序之構想 -以「國際問題討論會」為例
★ 日本殖民下歷史解釋的競爭--以鄭成功的形象為例★ 台中加工出口區與潭子鄉社會變遷(1971-1994)
★ 清領時期台閩地區米榖貿易與商人(1685-1850)★ 清末洋人在臺醫療史:以長老教會.海關為中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利用「桃園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桃園輕鐵為其前身)內部所藏的營運資料為主,以桃園輕鐵這一個案,觀察在日治時期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臺人企業的經營情況,並了解當時交通運輸會社的運作實態,以及輕便軌道與公路運輸這兩項運輸工具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透過本文的討論可知,桃園輕鐵成立以來,歷經諸多挑戰,包括營運之初的協助理蕃事業、一次大戰初期的物價高漲、戰間期的全球大恐荒、二次大戰全面性的物資管制,以及其他民營業者的競爭、天災所造成路線與設備經常性的損壞、桃園地區農村週期性的減產等等。但在官方協助與簡朗山等地方菁英的努力下,採取買收、緊縮支出、票價調整……等一系列措施來加以因應,其中,又以公路運輸的開始營運最重要,使桃園輕鐵不僅不因輕便軌道萎縮而營收大減,反而在公路運輸屢創佳績的帶領下,企業規模日益狀大,成為一資本額達150萬圓,營運範圍廣及北臺灣的交通運輸企業。
桃園輕鐵的經營成功,充分反映簡朗山等地方菁英的管理能力,這在內部運作方面表現的更為淋漓盡致,包括組織架構合理且朝分工專業化邁進、制度設計嚴明但有人性、用人取才盡可能考量其專業背景,並要求必須具備基本學經歷,整體而言為一具近代化性格的企業。簡朗山等地方菁英令人注目的表現,還在始終維持住以臺人為主體一點,雖然日人勢力在日治後期越來越重要,但經營權卻未被僭奪,可說是日治時期相當具本土色彩的企業。
由於桃園輕鐵的成立,使地方社會在社會經濟結構上有所轉變。在經濟方面,產業與觀光發展更加旺盛、「商品化」速度加快,並建構出一個以桃園輕鐵為中心的商業網絡。在社會方面,使區域人口流動更加頻繁、讓簡朗山等地方菁英從清代所建構的文化權力網絡(the cultural nexus of power)得以維持並擴大。同時最為重要,桃園輕鐵的員工多招募地區人士,無形增加工作機會,而員工在桃園輕鐵內部之職位乃是一種社會身份(social identity),透過企業內部的升遷管道來加薪加職,正實質改善著自己的生活與地位,具有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的意義。
本文亦順便觀察地方菁英及其背後所代表臺人資本的角色。發現地方菁英在日治時期相當活躍,將「合作」、「自主」或「抗爭」等手段當做維護自身利益、地位與影響力的一種策略(strategies),他們會透過投資近代交通運輸會社,來繼續保有乃至於擴大原有的財富、聲望與影響力,並將之延續到第二代身上。由於地方菁英相當活潑,透過桃園輕鐵這個個案可知,臺人資本也非常活躍的投入其中,並成為主體。
摘要(英) The archives of the Taoyuan Light-Rail Company (today’s Taoyuan Bus Company) form the basis for this case study, which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managed local enterprises. This thesis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successful growth of the Taoyuan Light-Rail Company, particularly the role of the light-rail and bus industries in Taoyuan’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colonial era, when Taiwan was ruled by Japan.
The data collected for this thesis show that the Taoyuan Light-Rail Company faced many challenges over time, including damage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threats from Mountain Aborigines prior to 1911, inflation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economic disruption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state rationing of goods and raw materials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competition from other transportation companies. Nevertheless, the Taoyuan Light-Rail Company proved able to develop into one of the island’s leading transport enterprises, with a capitalization of over 1.5 million yen and a business scope covering much of northern Taiwan. This company’s success was due to bo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colonial state as well as the efforts of local elites like Chien Lang-shan 簡朗山, who utilized business tactics such as buying other transportation corporations, reducing expenses, adjusting fares, etc. In particula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oyuan Light-Rail Company’s operations from light-rail to bu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its survival when light-rail transportation had entered a period of irreversible decline.
The managerial skills of these elites enabled them to retain control of the Taoyuan Light-Rail Company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lonial era, despite the participation of Japanese businessmen during the 1930s and 1940s. Thus, we can argue with confidence that this company was a truly native enterprise.
The Taoyuan Light-Rail Company also had a major impact on Taoyuan’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local economy,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established by this company promoted industrial growth and tourism, while also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new commercial networks. In terms of local society, the fact that this company employed large numbers of Taoyuan natives contributed to social mobility,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In addition, this company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ocal elites’ cultural nexus of power. Finally, th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aiwanese elites in managing this company, which could range from cooperation to self-reliance to resistance, reveal the manifold ways in which elites could advance their interests and assure continued dominance over local society.
關鍵字(中) ★ 輕便軌道
★ 交通運輸
★ 桃園客運
★ 地方菁英
★ 公路運輸
★ 企業管理
關鍵字(英) ★ transportation
★ local elite
★ Taoyuan Bus Company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light-rail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桃園輕鐵的成立與擴大(1903-1919) 19
第一節 桃園輕鐵的成立(1903) 19
第二節 桃園輕鐵的開始營運與逐漸穩定(1904-1911) 38
第三節 快速成長期(1912-1919) 46
第三章 桃園輕鐵的邁向高峰與轉型(1920-1945) 53
第一節 輕便軌道業務邁向高峰與公路運輸開始兼營(1920-1930) 53
第二節 輕便軌道業務的衰退與公路運輸經營的擴大(1931-1935) 63
第三節 公路運輸的專營與戰時體制的來臨(1936-1943) 78
第四章 桃園輕鐵的內部運作 95
第一節 組織分析 95
第二節 制度分析 105
第三節 人事分析 120
第五章 桃園輕鐵與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 157
第一節 交通網絡的建構 157
第二節 刺激經濟發展 172
第三節 社會結構的轉變 183
第六章 結論 199
參考書目 207
附錄 217
附錄一1920-1935年間輕便軌道與公路運輸營運成績統計表 217
附錄二1920年股東名錄一覽表 219
附錄三桃園輕鐵輕便軌道主要路線營運量統計表 221
附錄四桃園輕鐵公路運輸各線營運表(1) 223
附錄五桃園輕鐵公路運輸各線營運表(2) 225
附錄六桃園輕鐵設站點名稱與桃園地區大字名對照表 227
附錄七桃園輕鐵員工與保證人戶籍地對照表 229
附錄八桃園輕鐵輕便軌道客貨營收曲線圖 231
附錄九桃園輕鐵輕便軌道歷年收入曲線圖 231
附錄十桃園輕鐵公路運輸與臺車收入比較曲線圖 232
附錄十一桃園輕鐵年度總支出曲線圖 232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檔案與公私文書
《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公路局接收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卷2878。
《大正二年至民國三十六年履歷書》(桃園:桃園客運藏)。
《戶口調查簿》(桃園:大溪戶政事務所藏)。
《戶口調查簿》(桃園:桃園戶政事務所藏)。
《自昭和十二年到昭和二十年株式會社關係書類》(桃園:桃園客運藏)。
《自動車交通事業法》(臺北:臺灣自動車運送事業組合,1943年)。
《沿革史》(桃園:桃園客運藏),未編頁碼。
《昭和十七年運輸關係書類綴》(桃園:桃園客運藏)。
《昭和四年、昭和二十年例規綴》(桃園:桃園客運藏)。
《退職者履歷書綴》(桃園:桃園客運藏)。
《高雄屏東間縱貫道路鋪裝ニ關スル請願書》(屏東:1939年)。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1~25年報,1900~1924年。後改名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年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第26~42年報,1925~1941年。
《歷屆股東會議事手冊(包括各回營運報告書)》(桃園:桃園客運藏)。
《總會書類綴》(各回)(桃園:桃園客運藏)。
《職員身份進退書類》(各年度)(桃園:桃園客運藏)。
桃園廳,《桃園報》(桃園:桃園廳,1903-1920年)。
新竹州內務部,《新竹州產業組合要覽》(新竹:新竹州內務部,1931年)。
(二)統計與調查報告
桃園廳,《大正五年桃園廳產業統計》(桃園:桃園廳出版,1917年)。
桃園廳庶務課,《桃園廳第一統計書》(桃園:桃園廳庶務課,1918年)。
新竹州,《新竹州統計書》(新竹:新竹州,1923-1940年)。
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07-1934年)。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5-1942年)。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要覽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2年)。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務課,《自動車に關する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務課,1932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南投: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94年重印本)。
(三)報紙與期刊
1.報紙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94年)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臺北:五南圖書,1994-1995年)。
2.期刊
《新竹州時報》(新竹市:新竹州時報發行委員會,1937-1942年)。
《臺灣自動車界》(臺北:臺灣自動車界社,1932-1934年)。
《臺灣鐵道》(臺北:臺灣鐵道協會,1915-1941年)。
(四)出版物
《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年)。
大園市藏編纂,《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年)。
太田肥洲編,《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臺北:成文出版,1999年)。
文筆社,《臺灣民間職員錄》(臺北:文筆社,1919-1936年)。
日本殖民地批判社,《臺灣產業と人物の卷》(臺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1930年)。
吉田東伍,《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市:富山房,1909年)。
竹本伊一郎編,《臺灣會社年鑑》(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41年)。
竹本伊一郎編,《臺灣會社年鑑》(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42年)。
竹本伊一郎編,《臺灣會社年鑑》(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43年)。
羽生國彥,《臺灣の交通を語る》(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
林進發編,《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再版)。
武澤贇太郎,《臺灣鐵道旅客運賃表》(臺北:臺灣旅行案內社,1945年)。
前之園芳影著,《臺灣交通要鑑》(臺北:前之園喜一郎,1921年)。
原幹洲編,《南進日本之第一線に起つ-新臺灣之人物》(臺北:拓務評論社臺灣支社,1936年)。
宮地硬介編,《臺灣名所案內》(臺北:編者,1935年)。
桃園汽車客運,《桃園汽車客運創立壹百週年特刊》(桃園:桃園汽車客運,2003年)。
高木正信,《新竹大觀》(新竹:臺灣經世新報新竹支局,1928年)。
渡部慶之進,《臺灣鐵道讀本》(東京:春秋社,1939年)。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改訂增補臺灣六法》(東京:綠蔭書房,1999年)。
臺灣旅行案內社,《臺灣乘客自動車運賃表》(臺北:臺灣旅行案內社,1942年)。
臺灣旅行案內社,《臺灣鐵道貨物運賃總覽》(臺北;臺灣旅行案內社,1940年)。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年)。
臺灣新聞社,《臺灣實業名鑑》(臺中:臺灣新聞社,1934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年)。
(五)地方誌
1.清治時期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大通書局,1995年)。
2.日治時期
今澤正秋編,《鶯歌鄉土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再版)。
徐秋琳編,《大園庄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再版)。
桃園郡役所編,《桃園郡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再版)。
桃園郡役所編,《桃園街勢一覽》(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再版)。
桃園廳編,《桃園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再版)。
海山郡役所編,《海山郡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再版)。
張福壽編,《樹林鄉土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再版)。
野口勇編,《龜山庄全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再版)。
富永豐編,《大溪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再版)。
臺北廳編,《臺北廳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再版)。
蘇欽讓編,《三峽庄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再版)。
鶯歌庄役場編,《鶯歌庄概觀》(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再版)。
3.戰後
古舜仁、陳存良譯,《臺北州街庄志彙編》(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吳振漢主持,盧秀華、陳世榮、徐一智纂修,《大溪鎮誌》(桃園:大溪鎮公所,2004年)。
胡清正、 陳存良、 林彩紋譯,《臺北廳誌》,(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唐艾耆撰,《大溪鎮志》,(桃園:大溪鎮公所,1981年)。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修,《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6年)。
盛清祈編纂,《板橋市志》(臺北:板橋市公所,1988年)。
二、專書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年)。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李筱峰,《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
卓克華,《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臺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
林會承,《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修復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1987年)。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1997年)。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鄉,1996年)。
唐羽著,《基隆顏家發展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年)。
唐富藏,《運輸管理》(臺北:華泰書局,1993年;二版)。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于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張瑞德,《平漢鐵路與華北的經濟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曹永和編,《日治前期臺灣北部的施政紀實》,經濟篇、軍事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年)。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1993年:二版一刷)。
陳俊,《臺灣道路發展史》(臺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87年)。
曾汪洋,《臺灣交通史》(臺北:中華書局,1955年)。
溫振華、戴寶村著,《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詹德筠,《大溪煤礦誌:礦業始末資料編錄集》(桃園:作者發行,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交通》(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
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二版)。
涂照彥著、李明俊漢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1991年)。
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之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出版, 農學總經銷,2004;初版)。
戴維生著(James W.Davidson)、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杜贊奇著(Prasenjit Duara)、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
孔飛力(Philip A. Kuhn)著,謝亮生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高橋泰隆,《日本植民地鐵道史論-台灣、朝鮮、滿州、華北、華中鐵道經營史的研究》(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1995年)。
高成鳳,《植民地鐵道と民眾生活-朝鮮、台灣、中國東北》(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99年)。
臺灣史研究部會編,《日本統治下台湾の支配と展開》(東京: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2004年)。
Esherick, Joseph W. and Mary Rankin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 (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Freedman, Maurice, Chines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Singapore(London : Her Majesty’s Stationary Office,1957).
Ping-ti, Ho(何炳棣),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臺北:南天,1984年).
Sangren, P. Steven,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4:4,1993年12月,頁156-159。
山田賢著、太城佑子譯,〈中國明清時代「地域社會論」研究的現狀與課題〉,《暨南史學》2,1999年6月,頁39-57。
王世慶,〈海山史話(上)〉,《臺北文獻直字》37,1976年9月,頁49-131。
王珊珊,〈日治時期臺灣的軍用軌道與私營軌道〉,《臺灣歷史學會會訊》13∕14,2002年5月,頁1-9。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2:2,1993年4月, 頁291-336。
李文良,〈日治初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灣史研究》3:1,1996年6月,頁143-172。
李方宸,〈臺灣私設鐵路與糖業鐵路(1910-1945)〉,《臺灣風物》53:3,2003年9月,頁73-103。
李瑞麟,〈臺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臺灣銀行季刊》24:3,1973年9月,頁1-29。
周宗賢,〈淡水輕便鐵道考〉,《淡水史學》14,2003年12月,頁45-57。
周婉窈,〈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1937-1945〉,《臺灣史研究》2:1,1995年6月,頁85-126。
林玉茹,〈殖民地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臺灣的會社及企業家〉,《臺大歷史學報》33,2004年6月,頁315-363。
林聖欽,〈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內容及其史料價值:以玉里、池上為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3,1995年3月,頁27-54。
林滿紅,〈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史研究的四種誤解〉,《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1996年7月,頁147-157。
邱正略,〈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史料特色與利用-以西來奄事件研究為例〉,《臺灣史料研究》20,2003年3月,頁94-118。
施添福,〈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1,2001年6月,頁1-39。
洪秋芬,〈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和地方宗教信仰中心關係之探討-豐原慈濟宮的個案研究〉,《思與言》42:2,2004年6月,頁1-41。
洪秋芬〈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1992年6月,頁437-471。
高淑媛,〈日治前期臺灣總督府之企業管理政策〉,《臺灣史研究》12:1,2005年6月,頁43-71。
張靜宜,〈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董事任用之分析〉,《臺北文獻直字》131,2000年3月,頁139-158。
張素梅、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農家所得之分析〉,《臺灣史研究》10:2,2003年12月,頁1-34。
陳世榮,〈近代大嵙崁的菁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以李家與福仁宮為中心〉,《民俗曲藝》138,2002年12月,頁239-278。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地方菁英及「公共空間」>,《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8,2001年05月,頁203-242。
陳世榮,〈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近代社會菁英的研究典範與未來的研究趨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2,2006年12月,頁129-168。
黃紹恆,〈日治初期在臺日資的生成與積累〉,《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2,1998年12月,頁165-214。
黃紹恆,〈從糖業資本看日俄戰爭前後臺灣人資本的動向〉,《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1996年7月,頁83-146。
溫振華,〈清代臺灣漢人的企業精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9,1981年5月,頁111-139。
蔡龍保,〈日本殖民地下的臺灣人企業:以桃崁輕便鐵道會社為例〉,《國史館學術集刊》11,2007年3月,頁1-46。
蔡龍保,〈日治時期公路運輸之興起與交通體系之變遷(1910-1936)〉,《近代中國》156,2004年3月,頁88-121。
藍植銓,〈大溪的詔安客-從福仁宮定公古佛談創廟的兩個家族〉,《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1999年6月,頁59-73。
山田敦,〈日本植民地時代台灣における手押軌道の普及とその影響〉,《台湾史研究》第8號, 1990年3月,頁77-81。
Stross, Randy,“Marketing and Modernization in Republican Chine’s Countryside:The Puzzling Case of Western Jiangsu,”Republican China,9:2(1984),pp1-7
Wheeler, James O. and Clofton W. Pannell, “A Teaching Model of Network Diffusion: The Taiwan Example.”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 72.5 (1973): 27-29.
(二)單篇與會議論文
張怡敏,〈日治時期臺灣租佃事業經營之研究-以大安產業株式會社(1930-1945)為個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主辦,「第四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2006年8月24、25日,頁1-32。
陳志豪,〈日治時期的交通建設與地方社會-以北埔地區的輕便軌道為例〉,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主辦,「北埔姜阿新故宅學術研討會」,2005年10月24、25日,頁38-60。
曾妙慧,〈日治時期臺灣之勞工運動與勞動權〉,發表於國史館主辦,「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學術討論會」,2003年9月24-26日,頁1-24。
謝國興,〈日治時期臺灣的陸上交通運輸業〉,收入於洪宜勇主編,《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2004年),頁14-47。
謝國興,〈植民地期台灣における鉄道‧道路運輸業-朝鮮との初期的比較お兼ねて〉,收入於堀和生、中村哲編著,《日本資本主義と朝鮮・台湾-帝国主義下の経済変動》(大阪: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4年),頁229-260。
鈴木敏弘,〈台湾初期統治期の鉄道政策と私設鉄道〉,收入於臺灣史研究部會編,《日本統治下台湾の支配と展開》(東京: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2004年),頁445-476。
Hsu, Yi-Rong Ann, Clifton W. Pannel, and James O. Wheeler. “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in Taiwan: 1600-1972.” In Ronald G. Knapp, ed.,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0), pp. 167-201.
Katz, Paul R. “Temple Cults and the Creation of Hsin-chuang Local Society.” InT'ang Hsi-yung, ed., Papers from the Seventh Conference on Chinese Maritime History. Nankang: Sun Yat-sen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1999, pp. 735-798.
Katz, Paul R “Local Elites and Sacred Sites in Hsin-chuang – The Growth of the Ti-tsang 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收入林美容主編,《信仰、儀式與社會: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頁179-227。
Knapp, Ronald G. “Push Car Railways and Taiwan’s Development.” In Ronald G. Knapp, ed.,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0), pp. 204-218.
Levy ,Marion J.“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Modern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China.”in Marion J.Levy Jr. and Kuo-Heng Shih, eds.,The Rise of the Modern Chinese Business Class(NY :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1949),pp.1-17.
(三)學位論文
中川理江,〈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民間企業發展之研究 —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珊珊,〈近代臺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吳仁傑,〈阿里山森林鐵道經營之研究(1896-1915)〉,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旭峰,〈臺灣糖廠空間之形塑與轉化〉,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方宸,〈臺灣糖業鐵路經營之研究(1946─198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詩偉,〈日治時期臺灣縱貫道路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年。
沈方茹,〈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1912-1945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3年。
林淑華,〈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邱世明,〈日據時代臺灣銀行業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邱欣怡,〈清領時期臺閩地區米榖貿易與商人(1685-185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洪郁嫺,〈日治時期「高雄第一公學校」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范博生,〈日治時期鐵路交通建設對新營、鹽水社會經濟發展之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高淑媛,〈臺灣近代產業的建立─日治時期臺灣工業與政策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張慶隆,〈臺灣縱貫鐵道經營之研究-以「滯貨事件」為中心(1895-1924)〉,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梁顥曦,〈日治時期大溪紳商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連玲玲,〈中國家族企業之研究-以上海永安公司為例(1918-1949)〉,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志豪,〈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玟瑾,〈日據初期臺灣糖業與交通運輸關係探究(1896-1918)〉,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建宏,〈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普濟堂為例(1902-200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曾月吟,<日據時期朝天宮與北港地區之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趙祐志,〈日人在台企業菁英的社會網絡(1895-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蔡明達,〈日據時期臺灣的實業學校與社會流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一六八四-一八九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碩士論文,1980年。
蔡龍保,〈日治中期臺灣國有鐵路之研究(1910-193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蔡龍保,〈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鄭梅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之研究〉,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謝佩錦,〈日治時期公學校教師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指導教授 賴澤涵、康豹
(Jeh-Hang Lai、Paul R. katz)
審核日期 2007-7-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